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风 临济宗风
当头棒喝,叹黄檗佛法无多子!庭前柏树,明祖师来意有几人?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91 发帖数: 2,522 关注贴吧数: 42
铃木大拙博士访问记 铃木大拙博士访问记 这次会谈的节目制作人吉呐(Robert Emmett Cinna, Jr),在访问结束后感叹道:“我发现铃木博士是个圣人。” 对于禅宗,铃木博士那种决不妥协、满含诗意,且深度宗教性的解析,在他的追随者看来,实在是灵与智慧的双重挑战。从这篇短文里,也许我们还不能全然领会那浑然无我的境界,但我们无疑会发觉,这里所谈的禅之神秘主义,和甘地的哲学思想有相当的近似之处。 同铃木博士谈话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荷思顿史密斯,他曾一度遁入禅寺,专心潜修禅学。 史密斯:铃木博士,佛陀死后他所遗留给后人的,究竟以什么为最重要—是那些诲人不倦的讲词,还是他那堪为典范的人格? 铃木:当然是他的人格。每次讲道自然也都是人格的表现。当他邻近寂灭,他最后所说的是:“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便是他的最终遗言,最后训示。 史密斯:这岂不是意味着人世上并无恩典,并无来自天上的救赎? 铃木:这正是上座部佛经复述佛陀的临别训词时所说的—没有恩典,没有外力的救赎。如果有所谓救赎也只有来自自己本身。 史密斯:你提到了上座部。那意思是说佛教里还有派别的不同。佛教分裂过吧? 铃木:是的,使得。每一个宗教都不免如此。不过禅宗却是一切佛教宗派的根基。 史密斯:让我们来谈谈你学禅的经过吧。你什么时候才下决心,终生研究禅学? 铃木:你说研究,但这和研究一种科学或什么别的东西是不大相同的。一种宗教性的冲动,宗教性的自觉心理,总是自自然然的浮现,而除非你心中的疑难能够得到解答,有所归属,你的心便不可能再感觉宁静。 史密斯:你是不是天生就秉赋了宗教性的冲动? 铃木: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后来才觉醒的。 史密斯:它什么时候在你身上觉醒?你还记得吗? 铃木:啊,这我倒不能说得很清楚。不过开吃有这种倾向应该是在十六、十七岁的时候吧。从那时起,我一直追求着如何把我宗教热情安定下来。 史密斯:嗯。你费了多久的时间? 铃木:好几年后我才感觉安定下来了。但我一旦有了自己的证验,便有一股强大的欲望在我身上觉醒,要我把这些传播出去,告诉别人。 史密斯:你曾经正式上过大学吗? 铃木:没有。我本来应该在一所大学里接受教育的 ,但我不太在意他们教导学生正式课程。我自动退学了——像个不良少年,我想,后来我就进入一所禅寺,与世隔绝。 史密斯:你留在那里多久? 铃木:那至少也有七、八年。 史密斯:当你决心——像你所说的,当你寻得了自己的答案,经历那美妙的体验,而决心把这件事传播出去时,你是不是马上就选择了西方做为你传播的地方? 铃木:不,没有这回事。直到我第一次访美,我才有了那样的决定。那差不多是六十年前的事。我发现西方世界对东方民族的想法和感觉十分无知。在一个美国的小镇呆了十一年以后,我回到日本。这时我才发现,日本式的生活,事事物物,在我的眼前都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味。 史密斯:比如说,什么? 铃木:日本所有的东西——就像茶道、花道、绘画、或者诸如此类有意思的东西。 史密斯:所以便有一种感觉,觉得日本生活里西方闻所未闻的这些面向是有价值的? 铃木:不错,正是这样。 史密斯:所以,从那时起,你更决心要献身致力于向西方解说东方,特别是佛教里的禅宗? 铃木:是的,尤其那些我们可以说是源于禅宗对生命之了解而发展出来的各种艺术。 史密斯:关于禅宗的英文著作,你的书是最早出现的吧? 铃木:不止禅宗,还包括了佛学的概论,以及佛学的源流。 史密斯:我很想知道,关于西方为什么对禅宗发生兴趣,你有什么意见? 铃木:我想那大概是因为西方已经在我们称作科学的研究里走过头了。科学研究追求着一种确切的方向;而西方的思考方式则正相反。 史密斯:禅宗是怎么开始的? 铃木:相传禅的开始,是在一次法会上,佛陀正在称道的时候。他的弟子拿了一枝花献给佛陀。佛陀接过了它,一句话也不讲,只是拿着他遍示众人。没有人知道佛陀的意思是什么。但是当佛陀环顾众人的时候,他注意到有一位名叫迦叶(Mahakasyapa)的尊者(原文作elderly monk)对着他笑。佛陀也笑了。他说:“我有一个宝贵的东西,托付给你。”禅便是这么开始。 史密斯: 那么,在这一笑里便包含禅的一切胜境了? 铃木:并不是微笑本身,而是佛陀的托付和迦叶对佛陀所真正一位的了解。如此一来,佛陀的心灵便和其弟子的心灵合而为一了。 