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风 临济宗风
当头棒喝,叹黄檗佛法无多子!庭前柏树,明祖师来意有几人?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91 发帖数: 2,522 关注贴吧数: 42
做一个生活的艺术家是什么意义 做一个生活的艺术家是什么意义? 任何种类的艺术家,就我们所知,必须用某种工具来表达他们自己,并用某种形式来证明他们的创造性。雕刻家必须有石头或木头或泥土,以及雕刀,或某些其他的工具,来把他自己的历年刻画在材料上。但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却无需走出他自己之外。所有的材料所有的工具以及一般所需要的所有技巧,他都是生而具有,甚至在父母生他以前他已具有。你们会惊奇的说,这太奇怪了,这太出乎寻常了,但是,要你们略想片刻,我可以确定,你们必然明了我的意思。如果不能,我愿意明明白白告诉各位:我们大家所共同具有的这个身体,这个肉体的身体,就是材料,相当于画家的画布,雕刻家的石头,木头或泥土,音乐家的小提琴或笛子,或歌唱家的音带。而所有连接在身体上的部分,如手、脚、侗体、头、内脏、神经、细胞、思想、情感、感觉——事实上,凡构成整个人的所有部分——都既是材料,又是工具,让人把他的创造天才表现为行动以及所有形式的行为;事实上,是表现为生命本身。就这样一个人而言,他的生活反映出他从无意识的无尽泉源所创造出的没一个意象。就这样的人而言,他每一个行为都表现了原本性,创造性,表现了他活泼泼的人格。在其中,没有因袭,没有妥协,没有受禁止的动机。他知识如其所好的那样行动着,他的行动像风那样随意飘着,他没有拘囚于片面的、有限的、受限制的、自我中心的存在之自我。他已经从这个监牢中走了出来。唐代一位伟大的禅师说:“当一个人是他自己的主人,则不管他身居何处,他都忠实于自己而行为。”这样一个人乃是我所称之为的真正生活的艺术家。 他的自我已经触及到那无意识,那无限的可能性之渊源。他是“自由自在的”,他是“无心的”,如圣奥古斯丁所说“爱上帝,并做你想做的。”这同十七世纪的日本禅师至道无难的一首和歌相合:当我们活着,做一个死人,彻底死去;然后如愿而行,一切尽善。 爱上帝,是要没有自我,没有心,是要变成死人,是从受压抑的意识动机中解脱出来。这个人的“早安”,没有任何人性的利益成分。他只是打招呼而已。他饿了,就吃。从浮面上看来,他是一个自然人,直接从自然而来,没有现代文化人的种种复杂意识形态。但他的内在生活是何等丰富,因为他是同广大的无意识直接连通的。 我不知把这种无意识称做宇宙无意识是否确当。我之喜欢如此称谓它,是因为我们通常称之为意识的相对领域,在某处没入未知境,而这个未知境,一旦我们认知,就进入通常意识,并把后者之中的一切错综复杂的缔结,处理得泰然有序,这些缔结原是以不同的程度折磨这我们的。如此,这未知境同我们的心灵是连接在一起的,并且,就此而言,未知境和心灵一定有某种相同的本性,含蕴着相互的沟通。我们可以如此说,我们有限的诚意,由于我们知道它的限界,把我们导致种种的忧虑、恐惧、不安。但是,一旦我们认知我们的意识是从另外某种东西源出,而这种东西虽然不能被我们以认知一般相对事物的方式来认知,却与我们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就免除了种种形式的紧张,并且能彻底安于我们自己及一般世界。这种未知境,我们不可以称之为宇宙无意识或无限创造之渊源吗?由此渊源,不仅各种艺术家孕育他们的灵感,即使我们一般人,也各以他自己的禀赋,把生活化做真诚的艺术。 把日常生活变为艺术,可以由下面一个故事得到某种程度的说明。第八世纪的道悟,是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禅师。他有一位年轻的弟子,想向他学禅。他伺奉了师父一段时期,但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教训。有一天,他对师父说:“我跟随你已经有一段时期了,但未曾听你为我指示心要,为什么呢?”师父说:“自从你来到此间,我没有一时一刻不为你指示心要。”弟子回答说:“请告诉我是什么呢?”“你送茶来,我接,你送饭来,我受,你行礼时,我点头,我何处没有指示你心要呢?”听了之后,第子低下头来思考师父话中的意义,这时师父说:“你一开始思考它,它就不在那里了。你必须立刻看到它,不用推理,不用犹豫。”“见则直下便见,凝思即差。”这个话使得第子悟见了禅的真理。 只再说一点,禅的真理是一种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的平凡生命,变成为一种艺术的、充满真实内在创造的真理。
