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玛斯的长袍 奥玛斯的长袍
威武猫族,爪功盖世,千秋万代,一统银河!口苗!
关注数: 43 粉丝数: 681 发帖数: 78,571 关注贴吧数: 33
对于近期开瞬移挂的几个知名昵称 最近大家突然发现有好些顶着几个“声名卓著”的昵称开瞬移挂的角色,但是仔细一看,却都不是天龙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的行为意义何在?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的瞬移挂,封了账号,却没抓到用挂的人。所以现在这几个号,自然大概率也是抓不到后面的人。所以不管他叫张三帝夜也好,还是王五风铃也好,亦或是李四一箭,都没差。 何况前段时间报出来网上那么多白牌小号出售,开挂的多数也是用的这种号,为什么突然之间变成了某几个明显意有所指的昵称。 用瞬移加速的,难道有什么心思去蹭某几个人的热度??或者开挂的人还能古道热肠的起个差不多的名儿替这几位分担火力??这明显都是不可能的。 那么有可能是仇家来黑人的么?拜托,黑人也专业点吗,起码也要先选天龙服嘛,你选塞外燕鼓的这明显没用啊。所以也不太可能,更何况某几位的名声,貌似也不用再黑了,乌鸦泼墨水,压根看不出来么 前面的情况已排除,那么最后就只有两个选项了:一是,某几位本人新开小号开挂,目的是转移大家视线其自有说辞:我不可能那么傻专门起个同样名儿的小号开挂之类的巴拉巴拉。二是,某几位专门让人做了这几个号开挂,目的还是转移视线,说辞就是:开挂的不是我,这几个都不是天龙的,是另有其人污我清白之类巴拉巴拉的。 好了,分析完了,诸位看官意下如何。
针对某些人对长弓的说法,个人来提一些要点 不管玩不玩长弓的玩家都注意了。 首先,长弓作为远程武将,手感非常接近一半FPS游戏的狙击步枪。但是不同的是,长弓并没有狙击镜可以开,这就代表,长弓相对传统FPS游戏的狙击步枪来说对远距离目标射击时存在难以确定和锁定目标的情况。 其次,长弓有明显的子弹时间,在远距离射击的情况下,这是可以被观测并通过游戏中的翻滚动作躲闪掉的。 其三,长弓箭只的威力随着角度和距离的不同有明显变化,远距离即使居高临下,伤害对于重甲武将而言也不能达到几箭致死的程度。不过,在中近距离,居高临下的加成下,就算是重甲武将,也有可能被打出3-4K一击普攻伤害。爆头甚至可以达到6000-8000,这就不可小视了。 另外,因为破日箭这个技能的机制,规避此技能需要找尽量大,且厚的掩体。混战中要确保自己与长弓之间有足够数量的己方兵线遮挡,且尽量不要让自己的血线跌到30%。 总体而言,武将要尽量在战场上保持运动状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长弓的命中率(50%起步,上到无限接近于100%) 一般来说,通常即使高玩,在上述因素作用下,长弓对于保持运动状态的武将,远距离命中率一般也就是50%左右;虽然在手感爆发及运气加成的情况下,也会有近似于100%的命中,不过那并不是一种常态。
个人的新赛季体验看法 恩,因为个人还没有高星骑兵,只有诺曼枪骑和凉州刀骑。 这一周的三星兵狂欢节,因为高星步兵对低星骑兵的压制,所以出现了较多的步兵混战的情况。 虽然兵种数据进行了调整,不少兵团的实力出现了变动,比如骑兵的冲锋伤害被削弱不少,远程兵的伤害能力也被大砍。 但是即使以本人萌新的看法来说,这一周主要还是因为兵种星级和能力才会造成这种骑兵弱势的情况。 兵团被限制在了最高三星的情况下,有什么很强势的冲阵骑兵么?没有!!! 但是在2-3星,就有十分强势的步兵兵种了:无敌据马清徐,无限冲锋狼山,绞肉大师戚家。 可以说,2星的诺曼枪骑和凉州刀骑,虽然性价比高,但是并不能说它的实力有多强,2星骑兵只能说解决了骑兵有无的问题。 但是同星级区间的步兵们就开始各有特色了,特色技能训练的加成在星级压制下,克制了这一阶段的骑兵,应该说十分正常。 在一周之后,开放4星兵团,萨克森、榆林,定远也是中规中矩的技能训练,虽然星级提升,面板数据也加强了,但只能说变强力了而不是强势。 因为同期的4星步兵兵团也迎来了辽东、光荣、尽忠等强势兵团。 所以,尽管骑兵兵团从2星开始就是战场上的重要角色;但是其强势期,还是要到5星兵团才能体现出来。
