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翼
風間の薰
\\m/
关注数: 1
粉丝数: 768
发帖数: 44,977
关注贴吧数: 32
【鳞翅目】Athletes nyansae Athletes nyansae 尼亚萨健蛾 Athletes属辨识度最高的一种,整体茶褐色,前后翅整个边缘为剪裁式波浪形,外缘咖啡色延申带,前翅一对山丘形小窗口(雌性的通常更大一些),后翅有一对类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点,外圈至内圈颜色白红黑黄,最中间内全是黑色的通常带一白点,看着就像眼睛一样,圈外染红以及有波浪纹路,雄性后翅形状与雌性有所不同,有一对明显的尾突,整体较为粗糙的纹理以及波纹。 成虫翼展翼展120-170mm以上。 分布: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乌干达。 雄性雌性
【鳞翅目】Pseudobunaea tyrrhena Pseudobunaea tyrrhena 火星伪布氏蚕蛾 是一种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的大型蛾类,成虫翼展105-170mm左右。 它们体型巨大,身体长有白色绒毛,雄性触角羽状,雌性线状,色系多样,常见翅面色有橙红,橙黄,深褐,深棕等等,前翅有一对小窗口,后翅有黑色的大眼斑,有着许多浅色波纹状条纹,就像是烈焰中的飞蛾! 幼虫食用植物:栎、壳斗、鲤鱼、榛子等,在5至6周内化蛹。蛹在保暖时可能很短(大约4到5周),但在饲养条件不佳时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 分布: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南非、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雄性雌性
【鳞翅目】Nudaurelia eblis Nudaurelia eblis 魔鬼松蚕蛾 成虫翼展115-190mm左右。 是非洲Nudaulera属中最大的成员之一,也有的分类将它视作为Gonimbrasia属(Gonimbrasia eblis)。 该物种通常雄性比雌性更大,色泽深棕或深褐色偏一点墨绿,雄性触角为羽状形,它们体型巨大,令人印象深刻,前翅和后翅均有一对纤细的白色延申条纹,两性的前翅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小窗口,但后翅的眼斑巨大。 幼虫生长迅速,通常在4到6周内化蛹。蛹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食物植物:山柳和灰柳、马霍菊、悬钩子、蔷薇等。 eblis不是一个持续孵化的物种。事实上,飞蛾最终出现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在欧洲,它们已经成功地在悬钩子、马霍尼亚和柳树上饲养。它们可能会接受许多其他植物,是相对容易饲养的蛾类。 分布: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加纳、肯尼亚、多哥、马达加斯加、几内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加纳、乌干达。 雄性雌性
【鳞翅目】Pseudimbrasia deyrollei Pseudimbrasia deyrollei 狄氏假斑蚕蛾 二项式名称:Pseudimbrasia deyrollii Pseudimbrasia是1962年由Pierre Claude Rougeot描述的Saturniidae科中的一个单型蛾属。其唯一的物种Pseudimbrasia deyrollei,由James Thomson于1858年描述,发现于非洲中纬度地区。 Pseudimbrasia deyrollei通常被认为是整个非洲大陆上最大的蛾,当然。。。它们确实是一个庞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物种,成虫翼展可达120-190mm以上,成虫的寿命为7至20天。 该物种色系多样化,且很容易区分雄性和雌性。雌性前翅上有一个透明的窗口,后翅呈三角形,没有尾巴。 雄性确实在后翅上有一条尾巴,更细长,翼尖略微弯曲/镰刀形,两性后翅都有一对眼斑,雌性的眼斑通常会更大一些。 在雨季开始时出现——它们的出现是由第一次大雨后湿度和温度的升高引发的。数据表明,如果条件合适,它们每年可以孵化两到三窝,尽管如果没有提供正确的湿度和温度,蛹可以保持数月甚至数年的休眠状态(!)。在野外,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在圈养条件下,孵化蛹并同步成虫的出现可能需要非常小心和耐心。从蛹中孵化出来后,雄性会在该地区巡逻,寻找雌性释放的空气中的信息素。一旦它们闻到信息素,它们就会找到她并配对,之后她会产下50到200个棕色的卵。在几周后孵化。 幼毛虫1-2龄是黑色的,3-4龄开始变红,5龄绿色,是群居性的,生活在群体中,但成熟的毛虫会变得孤独。它们似乎是多食性的,以各种植物为食,但更喜欢热带豆科植物,如红草、柽柳、相思和合欢。尽管它们已被记录在Sapium、Quercus(橡树)、Prunus(樱桃)和更广泛的植物上。 成虫在休息时伪装得很好,看起来很像一块树皮或枯叶。只有在受到干扰后,它们才会抬起前翅,露出后翅上两个危险的红色眼点。成熟的毛虫从寄主植物上掉到地板上,在土壤中挖洞,在地下化蛹。在这里,蛹处于休眠状态,直到它感觉到新雨季的开始。 分布:安哥拉、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利比里亚、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贝宁、科特迪瓦、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非、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雄性雌性
