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杜鹃wsdj 我是杜鹃wsdj
关注数: 1,231 粉丝数: 1,003 发帖数: 35,106 关注贴吧数: 9
余光中病逝! 《从杜甫到达利》成最后遗作! 余光中 病逝 《从杜甫到达利》成最后遗作 中新网12月14日电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著名诗人、作家 余光中今天上午辞世。与他相交逾40年的台湾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闻讯悲痛,表示昨晚还与家属联络,知道余光中正要从加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没想到今天便辞世,连见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资料图:诗人余光中。 中新社发 郑宇钧 摄 图片 陈素芳表示,余光中两年前在家中摔倒,身体大不如前。但仍持续创作,光是今年一年,便出了两本书《英美现代诗选》与《守夜人》。这两本书虽是旧作,但余光中不只是重出,还大量增加新作或改动年轻时的诗作,显示他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英美现代诗选”是余光中依据1976年的版本,重新编选,部分诗作重译,并新译多首诗作,调整顺序,从原本99首增加到179首。“守夜人”则是从余光中十三本诗集及尚未集结成册的诗作中,精选诗作。从1992年的初版,每12年改版一次,此次三版特别新增《江湖上》、《踢踢踏》、《苍茫时刻》、《永念肖邦》、《翠玉白菜》、《冰姑,雪姨》、《鳕岬上空的卷云》、《牙关》、《虹》、《水草拔河》、《大哉母爱》、《客从蒙古来》、《送楼克礼自丹佛西行》、《半途》等14首诗作,为求中英诗意更臻佳境,部分中文诗也略作修改。 陈素芳透露,余光中今年给了台湾九歌出版社一本 评论集《从杜甫到达利》的文稿,原本预计明年余光中大寿时出版,连书名都取好了。该书收录余光中的各种评论,从诗评到画评,也是 余光中最后的遗作。
杜集编次,有分体、分类、编年、分韵四体,何为“分韵”? 柳枝洒甘露: “前代杜集编次,有分体、分类、编年、分韵四体。” ——请教各位,“分韵”体例的杜诗集有哪些啊? 不胜感谢! 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2014-04-19 13:39 來源﹕文匯報    集古今之大成的《校注》   由於做過大量文獻的前期準備工作﹐《校注》在體例設計﹑學術追求和文獻處理方面﹐都體現了尊重前賢研究﹐博採約取﹐集古今大成﹐體現當代學術需求的自覺意識。全書對杜甫全部存世詩文作了校勘﹑編年﹑註釋﹑匯評﹑備考等幾項工作﹐並附錄《杜甫年譜簡編》﹑《傳記序跋選錄》﹑《諸家詠杜》﹑《諸家論杜》﹑《重要杜集評注本簡介》等。以上諸端﹐都達到很高學術水平﹐試分別述之。   杜詩校勘﹐是宋人研杜的起步工作。王洙結集杜集祖本匯聚古本9種﹐吳若會校則援據樊晃《杜工部小集》﹑晉開運二年官本等多種舊本﹐已具備良好的學術積累。《校注》在利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代約請王利器﹑舒蕪等據11種宋﹑元刊本和明鈔本所作校勘基礎上﹐又增校《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殘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王狀元集百家注編年杜陵詩史》3種宋本﹐得以充分利用存世全部宋元古本參校。如《草堂詩箋》校及3種不同的宋本﹐而成都杜甫紀念館藏宋刻殘本﹑宋曾噩刊九家注本﹑山東博物館藏宋刊黃鶴父子千家注本等﹐均罕傳難得之本。是書文本寫定的準確和異文之備存﹐遠超前人的所有工作。特別可貴的是﹐《校注》于底本與參校本入選尺度嚴格﹐絕無好多寬濫之病﹐與時下動輒喜歡說參校了幾十種文本﹐其實多數並無參校價值﹐完全不同。且盡量尊重底本﹐不輕易改字。如《登白馬潭》﹐明清傳本多作《發白馬潭》﹐校記指出古本皆不作“發”字﹐為後人所改。《諸將五首》之一“曾閃朱旗北斗閑”一句﹐因觸家諱﹐宋人多有考訂。本書有詳細考訂﹐據宋人著《侯鯖錄》卷七引薛向家藏五代本﹑《明道雜誌》引北宋王仲至家古寫本﹐並參南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謂宋初避諱改“殷”為“閑”的考證﹐恢復古本的原文。全書類似的校定極其豐富﹐保證了學術質量。   前代杜集編次﹐有分體﹑分類﹑編年﹑分韻四體﹐《校注》鑒於杜詩的特質﹐以編年最能顯示其詩史的成就和知人論世﹐因此雖全書以存世最早杜集《續古逸叢書》本收宋本為底本﹐但編次則參照宋﹑清以來諸家之考訂﹐並參新見文獻和實地考察﹐有部分的調整。其中引錄較多的是宋末黃鶴及其所引梁權道的考證﹐對蔡夢弼﹑王嗣奭﹑錢謙益﹑仇兆鰲諸家所考﹐也有較多的吸取。利用新見文獻者﹐如根據新出土《韋濟墓誌》﹐重新考定《奉寄河南韋尹丈人》﹑《贈韋左丞濟》﹑《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編年﹐對杜甫受困長安時期的情況﹐有更準確的反映。而杜甫入湘後的行程﹐前人一直相沿宋人的編次。校注組在踏勘湘江沿途景觀後﹐將《入喬口》諸詩改編到《宿鑿石浦》諸詩前。   宋人認為杜甫詩“無一字無來處”﹐特別用心于杜詩中的語典和事典的來源與解釋﹐後世注杜者則更關注杜詩語意的釋讀﹐有關討論汗牛充棟﹐巨細無遺。《校注》的註釋繼承蕭滌非《杜甫詩選注》的善例﹐尊重舊注以揭示詩中典實﹑語詞來源的引征前代文獻的傳統﹐又注意吸取歷代學者詮釋杜詩時的創說發明﹐更注意現代學者需要通過原句語譯以便準確理解詩意的要求﹐基本採取每韻加注﹐逐句解說的體例。這部分是全書分量最重的工作﹐也是歷代注杜學者傾注心力最多的工作。《校注》融諸說之長﹐別擇認真﹐解釋客觀﹐注意參綜今古﹐為今人研讀杜詩提供了可靠的依憑。   集評尤盛於明清兩代﹐有多種五色套印會評本﹐可見重視。近年則有《唐詩匯評》和《中華大典》尤肄力於此。《校注》設“集評”一欄﹐匯聚歷代對杜詩逐篇的評點意見﹐採據之廣﹐超過以往各書。   《校注》于杜詩歷代有爭議或不同立說者﹐立“備考”一欄﹐引錄文獻並略作考訂。以杜甫晚年諸詩為例﹐《聶耒陽以仆阻水》附關於“狄相孫”﹑“方田驛”以及“飫死耒陽說”的討論﹔《回棹》附“關於編年之異說”﹐《江閣臥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附“江閣”﹑“崔盧二侍御”及“錦帶”的解釋﹐《長沙送李十一銜》錄洪邁﹑胡應麟有關李杜齊名的釋讀﹐《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附錄“關於詩之編年”﹑“關於宗文之死”﹑“關於‘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二句所指”三項備考。全書附錄備考有近千例之多﹐將有關杜詩歷來爭議的主要觀點和證據都列舉出來﹐足為學者之參考。   我特別注意到﹐《校注》備舉諸家之說﹐以清末以前諸家為主﹐近人之說僅偶及之﹐有很仔細的遴選。文獻備錄務求廣取備參﹐盡量不加案斷﹐僅在顯著錯誤時方略申己說。全書引錄主編蕭滌非的考說﹐全書似僅十餘則﹐其餘參編諸人各人研究有得者﹐一律不加引錄。這是古籍文獻研究值得肯定的態度﹐前人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今人說精彩全在不言中﹐正可見到編纂者的高遠立意。全書為行文簡要﹐引錄前說僅稱某某曰﹐書前附簡稱所指﹐書末附《重要杜集評注本簡介》對援據較多134種杜集作了很精當客觀的介紹。   韓愈《調張籍》說自己讀李杜詩驚其開拓創造之不易﹕“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想當施手時﹐巨刃摩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今讀《校注》﹐也有同樣的感受。從開始謀劃到終於完成問世﹐歷時36年﹐集中了三四代學者的接續努力﹐文獻之豐備﹐校勘之精審﹐註釋之周詳﹐考斷之穩妥﹐確能代表當代別集整理新注之最高水平﹐是一部總結一千多年來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在杜甫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責任編輯:王錦寶]
林正三《诗学概要》(炼字炼句用典)第七章:炼字!第十章:琢对 林正三 《诗学概要》(炼字炼句用典) 第七章:炼字 炼虚字 炼诗眼 炼迭字 重出字法 历代诗家之炼字故实 诗者,本为最精炼之文学组织。在一首近体诗中,最少者二十字,最多亦不过五十六字而已。(排律不计)故下字之稳当与否?关系作品好坏至巨。刘勰之【文心雕龙】炼字篇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苏东坡亦尝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皇甫汸亦云:「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词组之累,并弃其余。此刘勰所谓『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也」。在在阐言炼字之重要。大抵诗文于草创之后,仍须不断之修饰润色,反复求工,方能成为佳作。清袁子才之【遣兴诗】云: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于此可证明纵是文坛老手,亦不能废弃锻炼之过程。务待精心改定,方肯公开发表。元刘秉忠作【读遗山诗】云: 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待雪销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 即是描述元遗山吟诗炼字之情景,道出其锲而不舍之精神,及有所得后之会心况味。其中甘苦,乃一切创作者必经之历程。吟诗作文,于此一关,殊无快捷方式可寻,必须勤加修习,方克竟其功。 古人云:「诗有极平板,而炼一字顿殊金铁者,如『柳色黄金,梨花白雪』原皆为死句,而着一『嫩』字、『香』字遂有生气﹂。又晚唐人记游诗云:「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之句,渔舟、樵客、山、水、雨、风及来、去等,原皆为村塾蒙童之板对语,而炼一「带」字、「生」字顿成名句,于此益信炼字之为先务。宋洪迈之【容斋随笔】云:「一首五律,如四十位贤人,着一屠沽儿不得」。唐刘餗之【隋唐嘉话】曾云:「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马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欲作『推』字,复欲作『敲』字,吟之未定,不觉冲尹。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遂定交」。后之谓斟酌字句曰推敲,盖衍于此。而欧阳文忠公之【六一诗话】亦云:「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诸客各以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而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容斋随笔】亦举王荆公绝句云: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祇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春风又到江南岸」,于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易为「入」,旋又改为「满」字,如是者十余字,最后始定为「绿」字。由以上诸例,可证诸古人炼字之审也,故吾人不可不用心以求。又宋罗大经之【鹤林玉露】引赵天乐【冷泉夜坐】云:「楼钟晴更响,池水夜如深」。后改「更」为「听」,改「如」为「观」。病起云「朝客偶知承送药,野僧相保为持经」。后改「承」作「亲」,改「为」作「密」。二联改此四字,精神顿异,真如光弼入郭子仪军矣。 诗之用字,究应如何炼法?归纳前人之论著,主要可分为四种:一为炼虚字,二为炼诗眼,三为炼迭字,四炼重出字法。兹分别分绍于下,以供读者作为参考。
古风诗词《杜诗随笔》千堆雪!作者:苍梧听风 古风诗词 -> 《杜诗随笔》 作者: 苍梧听风 千堆雪 《杜诗随笔》(作者:苍梧听风) 周末无事,周游列坛。偶在《北大中文论坛》看见一帖,读之良久,实因太长而不能尽览,遂在雪坛(漫天雪文学论坛)寻找半天而未得此帖。故此愿将此帖转来,抽空一定研读全部。相信同道们也一定愿意随雪同欣~:) 千堆雪 序 经济兴而赢勾现,文明炽而腌?出。巨擘硕儒,时有挈瓶之空;黄童青衿,不乏抄剽之事。学界浮躁,自非一日也。余心也鲁,不慕时好;远去浮华,走进老杜。红尘攘攘,兴有三尺清净地;绿茶盈盈,时沾一圣德才香。三载日月,孜孜以求;十遍研读,渐渐而悟。雾蔼散而江山丽,魔障去而心窍开。千首诗作,万代斫轮手;百年飘泊,一个平常人。正所谓英风和狭气相伴,崇高与卑湿同存。千家注杜,留无数虚嚣浮薄,实误后人;一人尊李,有多少胡言乱语,空落笑柄。屏弃泛言,直入文本;不守程式,唯写心胸。随读随想,随老杜一世行走;随想随写,随小可两生感慨!说他评他,尽可能以诗为准;是我谬我,原不在预想之中。故不惮疏陋,撮成一册,谓之《杜诗随笔》,以公诸同好焉。苍梧听风自序。 1.《游龙门奉先寺》“天阕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之“天阕”,公说婆说,莫衷一是。其实诗人写诗得一种境界,读者阅读又得一种境界。诗人以为然,读者未必以为然,诗人以为不然,读者未必不以为然,要之以各有感悟而已,又何必??于“天阕天窥 ”、嚣嚣于“天阅天开”耶? 2.《望岳》有三奇。貌似五律而实以古体出之,对偶不严,平仄未谐,却骨高气雄,遒劲峭拔。此一奇也曰体奇。岱宗矗天,昏晓仿佛二界,不用“分”、“划”而用“割”,以动写静,有锷破青山之势,有惊骇天地之声,见神,见气,见力。篇末写冥想情状,不用“登”、“攀”而用“凌”,又生出一种伟象。若着一“登”或“攀”字,则气卑意馁,坠入庸竖上山境界也。此二奇也曰字奇。“荡胸”是因层云之生,“决?”是因归鸟之入,因果颠倒,新颖峭拔,以人之心理变化衬写此地此时之景,心物交应,相互感发,读之使人有目尽八荒、心薄云汉之感。此三奇也曰句奇。 3.人言《望岳》为登临诗,其又何尝不是言志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公仰接风骚、俯该百代之志已见端倪,非言志而何? 4.仇氏以为《题张氏隐居二首》非一时之作,玩首句“时”、末句“每”可见。此言甚是。要之以前诗但述张氏隐居以扣住“隐居”诗题,后诗尽叙相留款曲之情,已离诗题远矣。另,一题分作二体,杜诗鲜见,惟《丈人山》、《玉台观二首》、《人日二首》也。余为仇说再添一旁证。 5.宴游吉言,人之常情。刘法曹与郑瑕丘可称 “联璧”否,兹略去不考。然“华筵直一金”真乞儿得肉语。秋水一碧,子美之穷臊气岂一扫可净耶?杨慎谓此句“有典则可,无典则俗”实乃为子美讳。木大有蛀?,海渊生浊流,虽高才如子美者亦难除灵台俗陋,况芸芸中人乎!《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虽不作可也。 6.好诗自写平常事。《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语极平常,味道极醇厚,读之有渊明柴桑做派,唯轻巧过之。 7.“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与任诚许主簿游南池》)、“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巳上人茅斋》)等写物赋形,大可吟咏。诗于此上易见真功夫。 8.《画鹰》:“耸身思狡免,侧目似愁胡。”此“愁胡”非指鹰眼。晋人孙楚《鹰赋》“深目娥眉,状如愁胡”即说鹰之目、眉与胡人愁怨时之目、眉相像。魏彦深《鹰赋》“立如植木,望似愁胡”也即此种用法。以胡人比鹰,非唯以其碧眼相似也,取其形而已。曰神,神在“愁”上。 9.《夜宴左氏庄》句句堪诵。“春星带草堂”真千古妙句,非雕章琢句之辈所能得。宴游诗无肉腥气或能出雅,至于“烹羊宰肥牛”则只许曹子建一人道。 10.黑头老杜无忧民心。《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即是明证。全诗为五言长排,多至二十四句,于水患情形反复铺排,除一句“郡国诉嗷嗷”外再无悯民之笔。尾作大言欺人,尤为可恶。此于“版筑不时操”之抗灾官民实是一种无聊,又能宽何人之意?
