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bwlx bfbwlx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句可以力行的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顶礼供养皈依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关注数: 1,418 粉丝数: 539 发帖数: 9,626 关注贴吧数: 218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上,那位老师一直不停地诽谤佛陀,也诽谤佛法与比丘们,而他的徒弟却一直与他唱反调,不断地称赞佛陀、佛法与比丘们。这一天傍晚,大家都来到路途中的一个庵婆罗树园内,准备在园内国王建的公共房舍过夜。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这对外道沙们师徒,还没能停止他们谤佛、赞佛的争论。这个情况,让比丘们不禁对这两位奇怪的师徒议论起来。大家都认为,相对于这位外道老师的不了解徒弟,佛陀的善知人们志趣,是多幺的稀有难得啊!佛陀知道比丘们在讲堂聚集,就来询问他们到底在议论什幺。于是,比丘们将他们议论的原委,告诉了佛陀。 佛陀因而教导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听到别人诽谤如来、佛法和僧团,大家不要忧愁、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误的。反之,听了别人赞叹如来、佛法和僧团,也不要感到欣悦、愉快,因为,这也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误的。」 接着,佛陀又说:「比丘们!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细琐、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俭朴严谨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积财物等来赞叹如来而已, 不能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一方面来赞叹佛陀。只有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的赞叹如来。」 什幺是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呢?佛陀那个时代的沙门、婆罗门们,有着种种的邪知、邪见,总括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全然的常见,部分的常见,无因、无缘论,有边、无边论,不定诡辩论,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不正确的现法涅盘论等,共十类六十二种,称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的归纳,就像洒在小池塘中的大渔网,网住了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 而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就是远离了这六十二见,在日常生活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过程中,如实知认识与感受生起的真正原因,以及其所引发烦恼的根除方法:认识与感受,是如何地让人们因贪爱而陷入味着,味着又如何在无常变化下转为祸患,圣者又如何从中超越与出离。由于能超越与出离,所以圣者切断了推动流转到下一生的根,就像斩断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树根,这棵树就随之枯萎,永远不再生一样,这就是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能够从这里来赞叹佛陀,才是真正的赞叹。