灵雲见桃花悟道 灵云见桃花悟道 【禅~宗公案】 师因见桃花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静~心~斋小译】 灵云志勤禅师参~禅参了二三十年,参不通,这一年的一天,因为见桃花而彻悟大道,悟道后写了一首偈子:“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我追寻佛~法大~道已经三十多年了,冬去春来叶落芽发也小悟了很多次。自从一见桃花悟得了佛~法真谛,亲见了本来~面目,得证大道,永远都不会怀疑了。) 【禅外流云】 见桃花悟个什么道 南~怀~瑾先生在讲述灵云禅师悟道时说:“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二三十年,没有参通。有一天,忽然放松一下,站起来,要松驰松驰,一看花,花还是花,我还是我,眼睛看到花的时候,心念已经不在花上了,那个视力的功能回转来,视而不见,眼里没有桃花,心里也没有桃花,这时正在用功吃紧之际,心里很紧张,抬头一看这个东西,眼睛对着它,马上一返照,心念顿时一空,如此而已,没什么稀奇。岂止看桃花而悟道!看什么都一样。” 南怀瑾先生的这段文字可不要轻易看过去,对于很多参~禅或念~佛或修止~观的人来说,这短短的文字里已经包含了怎样用功、用功到紧要关头、彻~悟大道的方法。就这么简单,但也这么的高难。 灵云禅师见桃花悟道,等于前面《观~音入理之门》那桩公~案,百丈怀海有个徒弟在挖地时听到鼓声而悟道是一回事;也等于大居士黄庭坚参禅参到紧要处,枕头落在地上,“扑”的一声,悟道了,是一回事� 此外,宋代怀深慈受禅师也写了关于桃花的悟道诗:   只是旧时行履处,等闲举着便淆讹。   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 悟~道的人在一瞬间即经历了天地裂变的奇异自然之境,亲自见到了本来面目,如~来呀、佛呀、道呀、上~帝呀等等名相,一概明白无疑。而旁人看来,没有什么变化,说明真正悟道的人也极少极难�
灵云见桃花悟道 灵云见桃花悟道 【禅~宗公案】 师因见桃花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静~心~斋小译】 灵云志勤禅师参~禅参了二三十年,参不通,这一年的一天,因为见桃花而彻悟大道,悟道后写了一首偈子:“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我追寻佛~法大~道已经三十多年了,冬去春来叶落芽发也小悟了很多次。自从一见桃花悟得了佛~法真谛,亲见了本来~面目,得证大道,永远都不会怀疑了。) 【禅外流云】 见桃花悟个什么道 南~怀~瑾先生在讲述灵云禅师悟道时说:“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二三十年,没有参通。有一天,忽然放松一下,站起来,要松驰松驰,一看花,花还是花,我还是我,眼睛看到花的时候,心念已经不在花上了,那个视力的功能回转来,视而不见,眼里没有桃花,心里也没有桃花,这时正在用功吃紧之际,心里很紧张,抬头一看这个东西,眼睛对着它,马上一返照,心念顿时一空,如此而已,没什么稀奇。岂止看桃花而悟道!看什么都一样。” 南怀瑾先生的这段文字可不要轻易看过去,对于很多参~禅或念~佛或修止~观的人来说,这短短的文字里已经包含了怎样用功、用功到紧要关头、彻~悟大道的方法。就这么简单,但也这么的高难。 灵云禅师见桃花悟道,等于前面《观~音入理之门》那桩公~案,百丈怀海有个徒弟在挖地时听到鼓声而悟道是一回事;也等于大居士黄庭坚参禅参到紧要处,枕头落在地上,“扑”的一声,悟道了,是一回事�此外,宋代怀深慈受禅师也写了关于桃花的悟道诗:   只是旧时行履处,等闲举着便淆讹。   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 悟~道的人在一瞬间即经历了天地裂变的奇异自然之境,亲自见到了本来面目,如~来呀、佛呀、道呀、上~帝呀等等名相,一概明白无疑。而旁人看来,没有什么变化,说明真正悟道的人也极少极难�
當頭棒喝 禅#宗故事――当头棒喝 ①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 ②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境,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德山宣鉴用棒打起人来,像雨点那么多,落得那么快;临济在喝骂学生时,就像奔雷一样,既快且大声。德山禅师用棒喝教学法,打得非常厉害,只要是进门的学生通通会被打。有一次,一个学生要进入他的门下,别人就警告:“小心啊!一进门,禅师就打人,你要好好防着。”学生说:“放心,我会很快躲开。”结果,这个学生一进去,跪下来顶礼老师,刚刚行完见面礼,正要站起来的时候,老师已经打过来了。学生说:“老师!我的见面礼还没完,你就打;我要讲的话还没讲,你就打,这怎么行呢?”老师说:“等你讲出来再打,就来不及了。”