一只绿牌长弓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 作为一只不开挂的绿牌长弓,也不是啥高玩,技术一般,意识还行,但是也有上头莽的时候。 长弓在绿牌这个阶段还是大有可为的。 推荐技能搭配:1,多重,有不错的打断对方动作的能力,加上射击面广,对于近距离提高命中率很有帮助,能帮你在近战武将面前争取时间,在有队友配合的情况下,也是绕后打背的好技能。 2,破甲箭,恶心威吓近战重甲武将必备,打上一发破甲箭命中,可以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吓阻作用。 3,火箭,带有持续掉血作用,而且有将敌人打落下马的功能,可以起到留人及最后收人头的作用。 4,爆炸箭,大招45秒CD(一级)具有范围伤害的技能,带有击倒效果,留人清兵的神技,但是弹道超烂,不建议远距离使用,最好在高打低的时候使用,因为爆炸箭貌似是以命中的目标为中心炸开,所以平射时很可能直接在外围开炸;同时这也是长弓唯一一个具有破阵作用的技能。 绿牌阶段的长弓相对这一阶段使用的兵种而言,伤害还是很高的,对于对面爱兵如命的玩家可以有效的扼制他们的兵团布阵位置。这样有助于我方占领优势地形。 但是在强化了长弓的团队作用的同时,也因为缺少了逃跑技能使得大多时候面对近战的欺身几乎没有多少反抗能力。所以,长弓尽量不要落单,一定要保证有队友或者自己的兵团同行。 长弓需要尽量找一个制高点,方便观察和骚扰对面的布阵,但是切忌呆在制高点不动。 长弓的战场职能就是尽量破坏对面远程兵团的输出,并且骚扰对面不带盾的兵团,迫使对面转移到对己方有利或者不能不利于己方的位置。 但是光靠一味的骚扰偷兵,并不能对正面战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长弓还是必须带兵团参战。 可是长弓对兵团的控制又不如近战武将得力,很难起到战地中坚的作用。所以个人认为长弓的兵团适用于辅助消耗的场面。就是说,长弓最多只需要带一两队具有关键破局能力的兵团,比如骑兵,其它兵团对于长弓来说都是消耗品,就是填进战场分散敌人火力的炮灰,甚至骑兵对于长弓来说也是只要发挥了破阵作用就行了的高级炮灰。 所以长弓带兵团,在绿牌阶段就是以可以冲锋的两只二星骑兵为核心,然后选取具有功能性作用的其他二星兵种比如据马清徐,冲锋狼山,归乡盾阵,剩下的就是尽量多带农民和1星兵。在据守节点的时候长弓就需要不停地将完好的兵团填进战线以保证队友的中坚部队的存活,在关键时刻调集骑兵冲阵破局。缺点是缺乏强力城墙兵种,所以在攻城拿下城内补给点之前调兵困难,导致攻击乏力,如果再被对面重点关注长弓武将,将很难有所作为。 不过在进入蓝紫牌子的战局后,随着近战武将们的兵团强度提升,这种爆兵打法应该就是不怎么有用了。所以,楼主也还在思考进入蓝紫牌战局后的兵团搭配方法。 PS:昨晚楼主用这个战法在有橙牌大佬的战局中也拿到了S评价,充分说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长弓受到迫害,我们长弓玩家强烈要求真实性 长弓瞄准是最难的。你们只看到玩儿得好的长弓各种厉害,只看到黑科技锁定目标多么六批。 都说长弓嫖兵,问题是一般长弓玩家,又不是高手,又不开黑科技,除了嫖几个兵还能做啥?架器械?丢爆裂箭破下阵方便你们近战进去大杀四方?身穿轻甲的长弓跑速还不能比穿重甲的快一截,人家还多数都有加速突进的技能。被近身的长弓,不是高手和黑科技,多半只有死,你连逃跑都拉不开距离。所以上房顶都是被逼出来的,长弓就该普及上房顶(我不是说上去了就不下来了),官方就该做更多的可以上房顶的模型出来。 