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首章讨论
道德经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hls324
楼主
我学习只要找到关键的东西即可,把关键的东西学会了其它的可以暂时省略。
道德经
最关键的东西就是道德经首章,只要把它学会了就一通百通了。
2024年01月17日 08点01分
1
level 9
hls324
楼主
《道德经》首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24年01月17日 09点01分
2
level 9
hls324
楼主
《道德经》(俗称《老子》)是讲哲学的。
哲学是什么?
是讲人对世间事物的认识的,是讲用什么方法才能有一个更聪明的思路,怎样用一个最简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知识。
哲学又是抽象的,既有对立的矛盾的,而又是统一的
那就从矛盾对立的双方说起。
在这段道德经的首章看,我把原文的格式改变了,每一行都是以对立矛盾的双方所组成的。
前三行说的是:
第一行是道和名(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
第二行是无和有。
第三行是用两个形容词的字,来形容“无”和“有”的区别。就是“妙”和“缴”。
第四行和第五行是说这两个重要的对立的矛盾的概念,又是统一的(甚至是协调的)。
2024年01月17日 10点01分
3
hls324
@tb.1.d868043b.9lj3VubbjCgHNlA4__RajA
对,道攘括万物。为什么?因为“道”就是世间万物的本质的抽象表达,“道”可以代表所有世间万物的本质。请看6楼的主贴。
2024年01月19日 23点01分
自然本善12
理性告诉我,道德经里道理和名称都不可简单的理解,即可悟不可顾名思义,例如,无和有二名分别意味着天地的创始和万物的生母,无中生有是先天创生之道,无意味着自由因果之妙,有是必然因果之缴,自由因果又必然因果即自然因果,万法归一于自然。而有无相生则是后天万物生产之道也。
2024年01月25日 13点01分
椰胡漂泊者
说你很多基础的东西都不懂,你不服气是吧?你以为你很懂是吧?
2024年01月19日 01点01分
hls324
@椰胡漂泊者
:你的表达欲望很强呀,请到你自己的楼中表达吧,在我看来你说的都是一些概念混淆概念错位的逻辑不通的东西,你的表达是对我的帖子的歪楼,请自便。
2024年01月19日 01点01分
level 9
hls324
楼主
3楼能看懂吗?
其实能看懂的自然能看懂。
看不懂的自然看不懂。
因为哲学本身就是分层次的,高层次的;低层次的。抽象的;具体的。高智商的;低智商的。
那么高层次的高智商讲给低层次的低智商听,结果会怎么样?
自然低层次的听不懂了,他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种听不懂,就是“道”,也是“无”,还有就是“空”。
比如问:《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不懂的人自然会说讲的是“道”,在就会说讲的是“无”(无法理解、无法言传,或者无就是什么也没有等等),还有就会说讲的就是“空”(空空如也的意思吧?什么也没有、大脑一片虚空······等等)。
这都是智商不够的低智商理解不了高智商的讲解的表现,他们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表达。
这就是形而上和行而下的区别。
道,是形而上;名,是行而下。
无,是形而上;有,是行而下。
2024年01月17日 11点01分
4
hls324
@虚无无虚666
科学总是向前走的,今天的科学比昨天的更好,明天的比今天的好,后天的比明天的号。形而上是走在时间前面的科学。比如《道德经》是几千年前的哲学,但几千年后的现代文化的我们还没弄明白,说明几千年前的作者的思想是形而上的,形而上就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意思也是无法表达的意思
2024年01月19日 01点01分
椰胡漂泊者
@hls324
无法表达?老子无法表达,老子写道德经说了5千字?无法表达,老子写道德经?老子有病?就是你有病,老子都不会有病。
2024年01月19日 02点01分
hls324
@椰胡漂泊者
