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4QWt馃惥 -
关注数: 1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73,176 关注贴吧数: 6
说话的技巧 说话的技巧修 2005-8-8 16:36 发表于: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www.xlmz.net作者:来源: 所谓说话就是为反应别人的思想,回答别人,而表现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言为心声」,因此我们在研究说话的技巧之前,必须多接受别人的话语,也就是要先做个良好的「听话者」。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与感情,必须使用语言为媒介。与人谈话的目的,不外是为获取对方的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应知「口利似剑」应小心才好,这裏提供一些技巧,兹分述如下,作为诸位的参考。 一、 谈话的态度:在谈话时不应「抢」,更不就「强」,必须多听;发言时,必须态度和善,谦虚中肯,要给人有好的印象,如此听话者也很乐意接受你的劝说。可是有一些人,由於具有强烈的发表欲,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是喋喋不休的,甚至硬要别人聆听他的话,这种人,大部份是属於歇斯底里的性格,所以其说话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发表欲望,其内容并不新颖丰富,只是为了使别人注意他而已。因此,这种人的谈话除非用强制的手段,召集别人,否则根本没有人愿意自找这份麻烦的。 二、 说话的重要:说话时如果不加思索,想到就说,个人的弱点,完全暴露,「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一个人的人格,与出言吐语,有直接关系。出言「温文尔雅」谓之君子;出言「亢爽磊落」谓之豪杰;出言「藏头露尾」,谓之阴狠;出言「暴戾恣睢」谓之莽夫;出言「油腔滑调」,谓之小人;一言既出,人格判然,此其关系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了解,大半有赖於说话,说话技巧好,一席话说得人家心悦诚服,芥蒂涣然冰释;说话技巧坏,措辞失当,引起误会,感情日恶。换句话说,同是一句话,有说话技巧的人,说得人家中听,心悦诚服,没有说话话技巧的人,说得人家动气,肝火上升,此其关系二。 三、会说话的条件;会话是极简单的事,你问我答。惟问话须清楚,答话勿须繁,其要领须具备三样条件: 1、温和婉转:对话第一要婉转,能婉转才有「磁力」作用,有「磁力」作用,才能使听者表示同情。所谓温和婉转,包括几个要点:声调要和悦柔顺,使听者悦耳;态度要和悦诚恳,使见者动容;措辞要圆润周到,使听者感动;三者缺一,绝不能算是婉转。 2、明达不紊:对话的语句,虽然不多,却也要说得条理清楚,理由明达。其秘诀在汰去闲言客套,句句精要,而又层次分明,先後有序,应该说的话,用最经济的说法,表达出来;不必说的话,一句都不说,这种措辞组织,都须有相当分寸,事前当然要有一番预备的,否则临时应付,必多遗漏,必多泛语,去明达二字已远了。 3、诚恳亲切:彼此对话,以亲切为第一,情其亲切,才有好感;有好感,才收好果;所谓亲切就是诚恳;全在乎精神集中,用柔和的眼光,正视著对方,态度诚恳,语气诚恳;最不好的现象,是对话时双手搭著天平架子,挺著胸脯,双目视於他处。至於头特别俯下,表示出一种可怜兮兮的神情,也足以使听者不快,甚或引起卑视之心。 谈及说话的技巧,吾人已知往往一句话说得不好会招致大祸,这是常常可以见到的事,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此我们怎能在说话时不时时谨慎呢!韩非子曾写一篇说难,其中写到说话的困难必须知道对方的心理,有人喜功名,崇荣誉,而恶财利,倘你与他谈财利他必定疏远你,但你若和他谈功名,又会使他的荣誉心作崇,而谈不投机。还有些人标榜著荣誉,私下却爱慕著财利,若你不察到他的心理,却和其谈到慷慨乐捐的事,他内心裏一定在疏远著你了。 讲话还要看机会,机会没有到不可以说得太早,机会一到,该说就说,不说反而不好。 因此,说话太多,不如说少一些为妙,说话少的又不如说话好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深怕话说错了,所以三思而後言;有信义的人,恐怕滥说话不能兑现,也不敢多说或轻诺;有机智有才谋的的人,恐怕机密洩漏,也不敢多说话。会说话的人话虽然不多,但词句中肯而恰当,收效宏大。因此说话妙比说话少更胜一筹。
明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文 明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文(先生名志道,字登之,江苏太仓人,学者称东溟先生。生于嘉靖十四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寿七十三。)  昔人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其义本于孔圣赞《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而曰积,不尚阳德而尚阴德也。庆而曰余,不在一身而在子孙也。必举家咸务阴骘,而后可称积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庆,而后子孙受其余庆。是故余庆易晓,而本然之庆难晓也。