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狮子 我讨厌狮子
关注数: 153 粉丝数: 482 发帖数: 19,524 关注贴吧数: 17
信息空战理论的一些预备知识 空战理论方面,能量机动已经让位于信息机动理论了吧?与时俱进自然是咱们军迷基操,所以适度了解信息机动还是不错的。但是信息机动理论与能量机动大相径庭,它涉及到信息论的一些基础知识,这就造成了咱们了解该理论的一个障碍。对于信息论基础,我的话先转点内容,算是开个头吧,然后希望学信息或通信的同志能指点或补充。 1、信息的概念 信息原本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词汇,但在信息论中,信息是个科学名词,另有含义,而且可以被量化,这与咱们对信息的日常理解是不同的。 在信息论中信息最常用的含义是个统计意义上概念,即对客观世界不确定性的描述( 这句无论如何背下来)。这个概念与概率有关,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我们就越能确定它会发生(不确定性越小),它发生时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小,反之该事件就越不确定,一旦发生则可提供巨大的信息量。 2、自信息 那么该如何量化“信息”或者这个“不确定性”呢? 根据上文对“信息”一词的解释,我们知道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描述,而且不确定性与概率有关,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则其不确定性越小,所以不确定性的大小应该是概率的函数,而且是减函数,对吧?对此我们引入自信息的概念 若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则 I(a)=-logP(a) 称为该事件的自信息,对数的底一般取2。 显然,自信息正是关于概率的减函数,所以它能用于描述“不确定性”的大小,我们称之为自信息(或不确定性函数)。 P(a)=0 时,I(a)=-logP(a)趋近于无穷大,其物理意义是:不可能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无穷大,其提供的信息量也是无穷大。 P(a)=1时,I(a)=-logP(a)=0,其物理意义是:必然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0,故其提供的信息量为0。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太阳从东边出来,这个事件的发生就没给咱们提供任何信息量。 自信息还有个重要性质,对于两个独立事件a和b,有 I(ab)=-logP(ab)=-log[P(a)P(b)]=-【logP(a)+logP(b)】=I(a)+I(b) (1) 其中ab表示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显然这可以看作一个新的事件。I(ab)表示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自信息,P(ab)表示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1)式的物理意义是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自信息等于其各自单独发生的自信息之和。这也很好理解,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跟先后发生(分两次提供信息)最终带给咱们的信息量是相同的嘛。 视情况更新。。。
你认为舰载机应该怎么搞? 我是希望舰载机能兼顾高速与起降性能,没准歼20稍微改改就很不错。阵风作为舰载机的弊端是配平能力不足,放下襟翼后产生低头力矩,鸭翼力臂较短难以配平。歼20大幅放宽静稳定度,相当于重心后移,天生有抬头力矩,加上鸭翼力臂长,所以没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方方大佬有讲的。歼20的麻烦在于小展弦比机翼升力线斜率较低,小迎角时升力不足,迎角增大则有个屁股擦地的问题。要说歼20升力系数大,那是在大迎角的情况下能用涡流增升的缘故,暂时还没有证据说明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在小迎角下也能产生足够强劲的涡升力。 上矢量确实可以增升,一是矢量可以引射增升,二来矢量偏转时有个垂直于翼面的推力分量。不过这两种增升方式都产生低头力矩,进一步增加了鸭翼的抬头负担,搞不好鸭翼还得放大,这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问题复杂化了。 适当增大翅膀和展弦比,应该是个稳妥可行的折衷方案。如果激进一点,那就增大鸭翼,这就差不多是重新设计了。 肥猪舍弃了高速性能,按说照顾起降并不难,可惜肥猪贪图多带燃油和设备,重量超标,只得放大翅膀,一个中型机翅膀面积达60多平,也是奇葩。所以我认为肥猪在这方面的失败源于它的块头和尺寸无法满足需求。 熊猫的搞法是VG翼,但转动机构大大增加重量,这对于小飞机来说问题严重,B1B这种大飞机则会好一些,所以熊猫的搞法得失不明。 将来的话,采用代价更小的可变翼面是个值得期待的方向。
