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白云
岭上白云
关注数: 4
粉丝数: 39
发帖数: 697
关注贴吧数: 0
转载:中医和瑜伽养生原理 瑜伽,起源于印度,东汉末年随佛教传入我国。事实上,佛法亦是释迦牟尼从瑜伽修行中顿悟,随后创立佛教并发扬光大于中国。历来佛教、道教等“禅”法等修炼一致讲究如何更好开发人体自身潜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瑜伽修练的“梵”意景也与佛、道教的“入定”和“顿悟”描述相通,瑜伽某些理论和**描述同我国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中医学内容有惊人的相似。东方这两个文明古国,在文化交流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并未见瑜伽对我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产生影响的记载。因此,发生在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系的古代文明,对人体生命活动基本认识的相似性,是现代学者应于关注和掀开之谜。 1瑜伽与中医学一样重视阴阳平衡 1.1瑜伽门殊多,而今受西方世界所热衷盛行者是以调息与体位法为主的哈他瑜伽。其修炼目的主要是开发大脑、肌体和心理功能。“哈他”者,意为日月。“哈”为太阳,即阳性能量;“他”为月亮,即阴性的能量。“哈他”瑜伽意指阴和阳2种力量的“结合”,达到阴阳平衡,从而保持机体最佳的健康状态。瑜伽体位法练习时动作的左右对称、两手相合等都蕴涵着阴阳平衡理论的要素[1]。 1.2“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精神与肌体两个体系。人们平常的思想活动多半是无序而紊乱的,是人体精、气、神的浪费,表现为疲劳、兴奋、哀伤、激动等无用的消耗,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活动,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阴阳失调现象。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不甚严重,通过休息便自然恢复平衡;但如不能主动地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或肌体的病患。笔者认为:“哈他”瑜伽体位法练习亦讲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则生阴,动而生阳,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从而起畅通气血,舒展经络之效。 1.3中医的阴阳学说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她诞生以来,已经陪伴着我们中华民族度过了数千个春、夏、秋、冬,在她那伟大的身躯上,哺育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经络学、儒学、道学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代表着人类科学的未来,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大烩萃,现代物理力学讲究动态平衡、自然界要遵循生态平衡、人体要保持平衡、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保持平衡。宇宙天体也同样需要平衡。失去了平衡轻则得病,重则毁灭整个国家、整个地球和宇宙[2]。《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亦同此理。 2瑜伽与中医的经络理论相吻合,其**亦可疏通调畅经洛 2.1瑜伽《三脉七轮》理论与中医经络理论的阐述。瑜伽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内在的能量系统,称为灵体(Subtle Body),原来它与医学上人体神经系统密切相联,它的主要部份为:三条经脉(中脉、右脉、左脉)、七个能量中心(Chakras七轮)(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及五气(命根气、上行气、平行气、下行气、遍行气)的修练,唤醒昆达利尼能量。瑜伽七轮在东方医学上被称为“经脉”,也就是分布在身体正面中央的任脉和身体背面中央的督脉。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气和血是指血液、氧气、感觉、气力等人赖以生存所必需的生命能量和生命之气,它包括经脉与络脉,经脉是主干,而络脉是分支。经脉在深部分骨肉的中间,以纵行为主;络脉在体肤表面部位,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而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3-4]。 2.2瑜伽冥想练习时的手法,两手大拇指与食指相交正好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循环相吻合。大拇指指尖外侧是手太阴肺经终止点少商穴的位置,而食指指尖处商阳穴既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又与手太阴肺经一分支相连。肺经在表里关系上与大肠经相表里,和大肠经是互相连通的。所以在瑜伽冥想时手势和呼吸结合进行循经导引可达意想不到的舒经活血功效。 2.3瑜伽练习过程中的舌顶上颚,可连通任督两脉任督都是中医理论中的经脉:
为什么中医水平难以提高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不能精义,则不能入神,不能入神,则没用。 定能生慧,好好打坐修定吧,没有这个,别做梦了! 访什么名师,求屁的秘方。
