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小青蛙
2005小青蛙
关注数: 31
粉丝数: 564
发帖数: 11,040
关注贴吧数: 0
历年历届,这么多年过去了,混得最好的是哪位
想收多个,不是学生,懂道德经者优先考虑,免费 不是学生。 不是学生 再次说明,不收学生哈。 请看好了。 嘻嘻,前提很重要,我这里只收老师。我这里只收老师哈,老师多多益善嘛。 条件: 1、必须大于40岁;2、不需要懂马列;3、精通佛、道、儒、杂家中任何一项。
认知的时候,先道后德。践行的时候,先德后道。就是这个顺序。修德的时候,先自身,再家庭,再国家,再天下。修自身,让自己能看清真相。修家庭,能让家有余庆。修国家,能让国人个个丰衣足食。修天下,则天下大同。所以,学习道德经的时候,从前往后看。践行的时候,从后往前行。
佛为什么比道香火旺盛? 其实佛的理论没法跟道比,差得远了。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句。心经与金刚经也很雷同。但是佛有一条做得好,希望对大家有借鉴。道需要悟,要有慧根。所以普通大众读不懂。而佛却照顾那些普通大众,读不懂没有关系,我告诉你几个咒语,你天天念,只要虔诚,也有用。你需要发愿,然后还愿,给香火钱。这一下,普通大众象找到组织一样,寺庙香火不断。
所谓欲成大器者 老子曰:圣人终不为大。孔子曰:君子不器。欲成大器者,到最后有几人真成大器?史上寥寥无几能成大器之人,其日常是怎样的你知道?
关于夜壶的评价,挺有意思 夜壶的作用,就是要排泄的时候拿出来用一下,然后就把它踢到床底下。
德者,内也 “上德不德”,其神不淫于外。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聚,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有如何生无/小如何变大/后如何能居前? 大家对从有至无的转化、小与大的辩证以及后来者居前的奥秘,常常困惑不已,深思而不得其解。其实,这一切皆蕴含于两大基本原理之中:平衡与物极必反。平衡之道,在于正负相依,上下相成,缺一不可。 1、平衡之道 平衡,作为宇宙间万物存在与运行的基础法则,强调的是事物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制约。在我的阐述中,“有”与“无”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如同物质与反物质、明与暗一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观念打破了我们对“无”的片面理解,揭示了其作为存在形式的另一面,即不可见但真实存在的“虚”。同样,在生命现象中,灵魂与肉体的共生共灭也体现了这一平衡原则。 2、物极必反之理 物极必反,则是揭示事物发展到极致后必然发生转向的普遍规律。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单一趋势的发展,而是会在达到某个极限后,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一原理不仅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圆内接多边形趋近于圆、无穷级数求和的奇异结果等,也在社会生活、生态系统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例如,强弱对比中的相互制约、疫情爆发与消退的循环,都是物极必反原理的生动体现。 3、小与大的辩证 小与大的辩证关系,则是上述两大原理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在生态系统中,即使是微小的生物也可能对大型生物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小”在特定情境下的“大”作用。而在国家治理、个人修养等层面,“小国寡民”的治理理念、小事做到极致的成就观,都揭示了“小”中见大的智慧。这种智慧告诉我们,不应忽视任何细微之处,因为它们往往是影响整体的关键因素。 4、后来者居前的奥秘 至于后来者居前的奥秘,它实际上也是物极必反原理的一种表现。在竞争中,先行者可能因过于强大而滋生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情绪,从而失去创新力和竞争力;而后来者则能吸取前者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灵活、高效的姿态后来居上。这种现象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屡见不鲜,是宇宙间事物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生动写照。
通过姜萍事件来谈论名的操作 这次事件说明了名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无名的重要性。另外,人性险恶,人在高处必然往下掉。你不掉也有人拉你掉。对于各种质疑,只要保持常,一切如常,该干嘛干嘛,就达到了无名。以无名中和出名后带来的各种弊端,才是道的境界。
朱宅往事 曾经在朱宅住过一阵子。说是朱宅,其实是一整片的院落。
你为啥悟不出道? 悟道有先后,悟道也有高低。如果无慧根,到最后,悟道变成误导。 如果你的道不能指导你的行为,不能让你都生活变得更好。那可能就是悟得不对。 提供一个大方向:你的能力从小变大,你的生活从低级变高级,你的时间从繁忙变清闲,你的人际关系变得宽容。或者说,当你面对一切时,你都变得从容不迫。那么基本上说你的大方向是对的。
术不贱卖,道不轻传,师不顺路 自古以来的规矩。收就要有收的样子,现在搞得像推销一样。有失斯文。
看大家对道德经都很有看法,考大家一个问题 什么是明?什么是常?什么是损?
