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bwlx bfbwlx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句可以力行的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顶礼供养皈依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关注数: 1,418 粉丝数: 539 发帖数: 9,626 关注贴吧数: 218
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翻译】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恩义,夫妇之间有差别,长幼之间有顺序,朋友之间有诚信。 【感悟】以上是“五教”之目。尧舜命契担任司徒,认真施布的“五教”,即是指此而言。所谓学,就是学这“五教”。这是大纲、总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翻译】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感悟】以上是学习的顺序。学习有先后顺序,也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是吸收知识的过程;答疑解惑的过程;遴选消化的过程;择定结果的过程。践行学志的过程。总之就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翻译】言论忠诚信实,做事勤勉认真,惩戒忿愤,抑制情欲,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感悟】以上是修身的要领。学、问、思、辨这四个环节,是穷理的过程。至于笃行这个环节,则从修身直到处事接物,又各有要领。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翻译】使正义得以伸张,不谋求利益;使真理得以彰明,不计较功劳。 【感悟】以上是处事的要领。朱熹认为:“只有一个‘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它费心费力,用智用数,牢笼计较,都不济事,都是枉了。”正谊明道实为一种高明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翻译】自己所厌恶的事,不施加于他人;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感悟】以上是接物的要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要将心比心。凡事反求诸己,待人接物也就少了许多矛盾纠纷。 【总论】在朱子看来,古代圣贤用以教导人学习的这些方法,其意图无非在于要人们讲明义理,用以修身,然后再推己及人,并不仅仅是要人们强识博览、写作诗文,以钓取声名利禄。 现在求学的人们,却都违背了古代圣贤的这一意图。然而,圣贤用来教育人的方法,都在经书之中。有志之士,本就应当熟读深思并加以问辨。假使能知道明理修身是当为之事,并自我严格要求,那么,哪里还用得着别人创设规矩禁令,而自己去遵循呢?
【逻辑辩证】反对“亲亲”与“尊尊”,如同反对自己人的属性。。 【亲亲】 这个问题,首先是一种天然血缘所决定,上有老下有小,你既是晚辈也是长辈,成为必然! 亲亲,在这里实际上是你人的一个标志,哪怕你是孤儿,也必须在人群中去寻找和固定自己的长辈和晚辈! 于是,这里我们是否该吧 那种所谓痛斥亲亲的观点扭转过来呢?! 尊老爱幼从家庭开始推而广之,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毫无问题! 当然我么也要讲到特例,但特例不该作为普遍的标准和状态,规则!因为,特例存在,基本是不正常不道德不遵纪守法的! 比如,父不慈子不孝,无论谁的错,谁先错,都是不对的,也肯定不是正常的,如果更过分些,违背道德法律也是必然的。。。 又比如:任人唯亲的亲亲也不在亲亲正常的范围之内,这是直接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问题,等同于父不慈子不孝,和亲亲正确与否毫无关系! 诸如“亲亲”,“尊尊”等名词概念事物,这些是不该有太多的个人喜好判定的! 为什么?因为这些是天然结构,整体结构,基础结构,不是个人能轻易左右的! 同时每个人都因为享有这种天然结构,基本结构,整体结构,而带来家庭,社会,团体的身份认证,如此你才是你,他才是他,我才是我。。。 【尊尊】 下面来说【尊尊】 比如这个贴吧: 类似尊尊的方面,请反儒者看清楚: 吧主有权做各种操作(裁定和维护),而我们就没有,这是一种行政结构,无可厚非,很正常!----这里是尊尊,知道吗? (贬斥尊尊,实在是一种逻辑混乱的表现!) “尊尊”的特例也好聚出来: 比如,吧主肆意妄为以权谋私偏袒同党等等,可投诉,可退吧。。。 这些都是观点不同导致的分歧矛盾事件,这些肯定不该与贴吧行政规则有什么太多的关系,大体是大架构无错,里外的人出了问题。。。 所以,我们该有的基本认知就是,遵循亲亲和尊尊这个大框架之下的,各种理念是非对多黑白喜好的交锋辩论才对。。。 反对“亲亲”与“尊尊”,如同反对自己人的属性。。家庭属性,社会属性。。。 于是,再看和静虚等反儒者沆瀣一气的吧友里,也有某些吧主, 对于“亲亲”和“尊尊”, 你们是否承认,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呢!?
