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玛斯的长袍 奥玛斯的长袍
威武猫族,爪功盖世,千秋万代,一统银河!口苗!
关注数: 43 粉丝数: 681 发帖数: 78,571 关注贴吧数: 33
按某些人的脑子来计算兵力竟然恐怖如斯 以下是综合了好几位高人对于银英里兵力的看法而得出的结果: 1.有某人坚称大远征时13th的兵力有超过17000艘舰艇。 2.又有某人坚称莱茵哈特不会骗人,所以大远征时同盟出动的舰队舰艇数量有20万艘。 综合上述两论,即可知同盟军出动的8个宇宙舰队,平均每舰队下辖舰艇25000艘,13th的兵力确实超过17000艘了。 然后原著说毕典菲尔特舰队数量比乌兰夫多,所以毕典菲尔特舰队数量肯定超过25000艘。 3.还有某人坚称,在吉尔菲艾斯逼降7th时,手上就有4倍于杨的兵力了。 所以吉尔菲艾斯的兵力有舰艇10万艘。 原著提到在诸神的黄昏时,帝国军集结于乌鲁希星域的舰队有11万出头的舰艇,并且说莱茵哈特也是第一次带这么多舰队,还说莱茵哈特在大远征时的兵力只有同盟军的60%。 4.另外有某人坚称莱茵哈特在大远征时舰队兵力只有同盟舰队的60%。 所以莱茵哈特在大远征时舰队兵力是12万艘,12万小于11万出头,嗯,数学规则改写了。 并且,由于毕典菲尔特舰队加吉尔菲艾斯舰队就有12万5000艘舰艇了,所以其实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他们率领的舰队数量都是负数。这个负数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罗严塔尔他们其实都是找对手借的舰队在打!!!罗严塔尔向比克古借的舰队,米达麦亚向亚尔沙列姆和莫顿借的舰队,梅克林加找阿普顿借的舰队,鲁兹找波罗丁借的舰队,瓦列找路菲普借的舰队,坎普自然是找杨借的舰队。
解析道原版卡斯特罗普叛乱之战 道原版的卡斯特罗普叛乱相比原著在剧情上有所增减及改动。 剧情在开始时即已经是修姆德提督率领的讨伐军舰队兵临卡斯特罗普领,在修姆德和马克西米利安·冯·卡斯特罗普的对话中带出了事件的起因(删除了马克西米利安用角犬攻击帝国官员的情节),受其话语所激的修姆德并不把卡斯特罗普家的私军舰队放在眼里,轻率的发动了对行星的突袭;在突击中,马克西米利安使用了行星轨道上的卫星防御系统,仅仅3次齐射就大败了修姆德舰队,修姆德提督当场战死。 之后的剧情删除了第二次讨伐战和与马林道夫家相关的部分。 然后吉尔菲艾斯率领数量为2000艘的舰队出发讨伐卡斯特罗普。并用贝伦格林上校(后来官至上将,长期担任吉尔菲艾斯的副手,在吉尔菲艾斯身故后担任罗严塔尔的副手;罗严塔尔兵败后,贝伦格林自杀)的内心旁白道出了修姆德舰队的数量为5000艘。此时通过吉尔菲艾斯,说明了卡斯特罗普的卫星防御系统是类似于高达里面的太阳能反射镜的光能反射武器系统(但是很奇葩的是,卡斯特罗普的这个系统是通过行星地表的基地发射光束,由轨道上的卫星反射攻击,基地的能量出力是等同于雷神之锤的,但无如说明的话,光能量在行星大气层里衰减很严重,地面发射源这个设定实在不靠谱),由多个卫星反射阵群组成,几无死角。吉尔菲艾斯于是先行到卡斯特罗普旁边的小行星群里做战前准备。 吉尔菲艾斯在与马克西米利安交涉未果后,放言让马克西米利安和行星一同灭亡,然后使用加速的小行星作为质量兵器开始攻击;因为光束对大质量物体破坏效果不佳,所以马克西米利安使用轨道防御系统的飞弹攻击迫使小行星改变运行轨道。但是吉尔菲艾斯准备了数量充足的小行星,在拦截到第5颗后,马克西米利安恐惧了,于是命令舰队出击。