史密斯:绝对的同一。 铃木:这个嘛,我倒不敢说。但是如果我们要勉强去解释它的话,也许可以说是同一—是一种相合,两个心灵间的某种融汇。 史密斯:禅的胜境就这样子从佛陀的心里传到这位弟子的心里。这实在是很脆弱的一回事。 铃木:事实上,一点也不脆弱。你对我说话,我回答你。这是脆弱的吗? 史密斯:只有迦叶亲闻(亲见)佛陀的“拈花授法”。 理论上,每一个阐师的心灵和情境都应该和他想通—都该是他的精神弟子。 铃木:不错,如果我举起一只指头而你微笑,这时禅便在我们之间传递了。 史密斯:当你遇到一个参悟的人, 你如何去认出他呢? 铃木:我想,禅宗在心理上与其他宗教教义,以及其他佛教宗派的教义不同之处,即在它对无意识的察觉,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以形而上学的观点言之,“有限”原是“无限”,“无限”原是“有限”。若你真能“理解”这点,你便了解禅了。 史密斯:铃木博士,你说过禅宗的道德特征是“即”与“离”。这是什么意思? 铃木:这在禅宗里是很重要的部分。在现实生活里,只要我们还活在这物理世界里,我们便免不了和某些活好或坏,或美或不甚美的东西有所联系。但是在圣经里我们可以读到(可能是在保罗的一封书信黎):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但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便表达了既即又离的理念。所以,只要还活在这相对性的世界里,我们只有依附着对现实的双重看法。 但是在这相对性世界之另一面,我们有一个不再是相对性的世界—那个世界我或者可以把它称作彼岸。在那个世界里,绝无执著依恋,那里无善、无恶、无罪、无丑。白莲虽长于污泥之中,但当它伸出了水面, 那花会是多么地美丽! 史密斯:依你看来,禅宗所用的是什么方法? 铃木:就拿挂在那儿的“大日如来像”来说吧。依我看来,“大日”所代表的,就是“佛性”。大日或称昆卢遮那,是真言宗所过供奉的。大日如来纹风不动。他一点也不动,他只是静静地坐着,恒古地宁静。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佛”,或“佛性”,存在于那永恒的实体里。而去接触或去成为佛,这佛性,这大日,那便是禅所竭尽心思引导我们去做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需去接触这佛性,这万佛之源。一旦我们到达这一点,我们便能理解存在的意义,人生的真相。 当禅宗提到“无明”和“悟”的时候,“无明”指的是我们自身心智的造作,而“悟”代表的是无明之雾散尽以后的心境。 要驱散那障眼的云雾,必需使用某种方法。禅宗所教的便是这种方法。 史密斯:你曾说过, 每一位追寻者的心情都免不了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纷扰不安。而,就像你方才提起的,我相信当你年轻的时候——差不多十七、八岁时——你也有过这种纷扰的心境。那时你在禅寺里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才求得解脱。 铃木:这就牵涉到你意识的问题了。我们的意识总是这样子——起伏不定,从不安宁。但是若想达到那境界,若想明心见性,这些意识的波涛必须设法平静。那便是说,它们必须变得像个你宁静的汪洋,无波无浪。或者,像经典里说的:“像繁星映照在汪洋上,镜也似的海洋。”那是必要的。为达到这种心智的安宁,为了去体现它,我们使用“公案”。公案是一种只能体会而不能用理智解释的问题。 史密斯:你能为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公案是怎么作用的吗? 铃木:大概可以这么说,公案的用意,是要阻止每一个想用理智解答问题的尝试。他们有时说,公案就像一根莫名其妙的铁棒——一根丢掷在我们面前的铁棒,硬要我们说它有什么意思或它是什么。 我举另一个例子。赵州是唐朝的一位大禅师。一个和尚问他,狗是不是有佛性。事实上,佛性被认为是我们每一个都拥有的——不止是人类,还兼顾众生,无情与有情(没有知觉的和有知觉的)。所以,那个和尚的想法是,既然万有之中皆有佛性存在,一只狗必然也有佛性。但是大师却否认这点,他说“无 ”。 史密斯:啊,你要怎样处理这个公案?你会怎么做? 铃木:那很可能会绞尽脑汁去思考他。 史密斯:是吗? 铃木:既然万物都有佛性。一只狗也必然有佛性。大师的答案为什么确实否定的?所以,哪个弟子便会以逻辑的或辩护的眼光来探讨它,他可能会说“是”就是“否”, “否”就是“是”。“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这个弟子可能会用这些话来回答大师。大师自然要一一回绝。经过几次回绝之后,这个弟子再也没有办法去理解大师了——在理智上一点办法也没有。