【鳞翅目】Gynanisa maja Gynanisa maja 玛伽哥纳萨蚕蛾 成虫翼展90-160mm以上 身体覆盖着深色绒毛,雄性有羽毛状的触须。翅面颜色是灰褐色或有一层漆白色,有涓涓细流的图案和细长的水平深色和浅色条纹。前翅上有较小的一对斑点,后翅具有一对大型斑点,周围是黑色、粉红色、棕红色和赭白色的环。它们看起来像猫头鹰的眼睛。 该物种于1836年由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克鲁格首次描述。栖息地 从南非到东非都有人知道,它们晚上很活跃。从12月下旬到2月初,成虫都在飞行。 早期龄幼虫群居。随着它们的发育,它们变成了独居动物,躲在叶茎和树枝的下面。完全成熟的幼虫从寄主植物上下来,在深地下室中化蛹。 年轻的幼虫是棕色的,有许多正在生长的毛簇,后来变得更轻。老熟后是亮绿色的,有白色的小点,侧面有红棕色的条纹。它的背上有厚厚的白色尖刺。 在毛相思、相思、毛相思、柏黄菊、短盖相思、决明子、毛白杨、白象、朱伯纳、紫金牛、Peltophorum、桃李、紫檀、冈比亚栎、罗布栎、栎、刺槐和Schotia上记录到幼虫。 雌性每10-12只一组产卵。幼虫发育1-2个月。它们可以在几周或几个月后从蛹中孵化出来,但有时它们只在1-3年后孵化。 分布:南非,肯尼亚,纳米比亚,乌干达,斯威士兰,尼日利亚,博茨瓦纳,塞内加尔,莫桑比克,马拉维,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安哥拉,赞比亚,贝宁,埃塞俄比亚,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塞拉利昂,布基纳法索,乍得。 雌雄形雌性
【鳞翅目】Gonimbrasia krucki Gonimbrasia krucki 克氏戈宁蚕蛾 异名:Nudaurelia krucki 成虫翼展100-160mm。 美丽的非洲森林蚕蛾,成虫色系基本有深黄,浅褐,棕红色等,雄性为羽状触角,前翅窄前端略尖,雌性为天线状触角,前翅宽大较圆润。 它们前翅通常有两个圆形透明窗口,后翅则类似一对眼斑(有内外粉红以及黑色圈包裹),前后翅有细微的褐色条纹,整体类似柞蚕蛾。 令人惊叹的幼虫可以在Malosma laurinus(Laurel Sumac)上饲养,也会吃山楂和古尼桉,可能还有更多。。。 幼虫虫生长迅速,在6周内化蛹。蛹期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飞蛾在数周的凉爽干燥期后出现。 分布: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 雄性雌性
【鳞翅目】Bunaeoides macrothyris Bunaeoides macrothyris 巨眼布纳奥迪斯蚕蛾 该物种在所有分类网上并没有一个确切说服力的属名,甚至可以发现它有时被归入Gonimbrasia属(Gonimbrasia macrothyris),有时在Nudaurelia属(Nudaurelia macrothyris)甚至被放置在Imbrasia属(Imbrasia macrothyris)。 该物种巨大又美丽,具有鲜明的色泽翅膀覆盖这一层漆白色,周围为暗黄色,前翅有波浪纹,以及一对非常大的窗口,窗口外圈红白色,后翅为扇形(雌雄形状略有不同),并有一对黑红白为主的眼斑,另外两性还可以通过触角来分性别,雄性通常羽毛状,成虫翼展115-180mm左右。 这是一个人工饲养非常困难的物种,但这可能更多地与在整个冬季饲养它们有关,食物质量较低,条件与它们习惯的条件或多或少相反。放在宽敞、通风良好的塑料容器中。注意冷凝,不要让叶子变湿。确保食物干净新鲜。保持在客厅温度或更高的温度(理想温度在25至30°C之间)。幼虫生长缓慢,大约在10到12周内化蛹。蛹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它们在圈养状态下不会进行第二次飞行,所以不要强迫它们。 幼虫成熟后通常绿色,身上长有类似仙人掌般的毛刺,食用植物:最佳:桉树、桃花心木、柳树、榛子,接受:椭圆叶女贞。 分布: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南非等地。 雄性雌性
【鳞翅目】Papilio sataspes Papilio(Menelaides)sataspes 萨塔美凤蝶 成虫翼展80-140mm以上 为印尼特有种凤蝶,外形和同属的Papilio helenus极为相似。 但在sataspes三亚种形态的两种中,触须的黑色部分,后翅的白色区域较小,在上方大大减少,在下方完全或几乎完全缺失;后翅的次边缘斑点为黄色。在当地山区并不罕见。 它们后翅上下的白色区域由3个不同大小形状的斑块组成,有些亚种或个体差异几乎无斑块,其余整个面积为黑褐色,后翅形状有尾突,且反面也有三块斑点,且有不规则的蓝色以及黄色月形斑纹,成虫以及幼虫的生命史模糊。 亚种名录 Papilio sataspes sataspes (苏拉威西岛) Papilio sataspes ahasverus(塔利亚布岛) Papilio sataspes artaphernes (邦盖岛)