德山禅师教学生的原则是“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得出来,也是打三十棒,说不上来一样是三十棒,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临济的喝骂也是很厉害,速度快如奔雷。虽然这两个人门风都十分严峻,甚至严苛,可是非常奇怪,他们的学生却很多,可以说门庭若市,四方学子都仰慕他们的道风,甘愿来挨打、受骂。 ③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他习惯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入。义玄禅师在圆寂之前开示弟子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不可以让我的正法眼藏也随我而去。”座中三圣之一的惠然禅师极力安慰师父说:“绝对不会的,师父。”义玄反问惠然:“那如果有人来向你们问道,你们该如何回答呢?”惠然禅师马上学着师父的口气高声大喝,听上去跟师父平时一模一样。义玄禅师叹了一口气,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居然就在你们这些人高声大喝时候永远消失了。我真是伤心啊!”说完,老禅师就在法座上寂然而逝。惠然大惑不解,对师弟们说:“师父平时不都是对来访者大喝一声吗?我学了好久了,神情、语气甚至声调都学得与师父一模一样,怎么还是不对呢?你们说说,怎么回事呢?”正当众弟子迷惑不解的时候,义玄禅师突然死而复生,大声问道:“我吃饭你们会饱吗?我死你们能代替吗?”弟子们大吃一惊,以为是佛祖显灵,连忙跪地请求道:“师父啊,请再给我们多多指教!”老禅师生平最后一次当头棒喝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然后再也不吱声了。
禅#宗故事――当头棒喝①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 禅#宗故事――当头棒喝①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②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境,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德山宣鉴用棒打起人来,像雨点那么多,落得那么快;临济在喝骂学生时,就像奔雷一样,既快且大声。德山禅师用棒喝教学法,打得非常厉害,只要是进门的学生通通会被打。有一次,一个学生要进入他的门下,别人就警告:“小心啊!一进门,禅师就打人,你要好好防着。”学生说:“放心,我会很快躲开。”结果,这个学生一进去,跪下来顶礼老师,刚刚行完见面礼,正要站起来的时候,老师已经打过来了。学生说:“老师!我的见面礼还没完,你就打;我要讲的话还没讲,你就打,这怎么行呢?”老师说:“等你讲出来再打,就来不及了。”德山禅师教学生的原则是“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得出来,也是打三十棒,说不上来一样是三十棒,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临济的喝骂也是很厉害,速度快如奔雷。虽然这两个人门风都十分严峻,甚至严苛,可是非常奇怪,他们的学生却很多,可以说门庭若市,四方学子都仰慕他们的道风,甘愿来挨打、受骂。③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他习惯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入。义玄禅师在圆寂之前开示弟子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不可以让我的正法眼藏也随我而去。”座中三圣之一的惠然禅师极力安慰师父说:“绝对不会的,师父。”义玄反问惠然:“那如果有人来向你们问道,你们该如何回答呢?”惠然禅师马上学着师父的口气高声大喝,听上去跟师父平时一模一样。义玄禅师叹了一口气,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居然就在你们这些人高声大喝时候永远消失了。我真是伤心啊!”说完,老禅师就在法座上寂然而逝。惠然大惑不解,对师弟们说:“师父平时不都是对来访者大喝一声吗?我学了好久了,神情、语气甚至声调都学得与师父一模一样,怎么还是不对呢?你们说说,怎么回事呢?”正当众弟子迷惑不解的时候,义玄禅师突然死而复生,大声问道:“我吃饭你们会饱吗?我死你们能代替吗?”弟子们大吃一惊,以为是佛祖显灵,连忙跪地请求道:“师父啊,请再给我们多多指教!”老禅师生平最后一次当头棒喝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然后再也不吱声了。