弟子被迫——我们可以说,有点人工地——走进一个僵局,一条死路。他放下了他的自我。那就是说,他抛却了他整个的存在。这时他便达到了那意识的安宁境界。 公案带来了那种心境。当万有俱寂之时,有些事情发生了——一个浪花出现了。 史密斯:你的意思是说,当心情达到这么深沉的安宁之时,某些刺激却是必要的? 铃木:当那种情境到达之后,某种东西浮现,这种浮现,这种东西,都必需经历。 史密斯:这种浮现,是不是会使人回到现实世界里? 铃木:是的,那是,当这个阶段到达之时——你便会听到它。一个声音,唤醒了一个人。一般而言,那总是和感觉世界有关的。一般以为佛陀见辰星而悟道,而有人则是听到敲门的声音。 史密斯:或者破瓦打到了翠竹? 铃木:对的,正是这样。 史密斯:而当这个弟子到达了这种深沉宁静的境界——透过了这织微的,生动的感性经历,——以一种清新的眼光,前所惟有的凛冽心境重回到了尘世里。 铃木:是的,那有所领悟的片刻——那是很重要的。 史密斯:我呆在禅寺里的那一周是我有生以来肉体上最受苦的一周,我要说精神上也是如此——睡得很少,差不多每晚三、四个小时,最简单的食物……如果有人在沉思之时昏昏欲睡,便会猛然被打醒。我对这种地方的严厉实在很觉惊奇。这在训练上是必要的吗? 铃木:那多少有些不自然。那并不是必要的。如果你不靠任何外力自己进入那走通的死巷,当然更好。 史密斯: 那么,铃木博士,这些方法合起来终于带你进入一种叫做“悟”的特殊体验。那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和你一切其他的经验毫不相同? 铃木:悟的体验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史密斯:感觉每一件事? 铃木:不是每一件事。如果你说:“这个,这个,这个,”—那只是在计量—我们可以说,只是一系列的整体经验。但是悟的体验是某种整体感。不是一个接着另一个。却是先验地感觉,整个地体会着“整体”。这种感觉不是我们所谓心理学上的感觉,而是某种更根本的体会。那是一个意识到自己的“我”—不是以主体或客体的身份,而是以“我”为“我”,去领会。 史密斯:所以对禅的心领神会将为个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 铃木:不错,这正是我的看法。有些精神分析学家以为自由式自发的,只是去“做你所爱的事。”这纯然是一个大错误,我们必须小心防范这种看法。 禅宗的特色是:喜纯,诚挚,与自由。许多想研究禅宗的人,对自由有很大的误解。他们以为自由是纵情放任或不顾道德。但是真的自由,我愿说,是照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他们,是去体会万有的“本来面目”。那才是自由。 史密斯:铃木博士,墙上挂着一幅有名的日本画,是一个和尚对月亮大笑。 铃木:是的,是的。 史密斯:这是不是表达了禅的感受?如果是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铃木:那又是要讲一个故事。可以吗? 史密斯:当然。 铃木:关于墙上这幅画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一个禅宗大师, 有一天晚上看到月亮从云里冒出来。他开怀大笑。寺院周围的村民们—我该说多远呢?差不多方圆十里之内—都听到他的笑声。村民们惊讶着声音来自何方。他们一路寻找,来到了禅寺。那时他们才发现昨晚的笑声是禅师看到月亮,而发出的。图画画的就是那一幕。不论一个人笑得多么大声, 声音也传不了一里远。但是当一个悟禅之人大笑, 它震撼乾坤—何止十里,五里,二十里。那种情形,便是自由及自由的生活。 标签心理分析
一切皆禅 一切皆禅耀为初级粉丝1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送TA礼物 回复1楼2007-12-25 15:18klqwjasfh、、373325573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听一听真正的禅音,感觉就是不一样。一切皆禅,舍兄之外有谁能知� 回复2楼2007-12-25 15:29耀为初级粉丝1 呵呵,师兄你高看我了。我是从寺院的网页上搬过来帮师兄撑场面的� 回复3楼2007-12-25 16:03 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师兄就是谦虚,真是虚怀若谷呀� 回复4楼2007-12-26 15:12 121.28.149.* 论禅 回复13楼2008-06-05 10:31 本是路人乙 初级粉丝1 小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复14楼2008-06-05 13:48 bioslzk 初级粉丝1 识相为禅,离相为定,无相为佛。