【鳞翅目】Papilio rumanzovia Papilio (Menelaides)rumanzovia 鲁曼佐维亚美凤蝶(红斑美凤蝶,猩红美凤蝶) 该物种由Johann Friedrich von Eschschotz以俄罗斯帝国总理Nicholas Rumanzow的名字命名。属于凤蝶亚属之一Menelaides的物种,原为Papilio(Menelaides)deiphobus苔美凤蝶的亚种之一,现在升级为独立种。 Papilio rumanzovia在美凤蝶中属于无尾型蝴蝶,就是后翅通常没有一对类似短尾巴的突起。 成虫翼展85-145mm以上 P.rumanzovia 属于无尾型凤蝶,但在后翅径向3处有明显的齿突;雄性黑色前翅在远端边缘前有相当微弱的蓝灰色条纹,其中前翅大多延伸到边缘附近;后翅在叶脉之间有宽的蓝灰色条纹,形成一条非常宽的带状,内缘有点扭曲成s形。后翅前部的红色斑点在下方结合成钩状,后部的红色斑点结合成环状。一些雄性在后翅上有一个红色的肛环。 雌性前翅位于细胞内,沿着叶脉有浅白色灰色条纹,尤其是在下面;几种形式:-雌性-semperinus Haase,前翅几乎和雄性一样黑,但上方也有大的红色基斑,后翅上有一条与腹部边缘平行的红色带;后翅的其余部分上面有黑色的蓝色条纹;但纵向带通常或多或少呈白色并变宽,在这种情况下,还存在许多经口和次边缘斑点。第二种主要形式是雌性——鲁曼佐维。(--descombesi Bdv.)。前翅上下至少部分为白色的条纹,后翅具有大的白色中心区域,从腹部边缘附近延伸到细胞内;根据Semper的说法,这种来自菲律宾的标本在前翅的上侧总是有一个红色的基斑;相反,在Siao、Sangir和Talaut上,基斑通常很小或完全不存在,而且一些标本通过后翅的白色区域减少和4.--6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同外观。成虫斑点很大,(孤立的)红白相间:[这是]雌性-f。eubalia form.nov.(类型来自Siao)。 幼虫呈绿色,胸部严重肿胀;胸上有一个眼镜带,其后面有一个凸起的淡黄色带,侧面有一个淡黄色或绿色的纵向条纹,腹部有一个斜带和一个横向带,没有中断,像肛门段一样呈白色,以芸香科植物为食,雄蝶活跃于树林,雌蝶多围绕寄主植物活动;卵单产于嫩叶背面,蛹常在寄主附近化蛹。菲律宾为主要产地之一,人工养殖中存在翅基发育不全现象。 寄主:芸香科(Rutaceae)的柑橘类(Citrus spp.)、双面刺(Zanthoxylum nitidum)、食茱萸(Z. ailanthoides)等植物。 该物种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部分群岛,栖息于低海拔森林环境。左:雄性,右:雌性
【鳞翅目】Hypolimnas dexithea Hypolimnas dexithea 锯翅斑蛱蝶 俗称:马岛王冠蝶,是本属之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马岛独有的Hypolimnas蝴蝶种类之一。这种蝴蝶在1863年被威廉·查普曼·休伊特森(William Chapman Hewitson)在马达加斯加安塔那那利佛的J.考德威尔(J.Caldwell)收集的标本中首次描述,它后来因其大小和颜色,迷人的花纹而成为收藏家的目标物种之一。 这种蛱蝶以其翅膀上独特的黑色和蓝白色锯齿形纹路而得名,生活在海拔较低的丛林或草原等开阔区域。 成虫以花为食,而幼虫则以草本植物为食,是野外常见的昆虫。锯纹白斑蛱蝶的生命周期大约为一个月,成虫在早上或下午活动,傍晚时休息。每对成虫会进行繁殖,并将卵产在寄主植物上。 卵孵化后,幼虫开始寻找食物并不断生长。在幼虫期结束时,它们会将自己包裹在一个茧中,进入蛹期。约十天后,蛹期结束,成虫破茧而出,继续新的生命周期。 成虫翼展70-110mm左右。 产地:马达加斯加
【鳞翅目】Dynastor napoleon Dynastor napoleon 拿破仑王朝环蝶(又名:巴西黄边蝶) 由Doubleday于1849年建立。该属包含3个下级物种,模式种为拿破仑王朝环蝶(Dynastor napoleon),也是体型最大最漂亮的一种,成虫翼展80-140mm以上,属内物种为新热带界分布的大型蝴蝶,雌蝶体型较雄蝶大约10%。 成虫多在黄昏时段活动,幼虫以凤梨科植物为寄主。成虫不常访花,偏好吸食腐果及粪便汁液。该属蝴蝶具有形态高度特化的蛹期发育过程,期间通过蛇形拟态有效抵御天敌。 产地:巴西。
【鳞翅目】Morpho violaceus Morpho (Morpho) violaceus 紫蓝闪蝶 它属于Morpho (Morpho)helenor(海伦闪蝶)的亚种之一,全名:Morpho helenor violaceus,在海伦近40个亚种里,个人认为该亚种是最漂亮的一个亚种,它们属于闪蝶的指名亚属(Morpho)成员。 它们是一种新热带蝴蝶,其生活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呈半球形。成虫喜食发酵果实,飞行迅速。 以蓝色或紫色调为主的翅面,边缘黑色,前翅白色斑点,并在蓝色顶部各有一层珠光白斑纹,而后翅橙或红色星斑,更是为它增添了几分俏皮和亮点,让人一见倾心!仿佛是一位优雅的贵族公主,在不同光源下,海伦v亚的美丽更是变幻莫测。有时它像是一位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的仙子,有时又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无论是哪种光线,它都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让人为之倾倒! 成虫翼展90-160mm 该亚种分布:巴西,阿根廷。 雄性雌性
【鳞翅目】Morpho hercules Morpho(Iphimedeia)hercules 赫尔克里斯阔闪蝶(海格力斯闪蝶,海阔闪蝶) 原本属于Morpho(Iphimedeia)telemachus(忒勒马科斯阔闪蝶,又名:黑太阳闪蝶)的亚种之一,当时学名为:Morpho telemachus hercules,后提升至独立种,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亚种。 成虫翼展110-170mm左右 前翅顶端相比Morpho amphitryon没有那么细长尖锐,翅膀表面通常有一层,青绿,灰绿或墨绿色覆盖,周边为棕褐或黑色,并有一排或两排次边缘黄点,翅面具有复杂花纹及金属光泽。 幼虫成熟体通常红色,身上有枝刺状,它们是群居的,以芭蕉科和防己科(Abuta selloana)为食。 分布:巴拉圭、阿根廷、巴西、秘鲁。