正位凝命 鼎象辞正位凝命,而此四字,实为道功要诀。自来修道者,由此悟出炼精化气之妙谛。求长生者,皆以此为焚修最要工夫。所谓炉鼎提炼,龙虎升降,坎离交媾,铅汞飞伏之术,不外既济与鼎二卦。而既济为用,鼎为体。则以鼎能正位凝命,集众归一,由妄还贞。必自立鼎以安心,炼精以凝命,清心以正性,明性以成道。此合精气神三者为一,而返于太虚也。三者原出于一,还原之法,必依鼎之正位凝命。亦即乾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故正位者中也,凝命者和也。中和之至,复归于一,即太极也。故鼎在身中,为太极之象,合水火之用。以炼之提之,去其渣滓,存其光华,是取新也。新以易故,则常新不敝。生以换死,则长生不老。故鼎能夺造化之功,可为安身立命之具。水火既济,初着其用。木火相烹,乃见其成。故取巽离而不用坎。巽者入也,深入五中,而提其精。送入鼎中,以炼其体。进则光华自生,退则渣滓皆去。此巽入离为焚炼之象也。命受于天,而立于我。我不能凝,则随气化自散失。不得火之焚炼,则陈不去。新不生。日陈日腐,全为渣滓,更何精光。故凡人由老而死,以不能自凝命也。不能凝命者,不知正位也。人之主位心也。卦为离,鼎以离在主位,故有正位之用。此修者立鼎必依心。心火与少阳之火相济。乃成烹炼之具。少阳者木也。原藏肝中而出于肾。丹田热力。即命门真火。提炼取精。则命门自固。精光永存。此即凝命工夫。
道,你说呢 天不过阴晴;人不过聚散,心不过悲喜,缘不过来去。
拉住时的模样
无的大妙用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有无相生之玄妙 能量扩散就是空间,能量凝聚就是物质。 空间与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玄而又玄,玄妙之极。 物质分解到最后就是微小的空间。空间缩小到最后就是实在的物质。 空间与物质的中间态就是能量,其形式包括光,电,气,能。 空间正负量子互相纠缠,其形式就是太极图。 如果我们把无理解成空间,把有理解成物质。再看这个研究成果,与道德经第一章讲得丝毫不差。
那些收徒的厚脸之人,如果你水平还不如我就甭提收徒 简直误人子弟!《道德经》《金刚经》《中庸》这三本书你能对照着读吗?知道三本书的共同点吗?再进一步,读过《易经》吗,与《道德经》的共同点是什么?懂吗?这些都不懂,就敢说自己懂道德经了,然后腆着老脸就收徒,你在搞笑吗。
拥有但不占有 身体和精神,是人存在的两个重要方面。身体是人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外部表现,而精神则是人的内在世界,是人思想和情感的体现。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要使身体和精神始终结合在一起并不容易。人的欲望和执念往往会使身体和精神分离。当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时,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导致身体和精神的失衡。因此,要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和谐,需要摒弃过度的欲望和执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纯洁。 当然,人也不能无所事事。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不能放弃的,就要好好地珍惜它;额外获得的,别把它们看的太重要;拥有但不占有,这才是合乎自然的道德。人需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感情、珍惜机遇,同时也需要放下执念、放下贪欲、放下浮躁、放下繁琐,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有意义,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来谈之二:真正的幸福,简单而美好 一个不崇尚贤能的社会,人们之间就不会有激烈的竞争,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而疲于奔命。没有了贤能的压力,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生活,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自我成长。 不珍贵黄金和宝玉,人们就不会为了追求财富而变得贪婪和虚荣。人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的满足感,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 在人们的心中放上了这样那样的渴望,而又无法满足他们,痛苦和不满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普遍滋生。因此,一个幸福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让人们能够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人们不会为了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 这样的社会与其说是没有政治的,不如说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之间没有明显的阶级之分,也没有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人们能够自由地生活,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在幸福的社会里,人们不知道贤能是好的、黄金和宝玉是可贵的。他们不再为了名利而争斗,也不再为了满足欲望而痛苦。他们满足于自身的快乐和健康,享受着生活的平淡和真实。这种心态让他们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形成了一种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幸福的社会是一个人们心境宁静、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已经超越了政治的范畴,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再为了名利而争斗,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幸福的社会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美与善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对于善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美和善,是人们对于事物的一种评价和判断,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标准和尺度。然而,这种标准和尺度却并非是完美无缺的,相反,它们往往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缺陷。 首先,人们心中的美的标准并不是客观的,它往往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对于一幅画的评价,可能会因为他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审美趣味等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这个美的标准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真正的美视而不见,甚至产生出一些畸形的审美观念。 其次,人们心中的善的标准也并不是绝对的,它往往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可能会因为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这个善的标准也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真正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产生出一些畸形的道德观念。 因为有了这些标准和尺度,人们便以此来判断和评价事物,将许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然而,这种排除却可能导致世界上最大的恶和不善。因为美和丑、善和恶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果一味地将某些事物排除在外,那么便会导致这些事物被孤立、排斥和摧毁,从而产生出一些负面的影响和后果。 然而,圣明的人却不会制定标准,使本来和谐的事物互相对立起来。他们会尊重事物的本性和内在规律,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知道,事物会自己发生变化,生长和死亡遵循他们内在的规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预他们?如果不去干预他们,他们的生长才最为完美。 因此,我们应该摆脱固定的标准和偏见,以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态度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美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不自行而知,不自见而明,不自为而成 加上一个字,好理解多了
真正高手 人生百般滋味,在生活面前,除了让自己更强大,并无其他选择。真正的高手都是内胜王,心中有佛,手中有刀。做事目标远大,能针对形势,采取果断对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狼走到哪里都吃肉,狗走到哪里都吃屎。真正厉害的人一直在突破自己,不厉害的人一直在碌碌无为。 懂得止语是上等智慧,懂得止心是上等律己。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低谷时调整自己,高处时守得本心。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实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才是真正的高手。
人生滋味 人生百般滋味,在生活面前,除了让自己更强大,并无其他选择。真正的高手都是内胜王,心中有佛,手中有刀。做事目标远大,能针对形势,采取果断对策。宁愿十年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做十件事。熬得住的人才出众,熬不住的人就得出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狼走到哪里都吃肉,狗走到哪里都吃屎。真正厉害的人呆在哪里都会风生水起,不厉害的人去到哪里都碌碌无为。 懂得止语是上等智慧,懂得止心是上等律己。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低谷时调整自己,高处时守得本心。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实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才是真正的高手。
胡漂是不行的 不偏不倚,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友情提醒: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另外,你爱凑热闹,我独爱淡泊宁静。你喜爱光辉自炫,我独爱迷迷糊糊。你喜欢尖酸苛刻,我独爱淳厚宽宏。 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可是,胡漂是不行的。 委曲便会保全,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目虽视而其神不聚。物虽接而光不明。 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省,不敢言大。
难得在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 人生短短多少秋,你是否还在蹉跎岁月。空想朝朝暮暮,半日走走停停。胜过几许感悟?你何曾为梦想拼个来来回回,可为遗憾空出少少多多。你可曾体会那悲欢离合,亦真亦幻不可取舍。须知真真假假,是非恩怨,盛衰聚散,本是人生难免,成败得失心头过。转头空空也不悔,水火共在浴此生。你看似破红尘,却似懂非懂无善无恶,即非舍得也难苦乐。
习天地之道,非谦不可 谦,轻而已。轻,勿借人力。故能轻轻松松。故成就在于自然而然。非让非退,乃性乃道。乃顺之极。此谓老子所言冲。冲虚而全德,其用不穷。而能达到天地鬼神之能。
道、德、仁、义、礼 一等制定规则;二等打破规则;三等遵守规则。故,一等人似道;二等人似上德;三等人似下德。当然还包括仁义礼也属于三等。
为什么说柔弱胜刚强 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请以强兵弱兵举例,弱兵如何胜强兵?