这里道原原创了一个角色-艾利莎贝·冯·卡斯特罗普,是马克西米利安的妹妹,担任家族舰队提督的职务。在这段情节中通过马克西米利安的言语语气,可以看出他却是如原著一样,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面对修姆德舰队5000艘舰艇,卡斯特罗普私军舰队在数量上可能不及,所以他采用守势并激将对方攻击,用轨道防御系统重创之;而对吉尔菲艾斯舰队的2000艘舰艇,卡斯特罗普私军的数量可能是有优势的,所以他命令舰队出动时说“杀了那些老鼠”。 在卡斯特罗普家的舰队进入小行星群之后,吉尔菲艾斯准备的别动队从小行星背后快速出击绕过敌人向卡斯特罗普行星前进,艾利莎贝知道轨道防御系统很难捕捉高速小型目标,意图用舰队消灭别动队;但是此时吉尔菲艾斯定向爆破了几颗小行星,产生的碎片打乱了艾利莎贝舰队的阵型,然后迅速突击,在很快时间内就打垮了艾利莎贝舰队。别动队在突入行星大气层之后兵分两路,而卡斯特罗普因为过分信任自家轨道防御系统的性能,并没有布置多少大气层内的防空力量,虽然马克西米利安在推算后用轨道兵器进行区域攻击消灭了部分别动队,但别动队的另一路兵力依旧完好。这时艾利莎贝联络马克西米利安报告了舰队的惨败,马克西米利安于是将轨道系统全部调向准备迎击吉尔菲艾斯舰队。抓住攻击窗口的别动队在此时用导弹打掉了轨道系统的地面控制中心和能源发射基地。 可以这么说,道原版卡斯特罗普叛乱里,马克西米利安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并非无能之人。而吉尔菲艾斯的一系列战术运用更是厉害:针对防御系统的反射光束,使用大量小行星做质量兵器,逼迫卡斯特罗普舰队出动并进入帝国军以逸待劳的小行星带,然后用别动队袭击地面基地,定向爆破小行星打乱卡斯特罗普舰队的阵型。
关于卡斯特罗普公领地的军事力量 首先猫要说,老版动画里这一幕的剧情猫记得不怎么清楚了,而且新版动画这一集猫还没看。 卡斯特罗普叛乱的起因很明确,而且不管是原著、老版动画、道原版漫画基本上都一致。 但是在对卡斯特罗普领的军事力量的描写上就有较大出入了。 小说原著只提到了卡斯特罗普领有较强的私军舰队,和小卡斯特罗普意外的具有相当程度的军事指挥能力。 老版动画则弱化了小卡斯特罗普的军事能力以及私军舰队,并给了一个强力的处女神的首饰。吐槽一点:小卡斯特罗普的死亡场景基本照抄凯撒之死,而且***连服装都一样。 道原版漫画又有所不同,小卡斯特罗普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军事能力,但是舰队被交给了一个长相看起来还不错的卡斯特罗普家的妹子(应该是小卡斯特罗普的妹妹)来带,而处女神的首饰则被换成了一个由行星地面基地供能发射的类似《高达》里面的太阳能照射系统的玩意儿。 由于老版动画和道原版漫画的改动,卡斯特罗普叛乱的战斗过程相差很大。不过有一点大致上可以推定,以帝国军不缺舰队的情况来看,第一次平叛出动的修姆德提督率领的舰队数量应该是在卡斯特罗普公舰队之上的优势兵力。原著没有交代双方的兵力数量,老版动画是否提及-猫记不得了,道原版漫画提及修姆德舰队数量是5000艘舰艇,并提及后来吉尔菲艾斯率领的平叛舰队数量为3000艘。 帝国的贵族众多,除开类似利典拉德侯爵这类文官派或者是宫廷贵族之外,大多数贵族应该都有领地和私军的。虽然卡斯特罗普公以公爵爵位加上前代公爵多年贪腐累积了以亿计数的财富,但是要支持一支数量达到一万的舰队应该还是力有不逮,短期内的急速扩充也不太现实。毕竟日后利普修达特盟约会盟的数千家贵族联军加上站队的帝国正规军也才只有15-16万艘舰艇,贵族私军在其中所占数量极其量也就半数。 所以猫比较倾向于采用道原版漫画的设定,卡斯特罗普家拥有规模不小的私军舰队,但是数量上不及修姆德舰队的5000艘,可能与吉尔菲艾斯的3000艘舰艇大致相当,并另外配置有行星防御-攻击系统。
