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玛斯的长袍 奥玛斯的长袍
威武猫族,爪功盖世,千秋万代,一统银河!口苗!
关注数: 43 粉丝数: 682 发帖数: 78,020 关注贴吧数: 33
再次谈下亚姆立札会战同盟军的布阵 亚姆立札会战,同盟军以残存兵力依靠亚姆立札恒星布阵,又在舰阵后方布置了大范围的机雷群防止被帝国军包围。从这一点来看,同盟军虽然尚不能知道帝国军的详细情报,但是在己方已经损失了第12,第7两个舰队,并且第3、第9、第10舰队均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这个阵型就是以帝国军兵力大大超过己方,而作下的防御性部署。 同盟军以5-9、3-8、10-13的配置,将剩下6个舰队番号搭配组成3个舰队集群。在后方有机雷阵防御的情况下,同盟军忧虑的就是帝国军依靠兵力优势进行两翼包围了。因此,同盟应该是将战力保存最为完整的10-13舰队集群放在外侧然后将战力较弱的3-8舰队集群布置在中央,将战力较强的5-9舰队集群布置在左侧。如此一来,形成强大的两翼兵力应对帝国的包抄,并能支援较弱的中央舰群,这才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布阵。否则,一旦将战力较弱的3-8舰队集群置于两翼,将很容易被敌人击溃,导致剩下的两个舰群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 而毕典菲尔特的功劳就在于,当杨逼退了突击的米达麦亚舰队(为什么是疾风之狼?因为想要靠他的机动力进行侧翼包抄)又与正面的帝国舰队交火时(可能是梅克林加舰队),黑枪舰队十分坚决强硬的杀入了第3-8舰队集群和第10-13舰队集群的结合部,分隔了同盟军的中央和右翼,并配合正面友军很快击溃了同盟中央舰群。这样不但消灭了敌人约3分之1的兵力,还形成了将剩下的敌军分割包围的态势。这样一来,帝国军不但在兵力上握有明显优势,并且在态势上也占据战术优势,这样的双重优势才能让莱因哈特喊出我们赢了的台词。因为黄毛狮子想要的是完胜,之前亚斯提会战最后被迫打成消耗战双方罢兵,已经让黄毛十分不爽;在亚姆立札会战时如果不是在这种看似同盟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情况下,黄毛应该还不会那么简单被冲昏头脑。
ONE的剧本设计实在太好了 可能ONE对人性的刻画剖析不算深刻。 但是他设计的剧情任务对比那可真是典型。 从海王篇开始,ONE就一直通过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行为和言语来表达他对某些人和事的讽刺和愤慨。 而且ONE还有意识变动这类角色的外形设定来观察某些读者的有趣反映。 海王篇中的那个键盘侠,不用说大家都知道ONE想讽刺的什么。 我之前也提过,键盘侠因为自己长得就丑,又没啥实力,所以即使大放嘴炮,大家也不会认同。 于是ONE在之后就设计出了一个键盘侠加强升级2.0版的水龙。 水龙相比键盘侠一代那可是质的飞跃。长相帅气,比美S级英雄的实力,还不缺钱花,妹子都会倒追。果不其然,某些人就看中这些开始信了水龙的邪,为水龙各种洗地。不出意外,ONE肯定在看这些人的笑话。 不过呢,ONE大依旧没有满足。毕竟,无论键盘侠一代,还是身为键盘侠豪华加强升级白金版2.0的水龙,可以说都是成年人了,已经属于说话要负责的年龄了。 那么,小孩子怎么样? 于是鼻涕雄和瓦岗麻就出现了。虽然同样长得抱歉,但是一个是虽然懦弱但心存善意,另一个却自私无情恶意当先;一个家庭一般,另一个出身富豪;这其实已经是一个明显的典型对比了。 同样不出ONE的意外,有人开始为熊孩子瓦岗麻洗地了。 依本人来看吧,如果ONE还打算进一步讽刺和剖析某些人的劣根性的话,下一步可能就会设计出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做一些恶质的事情,来试探一波看官们的反应