老蒋谈他对中医的认识:一个老外,不容易啊! Volker Scheid(蒋熙德) 演讲摘录-2006年5月31日于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4-06 11:55:47) Volker Scheid, Ph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School of Integrated Health,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London Department of Health Research Capacity Development Fellowship Award Holder Presid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Asian Medicines (IASTAM) Academic Director, European Institute of Oriental Medicine (EIOM), Munich 我1980年开始学习中医时,中医在西方人眼里还是神秘的和有迷信色彩的艺术。现在已发生了巨变。在英国,有1500多家中药店和 5000多名中医师。中医不仅在大学里有学士和硕士学位,英国政府目前在考虑承认中医的独立医学传统。 两年前,我获得英国卫生部的研究基金研究如何把中医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方法纳入英国医疗服务体系。这些都证实了中医在西方的政治和民众心目中的重要性。今天我要讲的是和我的研究有关更年期问题。在座很多教授肯定比我知道更多如何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但我的目的不是这个。我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人文社会科学可以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对我这样有历史和人类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我想让所有人明白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T. Hobsbawm & S. Rangers 《创造传统》 相反,借用现代西方历史学家的解释,中医对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是“创造传统”。它的意思是,把新创造现代知识做成看起来象传统的。在更年期综合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容易证明这个 “传统” 是怎样发生的:1964 年的二版 《中医妇科学讲义》这是第一本关于经断前后诸证的课本,经断前后诸证是更年期综合症出现之前的名字。第一版教材写于1959,还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可见它是多麽新的发明。两个课本都是成都中医学院特地为此成立的教研组写的。 曾敬光教授领导的这个教研组被公认为把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介绍进中医文献。曾教授的妇科学的各种影响在这里不能一一论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有关冲任二脉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是受自清朝以来中医妇科对子宫的关注的影响。另外的明显影响来自西医,通过1950年代的中医进修学校和新的中医医院的建设渗入中医。 因此,我认为“肾虚”作为更年期综合症的本,实际上是翻译西医的关于荷尔蒙降低的更年期理论,然后人工地栽植到古书文字里。这样一来,中医就沿袭了西医理解更年期综合症所犯的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没有考虑更年期综合症表现的文化多样性,而是把它仅仅看成是老龄化的坏处和疾病。西医对妇女绝经的认识仅仅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很少有其他的理解。自以为科学客观的西医对绝经的定义实际上是深最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它来源于让很多女性深受其害的性别偏见,认为年老是病反映的是西方价值观,不是事实。 当中医为了中医科学的历史发展吸收西医的更年期综合症的理论时,他们也同时接受了西医的意识形态。 西方的中医师,又愿意相信这个现代发明的传统有2000多年的历史,和西医对立的医学,其实正是中医西医化的产物。这个神话为让中医在世界流行做出贡献。但是现在,面对越来越严格的对中医疗效的实验,这样的神话早晚会危害中医的生存。让我们设想,当临床试验用肾阴虚理论治疗而证明没有效果时,结论会是什麽?在以肾阴虚为中医观点的前提下,研究者会得出中医治疗无效的结论。 一旦迈出了这一步, 中医研究的重心就变了。我的更年期的例子可以举一反三地使用。中医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伟大传统的现代重组。这个更大的传统,在几乎任何事上,从疾病的本质,到具体疾病的治疗,在中医大夫大多接受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上,提出多种不同理解。为了避免把中医看成是停滞的死板教条的传统,现代研究者一定要接受现实主义和实践观点来思考中医。这样,中医作为整体,永远不可能被证明对或者错,有用或没用。我们能做的是接受中医的核心原则,然后找到特殊疗法进行试验研究。 谢观 (1880-1950) 最有说服力的表达了以上观点和价值的是儒医谢观 . 他对中医传统的定义至今被广为流传。写于一个世纪前的关于地方生物的概念,和现代学者通过更年期综合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惊人地相似。我愿意把他的话作为我报考的结语。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总论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人体有虚实寒热之偏, 而设温凉攻补之治,使剂于平。 此理此法,可行于五洲各国者也。 人体有强弱老少,疾病有新久轻重,气候有寒热暖燥湿,水土有刚柔缓急,此属于情形之变,则集药成方,因方配药,各随所宜,不可拘于一辙者也。 你们读比我读的中文强多了。你们可能会发现,自以为现代化的中医课本,在现代需要多样化的地方生物学的方法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时,却用西医的普遍身体取代了谢观的个体身体。你们还可以想想,西医认为的普遍的身体失败的原因。当西方研究者转向中医寻找良方时,他们失望地发现中医只不过翻译了西医的概念而已。我不成熟的建议是,我们依照谢观的观点,而非20 世纪的西医现代化观点,才能更好地发展迅速全球化的中医。
印度的瑜伽为什么可以成为一种医学? 瑜伽大师萨古鲁(sadhguru)在TED India 的演讲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bxQ_iDNaT7I&urlrefer=f86e778fab8aaf4127e0097a9d89bb46 印度有五种传统医学,分别叫Ayurveda,其次就是Yoga,还有Unani,还有Sidha,还有顺势疗法。 YOGA对身体,心理的研究是十分精深的。重视研究体式、呼吸和定(三摩地), 推荐同道们参考一本书,作者和张仲景几乎同时代,二世纪时,印度人写的《瑜伽经》。 当知,印度政府将其列为五种传统医学,的确是很对的!
