璐村惂鐢ㄦ埛_00Q4QWt馃惥 -
关注数: 1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73,176 关注贴吧数: 6
裴 沆 裴 沆同州司马裴沆尝说,再从伯自洛中,将往郑州,在路数日,晓程偶下马,觉道左有人呻吟声,因披蒿莱寻之。荆丛下见一病鹤,垂翼俛咮,翅下疮坏无毛。且异其声,忽有老人白衣曳杖,数十步而至,谓曰:“郎君少年,岂解哀此鹤邪?若得人血一涂,则能飞矣。”裴颇知道,性甚高逸,遽曰:“某请刺此臂血,不难。”老人笑曰:“君此志甚劲,然须三世是人,其血方中。郎君前生非人,唯洛中胡卢生,三世人矣。郎君此行,非有急切,岂能至洛中,干胡卢生乎?”裴欣然而返,未信宿,至洛,乃访胡卢生,具陈其事,且拜祈之。胡卢生初无难易,开袱,取一石合,大若两指,授针刺臂,滴血下满合,授裴曰:“无多言也。”及至鹤处,老人已至,喜曰:“固是信士。”乃令尽涂其鹤,复邀裴云:“我所居去此不远,可少留也。”裴觉非常人,以丈人呼之,因随行。才数里,至一庄,竹落草舍,庭芜狼藉。裴渴甚,求浆,老人指一土龛:“此中有少浆,可就取。”裴视龛中,有一杏核,一扇如笠,满中有浆,浆色正白,乃力举饮之,不复饥渴,浆味如杏酪。裴知隐者,拜请为奴仆,老人曰:“君有世间微禄,纵住亦不终其志。贤叔真有所得,吾久与之游,君自不知。今有一信,凭君必达。”因裹一袱物,大如合,戒无窃开。复引裴视鹤,鹤损处毛已生矣。又谓裴曰:“君向饮杏浆,当哭九族亲情,且以酒色诫也。”裴复还洛中,路阅其所持,将发之,袱四角各有赤蛇出头,裴乃止。其叔得信,即开之,有物如乾大麦饭升余。其叔后因游王屋,不知其终。裴寿至九十七。(出《酉阳杂俎》)
户部令史妻 户部令史妻唐开元中,户部令史妻有色,得魅疾,而不能知之。家有骏马,恒倍刍秣,而瘦劣愈甚。以问邻舍胡人,胡亦术士,笑云:“马行百里犹倦,今反行千里余,宁不瘦耶?”令史言:“初不出入,家又无人,曷由至是?”胡云:“君每入直,君妻夜出,君自不知。若不信,至入直时,试还察之,当知耳。”令史依其言,夜还,隐他所。一更,妻起靓妆,令婢鞍马,临阶御之。婢骑扫帚随后,冉冉乘空,不复见。令史大骇,明往见胡,瞿然曰:“魅信之矣,为之奈何?”胡令更一夕伺之。其夜,令史归堂前幕中,妻顷复还,问婢何以有生人气,令婢(“婢”原作“妇”,据明抄本改。)以扫(扫原作婢。据明抄本改。)帚烛火,遍然堂庑,令史狼狈入堂大瓮中。须臾,乘马复往,适已烧扫帚,无复可骑,妻云:“随有即骑,何必扫帚。”婢仓卒,遂骑大瓮随行。令史在瓮中,惧不敢动。须臾,至一处,是山顶林间,供帐帘幕,筵席甚盛。群饮者七八辈,各有匹偶,座上宴饮,合昵备至,数更后方散。妇人上马,令婢骑向瓮,婢惊云:“瓮中有人。”妇人乘醉,令推著山下,婢亦醉,推令史出,令史不敢言,乃骑瓮而去。令史及明,都不见人,但有余烟烬而已,乃寻径路,崎岖可数十里方至山口。问其所,云是阆州,去京师千余里。
坎尼会战 坎尼会战   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间,罗马与非州北部的迦太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当时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在这场延续100多年的战争中,以第二次布匿战争或称汉尼拨战争,最为激烈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汉尼拨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其父哈米尔卡是迦太基著名将领。汉尼拨九岁即离开迦太基,随父亲出征西班牙。他在军营中成长并参加过许多次的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学会了战争艺术的运用。公元前221年,25岁的汉尼拨被任命为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随即,汉尼拨在西班牙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公元前219年,汉尼拨出兵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使罗马大为恼怒,遂于公元前218年3月正式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汉尼拨即以惊人的胆略定下了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从陆地进军意大利的战略。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拨率领9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发,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于9月末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到达北意大利平原。罗马人措手不及,被汉尼拨连续击溃。在敲开意大利的北大门后,汉尼拨继续挥军南下,趋向亚德里亚海岸,以便打击罗马人的后方。                     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拨攻占了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城。坎尼是罗马的重要粮仓,如果失去坎尼城,罗马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罗马决心全力夺回。是年8月2日,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汉尼拨与罗马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坎尼会战。这次会战,罗马将所有的部队,即步兵8万,骑兵6000全部投入;迦太基军投入了4万步兵和1.4万骑兵。从力量对比来看,罗马军占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步兵数量上,而迦太基军则在骑兵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二个历史家是刘歆(公元前46?一公元23年)。他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和他父亲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皇家图书。他把整理的结果写成附有说明的分类书目,名为《七略》,后来班固(公元32—92年)用它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从《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句话是说,小说家没有其他九家重要。 这个分类的本身,并没有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1738一1801年)、章炳麟(1869一1936年),大大发挥了刘歆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义,是主张,在周朝(公元前1122?一前225年)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封建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人以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这门学术。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初学中国哲学的西方学生经常遇到两个困难。一个当然是语言障碍;另一个是中国哲学家表达他们的思想的特殊方式。我先讲后一个困难。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陶弘景 陶弘景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字通明,因长期隐居自号华阳陶隐居,死后,溢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四五二年),卒于梁大同二年(公元五三六年),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终年八十五岁。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老 庄 新 论   老 庄 新 论  陈强(跟我们数控课的老师一个名字啊~~~还以为我们老师来个第二职业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老子的“道”指的是化育宇宙万物的某种神秘的势能。这势能“周行而不殆”;当其耗损之时万物由“无”显现为“有”,而当其恢复之时万物又由“有”回归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前者为“道”之本体,后者为“道”之赋形。“无”以“有”为趋;“有”以“无”为归——而不生不灭的“道”则藉此循环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作为内在于“道”的一对矛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单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处于显态的一方以处于隐态的一方为依托而发育,潜势耗尽就向对立面转化,从而恢复“道”的内在平衡,譬如植株,当其嫩芽方生之际郁郁葱葱,其中蕴涵蓬勃的生机;新芽以“失道”为代价发荣滋长,当其长成老叶之时即因内在生机耗竭开始枯萎脱落——而恒常的“道”则因自身的轮回永无穷殆之期。这化育万物的神秘的势能总是退居幕后,功成而不居,也唯其如此方可长为天地之主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的只是它所显现的形迹,唯有脱略一切具体的形迹才能真正领悟“道”之存在。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哲学流派皆强调“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以“仁”、“理性”、“自由意志”等等界定“人之为人”;而老子则另辟蹊径,以弥满天地之“道”泯灭了物我界限,从而由一种超越个体的独特视角展开道家的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