人生幻变,苦乐无常,推荐《大圆满前行》 (三大根本苦)分三:一、变苦;二、苦苦;三、行苦。 ▲庚一、变苦: ▲ 现在的人们所拥有的片刻快乐也是瞬息万变,可以说转眼间就会变成痛苦。比如说,本来食用对身体有利的饮食以后,正当觉得吃饱喝足、心情愉快的时候,没想到胃肠里生了寄生虫,突然染上了严重的浪踏病 ,痛苦不堪。正当快快乐乐的时候,忽然间,怨敌赶走了家畜、大火烧毁了房屋、病魔缠身或者听到别人的恶语中伤等等,顷刻之间就会乐极生悲。从这一点来说,在这个生死轮回中,表面拥有的安乐、幸福、名誉,其实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恒常性、稳固性,终究离不开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轮回生起厌恶之心。 庚二、苦苦: ▲ 所谓的苦苦,是指前面的痛苦还没有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可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说,麻风病还没有痊愈又生毒痈 ,毒痈还没有好转又生疮;父亲不幸逝世,紧接着母亲又撒手离去,被怨敌抢劫一空又加上心爱之人命归黄泉。在这个轮回中,无论是生在任何地方,都唯有以苦上加苦而消磨时光,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 庚三、行苦: ▲ 现在我们这些自以为安乐的人们,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亲身受苦,但实际上也绝没有摆脱痛苦之因,比如,吃饭穿衣、住房受用、装饰设宴等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造罪业的因,所作所为完全是罪恶的伪装,这一切的后果无疑就是痛苦。 下面我们就以茶叶与糌粑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 茶叶是汉地生长的一种植物,在播种、剪叶等一系列的过程中杀死的众生数也数不清。从康定以下,依靠人力运上来的时候,每个人需要携带重达六十二卡 的分量。人们将大茶顶在头上运来,以致于前额的皮肤被磨得一干二净,甚至到了白骨清晰可见的程度,他们仍然还在不停地运送。从康定以上,依靠犏牛、牦牛、骡子等驮运上来的时候,所有牲口都是腹背疮伤 、毛脱皮烂等。不仅在运输过程中人畜要感受这般令人无法想象的役使痛苦,而且在经销茶叶的时候,买卖双方都是通过弥天大谎、不顾廉耻、发誓赌咒、背信弃义等欺骗手段或大吵大闹来销售的。这些商品基本上都是用绵羊毛和羊羔皮来兑换的。 这些绵羊毛也是一样,夏季时,每一只羊的身上虱子及吸血虫等含生与它的羊毛数量不相上下。当人们用剪刀剪羊毛时,这些含生大多数断头断腰、内脏脱出而亡命,剩下来的也是与羊毛绞在一起,憋得喘不过气,当然最后也只有死路一条。 羊羔皮也不例外,小羊羔刚刚出生,诸根圆满具足并有了苦乐的感受,身体正在发育成长,刚刚感受到生存的快乐之时,就立即被宰杀了。虽然是愚昧无知的**,也同样渴望生存、畏惧死亡、害怕遭受气息分解的痛苦。遭杀的小羊羔的母亲就像死了独子的慈母一样悲痛欲绝,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目睹的事实。只要稍微思索一下诸如此类的商品买卖,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仅仅是喝一口茶也已成了恶趣的因。 再来说一说糌粑,在最初开垦田地期间,地上的所有虫类被活活埋到地下,地下的所有昆虫被翻到地面上来,耕牛不论走到哪里,随之而来的乌鸦、鸟雀等都会跟在后面不停地啄食着小虫。当灌溉田地的时候,水里所有的含生干涸而死,旱地上所有的含生溺水而亡。到播种、收割与舂磨等时,所杀的含生也不可胜数。如果想到这些,我们吃糌粑就如同在吃虫蝇粉末一样。 有的人可能认为,被称为三白三甜 的酥油和牛奶等,该是无罪清净的食物吧。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大多数小羊羔和牛犊被杀,未被杀的刚刚生下来也很难吃到一口甘甜的母乳。主人用绳子将它拴在桩子上,行走的时候两个牛犊互相连在一起,吃一口母奶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而主人则从牛奶中提炼出酥油。本来,母亲身体的精华是孩子生命的源泉,牛奶被夺走以后牛犊处于不死不活的地步。虽是体魄健壮的母牛,(因主人日日抽取其身体的精华,)到了春季时,它们从卧处爬也爬不起来,已是精疲力尽、奄奄一息。大多数牛犊、羊羔也因饥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那些也是干瘪羸弱、四肢萎缩、步履艰难、濒临死亡,成了拔炒棍头 一样。可以想象,现在我们认为幸福的所有事物,包括口中吃的、身上穿的,一切财物、食品、受用都唯一是通过造罪业才得来的,这一切一切的果报最终必将要感受漫漫无边的恶趣痛苦。因此说,现在一切表面的快乐都是行苦的本性。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
