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之刀 欲之刀
关注数: 196 粉丝数: 277 发帖数: 1,956 关注贴吧数: 22
薄己厚人行得通吗? 论语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素经有言:厚己薄人者孤。依中国文化,似乎薄己厚人才是正道。但圣经有言,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培根解释其为当以人之爱己为模范,爱我们的邻人则是这种爱己之心的仿作,不可在临摹的时候把原样毁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凡能创造性地施爱者必挚爱自我,凡只能爱他人者必定一无所爱,只有自爱的人才具有爱人的能力,神经质的无私是一种神经病变症状。自私者不是过分自爱,而是痛恨自己,对自己爱的太少,表面上看自私者是在拚命为自己操劳,实质却是他在徒劳无功地试图挽回在关切自我方面已铸成的败局。在中国文化中,厚己等于自爱,自爱等于自私,人要爱他人胜过爱自己,故要薄己厚人;在西方上部分观点中:自爱不是自私,人可以做到厚人爱他人,但爱的程度绝不会超过爱自己的程度,最多也只能做到厚人如己。大家谈谈薄己厚人行得通吗?我认为薄己厚人如果要行得通,除非将薄己解释为自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种解释有些牵强,可除此之外我想不到调和两种观点内在冲突的办法。即使两者冲突调了了,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人爱他人能超过爱自己吗?故立贴求吧友指点拍砖 另外,弗洛姆认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爱的能力,大叔的哲学对生活有一种敌意,沉迷于大叔的哲学会不会让我们爱无能,好怕
从柏拉图看大叔哲学基石:幸福是否定性质的 从柏拉图看大叔哲学基石之一:幸福是否定性质的(痛苦是肯定的,快乐是否定的) 苏:那么请告诉我:我们不是说痛苦是快乐的对立面吗: 格:当然。 苏:没有一种既不觉得快乐也不觉得痛苦的状态吗? 格:有的。 苏:这不是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一种中间的,灵魂的两个方面都平静的状态吗?你的理解是不是这样? 格:是的。 苏:你记不记得人们生病时说的话? 格:什么话? 苏:他们说,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格:我记得。 苏:你有没有听到过处于极端痛苦中的人说过?他们会说,没有什么比停止痛苦更快乐的了。是吧? 格:听到过。 苏:我想你一定注意到过,在许多诸如此类的情况下,人们在受到痛苦时会把免除和摆脱痛苦称赞为最高的快乐。这个最高的快乐并不是说的什么正面得到的享受。 格:是的。须知在这种情况下平静或许便成了快乐的可爱的了。 (注:大叔认为幸福是否定性质的,痛苦是肯定性质的的,没有痛苦即是幸福。所以这种平静就是大叔所认为的幸福。) 苏:同样,当一个人停止快乐时,快乐的这种平静也会是痛苦的。 格:或许是的。 (注:大叔认为快乐是否定性质的,是虚幻的,故为没有享受完快乐而痛苦是愚蠢的。这种状态不应该痛苦,而应该安于平静) 苏:因此,我们刚才说是两者之中间状态的平静有时也会是既痛苦也快乐。 格:看来是的。 (注:在大叔看来,只有痛苦终止的平静是值得追求的,为快乐未享受完而痛苦是不明智的,故依大叔所说,这种平静状态只会带来此处所说的快乐,而不会带来痛苦。问题在于,我们能放弃快乐吗?我做不到,也许大叔指出应避免为了快乐而引来痛苦是不值得的,只是给我们一个取舍的提示,如果一种快乐不会引起痛苦,我们为什么不去追求呢?当然我是在和稀泥,快乐一般都是需要代价的。) 苏:两者皆否的东西真能变成两者皆是吗? 格:我看不行。 (注:平静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若依大叔学说,则平静就是幸福。) 苏:快乐和痛苦在心灵中产生都是一种运动。对吗? 格:对的。 苏:我们刚才不是说明了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时一种心灵的平静,是两者的中间状态。是吗? 格:是的。 苏:因此,没有痛苦便是快乐,没有快乐便是痛苦,这种想法怎么可能正确呢? 格:决不可能正确。 (注:没有痛苦就是平静,没有快乐也是平静。依大叔说法:幸福就是没有痛苦,那么,没有痛苦就是幸福,没有快乐也是幸福,平静即幸福。) 苏:因此和痛苦对比的快乐以及和快乐对比的痛苦都是平静,不是真是的快乐和痛苦,而只是似乎快乐或痛苦。这些快乐的影像和真正的快乐毫无关系,都只是一种欺骗。 格:无论怎么说,论证可以表明这一点。 (注:关键在这!平静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快乐的影像。至此之前的我说的大叔的平静就是幸福一说就不成立了。我在此修正自己之前的看法:平静并不等于幸福,只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大叔的一生,都是在平静的前提下思考、写作,追求智慧,问题不在于平静是不是幸福,而是如何利用平静的心态,大叔的用行动向我们证实:追求智慧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放弃快乐以避免痛苦都是为了获得平静的心态以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即沉思的生活。而柏拉图在此论证也是为了证明爱智的生活高于爱利爱名的生活,追求智慧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幸福!) 苏:因此,请你看看不是痛苦之后的那种快乐,,你就可以和仍然缠着你的下列这个想法真正一刀两断了:实质上,快乐就是痛苦的停止,痛苦就是快乐的停止。 格:你叫我往哪里看,你说的是哪种快乐? 苏:这种快乐多得很,尤其是跟嗅觉有联系的那种快乐,如果你高兴注意他们的话。这种快乐先没有痛苦,突然出现,一下子就很强烈;它们停止之后也不留下痛苦。 格:极是。 (注:嗅觉我没有经验,但有几次外出游玩看到美景,刹那间觉得整个人彻底松下来,那种感觉很奇妙,事后只是有些留恋,谈不上痛苦,我想也许就是审美吧。多旅游有好处,,但其行弥远、其知弥少。圣人之言,不可不畏。纠结!类似的也有读书带来的快乐,柏拉图这里是以嗅觉来说明真正的快乐是充分满足爱智之心的需求。) 苏:因此,让我们别相信这种话了:脱离了痛苦就是真正的快乐,没有了快乐就是真正的痛苦。 格:是的,别相信这话。 。。。。后面的也重要,大家有兴趣自己看吧,商务印书馆《理想国》第九卷,371页以下。 大叔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序言中提到读柏拉图有助于理解他的学说,故以上以柏拉图解大叔的想法是我的一个尝试,不对之处希望大家不吝拍砖!