【姑且沉默】,因为反躬自省也非常有必要,握手各位! 问题是, 目前再好的学识,如果对方接受不了也不过对牛弹琴,甚至自找苦吃; 站在佛教因果观的角度推测,是因为现今的人类五浊深重,难以承受圣贤思想的教导! 所谓,承接圣贤思想和知识的容器法器不行,很多努力事倍功半都是万幸!更要警醒自身的教条和僵化! 呵呵,反儒者可能又要冷嘲热讽了。。。不过大可不必着急,中立的平静的看看再说,也无妨。。 我们认可军训,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个好的身口意的行为,有个好的处理自身和自他问题的状态和智慧,以及能力。。。(当年我们军训,那有几个中暑的,如今又有哪个学校军训没有中暑的,受众这块我们要承认,越来越多人不堪这种军训的教化,以此推之,圣贤思想比之军训,可谓千难万难不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其实,这些林林总总的都是后天的努力,很多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不可救药,这也是个大趋势。。。(比如五音不全的,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成为音乐家舞蹈家;天生色盲色弱者,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成为画家;这些还都是明显界定特点的人群,所能下的绝对的结论!更别说这十几亿人,隐形的一些天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果深重(有人说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坏事,哪来的因果深重呢,但我这里必须将生生世世确定为真实存在,而且必然是因果不虚!如此才能解释很多人生来就是孤苦伶仃有些人生来就是衣食无忧,二代三代差别千万都是很普遍的事。当然,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无疑从来都是与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和谐等等正能量,是一个方向的!只是有人觉得太温和,对他显得就过于懦弱和奴性,这个另文探讨吧’), 这是必然的因素(有人指责这是唯心论的迷信,但请各位多多查一下那些转世轮回的例子,基本上很多都是确凿无误的事实,唯物论实际上也是要尊重事实的,只是如何以公允的态度看待这些事实,从而又能以此而教育改善更多桀骜不驯者,当然我觉得不是我们道理不对,而是我们方法欠妥。尽人事,完善道理和方法,听天命,则是尽可能的善意和诚意之后的问题了,毕竟众生的共业扭转和改善,从来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好的,和对的,好的是否对,对的是否好? 可能如今看来,没有圣贤思想作为一个标准,必然产生极大的分歧矛盾和冲突。。。 看清全局和细节,能让我们不轻易卷入纷争之中;所以,随缘,我们也要学习。。。
【文化,总是希望让你少被污染!】 长久以来,儒家可以说保护了基本的人伦和基本的社会结构, 避免了家族和社会的道德沦丧,规矩人人都不想遵守,但是没有,才会家族大乱,天下大乱! 人类大体分为三个状态,野蛮,保守,自由 蒙昧时期的野蛮,来源不可考,一切的科技文化全部空白,只有等同与动物的本能; 而后,圣贤仁王出世教化苍生,设立人伦规矩明确道德和法律,此时可以说是从野蛮走向循规蹈矩的保守; 再后来,物质需求极大富足,精神世界需求也紧随其后,在不断宽松的甚至放纵的道德和法律之下,自由泛滥也成必然。。。 而此时,人们更多地是迷失自我,污染堕落! 杨朱之学或许最为实在和坦诚,但是自私如果被标榜为坦诚,那么道德也就一定会被人侮辱为虚伪! 个人与群体,孰轻孰重,这都需要中庸之道来平衡! 在物质的世界里,你找不到根本的答案,因为这里都是残忍和冰冷! 精神的世界里,天下为公为什么总是有人会坚持,或许你会认为他不过是为名利而假装,但是人们需要公心需要无私需要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和人群,这是必然的需求,不管是短暂,不管是稀缺,都一定是有所需求! 因为什么?因为每个人,每群人,都可能是弱者,都可能是弱势群体,都需要危难之时的无私关怀和帮助! 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无情无义,而扶危济困是超然道德文明根源! 文化在千百年来总会有自己的生命力的顽强坚持,也总是会有强梁下的摇摆苟安吧!但是,文化就是文化,他不是那个帝王得,也不是那个叛逆的,他是人间的普利有情的一种存在,让你在低俗野蛮中得到洗涤,在你迷失自我时找到方向。。。最起码,让你觉得自己和动物可以明确地区分开来,呵呵 看到有人说易中天先生不认可儒家,实际上不是儒家不好,而是现在教化人心的难度加大了。。。信息的爆炸,带来的是太多的自以为是和随心所欲,人伦和道德以及法律无不受到极大地冲击而岌岌可危! 即使是好的文化,上足了发条的现代人似乎也无暇好好学习,甚或不但不好好学习,还天天向下。。。呵呵 所谓,五浊恶世,不在物质,更在人心啊。。。 众缘和合,因果兼顾,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也罢!