小议一下巴米利恩会战中缪拉舰队对莫顿舰队的战斗 原著明确交代的信息: 缪拉舰队在长途急行军中有一半舰艇掉队,赶到战场的只有一半,数量约8000艘。 莫顿舰队与缪拉舰队接火前保有舰艇3700+艘,半小时内被击沉到只剩1560艘,战损过半,且指挥官莫顿中将战死。 分析,在这种要进行长途瓦普和短途瓦普结合的多次瓦普机动的急行军中,可以认为能量储备较弱,且舰载设备兀余度较低的中小型舰艇是最容易掉队的。结合帝国军舰队编制情况来看,一个舰队中约一半数量舰艇都是驱逐舰级的小型舰艇。所以可以推断,缪拉舰队赶到战场的部分中,主力舰艇缺席的数量不多。因而,莫顿实际上是以一个大型分舰队(标准同盟分舰队规模在1000-2500不等)的实力直接面对帝国一个整编舰队的重型火力。 尽管有分析认为,缪拉舰队因为急于救主而处于士气空前高涨的状态,爆发的战斗力超过常态不少。但是在短短半小时内就取得了全灭一支分舰队的战果,实属少见。 而莫顿中将,作为性格、用兵皆以坚韧可靠而著名的将领,在防御上自然不是庸手。虽然在兵力上尚不及对手一半,在火力上差距更大;但是无论如何,在仅仅半小时内,其麾下舰队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并且本人还战死沙场,只能认为缪拉虽然是后来以防御著称的名将,但是在攻击上一样十分强悍,可以说不在以攻击强悍著称的瓦列之下。 据推测,缪拉舰队在这次战斗中为了急于突破莫顿舰队的阻截,很可能是采用了全军压上,以坚决、猛烈的火力和强硬的推进,强行凿穿了莫顿舰队的防线,在给予莫顿舰队极大杀伤的同时,自身恐怕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这次战斗虽然只是整个巴米利恩会战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战况之激烈,恐怕是整个战役中最惨烈的那个部分。
刚刷完流浪地球,简单的谈一谈 第一:本片只是小说原著的一段情节提取出来而发挥的,所以请结合小说原著世界观理解。 第二:科幻作品,既要有科学依据,也要有幻想,那么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自然是并存的。从这角度来说,其实科幻小说天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不完美。所以想要在科学上挑刺的话,那是一定可以挑得出来的。 个人看法,不管是因为剪辑的问题,还是导演功力的问题,本片剧情上的一些尴尬和硬伤是实际存在的。不过流浪地球确实是一部好片子。 继承小说原著的科幻思想,本片的技术虽然有理论上可以做到的可控重核聚变技术,但是依旧无法超光速航行和长时间维持人造生态圈。所以航行到有行星的恒星系需要上万年的时间,而无法保持上万年的人造生态环境。因此才排除了飞船派(注意,不是无法保持人造生态环境,而是无法在上万年的时间内保持,这就像延寿技术让人类可以活上二三百年与能活上上千年之间有很大不同一样)。这是作品的科幻理论基调,就像《星球大战》里就是可以用光剑一样,你可以不喜欢,但是请不要反驳。 剧情上来说,主角刘启属于叛逆期的性格,他因为母亲的死对父亲一直有恨,所以叫父亲是**,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定(虽然不是啥正面设定),不过按剧情来说,主角是被他姥爷带大的,而且叛逆青春期之前貌似还和姥爷关系很好,而救援途中来看,其实主角对姥爷也有浓厚的眷念之情,所以为什么他会叫姥爷老东西这一点很费解(难道真的是吴孟达姥爷的教育问题??)。然后,主角从之前的不情不愿到遇到李长条后主动继续救援任务,这之间的转变确实比较突兀。虽然本人是可以脑补这可能是因为姥爷是死在救援任务上,而如果他们没有达成救援任务目标那么姥爷岂不是白死了这么一种心态,加上李长条在即使143救援队死得只剩自己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去苏拉威西救援的这么一种立场的影响;但是片中对此没有主角心路转变的交代和暗示(不知道是导演还是剧本问题,抑或是剪辑问题),这个转变虽然很好但是太突然太尴尬了。 对于剧中某些台词,有朋友表示很尴尬。个人对此的观点:结合小说原著来看的话,即使是流浪地球计划本身也有许多不靠谱的地方,加上飞船派的反对和叛乱一直存在,所以联合政府需要一直做正面官方宣传,坚定民众对流浪地球计划的信心。