《书》曰:“考终命。”又曰:“祈天永命。”此可以言本庆乎,未尽也。当以二氏因果之说,参合《易传》之说。道家谓积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升诸仙籍,以至于入无极大道。佛家谓修净业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至于成无上正觉。皆言此身之本庆也,其义隐然合于“余庆”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有宋巨儒,兴起斯文。以忠孝节义之纲维末造。真有罔极之功于万世,而于此不无遗照焉。乃廓然尽扫天堂、地狱,以及三世修因证果之说也。程朱盖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其勉君子至矣。”以吾观于君子、小人之心,无所为而为者至少也。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苟不彻于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涤其名根。小人之作恶也多为利,苟不惕以罪福报应之果,必不足以夺其利根。程朱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忌而为恶耶?然后知孔子道及余庆余殃之际,乃彻上彻下之言也。愚讲修身齐家之道,一一以孔子之庸德庸言为矩。而所以行庸德、谨庸言,亦必归重于程朱之绳墨。独于三世因果,及三祇修证之实际,则不得不破程朱之关。正欲断君子之名根,拔小人之利根,而使之同修阴骘也。修阴骘亦岂易言?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充无穿窬之心,则阴骘可修矣。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钝置之,毋弃毋亟。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遗之,毋忮毋求。销大衅于曲突徙薪,而勋名有所不必取。蒙极诬于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气节自有也。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术,则众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流俗之所争趋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恶者吾察之。幽则必阐,而过则必原。其道必不诡于中庸,而其心则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求为可知。求可知之中,不求可为乡愿知,而求可为狂狷知。不求可为狂狷知,而求可为中行知。不求可为一乡一国之善士知,而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不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万世之善士知。亦不必求为万世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依中庸之君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默相知于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之中。又不求生前之遐福,而求可质诸三界之鬼神。不求死后之荣名,而求可俟千百年之后圣。则阴骘之至也。阴骘之至,人不知而天知之。可以转凡身而为圣身,离人道而登天道。上帝命之治世,诸佛提之出世矣。此非从身所感本然之庆欤?一身不足以尽积善之庆,故其余又及于子孙。皆感应自然之理也。传家者审诸。
庚申四月八日梁启超敬题 庚申四月八日梁启超敬题大矣哉净土之为教也!诸佛出广长舌而赞叹,列祖发真实语以显扬。万汇咸收,三根普被。故念佛往生者,不间下凡上圣。称机利导者,无论教祖禅宗。试观著述传流,经论结集。其间赞扬净土法门者,不一而足。可见佛祖利生之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我震旦自晋时远祖,溯西竺之高风,结东林之胜社。于是而缁素名流,教宗硕德,都以净土法门,为化导之资,而此宗盛行。乃者去圣时遥,真修日鲜。研教典者,徒滞文言。习宗乘者,罕明心地。欲求秉教修心,真参实悟,于百尺竿头,得一进步者,实不易多觏也。甚且呵佛骂祖,斥净土为小乘。瞎练盲修,嗤念佛为愚事。举世滔滔,迷流蠢蠢。明哲罕遇,慨也何如!惟我普陀印公,智光雪亮,梵行冰清。具正知见,发大慈悲。烛智炬以破昏衢,挥慧剑而裂见网。阐扬正道,挽教海之狂澜。指示真乘,作法门之保障。虽卅年苦行,与世罕通。而四海传名,问津日众。或航海梯山,而请求开示。或鸿来雁去,而乞赐南针。举凡所说所书之只言片句,莫不奉为明训,宝逾奇珍。浙西徐蔚如、瓯东张云雷等诸居士,将印公所为文,一再编录,寿枣流通。阅是编而能循文悟旨,慕果修因者,何可胜计。闲四十年来,奉释尊之诚言,遵智者之悲愿,所以自修而兼利者,其归结处,亦不外一句弥陀,信愿往生而已。今契西居士等,重将印公文,镌板印行,以垂永远。手民将竣,问序于予。利人益物,共结法喜之缘。流水高山,一为知音之奏。安得以不文辞。深愿是编,流布于三千界内,宣传于百亿国中。普使见所未见,共获真修。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庶不负印老人之无量悲心,与诸居士之连番义举也夫。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