地藏菩萨给你的法子:地藏本愿经,第九卷,称佛名号品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狮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赞   普贤启问,地藏宏开,三途六道绝尘埃,普广问如来,授记十斋,接引上莲台。   南无冥阳救苦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转贴: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东营市委原书记刘士合涉嫌严重违...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些小:小小 关情:牵动感情 这首诗是意思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的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疾苦号寒的怨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的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 此诗写于他在上任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眠.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东营市委原书记刘士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省纪委省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河口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5758358412
脏话侮辱人都那个样子了,竟然彬彬有礼的说“”大家怎么看?“ 我突然被某些人的说话方式, 气乐了。。。 唉,小年轻就不要来折腾了啊 文化这东西,不是血气方刚听不进别人话的年轻人能掺和的,因为他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人格的积淀! 当然,心性很好的年轻人也可以,不过太少,毕竟年龄摆在那里。。。 讨论问题,或者说辩论问题,一是没有主持人,也要遵守基本的尊重辩友的原则;二,任何侮辱谩骂的题目都要有自觉性的避免,不然就是顶着一脑袋黄白之物往人群里扎!(你大可把你自己发的帖子,大声读出来,录音给自己听,看看你说的像话嘛?是人话吗?)三,我们不尊重对方的原因,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不了解,也就不知道自我批评和完善,控制不了自心的人,或许开始是好的,中间和后面也许已经丧失了初始的发心,所以,盯住自己的心,不要意气用事,就不至于最后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了。。。 美好的东西,人人都向往,但是耐心却是人人都欠缺!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虔诚的人,但往往忘了最该做的是要让自己更为谦卑。。。 不谦卑的人,却要说自己最虔诚,那可能已经是一种狂信徒的状态了!(他们说自己最虔诚,于是可以肆意生杀予夺。。。) 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如果不幸对号入座,大可再换个座。。。 人人都在路上,需要携手奋进
儒家入世导人向善,佛老超世导人究竟解脱 我感觉谈的有点累了! 基本观点:尊卑有序,长幼有别,是中性词,是中性的表述 理由: 基于家庭的天然属性,长幼有别就是个天然表述,不存在,也不该有对错的判断,难道让爹妈反过来叫你? 基于群体的基本结构,家族企业非家族企业以及行政机构,必然有上下级天然关系,颠倒也就无法正常运作! 这都是常态这样看!同时儒家也有:君不贤父不慈的表述,这也是在证明儒学不是一味的要你绝对服从! 所以反儒的人们,还是好好歇歇吧!! 而大家喜欢参禅论道,为什么?不问世事,逍遥世外的淡泊宁静,不外如是! 而,现代的科技新的发现和推论都在向究竟的真相靠拢,禅定空性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现代科技认可的事物。 (世界顶尖诸如谷歌英特尔都在定期搞禅修,量子纠缠粒子的诡异现象证明万法因缘生灭,究竟最微观下物质的虚无不存,只剩下真实实有的因果律!) 这个世间不太需要争论什么,只需要知道,儒学君子之道,淡淡如水是为了引导人们不贪物欲,安贫乐道!今天的科技也确确实实证明了 物质本空(心经中那句:诸法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统而观之,当思儒家圣贤悲天悯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良苦用心!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君子入世又出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奈何人类就是私欲炽盛的种类,必然死于私欲,只是各民族的圣贤们都在做着减缓的努力而已。。。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疑而小而为之!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所教! ....