【鞘翅目】 Chiliarchum freyi Phanerotomea (Chiliarchum) freyi 弗氏军长拟步甲,体型较大,背板相当圆润,与C.bertolonii和C.arnoldi一样,前胸背板的两个基底印痕位于后角,并被黄色毛发的侧条纹覆盖。C.freyi很容易与所有相关物种区分开来,因为它的前胸背板极其密集,雕刻精细,浅色的侧毛向内延伸到前胸背板的基部,雕刻密集,多脊的鞘翅,顶坡上有黄色的毛,以及雕刻特别粗糙和密密密的中后股骨。 为Phanerotomea属的亚属 (Chiliarchum)物种之一! 成虫体长34-48mm以上。 分布:南非(莫桑比克)。
【鳞翅目】Morpho amphitryon Morpho(Iphimedeia)amphitryon 安菲特律翁阔闪蝶(又名:星褐闪蝶) 该物种原本属于Morpho(Iphimedeia)telemachus(忒勒马科斯阔闪蝶,又名:黑太阳闪蝶)的亚种之一,当时学名为:Morpho telemachus amphitrion,后提升至独立种,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亚种,当时的亚种名为amphitrion,Morpho amphitrion因此也属于Morpho amphitryon的同物异名。 除此之外原本也属于Morpho telemachus的另一个亚种:Morpho telemachus hercules也被提升为了独立种:Morpho hercules(海格力斯阔闪蝶,海阔闪蝶),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亚种,而现在的Morpho telemachus中现存物种分类里是十分混乱的,因此学术界还特地给该种建立了复合群! Morpho amphitryon相比原先的Morpho telemachus以及也被独立的Morpho hercules,Morpho amphitryon的前翅端部显而易见的又长又尖,当然,Morpho amphitryon还是目前Iphimedeia亚属整个成员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虫的翼展约100-180mm+ Morpho amphitryon在该亚属中相对是少见的,主要生活在海拔700至2000米的安第斯山脉山地森林中。 翅膀覆盖着蓝灰或青绿的金属色,边缘有黄或橙色斑点。前翼的外边缘是凹形的,后翼的边缘为扇形,雌雄外观差异并不明显。 寄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植物。成虫不好访花,常以吸食坠落的腐果,粪便等汁液为食。 分布: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
【鳞翅目】Morpho theseus Morpho(Iphimedeia) theseus 忒修斯阔闪蝶(又名:花冠闪蝶) 属于新热带蝴蝶,该物种主打的是以灰白,浅灰白以及蓝灰色调翅面,边缘通常为深棕,黑色且有许多斑点,雌性的通常更明显且斑点偏黄色,而雄性的则多数是白色,整体的质感仿佛巴洛克时期的油画般,翅膀边缘波浪锯齿的轮廓,宛如一顶精致的王冠,素雅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贵族气息。 成虫翼展100-150mm以上。 分布:巴拿马,秘鲁,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鳞翅目】Morpho justitiae Morpho (Iphimedeia)justitiae 正义阔闪蝶 由Salvin和Godman于1868年命名。当时属于Morpho theseus的亚种之一,翅部覆盖多层栅栏状鳞片结构,能折射蓝、绿、紫色金属光泽,翅底面具成列眼状斑纹。雌性翅膀整个边缘的斑点通常会比雄性更加明显,尤其后翅,前足短小退化,幼虫体表具彩色毛丛并带有尾叉。 正义阔闪蝶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它们的卵呈半球形,幼虫具有明显的彩色“毛丛”,且通常有一个尾叉,类似眼蝶的幼虫。幼虫一般群集生活,取食各种攀缘植物,特别是豆科植物,一般幼虫以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为食,若遇到危险,它会从体内的腺体发出刺激性气味,驱走捕食者。蛹的头部和翅上有各种突起,属于带蛹。寄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 成虫翼展90-160mm 分布: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马拉。 雌性雄性
【鳞翅目】Morpho cisseis Morpho (Laurschwartzia)cisseis 典雅月翼闪蝶(月亮闪蝶) 成虫翼展100-180mm Laurschwartzia亚属第2物种,与太阳闪蝶刚好相反,该蝶模式种主打翅面蓝色,与Morpho (Laurschwartzia)hecuba形成了阴阳相结合,两者都受到收藏家的高度重视! 这种蝴蝶在1860年被命名种名“Cisseis”源自希腊神话中的色雷斯国王“西塞乌斯/Cisseus”的女儿之一。在《伊利亚特》中,她被描述为一位“美丽忧郁,温婉贤淑,冷静且深思熟虑”的公主。 前足相当退化,短小无爪。前翅R脉5条,常共柄。卵半圆球形。幼虫头上有突起,体节上有枝刺,腹足趾钩1至3序中列式。蛹为垂蛹。雄闪蝶的翅上有绚丽的金属般光泽,这与其翅膀上有各种形状的鳞片有关,闪蝶的鳞片结构复杂,细微结构是由多层立体的栅栏构成,当光线照射到翅上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翅的底面具有成列的眼状斑纹,和太阳闪蝶一样,雌性前后翅边缘的白色斑点通常更加明显。 幼虫群居并以豆科植物为食,遇险时释放刺激性气体防御。成虫栖息于雨林,飞行时翅表因光学效应形成虹彩。寄主植物涵盖堇菜科、杨柳科、桑科等,生活史经历完全变态发育阶段。 分布: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巴西的亚马逊南部和西部。