平常心与平常人 平常心平常人 平常人是没有平常心的,有平常心便不是平常人。大概是段永平说的。 第一次听说这句话是在网上,淘股吧的社区里,那天有个贴主说,要有平常心,别以为自己是什么天选之才,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我看了很有感触,想到自己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点点自恋,觉得自己还是比隔壁那人强。然而在市场里面又时时碰壁,继而跟自己过不去,总想弄清楚为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为什么的,就那样了,即便你千万个不乐意,没准什么时候它又出现了。想到这些就跟帖:嗯,特别接受,普通人,持普通心,做普通事。然后有网友就把段永平那句话说给我听。 有些时候,有些文字,是很能提醒人的。那位网友这么一说,我就脑袋瓜子一转,还真是这么回事,你想一般有平常心的人,做事总是与天道相合,坎坷顺逆,皆同心待之,无有怨悔,一般平常。及至时日过去,忽见大成就,方知此人不平常。 似我这般平常人,总是心思很大,期望很高,见不得坎坷,顺逆皆心神不定,以物喜,以己悲。忧得失,虑来去。总不能置于物外,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初学一法,用之于事,不合,就换一个。成了,继续用,又于事不合,又换一个。从不去思考提高方法本身,有时候其实不是方法不好,而是用的不好,这用的不好是很值得深究的。 譬如炒股,方法千百种,以时间而论,有几年的长线,有年把的长线,有数月的中线,有数周的中线,有几日的短线,有隔日的短线。以买入方法而论,又是很多种,比如低吸,这低吸又有很多种,先是分强势股连板低吸,强势股首阴低吸,强势股断板低吸,强势股5日线低吸,强势股10日线低吸。又比如追涨,又分为日线追涨,分时追涨。又比如半路,开盘半路,突破半路。又比如打板,又分为抢跑,打板,排板,等等还有很多。还有龙头战法,二板战法,首板战法,数板战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难分伯仲。这些方法,对于有平常心的来说,就单练一种,久而久之皆是大成。 譬如北京炒家只做首板,5年时间,8万变成了2700万。譬如“我不是股申”只做套利首板一把梭3年20万变成了1700万。又譬如涅槃重升,运用大局观,由整体到板块到个股的思路,做前排做低风险,4年100万变1亿。这都是有平常心的人。他们从不好高骛远,坎坷时不动摇对自己方法的信念信仰。只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获得了一般人一生也达不到的高度。 所以要有平常心,才能做好事。我现在理解的平常心就是,什么方法都可以大成,在于你有足够的认识,认识到此法必能大成,这个认识的深度的确不容易达到。而没有这样的认识深度,也就不会产生必成的信念。所以我们容易动摇,一遇见方法失败就溃败了,就认为是方法不行,要换一个所谓好的方法。其实世间没有什么最好的方法,这个道理很简单的,如果有,那么就会有很多的人去用,继而这方法会因为使用的人多而降低效率,会出现偶尔的失效。这是方法的悖论。没有一种方法是一直有效的。 认识到没有一种方法是一直有效的,就达到对方法产生信念的深度了吗?不会,这认识还是浮的,还没有扎根。只有你不在有寻找所谓更好的方法的动机的时候,同时还在专心致志的原有的方法的时候,这时才可以说,你的认识有深度了,是可以进步的了。
平常心平常人 平常心平常人 平常人是没有平常心的,有平常心便不是平常人。大概是段永平说的。 第一次听说这句话是在网上,淘股吧的社区里,那天有个贴主说,要有平常心,别以为自己是什么天选之才,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我看了很有感触,想到自己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点点自恋,觉得自己还是比隔壁那人强。然而在市场里面又时时碰壁,继而跟自己过不去,总想弄清楚为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为什么的,就那样了,即便你千万个不乐意,没准什么时候它又出现了。想到这些就跟帖:嗯,特别接受,普通人,持普通心,做普通事。然后有网友就把段永平那句话说给我听。 有些时候,有些文字,是很能提醒人的。那位网友这么一说,我就脑袋瓜子一转,还真是这么回事,你想一般有平常心的人,做事总是与天道相合,坎坷顺逆,皆同心待之,无有怨悔,一般平常。及至时日过去,忽见大成就,方知此人不平常。 似我这般平常人,总是心思很大,期望很高,见不得坎坷,顺逆皆心神不定,以物喜,以己悲。忧得失,虑来去。总不能置于物外,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初学一法,用之于事,不合,就换一个。成了,继续用,又于事不合,又换一个。