从加速时间看20飞M2.8无意义 我早年非常期望20能实现双(升限、马赫数)25甚至双28,估计很多军迷也这么想,本贴就从加速时间的角度来论证其不可能。 众所周知空战情势瞬息万变,攻击窗口小至以秒来计,如果战机从巡航速度加速至最大马赫数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攻击窗口很可能早已关闭,飞飞不得不在达到最大马赫数之前就发起攻击,这样一来,这个最大马赫数也就没了意义。 上图是一些先进战机的加速曲线,以F22为例,22从M1.6加速到M1.8耗时约20秒,这个时间对于空战来说已经不短了,虽然22的加速性如此优异。22从M1.6加速到M2则需用时约50秒,如此漫长的等待只怕是空战所难容忍的,所以试飞员李老师说22巡航速度M1.58,最大马赫数1.8。按照李老师的说法,显然洛马公司认为空战中22没有机会加速到M1.8以上。咱们不要认为李老师会说精确参数,但大致方向李老师不会错的。 咱们再前进一步,看看22加速到M2.5需要多久。假设22在加速过程中剩余功率不变(发动机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不变),发动机克服阻力做功导致飞机动能增加,功率不变则动能变化率不变,有1/2m(2.5平方-1.6平方)/t=1/2m(2.0平方-1.6平方)/50,推出t=128秒。如果将上式的M2.5换成M2.8,则T=183秒,即22从M1.6加速到M2.8用时超过三分钟,这个太夸张了。 20如果上了15,表现应比22更好,但差距不会太大,远不如22与其它战机差距大,咱们就将22的加速曲线看作20的好了。 总结:20若从M1.6加速至M2.8,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空战中很难有此机会,所以最大马赫数设计为2.8是毫无必要的。如果20巡航速度M1.7,最大马赫数2.0,这就很不错了,咱们千万别为展板上的M2发愁。
XA100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完成测试 首台XA100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完成测试First XA100 Adaptive Cycle Engine Completes Test 谭米 2021年06月18日 自2020年12月22日起,GE航空集团开始在位于俄亥俄州埃文代尔的高空测试台对XA100自适应循环发动机进行测试,一直持续到2021年3月下旬,所有的测试目标都已达到,并实现了美国空军自适应发动机转化(AETP)项目的相关指标。GE航空集团还演示验证了发动机的高推力和高效率两种不同模式,以及在这两种模式之间的无缝转换,此项核心能力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战斗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推力和效率需求。对此,GE航空集团表示首台XA100的测试结果超出了预期[1]。 图1 GE航空集团对XA100进行测试 配备XA100发动机的战斗机的留空时间可增加50%,航程将增加35%,燃油效率提高25%,推力增加10%。XA100测试的另一个关键目标是利用第三涵道提升热管理能力。测试结果表明,XA100的热吸收能力提高了60%,热管理可以使任务系统的能力增强一倍。除总体性能外,验证机的测试还重点关注电源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以及发动机在不同模式之间自动转换的能力。 目前,GE航空集团正在进行第二台XA100验证机的组装工作,该验证机将在美国空军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进行测试。相比第一台验证机,第二台验证机的更改之处仅限于控制仪表、软件和控制组件,发动机的硬件则与第一台是相同的。 XA100发动机的技术创新 XA100-GE-100发动机结合了三项关键创新:一是发动机自适应变循环结构,既可以提供高推力模式以实现最大推力,也可以提供高效率模式以实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留空时间,并具备在不同模式之间自动转换的能力;二是三涵道结构,为发动机热管理能力获得质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三是广泛采用先进的部件技术,包括陶瓷基复合材料(CMC)、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和增材制造技术。 图2 XA100验证机结构示意 变循环关键技术 变循环发动机的相关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 余年的积累已逐步形成多样化方案,促进了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发展。表1 汇总了GE航空集团变循环发动机方案的相关专利[2],从中可以看出变循环发动机关键部件包括核心机驱动风扇(CDFS)、风扇叶尖风扇(Flade)、涡轮叶尖风扇、辅助涡轮系统、外涵道燃烧室、中压涡轮导叶等。