这种正面官方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需要带一些心灵鸡汤或者革命口号式的风格,所以某些人看来倍觉尴尬,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应该是观众可以理解的(就像某些洗脑式的广告词一样,大家不是记得挺熟的么)。 对某些人所说的什么教室和地下城市看起来跟上个世纪80年代一样和贫民区一样的说法。拜托,这时候全人类的主要精力都用去维护行星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去了,生活水平下降不很正常么?工作之余能像一哥那家店里的人一样抽烟打麻将吃烤串就不错了。起码扫码支付不还给各位留下来了么 最后一点,虽然有主角光环,但是主角兄妹和中澳合资小伙子幸存的方式还是太扯了点。不是咒他们,可能最后安排他们三人无人幸存或许更好点,毕竟这部片子其实并不需要一个能活下来的主角不是么
谈一下甲午前中日造舰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很多论著观点都认为日本造舰技术水平发展到甲午战前已经超越了中国,主要例证是时间点比较接近的秋津洲号和平远号的对比,因为秋津洲无论吨位、航速、火力都强于平远因而得出此论。 但是,以本猫之见,这不过是由后来的历史倒推的观点而已,就实际分析而言,完全站不住脚。 诚然,在甲午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造舰技术水平都强于中国,但是放在甲午年及之前两三年,日本造舰水平并不能说就比中国强。 在向西方学习新式舰船建造技术的道路上,中国在早期一直都强于日本。 所谓造舰技术,包含有舰船的设计、材料零件配件的生产、舰船组装建造。江南船厂在1920年就承建了西方订单的4艘官府级万吨商船,但是一直要到1958年的跃进号才被承认为首艘国产万吨巨轮。原因何在?官府级的设计图纸是美国的,跃进号的设计图纸是苏联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官府级的主要材料和零配件全部由他国提供,而江南厂当时只起到一个组装的作用;跃进号则是由国产的主要材料零配件建造的。 那么说回到秋津洲号和平远号。 秋津洲号的设计是英国设计师一手包办;而平远号的设计是在法国黄泉级岸防装甲舰的基础上,由福建船政的设计人员经过大幅改进后而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款独立设计的战舰了。因此可以认为日本此时不具备设计秋津洲号这样军舰的能力,而中国此时是完全具备设计平远号这样军舰的能力。 在造舰所用材料及零配件上:秋津洲虽称日本国产,但是其所用绝大部分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日本国产的极少且不占重要地位;平远号所用材料也有不少是由法国进口,如装甲钢板、火炮、主机等关键设备,但是此外的部分主要采用自产材料。由此可见,此时中日双方均不具备制造生产国际主流水平的战舰关键设备的技术,但是中方的配件自给能力稍强。 到最后组装建造这一步:秋津洲号和平远号均属全钢质军舰,使用铆接建造方式,双方在下水服役后也都没有出现因为施工不合格引发的重大问题,而且3000吨和2000吨的吨位差别以技术而言不存在什么差距,最多是代表双方承建船台的大小(船政厂因为船台在闽江所以只能建造浅吃水吨位在2000-3000吨的舰船,所以船台也就没必要太大)。所以在这一环节而言,日方以硬件(船台略大)的略微优势胜出。 然后再提一句,日本当时造出了秋津洲号是因为给了秋津洲号那么多钱,而船政造出平远是因为只有造平远的钱(60万两银子,而且没钱在深水港起新厂,老厂位置只能下水这个吨位的船) 以上述三个方面对比来看,中方在关键的设计能力上全面胜出,在重要的材料借零配件生产上小胜,到最后组装建造环节上双方水平相当,日方仅以船台不受限制而略微胜出。 所以综上所述,以秋津洲号和平远号来对比中日同期造舰水平的话,只能得出中方的整体水平更高的结论。