中医说那玩意儿伤肾,你不信:滥用抗生素导致逾30万儿童失聪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余晓洁、刘敏)“我国有超过30万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占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海南省委会主委施耀忠说。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施耀忠早早通过网络提交了《关于整治抗生素滥用的提案》。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抑制感染方面发挥着作用。然而,一旦过度使用,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给人体带来严重伤害。 “滥用抗生素危害惊人。”施耀忠委员说,一是有较强毒副作用伤害身体,尤其是对儿童听力;二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重者导致患者无药可救;三是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让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施耀忠委员表示,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21万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是美国的10倍。卫生部此前公布,在中国,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37%的病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滥用背后有诸多原因。”施耀忠委员说,比如人们普遍缺乏安全用药知识,以为抗生素是万能药,对一切感染都有效;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养殖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成为重灾区。 为整治抗生素滥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施耀忠委员认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普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制定抗生素临床使用指南,加强对使用抗生素处方的管理。开展抗生素使用专项检查,发现不合格医疗卫生机构、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现象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的处方,从严处罚。”施耀忠委员说。 他建议,食品**监督部门加强与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适时开展抗生素流通市场的清理整顿,加强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杜绝向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销售抗生素,对违法销售者依法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加强对零售药店的监管,杜绝在没有处方情况下出售抗生素,对无照经营和不按规定售药者严格进行处罚。及时向媒体公布抗生素流通市场清理整顿成果,公开曝光违法销售抗生素的**生产、经营企业和零售药店,净化抗生素流通的市场环境。”施耀忠委员说。
从足阳明经脉与脏腑配属不同学说的探究 从足阳明经脉与脏腑配属不同学说的探究谈对中医经典教学的启示 刘霁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 自《内经》阐述“心主神”以来, 该理论为历代多 数医家所遵从, 并从理、法、方、药诸方面形成完整 体系, 成为中医学的重要观点和主导理论。因此中 医学往往将神志病症与心相联系。而在《内经》所记 载的足阳明经脉病候中包含了大量神志病症, 另外 还有多处提到以针刺足阳明经脉来治疗心神异常 的病症。足阳明与神志病症的联系提示足阳明经脉 与心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 这与足阳明配属于 胃的观点存在分歧, 由此引发以下对足阳明经脉与 脏腑配属关系的探究。 1 《内经》中足阳明经脉病候及主治 首先来看看《内经》中关于足阳明经脉病候的 记载。《内经》对十二经脉病候较为集中的论述主要 见于《灵枢·经脉》篇关于“是动”所生病的描述, 其 中足阳明经脉“是动”病为: “是动则病: 洒洒振寒, 善呻, 数欠, 颜黑, 病至则恶人与火, 闻木声则惕然 而惊, 心欲动, 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 弃衣而走, 贲向腹胀, 是为骭厥。”此外, 足阳明经 “是动”病还出现在《内经》的其他两篇文章中。一是 《素问·脉解》, 该篇为足六经“是动”病的注解, 其中 包括足阳明经“是动”病; 另一篇是《素问·阳明脉 解》, 该文完全是对足阳明经“是动”病解释。这两篇 中记载的足阳明经“是动”病也是以心神病变为主, 同样表明足阳明经与心、神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是动”病是直接来自腕踝部相应脉口处的脉诊病 候, 也是对经脉病候最初的记载, 能够反映古人对 经脉及其病候的早期认识[1]182。因此, 从《内经》中足 阳明经“是动”病的描述可以认为: 早期的经络理论 中足阳明经与心、神志存在特定的联系。 《内经》的其他篇章中也能见到足阳明经脉病 候出现心神病变的描述, 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曰: “阳明终者, 口目动作, 善惊妄言, 色黄, 其上下经 盛, 不仁, 则终矣。”《素问·热论》曰: “二日则阳明与 太阴俱病, 则腹满身热, 不欲食谵言。”《素问·厥论》 曰: “阳明之厥, 则癫疾欲走呼, 腹满不得卧, 面赤而 热, 妄见而妄言。⋯⋯阳明厥逆, 喘咳身热, 善惊, 衄, 呕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 “阳明有余, 病 脉痹身时热, 不足病心痹; 滑则病心风疝; 涩则病 积, 时善惊。” 此外, 《内经》还有大量取刺足阳明经脉治疗神 志疾病的记载, 如《灵枢·癫狂》曰: “癫疾始作, 先反 僵, 因而脊痛, 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 血 变为止”; “狂始生, 先自悲也, 喜忘、苦怒、善恐者得 之忧饥, 治之取手太阴、阳明, 血变而止, 及取足太 阴、阳明”, 取刺足阳明经脉来治疗癫狂疾病中出现 的一系列神志病症。又如《灵枢·刺节真邪》曰: “大 热遍身, 狂而妄见妄闻妄言, 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 血而实者泻之。”治疗热病发狂等病时也 取刺足阳明经脉。上述均为针刺足阳明经脉来治疗 心神异常的病症, 究其依据和机理, 足阳明经脉与