就谈谈杰西卡的思想历程吧 请宪兵队不要动手砍主题。 杰西卡的人设其实很有意思。而田中也设计她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变化。 一开始的杰西卡可以说是个标准的正常女生的模板:并不怎么关心国家时政,有自己的小梦想和追求,对于军事、战争这类打打杀杀的事情并不喜欢,但也不算厌恶,毕竟她都和身为作战部队军官的拉普订婚了。 在亚斯提会战慰灵大会时,杰西卡经历了永失所爱的痛苦。但是她发现同盟的当权派在鼓吹全民战争,号召民众走上战场的同时,自身却在逃避上战场的责任。饱受西方批判的斯大林起码将自己的儿子排到战场上做了前线的普通士官,而以特留为代表的同盟当权派家庭无论是参军的比例还是上前线的比例都远远低于一般民众。杰西卡此时主要是批判这种不公正和懦夫逃兵的行为,还有就是对无能将领、官员的痛恨。 但是在时间线上也就一年吧,小说进程大概就是3-4卷的样子,杰西卡就变成了一个反战主义、和平主义的议员。而在思想上也由之前的控诉不公及痛恨无能,变成了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这么整理了以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杰西卡并不是什么天生的反战主义和和平主义者,她的思想也还是受外界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的。 本猫认为,其实在前两个阶段的杰西卡,思想都很符合她自身的出身、教育、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什么不符常理的。问题在于第三阶段。 我们知道,按照原文,帝国和同盟之间已经持续了长达150年的战争状态。虽然受限于地理因素,这场战争相对双方来说其实并不算是全面战争,用不着像历史上的世界大战一样进入总体战的状态,但是这样持续了150战争的社会到底会有哪些思潮,其实我们并不能知晓。只能说,求战、求和,皆有可能。理论上来说,帝国及同盟双方内部 存有和平思想的人肯定是有的,问题在于有多少和表现形式。反战人士有多少这一点不好说,我们姑且不谈。至少从表现形式上来说,肯定不会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无差别的反战,因为起码来说,同盟方和帝国方在各自的立场上来说进行的都是有道义的正义之战;所以双方的反战思想必然也是有限的反战。基于以上情况而言,双方存在的和平思想,最多也就是杨威利在半个舰队夺取伊谢尔伦要塞时所分析的十数年的休战期带来的短暂和平,甚至可能还没有那么长。
分析一下794年到796年同盟军的损失 794年10月至12月第6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同盟军动员舰艇数为三六九OO艘,要塞攻防战中战死人数达到七五万四九OO人,参考第13舰队编成时的情况,损失舰艇约在六OOO-七OOO艘之间。而在这之前的宙域控制前哨战中光莱因哈特的战果就包含华兹少将的分舰队(舰艇二五OO艘,战损二二OO艘以上)和卡波特少将的高速机动舰队(数量不明,估计约一OOO至二OOO艘遭受毁灭性打击,战损率可以参考华兹舰队),几方面加成计算,同盟军在整个攻防战期间损失的舰艇超过了一OOOO艘。 