自由行星同盟军宇宙舰队第13舰队简史 自由行星同盟在其历史中有过15个正规整编宇宙舰队的番号,而在这15个舰队中,最耀眼的当属第13舰队。 第13舰队的历史并不长,是在宇宙历796年才组建的新舰队,并在同年的亚姆立札会战后不久就撤销了番号。 宇宙历796年,同盟军在亚斯提会战中遭受惨败,损失舰艇2万2000余艘,阵亡官兵高达150万人,参战的三个舰队中,第4及第6舰队损失尤为惨重。因为自794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内,同盟军已经在历次战役中损失了数万艘舰艇和数百万官兵了,已经达到了舰艇和人员补充的极限。对于在亚斯提会战中遭受重创的第4和第6舰队,同盟军已是无力进行重建。时任同盟军统合作战本部长的席特列元帅提出了一个将第4舰队和第6舰队余部重编为一个新舰队的提案,并获得了通过。 到796年4月,以原第4舰队第3分舰队(4th-3SF,指挥官艾德温·费雪准将)及第4、第5分舰队余部,第6舰队第2、第3、第4分舰队余部,加上部分补充的新兵,组建了第13舰队,下辖3个分舰队(13th-1SF、13th-2SF、13th-3SF),配置舰艇6400艘,官兵约70万人,原第4、第6舰队番号取消。舰队司令官为杨威利少将,副司令官为费雪准将。 第13舰队在796年5月发动了对伊谢尔伦要塞的攻击,并在指挥官的奇谋下,并未遭受什么损失即拿下了要塞。这一战就是第13舰队传奇的开始。 同年8月,同盟决定对帝国进行大远征,为此动员了空前庞大的舰队,第13舰队也在出战之列。为了补足第13舰队的编制,将原第2舰队部分主力调入,2th-1SF、2th-2SF、2th-4SF编入第13舰队,番号改为13th-4SF、13th-5SF、13th-6SF。经过补充,第13舰队下辖6个分舰队,配置舰艇14500艘,官兵约140万人。 因为情报泄露,帝国军对于同盟军的大远征采用了针对性战术,加重了其补给负担并切断了其后勤补给线。同盟军各舰队在缺乏补给而被迫撤退时遭受了帝国军的沉重打击,损失很大。第13舰队在经过与帝国军坎普舰队交战及前线指挥官吉尔菲艾斯调度集结的4个舰队轮战后,损失舰艇约1100艘。当同盟军在亚姆立札集结时,同盟军对各残存舰队进行了重编,以战力和指挥系统比较完整的第5、第8、第13舰队为中心,编成3个舰队集群。第10舰队残部,包括10th-2SF、10th-4SF、10th-5F、10th-6SF的全部残存兵力舰艇约4200艘被配置到第13舰队司令官杨威利的统一指挥下,随后参加了亚姆立札会战。经过亚姆立札会战,第13舰队本身也产生了不小的损失,按战后的统计数据,到舰队回国为止,战死及失踪官兵约有40万人,损失舰艇约4000艘;配属第13舰队的第10舰队残部在归国后还有舰艇约3700艘。 经过大远征的失败,同盟军宇宙舰队主力被歼灭,6个舰队全灭或大部被歼灭,损失舰艇数量超过7万艘,舰队官兵阵亡及失踪者接近800万人。本来就连第4、第6舰队重建都无法完成的同盟军,被迫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调整。第9舰队番号取消余部被重编为一个分舰队,派驻地方;第5舰队番号取消,余部被编为两个分舰队,由宇宙舰队司令部直属;第3、第8舰队番号取消,残部编为地方舰队。为了能以有限兵力扼守要冲--伊谢尔伦要塞,第10及第13舰队番号取消,两舰队合编为伊谢尔伦要塞驻留舰队;原第10舰队余部全部打散编入以原第13舰队各分舰队改名的驻留舰队分舰队中(IS-1FF至IS-6FF);在经过重编级补充后,全舰队配置各型舰艇14700艘,官兵约150万人,要塞指挥官兼驻留舰队司令官为杨威利上将。 第13舰队这个番号虽然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不到,但却是一般通称的乃至在后世历史上也颇有名声的“杨舰队”的发端,这个基于同盟名将杨威利的人格魅力和功绩而集合起来的军事团体在同盟末期与黄金树王朝和黄金狮子王朝的一系列战役中大放异彩。而杨舰队的主要成员多数正是由第13舰队的主要成员继承而来。 PS:本文由对《银河英雄传说》系列考据及对部分编制番号架空而来。