【异曲同工之处】分享给学友们:大师就说调伏欲贪 33 .大师就说调伏欲贪 有一次,佛陀来到外祖父善觉王统治的天臂城游化,住在附近的一个释迦族村落中。 那时,同在天臂城附近,有一群来自西方的比丘,正打算返回他们的家乡安居,临行前,特别前来拜别佛陀。 佛陀问他们说: 「比丘们!你们向舍利弗辞别了吗?」 「还没,世尊!」 「那你们应当去向舍利弗辞别!比丘们,舍利弗是位修行淳熟,又能提携道友,对道友的修行有助益的人,去向他辞别,一定能令你们有所获益。」 「好的,世尊!」 这时,尊者舍利弗正坐在离佛陀不远处的一棵树下。 这一群西方比丘拜别了佛陀,就来尊者舍利弗处,他们向尊者舍利弗问讯顶礼后,说: 「舍利弗学友!我们打算回西方去安居,特地来向您辞别。」 「你们向世尊辞别了吗?」 「辞别了。」 「你们回到西方,会经过许多不同的国家,遇上许多不同族类的人,他们之中或许一些有智能、有见识的人,会对你们的所修所学感兴趣,而问: 『你们的老师都教你们些什幺呢?』 这时,你们要怎幺回答,才能完整地将世尊的善于说法,你们所善于受持、观察、悟入的内容展现出来,而不致于让人误解了佛陀,或者让人问倒了呢?」 「舍利弗学友!我们老远来,就是特别要向您请益的啊!但愿您慈悲,为我们讲解吧!」 于是,尊者舍利弗说: 「学友们!如果有聪明的王族、婆罗门、地方仕绅、出家沙门来问你们: 『你们老师怎幺说法?怎幺教您们的呢?』 那幺,应当这样回答: 『大师就教我们调伏欲贪!』 如果他们再进一步问: 『从哪里去调伏欲贪呢?』 你们应当回答: 『大师说,从色、受、想、行、识五蕴处调伏欲贪。』 如果他们问: 『欲贪会有什幺问题吗?以致于要从五蕴处调伏它呢?』 你们应当回答: 『如果于五蕴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念,一旦五蕴起了变异,那幺人们就会因此而生起忧、悲、恼、苦、愁了。因为看见欲贪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要从五蕴处调伏欲贪。』 如果他们问: 『离欲贪有什幺好处呢?值得从五蕴处调伏它?』 你们应当回答: 『如果于五蕴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念,一旦五蕴起了变异,也不会引生忧、悲、恼、苦、愁,离欲贪就有这样的好处。』 学友们!如果与不善法为伍的人,也能够当生得安乐而没有苦迫、障碍、热恼,死后还能生在人天善处之中,那幺,世尊也不会赞叹断除不善法了。 学友们!如果具足诸善法的人,当生仍受苦迫、障碍、热恼,死后还会堕入恶道中,那幺,世尊也不会赞叹具足诸善法了。 学友们!具足诸善法的人,不但能够当生得安乐;没有苦迫、障碍、热恼,死后还能生在人天善处中,所以,世尊会赞叹具足诸善法。」 听了尊者舍利弗的这番教说,比丘们都非常欢喜地受持了。
【索达吉堪布量子科学帮我们理解空性】---最新科学佐证佛法空性 不要说是佛教界,包括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在空性的问题上往前迈了一大步,已经比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更接近于空性。   爱因斯坦就首先提出了质能转换原理:所有的物质,如瓶子、柱子等等,都可以转换成没有任何阻碍的能量。也就是说,包括我们生存所依赖的地球、我们的这个肉体等等,全都可以转换成通彻无碍的能量。   学过物理学,或者有一点量子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所有眼睛能看到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所组成的;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在夸克的后面,还有亚夸克;目前物理学所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表明,在亚夸克的下面,是一种场。   所谓的“场”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物质性质的,像虚空一样的能量。也就是说,在一切物质的表象背后,只是一种场而已,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比如说,当我们看见这个杯子的时候,这个杯子却是由能量所组成的,并不存在什么有质碍的、实实在在的物质本体。这种能量不是通过转换而得到的,而是在物质存在的当下就是能量。   当然,从佛教的角度而言,这种观点并不究竟,因为量子物理学家还执著一个“场”的实有,所以离佛陀的境界还差得很远。不要说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境界,就是小乘阿罗汉的无我境界,他们都没有通达。   而释迦牟尼却在很早以前,就证悟、通达了比这更深入、更究竟得多的终极境界,并把这些证悟境界告知了后人,稍微学过一点佛教唯识宗或者中观宗的人,对量子力学的观点不但不会感到惊奇,而且还会觉得这只是很粗大的分解物质的层面,远远没有将物质分透、分彻底。   