阿莱克斯的神庙仙境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d8fdb280100s47q.html&urlrefer=756e55218f23b432e7c872e2f33a9e04 本片带您踏上纽约圣镜教堂CoSM(Chapel of Sacred Mirrors)的神奇之旅,近距离欣赏著名异象画家亚历克斯·格雷的惊世杰作。导演 Nick Krasnic 巧妙地利用音乐和视觉影像,配以亚历克斯的亲自讲解,令观众对这个现代圣艺空间的魅力一览无遗。影片中亚历克斯对作品的意象及其背后的故事——生老病死、家庭、爱情和开悟等娓娓道来,并首次公开谈论自己鲜为人知的创作过程、灵感来源和创作意图。
核灾难-人类道德的反思 核灾难启示录 时间:2011-04-29 11:32来源:知音原创 作者:熊春锦 点击:7903次 地球史上,发生过滥用核武器而产生核战争的历史,也发生过大面积核事故灾难的沉重教训。物理性的错误在特定条件下,总是在反复重演。 逢十归○是太阳系天道变化规律现象。倘若地球失磁归○,常规物理学能量失效,核事故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将是全世界各国核电站的死结.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daode.biz%2Fhtml%2Flishizhaobi%2F2011%2F0429%2F737.html&urlrefer=029da8788b31da93954e4fa9b2d659d0
参考一下某公的这个——《辅行诀》释秘 凡所言脏病者,“病”字当做“实”字解。 凡所言邪者,乃指外邪客气。 故每脏条下所言为三,一者实,二者虚,三者外邪客于脏。虚实者,内伤之治也;客邪者,天行外感之治也。 凡图中东西南北对待者,皆相反相成。肝德在散,肺德在收,此一散一收也;心德在耎,肾德在坚,此一耎一坚者也。脾居中而缓四方之过者。散收耎坚者,药之四维也。 诸散者阳也,而降逆之药在其内也。诸收者阴也,而升阳之品寓乎其中。故吴茱萸之降火,位在蜀椒。葛根之升解,反在芍药。 肝虚则目目巟 目巟 无所见者,精气不能上达也。外邪在肝而曰寒中者,寒在中州,胃中寒也。 凡言邪在脏者,皆本虚标实也。以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故治外邪者,多寓补法,补其本以泄其标也。 凡所言泄者,必泄中寓补。故小泄诸汤,必二泄一补。泄者,克我者也,取系爻以为用;补者,同气者也,取专爻以为用。此平治之时所谓补泄者。若变乱已生,治乱之法,当用宝爻,我生者是也。以宝爻制系爻,此节制之师也。 凡所言补者,必补中有泄。故小补诸汤,必二补一泄。使补者不壅,而气脉流畅。 凡小补小泄者,耦合致平之法也。是阴阳之气,在乎以平为期而使无过。凡大补大泄者,五行周环之法也。是五行之气,贵乎流通周行而使不滞。 凡所言救其所苦者,取制爻以为用也。 凡义爻之生同气者,时或类于专爻也。如麦冬知母之可类乎金者是也。 凡五行互含者,其位可移也。如石膏之在甘草,亦可移居姜位也。 凡方之主药用三两者,余之佐使药用一两,加减变化之药用一两半,此为常权。主药者,同气与系爻也。至若天行之疾,佐药以二两为常也。 诸广义用药:龙胆草与栀子在坎一宫黄连位,戎盐、代赭石与牡丹皮在硝石位,知母在中宫麦冬位,葶苈在离九宫大黄位,山茱萸在兑七宫鼓位,吴茱萸在震三宫蜀椒位;升麻在姜位,苦参与通草(即今之木通)在黄芩位。半夏在黄芩之位,故姜以制其毒,土克水也。栝蒌在硝石位,薤白在大黄位。 凡各宫主药,位定不移,惟或有兼。各宫互含之药,位可移易;如半夏在黄芩而移居附子,知母居麦冬而寄乎芍药。
2010最给力的话 1.每个月总有那么三十几天不想上班! 2.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3.给自己个英文名,叫压力山大。 4.自从得了神经病,整个人精神多了 5.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6.消防车再不来,火就要灭了啊 7.养鱼挺麻烦的,每周要换一次水,我经常忘记。后来就只好每周换一次鱼了。 8.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恐怖分子劫持你,而是菲律宾**去救你 9.中医学真伟大,我们要把他申遗吧!
转帖偏方治疗咳嗽和口腔溃疡 久咳偏方: 05年时.桂林农村的保姆给了我一个方子,是久咳不好的,(她强调越是久的越好用)只要八元钱就可以了,我自己和边上的朋友们用了,很有用,记得只喝两次一副还没完就好了。现给大家! 罗汉果是一个!其它单位是克,因为很轻! 罗汉果1个 鱼腥草50克 白茅根15克 紫苏梗15克 桑白皮15克 百合50克 野菊花15克 板蓝根15克 甘草15克 熬成中药 熬中药是这样的,三碗水熬成一碗水,有一种是用电的,用电的一般是自动的,比较方便。如果是用煤气来烧的,则刚开始的时候用猛火,水开了转小火,自己控制时间就好了,不知道可以倒出来看看是不是剩下差不多一碗水就可以了,如果水多继续煮。 雪里藏珠(白糖蒸鸡蛋)——治疗咳嗽小秘方 很多人因为不能适应骤然变冷的天气,而患上感冒。又有很多朋友因为感冒没有及时治疗,进而被咳嗽给缠上了。咳嗽是个让人讨厌的家伙,不仅让人喉咙难受,还让周围的人听着不舒服。既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又影响周遭人的感受。有没有什么简单又有效的方法,能快速赶走咳嗽呢? 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自己制作雪里藏珠(即白糖蒸鸡蛋)。制作方法简单,味道又好吃,治疗咳嗽的效果还非常好。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I] 1.先将一个鸡蛋磕在碗里,不要搅动。 [/I] 2.在鸡蛋上面均匀撒上一层白砂糖。 [/I] 3.将撒上白糖的鸡蛋放入锅中蒸熟。 [/I] 4.蒸熟后的鸡蛋呈现的就是这模样。趁热吃掉,吃完后马上刷牙,然后上床睡觉。 只要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同时伴有喉咙痛、鼻子干、嗓子干,或是有黄痰的,都可以吃白糖蒸鸡蛋。