远游的寂寞——杜甫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变异! 杨经华 远游的寂寞——杜甫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变异 杨经华    [摘要] 作为“诗圣”的杜甫,在远游到西方之后,尽管受到一定的推崇,但这种推崇却是与贬斥同在的。杜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变异,正是由于接受主体在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受者有意无意地对交流信息选择、变形、过滤等作用的结果。 杜诗意义深深根植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对杜诗理解的隔阂同时也是文化的隔阂。然而,从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化的隔阂终究会随着人类的交往而打破,杜诗的传播也必然会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  杜甫诗 传播 文学变异 文化过滤   20世纪80年代,赵毅衡教授写《远游的诗神》,对远游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古代诗人进行了一次彻底清查,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巨大影响。这些远游的诗神,不仅催生了大洋彼岸诗人的中国梦,同时也为汉学家的橱窗增添了一道摆设。杜甫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自然也随团远游。然而令人意想不及的是,这位在中国被高瞻为千古“诗圣”,并引发千年不绝“杜诗学”的一代显学,在大洋彼岸,要么就是在神坛中被高高地祭奠,难以步人尘世;要么就是在尘世中被无情的嘲讽与贬斥。与在中国文学史上落魄而在美国成为精神先驱与理想楷模的寒山相比,杜甫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充满了无尽的曲折、坎坷,承受了无限的误解、隔阂与寂寞。   一、杜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北宋中期以后,杜甫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的推尊,诗名已如日中天,影响了中国诗坛的半壁江山。然而在西方,直到18世纪下半叶,人们才开始对杜甫予以评论和关注。而对杜诗的翻译则又滞后了近一个世纪。19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中国诗译本。在中国诗歌的翻译中,法国人充当了先锋作用。如1862年德理文(d´Hervey Saint - Denys)的《唐代诗歌》(Poesie deI´ Epoque des Thang);1867年柔迪特·戈蒂叶(Judith Gautier)译的《玉书》( Le Livre de Jade)。其中戈蒂叶的《玉书》影响最大。②   《玉书》选录杜诗十余首,仅次于李白位居第二。1873年G.波姆(G.Bohm)将《玉书》翻译成德文;1907年汉斯·贝特格( Hane Bethge)将《玉书》与德理文的唐诗译文参照译出新的德译本《中国笛》( China Flote)。《玉书》转译成英文也是在十九世末,1897年,长居法国并用法语写作的美国诗人斯图亚特·梅里尔( Stuart Merrill)在其英译法国诗选《散文的粉画》( Pestel in pose)中转译了柔迪特·戈蒂叶的中国诗法译文;美国新诗运动兴起后,《玉书》成为美国人特别喜爱的读物,并被多次转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对杜甫的了解,几乎是通过《玉书》选译的极为有限的作品。正是由于作品翻译传播的限制,对杜甫的系统研究之作,一时难以出现。 【后续部分 等待获得】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龙占明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 作者: 龙占明(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一) 内容提要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已成为古今论者的共识。本文从杜甫夔州诗的数量、内容及技巧开拓创新诸方面演绎了这一观点。同时,力主复建(扩建)夔州草堂,还原历史(史瀼西和东屯均有杜甫草堂)。 主题词 夔州诗 巅峰 复(扩)建 草堂 谈到杜诗,人们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瞻仰 杜甫,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确实,杜甫在成都居住了近4年,写出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成都草堂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瞻仰诗圣的圣地。 但是否有人想到:夔州,这个处于长江之滨、蜀鄂锁钥之处的夔州,在杜甫诗歌史上,有着与成都杜甫草堂同样重要的地位呢? 是否有人想到:自宋以来夔州官民如果对夔州杜甫草堂不间断地进行保护、整修、扩建,甚至还会超过成都草堂呢? 是否有人想到:当今奉节要打造成文化大县,铸造“诗城”品牌,以修(扩)建杜甫草堂为着力点,经过几任官员的努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可以形成一东一西两个草堂,夔州草堂和成都草堂相互辉映,成就杜甫诗歌史的一段佳话,而引来如成都杜甫草堂一样游人如织呢? 杜甫在夔州居住1年零10个月,共创作诗歌435首(不含云安诗),占其所编杜诗1439首近1/3。杜甫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也达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最早推出杜甫夔州诗的是宋代的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载:他“谪居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诗由 丹棱杨素翁,“尽书 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并由工匠杨鸠工刻石并建大雅堂以藏之。 黄庭坚又在《与王观复书三首》中说“观 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屑而自合矣。”可见黄于 杜甫巴蜀诗中最推重夔州诗,认为是最成熟的作品。 宋代 文天祥曾感叹:“未说离怀向南浦,须知诗意在夔州。”(《文山集》卷二) 将杜甫夔州诗作为杜诗的代表。 陈善在《扪虱诗话》也有类似的看法,说:“观 子美到夔州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如弹丸矣。”曾任夔州知州的 王十朋也很推崇夔州诗,他曾在《夔路十贤·少陵先生》中说:“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 把杜诗与地位之高无与伦比的风雅颂相比。今人北京大学 陈贻焮教授在其宏著《杜甫评传》中对杜甫夔州诗进行了专节评述,题为《夔艺雌黄》,在前人评论的基础上,对 杜甫夔州诗的地位用现代语进行了表述:“大而言之,安禄山叛乱前后是 老杜第一个创作高潮;秦州诗、成都诗是另外两个高潮;那末, 夔州诗可说是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了。”肯定夔州诗是杜诗中“最大的高潮”。对一个地区的诗歌进行专节评述,在《杜甫评传》中只此一处,无论是长安、秦州诗,还是成都诗,陈贻焮教授都没有专节评述, 可见陈教授对杜甫夔州诗的重视和推崇。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大学 韩成武教授也指出:杜甫夔州诗“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上也是杜诗的巅峰,为后人一致称许。”(龙占明《杜甫夔州诗选读·序言》)在评价 杜甫夔州诗时,用了“巅峰”一词。“巅峰”者,无出其右也。“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已成古今论者的共识。 下面,试作演绎,以期引起更多人对杜甫夔州诗的关注;同时,力主在 夔州(今重庆奉节)复建(扩)杜甫草堂,还原历史。 —————————————— 作者简介: 龙占明,重庆奉节永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从多重视角剖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作者:曹天璞 从多重视角剖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作者: 曹天璞    内容摘要:   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作者描绘了自然冬夜景色的壮美,诉说了兵乱战伐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流露了诗人自己的空寂和无奈的心绪。后人对《阁夜》末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注解莫衷一是,令人茫然。例如,人教版教材给出此句的注释是: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又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解释是: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再如,《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 为准确理解尾联,尤其是“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内涵,我从两个方面展开的研究: (1)从社会和文化的双重视角,我分析了当时杜甫所处的社会背景、可能影响杜甫的诗人,同时探讨了“寂寥”的出处和两个基本内涵; (2)查阅了大量的唐诗资料、电子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分析杜甫本人以及其他诗人的在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等用词的特点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关键词:《阁夜》;创作背景;“人事”;“音书”;“寂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葛景春 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葛景春 【 内容 提要】 在 中国 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的 影响 最深。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和谐文化精神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均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全面论述杜甫的文化精神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 社会 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从小接受的主要是儒家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理念,对道家、释家、墨家、玄学及其他诸子中的和谐社会理念也有所吸收。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和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杜甫用自己的创作活动,与现实社会中那些破坏社会和谐、分裂民族与国家的邪恶势力与残酷剥削黎民百姓、贪污腐化等丑恶的社会现象作了不懈的斗争。他的这种追求和谐社会崇高理想的精神及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受到历代志士仁人的高度尊崇与继承发扬。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但他的影响,实际上已超越了诗人的范围,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文化层次。探讨和 研究 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关系,发掘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传承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历史 借鉴。
人民的诗人 ———《全唐诗》笔记! 陈占敏 人民的诗人———《全唐诗》笔记 陈占敏 读杜甫的诗,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杜甫写什么都好;一种题材,一种情感,只要杜甫写过了,那就臻于妙境,不可能有人比杜甫写得更好了。   杜甫是有意为诗立范的。比如七律,在杜甫之前并未成熟,杜甫以一百多首七律,为这一诗体作出楷本,他在严格的律法中“戴着镣铐跳舞”,既狂放又合于法度,偶尔违拗一下,成为“拗体”,我们仍然读不出缺失,只觉得别具一格。 元稹作《子美墓铭》道: “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古人之才有所总萃焉。” 的确,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古诗到杜甫,诸体皆佳,登峰造极,后人在这条路上攀登,只能笼罩在杜甫巨大的身影之下,望其项背尚且不能,更何况并肩齐驱呢? 伟大的杜甫,像伟大的李白一样,后人只能够望而兴叹,不可企及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哪里只是写泰山呢,说他是自况心志,也未为不可。杜甫的豪迈壮阔往往会被人忽视,他只是轻易不出狂话不作妄语不自我膨胀罢了,杜甫的豪壮往往寄托在他的抒写对象上。 杜甫有多首写马、写画马的诗,《高都护骢马行》、《天育骠骑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等等。“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杜甫实在是以骏马良骥驰骋千里的豪纵,来抒发他的志向抱负。 当然,结果又往往是悲观的:“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即便曾经驰誉天下,也终究晚景凄凉:“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至于那落拓的老马,则更加凄惨,令人心伤:“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谁还能想到“ 去岁奔波逐余寇,骅骝不惯不得将”(《瘦马行》),而今的瘦马,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一日千里呢?