天天吼还原真实性什么的,说要长弓有弹药限制的,说开弓20下手就受不了的。那么长枪的 旋龙呼啸飞身螺旋转就很真实了?曼巴吐信,用了之后武将居然不去捡枪。剑盾的无畏冲锋撞墙上居然不晕?刀盾的千斤坠一局用那么多次居然盾不坏,这是振金做的么,掷乾坤丢了盾每次一接一个稳,难道不该学长弓要瞄着盾去接么 要真实性:长枪的旋龙呼啸就该是双人合体技,一个队友在后面抓着长枪的脚转,没有队友配合你长枪就不能使用这招;曼巴吐信用了之后战矛就是掉落状态,任何武将都可以去拾取,这时候长枪无法使用任何技能 剑盾也应该听牛顿的话,无畏冲锋撞到东西后应该有比较长的眩晕状态,比如20秒 刀盾的千斤坠用一次减20%的武器耐久,掷乾坤的盾飞行路线在命中物体后轨迹会改变,刀盾需要跑位去接盾,接不到,就如同长枪的曼巴吐信一样视为武器掉落,其他武将可以拾取,这时候刀盾只能单刀普砍 以上不是针对,只是举例说明。 欢迎其它长弓玩家提出宝贵意见。 PS:现在都是长弓遇见近战赶紧找掩体,这十分不对,应该是近战遇见长弓赶紧找掩体才对,所以我们长弓玩家强烈要求给长弓加入自动锁定射击目标功能
再浅谈一下双方的分舰队编制 首先还是看同盟。 同盟除开少将级分舰队外,还有准将级分舰队,典型的如要塞对要塞一役中同盟援军中两位准将的分舰队。 从诸多战例中来看,同盟准将级分舰队的编制舰艇数量上限比帝国准将要高出不少。帝国军准将所辖的分舰队一般数量不过两三百,而同盟准将所辖的分舰队可以达到七八百的规模(双头蛇时同盟军连德涅准将的分舰队840艘)。 同盟的舰队编制上,准将级分舰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他们既有舰种编制完整相当于小型特混舰队形态的分舰队,也有专职于比较单一舰种组成的功能性分舰队。不过一般来说像连德涅准将、马里涅汀准将这样麾下配置舰艇在600以上的分舰队,多半都是小型特混舰队的配置。而这样的小型特混舰队要么是少将级分舰队的组成部分存在,或者就是独立的地方警备部队。 同盟分舰队中也有只编制单一型舰艇的功能性分舰队,比如在第六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中,编制的特殊型飞弹舰分舰队,以及卡波特少将的全高速舰艇的机动打击分舰队。 总的来说,同盟军在准将衔就能有编制舰艇较多、具有一定独立作战能力的多舰种合成的小型特混舰队,以此作为其大舰队的基本战术单位构成,而少将级分舰队则是在这之上的大型战术单位甚至是小型战略单位。 帝国军的分舰队情况不同于同盟军。帝国准将衔所能统帅的分舰队在数量上限而言大大少于同盟,这就导致了其即使做了类似特混舰队的舰种配置,数量上的严重不足也会限制其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的发挥。因而帝国军的准将级分舰队在舰队战中是很难独立承担战术任务的,他们多数只能在上级的中将和少将的配置下,作为战术行动的一个环节的执行者而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其麾下的分舰队配置相比同盟军就更加偏向于功能性配置,这又进一步削弱了其独立作战能力。 而到了少将级,情况就大为改善了,下辖舰艇的数量可以高达3000艘,几乎十倍于准将级。充沛的兵力,就使得少将级分舰队可以作为承担独立战术任务的单位使用,也就成了帝国军大舰队运用中的基本单位。 正是因为少将和准将之间分舰队兵力的巨大鸿沟,导致了帝国军无法将兵力孱弱的准将级分舰队作为基本单位运用,所以帝国军在大舰队战中的上级作战会议一般都没有准将出席(那种类似于誓师大会或者全体会议的除外),并且大舰队指挥官的直接作战命令也最多下到少将为止。因为在帝国军的编制体系里面,大舰队指挥官直接指挥准将级分舰队的行为,无异于某空一格的极限微操。