【鳞翅目】Morpho hecuba Morpho (Laurschwartzia)hecuba 赫卡柏月翼闪蝶(又称:太阳闪蝶),成虫的翼展范围:120-200mm以上,是全美洲最大的蝶,也是所有Morpho亚属中最大的一种,整个翅面的色彩和花纹犹似东方日出,朝霞满天,太阳的光辉驱走了沉重的夜色。 该物种属于Morpho的亚属之一:Laurschwartzia,该亚属已知两个成员,另一种是体型略小的Morpho cisseis。 它们翅面呈红橙色渐变色,雄蝶因翅表多层立体鳞片结构产生金属光泽,翅底具眼状斑纹。 幼虫一般群集生活,取食各种攀缘植物,特别是豆科植物,一般幼虫以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为食,若遇到危险,它会从体内的腺体发出刺激性气味,驱走捕食者,寄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 主要分布:秘鲁,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委内瑞拉等地。
【鳞翅目】Chrysiridia rhipheus Chrysiridia rhipheus 洛菲斯金燕蛾(又名:马岛金燕蛾,马达加斯日落蛾) 成虫翼展70-110mm以上 以光鲜外表而著称的蛾类之一。 位列世界第四大岛的马达加斯加具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样性,其中不乏一些因岛屿隔离而走上不同演化分支的特有物种,其中代表性蛾类就是Chrysiridia rhipheus,其极具视觉感染力的色彩和花纹,使它成为了鳞翅目昆虫里知名度最高的物种之一,英文名Madagascan sunset moth也体现了这点。在维多利亚时代,和吉丁虫的鞘翅一样,这种艳丽蛾类的翅膀会作为珠宝首饰的装饰,或者书籍信件封面的装裱。贵族们的私人博物收藏里,如果有这种光彩夺目的鳞翅目昆虫,也会显得颇为体面。 最早发现,要追溯到18世纪后半叶。英国昆虫学家Dru Drury从一位船长手中获得了一枚靓丽奇特的鳞翅目昆虫标本,并在1773年将它发表。因为这个标本有着棒状触角和下翅的尾突,和凤蝶极为相似,所以在发表之初被置于了广义的凤蝶属Papilio下。值得一提的是,Drury在当时记录的很多标本来自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出了不少经典的鳞翅目为主的昆虫图谱,对当时很多欧洲学者来说都是新鲜玩意儿。 在这之后一些学者检视标本发现,Drury发表的这种“凤蝶”的头部可能是其他种类附加上去的,其真实身份应当属于蛾类,并将其置于燕蛾属;而在几十年后,著名的德国昆虫学家 Jacob Hübner 建立了金燕蛾属Chrysiridia。后续的学者们陆陆续续地根据不同标本描述了很多种类,但最后都被认为是马岛金燕蛾的异名,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后它的拉丁名Chrysiridia rhipheus定了下来。注:该物种还有一个常用异名为:Chrysiridia madagascariensis。 它和其他蛾类不同,是一种日间飞行蛾,它全年在岛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3月至8月是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10月至12月是种群最少的时期。雌性在Omphalea sp.的叶子下产下约80个卵。毛虫呈白黄色,有黑点和红色的脚,覆盖着棒状的黑色刚毛。从嘴里吐出的丝绸有助于幼虫抓住光滑的叶子,并在倒下时爬回植物。在完成四个龄期后,毛毛虫会结出一个开放的网络茧。蛹期为17至23天。 Chrysiridia rhipheus是马达加斯加四种Omphalea中唯一的专业食草动物。Omphalea是有毒的:毒素被喂食的幼虫隔离,并保留在蛹和成虫阶段。成千上万的这种蛾在寄主植物的东部和西部之间迁徙。 生活在较低海拔600米(2000英尺),日落蛾与燕尾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它的尾巴和五颜六色的翅膀,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蝴蝶。 日落蛾是黑色的,有虹彩的红色、蓝色和绿色斑纹。翅膀边缘有一圈白色鳞片,后翅上的鳞片更宽。有六条尾巴,在一生中经常丢失或损坏。图案变化很常见,蛾通常部分不对称;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之一是蛹期的温度冲击。 分布: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岛。
【鳞翅目】Chrysiridia croesus Chrysiridia croesus 克罗伊斯金燕蛾(又叫:东非金燕蛾,非洲日落蛾) 成虫翼展75-120mm 该物种于1871年由卡尔·爱德华·阿道夫·格斯塔克首次描述。 作为Chrysiridia rhipheus的亲戚,身份则显得神秘得多。种名croesus来源于里底亚的最后一任国王克罗伊斯,以财富众多而著称。 Chrysiridia croesus具有比马岛金燕蛾更大的体型和更加华丽的色彩。粗看之下与Chrysiridia rhipheus极其相似,但不同的是,较之Chrysiridia rhipheus蛾大块的花纹,Chrysiridia croesus的花纹更多、更加细碎,布满了整个翅膀,而且具有更加明艳的玫红色后翅斑纹颜色集中和深沉的青翠色前翅。前翅反面为青铜色,密布黑色散碎花纹,后翅为青铜-棕黄-橙色渐变,有很宽的羽毛状白色镶边。 