795年2月第三次提亚马特会战,同盟军出阵3个舰队,舰艇数达到三三九OO艘。最后第11舰队战败,损失数量不明,按照书中描写来说应该是损失过半舰艇,以3个舰队总兵力平均数来计算的话,也有六OOO艘左右的损失。 795年9月第四次提亚马特会战,同盟军出阵兵力不详,同样帝国军出阵兵力也不详。作为参考的是莱因哈特统帅的舰队舰艇数为一万二千二百艘,将兵也达一三四万七千名,这部分兵力在剧情交代中是为帝国军兵力的三成,也即帝国军总兵力应该是四OOOO艘左右。参考剧场版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交代,此战帝国军队同盟军有总兵力的优势,也即同盟军在数量上是明显少于四OOOO艘的。根据书中的剧情,同盟出战的舰队司令官为派特(第二舰队)、乌兰夫、波罗丁,可以认为此战同盟军动员的是3个正规舰队,总兵力应当在三三OOO艘到三七OOO艘之间吧。此前作为前哨战的列古尼扎行星之战中第二舰队受到了虽非致命但却不算小的损害,在第四次提亚马特会战中是作为后卫布阵的,这里粗略估算第二舰队的损失应该达到了舰队的20%,应该有二五OO艘左右的损失。而在第四次提亚马特会战中同盟军的损失不明,参考剧场版的交代,光是在最后同盟军派遣诱饵舰队之前,在消耗战中的损失就达到了一八六五一艘,这里姑且将这个数目作为第四次提亚马特会战同盟军损失的总数,也即此战同盟军损失基本上在一半左右(按书中交代,米克贝尔加率领的帝国军主力舰队战损率和伤亡率与同盟军相当,那么帝国军约二八OOO艘左右的主力舰队损失约在一四OOO艘左右,莱因哈特舰队的损失则并不高)。整个第四次提亚马特会战含前哨战在内同盟损失的舰艇高达二OOOO-二一OOO艘 796年初的亚斯提星域会战,同盟军出动3个舰队四OOOO艘舰艇,损失了二二六OO艘。之后的第7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因为杨的计策,同盟损失很小,暂时不计。 因此总和上述数据,在794年10月到796年8月这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同盟军明显的有据可查的大规模战役损失的舰艇达到了五八六OO艘-五九六OO艘左右甚至超过六OOOO艘。
分析一下第三次提亚马特会战 第三次提亚马特会战,同盟军参战部队为第5、9、11这三个舰队,总计舰艇数为33900艘,指挥官分别为比克古、乌兰夫和何兰多。帝国军则由米克贝尔加元帅率领总计35400艘舰艇组成的舰队,其中莱茵哈特下辖一支数量不到8000艘舰艇的分舰队,其余杂修各自领兵若干。 会战进程其实很简单。何兰多独走浪战,在4个小时内成功搅乱了帝国军本阵(除莱茵哈特舰队)的阵型,并取得了一定战果。然后被莱茵哈特抓住时机,在3分钟内以两次三连齐射,直接消灭了何兰多的旗舰,击溃了第11舰队。帝国军本阵意图追击剿灭第11舰队残余部队,却被第5和第9舰队组成的防御网拦截,在突击数次未果后,双方均各自重整阵列撤退。 此战中帝国军一方,米克贝尔加很明显一开始是将莱茵哈特舰队约8000艘舰艇的战力闲置在后方。也就是说米克贝尔加是打算直接用本阵的27400艘舰艇迎战同盟军的33900艘舰艇。米克贝尔加这么做并非无谋,在帝国军的老将中,用兵手腕最厉害的被认为是梅尔卡兹上将,而米克贝尔加比梅尔卡兹也只是略逊一点。而梅尔卡兹的用兵,连后来的帝国双璧之一的罗亚塔尔都为之赞叹。可以说米克贝尔加的用兵完全不在后来罗严克拉姆王朝的元帅之下。 