再次谈下亚姆立札会战同盟军的布阵 亚姆立札会战,同盟军以残存兵力依靠亚姆立札恒星布阵,又在舰阵后方布置了大范围的机雷群防止被帝国军包围。从这一点来看,同盟军虽然尚不能知道帝国军的详细情报,但是在己方已经损失了第12,第7两个舰队,并且第3、第9、第10舰队均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这个阵型就是以帝国军兵力大大超过己方,而作下的防御性部署。 同盟军以5-9、3-8、10-13的配置,将剩下6个舰队番号搭配组成3个舰队集群。在后方有机雷阵防御的情况下,同盟军忧虑的就是帝国军依靠兵力优势进行两翼包围了。因此,同盟应该是将战力保存最为完整的10-13舰队集群放在外侧然后将战力较弱的3-8舰队集群布置在中央,将战力较强的5-9舰队集群布置在左侧。如此一来,形成强大的两翼兵力应对帝国的包抄,并能支援较弱的中央舰群,这才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布阵。否则,一旦将战力较弱的3-8舰队集群置于两翼,将很容易被敌人击溃,导致剩下的两个舰群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 而毕典菲尔特的功劳就在于,当杨逼退了突击的米达麦亚舰队(为什么是疾风之狼?因为想要靠他的机动力进行侧翼包抄)又与正面的帝国舰队交火时(可能是梅克林加舰队),黑枪舰队十分坚决强硬的杀入了第3-8舰队集群和第10-13舰队集群的结合部,分隔了同盟军的中央和右翼,并配合正面友军很快击溃了同盟中央舰群。这样不但消灭了敌人约3分之1的兵力,还形成了将剩下的敌军分割包围的态势。这样一来,帝国军不但在兵力上握有明显优势,并且在态势上也占据战术优势,这样的双重优势才能让莱因哈特喊出我们赢了的台词。因为黄毛狮子想要的是完胜,之前亚斯提会战最后被迫打成消耗战双方罢兵,已经让黄毛十分不爽;在亚姆立札会战时如果不是在这种看似同盟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情况下,黄毛应该还不会那么简单被冲昏头脑。
ONE的剧本设计实在太好了 可能ONE对人性的刻画剖析不算深刻。 但是他设计的剧情任务对比那可真是典型。 从海王篇开始,ONE就一直通过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行为和言语来表达他对某些人和事的讽刺和愤慨。 而且ONE还有意识变动这类角色的外形设定来观察某些读者的有趣反映。 海王篇中的那个键盘侠,不用说大家都知道ONE想讽刺的什么。 我之前也提过,键盘侠因为自己长得就丑,又没啥实力,所以即使大放嘴炮,大家也不会认同。 于是ONE在之后就设计出了一个键盘侠加强升级2.0版的水龙。 水龙相比键盘侠一代那可是质的飞跃。长相帅气,比美S级英雄的实力,还不缺钱花,妹子都会倒追。果不其然,某些人就看中这些开始信了水龙的邪,为水龙各种洗地。不出意外,ONE肯定在看这些人的笑话。 不过呢,ONE大依旧没有满足。毕竟,无论键盘侠一代,还是身为键盘侠豪华加强升级白金版2.0的水龙,可以说都是成年人了,已经属于说话要负责的年龄了。 那么,小孩子怎么样? 于是鼻涕雄和瓦岗麻就出现了。虽然同样长得抱歉,但是一个是虽然懦弱但心存善意,另一个却自私无情恶意当先;一个家庭一般,另一个出身富豪;这其实已经是一个明显的典型对比了。 同样不出ONE的意外,有人开始为熊孩子瓦岗麻洗地了。 依本人来看吧,如果ONE还打算进一步讽刺和剖析某些人的劣根性的话,下一步可能就会设计出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做一些恶质的事情,来试探一波看官们的反应
