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4QWt馃惥
-
关注数: 1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73,176
关注贴吧数: 6
先秦交换和商人的活跃
龙的传说——九龙公道杯 龙的传说——九龙公道杯: 明代洪武间,官府在景德镇开设“御器厂”,亦名“御窑厂”,专门为皇宫制造御瓷。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波阳等县的瓷工听到景德镇开办“御窑厂”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景德镇,其中以都昌、抚州的瓷工人数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凡是选到“御窑厂”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九龙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种。
龙的传说——二郎逐蹇龙 (广元县)又二十里为神宣驿,即古筹笔驿也。相传武侯出师驻此。……神宣驿者,世传二郎神持剑逐蹇龙过此,故名。(明,曹学*《蜀中名胜记》卷二四)
龙的起源 龙的起源: 相传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常年活动在中原地区,以木德王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阳)。 伏羲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他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创造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待许多动物的综合体,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为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伏羲的另一功绩在于,他正姓氏,自姓为风,;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代替结绳;造琴瑟,功成作乐;定官职,分理海内……从此,我们的先人从荒蛮转入了早期文明。
青铜器的名称及形制 青铜器的名称及形制 对青铜器的名称和形状先加以说明,可以便利下一步的介绍。商代青铜器名目比较复杂,战国时代和汉代又有一些特殊的形制,但古代青铜器仍形成一定的体系。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体系,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我们现在介绍的青铜器造型,是沿用目前常用的传统的体系(图17)。 青铜器可分为:一、日用器:①炊煮器,②食器,③酒器,④盥洗器,⑤其他。二、乐器。三、兵器。 炊煮器中“鼎”就是煮肉的锅,三条腿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鬲”的用途相同,但形式不同,昂的三条腿成囊形,中间是空的,称为“款足”,因此鬲中的液体和火焰直接接触的面积较大。鬲的形式在古代有悠久的传统,在考古学上是把它当作商周文化前身的标志。“甗”的下半是鬲,上半是个蒸锅,上下之间通气。鼎、鬲、甗,一般都是三足,器身是圆形的;但也有时是四足,器身是方形的。容量大小不同的鼎有时按照三、五、七、九的数目成组的应用,按照大小分别置入牛、羊、猪、鱼等不同的肉食。鼎在古代被认为是青铜器的最可尊贵的代表,它可以象征国家的统治权。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悲歌行 悲歌行 悲来乎。 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 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 悲来乎。 天虽长。 地虽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 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 且须一尽杯中酒。 悲来乎。 悲来乎。 凤凰不至河无图。 微子去之箕子奴。 汉帝不忆李将军。 楚王放却屈大夫。 悲来乎。 悲来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 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 功成名遂身自退。 剑是一夫用。 书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干万乘。 卜式未必穷一经。 还须黑头取方伯。 莫谩白首为儒生。
笑歌行 ( 以下二首 苏轼云是伪作 ) 笑歌行 ( 以下二首 苏轼云是伪作 ) 笑矣乎。 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 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 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 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 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 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 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 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 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 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 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 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 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 洪炉不铸囊中锥。 笑矣乎。 笑矣乎。 宁武子。 朱买臣。 叩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 岂得不如佯狂人。
金陵歌送别范宣 金陵歌送别范宣 石头□岩如虎踞。 【谗换山旁】 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 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余帝三百秋。 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 泰清之岁来关囚。 ( 一作吹唇虎啸凤皇楼 ) 金陵昔时何壮哉。 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 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 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 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 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 他年来访南山老。 ( 老一作皓 )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 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僧伽歌 僧伽歌 真僧法号号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问言诵咒几千遍。 口道恒河沙复沙。 此僧本住南天竺。 为法头陀来此国。 戒得长天秋月明。 心如世上青莲色。 意清净。 貌棱棱。 亦不减。 亦不增。 瓶里千年铁柱骨。 ( 铁柱一作舍利 ) 手中万岁胡孙藤。 嗟予落魄江淮久。 ( 淮一作湖 ) 罕遇真僧说空有。 一言散尽波罗夷。 再礼浑除犯轻垢。
东山吟 东山吟 携妓东土山。 ( 土山一作山去 ) 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 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後三百岁。 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 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 此亦一时。 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横江词六首 横江词六首 其一 人道横江好。 ( 道一作言 ) 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 ( 三日一作一月) ( 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 ) 白浪高于瓦官阁。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金陵劳劳送客堂。 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 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 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 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 独宿空帘归梦长。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忆昨鸣皋梦里还。 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 侧身西望阻秦关。 麒膦阁上春还早。 著书却忆伊阳好。 青松来风吹古道。 ( 古一作石 ) 绿萝飞花覆烟草。 我家仙翁爱清真。 ( 翁一作公 ) 才雄草圣凌古人。 欲卧鸣皋绝世尘。 鸣皋微茫在何处。 五崖峡水横樵路。 ( 峡一作溪 ) 身披翠云裘。 袖拂紫烟去。 去时应过嵩少间。 相思为折三花树。