第十二集----- 坑太多了。 红毛偷袭补给舰队那里手下就超过两万艘了,后来面对杨更是毫无交代就变成3倍兵力了,**你以为削了一倍下来这数据就合理了? 第3舰队就这么直接被瓦列碾压了,这处理还不如老版的突发事故阵亡来得合理。 第5舰队相比原著其实也没啥问题,和老版的区别仁者见仁吧。 第7舰队被加戏了,直接投降的赫伍德突然这么血性了。而且红毛这里失了智,并不是需要速战速决的情况下居然放过第7舰队的残部。 第8舰队依旧小透明 第9舰队又是数据链被碾压 第10舰队,乌兰夫被削了。原著的损失4成舰艇,剩下的(6成)有一半(重伤)无法战斗,到这里就变成了只有1000多艘可以战斗,看来乌兰夫舰队只有5000艘船吧 第12舰队比原著更加荒唐,在同样缺乏其他信息交代得情况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滴12舰队8成的舰艇都被鲁兹旗舰的超远距离炮击给点掉的,重点是***又不是一炮糜烂数十里的雷神之锤那样的要塞炮。 第13舰队的剧情,后勤人员削口粮也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优先战斗人员,由此造成维护不佳也算是情理之中。但是**原著本来13舰队空战就被坎普碾压,全靠杨的舰队战指挥获胜的,这里变成飞行员开无双了。这个暂且不说,坎普的那个首席参谋名字是几个意思?刘别谦?!!希望是翻译错误,别告诉我原文汉字就是这样。
轻母龙骧 龙骧号在游戏里以未改轻母中比较优秀的载机量和高速而成为重要的辅助力量。并且还在某次活动中成为了深海BOSS。 但是 龙骧是个渣渣! 龙骧号由于设计不合理和海军马鹿的强行加戏(加机库),原本8000吨级巡洋舰舰体上架设单层机库还勉勉强强,加成两层机库后虽然换来了36架的大载机量,但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首先是造成干舷过低,适航性能大打折扣,中等海况下以20节以上航速航行,舰首上浪即可淹没整个前甲板,即使在后来改造中加高了一层甲板,高速航行时依旧上浪严重。是谓之前甲板上浪也。 其次是后甲板干舷极低,高速航行时舰尾上浪甚至会倒灌进开放式结构的机库后部。不得已只能将机库后璧全部封死,虽然解决了倒灌问题,但是后甲板依旧常年处于海浪洗刷的状态。是谓之后甲板倒灌也。 其三,由于适航性差,前甲板上浪严重,在高海况下,海浪经常会拍打到飞行甲板下的舰桥上。在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中,遭遇的大浪甚至将龙骧号的舰桥拍扁了一米之深,舰桥内部各种仪器设施几乎全部移位损坏,此后不得已重建舰桥,并将位置略为向后移动(其实就是把弧形的前端整个铲平,舰桥最前端位置相比之下向后收缩了)。是谓之舰桥浪拍扁。 在设计时,龙骧号为了高航速,采用了青叶级巡洋舰的舰体设计,同时为了保证足够的机库和飞行甲板宽度,舰体从水线上开始有明显的外飘,后来海军马鹿把机库加到两层后以及加装的各种舷侧防空炮位平台就更加加重了上层建筑往舷外扩宽的程度。从正面截面来看,简直如同一个倒三角一般。是谓之舰体倒三角。 另外,龙骧号还是企业号击沉的日军军舰中按时间顺序来说排在前五位的大型舰艇之一。
按某些人的脑子来计算兵力竟然恐怖如斯 以下是综合了好几位高人对于银英里兵力的看法而得出的结果: 1.有某人坚称大远征时13th的兵力有超过17000艘舰艇。 2.又有某人坚称莱茵哈特不会骗人,所以大远征时同盟出动的舰队舰艇数量有20万艘。 综合上述两论,即可知同盟军出动的8个宇宙舰队,平均每舰队下辖舰艇25000艘,13th的兵力确实超过17000艘了。 然后原著说毕典菲尔特舰队数量比乌兰夫多,所以毕典菲尔特舰队数量肯定超过25000艘。 3.还有某人坚称,在吉尔菲艾斯逼降7th时,手上就有4倍于杨的兵力了。 所以吉尔菲艾斯的兵力有舰艇10万艘。 原著提到在诸神的黄昏时,帝国军集结于乌鲁希星域的舰队有11万出头的舰艇,并且说莱茵哈特也是第一次带这么多舰队,还说莱茵哈特在大远征时的兵力只有同盟军的60%。 4.另外有某人坚称莱茵哈特在大远征时舰队兵力只有同盟舰队的60%。 所以莱茵哈特在大远征时舰队兵力是12万艘,12万小于11万出头,嗯,数学规则改写了。 