谈杜甫《昔游》《忆昔行》的注释和系年 刘友竹《杜甫研究学刊》 谈杜甫《昔游》《忆昔行》的注释和系年 作者: 刘友竹   提要:杜甫的《昔游》和《忆昔行》这两首诗,皆属其晚年作品。前者乃居公安时作,后者乃游湖湘时作。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均为追忆王屋山之行,怀念前人;眷恋畴昔求仙访道之举,向往今后遁世归隐之游;每于山穷水尽之际,聊为超世脱俗之想。这两首诗虽非杜甫力作,但表明了杜甫晚年飘荡无依的处境和矛盾惶惑的心情,反映了他晚年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了他创作风格的一种特色,从中可以窥见他的行止意向的某种变化。昔人对这两首诗的注释尚欠稳妥,系年亦未尽准确。而析疑辨误,拨翳求真,即本文所欲达之目的。 一、前人对这两首诗的注释和系年值得商榷 《昔游》:“昔谒 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晨溪向虚駃,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伏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虽悲鬒发变,未忧筋力弱。扶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   《忆昔行》:“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辛勤不见华盖君,艮岑青辉惨幺么。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弟子谁依白茅室,卢老独启青铜锁。巾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悬圃沧洲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徒然咨嗟抚遗迹,至今梦想仍犹佐。秘诀隐文须内教,晚岁何功使愿果。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柁。”   “小有洞”指王屋山。《名山记》云:“王屋山有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之天。”杜甫于天宝三年(744年)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李白、高适会晤畅游至深秋,然后分手。高适“东征”到临淮(今江苏盱眙县)、涟水一带;李白归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并北上齐州(今山东济南市)接受高如贵道士传授道箓;而杜甫则北渡黄河,赴王屋山访道(据杜甫年谱和相关资料,天宝三年李白、杜甫、高适在洛阳相遇,曾同游王屋山,而后游梁宋———编者注)。“艮岑”即王屋山东北方向的一座山峰。从这两首诗来看,他对那次访道求仙是非常诚恳认真的。但访道未果,非常失望,并终生感到遗憾,直到晚年仍一再追忆此事。诗中细致地描述了此次访道的经过,抒发了访道未遂的失望心情,最后寄希望于到别的地方去寻访别的仙人或道士。《昔游》还追忆了天宝四年(745年)的东蒙之游。东蒙指蒙山地区,即今山东费县、新泰一带。《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就是所谓“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五引赵次公云:“此篇名《昔游》,盖公纪游王屋山与东蒙山之实也。”这是正确的。但钱谦益《草堂诗笺》卷三却引《洞天福地记》:“华盖山,周回四十里,名曰容城太王之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羊公修治之。”这就错了。仇兆鳌《杜诗详注》承袭了钱注的错误,把杜甫昔游之地说成是温州华盖山。但他在《忆昔行》注中又引《名山记》说杜甫所游是王屋山,这就显得前后矛盾。   至于“董先生”和“董炼师”,很多注家都误认为是同一个人。而对于“庐霍”的解释,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混乱都有待于澄清。   《昔游》一诗,郭知达、钱谦益都说是“寓秦州及同谷县行赴蜀中作”,则其时当为乾元二年(759年)秋。浦起龙《读杜心解》也把它定为“弃官西客秦州”时作,他说“范元实编入夔州,究无的据,且依旧编。”仇兆鳌说:“此诗旧编在乾元二年秦州,范元实编在大历二年(767年)夔州。按,秦州与衡岳绝远,岂得云‘清秋入衡霍’?当是客夔州时作。旧因‘关塞’二字,遂误属秦州,公诗‘关塞极天惟鸟道’,明是说夔州也。”(《杜诗详注》卷二十)仇说稍胜于旧注。《昔游》中有句“胡为客关塞”,而杜甫流寓秦州时多称“关塞”,如《别赞上人》云“天长关塞寒”,《秦州见敕目薛璩毕曜迁官》云“秋风动关塞”,故旧注遂误属秦州。但仇氏把“庐霍”改为“衡霍”,认为夔州距衡岳较近,这样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杜甫在夔州也称“关塞”,这固然可以作为一条理由,但并不充足。因为杜甫在梓州作《九日登梓州城》,在阆州作《伤春》,在成都作《宿府》,在离开成都时作《去蜀》,在云安作《寄岑嘉州》均曾称“关塞”。因此,要准确地给此诗系年还应考虑更多的因素。   《忆昔行》一诗,郭知达定为夔州作。钱谦益笼统地说是“居松陵、公安及至湖南作”。仇兆鳌认为“当是大历三年出峡后作”。浦起龙定为大历三年三月出峡至江陵作。按,这几种说法或为臆断,或失之空泛,都不够准确。王嗣奭《杜臆》云:“公困于羁旅,故有此忆。亦以泛舟潇湘,而董炼师在衡阳,欲乘便访之,因而追忆华盖君也。”我认为,王说较胜。“泛舟潇湘”,当是在洞庭、潭、衡一带,其时乃大历四年(769年)也。但王说未列举理由,亦有待于阐发论证。
诗书中华 【百度百科】电视大奖赛!2017年4月14日起- 诗书中华 【百度百科】 由东方娱乐集团出品、 东方卫视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 《诗书中华》将于4月14日起,每周五22:00开播。 《诗书中华》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携手作战代替了传统的个人应战,传统文化的考察范围也从古诗词扩展到了古诗文。 独特的节目形式不仅注重古诗文的活学活用,更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默契充分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好的家风、家训、家史。 中文名称:诗书中华 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首播时间:2017年4月14日 播出频道:东方卫视 播出时间:每周六22:00 在线播放平台 节目介绍 《诗书中华》是东方娱乐集团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特原创基因的文化类节目,2017年4月11日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举行开播发布会。 节目形式 东方卫视全新原创文化类节目《诗书中华》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家庭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对战,通过“曲水流觞”的方式从42组参赛家庭里随机选择一组家庭,进行家有诗书挑战赛。两位家庭成员需要共同协作,在规定时间内,通过 接上下联的方式答题。顺利通过挑战赛的家庭将进入“君子之争”对战赛,七题答对四题则成为实时擂主。 节目太好了!以每家出2人组合,两家对抗赛! 几位全国最著名的文学大师参与评判。 中国古诗文 博大精深!
论邓肃对杜甫的接受!JIN Wen-kai  论邓肃对杜甫的接受 作者: JIN Wen-kai   关键词:邓肃;宋诗;杜甫;李白;现实主义;诗史精神;陈与义 摘要: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诗词文兼擅。其诗歌创作师承多家,而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南渡前邓肃以学李白诗为主,诗歌豪纵俊爽、磊落旷放; 南渡以后,则以学杜甫诗为主,诗歌沉郁顿挫,雄浑劲健。他学习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实录”的诗史精神和以史笔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个人身世之叹与抒写家国之痛密切结合,诗歌充满忧患意识与感人力量,比前期追踪李白的作品更显厚实、凝重。在杜诗接受史上,邓肃的创作值得重视。 中图分类号:I 207.2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25-08 Deng Sus Acceptance of Du Fu JIN Wen-kai (Department of Chinese,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 Key words: Deng Su; Song Poems; Du Fu; Li Bai; realism;epic spirit;Chen Yu-yi Abstract: Deng Su is a well-known court-admonisher and patriotic poet with agility in writing poetry and essays during Namtu Period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he modeled after poet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among which he was most influenced by Li Bai and Du Fu. Before the Namtu Period, he concentrated on the manifestations of Li Bais poems with mighty momentum and frankness. After the Namtu period, Deng Su composed his poems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Du Fu, which featured contemplativeness and vigorousness in contrast with the poems modeled after Li Bais. The poems composed then sounded more profound and dignified. He studied Du realistic and creative principle, followed the epic spirit of "Record", and cast the history into the poetry with different ways of artistic expressions, and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d and tragic fortune of his home and country in his composition. Th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senses of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ance, Deng Sus poetry is noteworthy. 邓肃(1091~1132),字志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徽宗时因上诗讽刺花石纲被摒出太学而名动天下。钦宗靖康元年(1126),经李纲举荐,入京任鸿胪寺主簿。金兵犯阙,他奉命出使金营,被扣五十日,坚强不屈,还设法探听敌营军情,认定金人“无足畏”(《第三札子》,《栟榈集》卷一二)①,极力主战。靖康二年(1127)三月,金兵灭北宋立楚国。邓肃不食楚粟,奔赴高宗行营,被擢为左正言。他忠心耿耿,谏诤奋不顾身,激愤时曾在三月内上疏奏二十余道,进言献策,且“言皆切至,上多采纳”〔1〕。同年八月,李纲被罢相。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呼吁“李纲不可罢”被斩首,朝廷内外噤若寒蝉。邓肃毫不畏惧,毅然呈《留李纲疏》(卷一二),再次触怒执政,被贬出守郡。后历经离乱漂泊,仍念念不忘国事,孤忠之气溢于言表。    邓肃诗词文兼擅,有《栟榈集》二十五卷传世。其诗作数量不少,可惜大量散佚,今仅存275首。曹廷栋选《宋百家诗存》、王鹏运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厉鄂《宋诗纪事》及《全宋诗》均收录其诗。《宋代文学史》对邓肃诗有简略论述,并认为“邓肃追踪李白”〔2〕。 其实,邓肃不仅“追踪李白”,更学杜甫,而且成果丰硕,值得重视。
钱锺书《槐聚诗存》注译稿(1954);及(1938、41~43、53年等) 钱锺书《槐聚诗存》注译稿(1954) 1954年 大杰来京夜过有诗即饯其南还 情如秉烛坐更阑①,惜取劳生向晚闲②。欲话初心同负负③,已看新鬓各斑斑④。感君鸡黍寻前约⑤,使我鲈莼忆故山⑥。预想迎门先一笑⑦,好风吹送日边还⑧。 【注】 ① 化用 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秉烛,点起蜡烛。更阑,更深,夜深。 ② 劳生,辛苦劳累的生活;语出《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向晚,临近傍晚,此指临近老年;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③ 初心,疑为《刘大杰自沪寄诗问讯和韵》诗中提到的“囊日诗盟”。负负,犹言惭愧之极;《后汉书·张步传》:“ 茂让步曰:‘以南阳兵精,延岑善战,而耿弇走之。大王柰何就攻其营,既呼茂,不能待邪?’ 步曰:‘负负,无可言者。’” 李贤注:“负,愧也。再言之者,愧之甚。” ④ 此一联句样如杜甫《见萤火》“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⑤ 鸡黍,杀鸡为黍,招待友人;《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前约,见前钱先生《刘大杰自沪寄诗问讯和韵》诗中“为道西山多爽气,何时杖策一来看”的邀请。 ⑥ 鲈莼,见前《还乡杂诗》之二诗注。 ⑦ 化用清厉鹗《悼姬人月上》“将归预想迎门笑,欲别俄成满镜愁”上句。此写刘将归而夫人的期待。钱先生亦用此写自己与杨绛,见《发昆明电报绛》诗首句。 ⑧ 日边,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此指北京;唐高蟾《下第后献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语译】 情感如杜甫所说“夜阑更秉烛”一般,珍惜劳碌的人生在晚年的这一点清闲。想说起当年的诗盟的心愿都感觉惭愧,已发现各自的鬓边已是新生白发斑斑。预备杀鸡蒸黍的便饭感谢你践约而来,使我思念起故乡的鲈脍莼羹绿水青山。预想你返回江南,家人将会迎门欢笑,好风相助,吹送你从遥远的京城归还。 【附录】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日札》四百二十二则录此诗,二句“向晚”作“片刻”,三句“感君”作“愧君”,七句“先一笑”作“人一笑”。 容安室休沐杂咏 一 曲屏掩映乱堆书①,家具无多位置才②。容膝易安随处可③,不须三径羡归来④。 【题解】 1952年10月钱先生一家迁入北大新建的中关园宿舍,面积不大,为平房。杨绛在《我们仨》中说:“中关园新建,还没有一点绿色。阿瑗陪我到邻近的果园去买了五棵柳树种在门前。温德先生送给我们许多花卉,种在院子里。蒋恩钿夫妇送来一个屏风,从客堂一端隔出小小一间书房。他们还送来一个摆饰的曲屏和几盆兰花、檐葡海棠等花和草。钟书《槐聚诗存》一九五四年诗,有《容安室休沐杂咏》十二首,就是他周末归来的生活 写实。”容安室就是客堂用屏风隔起来的小书房。钱先生的拟称,是很有深意的。苏轼《东坡志林》卷四云“陶靖节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固常欲筑小轩,以‘容安’名之。”苏轼欲如此,古人亦多有以此为书斋名。休沐,汉时规定官吏五日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浴。像苏轼一样,钱先生很喜欢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句,不但以之名室,且有申说:“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房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略)”。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清风飒至,自谓羲黄上人。”意思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窗》) 【注】 ① 掩映,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② 才,同“哉”。 ③ 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下句。容膝,容下膝盖,形容居室的狭窄。随处可,随便在那居住都可以。 ④ 读作“不须羡三径归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归来,归去来,指回归故园隐居;用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语译】 曲折的屏风遮掩着胡乱堆放的书籍,不多家具在屋里刚刚能够布置安排。只要能容我放下双膝,即可以随处而安,不须羡慕陶渊明拥有庭院才归去来。 【附录】 按前一年钱先生诗中有“无家犹复订归期”,似有离京之意。此诗则“容膝易安随处可”,可见心境有所改变,离京之意似已消散。 二 渐起人声昏晓际①,难追梦境有无间②。饶渠日出还生事③,领取当前倚枕闲④。 【注】 ① 昏晓际,夜里与拂晓交替的时刻。 ② 有无间,指梦境似记得似忘记的状态。 ③ 饶渠,饶恕它,不理会它。日出还生事,见前《题某氏集》诗注。 ④ 领取,落得。此言享受晨枕之闲适。 【语译】 人声渐起,在夜晚与早晨之际,梦境难寻,在似有与似无之间。宽恕那太阳每天升起惹来事端,还是享受眼前倚枕而卧的轻闲。