梁园吟 梁园吟 我浮黄云去京阙。 ( 云一作河 ) 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 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 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 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 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 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 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 莫学夷齐事高洁。 ( 一作何用孤高比云月 ) 昔人豪贵信陵君。 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 古木尽入苍梧云。 粱王宫阙今安在。 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 空余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 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 分曹赌酒酣驰辉。 歌且谣。 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
白毫子歌 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 乃在淮南小山里。 夜卧松下云。 ( 云一作雪 ) 朝餐石中髓。 小山连绵向江开。 碧峰□岩渌水回。 【谗言换山旁】 余配白毫子。 独酌流霞杯。 拂花弄琴坐青苔。 绿萝树下春风来。 南窗萧飒松声起。 凭崖一听清心耳。 可得见。 未得亲。 八公携手五云去。 空余桂树愁杀人。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高堂粉壁图蓬瀛。 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 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 谓逢山阴晴後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 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 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 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 便欲因之向溟渤。
元丹丘歌 元丹丘歌 元丹丘。 爱神仙。 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 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 蹑星虹。 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 我知尔游心无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箭射东海。 ( 箭一作流 ) 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 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 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 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傥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
玉壶吟 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 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 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 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 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 无奈宫中妒杀人。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东风已绿瀛洲草。 紫殿红楼觉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春。 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 上有好鸟相和鸣。 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风卷入碧云去。 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 五云垂晖耀紫清。 仗出金宫随日转。 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 还过芷若听新莺。 新莺飞绕上林苑。 愿入箫韶杂凤笙。
江上吟 上吟 木兰之□沙棠舟。 【木世】 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南都行 南都行 南都信佳丽。 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 万商罗廛圜。 【圜口换门】 高楼对紫陌。 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 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 【股月换羊旁】 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 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 艳舞有余闲。 遨游盛宛洛。 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 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 长吟愁鬓斑。
乐府三十七首——李白 阿瑟编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论孟子的人生精神 论孟子的人生精神 林桂榛 内容提要: 先秦大儒孟子以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思想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几种来源深厚、影响深远的人生精神:⑴自承先贤,身任天下;⑵民生为本,仁爱为怀;⑶尊德乐义,以义待利;⑷崇义尚道,舍生取义;⑸忧患以生,自强不息;⑹修心养性,自善其身。 关键词: 人生精神; 身任天下; 民生为本; 崇义尚道; 忧患以生; 修心养性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但是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三世纪郭象重编的。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所以我们不能肯定《庄子》的哪几篇是庄子本人写的。事实上。《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的汇编,有些代表道家的第一阶段,有些代表第二阶段,有些代表第三阶段。只有第三阶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就连它们也不会全都是庄子自己写的。因为,虽然庄子的名字可以当作先秦道家最后阶段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体系,则可能是经过他的门人之手,才最后完成。例如,《庄子》有几篇说到公孙龙,公孙龙肯定晚于庄子。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老子韩非列传》)~
我晕啊~~~我来了~~
政治、社会哲学 政治、社会哲学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但是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三世纪郭象重编的。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所以我们不能肯定《庄子》的哪几篇是庄子本人写的。事实上。《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的汇编,有些代表道家的第一阶段,有些代表第二阶段,有些代表第三阶段。只有第三阶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就连它们也不会全都是庄子自己写的。因为,虽然庄子的名字可以当作先秦道家最后阶段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体系,则可能是经过他的门人之手,才最后完成。例如,《庄子》有几篇说到公孙龙,公孙龙肯定晚于庄子。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老子韩非列传》)