我学到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无为无不为; 庄子的智慧:放下即是拥有; 孔子的智慧:做事先做人; 孙子的智慧:智谋决定成败; 鬼谷子的智慧:卓越来自沟通; 曾国藩的智慧:气度成就人生; 易经的智慧:求人不如求己; 菜谭根的智慧:有舍才有得; 史记的智慧:性格觉得命运; 资治通鉴的智慧:格局决定得失。
是非恩怨聚散离合不取不舍 是非恩怨付诸一笑,聚散离合本是人生难免,人生短短何必计较太多。惑者靠口,智者凭心。惑者迷知,智者善行。惑者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无住无往亦无来。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三要功夫 外:耳目口;内:精气神。谓三要。 老子云:塞其兑,闭其门。 又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常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何也?关闭一窍是也。 修道者则九窍全关,其用大矣。 吾云:绝利一源,胜师教十倍。何也?亦关闭一端是也。 三要化九窍,君子贵躬,小人轻命。 机在于目,目通心,故目离。耳通肾,故耳坎。抽坎填离,人逆则仙。
道,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君子思绪简单,小人思绪繁琐;君子以德行,小人用计谋;君子以无涯为学,小人用有涯为最。 无穷无尽者,道也。借无穷之道,养有穷之身,故得长久。
无之得 世上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个人的所有的妄念。一切的奢侈欲念,因不可得,造成烦恼。所谓自作自受,既然所有的烦恼来自自身,所以只能自己承受。只有悟得正道的圣人,才能没有烦恼吧。自己修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道,又能教益大众,使除惑生慧。 在凡人看来,到了圣人的层次,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圣人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而已。因为道本就是无,在圣人当中,一念通融,本来没有修行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道果,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道得。 无知之知,才是真知;不得之得,才是真得。 人人皆有本心,智慧本然,不用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还了本性和真心。
阳以阴用,刚以柔行。 凡事掌握关键。
天则 01 序位法则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孔⼦说:“⽗⼦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序列。 每个⼈都是各按其位,各按其时的。每个⼈最终都会回归到⾃⼰的位置,这也可以看成是价值回归原理。 ⽆论是世界/国家,还是⼀个家庭/公司,每个⼈都必须找准⾃⼰的位置,这就是这种“长幼有序”、“万物有归”。不管我们 是否有意,当⼀个⼈违反了序位法则时,就会产⽣很多问题和⽭盾,直到我们回归序位为⽌。 02 平衡法则 平衡是宇宙最重要的规律之⼀,世界始终以它微妙⼜独特的⽅式维持⾃⼰的平衡。 ⽐如“喝⽜奶”定律:⼀个天天喝⽜奶的⼈,⽆论喝的奶有多好;他的⾝体永远都⽐不过天天给他送⽜奶的⼯⼈。同样的 道理:⼀个天天送⽜奶的⼈,⽆论多么卖⼒的⼲活;他的收⼊永远都⽐不过天天在家⾥喝奶的客户,这就是神奇的平衡 法则。 平衡法则的另⼀个表现就是:当某⼀个⽅⾯不⾜的时候,必然会与之相对应的⽅⾯出现多余。 ⽐如“识不⾜则多虑”,当⼀个⼈见识不⾜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很多事情,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杨绛的那句 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书读的太少。所以⼈们的焦虑往往是⾃⼰见识的浅薄造成的。 世界就是⼀个天平,你每拥有⼀件东西,就要为你的拥有它⽽付出代价。相应的是,你每失去⼀件东西,也会因你的失 去⽽重新收获。 03 匹配法则 每个⼈只能得到和他相匹配的东西,⼀旦⾃⼰拥有的东西超过了⾃⼰的能⼒/贡献,就会给⾃⼰留下祸患。 ⽐如:⼀个⼈的名声不能⼤于才华。⼀旦你的名声⼤于实⼒,就是名不副实,就是欺世盗名,就会有灾难。 ⼀个⼈的财富不能⼤于功德,⼀旦你的财富⼤于⾃⼰的功德,就是在投机取巧,就是不劳⽽获,投机取巧必招灾。 ⼀个⼈,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件东西的最好⽅式,就是通过⾃⼰的努⼒,让⾃⼰配的上它。 04 整体法则 整体法则 任何⼀个东西,都既是世界的缩影,⼜是世界的全部。 ⽐如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窥见整体,例如中医⽿⽳针灸、都是透过⽿朵或⼿掌来诊断与治疗全⾝。 ⽐如太阳系⾥⾦星、⽊星、⽔星、⽕星、⼟星的运转,和⼈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样的;⼈的脊椎有24节, ⼀年有24个节⽓。 所以⼈⾝上每⼀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 我们要有⼀滴⽔⽽看到整个⼤海,就是整体法则的极致。世界上没有⼀件事物是独⽴的,世界就象⼀个⼤房间,有⽆数 的门,从任何⼀个门都能进⼊这个房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法门。 05 因果法则 世界上没有⽆缘⽆故的爱,也没有⽆缘⽆故的恨,⼀切都是因果轮回。 每个⼈的每⼀次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失败了会留下教训,成功了会积累经验,这些经历总会在另⼀个地⽅/另⼀个时刻显 出它的价值,这就是"因果定律"。 ⼀分耕耘,⼀分收获。种⽠得⽠,种⾖得⾖。凡事有因必有果,任何事实也必有前因。