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风 临济宗风
当头棒喝,叹黄檗佛法无多子!庭前柏树,明祖师来意有几人?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91 发帖数: 2,522 关注贴吧数: 42
平凡即是伟大(转) 平凡即是伟大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和生活上受挫,状态一直很低迷,心情也同样焦虑,不管做什么都在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一直在原地踏步,好像工作的这几年和同龄的人差距越来越大。进入社会后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每天很努力地上班,几乎每天的时间都排的满满当当的,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就怕自己到最后成为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生活毫无波澜,平淡地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但时间久了渐渐发现自己再努力也终究比不上身边那些优秀的人,和他们的差距已经拉开了,我再加快自己的步伐,仿佛也无济于事了。正是这样的差距让我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是不是该继续努力下去。是不是不管怎样我终究只会是一个很普通渺小的人?我这一生永远不会成功,永远也得不到我想要的?这样的问题一直使我困惑,寝食难安,终日焦躁。 实在是难消心中的郁结,我就去找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聊天,她当时听了我的问题后说的几句话,让我突然就顿悟了。她说:“首先我个人觉得你已经很努力了,而且你现在所得到的已经算不错了。你有一份薪资还不错的工作,足够养活自己;你还有自己的爱好并且能够坚持下去,况且你也很独立上进努力,在我看来你是一个蛮优秀的女孩子;你现在为什么会郁闷呢?我觉得一方面是你身边有很多比你优秀的人,你老拿自己和他们比较,当然心理会不舒服,没听过一句话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还有一方面应该就是你现在努力地想要和他们持平,但是努力的过程是持续的,短期内不会得到很明显的好的结果,所以你现在不确定你现在的努力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努力得到的结果是好的,那么皆大欢喜,要是最后结果不能如你所愿,那么你的努力就是白费的。你看我说的对吗?”我当时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惊讶于朋友竟然如此了解我,一语中的,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过十年书”的感觉。她见我若有所思的样子,继续说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平凡的,那些成功的只占了一小部分,辽阔的宇宙中我们也就只是微小的一粒尘埃而已。我们可以为了成为不平凡去努力去奋斗,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同样的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平凡,接纳自己的不足,不用事事做的很完美。在我看来光是在这充满苦难的人世间好好生活,就已经很伟大了,难道不是吗?” 是啊,接纳自己平凡,只要我们好好生活,努力工作,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这又何尝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呢?伯克曾说“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只有在平凡中才能更加展露出更真实的自己,谁说平凡不伟大呢,那些有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是伟大的,他们也是平凡的,不起眼的。我们永远要记住我们都是一个平凡人。平凡即是伟大。
为什么说工作是一场修行? 为什么说工作是一场修行? 稻盛和夫曾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 仔细想想,工作的种种如意不如意,不正是培养我们细心、决心、耐心、恒心与谦卑心的一场修行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也曾经专文探讨过「工作」和「生活」、「旅行」与「修行」的内在联系。正值周末,珊瑚群创新创业导师特别摘录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有人说“人生是一种修行”,我并不认同。在我看来,人应该是这样对待自己:把人生看成一场旅行,把工作看成一种修行。 如果工作是修行的话,你就会发现工作很好,因为工作是一个修行的场所,因为修行,会得到让自己心安的东西。 修行的好处 人在努力工作时,就不会觉得太累,你会享受它,因为你知道这是在修行。修行的好处,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个好处是让心安静。