并且,由于毕典菲尔特舰队加吉尔菲艾斯舰队就有12万5000艘舰艇了,所以其实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他们率领的舰队数量都是负数。这个负数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罗严塔尔他们其实都是找对手借的舰队在打!!!罗严塔尔向比克古借的舰队,米达麦亚向亚尔沙列姆和莫顿借的舰队,梅克林加找阿普顿借的舰队,鲁兹找波罗丁借的舰队,瓦列找路菲普借的舰队,坎普自然是找杨借的舰队。
解析道原版卡斯特罗普叛乱之战 道原版的卡斯特罗普叛乱相比原著在剧情上有所增减及改动。 剧情在开始时即已经是修姆德提督率领的讨伐军舰队兵临卡斯特罗普领,在修姆德和马克西米利安·冯·卡斯特罗普的对话中带出了事件的起因(删除了马克西米利安用角犬攻击帝国官员的情节),受其话语所激的修姆德并不把卡斯特罗普家的私军舰队放在眼里,轻率的发动了对行星的突袭;在突击中,马克西米利安使用了行星轨道上的卫星防御系统,仅仅3次齐射就大败了修姆德舰队,修姆德提督当场战死。 之后的剧情删除了第二次讨伐战和与马林道夫家相关的部分。 然后吉尔菲艾斯率领数量为2000艘的舰队出发讨伐卡斯特罗普。并用贝伦格林上校(后来官至上将,长期担任吉尔菲艾斯的副手,在吉尔菲艾斯身故后担任罗严塔尔的副手;罗严塔尔兵败后,贝伦格林自杀)的内心旁白道出了修姆德舰队的数量为5000艘。此时通过吉尔菲艾斯,说明了卡斯特罗普的卫星防御系统是类似于高达里面的太阳能反射镜的光能反射武器系统(但是很奇葩的是,卡斯特罗普的这个系统是通过行星地表的基地发射光束,由轨道上的卫星反射攻击,基地的能量出力是等同于雷神之锤的,但无如说明的话,光能量在行星大气层里衰减很严重,地面发射源这个设定实在不靠谱),由多个卫星反射阵群组成,几无死角。吉尔菲艾斯于是先行到卡斯特罗普旁边的小行星群里做战前准备。 吉尔菲艾斯在与马克西米利安交涉未果后,放言让马克西米利安和行星一同灭亡,然后使用加速的小行星作为质量兵器开始攻击;因为光束对大质量物体破坏效果不佳,所以马克西米利安使用轨道防御系统的飞弹攻击迫使小行星改变运行轨道。但是吉尔菲艾斯准备了数量充足的小行星,在拦截到第5颗后,马克西米利安恐惧了,于是命令舰队出击。这里道原原创了一个角色-艾利莎贝·冯·卡斯特罗普,是马克西米利安的妹妹,担任家族舰队提督的职务。在这段情节中通过马克西米利安的言语语气,可以看出他却是如原著一样,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面对修姆德舰队5000艘舰艇,卡斯特罗普私军舰队在数量上可能不及,所以他采用守势并激将对方攻击,用轨道防御系统重创之;而对吉尔菲艾斯舰队的2000艘舰艇,卡斯特罗普私军的数量可能是有优势的,所以他命令舰队出动时说“杀了那些老鼠”。 在卡斯特罗普家的舰队进入小行星群之后,吉尔菲艾斯准备的别动队从小行星背后快速出击绕过敌人向卡斯特罗普行星前进,艾利莎贝知道轨道防御系统很难捕捉高速小型目标,意图用舰队消灭别动队;但是此时吉尔菲艾斯定向爆破了几颗小行星,产生的碎片打乱了艾利莎贝舰队的阵型,然后迅速突击,在很快时间内就打垮了艾利莎贝舰队。别动队在突入行星大气层之后兵分两路,而卡斯特罗普因为过分信任自家轨道防御系统的性能,并没有布置多少大气层内的防空力量,虽然马克西米利安在推算后用轨道兵器进行区域攻击消灭了部分别动队,但别动队的另一路兵力依旧完好。这时艾利莎贝联络马克西米利安报告了舰队的惨败,马克西米利安于是将轨道系统全部调向准备迎击吉尔菲艾斯舰队。抓住攻击窗口的别动队在此时用导弹打掉了轨道系统的地面控制中心和能源发射基地。 可以这么说,道原版卡斯特罗普叛乱里,马克西米利安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并非无能之人。而吉尔菲艾斯的一系列战术运用更是厉害:针对防御系统的反射光束,使用大量小行星做质量兵器,逼迫卡斯特罗普舰队出动并进入帝国军以逸待劳的小行星带,然后用别动队袭击地面基地,定向爆破小行星打乱卡斯特罗普舰队的阵型。