本来以这种状况,同盟军如果稳扎稳打,以33000+对27000+多出6000艘舰艇的兵力优势,是很可能在莱茵哈特及时支援之前对帝国军本阵取得有效打击的。但是何兰多以要尽情发挥自己的用兵特点为借口开始独走,以第11舰队只有帝国军本阵一半的兵力开始浪战。 这里需要分析一下何兰多的用兵。何兰多在第六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中表现抢眼而被看中提升为舰队司令官。可以说何兰多确实对于如何打破目前同盟和帝国的僵持战局是有过思考的。在战略上他认为必须放弃守势而采取战略进攻来获得主动权;就纯战争而言,这个思维是正确的,久守必失,一味的被动防守是无法解决帝国军不断入侵这个问题的;但是何兰多并没有考虑到双方国力的差距,同盟军采取守势本身就是因为国力较弱无力进行战略进攻造成的,没有国力此消彼长的变化空谈战略进攻,甚至还要直捣奥丁,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战术上,何兰多也认为正统派舰队用兵法无法在战术上有效奠定战果;所以何兰多无视了传统军事常识,试图破坏旧有的规则来获取战术优势;但是他又并未能树立新的规则。何兰多在舰队战上推崇打破原有的通常机动轨迹,而采用如同变形虫一般的无序移动来达到迷惑敌人判断及规避敌人炮火的目的。但是这种无序的不规则移动带来的是舰艇燃料消耗大幅上升,延伸而来的就是持续作战能力下降,后勤补给难度和强度都被大大提高。(后勤补给这一点,以正统舰队用兵来说,舰队编组和机动是有序的,物资消耗也在可控范围内,也有相对有序固定的补给线。而何兰多的战法不但加剧了物资消耗,增加了补给量,而且无序不规则的舰队移动也导致补给路线的混乱。)而且这种无序的舰队运动,在舰队规模扩大到了一个正规整编宇宙舰队的级别的时候,就意味着其舰队可能的运动扩散范围大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可以说无论从原文还是从动画画面来看,整个帝国军本阵的正面战线乃至于部分侧面战线都被11舰队的无序机动照顾到了。 何兰多拒绝与比克古和乌兰夫的友军舰队沟通合作,这就导致了在本就难以预测的第11舰队的活动轨迹之外,两支友军舰队连其可能的活动范围都无法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比克古舰队和乌兰夫舰队根本无法采用通常的跟进战术,甚至连远程火力支援都因为担心误伤友军而无法进行。而且由于无法了解到帝国军的内情,比克古和乌兰夫并不知道莱茵哈特舰队其实是被米克贝尔加闲置,以米克贝尔加过往的战绩,就两人的视角来看是帝国军为了应对同盟军可能的大范围迂回战术而留下了充足的兵力,(莱茵哈特舰队接近8000艘舰艇的战力已经达到了帝国军此战总兵力的接近四分之一)而同盟军三支舰队才有33900的总兵力,平均一个舰队才11300左右,如果两个舰队分开左右迂回,这只8000艘的预备队投入任何一翼都会对同盟军形成有效的兵力优势。所以说,两人只有最后一个选择,就是以压阵的方式在何兰多舰队后方保持一定距离给帝国军施加压力。 何兰多的无序移动确实成功的给帝国军本阵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但是由于他采用的是极为稀薄的舰阵以便于无序机动,所以火力并不集中,无法给帝国军造成有效的损失,所以按原文来说也只能是像虫蚁一样逐一挖开一些洞穴。 而这时米克贝尔加并没有采用后退拉开距离的方法。我们可以拿亚姆立札前哨战时杨威利对阵坎普的战况来比较。