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4QWt馃惥 -
关注数: 1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73,176 关注贴吧数: 6
李翰林别集序 李翰林别集序 朝散大夫行尚书职方员外郎直史馆上柱国 乐 史 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亦排为十卷,号曰《李翰林别集》,翰林在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召见金銮殿。隆步辇迎,如见绮、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帝嘉之,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于是置之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其诸事迹《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详矣。史又撰《李白传》一卷,事又稍周,然有三事近方得之。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适。其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白尝有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白之从弟令问,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传中漏此三事,今书于序中。白有歌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及一杯水。盖叹乎有其时而无其位。呜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宋中丞荐于圣真云:一命不沾,四海称屈。得非命欤!白居易赠刘禹锡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斯言不虚矣。凡百有位,无自轻焉。撰集之次,聊存梗概而已。时在绕*州中,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在《老子》、《庄子》以及《吕氏春秋》中都能见到杨朱基本观念的反映。《吕氏春秋》说:“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孟春纪·重己》)这段话说明了为什么应当轻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远不能再活。《老子》里有些话含有同样的思想。例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这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他。又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四十四章)都表现出轻物重生的思想。《庄子》的《养生主》里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也是沿着杨朱思想的路线走,先秦道家认为,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伤害的最好的办法。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另一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间世》)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上述扬朱思想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道家文献中找到例证。《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子无所用天下为。”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是《韩非子》所说的杨朱思想的例证。 前面提到《列子》的《杨朱》篇,其中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自;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这是杨朱学说另一方面的例证。《列子·扬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们不能相信这些话真是杨朱说的,但是这些话把杨朱学说的两个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总结得很好。
亚述人的战争机器 亚述人的战争机器   从亚述人采用的一种新的军事组织体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战争机器的具体情况。公元前700年左右,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废弃了当时的民兵组织,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支常备正规军。当然,国家必须给士兵发放军饷,而这支军队又最容易靠对外扩张来得到维持。因此,这个国家的首要事务变成了从事战争。它依靠战利品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真正的军事体制来保持它的财源和兴旺繁荣。他们不遗余力地设法保持军队的高效能。依靠这支军队,提格拉·帕拉萨扩展了穷兵黩武的亚述先王已经建立的帝国疆界。   有迹象表明,世界上最先充分认识铁的性能比铜优良的是亚述人。他们的军队全部配备了铁制兵器、战车和铠甲。由于他们不断地、系统地改良兵器,并严格训练土兵,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兵器的使用方法,因此,亚述军队长期保持着军事技术上的优势。   亚述军队的主力由大量的梭镖兵组成。他们行动缓慢而且相当笨重,但是,与当时别国的同类步兵相比,技术尚算较好,机动性也比较强。在亚述人的典型作战方案中,高潮阶段便是以不可抗拒之势向敌人发起突击。   亚述军队的弓箭兵比敌人组织得更加严密,弓的威力更大,并能以极高的命中率发射铁头箭。他们的射击常常使敌人队伍乱作一团,从而,为战车和骑兵的密切协同,进行冲锋创造了条件。   亚述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马匹牵引的双轮战车队。它的任务是在敌人的步兵队伍中冲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跟当时别国军队一样,亚述人利用战车强大而凶猛的作战威力组成浩浩荡荡的战车队,与弓箭兵、梭镖兵和骑兵紧密配合进行作战。   骑兵在亚述军队中所占比例最小,但技术训练最严,装备最好。那些贵族将士都是骑马奔赴战场的。到了战场上,一部分人下马徒步作战,也有的坐在战车上进行战斗,但是,许多人是骑在马上跟敌人厮杀的。骑兵比别的兵种纪律更严,技术更熟练,而且更加机动灵活。作战时唯有使用骑兵方能实施机动。   亚述军队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这清楚地说明,它的组织编制是高明的。亚述军队的详细编制情况人们并不十分清楚。不过,它的野战部队有时可能接近五万人的兵力。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要能够在沙漠和山地作战,必须有一支庞大的保障军需供给的辎重队,同时也要有一套效能极高的作战参谋机构和后勤供应系统,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战斗威力。   恐怖战术是亚述军队取胜的另一重要手段。当时,多数国家的军队都以狠毒凶残而著称,亚述人采取的正是这种恐怖政策——这可能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心理战实例。他们在攻占一座城池之后,往往杷男女老少斩尽杀绝,或者把所有的人都监禁起来,他们以杀人不眨眼的残酷手段实施着恐怖政策,实践证明,这对亚述军队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期的战争工具 早期的战争工具   由于人类最初的几千年历史一直没有文字记录,因此当时的武器库中的许多原始兵器已经无从查考。金属的启用,剑、弓和矛的发明,曾给战争和战术的发展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可惜都未能留下只字片语。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里,这些基本的作战武器及其使用方法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战争。   兵器从开始就分为两大类:劈刺式和投掷式。史前人类所用的棍棒是最原始的劈刺式兵器,最早的投掷式兵器是人类投向敌人或猎物的石块。   从史前时期开始,人类就会用兽皮制成投石器来投掷小而光滑的石块,这要比单纯用手臂投掷力量更大,距离更远。这种投掷器还使用泥土烧制的弹丸,后来又采用铅制弹丸。在庞培和其他古代遗址中已发现了橡子形状的弹丸实物。生活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投石手都有一套特别高超的投石技术。他们通常配有三种投石器,分别用于远、中、近距离的投掷。大卫(公元前1040年-前970年,以色列王)就是用投石器杀死歌利亚的 [ 译者注:据《圣经》记载 ] 。在好几个世纪里,投石兵在作战阵容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有些地区,投掷石块逐渐改为投掷尖利的棍棒,后来就演变为投枪、标枪和曲形硬木飞镖。荷马勇士每人都携带两支标枪。作战时先向敌人投掷标枪,然后再用剑进行白刃战。跟标枪相配合的冲刺式兵器是沉重的长矛或梭镖。在许多古代社会中,梭镖是作战勇猛的标记,也是君权的神圣象征。在古罗马的玛尔斯(战神)神殿和希腊的各种圣堂中,梭镖是人们崇拜的圣物。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