关于卡斯特罗普公领地的军事力量 首先猫要说,老版动画里这一幕的剧情猫记得不怎么清楚了,而且新版动画这一集猫还没看。 卡斯特罗普叛乱的起因很明确,而且不管是原著、老版动画、道原版漫画基本上都一致。 但是在对卡斯特罗普领的军事力量的描写上就有较大出入了。 小说原著只提到了卡斯特罗普领有较强的私军舰队,和小卡斯特罗普意外的具有相当程度的军事指挥能力。 老版动画则弱化了小卡斯特罗普的军事能力以及私军舰队,并给了一个强力的处女神的首饰。吐槽一点:小卡斯特罗普的死亡场景基本照抄凯撒之死,而且***连服装都一样。 道原版漫画又有所不同,小卡斯特罗普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军事能力,但是舰队被交给了一个长相看起来还不错的卡斯特罗普家的妹子(应该是小卡斯特罗普的妹妹)来带,而处女神的首饰则被换成了一个由行星地面基地供能发射的类似《高达》里面的太阳能照射系统的玩意儿。 由于老版动画和道原版漫画的改动,卡斯特罗普叛乱的战斗过程相差很大。不过有一点大致上可以推定,以帝国军不缺舰队的情况来看,第一次平叛出动的修姆德提督率领的舰队数量应该是在卡斯特罗普公舰队之上的优势兵力。原著没有交代双方的兵力数量,老版动画是否提及-猫记不得了,道原版漫画提及修姆德舰队数量是5000艘舰艇,并提及后来吉尔菲艾斯率领的平叛舰队数量为3000艘。 帝国的贵族众多,除开类似利典拉德侯爵这类文官派或者是宫廷贵族之外,大多数贵族应该都有领地和私军的。虽然卡斯特罗普公以公爵爵位加上前代公爵多年贪腐累积了以亿计数的财富,但是要支持一支数量达到一万的舰队应该还是力有不逮,短期内的急速扩充也不太现实。毕竟日后利普修达特盟约会盟的数千家贵族联军加上站队的帝国正规军也才只有15-16万艘舰艇,贵族私军在其中所占数量极其量也就半数。 所以猫比较倾向于采用道原版漫画的设定,卡斯特罗普家拥有规模不小的私军舰队,但是数量上不及修姆德舰队的5000艘,可能与吉尔菲艾斯的3000艘舰艇大致相当,并另外配置有行星防御-攻击系统。
就谈谈杰西卡的思想历程吧 请宪兵队不要动手砍主题。 杰西卡的人设其实很有意思。而田中也设计她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变化。 一开始的杰西卡可以说是个标准的正常女生的模板:并不怎么关心国家时政,有自己的小梦想和追求,对于军事、战争这类打打杀杀的事情并不喜欢,但也不算厌恶,毕竟她都和身为作战部队军官的拉普订婚了。 在亚斯提会战慰灵大会时,杰西卡经历了永失所爱的痛苦。但是她发现同盟的当权派在鼓吹全民战争,号召民众走上战场的同时,自身却在逃避上战场的责任。饱受西方批判的斯大林起码将自己的儿子排到战场上做了前线的普通士官,而以特留为代表的同盟当权派家庭无论是参军的比例还是上前线的比例都远远低于一般民众。杰西卡此时主要是批判这种不公正和懦夫逃兵的行为,还有就是对无能将领、官员的痛恨。 但是在时间线上也就一年吧,小说进程大概就是3-4卷的样子,杰西卡就变成了一个反战主义、和平主义的议员。而在思想上也由之前的控诉不公及痛恨无能,变成了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这么整理了以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杰西卡并不是什么天生的反战主义和和平主义者,她的思想也还是受外界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的。 本猫认为,其实在前两个阶段的杰西卡,思想都很符合她自身的出身、教育、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什么不符常理的。问题在于第三阶段。 我们知道,按照原文,帝国和同盟之间已经持续了长达150年的战争状态。虽然受限于地理因素,这场战争相对双方来说其实并不算是全面战争,用不着像历史上的世界大战一样进入总体战的状态,但是这样持续了150战争的社会到底会有哪些思潮,其实我们并不能知晓。只能说,求战、求和,皆有可能。理论上来说,帝国及同盟双方内部 存有和平思想的人肯定是有的,问题在于有多少和表现形式。反战人士有多少这一点不好说,我们姑且不谈。至少从表现形式上来说,肯定不会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无差别的反战,因为起码来说,同盟方和帝国方在各自的立场上来说进行的都是有道义的正义之战;所以双方的反战思想必然也是有限的反战。基于以上情况而言,双方存在的和平思想,最多也就是杨威利在半个舰队夺取伊谢尔伦要塞时所分析的十数年的休战期带来的短暂和平,甚至可能还没有那么长。
