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ughugyf vvughugyf
关注数: 6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1,787 关注贴吧数: 8
如题、、、 善恶我见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两者都举出了论点来证明,我认为两人说的都对,却并不完整。要我说,人之初,善恶皆备。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就是同时具备善的光明和恶的黑暗,而社会是所有人共同参实践形成的,光和暗是人心的显化,无论是出于一时虚假的附和,或是真诚的态度,我们都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光指引方向,暗催发力量。《理想国》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探讨让人热泪盈眶,二者的对决中,柏拉图始终认为非正义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正义在非正义面前不堪一击,甚至非正义的胜利最后也能变做“正义”的悲观事实摆在人们面前,诚然古今中外从未有人或宗教言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仅仅是提醒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然而这并非本质,只是皮毛,立场的正义并非正义的立场。最终柏拉图仅指出“正义就在每个人心中,存在于良知,以理性掌管欲望和愤怒,使其为我所用”。 宗教的本质将本该属于人的属性割裂和异化。神性就立足于人性之中,倘若人心中不见慈悲,则有慈悲之事无慈悲之应,反觉得可悲,佛言众生皆苦,所以要众生普渡,于是有了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于是有了《心经》,最后却又叹造船万千,众生不自渡,徒呼奈何。我说:众生皆苦,众生皆可恶,皆可爱,人言“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见过天地,众生后才知道皆是自己,海子说“我死后,还有十个我存世”,大家众说纷纭,我认为这十个“我”是——人之七情,善恶,本我,为什么?因为海子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人物个体,而是众生都具有的共同特性,或显或隐,或明或暗。见了天地众生后明了本我,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可恨可爱之处,从而爱自己,爱天地,爱众生,救苦救难观世音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或神,但凡人有了慈悲之心,观世音就在人心中,观世音就是你自己,渡人渡己,神性立足于人性之中,人们看不见,看见的将其归功于宗教之中,利为己用。 最后,人是可待超越之物——《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太乙金华宗旨评测(欢迎各位大神指证) 24年7月5日22点初观太乙金华宗旨,心花盛开,有白蝶自来,绕帐一刻即去。 理论:后天之法不可取,先天之法不可揣。精化气,气韵神,神炼魄,炼魄存神,纯阳真人。 指导思想:佛道合一。前置条件:打坐基础,道家理论基础,观想基础,易基础 资质:非极聪明人修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道家要诀在一“灵”,佛家宗旨在一“空”机要:目(主,内视)属性日、耳(副,内听)属性月,天(双目正中)心(心念)合一。 法门:回光逆法。双目半阖视线鼻端,视线一定就放下(不在于看或不看,微阖在于神不外放亦不内驰),内视双目正中(初学者),一念若无若存,观想天心将心息调匀,气粗则以心牵引细,心乱则以息牵引宁,调息之法在于内听,听息而不闻则可,息无则得先天一气(即所云水乡铅),此法为取坎填离(离火外阳而内阴,坎水外阴而内阳,理论在于以食之精火补心之损耗),先天一气既生则自然酝神养识,清气上浮光耀天心,天光既盛则返照四肢百骸,百日筑基(并非指具体时间)天心中神火(纯阳之火)即成,存日落大水,行树法象,以神火驱肾水周游周身(即神炼魄),则周身无不获益,此先天自然之法无需用意用力。 佐证:自身初修时观感:魂魄分别,明显察觉平日里魄在用事:即受想行识。后面引用原文:现在可考证验有三: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我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自验。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一则静中,肉身氤氲,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久待。
无为我见。 最近二年里和吧友切磋,常有所获。鄙见之短,至于现在才敢稍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大家众说纷纭,但终归一体的,这里就不说了;主要还是说说我理解的无为。天命所赋,人至时克,每个人来到这世间皆有使命,或于人文贡献,或于涉会发展,或于科学进步。人的属性使得每个个体都直接间接推动着种群前进,虽然不知道前面是深渊还是坦途,基数的庞大提高了容错率的同时也拉大了差异性。对此客观情况,应该还是包容至上,以前我不这么想,但现在我终究是这么想的。上善若水,应该是人之效仿或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再往上超出了想象,也脱离现实,只能期望大家众思所益推陈出新,或留待后来人解答。无为,应该是中心思想了,不论观天地也好,观众生也好,最终也是拿来给人用的。时代在进步,思想和知识也应该一样,道德至今虽有衰微之势,但普适性很高,所以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疑问来解读,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一点反观易则不然,好像它的解读方式已经断代似的,很难以普通大众地角度去解读它了。因为时代进步太快,却没出现贤能之士将其拓展推新,以至于它依然放在历史的课桌上,以陈旧的齿轮来适配现代的运转。回到上善若水的例子上来看,最好的为就是无为,最能达到无为标准的就是水,这里是以结果来看初衷。水利万物不是它的目的,而是万物需要水,所以大家都盼着它的好。水淤于道则为恶地,居于上则为云,居于中则为雨,居于下则为渊,居高则临下,居中则汇集,居下则沉淀,逢山绕道,逢水交汇,裹沙携泥,摧金砥玉。千变万化莫衷一是,于是古今皆叹,上善若水。为人处世最高境界,即不为,靠时机变化推动前进。居高临下非其傲,势也,升腾变化非其狡,时也,乘天地之机而化万千之道。所以人能够无为(思想和行动),理解规律,遵循规律,顺着时机和趋势进退废止,不做不错,那么就永远都不会失败,永远都指向成功。
修行摸索也有四五年了。谈谈我对修身,打坐的一些拙见吧 初期摸石头过河,四处寻找方法,经常时灵时不灵,当时有效,过后啥也没有。后来才醒觉原来大家说的大多都是人云亦云,不都对的。记得刚守上丹田的时候治好了我的失眠症,但随之而来的是神志紊乱,几欲发狂,索性弃了,守中丹田的时候要好得多,但也经常气郁短闷,再加上打坐时出汗如浆,心知还是未得法。直到转下丹田时有时无才明白,在打坐站桩中的一系列身体的反应都是假象,只不过是当时身体在那种状态下正常的反应而已。最后心定练气后才发现原来打坐是为了入静增长智慧的,站桩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让体态和畅的,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所以新手在接触打坐时的误区很多,首先是心口不修,强行坐态,往往不一会浑身别扭难受坐立难安。要么强坐苦功收获泛泛,时间一长反而落下腿脚病根。定中生慧,逐渐通晓了一些平日难以想到的道理,在这里主要是谈打坐的道理。我们通过坐下放松的方式来让自己静下心,于冥冥之中获得智慧,智慧也是一种能量,人之智慧往往显现于见识,智慧越深见识越广,这也是为什么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佛家也能知道一碗水中有4亿生灵。智慧的深远能使一个人娴静,从容,辩证,知趣,往往在入定中获得身心愉悦或者平日中无法想象的道理后,整个人都会变得轻飘畅快起来,这也是为什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入定生慧后人的神就会博大起来,这个神也离不开由精转化气再转化而来,我们在感悟天地自然的时候需要消耗气,在打坐练体时需要消耗精。所以说在修行只初我们就要把身体养好,不能有病灶沉疴,在初期的时候也要量力而为,要知道修行修行,修得自在舒服身心通畅才算修行,你打坐弄得浑身难受,气脉弹跳郁郁烦闷那算什么修行!修外功使体态和谐,打坐入静生慧。这就是这几年的摸索结果,至于观想数息是一些方法,让你更快静下来罢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