处世的方法 处世的方法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同前)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谁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还告诉我们:“不自见,放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这些话说明了通则的第一点。
齐长城 齐长城 齐也是春秋诸侯国家中修筑长城较早的一个。古代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齐长城的记载。最早的是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左传》上记载:"晋侯伐齐, 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这是齐国在平阴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门后来一直是齐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到公元前404年,即齐康公元年,《竹书纪年》上已记载了晋烈公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攻打齐国,进入长城的事。《史记·赵世家》亦有越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的话。因此,可以说齐长城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已经有了。以后如像《竹书纪年》上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齐筑防以为长城。"《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修建的记录更加清楚了。大概是从战国初年开始,到齐威王稍后建筑的。
问个比较肤浅的问题! 元始天尊是否是盘古?我有个朋友总是认为封神演义的为正确,说元始天尊和盘古没有关系!所以,让第三者来告诉他,应该比我跟他解释比较有用。
重新封神~~~要受封的就进来报名!~~
紫芷回来了~~~大家进来开个欢迎会!~
李白写战国的诗~~ 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古风五十九首】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一作蹉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知
李翰林别集序 李翰林别集序 朝散大夫行尚书职方员外郎直史馆上柱国 乐 史 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亦排为十卷,号曰《李翰林别集》,翰林在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召见金銮殿。隆步辇迎,如见绮、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帝嘉之,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于是置之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其诸事迹《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详矣。史又撰《李白传》一卷,事又稍周,然有三事近方得之。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适。其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白尝有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白之从弟令问,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传中漏此三事,今书于序中。白有歌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及一杯水。盖叹乎有其时而无其位。呜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宋中丞荐于圣真云:一命不沾,四海称屈。得非命欤!白居易赠刘禹锡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斯言不虚矣。凡百有位,无自轻焉。撰集之次,聊存梗概而已。时在绕*州中,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
神仙家渊源考 (杨英) 神仙家渊源考 (杨英) 杨英内容提要:战国、秦汉的神仙家有驳杂的渊源。大致可以分三方面:道家的真人思想;上古医术和养生思想,杂祀、巫术和数术。此外,神仙家的服食、导引、炼丹等实践富有不同于其渊源的特点,它们是后来道教的渊源。 关键词:神仙家、真人、数术、服食、导引、炼丹、巫术
我今天背题背的头都大了~~还好用3个小时,就摆平了~~ 3篇的题,我只用了3个小时,我真是天才~~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墨家的国家起源论,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理论。现在再看儒家的国家起源论,又与它不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媵文公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照墨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照儒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儒墨的根本分歧 儒墨的根本分歧 我们由此看出了儒墨的根本分歧。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墨子·膝文公下》)很明显,杨朱的学说是反对仁义的,因为仁义的本质是利他,而杨朱的原则是利己。但是墨子的兼爱,目的也是利他,在利他这方面他甚至比儒家的调子更高。那么,孟子在他的批判中,为什么把墨子和杨朱混在一起呢?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说明了这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耕柱》) 巫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说“爱我身于吾亲”,很可能是墨家文献的夸大其词。这显然与儒家强调的孝道不合。除了这一句以外,巫马子的说法总的看来符合儒家精神。因为照儒家看来,应当爱有差等。
汉代漆画 汉代漆画
人性善 人性善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中国古代宗教造像艺术品鉴赏秘要 中国古代宗教造像艺术品鉴赏秘要
甲骨文的几个发展时期 甲骨文的几个发展时期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这里是殷的京城旧址,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这些甲骨多是王室的档案材料,以后不断发现,先后出土达十几万片。 这些甲骨的内容多是占卜。因古人崇尚迷信,不论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其余尚有待继续辨认。
道家的发展 道家的发展 这一章所讲的是先秦道家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属于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我说《老子》、《庄子》的大部分思想,是因为在《老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三阶段的思想,在《庄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二阶段的思想。这两部书,像中国古代别的书一样,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写的,它们实际上是道家著作、言论的汇编。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在《老子》、《庄子》以及《吕氏春秋》中都能见到杨朱基本观念的反映。《吕氏春秋》说:“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孟春纪·重己》)这段话说明了为什么应当轻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远不能再活。《老子》里有些话含有同样的思想。例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这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他。又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四十四章)都表现出轻物重生的思想。