杨威利第13舰队在和坎普舰队交战时,由于坎普作为曾经的舰载机王牌和指挥官十分熟悉舰载机与舰艇配合作战的战术,第13舰队在舰载机战中失利,各飞行队损失较大,被迫放弃舰载机格斗战,只专注于防空和舰队战。而杨威利并没有对坎普舰队采用猛攻,而是以左右两翼变幻的攻击节奏拉扯坎普舰队的两翼防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坎普舰队的变阵混乱,一直到后期只能被动的哪里被打防哪里。(就像乒乓球里面有名的吊八字打法,攻击方不断的吊防守方左右边角,使得防守方疲于奔命)而由于杨威利采用的是有序的攻击阵列集中炮击,所以对坎普舰队造成了有效的伤害,但即使如此,对坎普舰队而言,这也只是慢性失血而亡的节奏。坎普选择后退重整舰列是因为不想这样憋屈的被杨磨死。 何兰多的攻击远没有杨威利有效率,所以他对帝国军造成的伤亡也比杨威利小很多。杨威利对坎普舰队造成的损失猫估算绝对不会超过坎普舰队的20%,算下来也就是绝不会大于3000这个数,那么何兰多的战果还要比这个数小很多,估计可能只有杨的战果一半不到,也就是说1000-1500之间吧。只是因为何兰多采用的极为稀薄的舰阵和无序移动,自身受到的损失极小,加上又达成了混乱帝国军本阵阵列的效果,所以比克古和乌兰夫才说他已经获得了累累战果。但是实际上这1000多点的损失对于米克贝尔加所率的数万舰队而言根本不痛不痒,所以可能米克贝尔加并不在意,加上实际上何兰多又堵住了自己友军的攻击路线,同盟军的迂回又因为莱茵哈特舰队的存在而作罢,米克贝尔加有自信坚持到何兰多支持不住为止。 话又说回来,既然何兰多其实并没有对帝国军本阵造成有效损失,而帝国军还有8000养精蓄锐的后备队一直在后方列阵,比克古和乌兰夫怎么也不可能随随便便玩儿什么分兵迂回之类的花招。这时候只能指望何兰多见好就收,趁自己舰队燃料弹药还够用,不需要补给的时候撤退下来,(最好是让出帝国军本阵的正面)然后阵容整齐的第5和第9舰队顺势杀入阵容混乱的帝国军本阵中,22000阵容整齐精力充沛的舰队打26000+疲惫又七零八落的舰队,不用说以比克古和乌兰夫的能力那简直是摧枯拉朽之势。 但是!!!何兰多这个瘟殇他就是不听,就是不撤退,硬生生打到自己舰队油弹见底!结果这时候整个舰队再也无法维持那种高消耗的无序机动,第11舰队就像扩张到极限一样又慢慢的回缩。这是帝国军最好的反击时机,而莱茵哈特等了4个小时就是等这一刻。接下来就是命运的3分钟,第11舰队被莱茵哈特干净利落的干掉了指挥中心,加上补给的缺乏,丧失有效的机动性。而米克贝尔加也同样反应过来,混乱的帝国军本阵很快就重整队列,重创了群龙无首的第11舰队,并开始追杀其残部。这里个人看法是:根据战场形势,莱茵哈特不可能对第11舰队造成致命打击。因为之前说过,第11舰队采用的是极为稀薄的舰阵配合无序运动,即使因为燃料短缺无法采用有效机动,但是稀薄的舰阵能够有效降低敌人的炮击效果,尤其是莱茵哈特舰队位于帝国军阵列最后方,开展的是最没有效率的远距离炮击。因此莱茵哈特这里最大的功劳其实是两次三连齐射,成功的打掉了第11舰队的指挥中心,并使第11舰队陷入群龙无首的崩溃状态。此后第11舰队的大量损失其实应该是来源于近距离的帝国军本阵的反击和追杀。 因为整个第11舰队已经丧失有效的指挥系统,所以在遭到帝国军追杀时可以说是毫无抵抗力而且没法做到有序撤退的。无论从原文还是动画来看,第11舰队残部的撤退都是直接从正面往后逃命。这种情况其实对友军十分不利,因为很容易被溃散的第11舰队残部冲乱正面布阵的友军舰队阵型。所以比克古和乌兰夫让出了正面,在两翼以巧妙的节奏进行侧击,交织的火力网打乱了帝国军的突击节奏,这才使帝国军放弃了追击行动。 