【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看清有情世界器世界 人身难得,贤劫千佛,皆以人身得成佛道; 寿命无常,黄泉路上无老少。。。 轮回皆苦,哪怕清净戒律得生天人,也难免寿尽落入恶道。。 因果从来不会错乱,修学佛法证悟般若空性,可消无始劫来罪孽,才能最终把握命运,超脱轮回之狱!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云:“世间财宝聚还散,王官水火贼盗分,诸佛多闻妙法财,多俱胝劫不坏失。” 意思是说,世间的财富辛苦赚了,也会离散,终被国王、水灾、火灾、盗贼瓜分;而听闻佛法的圣财,多生累劫也不失坏,这才是每个人应追求的! 《杂譬喻经》:财是五家之分。盗贼水火县官恶子。五家忽至。一旦便尽。注:《大庄严论经》说“家中有财宝,五家之所共”,与此相通。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及不肖儿女。即使拥有再多财物,遇到一场大火,可以将你家当焚烧成灰;遇到大水,财产也会流失净尽;盗贼、贪官污吏之流,也来抢走财产;子女不肖,骄奢淫逸,则将家财挥霍荡尽。一个人无法主宰自己的财物,因为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法华义疏》:“世间之财,五家共有,不名己利。出世之宝,但属行人,故名己利。”只有出世学佛,证悟佛性,才拥有真正的财富。
转:日修身语 日修身语 山按):有幸结缘到一本书《积微成博》,便有了选编《每日修身语》的想法。9月10日开始在微博上发出,并在十几个QQ群里同时发出。没想到自己受益的同时许多网友也表现出强烈兴趣,纷纷索要完整版的《每日修身语》,在此特在深山博客中推出,每日我会及时更新,希望广大博友喜欢。 ●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越不快乐。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心犹如漏斗。复杂的心爱计较,简单的心易快乐。(12月31日) ●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定困难重重,放弃;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觉得混日子更累!”(12月30日) ●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不要去拒绝忙碌,因为它是一种充实;不要去抱怨挫折,因为它是一种坚强;不要去拒绝微笑,因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微笑着睡去,微笑着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你明亮!(12月29日)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如果以“爱”的名义,把他盯得死死的,根本不给他自由的空间,只会让他的心离你越来越远。不仅是恋人之间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如此。任何一种爱,若建立在控制别人的基础上,自己一味地付出,却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你越爱他,他越累。(12月28日) ●善良的人是无敌的,不是因为他可以打败一切,而是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敌人。敌人不过是自己心念中的影像和分别而已。朋友不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敌人却可以教给我们,敌人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应该回报以更多的感激。有善心的人不是没有对手,是不把对手当对手,而当成磨炼自己心灵的师友。(12月27日) ●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12月26日)