佛教超胜于科学的地方还在于,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的,都是常人既无法亲身体会,也不能亲自推导的科研成果,而佛陀却不是让世人盲目地接受他的证悟“成果”,还进一步用通俗易懂的逻辑推理方式,让每一个凡人都能亲自推断出空性的结论。如果愿意进一步往前走,还可以亲身体会到佛陀所证的空性境界。   大家可以试着依照量子力学的观点来想象一下,我们所在的这个房子,只是一大堆的能量,并没有什么实在的物质。当意识到这些以后,你们有没有一种悬在空中、无所依托的感觉?要知道,这些墙壁、地板、桌子、凳子等等,都是不存在的啊!你们会感到恐慌吗?反正很多量子物理学家都感到恐慌过。正因为如此,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才会深有感触地说道:“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震惊,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   当科学家发现这种现象时,他们也很惊讶,但可惜这些科学家们不懂佛教中观的道理,否则他们也就不会如此惊讶了。   西方的哲学家也有过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作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兼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的笛卡尔就认为:“我怎么知道我不是在做梦,而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   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贝克莱,也从物理学中驱走了实体概念,他认为,事实上并不存在“自我”这种印象,因此也没有“自我”这种观念(第一卷,第四编,第六节)——“当我极密切地体察我称之为我自己的时候,总要碰上一种什么特别的知觉——冷或热、明或暗、爱或憎、苦或乐的知觉。在任何时候我从不曾离了知觉而把握住我自己,除知觉而外,我从不能观察到任何东西。”他含着讥讽的意味承认,也许有些哲学家能感知他们的自我,“但是撇开若干这类的形而上学家不谈,对人类中其余的人我可以大胆断言,自我无非是一簇或一组不同的知觉,以不可思议的快速彼此接替,而且处于不绝的流变和运动中。”   经验论的另一位代表休谟,也对人的知觉、观念之外的任何存在都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像上帝这样的精神实体,都无法确定其是否存在。休谟把自己的这个观点称为怀疑论。   中国的道家也有“壶中日月”、“耳视目听”、“庄周梦蝶”等打破世人固有观念的说法,但道家的见解却偏向于消极无为,他们否认缘起现象,没有积累资粮、忏悔罪业等方便,只是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的“坐忘”等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至于道教的天尊信仰、修内外丹、尸解成仙等等,就更是与佛教相去甚远了。   总的说来,虽然主观唯心主义有“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之类的主张,量子力学也将物质的概念抉择到了“场”的境界,世间的任何一个哲学家或科学家,无论是东、西方哲学还是现代科学,都无法证实事物的真实存在,但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真正通达这个问题。他们的理解和结论,与佛教的见解还有着天渊之别。   由此可知,即便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也可以得出,任何微尘许的法,不论瓶子、原子还是夸克,到最后都不可能实有存在。既然事物的本体不存在,又怎能不是空性呢?这个观点,就与佛教比较接近了。   以前台湾有个佛学人士对物理学特别精通,他专门将天文学、量子力学、《心经》、《宝积经》、《华严经》中的很多道理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清楚地论证了佛教与现代科学的相似之处,以及很多现在科学尚未探索到的佛教境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但可能是他还没有精通佛教中观和因明理论的原因,所以没有将佛教与物理或其他学科相冲突的一些问题解释得很清楚。   作为修行人,若能将世间的有些问题和佛教的道理结合起来,也能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和通达很多往常无法理解的问题。