回廊之战考证:魔术师最后一战的实力 回廊之战,一般用来指杨最后一次指挥战役与莱因哈特在伊谢尔伦回廊展开的会战。 前哨战阶段:此阶段杨所率领的伊谢尔伦军总兵力为二八八四O艘,官兵二百五十四万七千四百人。但是据交代,截止4月20日止的这个数据中,有30%的舰艇需要修理维护,有20%的是未经训练的新兵需要整训。考虑到4月29日就开始了与毕、法舰队的交战,4月27日就做好了与其交战的准备(包括诱敌心理战术),那么逼退梅克林加舰队的佯攻行动必然最迟在4月27日之前就已经达成。因此前述提到的那30%的修理舰艇和20%需要整训的新兵可以说是不可能投入到前哨战当中来的,即使此后5月3日开始的回廊之战夜不可能有多少能够完成修理和整训。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杨所率领的伊谢尔伦军在回廊之战中参战部队大致有舰艇两万艘出头,官兵约200万人出头。而在前哨战中,帝国军毕、法舰队合计总兵力三一一OO艘舰艇和三七六万五千六百名官兵,各自损失舰艇六千二百二十艘和八千四百九十艘,损失兵员达六十九万五千七百名和一百零九万五千四百名,合计损失达到舰艇一四七一O艘、官兵一百七十九万一千一百人,剩余舰队不过一六三九O艘舰艇和官兵200万不到。 回廊之战阶段:在毕、法舰队余部重编后加入帝国军本队,此时帝国军有毕典菲尔特、缪拉、艾奇纳哈、舒坦梅兹4名一级上将的舰队和其它分舰队合计舰艇九万五千六百艘、官兵一千六百二十万人。以此时一级上将率领的整编舰队兵力一般在一万五千到一万六千之间的状态来说除开4位一级上将的舰队外,尚有三万多艘舰艇,编制上可能属于罗严塔尔及米达麦亚的直属舰队及大本营直属分舰队,也可能全部都是大本营直属分舰队。而杨舰队按原著描述在此时数量上勉强达到两万艘,也就是说杨舰队即便加上可能的微乎其微的修理完毕的舰艇补充,在前哨战的损失大概也就只有一千余艘舰艇。 回廊之战从5月3日21点,布拉斯奇舰队(六千四百艘)向杨舰队开火开始,到5月8日结束了第一阶段。此阶段舒坦梅兹战死,其所辖舰队也遭重创。 以5月9日帝国军军事会议为开端,5月10日开始帝国军采用了波状攻势,回廊之战进入第二阶段。帝国军首先由缪拉舰队发起攻势,在经过了30个小时的连续攻势后,转由艾奇纳哈舰队接替,时间应该是5月12日了。此时的艾奇纳哈舰队应该并未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遭受明显损失,姑且可以认为是接近满编状态,据原著描述“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几乎已经可以和杨舰队所有的兵力相匹敌”,也就是说此时杨舰队的兵力仅比艾奇纳哈舰队略多,已经由回廊之战开战时的近两万消耗到只剩一万六千左右了。此后经过13日拜耶尔蓝和布罗的攻势及14日到15日与毕典菲尔特舰队的鏖战,帝国军的攻势于5月16日放缓,同日黄毛狮子发烧。到5月17日,帝国军开始脱离战场,并于5月18日向杨舰队发出求和电文。 从5月3日开战到5月17日,帝国军损失舰艇二四四OO艘,阵亡官兵约200万人。而杨舰队只能确认到5月12日与艾奇纳哈舰队交火时尚存舰艇约一六OOO艘,总损失应当在五千艘以上(个人推测应该近万)。 总结,以前哨战为开端,杨舰队凭借两万艘出头的舰队兵力,前后与总数达到十一万的帝国军交战,造成对方总损失超过三万八千艘舰艇,阵亡官兵约三百八十万。经过这一系列交战,黄毛狮子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和悬殊的交换比,不得不向杨舰队求和。应该说杨确实通过战斗达到了以战促和的目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