庄子----天下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奸论可以休矣,文化与非文化要分野!】以文会友,主论儒家 我们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文化,一直有一些人嗤之以鼻; 仔细看来,无非是没有保家卫国,没有誓死不屈,没有以身殉职,等等等等! 而,这正是文化错乱之人的谬误所在! 当然,有人说,笔杆子也是枪杆子,口诛笔伐怎么就不是文化?凭什么说我对文化的批评不是文化?! 这里,所谓文化,我们这样来看: 论语,孟子,老庄,乃至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我们的概念里,是文化,毫无疑问; 而,孙子兵法,法家,纵横家,农桑辑要,水经注,乃至茶经黄帝内经等等都不算是文化; 可以说,这些是职业技能,而非文化! 文化和非文化之间,能比较清晰的剥离开,也就没有那种愚蠢可笑的,汉奸论了! 那么,汉奸这个名词,是如何产生,安立的呢? 一定是非文化的人或事物,引发的非文化的定义和判断! 举个例子: 桃花源记中,那些人有文化否? 有!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们说人家是汉奸呢,魏奸,晋奸?都不是! 你也没资格定义和评判! 那么,是谁在评判汉奸卖国贼之类的呢? 当然,正当的的时候,对汉奸卖国贼的判定也不是什么错误的事! 因为战争前后必然有个了节,这个却和文化没关系! 这是政体内的需要,本能的需要而已!而绝不是所谓文化,跟别说只为整体服务的言辞文章! 总之,不要混淆文化和政治的分界,虽然混淆了很多年,但是还是要明白分界是什么! 不然的话,就会频繁出现那种无知残暴的所谓文化革命!
【汉奸论可以休矣,文化与非文化要分野!】以文会友,文明交流 我们的文化,一直有一些无知可笑的人嗤之以鼻; 仔细看来,无非是没有保家卫国,没有誓死不屈,没有以身殉职,等等等等! 而,这正是文化错乱之人的谬误所在! 当然,有人说,笔杆子也是枪杆子,口诛笔伐怎么就不是文化?凭什么说我对文化的批评不是文化?! 这里,所谓文化,我们这样来看: 论语,孟子,老庄,乃至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我们的概念里,是文化,毫无疑问; 而,孙子兵法,法家,纵横家,农桑辑要,水经注,乃至茶经黄帝内经等等都不算是文化; 可以说,这些是职业技能,而非文化! 文化和非文化之间,能比较清晰的剥离开,也就没有那种愚蠢可笑的,汉奸论了! 那么,汉奸这个名词,是如何产生,安立的呢? 一定是非文化的人或事物,引发的非文化的定义和判断! 举个例子: 桃花源记中,那些人有文化否? 有!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们说人家是汉奸呢,魏奸,晋奸?都不是! 你也没资格定义和评判! 那么,是谁在评判汉奸卖国贼之类的呢? 当然,正当的的时候,对汉奸卖国贼的判定也不是什么错误的事! 因为战争前后必然有个了节,这个却和文化没关系! 这是政体内的需要,本能的需要而已!而绝不是所谓文化,跟别说只为整体服务的言辞文章! 总之,不要混淆文化和政治的分界,虽然混淆了很多年,但是还是要明白分界是什么! 不然的话,就会频繁出现那种无知残暴的所谓文化革命!