【大師就說調伏欲貪】佛陀教了什么呢? 有一次,佛陀來到外祖父善覺王統治的天臂城遊化,住在附近的一個釋迦族村落中。   那時,同在天臂城附近,有一群來自西方的比丘,正打算返回他們的家鄉安居,臨行前,特別前來拜別佛陀。   佛陀問他們說:   「比丘們!你們向舍利弗辭別了嗎?」   「還沒,世尊!」   「那你們應當去向舍利弗辭別!比丘們,舍利弗是位修行淳熟,又能提攜道友,對道友的修行有助益的人,去向他辭別,一定能令你們有所獲益。」   「好的,世尊!」   這時,尊者舍利弗正坐在離佛陀不遠處的一棵樹下。   這一群西方比丘拜別了佛陀,就來尊者舍利弗處,他們向尊者舍利弗問訊頂禮後,說:   「舍利弗學友!我們打算回西方去安居,特地來向您辭別。」   「你們向世尊辭別了嗎?」   「辭別了。」   「你們回到西方,會經過許多不同的國家,遇上許多不同族類的人,他們之中或許一些有智慧、有見識的人,會對你們的所修所學感興趣,而問:   『你們的老師都教你們些什麼呢?』   這時,你們要怎麼回答,才能完整地將世尊的善於說法,你們所善於受持、觀察、悟入的內容展現出來,而不致於讓人誤解了佛陀,或者讓人問倒了呢?」   「舍利弗學友!我們老遠來,就是特別要向您請益的啊!但願您慈悲,為我們講解吧!」   於是,尊者舍利弗說:   「學友們!如果有聰明的王族、婆羅門、地方仕紳、出家沙門來問你們:   『你們老師怎麼說法?怎麼教您們的呢?』   那麼,應當這樣回答:   『大師就教我們調伏欲貪!』   如果他們再進一步問:   『從哪裡去調伏欲貪呢?』   你們應當回答:   『大師說,從色、受、想、行、識五蘊處調伏欲貪。』   如果他們問:   『欲貪會有什麼問題嗎?以致於要從五蘊處調伏它呢?』   你們應當回答:   『如果於五蘊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一旦五蘊起了變異,那麼人們就會因此而生起憂、悲、惱、苦、愁了。因為看見欲貪有這樣的問題,所以要從五蘊處調伏欲貪。』   如果他們問:   『離欲貪有什麼好處呢?值得從五蘊處調伏它?』   你們應當回答:   『如果於五蘊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一旦五蘊起了變異,也不會引生憂、悲、惱、苦、愁,離欲貪就有這樣的好處。』   學友們!如果與不善法為伍的人,也能夠當生得安樂而沒有苦迫、障礙、熱惱,死後還能生在人天善處之中,那麼,世尊也不會讚歎斷除不善法了。   學友們!如果具足諸善法的人,當生仍受苦迫、障礙、熱惱,死後還會墮入惡道中,那麼,世尊也不會讚歎具足諸善法了。   學友們!具足諸善法的人,不但能夠當生得安樂;沒有苦迫、障礙、熱惱,死後還能生在人天善處中,所以,世尊會讚歎具足諸善法。」   聽了尊者舍利弗的這番教說,比丘們都非常歡喜地受持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0八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二經》。   二、尊者舍利弗以「調伏欲貪」來總攝佛陀的教說,與《阿含經》中常見的修行次第:「厭、離欲、滅盡」相合,可以視為是當時修行的主流思想。此部分《雜阿含第一0八經》的原文為:「大師唯說調伏欲貪」,《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二經》的原譯文為:「我等之師以教調伏欲貪」,顯然《雜阿含第一0八經》的語氣較為強烈。   三、「調伏欲貪」可以總攝一切佛法的修學嗎?生死與解脫的關鍵,不是在「我執、我見、我慢」嗎?(參考故事第九八〈闡陀的證入〉按語(三))其實,「欲貪」(或廣說為「貪愛」)與「我執」是緊緊相連難以分離的:貪愛的主角是我執,而我執的展現,是「順我則貪,逆我則瞋」,貪固然是貪愛,即使是瞋恚,也還是在貪愛不得之下的產物,所以,瞋恚實際上是貪愛的一種形式。因此,「調伏欲貪」與我執我慢的斷除,是一致的,亦即:沒有不斷我執而得以徹底離貪愛的,也沒有徹底離了貪愛而我執未斷的。至於四聖諦、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也都可以視為是為了成就這個關鍵而開展的方法。所以,尊者舍利弗以「調伏欲貪」來總攝佛陀一切教說,是十分貼切而又具體的。
