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风 临济宗风
当头棒喝,叹黄檗佛法无多子!庭前柏树,明祖师来意有几人?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91 发帖数: 2,522 关注贴吧数: 42
大圆智镜 大圆智镜 阿静帮阿伟抬一面镜子,边抬边说:“这镜子可真是**,几十块钱买了这么一大面!” 阿伟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哦?”阿静也逗趣说,“不知这镜子老师将何以教我啊?”“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到镜子前面,它是不是都能映出来?”阿伟问。“当然。”阿静说。“那么东西移开后,镜子里还留有余影吗?”阿伟问。“那怎么会呢?”阿静说 “这就是智慧啊!”阿伟说,“这叫‘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请问老兄,你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不能”。阿静说,“”想不到这镜子还真有点门道,还有吗?“多的是”,阿伟说,“比如孔孟先师或帝王将相来照镜子,你说镜子会因为高兴而加被细心吗?”“不会。”阿静答。“如果乞丐、弃儿来照镜子,镜子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吗?”“不会。” “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叫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你做得到吗”阿伟问。“做不到!还有吗?”阿静兴冲冲地问。“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记乙吗?”“不会。” “这叫把握当下,制心一处。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有呢?”阿静穷追。“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会不会也变成红色?映现绿色时会不会本身也变绿色?”“不会”“镜子本身虽不变色,却仍能红来现红,绿来现绿,是不是?”“是,这叫什么?”阿静问。“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有吗?”阿静还不解渴。 “镜子映人映物、映狗、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叫做‘体不动,而用常显。用常显而体不变’。你明白吗?”“明白了,”阿静感叹地说,“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涵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
三十年不懈修持平常心是道 三十年不懈修持平常心是道 马祖道一大师在南岳怀让门下得法后,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到洪州钟陵(现在的江西进贤县)开元寺聚众说法,天下响应,信众云集,影响力大增,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禅宗流派,人们称之为“洪州宗”。 南岳怀让禅师好久没有听到马祖道一的消息,便问身边僧众:“道一有没有为信众说法?”众门人说:“他已经为众人说法了。”怀让禅师说:“既然如此,怎么总不见有人捎带个消息过来?”僧众都默然无对。于是,怀让禅师便派一个僧人前去看望马祖道一。 该僧行前,怀让禅师嘱咐他:“你去后,待马祖道一上堂后,你只问他做什么,记住他回答的话,回来时告诉我。”此僧离去后,遵照师父的嘱咐行事。回来以后向怀让禅师禀告:“马大师说,‘自从安史之乱平定后,三十年来,他不曾缺少盐酱。”,怀让禅师听完后,对马祖道一的话很满意。 马祖道一禅师(709-788),俗家姓马,什郁(现在属四川)人。年幼眅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戒渝州圆律师。开始学习禅定,后拜南岳怀让为师,得法入室。移住江西开元寺,禅法大扬,圆寂后,救谧大寂禅师。入门弟子有一百三十九人,著名弟子有百丈怀海、大珠慧海、大梅法常、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庞蕴居士等。 南岳怀让(677-744),禅宗六祖慧能弟子,唐代高僧,俗家姓杜,金州(现在的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人,惠能大师高徒,后来弘扬佛法于南岳福严寺,是六祖门下弘扬传法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后来出现了临济、沩仰两大宗支。 在怀让禅师的考题前,马祖道一禅师“不曾缺少盐酱”的答案获得了师父满意的印可。那么“不曾缺少盐酱”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本故事的一个焦点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参究。我们知道,中国的禅宗是具有属于本土特点的佛教宗派,它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是与禅师们的日常生活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本则故事中的盐酱,是人们饮食的调味品,它可以食用,但不能替代饮食。饮食既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马祖道一三十年来天天不曾缺少盐酱,自然是饮食正常,说明身体健康,请师父怀让不要挂念,显示了马祖道一的一种平常心态。 这是“不曾缺少盐酱”所暗示的第一个意思;其第二层含义是,要调出饮食的好味道,决不能缺少盐酱,正如佛家弟子要有高质量的生活,包括物资生活和宗教生活,就需要弘法悟道,勇猛精进,马祖道一禅师三十年来能日日不曾缺少盐酱,自然过着“旧日是好日”的生活,说明他在修禅悟道的路程上,从不懈怠,百尺竿头,天天进步。 参究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借用孔老夫子曾经称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话:“贤哉,回也!一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像颜回这样保持快乐心情的生活,一日如此,一月如此,甚至一年如此,有人可能做到,但像马祖道一禅师那样,三十年如一日,谈何容易啊!没有信念的智慧和力量难以实现,怪不得怀让禅师对自己弟子相当地满意了。