整场战役,帝国军的损失一部分约1000-1500来自于第11舰队的攻击,另外在比克古和乌兰夫的拦截火力下也可能有同样的的损失。总和来说,帝国军的损失约在2000-3000这个水平。而同盟军,比克古和乌兰夫的阻击战并没有多少损失,可能加起来能有破百,但是第11舰队的损失就相当严重了,原文说是完全的败残之列,将要饱受重建之苦,用上了败残和重建这两个词来形容和定义,也就是说第11舰队战损的舰艇和兵员绝对已经过半,否则就应该用补充而不是重建。因此第三次提亚马特会战同盟军的损失基本上可以肯定不会少于6000了。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次会战中,比克古和乌兰夫并不存在某些阴谋家所谓的卖队友的行为,何兰多的败亡完全是因为他的一意孤行和毫无节制。假如何兰多不一意孤行,而事先和比克古及乌兰夫沟通过自己的战术方案,那么第5和第9舰队就可以实行有效的配合,基于帝国军沉重的打击。假如何兰多懂得节制,就不会等到自己舰队油弹见底才被迫收缩,而是提前分散撤退,将混乱的帝国军本阵留给比克古和乌兰夫对付,而被己方混乱阵型阻挡的莱茵哈特舰队其实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来扭转战局。
关于一年战争默示录里的MA05AD比格兰格 MA-05AD比格兰格这台机体,貌似一贯评价不高啊。 本猫却觉得这确实是一台考虑到了实战需求的机体啊。 原作中设计该机体具备在战场维修和补给吉翁军的机动战斗舱奥格的能力。 其构造为使用原有的MA-05比格罗作为核心,下部加载了巨大的装甲舱室,内置补给和维修奥格的设施。 其自身具有MA-05比格罗的全部火力,一门大口径米加粒子炮,数门同轴机关炮,一对大型格斗爪,下部机体还搭载了外挂式导弹发射器。在具有战舰级体型的同时也具有战舰级的火力。 作品中评价因为搭载了巨大而笨重的下部机体而抹杀了比格罗原有的高速性能。 但是可以这么说,比格罗强大的火力和高机动性适合一击脱离的战斗方式,在战争后期双方的大决战战场上发挥的效能其实有限。 而比格兰格则不同,以牺牲机动性换来维修和补给能力,这是由一个单打独斗的兵器转变为一个具有强大武装能力的前线支撑堡垒的节奏。 作品中603的舰长评价:这是要人战斗至死。这句话应该说没错,大战场上,向来如此。 说到比格兰格,就要说下与其搭配的机动战斗舱奥格。以机动战斗舱的标准来说,奥格的设计是相当出色的。相比联邦的铁球来说,其火力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都要高出不少。相当适合宇宙战中MS的辅助兵力量产。 当然,这类机动战斗舱的缺点一直很突出,缺乏防护能力,相比MS不够灵活,火力持续性差(MS携带的备用弹药更多)。 比格兰格的出现可以对奥格形成有效的补充。机动战斗舱以数量来对抗MS的质量。结成有效且上规模的战斗阵型后,战斗舱的缺点就在于火力持续性和缺乏强大的一击攻击能力。而比格兰格的大口径米加粒子炮可以为奥格阵型提供强力的火力支援,同时搭载的其它辅助武器也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援护,战地维修和补给能力更是大战场上极为可贵的后勤支援能力。 比格兰格具有如此多的优点,本猫实在很难想象这货会得个差评。 要说比格兰格的缺点,本猫到不觉得是作品中说的机动性太差,而***的这么大一货,而且还兼具战斗和战地后勤双重任务的战舰级机体,***就来个单人驾驶设计?!!要累死人啊。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