如果是感冒后,感觉全身发冷,每天都冷,鼻子留清清的鼻涕,后背发寒,那就改用红糖蒸鸡蛋。 此方法男女老少通用。若是刚感冒,吃一此雪里藏珠(白糖蒸鸡蛋),就可以预防感冒发展到咳嗽。若是刚咳嗽,连续吃三天基本能好。 口腔溃疡偏方: 导语:都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不要命”。其实,口腔溃疡所带来的折磨也让人们疼痛难忍。现在就为您介绍几个食疗法,让您安心吃饭的同时还能治疗口腔溃疡。 病痛:冬季常犯口腔溃疡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与免疫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改变等现象频繁出现,也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 危害:口腔溃疡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口腔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面,可单发亦可多发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有剧烈的自发性疼痛。全身症状不甚明显。发现本病时多在溃疡期,溃疡面直径约2~3 毫米,底线,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溃疡面被黄白色纤维性渗出物覆盖,有剧烈的烧灼样疼痛,如遇冷、热、酸、咸等刺激使疼痛加重,说话、饮食均感困难。愈后不留任何疤痕,但可以随天气、情绪、劳累等因素而反复发作。本病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 治疗:偏方治大病 民间治疗“口疮”的小妙招 1、冰糖:长“口疮”时,在口里含几块冰糖,对“口疮”有一定疗效。 2、维生素C片:取维生素C 药片适量,用一纸对折,把药片夹其中,用硬物对外挤压成面,把药面涂在"口疮"患处,一两次就有效。
《辅行诀》中提出的五味的体用化合补泻方法 先讲个基础知识: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什么叫“天行”?谁能好好深入探讨一下?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阴旦——月亮 阳旦——太阳 青龙白虎朱鸟玄武——二十八宿 日月五星在天行,其下五运六气相对应。 天行,天行,我们真的不懂天文学啊,所以才导致《气交变大论》末尾根本读不懂。
漫谈中国古代数术文化 中国古代数术文化 晏昌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第一讲:从目录学看中国古代数术 数术,又称术数,方术,阴阳五行,神秘文化,封建迷信,等等。 《说文》:“数,计也”。当作计数讲的“数”读三声,“数术”之“数”应读四声,当作“历术”、“历数”讲,《淮南子·氾论训》“周室之执数者也”,高诱注“历术也”。《孙子兵法·势篇》“治乱,数也”,李荃注“历数也”。又为“天数”,《史记·律书》“形然后数”,张守节《正义》“谓天数也”。进而引申为“道理”、“规律”,《老子》五章“多数数穷”,河上公注“谓理数也”。《荀子·正论》“是不容妻子之数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数,犹道也。”古有天数、命数、气数、理数,等等,均应作此解。(《故训汇纂》《说文》“術[1],邑中道也。”引申为技术、艺术等。不过,在古汉语中,“数”和“术”也可以通用。《剑桥中国先秦史》将“数术”译作calculations and arts,未必恰当。 史书中“数术”连称,最早似见于《墨子·节用上》:“有与侵就?槖、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非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夫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不过,这里的“数”作形容词,修饰“术”,意为多种为政的手段(王焕镳《墨子校释》16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此外,见于先秦典籍中的“术数”一词,亦多指经国之术而言[2]。 《汉书·艺文志》“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师古曰:“占卜之书。”这个意义上的“数术”,与我们今天要讲的相一致,所以不妨先从《汉志》开始,看看我国古代数术的类别及其盛衰消长。 《汉书·艺文志》分天下书为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加上“辑略”,是为七分[3]。数术类收书190家,2528卷,《汉志》收书596家,13269卷[4],以“家”[5]计,数术占总数32%,以卷计,占19%[6]。其序“数术”云: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略。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
命门为何物?经络为何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提问,错在方法论上 命门为何物? 这个提问看似高明,其实就相当于问: 经络为何物? 深刻的思维动机就是要把中西医两种学术体系进行对号入座! 这是同一类错误!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是方法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学术体系。西医在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功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科学观是还原论指导的,物理、化学知识很自然地进入其学术体系之内。 中医学在脏腑解剖“实有其物”、人体功能“升降出入”大体不错的基础上,建立的都是关系论、调节论,应用的是复杂性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于客观事物性质的描述,是相对概念。 比如,六淫与六气的区别、药物寒与热的差异、血气的正常流通与瘀滞、水液与痰湿的转化、乃至经络、命门等等,都是相对概念和性质描述,难以定量界定。所以,还原论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很难进入中医学的领域。 这些努力都是方法论的错误!