从来没有平⽩⽆故掉下的馅饼, 也没有⽆故加之的灾难。种什么样的因,必会收获什么样的果。每⼀个作⽤⼒,必有⼀个反作⽤⼒回来。 06 相信法则 ⼈,表⾯上是⼀个物质⾁体,其实是⼀个系统、⼀种思想载体,更是⼀个敏感的信息场,⽆时⽆刻都在与外界的信息、 能量进⾏交换。 每⼀个⼈都有⾃⼰的⼼理状态和所念所想,这就形成了你的⽓场。你想什么,你相信什么,你就有什么样的⽓场,于是 就形成了⼀个将你环绕的世界。 所以,世界是你⽤眼睛、⽿朵、嘴⾆头等感官系统创造⾃⼰的实相,所以⼀切只取决于你的感官系统。你相信世界是怎 么样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 07 吸引法则 世界是什么?是你内⼼信念在现实⾥的⼀种投射。把你的⼼念发射到宇宙中去,宇宙就会响应你的想法给你想要的。 如果你天天积极乐观,你的⽓场就是正能量的,会吸引⼤量好的⼈、好的事。如果你整⽇怨天尤⼈,你的⽓场就是负能 量的,会吸引⼤量坏的⼈,不好的事。 为什么那些我们⼀直担⼼事总会防不胜防的发⽣呢?就是因为我们强烈意识、默默念叨的事物总是会被吸引到这⾥。 避开这⼀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修成⼀个正能量的⼈,你是什么样的⼈,就能吸引什么样的⼈,这就是吸引⼒法则。 08 在乎法则 很多⼈之所以总是⾛不出困境,都是因为被⾃⼰在乎的东西操控了。 很多⼈事情做不好,就是因为⼿⾥的东西攥的太紧了,或者总是盯着⽬标不放,总是放不下,所以诚惶诚恐,畏畏缩 缩。“凡外重者内拙”,意思是:越看重外物的⼈,内⼼⼀定笨拙。 如果⼀个⼈能放下,就在他放下的那⼀刻,很多死结都解开了,解决问题的⽅法⾃然就有了。所以,很多⼈不是败给了 对⼿,⽽是败给了⾃⼰。 世间的⼤部分失败,其实是败给了“在乎”⼆字。我们的眼睛本来都是雪亮的,只是被贪、嗔及痴念屏蔽了,才迷雾重 重。为⼈做事,“放下”就是最层次的操控,也是主导⼀切变局的秘诀。 09 当下法则 曾国藩有句⾮常经典的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然⽽,⼤部分⼈的⽣活状态都是这样的:活在对当时当下事物的不屑中;活在对未来的期待或者恐慌中;活在对已经过 去事物的怀念中; 我们⽆论怎么活,宁可活在各种虚构的幻想中,就是不愿意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很知名的禅语,是说⼈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全副的精神⽤来承担眼前的这⼀刻。 ⼈⽣,失去此刻就没有下⼀刻,除了这⼀刻是真实的,其它全是虚假的。这就是⼈⽣。其实每⼀个当下,就是⼈⽣最美 的时光。 10 80/20法则 事物最靠前的20%的部分,坐拥了整体80%的资源。这就是80/20法则。 这个法则极其⼴发的存在在各个⾓落。⽐如世界上排名靠前的20%的⼈,坐拥了世界上80%的财富;排名最靠前的20% 的⾃媒体,坐拥了80%的流量;我们80%的成果,往往得益于是由20%的付出带来的,等等… 这个法还衍⽣的另⼀个规律:现实中80%的问题(困难),是由20%的主要⽭盾带来的,我们必须集中⾃⼰80%的精 ⼒,去应对这20%的主要⽭盾,才是性价⽐最⾼的做事原则。 我们经常说的选择⽐努⼒重要,其实就是指“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我们要把80%的经历放在“做正确的 事”上。 切记⾯⾯俱到,⼤⽽全的做事⽅式。什么事都在⼲,往往什么都⼲不好。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那么⼀两件,⼤多数⼈的 失败,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应该聚焦的点,⼀定要找到那个属于你的20%。
无题 世界最顶级的10⼤法则,⼈⼈都逃脱不了! 有些⼈宇宙本⾝就是⼀个程序,它有⾃⼰的运⾏秩序,⽣⽣不息,井然有序。 何为天道?宇宙规律就是天道,何为神?符合规律的⼈就是神! 下⾯这13⼤宇宙法则,我们需要参透并学会运⽤。 01 序位法则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孔⼦说:“⽗⼦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序列。 每个⼈都是各按其位,各按其时的。每个⼈最终都会回归到⾃⼰的位置,这也可以看成是价值回归原理。 ⽆论是世界/国家,还是⼀个家庭/公司,每个⼈都必须找准⾃⼰的位置,这就是这种“长幼有序”、“万物有归”。不管我们 是否有意,当⼀个⼈违反了序位法则时,就会产⽣很多问题和⽭盾,直到我们回归序位为⽌。 02 平衡法则 平衡是宇宙最重要的规律之⼀,世界始终以它微妙⼜独特的⽅式维持⾃⼰的平衡。 ⽐如“喝⽜奶”定律:⼀个天天喝⽜奶的⼈,⽆论喝的奶有多好;他的⾝体永远都⽐不过天天给他送⽜奶的⼯⼈。同样的 道理:⼀个天天送⽜奶的⼈,⽆论多么卖⼒的⼲活;他的收⼊永远都⽐不过天天在家⾥喝奶的客户,这就是神奇的平衡 法则。 平衡法则的另⼀个表现就是:当某⼀个⽅⾯不⾜的时候,必然会与之相对应的⽅⾯出现多余。 ⽐如“识不⾜则多虑”,当⼀个⼈见识不⾜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很多事情,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杨绛的那句 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书读的太少。所以⼈们的焦虑往往是⾃⼰见识的浅薄造成的。 世界就是⼀个天平,你每拥有⼀件东西,就要为你的拥有它⽽付出代价。相应的是,你每失去⼀件东西,也会因你的失 去⽽重新收获。 03 匹配法则 每个⼈只能得到和他相匹配的东西,⼀旦⾃⼰拥有的东西超过了⾃⼰的能⼒/贡献,就会给⾃⼰留下祸患。 ⽐如:⼀个⼈的名声不能⼤于才华。⼀旦你的名声⼤于实⼒,就是名不副实,就是欺世盗名,就会有灾难。 ⼀个⼈的财富不能⼤于功德,⼀旦你的财富⼤于⾃⼰的功德,就是在投机取巧,就是不劳⽽获,投机取巧必招灾。 ⼀个⼈,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件东西的最好⽅式,就是通过⾃⼰的努⼒,让⾃⼰配的上它。 04 整体法则 整体法则 任何⼀个东西,都既是世界的缩影,⼜是世界的全部。 ⽐如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窥见整体,例如中医⽿⽳针灸、都是透过⽿朵或⼿掌来诊断与治疗全⾝。 ⽐如太阳系⾥⾦星、⽊星、⽔星、⽕星、⼟星的运转,和⼈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样的;⼈的脊椎有24节, ⼀年有24个节⽓。 所以⼈⾝上每⼀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 我们要有⼀滴⽔⽽看到整个⼤海,就是整体法则的极致。世界上没有⼀件事物是独⽴的,世界就象⼀个⼤房间,有⽆数 的门,从任何⼀个门都能进⼊这个房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法门。 05 因果法则 世界上没有⽆缘⽆故的爱,也没有⽆缘⽆故的恨,⼀切都是因果轮回。 每个⼈的每⼀次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失败了会留下教训,成功了会积累经验,这些经历总会在另⼀个地⽅/另⼀个时刻显 出它的价值,这就是"因果定律"。 ⼀分耕耘,⼀分收获。种⽠得⽠,种⾖得⾖。凡事有因必有果,任何事实也必有前因。从来没有平⽩⽆故掉下的馅饼, 也没有⽆故加之的灾难。种什么样的因,必会收获什么样的果。每⼀个作⽤⼒,必有⼀个反作⽤⼒回来。 06 相信法则 ⼈,表⾯上是⼀个物质⾁体,其实是⼀个系统、⼀种思想载体,更是⼀个敏感的信息场,⽆时⽆刻都在与外界的信息、 能量进⾏交换。 每⼀个⼈都有⾃⼰的⼼理状态和所念所想,这就形成了你的⽓场。你想什么,你相信什么,你就有什么样的⽓场,于是 就形成了⼀个将你环绕的世界。 所以,世界是你⽤眼睛、⽿朵、嘴⾆头等感官系统创造⾃⼰的实相,所以⼀切只取决于你的感官系统。你相信世界是怎 么样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 07 吸引法则 世界是什么?是你内⼼信念在现实⾥的⼀种投射。把你的⼼念发射到宇宙中去,宇宙就会响应你的想法给你想要的。 如果你天天积极乐观,你的⽓场就是正能量的,会吸引⼤量好的⼈、好的事。如果你整⽇怨天尤⼈,你的⽓场就是负能 量的,会吸引⼤量坏的⼈,不好的事。 为什么那些我们⼀直担⼼事总会防不胜防的发⽣呢?就是因为我们强烈意识、默默念叨的事物总是会被吸引到这⾥。 避开这⼀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修成⼀个正能量的⼈,你是什么样的⼈,就能吸引什么样的⼈,这就是吸引⼒法则。 08 在乎法则 很多⼈之所以总是⾛不出困境,都是因为被⾃⼰在乎的东西操控了。 很多⼈事情做不好,就是因为⼿⾥的东西攥的太紧了,或者总是盯着⽬标不放,总是放不下,所以诚惶诚恐,畏畏缩 缩。“凡外重者内拙”,意思是:越看重外物的⼈,内⼼⼀定笨拙。 如果⼀个⼈能放下,就在他放下的那⼀刻,很多死结都解开了,解决问题的⽅法⾃然就有了。所以,很多⼈不是败给了 对⼿,⽽是败给了⾃⼰。 世间的⼤部分失败,其实是败给了“在乎”⼆字。我们的眼睛本来都是雪亮的,只是被贪、嗔及痴念屏蔽了,才迷雾重 重。为⼈做事,“放下”就是最层次的操控,也是主导⼀切变局的秘诀。 09 当下法则 曾国藩有句⾮常经典的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然⽽,⼤部分⼈的⽣活状态都是这样的:活在对当时当下事物的不屑中;活在对未来的期待或者恐慌中;活在对已经过 去事物的怀念中; 我们⽆论怎么活,宁可活在各种虚构的幻想中,就是不愿意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很知名的禅语,是说⼈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全副的精神⽤来承担眼前的这⼀刻。 ⼈⽣,失去此刻就没有下⼀刻,除了这⼀刻是真实的,其它全是虚假的。这就是⼈⽣。其实每⼀个当下,就是⼈⽣最美 的时光。 10 80/20法则 事物最靠前的20%的部分,坐拥了整体80%的资源。这就是80/20法则。 这个法则极其⼴发的存在在各个⾓落。⽐如世界上排名靠前的20%的⼈,坐拥了世界上80%的财富;排名最靠前的20% 的⾃媒体,坐拥了80%的流量;我们80%的成果,往往得益于是由20%的付出带来的,等等… 这个法还衍⽣的另⼀个规律:现实中80%的问题(困难),是由20%的主要⽭盾带来的,我们必须集中⾃⼰80%的精 ⼒,去应对这20%的主要⽭盾,才是性价⽐最⾼的做事原则。 我们经常说的选择⽐努⼒重要,其实就是指“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我们要把80%的经历放在“做正确的 事”上。 切记⾯⾯俱到,⼤⽽全的做事⽅式。什么事都在⼲,往往什么都⼲不好。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那么⼀两件,⼤多数⼈的 失败,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应该聚焦的点,⼀定要找到那个属于你的20%。
明心诀 当你立下大愿并为此而努力后,你会发现你的一切苦恼就消失了。什么不安,什么困惑,通通不见了。你从来没有如此畅快,从来没有如此自在。别人眼中五光十色声色犬马的世界,在你看来,就是空无一人,就是空气。而在别人眼中,孤单一人在途中前行的你,却如此的充实,如同有千军万马与你同行。在奋斗中,虽单调但丰富。眼前没有了疯狂的画面,耳中听不到了震耳欲聋的乐声,鼻子中也闻不到了那诱人的香气。那肌肤,也不能感受到。可是在奋斗中,虽然枯燥虽然单调虽然艰难,但你却真得听到了动人的音乐,看到了美好的画面,闻到了诱人的花香。他们是如此的真实,你也如此地享受。在孤单前行中,你没有了智慧,却独独拥有了志气,无智却有志。因为你明白,愚公之所以能胜过智叟,就是因为愚公有志。这是志气战胜了智慧。在孤单前行中,你一无所得,但你却拥有了德行。你一无所得,正好轻装上阵,心无挂碍,一路前行。于是,你本不需要获得的,却通通来了。在前行中,你不需要吃苦,因为追求梦想是幸福的。在前行中,你无需明悟,因为你知道今天悟出的明天又可能推翻,所以,你只管放心地前行。哪怕老死,哪怕地老天荒,你的志气到此程度,一切都会辟而远之,你终究会迎来凤凰涅槃。
原来明心后内心如此清净 万物空性,诸法空相。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想即是不想,不想即是想。无智即是智,无得即是得。因为无得,心无挂碍,没有恐怖,故内心清净。