人心安静是比较重要的,人心安静时,人会比较好看,人的面貌是由心定的,所谓相由心生。 第二个好处是转为内求。你会发现在为自己做事,而不是在为别人做事,修行都是内求,就是你在为自己做。 第三个好处是专注。有过修行的训练,人可以快速进入某种状态,有效率。有人问六祖什么是禅,六祖回答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修行当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使人更健康。 其实修行并不需要跑到深山老林,也不需要辟谷,更不需要苦思冥想,工作就是修行的场所,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讲,你可以知道工作有多大好处了。 为什么说工作是一场修行? 工作为什么是修行的场所呢? 因为工作要达成的一些东西与修行所要达成的东西是一样的,我从三个方面诠释给大家。 1. 工作就是要持续完善,在每天的工作中,努力认真地做事。 释迦牟尼开示说,“精进”是达到开悟的办法之一。日常工作就是持续改善,这不就是“精进”吗?“持续改善”就是“精进”。 工作之所以成为修行的场所,就是因为工作要求持续改善,如果你能这样要求自己,你就已经在修行了。 2. 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欲望、磨炼心性、培养人格。 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目标,管理目标就是管理欲望,所以承诺目标实现就是一种修炼。 工作中必须合乎规范,如果一定要打破流程、打破制度才可以工作,其实是你自己没管理好欲望,所以合规、遵守流程又能够去实现目标,这本身就是修行。 能够在工作中接受挑战,接受变化,调整自己,战胜欲望,超越自己,就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3. 工作品质就是人格完善的表现。 修行中非常在意人格的完善,修行就是实现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你做的工作每次都有品质输出,都有价值贡献,你的人格就很高尚。 人格是什么?在我看来,人格就是一个人品质的厚度。在工作中,如果把每项工作都有价值、有品质地贡献出来,你的人格一定很高尚。 因此,我才说工作就是修行。如果你这么去想,你会觉得工作真的很好,你每做一件事都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会对完善自己非常好。 这样理解工作就会很好,你也不会觉得太累;遇到难题你就知道,这是修行对你的要求、对你的挑战,超越它,你就会成功。 人生是旅行 想象一下你去旅行时的快乐,那才应该是人生的真感受。遇到的每个人都应该是风景,遇到的每件事都应该是美好,这就叫人生。 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所遇到的每个人和每件事。看到身边的同事应该去欣赏他,看到所做的事也应该去欣赏它。 旅行的心态就是欣赏,去旅行的人都比较开心,返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回到家觉得辛苦,来到工作场所觉得痛苦。这是因为在工作场所有约束、要修行,所以确实很难;回到家里要付出,所以会比较辛苦;只有旅行时是享受,才会开心。 这三个不同的境界——享受的境界、责任的境界、约束的境界,体现出你不同的心态,你会发现三个境界的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要把整个人生按照享受的境界去看,哪怕困难也是享受,就没有关系了。
禅#宗故事――當頭棒喝 禅#宗故事――当头棒喝 ①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 ②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境,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德山宣鉴用棒打起人来,像雨点那么多,落得那么快;临济在喝骂学生时,就像奔雷一样,既快且大声。德山禅师用棒喝教学法,打得非常厉害,只要是进门的学生通通会被打。有一次,一个学生要进入他的门下,别人就警告:“小心啊!一进门,禅师就打人,你要好好防着。”学生说:“放心,我会很快躲开。”结果,这个学生一进去,跪下来顶礼老师,刚刚行完见面礼,正要站起来的时候,老师已经打过来了。学生说:“老师!我的见面礼还没完,你就打;我要讲的话还没讲,你就打,这怎么行呢?”老师说:“等你讲出来再打,就来不及了。”德山禅师教学生的原则是“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得出来,也是打三十棒,说不上来一样是三十棒,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临济的喝骂也是很厉害,速度快如奔雷。虽然这两个人门风都十分严峻,甚至严苛,可是非常奇怪,他们的学生却很多,可以说门庭若市,四方学子都仰慕他们的道风,甘愿来挨打、受骂。 ③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他习惯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入。义玄禅师在圆寂之前开示弟子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不可以让我的正法眼藏也随我而去。”