小议一下巴米利恩会战中缪拉舰队对莫顿舰队的战斗 原著明确交代的信息: 缪拉舰队在长途急行军中有一半舰艇掉队,赶到战场的只有一半,数量约8000艘。 莫顿舰队与缪拉舰队接火前保有舰艇3700+艘,半小时内被击沉到只剩1560艘,战损过半,且指挥官莫顿中将战死。 分析,在这种要进行长途瓦普和短途瓦普结合的多次瓦普机动的急行军中,可以认为能量储备较弱,且舰载设备兀余度较低的中小型舰艇是最容易掉队的。结合帝国军舰队编制情况来看,一个舰队中约一半数量舰艇都是驱逐舰级的小型舰艇。所以可以推断,缪拉舰队赶到战场的部分中,主力舰艇缺席的数量不多。因而,莫顿实际上是以一个大型分舰队(标准同盟分舰队规模在1000-2500不等)的实力直接面对帝国一个整编舰队的重型火力。 尽管有分析认为,缪拉舰队因为急于救主而处于士气空前高涨的状态,爆发的战斗力超过常态不少。但是在短短半小时内就取得了全灭一支分舰队的战果,实属少见。 而莫顿中将,作为性格、用兵皆以坚韧可靠而著名的将领,在防御上自然不是庸手。虽然在兵力上尚不及对手一半,在火力上差距更大;但是无论如何,在仅仅半小时内,其麾下舰队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并且本人还战死沙场,只能认为缪拉虽然是后来以防御著称的名将,但是在攻击上一样十分强悍,可以说不在以攻击强悍著称的瓦列之下。 据推测,缪拉舰队在这次战斗中为了急于突破莫顿舰队的阻截,很可能是采用了全军压上,以坚决、猛烈的火力和强硬的推进,强行凿穿了莫顿舰队的防线,在给予莫顿舰队极大杀伤的同时,自身恐怕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这次战斗虽然只是整个巴米利恩会战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战况之激烈,恐怕是整个战役中最惨烈的那个部分。
刚刷完流浪地球,简单的谈一谈 第一:本片只是小说原著的一段情节提取出来而发挥的,所以请结合小说原著世界观理解。 第二:科幻作品,既要有科学依据,也要有幻想,那么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自然是并存的。从这角度来说,其实科幻小说天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不完美。所以想要在科学上挑刺的话,那是一定可以挑得出来的。 个人看法,不管是因为剪辑的问题,还是导演功力的问题,本片剧情上的一些尴尬和硬伤是实际存在的。不过流浪地球确实是一部好片子。 继承小说原著的科幻思想,本片的技术虽然有理论上可以做到的可控重核聚变技术,但是依旧无法超光速航行和长时间维持人造生态圈。所以航行到有行星的恒星系需要上万年的时间,而无法保持上万年的人造生态环境。因此才排除了飞船派(注意,不是无法保持人造生态环境,而是无法在上万年的时间内保持,这就像延寿技术让人类可以活上二三百年与能活上上千年之间有很大不同一样)。这是作品的科幻理论基调,就像《星球大战》里就是可以用光剑一样,你可以不喜欢,但是请不要反驳。 剧情上来说,主角刘启属于叛逆期的性格,他因为母亲的死对父亲一直有恨,所以叫父亲是**,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定(虽然不是啥正面设定),不过按剧情来说,主角是被他姥爷带大的,而且叛逆青春期之前貌似还和姥爷关系很好,而救援途中来看,其实主角对姥爷也有浓厚的眷念之情,所以为什么他会叫姥爷老东西这一点很费解(难道真的是吴孟达姥爷的教育问题??)。然后,主角从之前的不情不愿到遇到李长条后主动继续救援任务,这之间的转变确实比较突兀。虽然本人是可以脑补这可能是因为姥爷是死在救援任务上,而如果他们没有达成救援任务目标那么姥爷岂不是白死了这么一种心态,加上李长条在即使143救援队死得只剩自己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去苏拉威西救援的这么一种立场的影响;但是片中对此没有主角心路转变的交代和暗示(不知道是导演还是剧本问题,抑或是剪辑问题),这个转变虽然很好但是太突然太尴尬了。 对于剧中某些台词,有朋友表示很尴尬。