【君子和伪君子思辨】担心伪君子出现,是因噎废食的愚蠢想法 习惯思维,会认为君子一定早于伪君子的出现产生。 但实际上,每一个没有达到真君子的都可以称为伪君子!这些没有达到真君子的人也有个统一称谓,真小人!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生下来就一定是个小人,只为自己安乐享受,不向他人苦辣酸甜,一直到不断了解新的同类,才会有所改变,真正能取舍自己的道路!】 君子的标杆,公认是圣贤们定的,完全的君子或许只有孔孟及其贤弟子们够资格,当然历代也有纵情诗词山水的,刚正不阿的,忠贞不渝的,精忠报国的,秉公办案的,鞠躬尽瘁的。。。等等都可以以君子称之! 纵观这些君子的一生,也一定不是生来就是君子,而是不断在风雨中,在挫折困境中,坚忍不拔者,不改赤子情怀者。。。。 也没有一个君子声称自己生来就是君子,如果这样说,那可能毫无疑问,他是个伪君子! 伪君子可怕吗?不可怕!我们可以成为真君子,虽然很多人都成为了真小人,但这不妨碍那些真君子的产生! 而有君子以及君子标准的存在,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良莠不齐的小人们,才有目标才有敬畏,才有方向! 我这里也不是在混淆,君子和伪君子的概念,而是想说,我们不要自我感觉良好,不要觉得伪君子就一定不好! 真君子都是学出来,真小人可以学之,伪君子也可以学之,你学久了,你就真是真君子了,别人看不到,你自己应该清楚,你是像小人,迈步!还是向君子,看齐?! 担心伪君子的人们,因为伪君子就否定古圣先贤创造的文明的人们,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否则,不单单是因噎废食,更是要自甘堕落了!!
“苦、空、无常、梦幻泡影”---这是历史和物理上面的常识! 看到有人攻击佛教, 我想这种攻击,我还是完全不会觉得违规或者不文明! 就事论事,谈谈他所反对的一个主题““苦、空、无常、梦幻泡影”” 】“苦、空、无常、梦幻泡影”---】 首先,佛家也不是消极避世,大乘佛教讲究的是大爱,普渡众生,救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请不要误解! 现在的自杀率居高,人们到底是什么苦导致轻生,这是要反思的,佛教同其他宗教都有劝导他人莫太执着的理念! 当然对于人生,奋斗是必要的,而有些人选择轻生结束奋斗肯定是错误的,而世间对此种现象不好解决,这是事实 那位吧主开了个贴,金庸武侠人物悉数登场,殊不知金庸先生的爱子也是中年自杀身亡的!是的,心中有苦,一死了之。。。多少伤痛留给家人呢!? 【苦】 分身心两方面。缺衣少食之苦,孤独寂寞之苦,这些都是有的,人们的承受能力,实际上跟他的在乎程度,有直接关系!而知足少欲,知惭有愧,是大乘佛教一直明确引导和要求的 行者标准!这种特点的人,不会轻生,不会太贪婪物质,也就不会因得不到和怕失去而过于痛苦!这个道理,我想还是比较准确正确吧!? 【空】 现代物理究极的一些理论也基本上确认了空的万物本质,多数人知道的流传了1500多年的《心经》,就是一直在讲诸法(即万物)空性。。。而万法因缘生,也是再纠缠粒子的实验中有所表达。。。 【无常】 这个词,老子开篇也有,意思呢个人以为与佛家的无常观相同!在纵观有情众生,无情器物的情况下,无常幻灭的结论,不难得出。。。这没什么好说得。。。有生必有死,有城必有灭!其实也是让我们放开对物质的过分执着,减少身心痛苦! 【梦幻泡影】 这个也是以纵观为平常方式,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山川河流,天灾人祸下,都是昨日黄花,倏忽见不存,倏忽间又现了。。。类似塞翁失马,塞翁得马,福祸相依的观点。。。 这些说过了,我想至少佛教大乘思想是能开到那些钻牛角尖的急功近利的,不成功不成名不发财就誓不罢休的。。。不要有过之无不及,要适可而止,要看开放下。。。这应该也没毛病 凡事都有个度,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把握!不知道如何把握的只要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行了。。。要非要在过分点,记着善恶有报,善恶必报,就行了! 阿含经云:不信后世,无恶不作。 别不多说,请多指教!