分布: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肯尼亚等地,产地更加分散。其生活史更加扑朔迷离,鲜有人知,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性文章报道可以用来作为依据,据推测幼虫所食用的也是脐戟属植物。Chrysiridia croesus在国际市场上的数量也很稀少,现在由于少有人知,所以收集它成为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鳞翅目】Morpho luna Morpho (Pessonia)luna 月神白闪蝶(又称:露娜白闪蝶,大白闪蝶) 属于Morpho属下的亚属Pessonia的物种,在更多的分类上则是把它视作为:Morpho(Pessonia) polyphemus(波吕斐摩斯白闪蝶/又称:多音白闪蝶)的亚种之一:Morpho polyphemus luna,做为白闪蝶中体型最大的Morpho polyphemus,其亚种的Morpho luna更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亚种,也就是说Morpho luna是所有白闪蝶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和Morpho polyphemus相比除体型更大以外,它们的后翅斑点形状明显不同,而luna的前翅顶端两侧黑色面积很大,而polyphemus几乎没有且较为干净。 成虫翼展110-170mm+ 雄蝶翅表具绿白色光泽,翅底有黑色眼状斑纹。前翅R脉5条常共柄,前足退化无爪,翅面分布齿轮状黑斑及金脊条纹。成虫鳞片通过多层立体栅栏结构产生光线折射、反射和绕射,形成彩虹般金属光泽。该物种栖息于南美洲热带雨林及干燥落叶林,雄蝶具领域性,翅面反光用于标记领地,而雌性翅膀反面有着更深的条纹。 幼虫头上有突起,体节具枝刺,腹足趾钩1至3序中列式,群集取食豆科植物,遇危险释放刺激性气味 。成虫以吸食腐果汁液为食,生活史包含卵(呈半圆球形)、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蛹为垂蛹 。 寄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植物。成虫不好访花,常以吸食坠落的腐果,粪便等汁液为食。 分布:墨西哥、洪都拉斯、伯利兹和危地马拉。 雄性雌性---------------------------------------------- 上:雄性,下:雌性左:雌性,右:雄性
【鳞翅目】Stichophthalma camadeva Stichophthalma camadeva 喜马箭环蝶 是一种在南亚发现的大型蝴蝶,被称之为:北方丛林女王! 成虫翼展85-135mm. 分布在印度的锡金、北孟加拉邦、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和那加兰。它也存在于若开邦山区和缅甸北部。在泰国,不丹以及中国的西藏墨脱也有发现,其幼虫以竹子为食,主要栖息于气候闷热潮湿、雨量充沛的山谷环境。 雄性和雌性向上:前翅基部第三片巧克力棕色,其余翅膀呈淡蓝白或紫白色;一个宽阔、不规则、纯白色的圆盘状条,两边有蜿蜒的淡蓝色线条;一系列两个或三个大的博士后棕色斑点,随后是一系列方形深棕色斑点,与一系列相同颜色的宽月相接;最后是一排狭窄的白色新月形标记和一条末端的深棕色线。后翅呈黑巧克力棕色,向基部较淡;一种宽阔的博士后蓝白色弯曲带,由间隙中成对的、大的、向内有角的斑点组成,后面是一系列连续的宽棕色新月体,一排狭窄的新月形白色斑点,末端是棕色色调。下侧呈赭色,在翅膀的基部和后翅的盘状条上有绿色的鳞片(散布);前翅和后翅由底基和盘状、横向、蜿蜒的深棕色线条交叉,随后是稻草色的盘状条带、棕色弥漫带、部分为豹纹、部分为模糊斑点的非常深的赭色系列,以及盘后外侧、宽阔、弥漫的深棕色带,在后翅的扭转处向后终止于一个黑点。触角、头部、胸部和腹部呈巧克力色。 在国内蝴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那超大体型与独特的紫色光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一眼难忘。
【鳞翅目】Zeuxidia aurelius Zeuxidia aurelius 金丽尖翅环蝶 大多数人都会它那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这种被誉为“巨型土星”的神奇生物属于尖翅环蝶属,是蛱蝶科的一种。 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两颗星靠得越近,其中一颗就会被洛希极限撕扯得粉碎,形成一片片银色冰晶,在宇宙中流浪、环游,寻找一次相拥的机会。这不禁让人想起土星环中的无数小颗粒,它们在轨道上环绕土星运转,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光环。 土星,这颗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环绕巨大光环的行星,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浪漫。而金丽尖翅环蝶,就像是在地球上演绎着这场宇宙浪漫之旅的使者。 雄性以大地棕褐色为基调,前翅顶端散发出银蓝光辉,后翅抹了一层土黄色,仿佛土星的光环般璀璨。 雌性主要是黑褐色,带有许多白色斑点,前翅更有大面积白色光辉形条纹。因此两性之间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成虫翼展80-130mm 分布:马来西亚(沙巴,砂拉越州,柔佛州,彭亨州,雪兰莪州,吉打州),印度尼西亚(亚齐省,西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岛),婆罗洲,泰国。 雄性雌性