赵州从谂禅师 赵州禅的创立者赵州从谂禅师 洪州禅的创立者马祖道一的再传弟子赵州从谂(778—897),以其“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玄言妙语,在河北赵州(现在的河北)大力弘扬“平常心是道”的禅法,世人称这一禅系为赵州禅。 赵州从捻的生平事迹,在僧史和灯录记载颇多。《宋高僧传》载为青州临淄(现在的山东淄博)人;而《五灯会元》记载为曹州郝乡(现在的山东菏泽)人,俗家姓郝。根据《五灯会元》记载,从捻幼年之时在曹州息通院出家,未受戒之时,参礼南泉普愿禅师而悟理,深受器重。 前往嵩山琉璃坛受具足戒,后来返回普愿禅师处随侍20年。其后来又参黄聚、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禅师。80岁时结束游方生涯,定居河北赵州城东的观音院,住持40年。 在此期间,受到河北燕王的供养,后移居住持真际禅院。乾宁四年(897)从谂禅师在真际禅院圆寂,当时“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后谥号“真际大师”。 各种史料对他的禅法评价都很高,内容也大多相同。《宋高僧传》:“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法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景德传灯录》:“师之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皆惊然信伏。”世人称从谂为“赵州古佛” 赵州禅的主要思想 马祖道一大师以来,其禅法主张“平常心是道”。而“平常心是道”作为洪州禅的特色传承了下来。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如何是道”时,南泉普愿禅师当即指出“平常心是道”,并解释:“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从谂“于是倾领玄机”。从谂禅师留下不少使禅者开悟的公案,生发都来源于“平常心是道”。其中最为著名的公案是“赵州茶”。 内容大致如下:有新僧来,从谂问:“曾到过这里吗?”僧答:“曾到过。”从谂说:“吃茶去。”又有僧来,从谂又问:“曾到过这里吗?”答:“不曾到过。”从谂仍说:“吃茶去。”院主听完后便问从谂: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没到过也说“吃茶去”?从谂还是以一句“吃茶去”来回答院主。 吃茶是丛林中的日常僧事,从谂禅师本意就是让禅者明白要在日常生活的中去体悟道法。后世的黄龙慧南禅师对此公案评价:“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与此类似还有“赵州洗钵盂”公案。 有僧人从南方来此,对从谂说:“学人乍人丛林,乞师指示。”从谂问道:“吃粥了吗?”僧答:“吃粥了。”从谂说:“洗钵盂去。”来僧忽然省悟。吃粥也是丛林的日常僧事,从谂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就在生活中将禅者引入道。 柏林寺 无门对此作偈:“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马祖道一大师的“平常心是道”,无疑是通过从谂的赵州禅才盛行起来的。从谂以其玄言妙语而著称,赵洲禅凭借这些反逻辑、非理性、超思维的玄言妙语中显出其禅门特色。 还有“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禅者问从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回答:“庭前柏树子。”这可以说是答非所问,但从谂的回答是有深意的。“祖师西来意”是“说似一物即不中”,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不如不说或者乱说,当下截断禅者的思维、联想,让禅者自己用心去体悟。 马祖道一曾说:“道即法界”,法界遍一切处,那么法界中的“庭前柏树子”当然也是道了。有禅者问从谂:“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从谂回答:“有”。又问:“几时成佛?”回答:“待虚空落地。”再问;“虚空几时落地?”回答:“待柏树子成佛。” 就理而言,法界遍一切处,所以说柏树子有佛性;就事而言,柏树子根本不可能成佛,所以说“待虚空落地”时。通过这种以前题、结论互证的方法,阻止禅者落入知见意想。 赵州禅的门风 赵州禅与洪州禅相比,门风显得较为温和。洪州禅强调“性在作用”,所以当禅师接引学者时,以举目扬眉等身体动作启发学者,令未悟者“得个入处”,已入者令得究竟。但是洪州禅的门风却是十分严厉、粗暴,道一经常以打、蹋、捆、喝等接引学者。 南泉普愿也曾因东堂、西堂的争吵而斩猫。印顺法师认为这种门风“与区域性有关,代表北方之强”。从谂虽然也是北方人,但在赵州禅的这种风格少有,从谂也曾放火,但他的门风依然是较为温和的。从谂就曾经为普愿的斩猫而“顶鞋”,这是从谂从慈悲心出发,表示出一种护惜不让杀之意。 赵州禅在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赵州从谂在禅宗史上也可说是一位大“作家”,他留下的众多公案,对后世禅宗的影响甚大,特别是“庭前柏树子”、“赵州茶”、“赵州洗钵盂”、“狗子无佛性”等,经常被后世禅师拈提。赵州从谂门下,共有法嗣十一人。