【分享】搬运一次,再试试 ●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不要去拒绝忙碌,因为它是一种充实;不要去抱怨挫折,因为它是一种坚强;不要去拒绝微笑,因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微笑着睡去,微笑着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你明亮!(12月29日)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如果以“爱”的名义,把他盯得死死的,根本不给他自由的空间,只会让他的心离你越来越远。不仅是恋人之间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如此。任何一种爱,若建立在控制别人的基础上,自己一味地付出,却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你越爱他,他越累。(12月28日) ●善良的人是无敌的,不是因为他可以打败一切,而是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敌人。敌人不过是自己心念中的影像和分别而已。朋友不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敌人却可以教给我们,敌人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应该回报以更多的感激。有善心的人不是没有对手,是不把对手当对手,而当成磨炼自己心灵的师友。(12月27日) ●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12月26日) ●随缘是一种解脱、无着与智慧的表现。领众中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善观因缘而随机诱导的智慧。它看起来不着痕迹,也没有任何勉强;胸有成竹,可是却不固执的去执行既定的计划;有所努力与坚持,可是又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而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我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的接受,而没有难堪的懊恼追悔。(12月25日) ●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好像乌云盖在心头,你愈想驱散它,愈驱之不走。其实,没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境界现前,却没办法不生气,而且是越想越气。这心头火,却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亲情、爱情、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当然,人非圣贤,谁也不能时刻都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持,来慢慢调整自己,学会在大事临头时“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诗偈云:“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12月24日) ●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只不过你已经习惯了某些思维,误以为离开这个就活不下去。一旦你主动或被迫改变了这种习惯,就会发现对生命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苏格拉底曾站在百货市场中开怀大笑:“看哪,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真幸福!”(12月23日) ●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如果此时我们对人对事有嗔心,我们就过着地狱的日子;如果此时我们对自己的财物等有吝啬心,我们就过着饿鬼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对自己的行为有不知取舍的愚痴心,我们就过着**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对人对事的心是善良、美好、纯净的,我们就过着天堂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的心是无贪无执的,我们就过着阿罗汉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的心是慈悲空性的,我们就过着菩萨的日子;如果我们的心是究竟圆满的,我们就过着佛的日子。(12月22日) ●这个世界复杂,其实只是人心复杂;这个世界丑陋,其实只是人心险恶;这个世界阴暗,其实只是人心狡诈。所以,心是菩提,亦是魔障。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随心动,一切皆附心往。眼不见心不烦。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附一则寿康学会清心格言:观察身边,向善的越来越多,心平气和的越来越多。世界随着人心变。既然人心在好转,那么12月22日的太阳将照常升起。)(12月21日) ●计较和怨恨是一座牢,宽容是唯一的钥匙。人,计较什么,就被什么困扰;怨恨什么,就被什么禁锢。困扰的是快乐的心,禁锢的是自由的灵魂。计较和怨恨,是你亲手为自己打造的牢。想要摆脱,不是因计较而得手,不是怨恨的对象倒了霉,而是宽容。宽容化解了纷争,没有了纷争,心无处不自由而快乐。(12月20日) ●人生需要承受,承受孤独,会使我们倍加珍惜友谊;承受失败,会使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与深厚;承受责任,会使我们体会到诚实与崇高;承受爱情,则会使我们心灵更臻充盈。当我们终于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承受时,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12月19日) ●不要因为失去了什么而低落,其实就只是再多努力几个步伐就能看到美好的未来。得不到的本来就不是属于你的,就算你想方设法得到了,也不过是在你那里稍稍停留一下而已,缘分尽了就是尽了,何必心痛脆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2月18日)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生喜。