【鳞翅目】Caligo brasiliensis Caligo brasiliensis 巴西猫头鹰环蝶 成虫翼展85-140mm 猫头鹰环蝶是举世闻名的强健大型蝶类,巴西猫头鹰是其中较为著名的物种,翅膀通常蓝灰色,前翅顶端有黄色条纹,前后翅边缘为黑色面积,翅膀反面有及其复杂的纹路和不同大小的眼斑,整体视觉效果仿佛猫头鹰一样,对捕食者能够起到有效作用,它们喜食腐果以及粪便等汁液。 分布: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厄瓜多尔,圣马丁,巴拿马,尼加拉瓜,秘鲁,委内瑞拉,墨西哥,危地马拉。
【鳞翅目】Caligo bellerophon Caligo bellerophon 柏勒罗丰猫头鹰环蝶 成虫翼展90-140mm 该种的翅膀为金黄色,边缘黑色面积,后翅膀反面最大的一对鹰眼为圆形,种名指希腊神话中借助飞马珀加索斯斩杀奇美拉的科林斯英雄柏勒罗丰。 产地:厄瓜多尔。
【鳞翅目】Caligo beltrao Caligo beltrao 丹顶猫头鹰环蝶 成虫翼展80-130mm 属于大型的蝴蝶。翅膀大而阔,前翅顶角各有一条黄色宽带,基半部蓝色,后翅正面蓝色,边缘有宽的黑色带,反面的中部各有一个长卵圆形的眼斑,双翅展开后,如同猫头鹰的面孔,对敌害起到恐吓作用。 这种环蝶以其巨大的体型和鲜艳的色彩在南美大陆上引人注目,虽然它们的翼展和长度并不算特别出众,但宽阔圆润且大面积的翅膀,这使它们在蝴蝶世界中独树一帜 它们的幼虫以美人蕉、绒叶肖竹芋、芭蕉属植物和白姜花为食,这些植物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产地:巴西。
【鳞翅目】Archaeoattacus malayanus Archaeoattacus malayanus 马来原皇蛾(马来西亚冬青蛾) 成虫翼展约135-260mm以上 Archaeoattacus属模式种为:Archaeoattacus edwardsii(1895),Archaeoattacus staudingeri(1914)年所发表, 当时此两种被放在Attacus属中,直到五十年后Seitz等人在Attacus下建立了Archaeoattacus属,并同时描述了一个亚种:Ar. edwardsii malayanus, 但这个亚种由于没有稳定且令人信服的特微,加上它并非只在马来地区分布,最后被当成了Ar. edwardsii的异名,而在2010年nassig等人提出了新的证据, 包含了以生命条码技术以及一些细微的雄性生殖器差异,正式了它是第三种的存在,所以原先被当作同物异名的亚种名,被复活使用提升为独立种:Archaeoattacus malayanus, 除此之外,分子证据还支持Archaeoattacus malayanus和Archaeoattacus edwardsii较为接近,而在生殖器形态上,两者几乎没有差别。 分布:马来西亚(彭亨州),泰国,不丹,缅甸,越南,中国(云南),柬埔寨,印度。 雄性雌性
【鳞翅目】Archaeoattacus vietnamensis Archaeoattacus vietnamensis 越南原皇蛾(又名:北越冬青蛾) 该物种在2016年被正式命名,原先被认为是Archaeoattacus edwardsii(艾氏原皇蛾),最初在越南北部被发现,它和Archaeoattacus edwardsii以及Archaeoattacus malayanus(马来原皇蛾)容易混淆。 成虫翼展120-230mm 分布:越南,中国。 雄性雌性
【鳞翅目】Loxolomia serpentina Loxolomia serpentina 蛇纹脊齿蛾 成虫翼展120-160mm以上 它的后翅会与该属其他种完全不同,并非扇形,而是明显的剪裁形后翅,前翅端明显的亮黄色带有深色的三叉戟,翅膀上同样覆盖着一层灰白色,后翅的波纹状条纹明显,整体以粗糙的质感和纹路为主,分布随为狭窄,但却是最著名和常见的一种,属于优势种。 分布:巴西,阿根廷,巴拉圭。
【鳞翅目】Loxolomia johnsoni Loxolomia johnsoni 约翰逊尼脊齿蛾 由Maassen在1869对其进行描述,该属目前已知3种,Loxolomia johnsoni是其中翼展最大的一种,成虫翼展130-170mm以上。 它们的具体生命史模糊,翅形狭窄且前翅十分长,该种的后翅齿状形是三种之中最圆润的,前翅和后翅中间有一层灰白色,其余为褐色,有着黑色的波纹,前翅两侧顶部各有一个三叉戟形状的标记,两性从外形上较难区分。 分布:巴西,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
【鳞翅目】Actias groenendaeli Actias groenendaeli 格氏长尾蛾(格罗安达大蚕蛾) 它拥有成员中最为复杂的纹路和鳞片,尤其是雄性那深色的粗体波纹以及斑纹搭配自身的黄色,仿佛给人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雌性与雄性差异明显,通常黄或绿色,后翅尾巴相对较粗。 成虫全长120-190mm+ 该物种由Roepke于1954年首次描述。它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 分布: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东帝汶。 亚种名录 Actias groenendaeli groenendaeli (弗洛勒斯岛) Actias groenendaeli acutapex (松巴岛) Actias groenendaeli sumbawaensis (松巴哇岛) Actias groenendaeli timorensis (帝汶岛)