对传统文化的景仰之心 现代科学无疑是对世界正确的解释,但它总是不断地通过否定自身来求得自身的进步,一句话:它是正确而善变的。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承诺给我们一种万古不变的道理,实际上它也有进步:通过夹私货的形式,但其正文本已固定,也许是这个承诺给了我们信心使我们不愿放弃传统文化,激起了我们的景仰之心。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如哲学相比于西哲显得粗糙,是以一种类似宗教而非科学的方式影响中国传统文人。 人越思考越觉得现代科学根本没有完整解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疑问,我们更多地是依从经验和习惯而非依靠知识来生活,因为我们无从获得该知识或现代科学分科导致我们根本没有精力去真正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某种程度上没有高明指导自学心理学是危险的。真不知道知识的发展对人有什么实益,分科导致各专业的巨大进展,但其成果却因其专业性而使业外人无从消受,导致知识发展了而人并没有发展。致使衍行出一种学者职业,这些人将生命大部分交给了知识而缺少了生活实践,反之亦然。我们老家有句老话:人人都是糊涂虫。我们只有让自己甘于当糊涂虫才能避免以有涯随无涯殆的命运,将有限的余暇用来学习真正正确的实用的或感兴趣的知识,不因将知识置于过高的位置而损害幸福的获取。 我常常对一些事做些思考以找出一个自以为正确的答案,现在认为不如将精力放在学习正确的科学知识上,乱思考其实是浪费精力,找出的答案在专业人士看来不值一笑。乱写了几个疑惑,求拍砖
疯语目标 我们设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方向感,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暂时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心理学家告诫我们要:learn to fail and fail to learn。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设定了一个过高的目标时,你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达不到这一目标而沮丧。更重要的是,当你将一个过高的目标分段为很多小目标时,因为你资源的有限导致在实现这个小目标时往往很难做到。这是你会因为自己未做到该做的事而沮丧,有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会让你进入由放纵引起的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你无法达到你的原定目标。有心理学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对于这种罪恶感要学会自我谅解。因为对自我的同情也就是自我谅解可以帮助人们从错误中恢复过来,因为它能消除人们想到失败时的羞愧和痛苦,从而借此摆脱这种恶性循环。这种方法很有效,但它是否会导致原谅无极限且不说,至少他是一种问题出现后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了罪恶感和自我批评,就没有需要摆脱的东西了,我们也就借此节省了我们的资源。“治人事天,莫若吝”,我们如何在设定目标上带到吝的目的,我的想法是从设定目标上着手。即我们要设定一个具有弹性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在设定一个目标时针对这个目标分层次,要有一个最低限度要容易达到的的程度和一个这个目标所能达到的实际的最高限度的程度。比如目标是减肥,晚上不吃一口饭是最高要求,晚上吃两碗饭(甚至可以是很接近不减肥时的饭量)是所允许的极限,晚上吃一碗饭是处于减肥这个目标的范围内。这样,当我们吃了两碗饭时,也不会让我们因为沮丧而进入恶性循环,因为这个要求很容易达到。对于不了解自己的人来说,这样也可以防止他为自己设定过大或过小的目标,对最低要求要一次都不允许放纵,要执善固守,因为它很容易达到(如果这都做不到,还是不要有目标了,至少没有目标就不会有痛苦),在此基础上,去循序渐进逐步迈向目标的最高要求。它可以在这个弹性的目标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大小的目标,也就是说,沮丧、罪恶感等负面情绪很难产生,从而人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变得容易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终固然重要,慎始却是慎终的因啊! 推荐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网上可以下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