这就是你的概念不清所产生的肤浅的表达,形而上和兴而下的区别、抽象与具体直白的区别你都不懂,你提的问题是小学生的问题,道德经是说给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文字吗?爱因斯坦的理论相对于小学生来看就是看不懂的,就是抽象的,就是形而上的,你连这些基本概念知识都不懂,离开次贴吧
2024年01月19日 03点01分
hls324
@虚无无虚666
“形而上”是哲学的学术规范用语,还是以规范术语表达才不容易出错。
2024年01月19日 03点01分
level 9
hls324
楼主
其实“道”“无”“空”不仅是低层次的无法理解的人对哲学内容的无法理解的形容,
还是高层次的智者,用形而上的抽象的字,来代替更高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
2024年01月17日 11点01分
5
level 9
hls324
楼主
哲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概念是:
1本质。
2现象。
本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象只是表面现象,是以人的主观直觉为前提的暂时的表面现象而已(相对于客观本质来说现象只是假象而已)。
这两大最重要的概念是对立的(比如现象是假象本质是真像,假象和真相当然是对立的矛盾的了)。
但同时又是统一的(比如太阳从大地的东方升起,又从大地的西方落下这一现象,可以使人产生很多的主管直觉思考,绝大多数的对于这种现象的主观认识都是错误的,直到现代才产生了更客观的科学结论)。
所以高层次的现象是接近于本质的,当然最高层次的现象是和本质统一的。
《道德经》首章说的就是哲学的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区分的论证的论述的道理。
那么把以上的概念区分带入《道德经》首章:
“道”就是事物的本质。
“名”就是事物的现象。
“无”就是事物的本质。
“有”就是事物的现象。
不过这个“道”是最终的事物本质文字表达,这个“无”是抽象含蓄的事物本质的表达。
由于“道”是最终的事物本质的表达,所以与这个“道”最接近的现象“名”就是最接近本质的现象了。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语意翻译是:
“道”这个事物本质是最高层次的本质,所以不是平常的本质,不是一般的本质;
“名”这个事物现象是最高层次的现象,所以不是平常的现象,不是一般的现象。(这个最接近本质的现象“名”是最接近本质的现象)
2024年01月18日 00点01分
6
椰胡漂泊者
你不懂的地方太多。比如,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现象,你也没有搞清楚。
2024年01月18日 04点01分
椰胡漂泊者
现象只是表面现象,是以人的主观直觉为前提的暂时的表面现象而已(相对于客观本质来说现象只是假象而已)。 你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现象不是客观的?谁跟你说现象不是客观的?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
2024年01月18日 04点01分
椰胡漂泊者
举例说明。比如,如果说光是太阳的现象,不是太阳的本质。就问,光是客观的吗?你也可以自己举例。
2024年01月18日 04点01分
椰胡漂泊者
你很多基础的知识都不懂。
2024年01月18日 04点01分
level 7
2005小青蛙
套用一句你的话,你这个说辞也尽流于表面。千万不要在道吧秀自己的智商,道吧里智商高的人多了去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常”不是平常的意思,这句话本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虽然后人把恒改为了常,但是意思不变。所以,这里的常就是恒的意思。如果你第一句话就解释错了,后面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2024年01月18日 03点01分
8
hls324
我不是思维僵化的“死读书”,这个“常”也可以当做是“恒”来解释,这个”恒“有”永恒“的意思,永恒就是一个时间概念,”道“这个本质是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都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那就是最正确的本质论证,当然就不可能是当前的很一般的平常的解释了。这里的”常“和”恒“是不是想通了?