个人对此的观点:结合小说原著来看的话,即使是流浪地球计划本身也有许多不靠谱的地方,加上飞船派的反对和叛乱一直存在,所以联合政府需要一直做正面官方宣传,坚定民众对流浪地球计划的信心。这种正面官方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需要带一些心灵鸡汤或者革命口号式的风格,所以某些人看来倍觉尴尬,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应该是观众可以理解的(就像某些洗脑式的广告词一样,大家不是记得挺熟的么)。 对某些人所说的什么教室和地下城市看起来跟上个世纪80年代一样和贫民区一样的说法。拜托,这时候全人类的主要精力都用去维护行星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去了,生活水平下降不很正常么?工作之余能像一哥那家店里的人一样抽烟打麻将吃烤串就不错了。起码扫码支付不还给各位留下来了么 最后一点,虽然有主角光环,但是主角兄妹和中澳合资小伙子幸存的方式还是太扯了点。不是咒他们,可能最后安排他们三人无人幸存或许更好点,毕竟这部片子其实并不需要一个能活下来的主角不是么
谈一下甲午前中日造舰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很多论著观点都认为日本造舰技术水平发展到甲午战前已经超越了中国,主要例证是时间点比较接近的秋津洲号和平远号的对比,因为秋津洲无论吨位、航速、火力都强于平远因而得出此论。 但是,以本猫之见,这不过是由后来的历史倒推的观点而已,就实际分析而言,完全站不住脚。 诚然,在甲午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造舰技术水平都强于中国,但是放在甲午年及之前两三年,日本造舰水平并不能说就比中国强。 在向西方学习新式舰船建造技术的道路上,中国在早期一直都强于日本。 所谓造舰技术,包含有舰船的设计、材料零件配件的生产、舰船组装建造。江南船厂在1920年就承建了西方订单的4艘官府级万吨商船,但是一直要到1958年的跃进号才被承认为首艘国产万吨巨轮。原因何在?官府级的设计图纸是美国的,跃进号的设计图纸是苏联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官府级的主要材料和零配件全部由他国提供,而江南厂当时只起到一个组装的作用;跃进号则是由国产的主要材料零配件建造的。 那么说回到秋津洲号和平远号。 秋津洲号的设计是英国设计师一手包办;而平远号的设计是在法国黄泉级岸防装甲舰的基础上,由福建船政的设计人员经过大幅改进后而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款独立设计的战舰了。因此可以认为日本此时不具备设计秋津洲号这样军舰的能力,而中国此时是完全具备设计平远号这样军舰的能力。 在造舰所用材料及零配件上:秋津洲虽称日本国产,但是其所用绝大部分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日本国产的极少且不占重要地位;平远号所用材料也有不少是由法国进口,如装甲钢板、火炮、主机等关键设备,但是此外的部分主要采用自产材料。由此可见,此时中日双方均不具备制造生产国际主流水平的战舰关键设备的技术,但是中方的配件自给能力稍强。 到最后组装建造这一步:秋津洲号和平远号均属全钢质军舰,使用铆接建造方式,双方在下水服役后也都没有出现因为施工不合格引发的重大问题,而且3000吨和2000吨的吨位差别以技术而言不存在什么差距,最多是代表双方承建船台的大小(船政厂因为船台在闽江所以只能建造浅吃水吨位在2000-3000吨的舰船,所以船台也就没必要太大)。所以在这一环节而言,日方以硬件(船台略大)的略微优势胜出。 然后再提一句,日本当时造出了秋津洲号是因为给了秋津洲号那么多钱,而船政造出平远是因为只有造平远的钱(60万两银子,而且没钱在深水港起新厂,老厂位置只能下水这个吨位的船) 以上述三个方面对比来看,中方在关键的设计能力上全面胜出,在重要的材料借零配件生产上小胜,到最后组装建造环节上双方水平相当,日方仅以船台不受限制而略微胜出。 所以综上所述,以秋津洲号和平远号来对比中日同期造舰水平的话,只能得出中方的整体水平更高的结论。