禅不是机缘,禅是领悟,是止观中的观慧。 楞伽经中常说万法唯心所现,怎样识破这个所现的假相,就是禅,不为假相所动,叫做定。 小和尚看破了假相,反而装作不知道,大智若愚。 但是,真正聪明的人,却可以看到禅宗多数人到了这种境界,就开始起了增上慢,起了骄慢之心,以为见性了,就自在洒脱了,其他无意间就会掉入了缘觉乘,以少为足,不思进取,更上一层楼,对于十地境界分文不知,对于六通难得一种。 故佛叫此世为像法时代,何以故,有所偏差故,开始走入歧途故,似是而非,只图顿悟,于渐修无有深功,故难圆满,于佛千百万三昧及神咒不解其一,于其功德未得一厘。 坛经注重顿悟,但渐修也为马虎,此经中亦要提到【念念】与【一切时】这两个字眼,这都是渐修的关键所在,没有念念,没有一切时这两点上下足功夫,所以无法达到八地境界。 八地菩萨已经可以把三千世界,置于掌中,十住经中有说,佛无妄语,乃佛亲自叫其菩萨演示神通,非是世人妄解为只是比喻,不是比喻,而是实有的神通。 慧能也着了一点世间相,坛经言【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何为一念绝?念无生无灭,绝亦无绝相,本来寂静,不生不灭。如圆觉经中修行的部分说有菩萨单修耆摩他,纯经寂静,静极便觉,即是此法,何以是妄? 如佛藏经中说: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相无念,无有觉观,细微觉观亦是虚妄,故佛于涅盘经中言,出于世间,亦有常乐我净,此非初地菩萨所能解,乃诸佛大自在境界。 回复15楼2014-07-08 19:15皇冠身份 发贴红色标题 显示红名 签到六倍经验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我在贴吧临济宗风0[获取] 我的本吧信息
临济公案 临济公案 临济宗风 查看我的印记 人气楷模12 一   一次,临济来到达摩祖师塔前,塔主问他:“先拜佛还是先拜祖。”临济答道:“祖、佛都不拜。”塔主问:“祖、佛与你有什么仇隙吗?”临济不答,拂袖而去。                 二   临济应对多用喝,门徒也多学他喝。临济对其门徒说:“你们都学我喝,我今天问你们:有一人从东堂出来,另一人从西堂出来,两人一齐大喝一声,这里分得出宾主吗?你们如何区分?如果区分不出来,以后不得学我喝。”                 三   临济前去拜访凤林禅师。见面后,凤林问:“有事想请教,行吗?”临济答:“何必剜肉作疮。”凤林说:“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临济说:“海月既无影,游鱼如何迷!”凤林又说:“观风知起浪,玩水野帆飘。”临济对答:“孤蟾独跃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凤林说:“任张三寸挥天地,临机一句试说来。”临济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凤林只好作罢。                 四   一日,临济和王常侍来到僧堂。王常侍问临济道:“这一堂和尚还看经吗?”临济答:“不看经。”王常侍问:“还学禅吗?”临济答:“不学禅。”王常侍说:“既不看经,也不学禅,究竟在干什么?”临济答道:“都叫他们成佛作祖去!”王常侍说:“金屑虽珍贵,落眼即成翳。”临济说:“你不懂,是个俗汉子。”
麻三斤 麻三斤 临济宗风 查看我的印记 人气楷模12 洞山守初禅师,号宗慧,住在江西襄州洞山。初参云门文偃禅师时,云门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守初:“查渡!”   云门:“在何处安居?”   守初:“湖南报慈寺。”   云门:“什么时候离开?”   守初:“八月二十五日。”   云门:“放你三顿棒。”   隔日在法堂,守初问道:“昨天蒙老师赐三顿棒,请慈悲开示过在何处?”   云门禅师呵斥道:“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洞山守初禅师于此言下大悟。因为云门禅师慈悲,点醒洞山守初,肉体可以走来走去,自性真我也有来去吗?所以才给他三顿棒,及至洞山再问过在何处,云门就老实告诉他,没有认识自性,可以在江(西)湖(南)走动吗?   有一天,守初在厨房量胡麻,在学僧来请示:“如何是佛?”   洞山守初禅师因为正在量胡麻,所以就顺口答道:“麻三斤!”   如何是佛?这一句麻三斤的回答,可说截断千古的悬案;因为如何是佛的问题,实在不易说明,尽管众多发挥仍是分别意识,不如一句麻三斤,告诉你佛是不要解释的!那时,学僧不懂这个回答就跑去问智门禅师道:“为什么说佛是麻三斤呢?”   智门禅师道:“百花盛开,如织锦美丽。”   