何谓平常心?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尘世之中,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天莫的玄理,更谈不上进入“道”的境界。 有些人甚至对“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都难以理解,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佛教的道理,进而细心体察人生品味生活,都会意外地发现,原来道不仅仅在离山深处,亦不单单在院道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大至大干世界,小至一花一草,每一样样能体会到“道”的妙谛和意境。 正所调“佛法遍一切处,无处不是道”。中国禅宗的特色亦是提倡搬柴运水都是道。为什么搬果运水都是道呢其实只是儿中并无杂念,亦不起妄意,这个时候,无论你搬果运水也好何事情也好,你都是在道中。 相反,如果搬运水时妄意纷飞,那么与差甚远了。例如搬柴运水时一直埋怨好重啊、理怨路不好走,这柱,搬只是搬柴运水,并不是道。 马祖道一禅师看到了这一点,便倡导“平常心是道”,他常常开示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适作趋向,皆是方染若要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基萨行。” 这里马祖道一禅师的“平常是要远离虚假造作,没有是与非,没有取与舍,当然也没有凡圣和善的这种不落于任何一边而契合中道的意境,不是是非不明,善恶不辨,而是不受这些相对的观意来染污本有的佛性。 由此可见,平常心能让一个人更加镇定、沉着,充分表现自己,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没有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可以真正体验到什么是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平常心是道。 总括来说,所谓道,就是每个人现前的不分别心。但现在的分别心,却有妄想杂意、人我是非,那就不是平常心了。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遇缘而不改变我们当下的不分别心,亦不改变不分别心去随缘,才是我们的平常心,才是佛法修成的道路。
【禅语公案】持钵去 【禅语公案】 世尊一日敕①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②。”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③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五灯会元》卷一 【辞语注释】 ①敕:此字多与皇权相联系。如把皇帝的命令称为“敕令”。其他如“敕书”、“敕封”、“宣敕”等。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卖炭翁》诗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但在佛典灯录中使用此字,很明显是佛经翻译者将世尊比为帝王的缘故,意为世尊命阿难去入城乞食。 ②钵: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器具,形状像盆,口小腹大,用来盛饭、菜、茶水等。此处特指比丘所用的食器,因材质不同故有金钵、银钵、铜钵、铁钵、瓦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应是刚够一僧食用。佛陀时代,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用具。现今泰国及云南傣族地区等南传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出门,持钵乞食。 ③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尸弃、毗舍浮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四佛。 【赏析解读】 对于这段灯录公案,基本上不需要看注释,只要是多少有点文言文常识的人,都能读懂。内容其实也很简单——某天佛陀对侍者阿难说,又到该吃饭的时候啦,你应当进城去持钵乞食了。阿难答应。佛陀又说,你既然要去持钵乞食,就得依照过去七佛的仪式进行。阿难便问,怎样是过去七佛的仪式呢?佛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次呼叫阿难的名字,阿难再次应答。之后,佛陀就说,持钵乞食去吧。 禅的机巧,就在这最后的几句言语里。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过去七佛”。按照一般的说法是指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这过去的六位,加上释迦牟尼,为七佛。但这里的问题是,假如“过去七佛”这个词是从释迦牟尼口中对阿难说出的,就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了。他可以把自己称作佛,但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怎么可能又成了“过去佛”呢?《五灯会元》收录的这则公案故事,我翻遍古籍也查不出它的出处。几乎不用怀疑,这是后人撰写出来的,而且,还很可能就是唐宋时期中国禅宗兴起之后杜撰出来的。 不过,且慢。犹如胡适之先生对于《六祖坛经》的质疑一样,里面的事实部分可能是后来的禅子禅孙们为了自家的声名利养而虚构杜撰出来的,但里面的禅理却值得汲取珍重。我对于禅门公案,也基本是取这个态度的。这一则“持钵去”的公案,在违背常情常理的逻辑和语言背后,实则就是假佛陀与阿难之名之口,来告诉后来者,所谓的仪式规矩,就是去做,去行动,而非辩难讨论,无休无止的口舌话语。 “持钵去”,便是“过去七佛仪式”啊。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