所以,别 人的赞叹,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指责,也不会让你变坏,这些没什么可执著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只要做最好的自己。(12月17日) ●对于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世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12月16日) ●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更自由、更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能理顺自己的情绪,就是支配好了他的重要财富,身心就会越来越健康快乐。而当既能拥有财富,还能给别人也带来快乐的时候,生命也就更有价值。(12月15日) ●雪不压梅香何来,不要埋怨严寒之时飘落的雪花是霜上加雪的冷酷,若你是一株不畏风霜的腊梅,那苍绿的梅枝遥遥等待的,就是那抹雪色。人生的一切逆境亦如这寒风中的飞雪,不是折磨,不是打击,是鼓励,是动力。唯有胆怯,唯有懦弱,才会拒绝寒冷,才会恐惧风雨。(12月14日) ●“慈悲”就是一种爱,但不是俗间儿女情长的爱,是仁慈博爱。慈悲是佛陀设教的最大心愿,“慈”就是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悲”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厄。为人当以仁存心,仁爱乃化育之本,长养万物之根。一个人做什么事,只要有慈悲心,有仁爱心,一定会平安快乐。(12月13日)
【道德经是出世之法】世俗可用,不代表他是世间法 首先,要说明的是: 世间与出世间,只在一心,不在心外! 这里儒家与道家的一个明确分歧,从太平广记中的一段,可见一斑: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 也。”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 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 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 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 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孔子归,三日不 谈。 这个一斑,可是大有深意的! 就孔夫子的反应来看:三日不谈。三天不说话,干嘛呢?思考,思考,思考。。。 我们也思考思考吧。。。 (不小心成了吧主,甚感惭愧。希望各方道友,秉着老子积善之道,不失君子谦谦之风,共同来解读老子之道。) 上士闻道,自不多言;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觉得好笑。 道是什么? 难道还有人说是世俗之道吗? 世俗可用,用来脱俗乎?(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 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 但世俗最大的危机是什么?为什么道不可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
【世俗与超俗】老子的究竟目的是什么? 道德经, 俗人解老,必然俗! 道人解老,必有道! 儒人解老,必有儒! 释人解老,必有释! 人人都可解,道道各不同。 然,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为法前是什么?!毫无疑问,一定有俗不可耐! 当然,总有喷子说,装什么正人君子,故作清高!? 但就本质而言,我们都希望面对的是,正人君子清高好人!因为这种人让你有安全感! 圣贤,那是什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西派也别有成见,要知道康德也说:.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志同道合,其乐融融;道不相同,互相尊重。理性辩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更臻完美。 这贴吧,有点乱了!看看你们发的帖子,再想想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 人心者,无非贪嗔痴,三宝可对治!作恶者,无非身口意,三宝可对治!执著者,无非名利情,三宝亦可治! 积善之家与积善之人,积恶之家与积恶之人原理相同,毫无疑问 所以,重要的事说三遍:知书达礼,理性讨论。 【另外】:一楼又空又水的贴子,好意思吗?你的思维逻辑,不能大于等于一篇微博的长度吗?
山下的老子是老虎,遇到了千万要躲开。。。 解老的人很多啊。。。都是值得赞叹的,至少那颗“想理解老子的”的发心,值得赞叹! 然!老庄以及其他宗教和文化,本质上都有着一种,俗世净土,人间幻城的性质。。。 任何真心解老者,都要明白,俗世解老只是权宜之计,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 若你就此止于俗世幻梦,那么或许能一时左右逢源, 别开生面,毕竟圣贤之道普适天下。。。 但或许下一刻初心不在,深陷迷梦,再难自拔! 这里,有些人常说,道教不是老子之道,佛教不是佛陀之道,等等的观点。 但是,要知道,没有宗教系统提供的闭关清净之所,系统闻思修的保全体系,你从红尘幻梦中挣扎出来都是千难万难!!! 貌似口吐莲花,天花乱坠又如何?你静修了多久,闭关了多久?这种定力在你心中真正生出增长了多少呢? 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一动一静是破妄之道。。。 闻思修,缺一不可,否则,任你千般妙语,最终不过是红尘中打滚的老油条! 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美丽的诗词,超然的境界,凤毛麟角般的人物,才让人难以忘怀,试问几人能够呢? 所以:山下的老子是老虎,遇到了千万要知躲开!
庄子。刻意。兰亭序 【刻意尚行】 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 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饮中八仙歌】 作者: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 以 也 清心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