学僧仍不懂,智门禅师又道:“南地竹,北地木。”   学僧更是不懂,又回到洞山守初那儿,把经过告诉洞山守初禅师。洞山守初很严肃地说道:“错的固然是错,对的又何尝不错,即使有理,无如于佛性何?”   洞山的麻三斤,是一个有名的公案,自古以来,多少人参这个公案,越参越远,因为麻三斤本身没有意义,只因在秤量胡麻,你问如何是佛?能回答你佛供在佛殿里吗?佛就是你吗?不如一句麻三斤,截断分别、意识、思想,无文字理路脉络可寻,不是更为亲切吗? 回复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宗风 查看我的印记 人气楷模12 有僧问赵州从谂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云:“我不将境示人。” 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回复删除|1楼2014-04-14 16:51 临济宗风 查看我的印记 人气楷模12 龙牙居遁禅师在临济禅师处参学时,一日,请示临济禅师道:“如何是西来意?” 临济禅师道:“把香板拿来给我。”  龙牙禅师把香板递给临济禅师时,临济禅师拿起香板就朝龙牙禅师打过去。  龙牙禅师:“老师打我没有关系,但总要告诉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吧!”  临济禅师道:“刚才的香板难道没有告诉你吗?”  后来,龙牙禅师到翠微无学禅师处参学时,又请示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无学禅师道:“把蒲团给我拿来!”  龙牙禅师将蒲团交到无学禅师手中时,无学禅师顺手就把蒲团往龙牙禅师身上打去!  龙牙禅师道:“别急着打我!您还没有告诉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呀?”  翠微无学禅师道:“刚才的蒲团,难道没有告诉你吗?”  龙牙禅师经过多年的参究,终于明白了香板和蒲团的西来意了。  一日,在禅堂里有位学僧问龙牙禅师道:“和尚(亲教师之意)行脚时,曾参学访问临济与无学二位大德,对他们印象如何?”  龙牙禅师道:“印象很好,就是没有告诉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学僧道:“为什么他二老不告诉你呢?”  龙牙禅师非常开心地回答道:“因为香板和蒲团都早有消息了。” 回复删除2楼2014-04-14 16:51 临济宗风 查看我的印记 人气楷模12 僧问香林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香林云:“坐久成痨。” 回复删除3楼2014-04-14 16:56 临济宗风 查看我的印记 人气楷模12 龙牙山证空和尚问翠微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微云:“与我递禅杖来。”牙递过禅杖,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牙又问临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济云:“与我取蒲团过来。”牙取蒲团与临济,济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 回复删除4楼2014-04-14 16:56 临济宗风 查看我的印记 人气楷模12 水潦禅师参礼马祖,问:“如何是西来大意?”马祖当胸把水潦踢倒在地。水潦忽然契悟,爬起来拍掌大笑道:“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 回复删除5楼2014-04-14 17:00 马年威武 中级粉丝2 师即传道感化,有徒求师。师傅,徒儿拜师来也。 收起回复禁言 |删除6楼2014-05-26 21:08 马年威武: 道能传,还传什么道?是这个意思不?禁言 | 删除 | 2014-5-26 21:15回复 马年威武: 自然是心,心是自然。禁言 | 删除 | 2014-5-26 21:20回复 临济宗风: 缘份俱足,一悟即至佛地。删除 | 2014-6-12 19:29回复 我也说一句