自由行星同盟军宇宙舰队第13舰队简史 自由行星同盟在其历史中有过15个正规整编宇宙舰队的番号,而在这15个舰队中,最耀眼的当属第13舰队。 第13舰队的历史并不长,是在宇宙历796年才组建的新舰队,并在同年的亚姆立札会战后不久就撤销了番号。 宇宙历796年,同盟军在亚斯提会战中遭受惨败,损失舰艇2万2000余艘,阵亡官兵高达150万人,参战的三个舰队中,第4及第6舰队损失尤为惨重。因为自794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内,同盟军已经在历次战役中损失了数万艘舰艇和数百万官兵了,已经达到了舰艇和人员补充的极限。对于在亚斯提会战中遭受重创的第4和第6舰队,同盟军已是无力进行重建。时任同盟军统合作战本部长的席特列元帅提出了一个将第4舰队和第6舰队余部重编为一个新舰队的提案,并获得了通过。 到796年4月,以原第4舰队第3分舰队(4th-3SF,指挥官艾德温·费雪准将)及第4、第5分舰队余部,第6舰队第2、第3、第4分舰队余部,加上部分补充的新兵,组建了第13舰队,下辖3个分舰队(13th-1SF、13th-2SF、13th-3SF),配置舰艇6400艘,官兵约70万人,原第4、第6舰队番号取消。舰队司令官为杨威利少将,副司令官为费雪准将。 第13舰队在796年5月发动了对伊谢尔伦要塞的攻击,并在指挥官的奇谋下,并未遭受什么损失即拿下了要塞。这一战就是第13舰队传奇的开始。 同年8月,同盟决定对帝国进行大远征,为此动员了空前庞大的舰队,第13舰队也在出战之列。为了补足第13舰队的编制,将原第2舰队部分主力调入,2th-1SF、2th-2SF、2th-4SF编入第13舰队,番号改为13th-4SF、13th-5SF、13th-6SF。经过补充,第13舰队下辖6个分舰队,配置舰艇14500艘,官兵约140万人。 因为情报泄露,帝国军对于同盟军的大远征采用了针对性战术,加重了其补给负担并切断了其后勤补给线。同盟军各舰队在缺乏补给而被迫撤退时遭受了帝国军的沉重打击,损失很大。第13舰队在经过与帝国军坎普舰队交战及前线指挥官吉尔菲艾斯调度集结的4个舰队轮战后,损失舰艇约1100艘。当同盟军在亚姆立札集结时,同盟军对各残存舰队进行了重编,以战力和指挥系统比较完整的第5、第8、第13舰队为中心,编成3个舰队集群。第10舰队残部,包括10th-2SF、10th-4SF、10th-5F、10th-6SF的全部残存兵力舰艇约4200艘被配置到第13舰队司令官杨威利的统一指挥下,随后参加了亚姆立札会战。经过亚姆立札会战,第13舰队本身也产生了不小的损失,按战后的统计数据,到舰队回国为止,战死及失踪官兵约有40万人,损失舰艇约4000艘;配属第13舰队的第10舰队残部在归国后还有舰艇约3700艘。 经过大远征的失败,同盟军宇宙舰队主力被歼灭,6个舰队全灭或大部被歼灭,损失舰艇数量超过7万艘,舰队官兵阵亡及失踪者接近800万人。本来就连第4、第6舰队重建都无法完成的同盟军,被迫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调整。第9舰队番号取消余部被重编为一个分舰队,派驻地方;第5舰队番号取消,余部被编为两个分舰队,由宇宙舰队司令部直属;第3、第8舰队番号取消,残部编为地方舰队。为了能以有限兵力扼守要冲--伊谢尔伦要塞,第10及第13舰队番号取消,两舰队合编为伊谢尔伦要塞驻留舰队;原第10舰队余部全部打散编入以原第13舰队各分舰队改名的驻留舰队分舰队中(IS-1FF至IS-6FF);在经过重编级补充后,全舰队配置各型舰艇14700艘,官兵约150万人,要塞指挥官兼驻留舰队司令官为杨威利上将。 