2024年01月18日 03点01分
hls324
现在的平常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说明”道“可以有更高层次的”道“,可以这么解释吧?说明“道”可以是现在的暂时的“道”,也可以是未来永恒的“道”,相对于更正确的未来的“道”来说,当然未来的“道”就不是平常的“道”了。我不想做意气之争,只是学术探讨而已,谢谢你的回复希望继续讨论。
2024年01月18日 03点01分
椰胡漂泊者
@hls324
你不是死读书,是你读不懂书,只是自己想象而已,没有根据,没有证据支撑。
2024年01月19日 00点01分
hls324
我的这种“常”和“恒”的解释说得通吧?从这一点说我的观点和你的观点并不矛盾。
2024年01月19日 00点01分
level 9
vvughugyf
道德经第一章的确是提纲挈领,弄懂了第一章后面的补充说明就能很好的理解了。第一章相当于总结,只不过是放在了开头,提出“道”的概念,它的统一矛盾性;有、无。主客观性;始、母。神秘性;玄。它将道的概念囊括了宇内,外;包含古今,贯穿了时间线,你能认知的,不能认知事物的通通融入其中。如果有了新的事物诞生,依旧能容纳进去。它既统一又混沌,既独立又分散,既生发又隽永——它就是我们的思维。
2024年01月19日 09点01分
13
hls324
是的,道德经首章说的就是人的思维,思维的方法,思维对事物的认识。这也是哲学的功能。比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的现象认识开始,不断的归纳概括概念区分逻辑推理判断,从而去除错误的假象误导,才会得到真正的事物的本职也就是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理性区别判断,最后得到本质本身。欢迎讨论
2024年01月19日 10点01分
level 4
最吊青铜5
其实道德经是教我们成神的。。因为你真懂了道德经 用出来了 就是圣人了
2024年01月19日 13点01分
14
hls324
我有一种感觉,自然科学都是从落后到先进的顺序,随时间逐渐发展进步的规律。而人文科学哲学似乎不是这种规律,在几千年前的文化落后时代的《道德经》却一下子就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哲学水平,至今的现代人却只能对它进行猜测。假如当时的人学懂了其中的哲学,真的就像神人的存在(相当于外星人)。
2024年01月19日 14点01分
最吊青铜5
@椰胡漂泊者
能不能成为神,和道德经是不是成神书 那是两码事
2024年01月20日 00点01分
最吊青铜5
就好比佛经,他是教普通人成佛,你能不能成佛,这是两回事
2024年01月20日 01点01分
hls324
@最吊青铜5
佛家理论中的成佛,是指已经觉悟的人,“觉悟”是指有悟性的,是指智商高的。没有悟性的一般人,即使你刻苦努力千辛万苦的研读佛经,也只能回归为一位平庸之人。这就是佛家理论中的“觉悟”、“悟性”。
2024年01月20日 01点01分
level 9
hls324
楼主
继续解读道德经的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哲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概念是:
1本质。
2现象。
这两大概念是如何分类带入这句话中的?
首先,“道”是代表事物本质的抽象文字表达,这个好理解。
那“名”是事物的现象怎么解释?
现代的百度搜索,名:1.名字;名称。2.命名;取名。3.名字叫。4.说出。5.名义。6.以自己的名义占有。7.名誉。8.著名;出名。9.量词。用于人或名次。
《说文解字》中的“名”:名,[武并切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对于这句话中的“名”,当你理解了这句话的语意之后,也就理解了这个字的字义,但这句经典著作的语意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总是应该有更确切的“名”字解释,暂时找不到。
结合现代的解释和《说文解字》的解释,我取现代的4“说出”,和《说文解字》的“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都是说“名”这个字是具有“说出”的意思。
当人看不清事务时,就用嘴说出他的感觉(就是这个意思)。
“说出”就是语言表达,就是表达。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是表达。
所以这里的“名”的字义是: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
“名”在这句话中是现象的意思,“现象”怎么和“表达”相通的呢?