深入理解倪海厦、刘力红、李可等其他的中医大师现象 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学术根底和素养,但是媒体的广泛传播,是造神的真正开始,或者出于主动,或者出于意外,频频在媒体上露面,这样才会获得广泛的声誉。 大师是这样的一个称号:治好过几个病,加上适当的宣传,成了公众人物。他的优点和缺点都透过媒体这个放大镜给极度放大了。 或者遭到颂扬乃至于崇拜,或者遭到批评乃至于唾弃,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一个现实,他们原本是普通的人。
转载:三种牛膝 功效不一 三种牛膝 功效不一 □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牛膝有多种,入药的有川牛膝、怀牛膝、土牛膝之分。川牛膝产于四川等地;怀牛膝产于河南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地,旧称怀庆府,故名;还有一种野生者名土牛膝,三者品种各异。 牛膝最早载《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多有论述。《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蔡庆者,最长大柔润。其茎有节,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以雄者为胜。”《四川中药志》云:川牛膝“祛风利湿,通经散血。治寒湿腰腿骨痛,足痿筋挛,妇女经闭及症瘕,淋病,尿血,阴痿,失溺。”《名医别录》云:怀牛膝“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本草纲目拾遗》云:土牛膝“活血化瘀,宽筋,理跌打损伤。治破伤风,七十二般恶疾,功胜川产。又:善能理疮,并箭入肉。” 三种牛膝的区别是: 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或头花蒽草的根,能祛风利湿,通络活血,主治风湿痹痛,脚痿筋挛,血淋,尿血,妇女经闭,症瘕等。 怀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生用散瘀血,消痈肿,主治淋病尿血,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等。熟用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等。 土牛膝——为苋科植物野生牛膝或柳叶、粗毛牛膝等的根。能活血散瘀,祛湿利尿,清热解毒。主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症瘕,风湿关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等。 药性比较是:川牛膝偏于逐瘀血;怀牛膝偏于补肝;土牛膝则偏于解毒。临床使用时应予注意,凡脾虚泄泻、梦遗滑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忌服。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ntcmvideo.com%2Fzgzyyb%2Fhtml%2F2010-03%2F10%2Fcontent_32583.htm&urlrefer=8cd406881fdbd7e16aba1b7678cf7dfa
更早的阴阳——zt近十年来国内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研究综述 摘要:楚简《太一生水》自面世以来就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文本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就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太一生水》的主要方面作一综述和评论,并提出今后有待探索的新方向。 关键词: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研究状况 郭店楚简自出土以来已有十多年,自一九九八年被整理出版至今也近十年。这期间研究郭店楚简的论文和专著可以说是蔚为大观,而对《太一生水》的探讨尤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太一生水》是一篇阐述宇宙生成的佚籍,因为它不见于传世文献,并且其论述宇宙生成非常精致和独特,从而自其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下面笔者就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太一生水》的状况作一综述和评论,并提出今后有待探索的新方向。 一、 关于作者、时代和学派属性 较早在这一问题上对《太一生水》进行厘定的有李学勤先生。在他看来,《太一生水》是对《老子》(王弼注本)第42章的引申和解说。他认为,文本中说太一是万物之母,此语是袭自今本《老子》第1章“万物之母”;太一生水一章晚于传世本各章,证据是“太一”一词在《老子》中并未出现。《老子》不少地方讲“一”,却不见“太一”;《老子》也很推崇水,但也不曾有“太一藏于水”的观点。因此太一生水章在思想上和《老子》殊有不同,只能理解为《老子》之后的一种发展。他还以《庄子》和《淮南子》等早期道家作品有谈“太一”的一些篇章,但年代都比较晚来论证太一生水不可能和《老子》各章是同时的著作,应该是道家后学为解释《老子》所增入。李先生还进一步引用《庄子·天下篇》“……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说其学“建之以常无有”尚可与《老子》对应,“主之以太一”则不见于《老子》,当为关尹的学说。[①]李先生的这些观点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②] 笔者认为,传世本《老子》一书未必作于一人未必成于一时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它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万物之母”一语到底是谁袭自谁,目前尚难以判定。传世本《老子》推崇水是大家所熟知的,它不但有“以水与万物创生有关”的思想,而且有“道藏于水”(即道深藏于水)的思想,王弼注本第4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帛书《老子》甲《道经》云:“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渊)呵始(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③]帛书《老子》乙《道经》也云:“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佁(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④] “渊”字诸家注《老子》者较少解释,笔者以为“渊”此处意为“源”也即“原”,“渊源”乃同义复词即为明证。