云门三关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第一关: 悟前自己站在山底,开悟后却发现突然已到了山顶,可是你站的地方确确实实是站在山底的大地上。 现在我问你你到底在山底还是在山顶?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送TA礼物 回复1楼2008-05-04 10:02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第二关: 开悟前你站在门外,悟后也就算是入门了。 入禅门说难也不难, 说容易也不容易,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入不得其门而入, 而有的人机缘与根性具备刹那间就进去了,然而是进去后却发现自己依然还站在门外,可同时你却发现自己确实已进了门里。祖师云:“悟了如同没悟”。那么我问你,现在你倒底是站在门里还是站在门外?有无人回� 收起回复2楼2008-05-04 10:03魔导师: 第一关,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觉得到了山顶。这是一种小孩子的心态,非常有志气。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山上没有平坦的路,在征服重力的过程中你得付出很多体力。你觉得你在山顶,其实有可能你爬到半山腰就累得气喘吁吁。2015-10-24 17:44回复步_留香: 门里门外如何,一念之差不是旁人可求证的。2017-3-21 18:54回复美应系: 进得门里却一时关不上门,尾巴(业习)犹存。第二关也只是权说而已。2017-6-22 09:44回复 我也说一句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第三关: 我们后天所学的都是相对的,二元的,对立的,矛盾的,逻辑的东西。 有谁能把一个绝对的一元的东西展示给我们大家看看� 收起回复3楼2008-05-04 10:04美应系: 君不见?这些:二元的,对立的,矛盾的,逻辑的东西。 当下即是绝对一元的东西本身?2017-6-22 09:46回复当下驴行者: 把一元以外的东西看看2017-8-24 14:03回复 我也说一句218.75.120.* 强立三关,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悟即是没悟,不悟即是悟. 回复4楼2008-05-04 13:56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回四楼:此三关非强立,本吧以禅会友,并无刁难之意。 若阁下不明其中之意,有情可原,毕竟禅宗佛祖西来之意并非是人人能懂的。中国禅宗博大精深,非有切身体会者不能明之,若阁下对禅宗也有研究,可在此讨论,本吧欢迎对禅宗有研究的大德志士在此说出自己的见解。 至于三关是否是强立,早有论断,自2007年10月10日设立第一关之日起,尚没发现有人过关,若你有兴趣可以先闯一闯第一关,至于阁下是什么水平,闯关时即可知晓� 回复5楼2008-05-04 14:47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不过阁下应该是老朋友了,何不披上马甲呢� 回复6楼2008-05-04 15:27小民是民 中级粉丝2 公案只是把人领入思想的殿堂,不贵 有也不贵无,也许本来是什么样部重要 我们怎么对待它才是关键� 回复7楼2008-05-04 21:18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楼上说得很好,公案只是一把引人入门的钥匙,无所谓好坏,通过解答公案能使人有所启发是关键。大家平静一下,平和的对待自己身边的一切,或许比什么来得都重要 � 回复8楼2008-05-05 08:23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楼上解释得不错,不过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知老兄有无一个顿悟的过程?从老兄的回答来看,还属于逻辑解释的范筹,应该还没算开悟,也就是还处在达摩所说的见皮阶段,因此不是最终答案。其实这三关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如果再问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该如何回答?在这里不要嚼赵州的话头� 回复11楼2008-05-06 08:29211.138.100.* 悟了就明白心之归属,因此也明白了要从小事中做起.不把开悟放在心上. 回复12楼2008-05-07 06:22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先把悟放一放,再拿老祖宗的一则公案测试一下,如果再问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该如何回答?在这里不要嚼赵州的话头� 回复13楼2008-05-07 08:09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其实在百度贴吧已有高人解了此案,此人水平远在我之上,只不过他做事比较低调,不愿抛头露面而已。禅宗真意领悟者凤毛鳞角,12楼的吧友解案方向方应该是对的,只不过也是见肉之见,离领悟真髓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希望你要一直走下去。 若解山之案,一句话就足够了,不过你的回答还不是我期待的答案,期待你早有一天解案� 回复14楼2008-05-07 08:33211.138.100.* 一问三不知, 回复15楼2008-05-07 14:21