(北宋)黄彻《巩溪诗话》(黄彻论杜甫诗)! ( 北宋)黄彻《巩溪诗话》(黄彻论杜甫诗)! 序 作诗固难,评诗亦未易。酸咸殊嗜,泾渭异流。浮浅者喜夸毗,豪迈者喜遒警,闲静之人尚幽眇;以至嫣然华媚无复体骨者,时有取焉,而非君子之正论也。夫诗之作,岂徒以青白相媲、骈俪相靡而已哉!要中存风雅,外严律度,有补于时,有辅于名教,然后为得。 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圣人之言,观后人之诗,则醇醨不较而明矣。 顷,予暇日抠衣于乡先生黄公之门,公出所为《诗话》十卷,谓予曰:「吾生平嗜诗,颇有佳句传在人口。今老矣,不复自作,时取古人诗卷,聊以自娱。因笔论其当否,且疏用事之隐晦者,以备遗忘。日往月来,不觉成编,君其与我评焉。」予退伏而读之,皆前辈论议所未到。若嘲烟云、媚草木等语,率略而不取;惟是含风雅而中律度,有补于时,有辅于名教者,如璆琳琅玕,森然在目。得诗人之关键,窥作者之阃奥,详而正,讽而不刻,使人心开目明,玩味不能去手,斯可谓难得也已! 公少负才,取名第,宰剧邑,藉甚有能声。一旦与当路轩不得,弃官而归,优游里闬,其中浩然未尝戚戚于外物,而其用志不衰如此。呜呼!观其取与,可以知其能诗;观其议论,可以知其为人。 降叹之余,未及请益,而予赴馆职;后数载,公亦云亡。因循十年,未暇追述。今阅旧集,不胜挂剑之情,因以鄙词题其首。 公讳彻,字常明。 乾道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陈俊卿序。
《杜甫吧》 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帖遗忘审 《杜甫吧》 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帖遗忘审核!已经5天了! 请人工团队前往审核! 《杜甫吧》: 《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 所发的如下的帖子,说:“ 等待审核... 您发表的贴子已经成功提交,但系统需要核实该贴子内容是否含有不良信息,贴子在审核通过后才能显示,请您耐心等待 ” 这样的弹出框 已经四五天了,到现在还没有审核完毕,也影响着系列贴不好继续。 【  乾元元年六月,房琯被贬为豳州刺史,与房琯关系密切的严武等人也被贬外任,杜甫也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日益衰老的诗人从金光门走出长安,想到去年四月自己就是经过此门逃归凤翔的,不禁感慨万千。他勒住马久久地回望着皇城的千门万户,也许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从此就结束了。而事实也是杜甫再也没有回到朝廷中去。   杜甫来到华州,正逢七月酷暑,蝇蝎扰人,文书堆案,使人难以忍受。   但他的诗兴却没有因此而减退,在任华州司功参军的一年时间里作诗颇多,而且又恢复了注视社会,反映现实的创作倾向。   留花门 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阀。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鸽,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长戟鸟休飞,哀前曙幽咽。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秋,①即杜甫到华州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不顾后患,借兵于回纥,造成了异族大军屯于关辅地区的严重局势。为了迅速收复长安,肃宗竟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资治通鉴》卷二二○)公然同意回纥兵大肆抢掠。对于这种形势,杜甫深为忧虑,早在《北征》诗中已隐约言之,而《留花门》一诗更是专门为此而作。王嗣爽云:"不得已而用之,如何可留?题曰《留花门》,病在留字。"(《杜臆》卷二)此解甚确。杜甫对于朝廷的权宜之计深以为非,对于回绝兵骚扰人民的罪行深感愤怒,对于回纥日后将侵扰唐王朝的后患深感不安。王夫之曰:"肃宗用朔方之众以讨贼收京,乃唯恐不胜,使仆固怀恩请援回纥,因胁西域城郭诸国,征兵入助,而原野为之躁践。读杜甫'拟绝天骄'、'花门萧瑟'之诗,其乱大防而虐生民,祸亦棘矣。"(《读通鉴论》卷二三)后代史家的称引,说明杜甫的《留花门》诗确实具有"诗史"的性质。 ------------------------------------------- ① 此从浦起龙说(见《读杜心解》卷一)。案:今人多从仇兆鳌说,系此诗于乾元二年(759)秋,时杜甫已至秦州(如冯至《杜甫传》、陈贻焮《杜甫评传》)。仇氏认为诗中"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二句指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复取大梁、陷洛阳事,故此诗当作于二年九月之后。浦起龙则认为"杂种"乃指回纥,且二年秋杜甫已入秦州,"辽远叫阍,甚无当也。"我们同意浦说,并补充理由如下:此诗中所写到的回纥事迹皆在元年秋之前,巨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一所记,乾元二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相州,回纥军亦同时溃败。四月,回纥毗伽阙可汗卒,长子叶护被杀,国人立其少子,且欲以宁国公主力殉。八月,宁国公主归唐。如果杜诗作于二年秋,不可能对上述事实毫无反映,也不会再说"花门既须留"了。 -------------------------------------------- 】
《杜甫吧》 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帖忘审核 《杜甫吧》 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帖遗忘审核!已经5天了! 请人工团队前往审核! 《杜甫吧》: 《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 所发的如下的帖子,说:“ 等待审核... 您发表的贴子已经成功提交,但系统需要核实该贴子内容是否含有不良信息,贴子在审核通过后才能显示,请您耐心等待 ” 这样的弹出框 已经四五天了,到现在还没有审核完毕,也影响着系列贴不好继续。 【  乾元元年六月,房琯被贬为豳州刺史,与房琯关系密切的严武等人也被贬外任,杜甫也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日益衰老的诗人从金光门走出长安,想到去年四月自己就是经过此门逃归凤翔的,不禁感慨万千。他勒住马久久地回望着皇城的千门万户,也许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从此就结束了。而事实也是杜甫再也没有回到朝廷中去。   杜甫来到华州,正逢七月酷暑,蝇蝎扰人,文书堆案,使人难以忍受。   但他的诗兴却没有因此而减退,在任华州司功参军的一年时间里作诗颇多,而且又恢复了注视社会,反映现实的创作倾向。   留花门 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阀。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鸽,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长戟鸟休飞,哀前曙幽咽。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秋,①即杜甫到华州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不顾后患,借兵于回纥,造成了异族大军屯于关辅地区的严重局势。为了迅速收复长安,肃宗竟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资治通鉴》卷二二○)公然同意回纥兵大肆抢掠。对于这种形势,杜甫深为忧虑,早在《北征》诗中已隐约言之,而《留花门》一诗更是专门为此而作。王嗣爽云:"不得已而用之,如何可留?题曰《留花门》,病在留字。"(《杜臆》卷二)此解甚确。杜甫对于朝廷的权宜之计深以为非,对于回绝兵骚扰人民的罪行深感愤怒,对于回纥日后将侵扰唐王朝的后患深感不安。王夫之曰:"肃宗用朔方之众以讨贼收京,乃唯恐不胜,使仆固怀恩请援回纥,因胁西域城郭诸国,征兵入助,而原野为之躁践。读杜甫'拟绝天骄'、'花门萧瑟'之诗,其乱大防而虐生民,祸亦棘矣。"(《读通鉴论》卷二三)后代史家的称引,说明杜甫的《留花门》诗确实具有"诗史"的性质。 ------------------------------------------- ① 此从浦起龙说(见《读杜心解》卷一)。案:今人多从仇兆鳌说,系此诗于乾元二年(759)秋,时杜甫已至秦州(如冯至《杜甫传》、陈贻焮《杜甫评传》)。仇氏认为诗中"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二句指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复取大梁、陷洛阳事,故此诗当作于二年九月之后。浦起龙则认为"杂种"乃指回纥,且二年秋杜甫已入秦州,"辽远叫阍,甚无当也。"我们同意浦说,并补充理由如下:此诗中所写到的回纥事迹皆在元年秋之前,巨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一所记,乾元二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相州,回纥军亦同时溃败。四月,回纥毗伽阙可汗卒,长子叶护被杀,国人立其少子,且欲以宁国公主力殉。八月,宁国公主归唐。如果杜诗作于二年秋,不可能对上述事实毫无反映,也不会再说"花门既须留"了。 -------------------------------------------- 】
从杜甫的家庭亲情诗看其人格魅力!作者:梁蓓 从杜甫的家庭亲情诗看其人格魅力 作者: 梁 蓓 【大语文作文 的博客】    一 诗歌是客观生活的艺术反映,更是诗人心灵的真实书写。综观杜甫的家庭亲情诗,它首先表现了诗人至情至性的心怀。   亲情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感情需要。但对杜甫这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至性至情的诗人来说,亲情更是他人生旅途中情感的主要归宿和生命动力的重要支点,因而他的家庭亲情诗往往体现了一种情感深度。    1、对妻子、儿女的爱   将一生之情爱钟于一人,在盛、中唐时代肆意于诗酒风流的文人当中,除了杜甫,还真不多见。杜甫终其一生,始终恪守夫妻职份,保持着对妻子的情深厚爱,不论人生得失,遭遇浮沉,总是患难与共。古代汉语中的“妻子”包括“妻”(妻子)和“子”(儿女)两个义项。本文中对“妻子”的取义为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专指“妻”这一义项。杜甫在悲观哀痛中,想到的是妻子,如《月夜》;高兴时,想到的也是妻子,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战乱流离中,在饥寒交迫中,或是在清贫安逸中,他都是与妻子朝夕相处,所以妻子的形象总是不时呈现在诗人眼前,成为他在人生痛苦遭遇中一个巨大的精神慰藉,而妻子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也总是显得那么美好高华。   杜甫不但与妻子相濡以沫,他对儿女们也始终充满了慈爱。例如在《彭衙行》中写道:“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他在《北征》中写道“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妆前两娇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乡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虽对生活不无辛酸苦痛之感,但同时,诗人又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似嗔实喜,极富人情味的天伦本性。    2、对兄妹的关心   长期的动乱漂泊,使杜甫对天各一方的兄妹们十分挂念。杜甫的四个弟弟颖、观、丰、占,只有占在身边,其余的皆因战乱和生计流散他乡,妹妹也远嫁凤阳。诗人写了20多首怀念弟、妹的诗。   乾元二年(759)秋天,关中饥馑,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流寓奉州,曾写下《月夜忆舍弟》的名篇: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杜臆》曰:“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气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夜。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3]情从景出,意味深长。   杜甫写得最多的是他的妹妹,她嫁与韦氏跟随丈夫在外做官,兄妹两人很少相见,所以杜甫在诗中屡屡提起到她。他在《同谷歌》中说:“有妹在钟离”,说到了妹妹当时已成为嫠妇了,杜甫对她此时的生活极为挂怀。由于战乱和自己长期漂泊异乡,他与妹妹也长时间分离,这更加深了他的思念,在诗中更是无时不牵挂她。“我已无家寻弟妹。”(《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弟妹萧条各何往。”(《九日五首》)“弟妹各何之。”(《遣兴》)“团圆思弟妹。”(《又示两儿》)在这些诗句里,虽说并没有很浓郁、很激烈的情感外现,但在这种言发随心的话语提及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甫的真性情。所以浦起龙认为:“公以质语露真情,凡兄弟诗皆然。”[4]
《北京大学》 2012年: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 辛晓娟 《北京大学》 2012年 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 辛晓娟 【摘要】: 本文通过对杜甫诗集中现存的 一百四十余篇歌行作品进行编年梳理,力求系统呈现杜甫歌行一体的创作历史。 并分为 五个专题,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等五个方面对杜甫歌行作品进行研究,指出杜甫歌行艺术以“革新为复古”的精神实质。 在歌行一体高度成熟、日趋走向文人化的盛唐,杜甫有意识地回归更早的 乐歌传统,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五个方面继承了 汉魏乐府的精神内核, 开拓了歌行艺术的表现力,最终将歌行一体艺术成就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抒情上,杜甫主动向前代乐府歌行学习,将歌的抒情手法援引入诗歌之中,“ 以歌为诗”,表达出强烈的歌者意识,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与抒情性, 最终解决了文人纯诗艺术的高度发展与抒情性减弱的矛盾。 叙事上,杜甫综合了诗经与乐府两大不同的叙事传统, 一方面以《诗经》传统为精神内核, 记述重大历史事实,展现诗歌的史学批判价值; 另一方面,向着被忽视的乐府叙事传统回归,强调叙事的虚构性、情节性、传奇性等娱乐特质, 最终创作出一批写人叙事与伦理价值完美融合的杰作,并深深影响了中唐叙事诗的繁荣。 审美风貌上,杜甫深入研习并纯熟掌握了初盛唐歌行通体高华流利的艺术特征, 一方面以革新的姿态,用大量率意句子入诗,破其“丽”; 一方面又以一种超越后的姿态向丽的基调回归。 用重大的悲剧色彩冲破丽的凝滞感,诞生出瑰玮沉郁的艺术效果; 用丽的笔调与色彩书写重大的悲剧事件,既保留了诗歌的蕴藉典正,又为悲创造出多层次、浑融深广的境界; 悲句与丽句交替出现,反映今昔、盛衰、荣辱之对比,呈现出悲与丽交相辉映的巨大张力。 体制上,杜甫歌行作品“自创新题”,摆脱了拟篇法和赋题法的局限,开拓了乐府歌行一体的境界,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运动”。 在杜甫同时代,旧题乐府是当时诗坛的主流。盛唐诸家都有大量创作。但杜甫却极少创作旧题乐府。其原因除了锐意创新、规避李白等旧题乐府名家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以革新为复古”,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回归汉魏乐府传统,恢复乐府一体抒情与叙事的最大自由。 音乐上,杜甫七言诗歌突破了前代特有的音乐节奏,完成了七言诗歌从“ 曼声促节”向“ 沉郁顿挫”的节奏特色的转变, 也标志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系统从正音到变体两方面达到高峰。 这是杜甫对七言诗歌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杜甫 七言 歌行 乐府 复古 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 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22