“原”为会意词,谓岩下泉水,乃江河源头,引申为万事万物的源头,该句下文“似万物之宗”即为内证。而“渊”与“潚”同,都为“源头”之意;“湛(湛,读为深沉之沉)”为水深之象。关于“帝”字,胡厚宣先生在1959年《历史研究》第9、10期上发表《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考证指出,“帝”字在甲骨文中作“ ”,象花蒂之形,由花蒂而结果实,果实又生发出无数花蒂,以至绵延不绝而无穷。可见“帝”代表着生命之源,也象征着万物之始。传世本和帛书本的文字大同而小异,意义也一致。道虽虚无,却无处不在而又用之不竭,它高深莫测好象万物之源头(万物之宗),它深沉不可捉摸似乎在水之中。我不知道它是谁之子,其状在万物之先。由此可知,老子在谈道虚(即道冲)却无处不在的时候,不但以水为喻,而且说是万物的源头,在万物之先。如此看来,《太一生水》的思想与传世本《老子》几乎一致。另外《庄子》和《淮南子》中谈“太一”作品的晚出,与《太一生水》是否是道家后学为解释《老子》所增入这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
推荐南怀瑾的中医新书 去年的五月长假,南怀瑾先生应请,在太湖大学堂给中医学子讲解了《黄帝内经》,今年,老古文化公司把讲课内容整理出版,书名为《小言黄帝内经和生命科学》,现已出版,我从好友那里得到一本,读后很受启发,南先生有关气脉,三焦,风,干支的论述给人很深印象。我个人希望中医同道能分享老一辈人的智慧之论。—订书单位「上海金粟阁」TEL:021-52305171,52305172FAX:021-52305173 E-mail:
[email protected]
转贴刘里远的《科学的全面经络观》 科学的全面经络观 经络绝不是挂图上孤立的线条,而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许多研究者却宁可凭那些画在纸上的线条猜上几十年,而不愿意耐心地坐下来读读古人书上关于经络的描述,个别研究者一生从事经络研究,退休后才想起来翻翻《内经》,虽感触不和,仍然是蜻蜓点水式,匆匆而过。诚然,读懂两千年前的古文需要好的文字功底和耐心,却没有理由避开这必然的正确道路而陷入玄想之中。作者从事经络的实验研究的头十年里,虽不断有突破性的进展,却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当反复阅读《内经》的有关章节后,眼前霍然光明,全面正确的经络概念清楚地呈现出来。其实,关于经络的问题,《内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大多数内容是清楚的,作者一开始并不知道,是带着千古之谜的印象上路的,好在把立足点紧紧定在客观的效应和感传上,并广泛观察和亲身体会了这些现象,才有幸积累了系列的事实,而没有误入歧途。但是,如果不从《内经》中去寻找经络的实质,那么,经络问题的正确答案永远也达不到,即使找到了皮肤信息通路那一半,也没有底气来正视它。 从《内经》中知道,经络问题也决不只是找到一些线路或通路的问题,作者的工作也只是建立一个基本框架并着重解决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下面试举几例。1. 著者的实验科学思想 作者过去和时代的潮流一样,认为古人的东西是捡来的想来的,是哲学的理性的。可是细读《内经》才发现,经中写得明明白白,其根本的基础是解剖和观察。 而且有些参数比如人的五脏有多重,现代医学中也没有相应的概念;人的胃肠道有多长,能容纳多少东西,现代中国医学中根本就没有中国人这方面的数据,生理学上的数据基本上是从西方人书上抄来的。但《内经》中还有许多现代医学没有的人体观测结果,其中关于内脏形态功能与体表的皮肤骨骼间的关系可能十分重要。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内经》是实验科学的产物,是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2. 十四经还是十五经 现在都讲经脉是十四条,即手足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而《内经》中则是十五条,多一冲脉。冲脉与任脉、督脉同属于一篇之内,并无主次之分,今人独省去冲脉而保留任督二脉,大约是因为任督二脉位于躯干前后正中部,而冲脉的循行部位在错误的经络图上已被肾经取代。就这样,由于不合主观愿望而省略了。3. 卫气的循行途径 《内经》中营气的运行路径比较明确,而卫气的运行次序却历来众说纷纭。如果不能给卫气的运行途径一个明确的理解,则很容易把气血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些年来,作者所知的情况是人们模模糊糊之中,把营气的运行周期当作卫气的运行周期,因此,气血的运行就成了气的运行,本来明确的血循环反而被轻轻地抹掉了。也因此,国人大谈哈维在十七世纪建立血液循环是多么了不起,反而对中国人至少已经讲了两千年的气血循环木然不知。作者发现,卫气循行途径之所以难理解,完全是出于用自己的思路去套古人的文字,而不是用古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文字。《内经》给出这一概念是清楚的。4. 经络概念辨 经络者,经和络也,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可是这一简称的方便性不知有多少,却永远割开了与脉这一核心概念的联系。因此,经络不是血管,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达成了“共识”。如果不简称,或者简称为经络脉,那么,无论如何也脱不开与血脉的联系。首先人们认为经络只能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作为一个东西的经络当然不能与血管完全对上号,那就说不是血管吧,因此,就干干净净地与脉字分家了。这本是现代人的“创造”,却又以此为依据,经络就是经络,不是血管,走到循环论的歧途上去了。5. 经络与十五络脉 经络者经与络,经络的实质当然是经与络的实质啦。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只要知道络脉的实质,经脉的实质不也清楚了吗?《内经》中专门叙述了十五络脉,特别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络脉比起经脉的不可见来,是看得见的,有确定的位置、颜色等,即使有变异,经中也指出在给定的位置上下寻找,也能发现。