悟道 道是什么? 悟道是为了什么? 道是什么,说明白一些,无非是平衡。 你往东走久了,肯定会往西。你往南走,最后也一定会往北,因为道需要平衡。你不可能永远的无,肯定会变有。也不可能永远的有,肯定会变无。这也是一种平衡。 高了会低,低了会高。小会变大,大也会变小。声色不能太过。这一切都是一种平衡。 悟道为了什么?别人帮助了你,如果是小事,马上说一声谢谢来反馈这个善意。如果是大的帮助,就要及时带上好礼登门致谢。你雇佣了员工,就要给高报酬。。。。。。。这一切的一切也都是一种平衡,而且如果你按这样的平衡做了,你的人生想不顺利都难。 因为你越不愿意欠别人的,别人越会觉得你懂得感恩,就越想帮助你,所以最后就成了良性循环。 俗话说:天道好还。还真是真理,这就是道的本质。
这个世界上,善良永远拯救不了人类 保护人类安全的一定是蕞冷酷无情的人,而最终摧毁人类乃至甚至宇宙的,一定是蕞善良,蕞圣母的人。蕞爱似冷,蕞冷似爱。
有人问道是通过乌龟悟出的吗?我的回答是:乌龟算个什么东西 我的回答是: 乌龟算个什么东西,老子的道是通过水悟出的。水似静有动,似退有进,似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孔子去问询老子,老子给出的答案也是让孔子去学习水的品德。当然孔子学习之后,悟出了自强不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算一段佳话了。
得道与失道 山上有一股小溪,小溪从上而下,又流向远方。我在山间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池上留有一个出水口。溪水流到小池里,蓄满后又从出水口流出。这样我就永远有一池子的水用。你问我得到水了吗,我确实得到了,因为那一池水就在那里。可是我其实没有得到,因为池里的每一滴水都是活水,都是仅做暂时的停留,就又流走了,从这个角度讲,我实在是没有得到那每一滴水。所以,我一直在得到水,然后又失去水。可是,在这得失之间,我蓄的那一池水存在那里,我在池子里养的鱼也在那里,所以,我的收获也那里。 得道与失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交僧道,便是善人。家有两活佛,何须另寻高人。——————增 不交僧道,便是善人。 家有两活佛,何须另寻高人。 ——————增广贤文
原来贾宝玉的大名叫贾珏
一点反思学道这么多年,始终有一点不解。既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 一点反思 学道这么多年,始终有一点不解。既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为何在现实世界上,都是一群精致利己主义者过得最好。那种为别人好的人,被称为老实人,处处被占便宜,处处被嘲笑。 中华文化一直说“天人合一”,又说天道利而不害。人法天道错了吗。 仔细反思了以上的疑问,感觉人法天还真错了。既然天人合一,那么就如阴阳相合一般,恰恰是阴阳两者性质相反。如果完全相同,如何合?所以,天生人再杀人,天助弱者。当一个人处于弱者的境况下,应该接受天的馈赠,应该接受别人的帮助,说得再直白一点:这个时候人应该利己。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如一个新人,单位要栽培他,他最好的举动是接受栽培,更好地成长。如果这个时候他效法天道,每次都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别人成长。若干年后自己还在基层默默无闻。然后大喊天道错了。其实是他自己错了。 而当一个人最后成长为了上位者,这个时候天道不再生之助之,而变成了阻之限制甚至杀之。这个时候的天道不是利他而是利己。这个时候的人,应该利他。开始像圣人那样以百姓心为心。为什么这样,这个境况下,既然天不再助我而助弱者。如果我也给弱者一点帮助,弱者将来会帮我,这不就等于天助吗。 回到以前的话题,人法天为什么错了。因为老子让人法的是地,没有让人法天。答案就这么简单。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RT
元灵 rt
人命关天 《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人和地球上的万物一样,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完全按照宇宙的意识、规则而行。那么人和万物的差距到底在哪儿?如果人被规则所限,那努力又有何意义? 宇宙拥有无数个天地。同样的地球,海拔高度不同压力不同,在平地100度才烧开的水到高原80度就烧开了;南方是短袖时,北方已经是棉袄了。人类的修行正是突破一方小天地对自己的限制,从原始部落走向平原,从地方走向全球,从地球迈入星空…… 然而,生活在物欲世界的人们,思想、意识、行为、心念,很多时候根本都不受自己掌控。要么被外在影响(能量)掌控,要么就是内在信念(认知)掌控。从而使得命运坎坷多变,生活磨难重重。很多人常常生活在迷茫、无知、痛苦、黑暗当中,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子的。人们看似总是在拼命的、努力的为生活奔波,为未来谋算,但那只是在看得见的层面尽最大努力的去获得、去索取! 而在看不见的层面:外在的影响和内在固化的信念却将你牢牢固化在“命运之船”上。即感到无力去改变什么,也根本认知不到要改变什么!全然不知生命为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道德经》首次提出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自然以及看不到的生命体之间的关系,一直互相影响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逆天改命,人命关天。善借于无与有,善借于无有,善借于无有之物,故人大。
无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句话就告诉你平时怎么去做。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 多------少 怨-------德 难-------易 大-------细 轻诺----寡信 多易----多难 每句话里都有一组反义词。其实老子是在告诉大家,做事情要从反方向去做。 你为的是什么,如果大家都在为胜,你要为败。如果大家都在休息,你要去工作。 这才是正在的无为。 事情是为的结果。别家在游行示威,我这里就是聚众狂欢。别家在party,我在布置工作。 这才是无事的真正含义。 别人品味甜,我却要品味苦。别人品味酸,我却要品味辣。别人品的是味,我品的一定是无味。 同样,别人为大,我偏要为小。别人为易,我偏要为难。别人不给我好脸色,我偏要笑脸相迎。别人到处许诺,我却不会轻易许诺,但是一旦许诺,必定兑现。别人看工作如鸿毛,我却把工作看成重如泰山。我把每件事情看成很难完成,结果每次我都轻松完成。