论杜甫家训诗歌中的教育思想! 毕业论文范文 论杜甫家训诗歌中的教育思想!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以诗写心,用一千四百五十八首诗铸就了他在古代诗歌史上的丰功伟绩,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心系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素有规劝帝王、教化风俗的宏大志向。与此,一位父亲,杜甫又十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导,写了系列经典家训诗歌,诗中着的教育思想,仍值得研究。    一、家学    《礼记·大学》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①,这句话一直是古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准则,想要“治国”、“平天下”就先“修身”和“齐家”。杜甫出身于“守官奉儒”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很为的家世自豪,经常勉励儿子传承家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杜甫的众多祖辈先烈中,他最为推崇的是杜预和杜审言两位前辈。杜预是杜甫的13世祖,他精通兵法战略,是西晋的名臣名儒,在军事上有杰出的贡献,曾官拜晋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在对吴的战役中立下显赫功勋,为西晋统一全国作出了磨灭的功绩。杜预在军事上颇具才华,他在政治、经济、文学等各均有很高的造诣,他贯通经史子集,并著有《左氏春秋集解》,被后世子孙标榜为儒家“三立”(立德、立功、立言)②的范本。杜甫对祖父杜审言的文学硕士论文推崇备至的,常常沉吟诵读,赞不绝口。杜审言是初唐高宗咸亨进士,官任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学识渊博,曾与李峤、苏味道、崔融齐名,并称“文章四友”。 杜审言以写五言诗见长,其诗与沈宋齐名,倍受时人喜欢,他的诗文创作推动了五言律诗的发展和变革,他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远祖杜预的功勋战果、祖父杜审言的文学造诣给了杜甫无限的动力和,杜甫希望子孙像一样建树,所以他经常在诗文中称颂二位祖先,如 《进雕赋表》:    “ 臣甫言:巨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于明时,自先君怒、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臣幸奈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夹,约千有余篇。”——(《杜工部集》342页)    正是杜甫对祖先的功烈和诗名的敬仰,对家学的热爱,才使得杜甫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一生心系仕途,汲汲渴求于功名,怀抱“许身稷契”的坚定之志,他严格要求,也十分治家与教子,希望子孙后辈能扬门风,延家声,不辱家名。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外族侵犯,战争此起彼伏,百姓命运受到的,他的家庭也陷入了流离失所之中,但他却丝毫不放弃,他以满腔的父爱,炙热的感情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以真挚的感情创作了经典的家训诗歌,表达了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在《又示宗武》中“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句由衷地表达了杜甫对儿子宗武按律写诗、酷爱读书的欣赏,他儿子读诗做文,以传承家族优秀的诗歌传统,学成。又如 《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杜工部集》280页)    这首诗是杜甫在宗武生日的时候所作,这首诗基调昂扬轻快,洋溢着望子成龙的父亲的期盼和渴望。诗人既为家族的诗学传统而自豪,“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又对儿子寄予厚望,勉励他熟读《文选》,继承父志,以绍家学。“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轻视纸醉金迷、玩物丧志的浅薄,他传承家学、光大家风才是目的。
《杜甫全集校注》荣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2016年 资讯 | 《杜甫全集校注》荣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山东大学 2016-11-07 22:07:34 SDUers,还记得2014年4月20日举行的《杜甫全集校注》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吗?(点击超链接回顾:《杜甫全集校注》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 如今,在湖南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上,由我校萧涤非教授主编、张忠纲教授终审统稿的《杜甫全集校注》荣获国学成果奖啦!赶快和姗姗一起去瞧瞧吧~   《杜甫全集校注》 近日,在湖南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上,由山东大学萧涤非教授主编、张忠纲教授终审统稿的《杜甫全集校注》荣获国学成果奖。此前,《杜甫全集校注》还荣获了山东省第3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并一等奖。   因国学成果奖只授予健在者,张忠纲教授获特邀出席了颁奖盛典。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尊为“诗圣”,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献身国学、尊崇杜甫,我们师生三代人接力,历经36年而完成680万字的《杜甫全集校注》。此次获奖,是对我们这个集体的褒奖和鼓励,我们倍感荣幸,而先师萧涤非先生亦可含笑九泉。我们定将继续努力,为重振国学,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作出新的贡献。
说“诗圣”!张忠纲 说“诗圣”! 作者简介: 张忠纲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内容提要:诗人杜甫被尊为“诗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宋人是视杜甫为诗圣的,但诗圣成为杜甫的专称则在明代中后期以后。而杜甫的被称为诗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诗艺的高超绝伦,一是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足以为人师表,为人们所景仰和崇拜。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仁民爱物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诗歌艺术,仍是我们所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他“诗圣”的桂冠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 杜甫/诗圣/诗艺精妙绝伦/思想道德高尚   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被称为“诗史”,人被尊为“诗圣”。诗圣,几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词。而杜甫被尊为“诗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现存文献,据我的孤陋寡闻,宋以前尚无“诗圣”之说。最早使用“诗圣”一词的,大概是北宋后期的晁说之(字以道,1059~1129)。他的《凉州女》云:“凉州女,紫塞春,轻黄浓黛君莫讴,汉宫曾此选才人。鹿角角,鱼鳞鳞,有山有水无此珍。我强宽愁亦怒嗔,逢着澄江悔不咏,功曹岂自夸诗圣。”①但这里的“诗圣”,不是指杜甫,而是指南朝齐谢。谢(字玄晖)于永明八年(490)曾任随王萧子隆镇西功曹,并有“澄江净如练”的名句,故云。黄庭坚《题晁以道雪雁图》即云:“飞雪洒芦如银箭,前雁惊飞后回盼。凭谁说与谢玄晖,休道澄江净如练。”②第一次正式称杜甫为诗圣的,大概是明代的费宏(1468~1535),他的《题蜀江图》云:“杜从夔府称诗圣,程向涪中传易学。独醒亭畔诵骚辞,八阵碛边怀将略。图穷尚有岳阳楼,志士登临非取乐。我尝有意赋远游,苦被浮名自缠缚。因图寓目亦欣然,更写此诗存大略。重来借我细临模,画史何人解盘薄?”③但此时诗圣还不是杜甫的专名。杭淮(1462~1538)《挽李献吉四首用曹太守韵》其二则称李白、杜甫都为诗圣:“李杜得诗圣,迥出诸家前。寂寞千载后,身死名流传。”④茅坤(1512~1601)《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亦并称李杜为诗圣:“屈宋之于赋,李陵、苏武之于五言,马迁、刘向之于文章传记,皆各擅其长以绝艺后代,然竟不能相兼者,非不欲也,力不足也。故李、杜诗圣而韩、欧文匠。”⑤而杨慎(1488~1559)则只称李白为诗圣。他在《周受庵诗选序》中说:“唐则陈子昂海内文宗,李太白为古今诗圣。”⑥屈大均(1630~1696)《采石题太白祠四首》其一亦云:“才人自古蛟龙得,太白三闾两水仙。辞赋已同双日月,精灵还作一山川。江间绝壁丹青出,木末飞楼俎豆悬。千载人称诗圣好,风流长在少陵前。”并自注云:“朱紫阳(按:即朱熹)尝谓太白圣于诗。祠上有亭当翠螺山顶,予因题曰‘诗圣亭’。”⑦王穉登(1535~1612)则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他在《合刻李杜诗集序》中说:“余曷敢言诗?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乃渐也。杜之怀李曰‘诗无敌’,李之寄杜曰‘作诗苦’,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⑧   其实,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诗仙也不是李白的专名。最早称诗仙的是中唐的白居易(772~846),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如今年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樊、李在旁,无所措口。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⑨唐宣宗《吊白居易》诗亦称白为诗仙:“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⑩所以宋代孙奕(1190年前后)即云:“白居易诗仙。”(11)白居易《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12)又称元稹为诗仙。而同时的王建则称李益为诗仙,其《上李益庶子》云:“紫烟楼阁碧纱亭,上界诗仙独自行。奇险驱回还寂寞,云山经用始鲜明。藕绡纹缕裁来滑,镜水波涛滤得清。昏思愿因秋露洗,幸容阶下礼先生。”(13)牛僧孺(780~848)则并称刘禹锡、白居易为诗仙,其《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奏呈梦得乐天》云:“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14)姚合(781?~846)《别贾岛》则称贾岛(779~843)为诗仙:“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15)其时诗仙还不是某一个诗人的专名,对一般写诗的人,都可恭维称他为诗仙。如姚合《和王郎中题华州李中丞厅》诗:“莲华峰下郡斋前,绕砌穿池贮瀑泉。君到亦应闲不得,主人草圣复诗仙。”(16)则称不以诗名的李中丞为诗仙。到宋代,虽然有人称李白为诗仙,如徐积(1028~1103)《李太白杂言》:“噫嘻欷奇哉,自开辟以来,不知几千万余年,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17)孙觌(1081~1169)《洪庆善郎中挽词四首》之三:“第知中垒序论语,谁测诗仙流夜郎。”(18)杨万里(1127~1206)《望谢家青山太白墓》:“阿朓青山自一村,州民岁岁与招魂。六朝陵墓今何在?只有诗仙月下坟。”原注:“墓次有庵,庵中有太白祠,州郡岁遣教授祭之。”(19)但诗仙仍然不是李白的专名。韦应物、李贺、梅尧臣、苏轼、黄庭坚、曾几、杨万里等,甚至何逊,都曾被人称为诗仙。而石介(1005~1045)《郑师易秀才诗奔腾遒壮殆有石曼卿学士风骨作四韵以勉之》:“曼卿续得少陵弦,弦绝年来又一年。惊起听君讽新句,洒如开集味遗篇。一家气骨疑无偶,万丈光芒欲拂天。好向风骚尤着意,他时三个地诗仙。”(20)则称杜甫、石延年、郑师易为三诗仙。刘攽(1023~1089)《和苏子瞻韵为石苍舒题》:“杜陵诗仙有祖风,笔洒云雾挥琼琚。我今才薄厌数语,勉力和歌惭起予。”(21)孙应时(1154~1206)《寄咏东屯》:“闻说东屯胜,诗仙有旧游。茅斋深翠竹,石径俯寒流。几杖千山月,锄犁百顷秋。归途容酹酒,句法傥堪求。”(22)都称杜甫为诗仙。   到明代中后期,渐渐都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如孙承恩(1485~1565)《杜工部(子美)》云:“诗圣惟甫,崇雅镇浮。力敌元化,手遏颓流。宗社隐忧,稷契素志。一时旅人,令名百世。”(23)叶春及(1532~1595)《顺德叶侯入觐序》云:“子美诗圣,唐试又诗,竟垂翅于考功!”(24)胡应麟(1551~1602)云:“拾遗素称诗圣,又称集大成,又自称杜陵。”(25)李日华(1565~1635)云:“唐人早朝诗,贾至倡咏,王维、岑参、杜甫和之,具称典丽。”然杜作“有比有兴,六义具涵。辗转咏之,弥堪咀味。杜真诗圣,三子咸当北面”(26)。王嗣奭(1566~1648)《梦杜少陵作》则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27)又《浣花草堂二首》其二:“诗圣神交盖有年,到来追想一凄然。浮云转盼失苍狗,古帝游魂空杜鹃。背郭堂成辞郭去,惊人句好任人传。黄精未必生毛羽,名不刊时骨是仙。”(28)   清初以后,大都称杜甫为诗圣。如吴兴祚(1632~1697)《杜诗论文序》云:“千载杜公,邈乎诗圣,古今骚人拟学而卒未能学,屡注而卒未能注,所以者何?杜公忠诚恻怛,格物穷理,为儒者之粹美,特以遭时不偶,守死善道,不免假六义以立言,申忠孝于天下耳。”(29)仇兆鳌(1638~1717)《杜诗详注序》云:“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30)金埴(1663~1740)《读〈杜诗详注〉》诗云:“杜陵遗老才非凡,诗史诗圣称名咸。一缣惟出自机杼,百味不共人甘醎。聪明直令冰雪净,清真都使铅华劖。小赋谁能赋大礼,短歌孰类歌长镵。忠君爱国托声律,说理慕义饱饥馋。”(31)到乾隆皇帝时,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二者已分得很清楚了。如他的《再咏南池四首》之三:“诗仙诗圣漫区分,总属个中迥出群。李杜劣优何以见,一怀适己一怀君。”(32)又《题南池少陵祠三绝句》之二:“诗仙虽具出尘体,诗圣原多忧世心。问我二人优劣者,试看七字定评吟。”(33)又《双鹤斋八景·绮吟堂》:“潇落溪堂额绮吟,凭思未足称吾心。诗仙曰李诗圣杜,两字何曾一句侵。”(34)虽然后来黄子云(1691~1754)《野鸿诗的》云:“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而已。陶以己之天真,运汉之风格,词意又加烹炼,故能度越前人;若杜兼众善而有之者也。余以为靖节如老子,少陵如孔子。”(35)但他还是只认杜甫为诗圣:“孔子兼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成圣者也;杜陵兼《风》、《骚》、汉、魏、六朝而成诗圣者也。”(36)