《庄子》的《养生主》里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也是沿着杨朱思想的路线走,先秦道家认为,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伤害的最好的办法。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另一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间世》)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上述扬朱思想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道家文献中找到例证。《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子无所用天下为。”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是《韩非子》所说的杨朱思想的例证。 前面提到《列子》的《杨朱》篇,其中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自;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这是杨朱学说另一方面的例证。《列子·扬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们不能相信这些话真是杨朱说的,但是这些话把杨朱学说的两个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总结得很好。
杨朱的基本观念 杨朱的基本观念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吕氏春秋》(公示前三世纪)说:“陌生贵己。”(《审分览·不二》)《韩非子》(公元前三世纪)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显学》)《淮南子》(公元前二世纪)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汜论训》) 在以上引文中,《吕氏春秋》说的阳生,近来学者们已经证明就是杨朱。《韩非子》说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杨朱或其门徒,因为在那个时代再没有别人有此主张。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这些观念显然是反对墨子的,墨子是主张兼爱的。《韩非子》说的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与《孟子》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些不同。可是这两种说法与杨朱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后者与“为我”一致,前者与“轻物重生”一致。两者可以说是一个学说的两个方面。
早期道家和隐者 早期道家和隐者 隐者正是这样的“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败北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了,不可救药。有一位隐者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这些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道家可能就是出于这种人。 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来是杨朱。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些他称为“隐者”(《微子》)的“避世”(《宪问》)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有一位隐者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同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回答了这些攻击,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亚述人的战争机器 亚述人的战争机器 从亚述人采用的一种新的军事组织体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战争机器的具体情况。公元前700年左右,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废弃了当时的民兵组织,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支常备正规军。当然,国家必须给士兵发放军饷,而这支军队又最容易靠对外扩张来得到维持。因此,这个国家的首要事务变成了从事战争。它依靠战利品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真正的军事体制来保持它的财源和兴旺繁荣。他们不遗余力地设法保持军队的高效能。依靠这支军队,提格拉·帕拉萨扩展了穷兵黩武的亚述先王已经建立的帝国疆界。 有迹象表明,世界上最先充分认识铁的性能比铜优良的是亚述人。他们的军队全部配备了铁制兵器、战车和铠甲。由于他们不断地、系统地改良兵器,并严格训练土兵,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兵器的使用方法,因此,亚述军队长期保持着军事技术上的优势。 亚述军队的主力由大量的梭镖兵组成。他们行动缓慢而且相当笨重,但是,与当时别国的同类步兵相比,技术尚算较好,机动性也比较强。在亚述人的典型作战方案中,高潮阶段便是以不可抗拒之势向敌人发起突击。 亚述军队的弓箭兵比敌人组织得更加严密,弓的威力更大,并能以极高的命中率发射铁头箭。他们的射击常常使敌人队伍乱作一团,从而,为战车和骑兵的密切协同,进行冲锋创造了条件。 亚述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马匹牵引的双轮战车队。它的任务是在敌人的步兵队伍中冲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跟当时别国军队一样,亚述人利用战车强大而凶猛的作战威力组成浩浩荡荡的战车队,与弓箭兵、梭镖兵和骑兵紧密配合进行作战。 骑兵在亚述军队中所占比例最小,但技术训练最严,装备最好。那些贵族将士都是骑马奔赴战场的。到了战场上,一部分人下马徒步作战,也有的坐在战车上进行战斗,但是,许多人是骑在马上跟敌人厮杀的。骑兵比别的兵种纪律更严,技术更熟练,而且更加机动灵活。作战时唯有使用骑兵方能实施机动。 亚述军队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这清楚地说明,它的组织编制是高明的。亚述军队的详细编制情况人们并不十分清楚。不过,它的野战部队有时可能接近五万人的兵力。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要能够在沙漠和山地作战,必须有一支庞大的保障军需供给的辎重队,同时也要有一套效能极高的作战参谋机构和后勤供应系统,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战斗威力。 恐怖战术是亚述军队取胜的另一重要手段。当时,多数国家的军队都以狠毒凶残而著称,亚述人采取的正是这种恐怖政策——这可能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心理战实例。他们在攻占一座城池之后,往往杷男女老少斩尽杀绝,或者把所有的人都监禁起来,他们以杀人不眨眼的残酷手段实施着恐怖政策,实践证明,这对亚述军队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期的战争工具 早期的战争工具 由于人类最初的几千年历史一直没有文字记录,因此当时的武器库中的许多原始兵器已经无从查考。金属的启用,剑、弓和矛的发明,曾给战争和战术的发展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可惜都未能留下只字片语。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里,这些基本的作战武器及其使用方法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战争。 兵器从开始就分为两大类:劈刺式和投掷式。史前人类所用的棍棒是最原始的劈刺式兵器,最早的投掷式兵器是人类投向敌人或猎物的石块。 从史前时期开始,人类就会用兽皮制成投石器来投掷小而光滑的石块,这要比单纯用手臂投掷力量更大,距离更远。这种投掷器还使用泥土烧制的弹丸,后来又采用铅制弹丸。在庞培和其他古代遗址中已发现了橡子形状的弹丸实物。生活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投石手都有一套特别高超的投石技术。他们通常配有三种投石器,分别用于远、中、近距离的投掷。大卫(公元前1040年-前970年,以色列王)就是用投石器杀死歌利亚的 [ 译者注:据《圣经》记载 ] 。在好几个世纪里,投石兵在作战阵容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有些地区,投掷石块逐渐改为投掷尖利的棍棒,后来就演变为投枪、标枪和曲形硬木飞镖。荷马勇士每人都携带两支标枪。作战时先向敌人投掷标枪,然后再用剑进行白刃战。跟标枪相配合的冲刺式兵器是沉重的长矛或梭镖。在许多古代社会中,梭镖是作战勇猛的标记,也是君权的神圣象征。在古罗马的玛尔斯(战神)神殿和希腊的各种圣堂中,梭镖是人们崇拜的圣物。
今天终于突破十万帖大关~~~~~庆祝一下~~
春秋战国志吧水库NO.6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