归去吧,我的大头领。 俗语:柔能克刚。 你刚让你刚,只管顺之,一直到底。一定让你刚到爽,爽到底。 这个根本不需要什么技能,只管给你提供条件,让你爽就行,大大地爽。 能否一直缠绕呢,就像那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感觉。能否紧紧牵着你的手呢,就像那粘皮虫的感觉。 剥之剥之,只保留那边界。剥之剥之,只保留那双腿。虽无承,但有终。 跟随着你的脚步,怎么冷意越来越甚。那漫漫寒冬,是你那似火热情带来的吗? 我要扎起口袋,让那种子慢慢萌芽。虽然看不透你的哀喜,但我没有任何恐惧。 终于等到这一天,梦想的一切都要实现。我穿着盛装,接受所有人的祝贺。 你害怕了吗,不是我,而是我培养出来的徒弟,打败了你。看到你满身的鲜血,满天飞舞,我默默地为你祝福:归去吧,我的大头领。
参同契 【原文】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侖,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 译文:所谓乾和坤是阴与阳出入的门户,这是因为,无极生太极,无极是真空,太极是阴阳混沌体。太极分两仪,产生了乾和坤,乾是纯阳正气,坤是纯阴正气。之后两仪又生为四象,四象又生八卦,又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类万物之情,即生万物。从无极到万物是阳到阴的变化过程,必须通过乾坤产生,所以乾坤是易的门户。易是指阴阳体,万物皆是阴阳体,对于无极而言都是阴体。所以从万物还原为无极,也必须通过乾和坤。这一来一往的过程,无论是正向发展还是返回无极,都必须经过乾和坤。 “众卦之父母”这是说无论是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乾坤产生的,即万事万物都是由乾坤产生的,六十四卦可以类万物之情,正是这个道理。乾为纯阳正气,也称之为天,也称之为父,是轻清之气;坤为纯阴,也称为地,也称为母,是重浊之气,可凝结万物,所以为万物之母。乾坤产生了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这是八卦组成的四对阴阳体。八卦又生成六十四卦,所以说乾坤是众卦之父母。 “坎离匡郭,运毂正轴”坎离是八卦在人身上的位置,这是指人的后天八卦,坎卦在人的下腹部,离在人体的心位。后天八卦在人体的排列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要达到使坎离换位成坤乾,就必须经过修炼返到先天状态,人的先天卦位在人身上的排列是:腹部为坤,心位为乾。乾为天,坤为地。所以修炼过程是扭转乾坤、重立天地的过程。扭转后天乾坤变为先天乾坤的过程就是后天返先天的过程,即返本还原返朴归真的过程。也就是凡人成为神仙的过程。后天八卦是文王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八卦。这里的坎离是后天的。匡郭是将后天八卦设计成一个有中点的轮廓框架,象空中的球形体。运毂正轴。是以坎离为标志,在球形体内设一个轴,让坎和离旋转起来,同时也让其它六个相对应的卦旋转起来。即坎转向离,实现乾坤定位。震兑旋转,实现坎离。艮与坤旋转,实现震巽,乾巽旋转实现艮兑,实现后天返先天的目的。 “牝牡四卦,以为橐侖。”这是说四对阴阳卦也叫四对雌雄卦,实现了后天返先天,就象婴儿在圆球状的胎包内一样,先天八卦运作正常。八卦运作方位所形成的路线就是一个球形,所以叫橐仑。 “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覆是全方位盖住,冒是按照执行。就是说按照八卦的阴阳转化规律执行,达到全方体球形的运动轨迹,就象一个人站在中间,拉着绳子,上马跑圈一样,把缰绳定好尺寸,让马跑的圈要沿着设计好的轨道运行。这就是说后天返先天的这个球形阴阳轨道不能偏转,不能离开它的轨道。以意领气,意是气的马,让气纵横十方、弥伦八极为覆冒阴阳之道。
河图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同道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为友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同途,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星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遂昌樵夫之研究道生一河图:增加河洛范式河图纳甲是一种生生数理。而其整体是一种模范,这是鼎文化时代整体中局部和局部中的整体的数理
引用 什么是无?先来说说我们能感知的常识中的无。无,就是没有。没有怎么感知?我们感知的无是与有的对比,也就是说,无是相对于有的无。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人来人往,都是有,即物质存在。对比物质存在,其他绝大部分是空间的虚空。我们从哪里来?从常识来看,有是从无中生长出来。每个人原来都是无,万物原来是无。万物之前是没有生命的洪荒。无也可以从逻辑推理出来,有之前是无,无是因,有是果。有的否定,对立面就是无。那么天地宇宙原来是不是无呢?一般人想到这里就进行不下去了。我们的常识和感觉,宇宙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物质不灭,怎么是什么都没有的无呢?常识到此为止。 国外的科学家观察到宇宙一直在膨胀扩张,那么根据因果律,宇宙来自一次奇点大爆炸。于是科学家力图找到那个最小的,宇宙之始的物质。这个观点一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有科学家提出,既然有因果,那么奇点大爆炸之前有什么?原因是什么?是绝对的无吗?绝对的无怎么生有? 宇宙有开始,肯定也有终点,这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常识,科学也到了绝境,到此为止了。于是宗教出来说,宇宙之始是上帝,上帝创世。或者是超越自然的绝对精神。信不信由你。 那么老子的道和无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解决人类的困惑?