张忠纲为杜做注逾36年!680万字向杜甫致敬!《杜甫全集校注》! 张忠纲为杜做注逾36年 680万字向杜甫致敬!《杜甫全集校注》书影   74岁的张忠纲,用36年等来了这套书——《杜甫全集校注》,12册,680万字。   恰在他出生那年,将杜甫视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史学家洪业,提出“今尚宜有杜诗校注一书”的愿望。   然而当代“注杜”一直还是一块令人羞赧的空白。年代最近的注杜本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杜诗镜铨》,距今隔着200多个年头。   遗憾绵延。著名的杜诗专家萧涤非闭眼离世之前,也没等到他主持编写十余年的《杜甫全集校注》付梓。   2012年,杜甫诞辰1300周年时,人们用研讨、吟诗、旅行甚至“恶搞”等方式来缅怀这位诗圣。唯独“缺席”的纪念方式,是那部尚未问世的当代全注本。   2014年4月,《杜甫全集校注》出版。对此书编写者之一张忠纲来说,完成此愿,“对得起伟大诗人杜甫,对得起先师,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交代”。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在张忠纲济南家中,面对一本本紧挨着摆放在客厅圆桌上的这套书,眼泪沿着他脸颊蹙起的皱纹,又滑过衰老留下的暗黄色老年斑,淌了下来。   他颓然地念起杜甫《赠卫八处士》里的两句诗,“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春天,遭遇贬官的杜甫和朋友卫八重逢。这对老友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却发现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忍不住失声惊呼。   如今,这两句诗收录在这部刚出版不久的《杜甫全集校注》中,映照着后世者的心事。   装帧精致的白色书皮上印着编写者的名字:主编萧涤非,副主编廖仲安、张忠纲、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应了那句悲叹交加的“访旧半为鬼”,萧涤非、焦裕银和李华已不在人世,而健在的三位都已是迟暮之年。2014年,《杜甫全集校注》出版后,健在的老作者合影(左一为张忠纲)   新书发布仪式那天,有幸亲眼看到这部书面世的老作者们合了张影。镜头中,年近90岁的廖仲安满头白发,两鬓斑白的郑庆笃年过八旬,74岁的张忠纲前额发际线如同时光的潮水一般,深深地向后退去。   而在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里,那是30年前,他们意气风发地站在杜甫诞生的窑洞前,身边还有不少知名古典文学专家,比如殷孟伦、王利器和舒芜,以及至今仍在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叶嘉莹。   一位脖子上搭着黑色围巾的老学者,拄着拐棍站在人群边上,脸上流露着一种从容而笃定的神情——他就是萧涤非。1984年,注杜小组成员和参加样稿审定会的专家在杜甫故里合影(前排左二为萧涤非)   1984年,在杜甫故里河南巩县召开了《杜甫全集校注》样稿审定会。再往前追溯,这个古籍整理项目酝酿于1976年。当年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大作家集”的规划。在这个颇具雄心的规划中,确定下来的大作家集共有15种,杜甫集是其中之一。   对于承担杜甫集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来说,约请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担任主编是最恰当的选择。他是国内著名的杜诗研究专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的山东大学,他和冯沅君、陆侃如、高亨一起被称为“中文系四大台柱子”。   学术生涯和杜甫紧密关联的萧涤非,在人生步入黄昏的时候,迎来了为杜甫诗文做校注的辉煌时刻。   为“诗圣”做注,意义不言而喻。诗人、学者闻一多赞誉杜甫是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萧涤非踌躇满志。在一篇谈论《我是怎样研究起杜甫的》文章中,他引用了杜甫晚年写过一首《南征》里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这大概是杜甫落寞内心的自白。在那个诗歌的全盛时代,杜甫不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无论识与不识,几乎没有人提到过他的诗。他死后一段时间里,文集只流行于江汉之间,甚至江东一带还不知道他。   紧接着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句感叹,萧涤非写道:“我们能不能成为杜甫的‘知音’?这就要看我们的努力了。”
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杜甫评传》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杜甫评传》 作者:莫砺锋 内容简介: 研究杜甫的论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又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其次,本书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评,并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书前附有杜甫行踪示意图,可使读者对诗人一生行踪一目了然。书后附有杜甫简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莫砺锋教授,男,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现居南京。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零时工,莫教授后来回忆往事时曾笑称自己是种水稻的能手, 10年下乡插队生活为国家种植了10000斤稻谷。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84年以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其间于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在莫教授的《莫砺锋诗话》中详细叙述过当时身居异乡想念妻儿的复杂心态与日夜期盼家信的幸福感觉。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韩国全南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曾笑与韩国教授于中秋饮酒赏月欢饮达旦。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其《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于1988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莫砺锋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诗歌唐朝》系列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与生动的生活语言中用江浙人士特有的儒雅谈吐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一个诗歌鼎盛文化繁荣的唐朝世界,在全国上下好评如潮。杜甫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一版一印精装本) 作者: 莫砺锋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10 装订:硬精装 开本: 版次:一版一印杜甫评传 [平装] 著 译 者: 莫砺锋 ISBN: 9787305017971 出版日期: 1993-10-01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杜甫评传》目录 内容简介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二、家庭传统之一:奉儒守官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五、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第二章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五、成都草堂:平凡事物的美学升华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 第三章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 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五、境界:凌云解笔意纵横 六、风格:沉郁顿挫 第四章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四、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 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 一、文学史观之一:别裁伪体亲风雅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神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 三、艺术启迪之二:诗家初祖杜少陵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附录 杜甫简谱索引 人名索引索引 人名索引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 .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简介:   研究杜甫的论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又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其次,本书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评,并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书前附有杜甫行踪示意图,可使读者对诗人一生行踪一目了然。书后附有杜甫简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杜甫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一版一印精装本) 作者: 莫砺锋 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10 装订:硬精装 开本: 版次:一版一印杜甫评传 [平装] 著 译 者: 莫砺锋 ISBN: 9787305017971 出版日期: 1993-10-01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杜甫评传》目录 内容简介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二、家庭传统之一:奉儒守官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五、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第二章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五、成都草堂:平凡事物的美学升华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 第三章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 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五、境界:凌云解笔意纵横 六、风格:沉郁顿挫 第四章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四、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 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 一、文学史观之一:别裁伪体亲风雅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神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 三、艺术启迪之二:诗家初祖杜少陵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附录 杜甫简谱索引 人名索引索引 人名索引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付勤飞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付勤飞 目 录 中 英 文 摘 要……………………………………… 关 键 词 …………………………………… 引 言……………………………………… 相 遇………………………………………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情谊探秘…………………………… 李白对杜甫诗的评价 ………………………………… 李、杜诗歌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 注 释 …………………………………… 参 考 文 献 …………………………………… 摘要: 李白与杜甫同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高峰鼎立无人能及。他们于天宝三年或四年(公元744或755)间在洛阳会面并同游梁宋,很快成为朋友,当时李白名气很大,但杜甫对李白仍有微词。这从他们诗歌的取材与发展方向上看,即是最好的证明。李白专意于乐府、古风,而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李白为天授奇才,而杜甫则达到了人之能致。自古文人相轻,笔者认为,除了杜甫对李白及李白诗在当时的地位表示认可外,不敢苟同杜甫对李白诗有的羡慕与崇拜之说。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引言 李白与杜甫代表着唐代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李白对当时的律诗并不感兴趣,而“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怀有远大抱负的杜甫却“ 晚节渐于诗律细”。一个冷落律诗,一个专力律诗。令人不免猜想,在各方面差距都挺大的李杜二人,怎么能仅凭一次交往活动,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好比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交呢?或者说又怎么能成为彼此倾慕的朋友呢?这就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 相遇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与怀才不遇、漂泊京城的杜甫相遇于洛阳。时年李白44岁,已是当代诗坛上的一颗大彗星,而33岁的杜甫被李白的风采与才华所吸引,于是相与遨游,极一时之乐。尔后,又遇到高适,三人便同去汴州怀古,饮酒赋诗,度过了一个秋天。大约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来到兖州,与当时名重一时的文章书法家北海太守 李邕相识,抵掌论文,过从甚密。后来 李白也在秋天回兖州寓居,旧友重逢,情谊益笃。于是,有人认为这时的杜甫思想“也受到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人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会合了”①。 以上讲述的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基本史实,暂且不论李、杜二人是否真的曾再次相遇于兖州,仅就有人说“杜甫受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事,就值得商搉。无可否认,尽管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当时已都是诗坛大家,而诗坛大家的显著标志就是众体兼备。可以肯定,杜甫一生也确实创作过有浪漫色彩的诗篇,但是这其中基本上没有出名的诗篇。换句话说,我们在杜甫诗集中几乎找不到浪漫主义的名篇,如果说有模仿那也是不成功的模仿,比如《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乐府名篇,但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讽刺意味。 闻一多先生曾 将李白与杜甫的相见比作“两曜(明星)相遇”,说:“我们该当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杜甫》)孔子与老子的相见是于史无证的传说,而李、杜相遇却史有明书。《新唐书·杜甫传》载:“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两个胸怀大志的沦落诗人,“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免不了开怀畅饮,高谈阔论。不过,二人相见恨晚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作别又是那么匆忙,“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汴州一别,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 闻一多对李、杜二人相遇的评价曾遭到很多人批评,认为他明显地将李、杜二人交往的意义大大拔高了。两个当时都是仕途失意的诗人同游以遣兴,游到秋天就散了,未必有那么大的深意。那么,李、杜二人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从李、杜间相互怀恋的诗入手探究一番吧!