转个有关【悟道】的文章 悟道因缘 修行是一点一点悟道的,只要你明白一次道理,就算一次悟,但大悟小悟不一样。所谓: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悟,最后就能彻底悟到佛法的真实道理,这才算是见道了。 各人的悟道因缘都不一样。有的人是看大乘经典,心里非常清净,看着看着,看到某一句时,马上就能悟道。六祖慧能大师由于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当下悟道。有的人是在定中,比如在禅堂里入定,突然外面一声响,马上就悟道。还有的人由于平时用功,心非常清净,旁边的人随便说一句话,他就能悟道。不管说任何一句话,他都能相应。这就是说,他的前提因缘条件(也就是加行)已经具足了,在那个时候,说一句话就能相应,因为因缘已经成熟了。 总之,长期锻炼内心深层的平静,并且发大乘之心是悟道的主要条件。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个老居士,也没什么文化,后来发心出家。就到一个小庙里面,并且找了几位护法居士,天天给他送饭。自己就在这里用功,每天参“进来出去走路的是谁”?“拉屎撒尿的是谁”?“睡觉的是谁”?“喝茶吃饭的是谁”?护法居士也精心地护持。三年之后,几个居士想,师父用功三年了,平时一句话也不说,如此精进地用功,他肯定有所悟处。我们今天回去请他老人家给咱们开示开示。 然后几位居士到了师父面前顶礼三拜说:师父,请给我们开示开示。老和尚一听,心想我吃了人家三年的饭,今天怎么开示啊?他的心里没有底儿,但是居士们都跪在下面等着他开示,正在这时候,老和尚突然看见从墙角的洞里钻出来一只老鼠。老鼠伸出头左看右看,看了一会儿就把头缩回去了。过了一会儿,老鼠又从洞中探出头来,左看右看了一会儿又缩回去了。老和尚就看着老鼠说:“出来也是你,进去还是你”。就这一句话,那几个居士当下悟道。 也就是说,闭关三年的老和尚他自己并没有悟道,但他的一句话,让那几个居士当下悟道。因为这几个居士虔诚,心地非常清净,平时也一无所求,并且都相信师父肯定会给他们开示很好的法。所以,一个没开悟的老和尚居然因为一只老鼠的因缘,能让几个居士当下开悟。这就是一种因缘。谁知道那几个居士、那个老和尚,还有那只老鼠,他们到底是什么缘份。 很多祖师都是在很奇怪的一种因缘下开悟的。比如有一个椽子和尚,他是马祖的徒孙。他一直到处参学,拜访善知识。过去的禅和子本身自己就很用功,心也清净,一心就想求道,其它的一概不想。每天就是参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心一直定在这个问题上,久而久之就能得到利益。 有一次,椽子和尚坐船过河。划船的老和尚就问他:“上座,往何处去?有何去处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在椽子和尚思考的一瞬间,划船的老和尚一桨就把他打入河里。椽子和尚从水里一伸出头,老和尚就用桨把他打入水里,边打还边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这样连续打了好几次,椽子和尚一着急就给开悟了。说明人家以前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平时身心已经很柔和了。 还有一位临济祖师,他先是跟着黄檗祖师,黄檗祖师就让他一直在菜园里种菜。临济祖师一边种菜一边就在心地上用功,多年之后,他就到黄檗祖师前去求法,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一个头刚磕下去,黄檗祖师二话没说,就用棍子把他打了出来。那时候的老和尚都是实实在在地下手,打得临济祖师胳膊腿子疼了好多天。过了一段时间,等到身上的伤好了,临济祖师又去黄檗祖师前求法,结果二话不说又被打了出来,打得他头破血流。于是,临济祖师又修养了好长的时间,等到伤好了,又去请法,结果还是被打了出来,打得他一瘸一拐的。 临济祖师就想,他的缘份可能不在这里,就跑去跟黄檗祖师辞行。说:“弟子业障重,这里可能没缘份,弟子想出去参学”。黄檗祖师就说:“那你就去南泉那里吧”。那时候的人善根非常好,人都很实在,也很纯朴,师父说什么就是什么,虽然打了他好几次,但他心里没有一点怨恨,反而觉得自己业障重,生起惭愧心。 后来,临济祖师就奉师命去了南泉那里,见了南泉就磕了三个头。南泉就问他:“从何处来”?临济答:“从黄檗处来”。南泉又问:“黄檗如何给你教研”?临济说:“惭愧,弟子业障重,请了三次法,被打了三次”。然后南泉就说了一句话:“老檗心切”。就这一句话,临济祖师马上悟道,然后一蹦子就跳到南泉面前,抓住就是两拳。南泉说:“与我无关,此为黄檗圈套”。 也就是说,南泉怀让和黄檗祖师都是开悟的高僧,可是临济祖师开悟的因缘恰恰在南泉那里,而不在黄檗这边。这说明,你在谁前开悟,在哪种条件下开悟,这都是缘份。不要说在人面前,就是前面给你们讲的那几位居士的公案,他们开悟的因缘却在那个老鼠的身上。所以,你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平时就踏踏实实地用功,只管耕耘,莫求收获,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你如果一心想求个开悟,一心想求个得道,那是白费心机!