座中三圣之一的惠然禅师极力安慰师父说:“绝对不会的,师父。”义玄反问惠然:“那如果有人来向你们问道,你们该如何回答呢?”惠然禅师马上学着师父的口气高声大喝,听上去跟师父平时一模一样。义玄禅师叹了一口气,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居然就在你们这些人高声大喝时候永远消失了。我真是伤心啊!”说完,老禅师就在法座上寂然而逝。惠然大惑不解,对师弟们说:“师父平时不都是对来访者大喝一声吗?我学了好久了,神情、语气甚至声调都学得与师父一模一样,怎么还是不对呢?你们说说,怎么回事呢?”正当众弟子迷惑不解的时候,义玄禅师突然死而复生,大声问道:“我吃饭你们会饱吗?我死你们能代替吗?”弟子们大吃一惊,以为是佛祖显灵,连忙跪地请求道:“师父啊,请再给我们多多指教!”老禅师生平最后一次当头棒喝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然后再也不吱声了。
为什么是也只能是吴清源向林海峰提出“平常心”三个字? 为什么是也只能是吴清源向林海峰提出“平常心”三个字? 林海峰10岁赴日,这是来自中国宝岛台湾的神童棋手,他23岁那年获得挑战坂田荣男名人位的机会,坂田荣男为了给自己打气,赛前说出一句豪言壮语,不会有二十岁的名人。这句话对坂田荣男自己当然是非常励志的了,但是同时也激励了林海峰。 所以我们说刀是两面有刃的,口锋如刀,不伤对手,就伤自己。 林海峰少年得志,他在名人战舞台上的表现在日本棋界造成了一番轰动,因为这在以前是从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名人战第一局在东京福田家举行,林海峰全力以赴,但仍旧持白败下阵来。他赛前的感想是希望自己猜到黑棋,以增加取胜系数,这场失利大大动摇了他的自信心,他感到迷茫,冥冥中觉得名人宝座距离自己很近,也很遥远,咫尺天涯。 名人战第二局挑战赛设在冲绳岛,赛前他远赴小田原吴清源的家去问道解惑,结果吴清源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吴清源微笑着说:“我想到你会来看我。你此番迎战坂田,我教给你三个字:"平常心"。” 吴清源时用日语轻轻念出这三个字,这本是日语中普通的俗语,林海峰知道,但他不明白这句话与棋道的关系。吴清源解释说:“你今天不过二十三岁年纪,就有了这样的成就,老天对你已经很厚很厚了,你还急什么呢?不要怕输棋,只要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输棋对你也是有好处的。和坂田九段这样的一代高手弈棋,赢棋、输棋对你都有好处,只看你是否懂得珍惜这份机缘。希望你保持平常心情,不要患得患失,把头都搞昏了。” 灯不拨不明,吴清源的一番话有醍醐灌顶之功效,从小田原吴清源家告辞出来的林海峰大彻大悟,他折返回东京,两天后,在冲绳迎战坂田荣男。二十三岁的他不再对局中患得患失,他也不再为了执黑执白而心烦意乱,他怀着一颗平常心,终于在二十三岁时登顶日本名人宝座。这是创造了纪录的一个荣耀点或闪光点。 多少年以后,我们还在思索,为什么平常心三个字是吴清源对林海峰讲出来,而不是别人?这句话看似容易,其中包涵的境界却极其深远。那么这一切有必然的联系吗?我想了一下,还是有的, 吴清源在九十岁左右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从拿起棋子开始的80年来,我从来不把围棋当作胜负来考虑。” 不争胜,自然胜。 这就是对局时怀有一颗平常之心的道理,这个道理朴实无华,懂得把这些道理与棋道合并起来,并传授予后辈,这只有吴清源大师做的到。
公案是什么?参公案是什么意思? 公案是什么?参公案什么意思?   公案,本为公门官府的案牍,是指没有模范先例的案件。而禅门所称的“公案”,是指古代禅师们开悟过程的个别案例。是禅宗史上的祖师们及其弟子们,发生酬对情况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半看来有些岂有此理地不合一般情理的。   一个对“禅”体认不足或不了解禅修特质的人,公案对于他,就像是疯子间的对白而已。大致说来,容易懂且涵义相当明显的公案最浅,而莫名其妙、语义不明的公案程度比较深。   六祖惠能之后的二百五十年中,禅机盛行,从惠能弟子群,到第四传赵州、黄檗、沩山,第五传临济、仰山、德山等,皆用这种顿悟法门,令许多人开悟。   这些禅门公案的总数,高达一千七百则。在北宋以前尚无人予以搜集、整理,到了北宋,首先由汾阳善昭编辑了《先贤一百则》,使用集子内的故事来发疑问:“为什么祖师们如此这般一番,就开悟了?”这样不断地反复问下去,就叫作参公案。   当修行到某个阶段,师父会指点弟子该参哪则公案,参了这个公案会帮助弟子进一步上升;如果是一位不高明的师父,随便给了个公案,不能对机,弟子参了也不会有效果。   “参公案”不是猜测揣摩,不是用头脑推敲思索,不能用常识及佛学的知识来解释它。许多人为解释公案,而出了很多书,那都只是在解释,而不是在“参”,这对悟境是不相干的。那么,公案可以解释吗?可以的但是对于禅修的功能而言,分析公案是没有作用的。   在未得亲自悟透之前,公案仅是一种工具,悟透之后,才能发现其活活泼泼的精神所在。亲自悟透禅宗祖师们的过去发生过的开悟的案例,用知识的推理或想象,不能达成目的,必定要对公案中的话题,起大疑情,只发问而不能自行以推理方式来求取答案。   公案参悟以后,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和盘托出以示人,只能向比自己高或和自己相等的人,“比手划脚”求印证,这叫作心心相印。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