从不去思考提高方法本身,有时候其实不是方法不好,而是用的不好,这用的不好是很值得深究的。 譬如炒股,方法千百种,以时间而论,有几年的长线,有年把的长线,有数月的中线,有数周的中线,有几日的短线,有隔日的短线。以买入方法而论,又是很多种,比如低吸,这低吸又有很多种,先是分强势股连板低吸,强势股首阴低吸,强势股断板低吸,强势股5日线低吸,强势股10日线低吸。又比如追涨,又分为日线追涨,分时追涨。又比如半路,开盘半路,突破半路。又比如打板,又分为抢跑,打板,排板,等等还有很多。还有龙头战法,二板战法,首板战法,数板战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难分伯仲。这些方法,对于有平常心的来说,就单练一种,久而久之皆是大成。 譬如北京炒家只做首板,5年时间,8万变成了2700万。譬如“我不是股申”只做套利首板一把梭3年20万变成了1700万。又譬如涅槃重升,运用大局观,由整体到板块到个股的思路,做前排做低风险,4年100万变1亿。这都是有平常心的人。他们从不好高骛远,坎坷时不动摇对自己方法的信念信仰。只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获得了一般人一生也达不到的高度。 所以要有平常心,才能做好事。我现在理解的平常心就是,什么方法都可以大成,在于你有足够的认识,认识到此法必能大成,这个认识的深度的确不容易达到。而没有这样的认识深度,也就不会产生必成的信念。所以我们容易动摇,一遇见方法失败就溃败了,就认为是方法不行,要换一个所谓好的方法。其实世间没有什么最好的方法,这个道理很简单的,如果有,那么就会有很多的人去用,继而这方法会因为使用的人多而降低效率,会出现偶尔的失效。这是方法的悖论。没有一种方法是一直有效的。 认识到没有一种方法是一直有效的,就达到对方法产生信念的深度了吗?不会,这认识还是浮的,还没有扎根。只有你不在有寻找所谓更好的方法的动机的时候,同时还在专心致志的原有的方法的时候,这时才可以说,你的认识有深度了,是可以进步的了。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3人点赞日记本
自己的主人与机械的奴隶 庄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务须得到比现在更多的研究。中国人不像印度人那样思辩,因之易于混事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家。在中国的文人中,庄子的文体虽然最被推崇,他的思想却未得到所应得的评价。对那个时代流行着的故事,他是一个很好的收集者和记述者。然而,很可能他也发明了许多故事,来说明他的人生观。下面的一个故事,生动的描绘出庄子的工作哲学,那是一个农夫拒绝用桔杆并从井里提水的故事。 一个农夫挖了一口井,要用来灌田。他用一个桶从井里提水,就像大部分古代人一样。一个路人走过,说,“你为什么不用桔杆?那是比较省力的,而且能够做比较多的工作”。农夫说,“我知道它省力,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所怕的是用这样一个巧机关,人的心会变得像机械。机巧使人散漫怠惰。” 西方人常常惊奇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更多的科学和机器。他们说,很奇怪的,因为中国人曾经有过许多的发明与发现,诸如磁铁、火柴、轮子、纸、还有其他许多东西。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以及其他亚洲人喜爱为了生活而生活,而不想把它变成完成完成另外某些事情的手段,因为这样会把生活转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航道。他们喜欢工作,是为了工作自身,尽管从客观上来说,工作意味着完成做某件事。但是,当工作的时候,他们享受着工作,而并不急急忙忙想把它完成。机械设计比手工要远为有效,并且完成得更快。但机械是非人性的、非创造性的,而因之没有意义。 机械化作用意味着智化作用,而由于智力最主要是讲求功利的,因此在机械中没有精神上的美感或伦理精神。使得庄子故事中的农夫不要机巧心灵,其原因就在此处。机器催促人把工作完成,而达到外在客观的目的。事实上机器就是为这个目的而造。工作或劳力除了是一种手段之外,其本身不再有任何价值。这就是说,这样的生活丧失了它的创造性,而变成了工具,人则变成了制造货物的机器。哲学家们谈论着人的意义;但是在欧文们现在高度工业化和机械化的时代,机械已变成了一切,而人几乎完全降低到奴隶身份。这个,我乡,正式庄子所惧怕的。当然我们不能把工业的轮子转回到原始手工业时代。但是,我们却很应该留意到手的意义,以及现代生活中的机械化作用所产生的弊病,现代生活中的这种机械作用过分注重智力,而以整个生活作为代价。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