杜甫“卖药”? 杜甫“卖药”? 作者:杨焄 吴小如写过一组《师友怀想录》,其中一篇《梁实秋治杜诗》提到早年至梁府拜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房的一个角落中堆满了一函一函的线装书,都是关于杜诗的研究专著。我不禁流露出歆羡的眼光。梁先生告诉我,这都是他回北京后委托书商觅购的,好坏都有,如果我想借,尽管来借”;只是尔后关山迢递,音书断绝,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辗转读到一些梁氏的新作,“使人奇怪的是,从梁先生的两本晚年著作中竟找不到一句有关杜诗研究的话。是否他自离开北京以后就再没有研究杜诗了呢,我希望能从海外得到回答”,言语之间满是遗憾怅惘。殊不知梁实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于台北《中华日报》开设《四宜轩杂记》专栏,其中《读杜记疑》《剑外》《饮中八仙歌》数篇均与杜诗相关,可知他晚年虽无专门论著问世,对杜诗的喜好却丝毫没有衰减。 梁实秋评议杜诗,谈言微中,颇有可观, 特别是《读杜记疑》中有《卖药与药栏》一则,涉及杜诗研究中的一桩公案,读来令人颇感兴味。文中提到杜甫在《进三大礼赋表》中说自己曾经“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梁氏认为:“卖药恐怕不是真的卖药,是引用韩康‘卖药洛阳市中口不二价’的典故,自述旅食京华之意。有人写《杜甫传》,把杜甫真个说成为一个卖药郎中,疑误。”历代注家对杜甫这两句话都未尝措意,惟有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天宝中,公旅食于京华。《神仙传》:‘韩康伯休卖药洛阳市中,口不二价。’”梁氏显然受此启发,认为老杜只是用典故来比况自身境遇,并非表现真实经历。他随后又做了更深入的研讨,在征引杜诗“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远来看药栏”两句后,加按语道:“杜公植药,未必是为卖药之资。何况所谓药栏亦未必就是种植草药之栏,因草药亦不需栏。《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木芍药即今之牡丹。药恐即木芍药之简称。”随后又补充说:“不过杜甫多病,与药结不解缘,也是事实,在诗中斑斑可考。如谓凡药皆视为配药之药,则有时不免失误。”疏释频频出现在杜诗中的“药”,进一步证成己说。 梁氏所批评的“有人写《杜甫传》”云云,疑指冯至《杜甫传》而言。这部传记最初在1951年的《新观察》上连载,次年经修订补充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其中《长安十年》章说:“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他在山野里采撷或在阶前种植一些药物,随时呈献给他们,换取一些‘药价’,表示从他们手里领到的钱财不是白白得来的。这就是他后来所说的‘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不仅认为诗人确实在长安城中卖过药,还想象出他在山间阶前种植草药的情节。在《成都草堂》章中又说:“他耕耘南亩,种树培药,必须具有一个农夫所应有的勤劳。……侍御魏某骑马到草堂给他送来买药的代价,他也得作诗酬答。” 最后一章《悲剧的结局》还提到:“他在夏末到了潭州,船成了他的家。他残废多病,有时在渔市上摆设药摊,出卖药物来维持生活。”也再三强调“卖药”曾是老杜谋生的重要手段。 到了1962年,冯至还发表过一篇以杜甫晚年境遇为题材的小说《白发生黑丝》,在叙及诗人贫困潦倒的境遇时,曾设身处地揣摩当时的情景,有过一段生动的心理描写:“杜甫的心里就在想,卖药,我是有经验的,在长安时,我在王公贵族的府邸里卖过药,在成都时,我在一些官吏中间卖过药,如今流落潭州,为什么不能把药卖给老百姓呢?”更是将此前分散在《杜甫传》各处的“卖药”故事串接在一起。 据冯至自述,撰写《杜甫传》时,“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要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可见态度极为审慎;又 提到所参考的资料,“主要是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仇氏注杜,虽然有许多牵强迂阔的地方,但他丰富地蒐集了十七世纪以前关于杜甫的评论和注释,给作者很多方便”(《杜甫传·前记》),对仇注也颇为倚重。可是仍将“卖药”视作写实,显然认为仇氏援引韩康卖药的典故只是牵强附会罢了。 其实不仅是冯至,近人在研治杜诗时,几乎都将“卖药”视为生活实录而非隶事用典。如萧涤非《杜甫研究》上卷《杜甫的生活》说:“他开始‘卖药都市’,遭人白眼,过着乞丐式的屈辱生活。”缪钺《杜甫·入蜀以前》说:“杜甫只好靠朋友的照顾与周济,自己也种些药卖。”陈贻焮《杜甫评传》第六章《旅食京华》说:“他后来有些诗句写到他在流寓地采药、种药的事,可见他从寄旅长安时开始,就靠卖药补贴部分家用了。”贺昌群《诗中之史》说:“(杜甫)由于久病,知医识药,故曾卖药长安。”萧、缪、陈三位都是研究杜诗的名家,贺氏虽以治史著称,但据说“对于唐代诗歌、特别是杜甫诗歌的研究下过很大功夫。他早年曾经在南北各旧书坊尽力搜集杜诗的各种注本,可惜在抗战期间因四处流离而大多散失。 ‘以史论诗,诗中觅史’,是贺昌群研究杜诗的一大特色”(林甘泉《贺昌群文集·总序》)。 这些专家对《杜诗详注》自然不会陌生,却 异口同声地认为杜甫确有“卖药”的经历,这和仇注未能追根溯源且内容过于简略,或许不无关系。韩康卖药之事详见《后汉书·逸民列传》,说他“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可见最后重点落在“本欲避名”之上。仔细寻绎《进三大礼赋表》上下文,似乎不能将“卖药都市”理解为诗人的真实经历。因为就在此之前,作者还说道:“臣之愚顽,静无所处,以此知分,沉埋盛世,不敢依违,不敢激讦,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如果信以为真,难道在卖药之前,老杜还捕过鱼、砍过柴?其实“卖药”和“渔樵”一样,只是用来表明隐士身份的套语。这在唐人作品中屡见不鲜,如王绩《赠李征君大寿》:“编蓬还作室,绩草更为裳。会稽置樵处,兰陵卖药行。看书惟道德,开教止农桑。别有幽怀侣,由来高让王。”王维《寄郑霍二山人》:“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 所言“卖药”都不可坐实。 由此看来,较诸冯至、萧涤非、缪钺、陈贻焮、贺昌群诸家,梁实秋的看法恐怕更加言之成理,老杜不过是借“卖药”的典故引出自己因躬逢盛世而欲告别隐逸以谋求出仕的想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台湾学者撰《杜诗用事后人误为史实例》,其中一节即辨析此事; 数年前,此间亦有学者撰文考证“卖药”实为老杜隶事。两位作者旁征博引,对于了解“卖药”具体所指颇有裨益,不过都未提及这则短短的札记,俨若孤明先发,想来根本就不曾料到身为散文家和翻译家的梁实秋居然也能写此类文章吧。 【2015-08-22 10:53:20 来源: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作者:杨焄】
杜甫传,就是一部“诗传” ! 陈引驰 杜甫传,就是一部“诗传” 文/ 陈引驰 来源:东方早报   如果近世数百年来学者们的种种努力是有成效的,今年恰是杜甫诞生一千三百年。杜甫逐渐被视为传统中国曾经产生的最伟大诗人,大约也有一千年了,作为“诗圣”,他超越了一切其他的天才。这当然与他诗歌的艺术有关,很大程度上还与传统中国对“文学”的理解有关:从孔子开始,“尽善尽美”(艺术的美和伦理的善之结合)就是文艺最高的原则,而杜甫不妨是最好的典型;他的诗当然自觉地探索了种种新的形式和艺术的可能性,笼罩了后代许多的努力方向,但同时,或许更重要的是由实实在在书写自己的经历,抒发了关怀天下的情思,因而成为那个时代的“诗史”。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对杜诗的理解与对他人生经验的了解,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吕大防《年谱》以来近千年,杜甫的生平经历,被历代学者反复考究,至今不辍。这种考究的基础,回过来,最重要的又正是杜甫的诗作。诗与生活的缠绕,在杜甫这里非常显著,可以说,一切杜甫传,都将是一部“诗传”。   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很大意义上就是这么一部“诗传”,它引证、译注了三百七十四首杜诗,以“描写杜甫的生平,说明其时代之背景与史实的意义”(洪业“我怎样写杜甫”,《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348页;以下引及此书,仅随文给出页码),六十年前在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William Hung, 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1952年,在现代杜甫传记研究的历史上,是很有意义的一年:洪业作为现代中国杰出的史学家,在北美出版了平生唯一的专书,即现在所谈的这部诗人杜甫的传记;同年,现代中国杰出的诗人冯至,在国内出版了或许是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杜甫传》。如果稍微前后扩展一些来看,大概可以说1950年代,就世界范围的杜甫研究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时期:1950年,日本现代最主要的杜甫学者吉川幸次郎结集出版他早期的研究为《杜甫私记》(中译《读杜札记》);1956至1957年,现代中国杜诗研究大家萧涤非先后出版《杜甫研究》上下卷(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6月,下卷1957年10月)。从“诗传”的角度来说,稍后的萧涤非两卷《杜甫研究》,设计与洪业《杜甫》有可以类比之处。萧书的下卷,实是两百六十六首杜诗的选注,五年后修订成《杜甫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是晚近数十年间非常有影响的很具学术性的杜诗选本。
杜甫在偃师!杜甫的偃师足迹 ! 杜甫的偃师足迹 !    乔现锋   初春时节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专程拜谒了位于偃师境内诗圣杜甫的墓园。   记得原来路边有一个很大的指示牌,现在却找不到了。边寻边问,有的老乡知道,有的却漠然摇头。看来,诗圣距我们真有一定的距离了。   在偃师城关镇杜楼村的一所中学里,我终于找到了诗圣的安息之地。一座高大的石碑,恰似其在诗歌领域树起的丰碑;石碑后面是直径十余米植满了刺柏的圆形土冢,远远望去,更衬托出墓园的大气和厚重;墓地前面是学校开阔的操场,两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它们或杨柳依依,或翠柏青青,整个墓园笼罩在一片典雅、静穆的氛围之中。    据史料记载,杜甫的一生与偃师有着不解之缘。诗人30岁那年就曾长住偃师首阳山下,13年后移居长安,死后又迁葬于偃师。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7岁学诗,9岁写得一手不错的大字,十四五岁诗文便得到洛阳名士李邕、王翰等人的赞赏。19岁曾漫游江南和齐赵(山东、河北南部),29岁从山东回到洛阳,在偃师县城西北尸乡的首阳山下,挖了几孔土窑住了下来,这就是他后来常在诗中提起的“陆浑山庄”、“土娄庄”、“尸乡土室”。从此,他定居于此13年,直到754年移居京师长安。杜甫在偃师定居的13年,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杜甫看透了唐王朝的黑暗和腐败,看到了歌舞升平下尖锐的社会矛盾, 在此期间他写出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名句和《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不朽的诗篇。从辅佐皇帝到沦为平民,这一人生巨大转折就是在他居于偃师时发生的。   公元754年,杜甫携家离偃赴京师,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艰难的颠沛流离的生活。770年冬天,饥寒交迫、一身病痛的杜甫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永别了人世,杜甫临终前嘱咐次子宗武,一定要将他归葬偃师。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在他去世43年之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扶柩北上实现了祖父的遗愿。   在诗圣墓地东北角不远处,是其祖父、一代名将杜审言的安葬之处,高大的石碑是偃师人民政府于2005年所立,祖孙两代遥相呼应,也算是圆了团圆之梦。   离去时我忽然想到,想必杜甫看到我神州大地今日之景象,早又该“漫卷诗书喜欲狂”了吧。 【2011年2月24日】
是谁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四川 陈勇、向东 是谁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成都尊道教育国学部 陈勇   四川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 向东    一.引子   我从小喜欢杜甫的诗,也喜欢和人分享读杜诗的感受,每每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时,也是按照教科书中的解释:杜甫听说国家统一,欣喜若狂,高兴之际,把诗书胡乱弄几下子,形容他一副爱国的样子。但不管怎样解释,总觉前后情感重复,意犹未尽,不得其意。时光飞逝,转眼已经不惑之年了,居然也好为人师起来。   每和孩子们一起再读此诗,总也要假惺惺地问:“小朋友,杜甫高不高兴呀?哪里说他最高兴呀?”孩子们总会毕恭毕敬地齐声回答: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   我们忘记了童年的真和趣,但是,自有童真童趣的小朋友出来教育我!   2014年夏,我在从北京回成都的火车上,和一个家长聊天,她发现我喜爱国学,立即把她小学刚毕业的儿子叫来,希望我“点拨”一下,我也满足于好为人师的虚荣之中。那小孩儿玩得正高兴呢,极端不情愿地过来了,满脸的不屑,也不正脸看我这个“名师”。   我开口了:“随便背一首诗吧,要不就背你们刚学的!”那孩子撞钟式的声音便出来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突闻收蓟北……”。   “杜甫高兴吗?”   “高兴”   “为什么?”   “不知道!”   我本想夸夸其谈,但感觉时机不对,于是说道:“算了吧,以后再说。”   话音刚落,那孩子眉飞色舞,欣喜若狂,若脱笼之鹄般自飞到一边儿玩儿去了。   我恍然大悟,哪里只是杜甫高兴,还有他那两个正在家里苦读诗书,找不到理由玩的儿子更高兴。只是,他们和父亲高兴的缘由可能不太一样。
唐肃宗为何从杜甫诗中提炼出一个年号来讽刺自己? 时间 : 2016-09-13 16:20 栏目 : 历史解密 来源 : 历史之家 文章简介: 杜甫的《北征》一诗中“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一句。杜甫此诗就作于肃宗称帝之后的第二年,这一年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已经收复长安。杜甫写作此诗,引用了周 宣王和汉 光武帝的典故......  唐肃宗 李亨(711年—762年),初名 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 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明洪武三年四月,元顺帝病死应昌,谥号惠宗。朱元璋强调顺帝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故此加号顺帝。顺帝病死之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终于登上帝位,即元昭宗,蒙古尊号必里秃汗,以次年为宣光元年(1371),在漠北重建汗庭,俨然有中兴气象。   宣光年号取自杜甫的《北征》一诗中“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一句。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所作。此前突发安史之乱,玄宗命太子 李亨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息叛乱。李亨至灵武征集军兵,自行即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杜甫此诗就作于肃宗称帝之后的第二年,这一年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已经收复长安。杜甫写作此诗, 引用了周 宣王和汉 光武帝的典故,将这两人合称宣光。这周宣王是周厉王之子,周厉王时国人发动暴动,厉王被流放于彘【彘 zhì :猪:狗彘不如。狗彘不食。】,宣王即位之后重整朝政,使周室复兴。汉光武帝刘秀则是汉室后裔,在王莽乱后趁势而起,复兴刘氏,建立东汉,史称光武中兴。