关于佛的七能三不能 [吾本不生,汝焉能死。]   【嵩岳元圭禅师。伊阙人也。姓李氏。幼岁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懈。后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遂卜庐于岳之庞坞。   一日。有异人峨冠裤褶(徒颊切)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   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   彼曰。师宁识我邪。   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邪。   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   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   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   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   师即为张座。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应曰能。不能。即曰否。   曰。谨受教。   师曰。汝能不淫乎。   曰。我亦娶也。   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   曰。能。   师曰。汝能不盗乎。   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   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   曰。能。   师曰。汝能不杀乎。   曰。实司其柄。焉曰不杀。   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   曰。能。   师曰。汝能不妄乎。   曰。我正直。焉有妄乎。   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曰。能。   师曰。汝不遭酒败乎。   曰。能。   师曰。如上是为佛戒也。   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孰为戒哉。   神曰。我神通亚佛。   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   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师曰。汝能夺地祗.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曰。不能。   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更无一人能主其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   师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邪。   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师曰。无为是。无为是。   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邪。愿随意垂诲。   师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   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动。愿师无骇。   即作礼辞去。   师门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幡环佩。凌空隐没焉。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掣电。栋宇摇荡。宿鸟声喧。   师谓众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   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 (五灯会元)
【佛老出世又入世,儒学再再入世】欲入俗世化清流,奈何人心险恶 礼义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君子和伪君子,小人和真小人,似乎永远是有关儒家的话题。 殊不知,世间君子有几人?不过是,满眼的俗不可耐而已! 爱莲说,陋室铭,正气赋,石灰吟,梅妻鹤子,伯牙叔齐。。。 李杜诗篇,婉约豪放,苏轼白居易,纳兰王阳明。。。 文化底蕴何其深厚!儒家整个系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 有忠就有奸,有正就有邪,哪个行业没有杂草败类呢? 儒家并无过错,只是人心险恶,只是人类自己的问题而已! 儒家入世,再入世,求仁得仁又何怨呢? 其实,我们该赞叹孔孟之道! 犹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犹似“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所谓,诱惑太多,初心难得! 我们不要抓着儒家的败类不放,也要看到儒家创造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千古文章! 历来,谦谦君子,温文尔雅,令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或许多遭凶悍民族的践踏蹂躏,但一旦蛮夷接触到儒家的文明教化,立刻就心悦诚服融入其中! 茹毛饮血不是文明,舰船大炮不是文明,趾高气扬不是文明,挥金如土不是文明。。。 只有诗书礼仪,尊老爱幼,正人君子,孝悌谨信,和合谦让。。。这就是文明啊! 儒学,或许远去,但孔夫子却,当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美誉!
【不争,无为,厚德之土,善载之水,彰显无为之道】老子略解 【不争,无为,厚德之土,善载之水,彰显无为之道】老子略解 老子道德经,字字句句,无不体现上善若水,承载万物,中立无为,顺其自然! 争与不争,无为与有为,各位可见的,却该明白,此处,有欲无欲才是其的根本所在! 何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则兼收并蓄取长补短;道,则清净致远,弃欲观心。。。 那天,有道友说,我要创业,如何学老子之道呢?没得学,老子不叫你创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与人为善,积累福德就是了。。 而,为道者,不知为道日损,终日叫嚣对其他思想哲学的痛恨和灭杀,你连老子口中的下士都不如,跟遑论理解好秉持,上善若水的真实含义了。。。 上善若水,其实与厚德载物有何区别呢?承载万物,又是为的什么?诸位慕道之士,仔细看看我们的地球,泱泱大千美轮美奂,物种丰富,群星璀璨,鬼斧造化,自然天成。。。可曾明白其中至理?可曾思考,这雄起的地球万物和玄奥星空,何以如此叹为观止? 顺其自然,为何顺其自然,如何顺其自然? 因为,万物叹为观止之现状,皆因随顺其自然成住坏灭,新陈代谢,而水到渠成,万千美妙,所以要顺其自然! 如何顺其自然,必然要学上善至若水,厚德载万物,容纳万千,随其自然! 菜根谭曾云: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曾云,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无为何以无不为?宇宙万物,顺其自然,生长发展,带来一派生机盎然,此结果,对比我们想主动干预的思想和目的,以及预期的结果。。。虽不能说已达无为之境,却也是比起有为,高下立判。。。 而,值得警醒的是,任何的有为都是对自然之性的,不合理不合情的干预,结果就会出现缺憾,而有为之所以能成功的做出有为之事,皆因其足够强大。。。在人类思想史上此类悲剧尤为突出;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覆灭了春秋灿若星空的诸多思想奇葩,造成这块大陆的思想和灵魂,一直难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变革发展,对于那辉煌的百家争鸣时代,只能扼腕叹息,难复昨日辉煌,愧不敢面对诸圣贤当初之所望! 行文到此,现实中,其实中立一词,是最贴近无为的解释。。。此文全文中的无为,皆可以中立一词代替。。。 之所以要引出中立一词,皆因,现实必然需要我们有所作为,如何秉持无为秉持中立?!皆因中立无为,才能有思想界的万千奇思妙想,万千曲折神奇。。。才能在此基础上,重现春秋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辉煌! 总之,保护了中立无为的土壤和规则,我们的民族才能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未来的崛起才能水到渠成!闭门造车,排斥异己党同伐异,这是一己私欲在作怪,却自以为爱国爱民,实为自取愚昧!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诸位道友,甚思量之!