这不是很简单吗,既然络脉可以看见,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吧。显然,这些络脉只能是血管。研究经络,只研究经而不研究络,有捷径而不走,实在惋惜。其实,《内经》还指出经脉也有一处露在外面可以看见。6. 心包经和心经 十二经脉中分别有心包经和心经,心经如果指心脏,那么心包是什么?如果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即现代医学概念的心包膜,那么,区区一结缔组织膜,全身到处都是,怎么能与五脏相提并论,独占一经呢?其实,《内经》中的真正名称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按前面二字简称应为心主经,取后面的简称也应为心包络经,唯取心包二字称心包经,大概只是因为心包二字在现代医学中已经有了。就这样,一个不负责的方便而任意曲解古人的意思,当学了西医解剖而富于挑战的年轻人面对心包经三字,对古人百思不得其解时,岂知那只不过是现代人的又一杜撰。心主和心包络是指心脏本身而言,而心经的心则指主神志的心神。http://www.modenk.com/page/kexuejinloguan.htm
德国针灸临床研究 针灸是最先为德国公众接受的中医疗法,经250多年的寒暑更替,它也乍寒乍暖,只在近40年来才得到稳步发展。直至1972 年,中美建交,瑞斯顿(J. Reoton)报道了中国针麻,尼克松的保健医生塔卡(Thach WR)回国后也报道了针灸与中医学,引发了国际针灸热。90年代对病人的一项调查显示:70.4%的病人愿意接受针灸治疗,16.8%的病人甚至非要针灸不可,他们认为不能脱离针灸疗法,34%的病人已有针灸体验。针灸是否有发展潜力?73.1%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对针灸是否了解?半数以上作了肯定的回答,43.7%对针灸了解得不够。仅少数人认为针灸无效(2.7%)或拒绝针灸(5.6%)。这是中医和针灸发展的重要前提。拟从五个方面陈述针灸的临床研究,即针灸麻醉、针灸镇痛、妇产科应用、针灸减肥与其它疾病的针灸治疗。1.针灸麻醉2.针灸镇痛3.妇产科的应用4.针灸减肥5.其它疾病的针灸治疗http://www.wfas.org.cn/country/germany/200701/990.html
欧盟的人如何看待中医 http://www.satcm.gov.cn/zwxx/hykx/gjzx/20071205/090144.shtml
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调查表 表1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状况调查表,由各省(市)的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填写;表2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所带高徒的学术现状调查表,由各省(市)的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所带高徒填写;表3为家传中医师现状调查表,以在当地民间有影响的临床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尤其是家传三代以上的世医(包括针灸师、中药师,被评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或名师高徒者除外)为对象,调查其学术传承发展的基本情况;若无此类调查对象可不填。请将所填表格寄往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地址:济南市经十路53号;邮政编码:250014) 宋咏梅收亦可以电子表格形式发往:
[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王振国 电话0531-82613131 13505312372 宋咏梅 电话0531-82614563 13176670581感谢您的填写。感谢您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10月
告诉你一个中医核心学说的最核心的秘密,不要笑啊 你们谁知道五运六气的底层数学结构吗?
计算科学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东方:沃尔夫勒姆和他的“新科学” http://shss.sjtu.edu.cn/shc/030301/wolfram.htm沃尔夫勒姆和他的“新科学”早在1981年,沃尔夫勒姆的研究兴趣从基本粒子转向了自然界中复杂性的起源问题,试图通过电脑运算来解释各种复杂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研制和改进“数学”软件,以及监管公司的运营,他的这一研究兴趣被一度压制。1991年“数学”软件第二版发行之后,沃尔夫勒姆开始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继续先前的研究。他一般在晚上10点整坐到他的电脑前开始他的科学工作,直到天亮,再睡到中午,然后与他的前数学家妻子和三个孩子度过下午。沃尔夫勒姆就这样在几乎隐居的状态下进行他的科学研究,按照他的说法,牛顿和达尔文在发表他们的惊人之作前,都是单打独斗了好几年的。[6] 在总共4000多个漆黑的夜晚里,沃尔夫勒姆敲击了一亿次键盘,移动了一百多英里的鼠标,作了上万页的笔记,产生的研究结果占了10G的硬盘空间,编制了近一百万行的“数学”软件命令,运行了一千万亿次的电脑运算。[7] 最后形成了一本1200多页、5磅重的大部头。 沃尔夫勒姆声称此书是科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而他所做的一切不亚于牛顿的贡献。[8] 早在该书面世以前,沃尔夫勒姆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记者采访时就夸耀了他将在书中给出的几个主要发现,譬如,向自然选择学说作出挑战;时间为什么单向流逝;怎样制造人造生物;解释股市涨落;诸如从雷电到星系的复杂系统如何蕴藏着智能;树叶、树木、贝壳、雪花和几乎所有其他东西的形状为什么是那个样子的,等等等等。[9] 这些属于绝然不同的研究领域、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如何在沃尔夫勒姆所谓的“新科学”下得到统一的解释呢? ---------更多请大家访问http://www.wolfram.com/webresources.zh.html
给吧主和各位支持中医或者反对中医的吧友拜早年! 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新年吉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