第13舰队这个番号虽然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不到,但却是一般通称的乃至在后世历史上也颇有名声的“杨舰队”的发端,这个基于同盟名将杨威利的人格魅力和功绩而集合起来的军事团体在同盟末期与黄金树王朝和黄金狮子王朝的一系列战役中大放异彩。而杨舰队的主要成员多数正是由第13舰队的主要成员继承而来。 PS:本文由对《银河英雄传说》系列考据及对部分编制番号架空而来。
第十二集----- 坑太多了。 红毛偷袭补给舰队那里手下就超过两万艘了,后来面对杨更是毫无交代就变成3倍兵力了,**你以为削了一倍下来这数据就合理了? 第3舰队就这么直接被瓦列碾压了,这处理还不如老版的突发事故阵亡来得合理。 第5舰队相比原著其实也没啥问题,和老版的区别仁者见仁吧。 第7舰队被加戏了,直接投降的赫伍德突然这么血性了。而且红毛这里失了智,并不是需要速战速决的情况下居然放过第7舰队的残部。 第8舰队依旧小透明 第9舰队又是数据链被碾压 第10舰队,乌兰夫被削了。原著的损失4成舰艇,剩下的(6成)有一半(重伤)无法战斗,到这里就变成了只有1000多艘可以战斗,看来乌兰夫舰队只有5000艘船吧 第12舰队比原著更加荒唐,在同样缺乏其他信息交代得情况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滴12舰队8成的舰艇都被鲁兹旗舰的超远距离炮击给点掉的,重点是***又不是一炮糜烂数十里的雷神之锤那样的要塞炮。 第13舰队的剧情,后勤人员削口粮也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优先战斗人员,由此造成维护不佳也算是情理之中。但是**原著本来13舰队空战就被坎普碾压,全靠杨的舰队战指挥获胜的,这里变成飞行员开无双了。这个暂且不说,坎普的那个首席参谋名字是几个意思?刘别谦?!!希望是翻译错误,别告诉我原文汉字就是这样。
轻母龙骧 龙骧号在游戏里以未改轻母中比较优秀的载机量和高速而成为重要的辅助力量。并且还在某次活动中成为了深海BOSS。 但是 龙骧是个渣渣! 龙骧号由于设计不合理和海军马鹿的强行加戏(加机库),原本8000吨级巡洋舰舰体上架设单层机库还勉勉强强,加成两层机库后虽然换来了36架的大载机量,但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首先是造成干舷过低,适航性能大打折扣,中等海况下以20节以上航速航行,舰首上浪即可淹没整个前甲板,即使在后来改造中加高了一层甲板,高速航行时依旧上浪严重。是谓之前甲板上浪也。 其次是后甲板干舷极低,高速航行时舰尾上浪甚至会倒灌进开放式结构的机库后部。不得已只能将机库后璧全部封死,虽然解决了倒灌问题,但是后甲板依旧常年处于海浪洗刷的状态。是谓之后甲板倒灌也。 其三,由于适航性差,前甲板上浪严重,在高海况下,海浪经常会拍打到飞行甲板下的舰桥上。在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中,遭遇的大浪甚至将龙骧号的舰桥拍扁了一米之深,舰桥内部各种仪器设施几乎全部移位损坏,此后不得已重建舰桥,并将位置略为向后移动(其实就是把弧形的前端整个铲平,舰桥最前端位置相比之下向后收缩了)。是谓之舰桥浪拍扁。 在设计时,龙骧号为了高航速,采用了青叶级巡洋舰的舰体设计,同时为了保证足够的机库和飞行甲板宽度,舰体从水线上开始有明显的外飘,后来海军马鹿把机库加到两层后以及加装的各种舷侧防空炮位平台就更加加重了上层建筑往舷外扩宽的程度。从正面截面来看,简直如同一个倒三角一般。是谓之舰体倒三角。 另外,龙骧号还是企业号击沉的日军军舰中按时间顺序来说排在前五位的大型舰艇之一。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