华为 我们有一条底线,就是不允许资本进来,因为资本贪婪的本性会破坏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我们只为理想而奋斗,不为金钱而奋斗。其他内部各种分配机制都是可能的。目前这种形势,我们确实会受到影响,但也能刺激我们踏踏实实发展。过去的方针是砸钱,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但又有多少人还在认真读书?光靠一个国家恐怕不行,虽然中国人才济济,但还是要全球寻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创新很难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抱这个世界,依靠全球创新?统计学!我们往往不重视统计学。我们国家哪些学校非常重视统计学?国外计算机统计学就是人工智能,什么学后面都跟统计学,统计学很重要,我们有些人把它当成小儿科扔到一边,也没有大师。我们牺牲了个人、家庭,是我们为了一个理想,为了站在世界高点上。今天大家的口号又变了,要世界第一。为了这个理想,肯定是有冲突的,要做好所有一切准备,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准备了。自主创新,但不想孤家寡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不能伤害朋友。从今天抓起,如果农村的孩子二三十年以后很多都是博士、硕士,就会为国家在新的创新领域搏击,争取国家新的前途和命运,这才是未来。如果二三十年以后还是没有多少文化,仍旧是一个打工仔,打什么工,全是自动化了。在工业革命时代,只要有中学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基本上可以工作了。但是在智能化社会时,这个文化程度大大提升了。可以参观一下我们生产线,基本上没有人的,从无到有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未来几百条、上千条的生产线完全是自动化的,这时说人的文化素质不够,至少说没有受过大专、大学以上的教育,英文也不好、计算机也不好,工人的机会都不存在,没有工人阶级这个名词,公司生产阶级上基本上叫“工匠”,从我们公司的索引,可以放大来看这个国家,国家也要走向这一步,否则国家没有竞争力的。
感悟 想得道,偏偏不得到。得道而不得。失道而不失。 德道者,则道必到。 整天追求得道者,其必不得道。为何?道,大且广,如何得?得又如何保证不失?况且,得而不失,那也不叫道。 故求得者,其必失。 德者,从行,从心。以惠人为本。惠人者,自必损,损而又损,直至无为,损之又损,而道必来。 所谓“道德经”,本来面目就是德道经。还是那句话,何为德?既不懂德,何来德道?
无为无不为&有为有不为 深刻研究会得出一个结论:如果道德经上的理论成立,那么道德经反向的理论也一定成立。 举个例子: 无为无不为, 有为有不为。 如果“无为无不为”成立,那么“有为有不为”也一定成立。 为什么这样认为,因为道德经开篇就明示了:有无同出。 道德经只要先看懂前八章,基本上就理解了。 老子在前六章,基本上把道阐述完了。 老子是这样阐述道的: 第一章:有无同出。 第二章:有无相生。 第三章:外有内无(外实内虚)。 第四章:道冲而不盈。 第五章:道中空(虚) 第六章:道生万物 那么老子在阐述了道的基本特征之后,根据这些特征,基本上能够用一个物体来替代道,对的,这个物体就是水。因为水的特征与上面这些道的阐述基本类似(水几于道)。所以,老子在第八章特意把水提了出来,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8章后面章节,就是老子根据水的特征得出的若干个结论。比如:进不如退,居下,清静无为,以弱胜强,不争,生万物,等等。 道篇讲完了,然后在把这些理论引申到个人与社会。所以,就有了德篇。德篇主要描述了人的行为,如何无为与不争。社会如何大邦以下小邦。 这样的一个读道德经的脉络,基本上研究5年以上道德经的都懂。 那么我这个贴子主要讲述的,恰恰是这个阶段过去之后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反向理论。 既然老子讲述的道,是以水为载体的。根据他在前六章阐述的基本理论,“有无同出”。那么从水的反向理解,也一定成立。 水的理论,是根据道的一个特质:外有内无,来得出的。水是在阐述道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它却缺少了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这恰恰是道德经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说道德经是残缺的,它没有阐述完全。 那么,这个不完善,只能从水的反向理解,才能补充完。有没有一个物体,是内有外无的(或内实外虚的)。有的,有这样的物体,她就是火,她的代表就是太阳。 在水的理论里,无很重要(无为用),所以要无为。而在火的理论里,有很重要(有为本),所以要有为。 根据火的理论,得出的道的特征有什么变化? 1、有无同出。 2、有无相生。 3、外无内有。 4、只进不退。 5、只上不下。 6、毁灭万物。 水,演绎道的从无到有;火,演绎道的从有到无。 这才是完整的道。 为什么人类属于火之理论的范畴?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实质的自然我(本我),然后外面包围着一个虚无的社会我(名声地位)。这很符合内有外无的特征。人的一生都是在燃烧本我放大社会我。
把失去的当做一种收获, 就会快乐永随!
华为 我们有一条底线,就是不允许资本进来,因为资本贪婪的本性会破坏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我们只为理想而奋斗,不为金钱而奋斗。其他内部各种分配机制都是可能的。目前这种形势,我们确实会受到影响,但也能刺激我们踏踏实实发展。过去的方针是砸钱,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但又有多少人还在认真读书?光靠一个国家恐怕不行,虽然中国人才济济,但还是要全球寻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创新很难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抱这个世界,依靠全球创新?统计学!我们往往不重视统计学。我们国家哪些学校非常重视统计学?国外计算机统计学就是人工智能,什么学后面都跟统计学,统计学很重要,我们有些人把它当成小儿科扔到一边,也没有大师。我们牺牲了个人、家庭,是我们为了一个理想,为了站在世界高点上。今天大家的口号又变了,要世界第一。为了这个理想,肯定是有冲突的,要做好所有一切准备,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准备了。自主创新,但不想孤家寡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不能伤害朋友。从今天抓起,如果农村的孩子二三十年以后很多都是博士、硕士,就会为国家在新的创新领域搏击,争取国家新的前途和命运,这才是未来。如果二三十年以后还是没有多少文化,仍旧是一个打工仔,打什么工,全是自动化了。在工业革命时代,只要有中学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基本上可以工作了。但是在智能化社会时,这个文化程度大大提升了。可以参观一下我们生产线,基本上没有人的,从无到有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未来几百条、上千条的生产线完全是自动化的,这时说人的文化素质不够,至少说没有受过大专、大学以上的教育,英文也不好、计算机也不好,工人的机会都不存在,没有工人阶级这个名词,公司生产阶级上基本上叫“工匠”,从我们公司的索引,可以放大来看这个国家,国家也要走向这一步,否则国家没有竞争力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