关键部件方案类型多、分布广,从低压系统(如Flade)到高压系统(如CDFS),从压缩部件(如可变风扇系统)、涡轮(如辅助涡轮系统)到燃烧室(如外涵道燃烧室),遍布发动机整机范围。 表1 GE变循环发动机方案相关专利三涵道结构 三涵道是实现自适应循环的关键。常规涡扇发动机内外涵道的涵道比是固定的,而变循环发动机的外涵道的流量由阀门控制,涵道比可变。在三涵道结构中,内涵道和第二涵道可以看作是传统的涡扇发动机或双外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第三涵道的气流不进入核心机,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通过调整发动机进口流量大小,改变进气道的出口背压,控制进气道内激波的位置,实现可调进气道的功能。 第三涵道通过抽吸拉动边界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边界层分离问题。此外,第三涵道气流增压较小,温度较低而流量充足,可以直接用于冷却,或者通过换热器使压气机气流降温后用于冷却。隐身飞机不容许机体上任意开口以增加散热,现有的用燃油作为冷源的方法限制了最低燃油容量,第三涵道气流是理想的冷源,而且不干扰发动机核心机的工作。图3 三涵道结构示意 先进部件技术 除了第三涵道,先进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也是自适应发动机的一大改进。陶瓷基复合材料把陶瓷纤维(也可用碳纤维)和陶瓷基体整合成一体,保留了陶瓷耐高温的特性,同时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热裂性。在自适应通用发动机技术计划中,GE航空集团在低压涡轮和高压涡轮前缘采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使高压涡轮前缘温度达到1648℃。在后续的自适应发动机技术发展项目中,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在高压涡轮导向叶片、排气部件上都有应用。GE航空集团称,陶瓷基复合材料涡轮叶片甚至可以不需要冷却,为大幅度提高发动机耐高温性能提供了空间。除了陶瓷基复合材料,GE航空集团还对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应用,于2015 年完成全尺寸树脂基复合材料部件评估。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冷端,如风扇叶片、风扇机匣、风扇帽罩、出口导流叶片等,相比金属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有很明显的减重优势。 美国自适应发动机计划 XA100是美国空军生命周期管理中心的自适应发动机转化(AETP)项目下签约的两台演示验证机之一,另一个是普惠公司研制的XA101。在GE航空集团宣布第一台XA100完成测试后,普惠公司重申了其计划目标,即在未来7个月内进行首台XA101验证机的测试。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空军牵头实施的一系列自适应发动机研究计划,这些计划从2007年开始,有效地推动了自适应发动机相关技术的研究、验证和成熟[3]。 一是自适应通用发动机技术(ADVENT)计划(2007—2015年),该计划是通用经济可承受先进涡轮发动机(VAATE)计划的子计划,目的是实现自适应发动机核心机和关键部件技术的突破,将下一代发动机相关技术的技术成熟度(TRL)和制造成熟度(MRL)都提高到6,由GE航空集团和罗罗北美公司承担。 二是自适应发动机技术发展(AETD)项目(2012—2017年),在ADVENT计划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自适应发动机验证机初步设计和核心机、关键部件的验证,目标是与F135 发动机相比,燃油效率降低25%,净推力增大5%,加力推力增大10%,航程延长30%,由GE航空集团和普惠公司承担。 三是自适应发动机转化(AETP)项目(2017—2022年),完成自适应发动机验证机的详细设计、制造和试验评估,技术指标与AETD项目相同,同样由GE航空集团和普惠公司承担。 四是下一代自适应推进(NGAP)项目(2019—2025年),开展用于美国空军六代机的自适应发动机原型机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制造和评估,目的是到2025年为自适应发动机飞行验证做好准备。 结束语 GE航空集团经过十多年的技术准备,目前已完成了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验证和整机高空模拟试验。考虑到美国空军已经确定将自适应发动机技术作为其六代机的动力,并且NGAP项目也制定了自适应发动机于2025年进行飞行验证的目标,加之因缺席了美国五代机动力而对六代机动力的势在必得,可以推测GE航空集团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极有可能在2025年进行飞行验证。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