【商盟内部参考消息】一定要重视思想教育 灵界的一年虽未过去,但是,本盟明尊的一生却要嘎然而止了;为了本商盟未来的前途,他在临终前,发出最后的信息,希望商盟领导者们从他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这次,围剿反商盟的,仙界帝国主义代言人马良一事,表面上看是成功将马良歼灭了,但实际上,本商盟的优秀领导明尊同志却被韩立及其灵宠,最后反戈一击,形神全灭。。。这却是商盟一大无可挽回的损失,明尊同志最后以身殉职的教训值得大家深思。 总结其中的教训如下: 领导者们只知道,用金钱去收买炮灰,甚至用权力收买炮灰,这些物质上的东西,竞争对手却是很难与我们相比,明尊同志给与叛徒韩立的好处也足够多了; 但是,为什么,韩立最后还是叛变了呢?这是因为,明尊同志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本盟有关,加强主题思想教育的,有关通知和文件。。。 主题思想是什么,是一种牺牲精神,为谁牺牲?为商盟老大牺牲,义不容辞! 但是,实际上,老大手下的我们这些老二们,在下面这些散修这些客卿长老面前。也是老大,我们老二们可以为老大牺牲,下面这些草根屁民当然也要为我们牺牲。。。 这种思想教育一定要用心去推广,晓之以利,动之以权。。你年年月月日日教育他们,从小抓起,从每个人做起,只要你重视认真去做,今后韩立这种突发事件就可以基本避免嘛,。。 明尊的失败之处,是平时思想工作抓的不严,这是一个主要方面,另一个主要方面,为什么不派人安抚韩立的家属呢,大战之前,通知韩立,他的家属情绪很稳定,他感激涕零之余,还能不为你明尊,为本商盟,肝脑涂地?! 最后,本盟各单位一定要做好此文件精神的传达,落实到各个堂口,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按要求上交学习心得体会 商盟宣传部20130823
【道法自然】彰显中立之美德 中立的厚德载物与小民的千差万别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新鲜和刺激,同时也感叹自然造物之美。反观我们自身,族群之中,也是如此,差异同样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索和探求,何为人性之美,何为万物之灵,何以和平共存。。。。 物种的差异性因大自然的中立而异彩纷呈,思想的差异性也在人类的历史天空中繁星璀璨!赞美大自然和历史性空,,真如慈母般的存在而毫无利益自己的私心,在时空中创造了 人类和人类之外的所有的美丽和奇迹! 厚德载物,厚以中立之德,承载千差万别之物,之思想,得以近乎真理的繁荣和安宁!路漫漫其修远,人类上下以求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千奇百怪的大自然,百家争鸣的人类社会,无不是在此天地之中,产生和存在,映射天地的中立之美德! 己和异己,宗教徒及异教徒。。。我们都是天地所赋予的平等人类。基于此点,最终要踏入必然的共同的,和平和繁荣,或以和平的方式,方法及媒介,达成共同遵守的约定和准则。。。 保护思想的多样性存在与发展,更胜过,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才有人类的真实不虚的繁荣和稳定,才有接近最终的大同的可能性,才接近我们人类最终的幸福和梦想。。。 记得那么一句话:人类是爱的产物,爱才是人类的出路! 何以为爱,何谓真爱?窃以为,有中立之德,才得爱之根基,假以时日,水到渠成。舍此?别无他路! (10年的旧文,分享一下,敬请指教!)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