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原创)【老雕虫的博客】(2016-08-04) 【 老雕虫的博客】 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原创) 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原创)1 (2016-08-04 13:26:30)1.李邕:黑发才子白首翁  杜甫一辈子坎坷蹭蹬,可一生结交达人无数。这些身居高位的人物,有朝廷重臣,有封疆大吏,有皇亲国戚,有名闻四海的文化泰斗。杜甫对这些生命中出现的大人物,可谓一腔热血,肝胆相照。甚至在他们突遭不幸的时候,挺身而出,做出超出自己的能力,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举动,出手相救,令人五内俱热。但是,这些一个个出现在他命中的达人,除了个别人,大都对杜甫的沦落命运漠然置之甚至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杜甫生命中最大的尴尬。 当然,李邕是例外的个别人。他是一个为数不多的真心提携和奖掖过杜甫的人。 李邕这个人,是有唐一代颇有分量的文章泰斗,书法巨公,也是唐代自武则天至唐玄宗晚年近半个世纪当中很有声望的政治人物。但就其个性来看,从好处说,豪迈奔放,洒脱不羁,从不好处说,狂妄嚣张,飞扬跋扈。说难听些,就是官场上的“刺头”。就这样的性格,能活将近七十岁——不是李林甫害死他,估计还能再活几年——简直是个奇迹,也只有在唐代相对比较宽容的官场上,他才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武则天年间,宋璟等人弹劾张昌宗等反状,武后不应,李邕立正在阶下大声嚷:“宋璟上奏的是社稷大事,陛下应当听从。”武后的脸色缓和了,同意了宋璟的奏请。散朝后,有人诘问诘责李邕说:“你职位卑微,一旦触怒天子,会有不测之祸。”李邕说:“不如是,名亦不传(不这样,我的名字也不会传播天下)。” 李邕这时只是刚刚上任的左拾遗。左拾遗这个官职,台面上是清望官,皇帝的亲近言官,但只有七、八品,是芝麻官。李邕以其卑微的官职,在朝堂上公然叫嚣,其目的不排除拿诘问者“开涮”——以“自污”的方式嘲笑朝堂上衮衮诸公惧祸缄口丑态,但同时至少从侧面显示了他的狂狷狂妄。 其后,他的仕途仍然起起落落,再后来,凭借着跟唐玄宗早年的交情,又被提拔任用,但宰相姚崇疾邕险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刺史。 不久,玄宗到泰山封禅,李邕献辞赋,天子看了很高兴。因之甚自傲,自称该居宰相。但当朝宰相是张说,张说心想,你做宰相,我老张放哪里?我先把你收拾了。当然,这时玩笑。 但不早不晚,偏偏有人这时出来控告李邕贪赃枉法,这恐怕给张说提供了万分合理的机会:判死罪。后经旁人搭救,李邕保住了老命。 李邕后来随宫中权臣杨思勖讨岭南贼有功,调任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起用为括州刺史。但又因诬枉犯法,被判罪。天子晓得他的名字,诏令不判罪。后历任淄、滑二州刺史,汲郡、北海太守。 宰相李林甫一向忌恨李邕,因小罪,令人将李邕杖杀,时年七十。 李邕最后身败名裂,恐怕主要是性格原因。《新唐书·李邕传》载: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他锋芒太露,目无下尘,谁都不放眼里。但物极必反,太锋利也最受伤。 还有一点:品行上似乎有瑕疵,疯狂捞钱。《新唐书·李邕传》载: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 这一点,《旧唐书》可做印证:“邕性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 恣……奸赃事发。”“初,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旧唐书》对他的悲惨结局和“捞钱”行径做了渲染和美化:“ 邕 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 邕 能文养士, 贾生 、 信陵 之流,执事忌胜,剥落在外。” 为什么要捞钱?因为要养士。为什么结局惨?掌权者嫉恨。 对《旧唐书》的结论,自有公论。但有一点,我不禁五内俱热。那就是,在古代的历史典籍中,凡是对文人、对文化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不管这个人物身前身后多少是是非非,很多历史学家们总是对其给予满腔热情,渲染美化他们对文化的贡献,甚至假“文化”之名遮掩他们的所谓“污迹”。这大概和历史学家大多都是学者文人的身份有关。出于对文化的深厚感情和责任良知,历史学家们设法让自己相信:文化人,都是良人! 我觉得,《旧唐书》对李邕的美化,很大的成分在于:李邕对杜甫的奖掖和宣传。也可能因为这一点,才让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眼耳为之一热。 杜甫困局长安时写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尝称“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颇以此为豪。 大约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卧病在夔州所写《壮游》一诗有: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从这两首诗以及史著所载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杜甫是个“神童”,幼年颇有名声。杜甫 和李邕在洛阳相识时不过十岁上下,是李邕主动提出会见杜甫的,而且亲自跑来见杜甫的。“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新唐书杜甫传》) 这里,又有两点很有意思。第一,杜甫七岁时吟咏的凤凰诗内容是什么?笔者遍查百度搜狗,一无所获。但不经意发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凤凰诗》,这到底是真是假,只有天知道: 玉阶落银瓶,凤凰鸣昆仑,仙人恋人间,天上未尝闻。 第二,想想李邕会见杜甫时的排场,真是奇葩场景。《旧唐书》载:(李邕)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将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 李邕几乎就是今天的大明星,就是成龙范冰冰,所到之处,众人围观,人仰马翻。估计在今天,就是高喊我爱你,求合影,求签名,狗仔队跟拍,大小报追逐。 可就这样的一个大名人,突然有一天,骑着高头大马,跟着仆从差役,带着汹涌的人潮,驾临杜甫寄居的姑姑家的院落,见过世面的姑姑可能不会慌神,经常出入岐王宅崔九堂的年幼的杜甫未必把持得住。 李邕这次造访,无异于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估计整个长安立马开始传扬杜甫的名字。 因为李邕名太高,影响太大! 又过了十几年,公元745年,李邕任北海太守,他的重孙李之芳在齐州任太守,这年夏天,李邕也从北海(即青州)来到齐州。杜甫跟李白也到了齐州。李邕虽然年逾古稀,但依然陪着杜甫游历下亭、新亭。在亭里他们重叙洛阳别后的情形,任凭日影在亭前移动。他们还谈到当代的文学,李邕把几十年来的诗人屈指细数,一直数到崔融和苏味道。他对于每个人都给以一个评价,他称赞杨炯诗文的雄壮,而不满意李峤的华丽;张说本来是杜甫最钦佩的人,他死去很久了,但李邕仍然是尖刻地攻击他,因为他们二人有解不开的私怨。最后谈到杜审言,他说审言的《和李大夫嗣真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一个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翁,精神矍铄,笑声朗朗,天底下无人入得法眼;一个是骨骼竣奇,意气风发的才子,心怀高远,奋发踔厉,世界上没有取不到的功名。大唐文化史上光耀千古的两大巨人,偶然的一次相会,却承载了多少盛唐文化的风流。波光潋滟的大明湖,熟睡千年的大明湖,你是否还珍藏着那一页美丽的画图。 正可谓:二十年来两度逢,黑发才子白首翁。 血溅北海堪化碧,蓬漂西南诗耀星。 奸人当道自古是,命途多难亦常情。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时不同。 此文即将收尾之际,不才却想再插几句大煞风景的话。看看唐代诗人的生平经历,我们会发现,744年的初夏李白杜甫在洛阳相遇,然后,他们漫游梁宋,并遇到了高适。这三个诗人便在这里度过一个浪漫而放荡的秋天。他们有时在城里的酒楼畅谈痛饮;有时登上吹台,南望芒砀山上的浮云;有时在黄昏时走上单父的琴台,北望没有边际的寒芜,好像能一直望到渤海的海滨。 不久,高适南游楚地,杜甫和李白到了山东齐州(济南)。   同在齐州,杜甫和李邕的宴会上并没有出现李白!李白很忙,我们都愿意这么想。 但我们还读过李白一首诗,叫《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有人考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有人这样评《上李邕》: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别的暂且不说,但看诗题——《上李邕》,对一个年长的地方长官直呼其名,再看看李白写给其他官员的诗歌题目,对对方的称呼,如:县级官员赵炎少府,襄阳少府,瑕丘王少府等,其他官员如崔侍御,蔡舍人,王使君,赵太守等,都没有如此唐突鲁莽。 这说明什么?李邕不喜欢李白,李白也不对李邕感冒! 哎,大人物的情感,跟小人物完全相同。  
杜甫草堂导游词【最新】 发布时间:2016-07-12 杜甫草堂导游词【最新】 发布时间:2016-07-12 编辑:德秀 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杜甫草堂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杜甫草堂导游词   公元712年,雄姿英发的青年李隆基在长安接受父亲唐睿宗的传位,正式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决策者,他就是著名的唐玄宗。与此同时,一个男婴降生于唐帝国属下的河南巩县,男婴取名杜甫,字子美。唐玄宗统治中国四十四年,共使用三个年号,即先天、开元和天宝。粗略地分,开元年间——从公元712年到741年,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并创造了被称做“开元盛世”的黄金时代,而天宝年间——从公元742年到756年,是唐玄宗疏于政事、奸臣当道,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的黑铁时代。   和盛唐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时的杜甫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行万里路之上,他漫游吴越和燕赵,并与李白和高适在漫游中相交,从此成为相亲一生的知己。青年时代的杜甫除了诗情勃发,同时还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长安就选,杜甫以为机会到了,兴致勃勃地前往应试。然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朝中,怕贤才入选威胁己位,竟然弄出一个无一人及第的结果。对这一荒唐的结果,他反而上表唐玄宗,祝贺“野无遗贤”。杜甫的人生惨遭沉重打击,之后便是被他悲哀地称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长安旅居生活。十年里,她不断给达官贵人投诗献文,企图得到赏识和推荐。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这个卑贱、且必须直接欺压底层百姓的职务,被杜甫拒绝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适的不同性格。高适也痛恨出任县尉,但恨归恨,他到底还是赴任了。这种往好里说叫做能屈能伸,往坏里说叫做得过且过的性格,显然要比杜甫的固执更合时宜。后来高适在政治上飞黄腾达,成为唐代诗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又一次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不得不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他立即前往凤翔投奔唐肃宗,要求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唐肃宗见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慷慨陈词,就任命杜甫为“ 左拾遗”。虽然品级只是从八品,但专门负责为皇帝上陈谏言,职位较重要。这是命运给杜甫的一次重要机会,可惜这个机会被他耿直的性格给毁掉了。在他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朝中的丞相房琯是个贤臣,因其兵败,肃宗听信谣言罢免了他的官职,杜甫直言为他辩护,给皇帝提意见说:这么好的丞相你不任用,难道还想重蹈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的覆辙吗?皇帝一听,气得半死,差点就下命令把杜甫拖出去斩首。杜甫因此事得罪肃宗,而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冬天(12月),官场失意、政治抱负破灭的杜甫开始考虑举家迁往成都。杜甫萌生入蜀的想法,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战乱,民不聊生,继续呆在那儿已不是明智的选择;二是蜀中安逸的生活、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美丽的自然景区都使诗人心生向往,加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首选之地也是蜀;第三,恰好这时杜甫有个朋友在四川做官,这人就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他曾屡次捎信叫杜甫到成都来。杜甫经过认真的考虑,终于定下了这次行程。由陇西(今甘肃南部)经天水同谷入蜀,在崎岖的山岭和险恶的栈道上行走了一个月,终于抵达梦中的成都。杜甫靠亲友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选择了一块空地,搭建起几间茅屋,屋前屋后种上一点蔬菜,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以后的日子,杜甫沉浸在成都安闲和舒适中。他曾游逛武侯祠,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诗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间除流亡今四川 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以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 《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广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确的表述。蜀地虽然以它的山水和温情慰藉了诗人的心,但诗人还是很怀念他的故乡,如今故乡的战事已经结束,年过半百的诗人终于下决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当船停泊在岳阳楼下时,杜甫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家人们把他搀扶进当地的一家客栈,一边安顿下来,一边用所剩不多的银两去四处买药。在这举目无亲的他乡客栈,没有人知道这个贫病交加的老人是谁,也没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经写出过多么壮美的诗句。一人伟大的灵魂就这样凄凉地安息在岳阳的客栈里了,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写下了他的 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他回顾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旧对国家的前途忧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对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旷午夜划过天庭的流星,虽然以耗尽生命获得了一次耀眼的闪亮,却没有人去赏识和热爱。这个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给我们留下那些气雄天下的诗歌,就只有三座纪念他的草堂。令我们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迹印满了大半个中国,但 纪念他的三座草堂却都在四川,它们分别位于成都、三台和重庆奉节。三座草堂,都是记录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无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龙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早在唐末,韦庄就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经历历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时,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馆的规模。杜甫草堂博物馆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另外还有碑亭和茅屋。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