马祖说“平常心” 马祖说“平常心” 心行清净,事事无碍,应世利人,这是修行者的根本目的。 马祖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从“肯定”到“否定”,运用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最终成立他的根本禅法即“平常心是道”。《语录》在回答关于“修道”问题时认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马祖在这里揭示了“平常心是道”的含义。他立论的依据一是“心为万法之根本”,所以要“识心达本源”;二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要“事理双通”。由此,他提出“平常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也就是说,平常心是没有被“生死心、造作、趋向”等污染的“菩萨道”。紧接着论述的内容,都是阐明“沙门”(显然也包括所有修道者或信徒)应该作到的事,概括地说就是“随分过生”、“积于净业”。菩萨道是修行者的理想和追求,是佛教的实践观、修行观、入世观、解脱观,是大乘佛教的本质体现,是佛教“出世间”精神的实质。从其思想的建立依据看,仍然深受《华严经》“四法界”的影响。世界一切有差别的事法(事法界)都有平等的理性(理法界),相互之间圆融无碍(理事无碍法界),事法的差别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其本质都是相互契合的,每一事法都蕴涵与代表了一切万法理性,一多相即,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法界)。由于事物都是互为因果,都是“因陀罗网”上的一颗颗“宝珠”,互融互摄。《华严经》中用“海印三昧”来描述事物间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形容世界上的森罗万象像海水一样被显现出来,每一滴水都具有百川之味与水性,相互包容,相互贯通。马祖在论述“道不属修”而反对妄念执著时,也用“海印三昧”来形容,他说:“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又讲:“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是有为家依。”从而,要求人们应该“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其中的“不尽”肯定的是事法、世间法、一切的日用行事,“不住”是提倡的是不偏执于理法、出世间法、个人的证悟境界。如果修行者在心中消解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偏执妄念,排除矫揉造作等不实枉行,同时也能够培育宠辱不惊、任运自然的良好心态与精神品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利益群生,这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的基本内涵,其本质是菩萨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送TA礼物 回复1楼2007-12-28 12:23又到云雨时 铁杆会员8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夸口)说能够做到(怎样怎样),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慢了,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赞礼的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回复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