很简单,事物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所展现给你的现象,也就是事物把他的具体现象表达给你看了。
所以事物展现给你看的现象,也是事务表达给你的现象,这里的“表达”和展现的现象相通了。
表达就是对现象的表达,表达和现象是相通的。
“名”就是说出,“名”就是表达,“名”就是表达现象,“名”就是现象。
至此,“名”解释清楚了。
2024年01月20日 01点01分
15
level 9
hls324
楼主
15楼是对原文中的这句话中的“名”这个字的解释。
是具体直白的解释。
当你看懂了这段文章,看懂了这句话时,自然也就看懂了15楼的解释。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凭直觉看懂了,也就是靠悟性,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仅限于有悟性的朋友)。
所以不管是具体直白繁琐的思维论证也好,还是靠悟性也好,总之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这个“名”字是现象的意思。
最简单的解释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道”是本质;“名”是现象。
2024年01月20日 01点01分
16
level 9
hls324
楼主
道德经首章的第二句的解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以上对第一句的解读,也就明白了“道”是事物的本质;“名”是事物的现象。(“名”是事物的现象,也是一种表达,所以“名”既是现象又是表达)
这第二句的“无”和“有”就是第一句中的“道”和“有”的另一种抽象的表达。
“无”就是事物的本质;“有”就是事物的现象。
“无,名天地之始”是说:
从事物的本质来看,就像是说出(表达)天地的开始一样,天地的开始是无法看到的,所以天地的本质永远也弄不清楚(虽然它是客观存在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事物的本质的研究是无穷尽的,当然也是抽象的形而上的。
“有,名万物之母”是说:所有的事物的现象是具体直白的真实的,就像母亲一样的真实。
“无”和“有”就像“道”和“名”一样,一个是万物的本质;一个是万物的现象。
是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又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这里的“始”是一种形容,是形容(抽象性而上的)本质是无穷进的,永远也追寻不到的,就像无法追寻到天地是怎么开始的一样。
这里的“母”是一种形容,现象是事物的暂时的局部的具体的直白的有真实感的现象,就像母亲一样真实。
2024年01月21日 00点01分
17
hls324
【这第二句的“无”和“有”就是第一句中的“道”和“有”的另一种抽象的表达。】改为:这第二句的“无”和“有”就是第一句中的“道”和“名”的另一种抽象的表达。
2024年01月23日 01点01分
level 9
hls324
楼主
道德经首章的第三句的解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第三句也可以是这种形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里的“无”,是事物本质的代名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
这里的“有”,是事物现象的代名词,是事物现象的抽象表达。
百度“常”,释义
1.纲纪;伦常。2.规律。3.普通;一般。4.永久的;固定的。5.普通的事。6.副词。经常;常常。7.(Chánɡ)姓。
取4.永久的;固定的。
《康熙字典》取恆也。久也。
另外百度的2.规律5.普通的事,也可采取,意思是平常的普通的规则。
总之都包含规则之意,只是有永久的和普通的之分而已。
这句话的语意是:
所以,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本质就能体会到其中“妙”。
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现象就能体会到其中“缴”。
这里的“妙”和“缴”是两种具有形容的功能的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
“妙”是有妙不可言的意思,是指事物本质(“无”)是人的思维穷其一生都追寻不明白的,是看不到的,摸不到的,是无法形容的,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
(“缴”网络搜索得到:"矰繳"指的是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个“缴”字在此的解释必须是相对于“妙”字来说的,因为它两是对立的甚至是相反的。
那这个"矰繳"指的是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的意思,就取,"矰繳"的功能是具体直白的显示出弓箭射出去的路径、痕迹,也就是"繳"是指具体直白的痕迹。
“繳”就是具体直白真实的痕迹,那这个“繳”字就是对事物的具体的直白的现象的形容。
“无”,“有”,“常”,“妙”,“繳”。都解释清楚了以后,这第三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的语意解释是:
所以,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本质就能体会到其中“妙”。
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现象就能体会到其中“缴”。
这里的“妙”和“缴”的区别,还是在说明“道”也就是“无”是指事物的本质,本质是看不见,摸不到,抽象的,形而上的。
也是在说明“名”也就是“有”是指事物的现象,现象是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直白真实的。
所以这里的“妙”和“缴”是在形容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区别的一种表达方法而已。
2024年01月22日 01点01分
18
level 8
贴吧用户_6S5D6NaMR
别用哲学解,老子自己都不知道哲学是啥,别套用。解老就用白话来讲,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来解通就好了。
2024年01月22日 10点01分
19
hls324
我就是尽量用最具体直白的语言来解读的,听不懂那是道德经的层次太高的原因,我的都是大白话。老子是可以和亚里士多德、释迦诺尼、康德、齐名的哲学大师,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学术价值的,他知道自己的学术水平很高,也知道很多人看不懂,所以道德经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024年01月22日 11点01分
level 9
hls324
楼主
谢谢吧主加精。
2024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21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