【鳞翅目】Actias rhodopneuma Actias rhodopneuma 红纹长尾蛾(红尾天蚕蛾) 成员中最为古灵精怪且神秘美丽的一种,成虫全长100-180mm 雄虫黄绿色,前翅前缘紫红色,翅基粉红色具绒毛,中室端有钩形纹;后翅具粉红色眼纹, 绝对的颜值担当。雌虫通体淡绿色,前翅外缘略向外拱。 栖息于海拔1000-4500米的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成虫多出现于7月,多以卵越冬。因形态奇特、色彩艳丽,被列为观赏昆虫。 分布:中国(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印度。
【鳞翅目】Actias philippinica Actias philippinica 菲律宾长尾蛾 原先被认为是Actias maenas(大长尾蛾)亚种之一,后被独立并包含了2个亚种,分别是Actias philippinica bulbosa(常见于巴拉望岛),Actias philippinica philippinica(常见于吕宋岛),该物种为菲律宾特有长尾蛾,主要分布在当地各个岛屿,也就是说菲律宾产地不再有Actias maenas,而是被Actias philippinica完全给替代了。 成虫全长140-210mm以上 两性外观差异明显,雄性通常以黄绿和棕色斑纹以及波纹为主,后翅的尾巴十分细长,雌性通常绿或黄色,有浅色纤细波浪纹,两性都具有眼斑,前翅眼斑通常为月亮形。 幼虫生活在各种灌木丛和树叶上,成虫几乎不进食,寿命只有短暂的几天而已。 雄性雌性
【鳞翅目】Antheraea oculea Antheraea oculea 锐眼柞蚕蛾 成虫翼展115-170mm+ 原先属于Antheraea polyphemus的亚种之一(Antheraea polyphemus oculea),通常被称为西部Polyphemus蛾,该物种主要分布:美国以及墨西哥。 翅膀的上翘呈棕褐色,有时带有淡黄色或红色。前缘与基部颜色相同;次边缘线是黑色的。眼点周围的环是橙色、蓝色和黑色的。底面有对比鲜明的铁锈、棕色和白色标记,整体色泽鲜艳夺目,是柞蚕蛾中十分漂亮的一种。 两性差异不大,通常以翅形较难分辨两性,不过细看之下雄性的前翅面积任然会小于雌性,且呈钩状形略微明显,不过这类蛾依然可以通过触角来分辨两性,雄性的触角通常是明显的大羽毛状。 成虫在下午从茧中出来,交配发生在傍晚或清晨。雌性在接下来的晚上产卵,在寄主植物上产卵3-8粒。毛毛虫以叶子为食,并在寄主植物的叶子上结出大茧,6月至8月一窝。 寄主:橡树和核桃,包括埃默里橡木(Quercus emoryi)、墨西哥蓝橡木(Q.oblongifolia)和亚利桑那黑核桃(胡桃)。 栖息地:橡树林和混交林。 新墨西哥州西南角,穿过亚利桑那州南部的山脉,向北到达弗拉格斯塔夫和大峡谷南缘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雄性雌性
【鳞翅目】Antheraea montezuma Antheraea montezuma 蒙特祖玛柞蚕蛾 成虫翼展110-160mm以上 是墨西哥特有物种,因此也被称作:墨西哥蚕蛾,至少在伊达尔戈州、韦拉克鲁斯州和普埃布拉州,但也在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坎佩切州、联邦区和格雷罗州。据报道,它在墨西哥的马德雷山脉、西方和东方都“普遍存在”。使这个物种脱颖而出的是非常独特的幼虫,身体上有彩虹色的金属粉红色/紫色斑块,成虫有扇形(锯齿状)翅膀边缘,雄性此特征更为明显尤其后翅。 这个物种一年只有一窝。一般来说,成虫最早在5月到8月都有发现,但发现大多数蛾的“高峰”飞行活动是在6月和7月。 它是一种与山脉(1200m-3000m)相关的高海拔物种;在这些地方,他们面临着温暖干燥的白天,但由于海拔的原因,夜晚很冷。在这里,它们以本地橡树(Quercus)为食——据报道,墨西哥有161多种本地栎(!)。虽然很少有关于幼虫在野外以寄主植物为食的记录,但它们栖息地中可用的一些栎类物种包括奇华湖栎、灰栎、坎比栎、玫瑰栎、青皮栎、莱西栎、瑞蓬栎等,但很难确定它们在野外真正喜欢哪种栎类。然而,在圈养条件下,几位昆虫学家对它们进行了饲养实验,似乎这种昆虫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栎属物种上饲养,没有太大问题,包括甚至不是墨西哥本土的物种,如栓皮栎、回盲栎、尾栎、罗布尔栎等。这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该物种思想开放,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在野外使用更多种类的栎属物种。他们确实表现出对“白橡木”[栎属栎属]橡木的偏好;除此之外,幼虫似乎也能在常绿橡树上生长良好。这可能表明,在野外,Antheraea montezuma也以墨西哥可能遇到的完全常绿或干旱落叶(半落叶)的栎属物种为食。 它们的幼虫有高度虹彩的紫红色/金属斑。它们似乎很好地适应了干燥和温暖的环境,以常绿和半常绿的橡树为食,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橡树的叶子又硬又干。 在墨西哥,该物种存在于包括当地橡树(Quercus)在内的高海拔森林中。该物种是单亲的;茧或多或少会“冬眠”,直到第二年飞蛾从茧中出来。它们的环境特点是夜晚寒冷,白天炎热。 注:墨西哥还有第二个类似的物种——Antheraea meridiana(2021年命名),它取代了格雷罗州和瓦哈卡州墨西哥南马德雷山脉的a.montezuma。从视觉上看,它们与蒙特祖玛非常相似;但也有差异。例如,A.meridiana的幼虫有毛,而A.montezuma的幼虫更光滑,鬃毛更小,A.meridana的前翅后中线更细,生殖器也不同。 Antheraea montezuma的茧很容易照顾。最重要的是,它们必须冬眠才能出现飞蛾。这意味着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冬天把它们冷藏起来。 该物种似乎表现出变异;不仅是翅膀的颜色,还有翅膀的形状。这种物种典型的“扇形”翅膀边缘似乎是一种可变特征。有些个体的翅膀更圆润光滑,而其他个体的翅膀边缘则非常锯齿状。 雄性似乎变化多端;有较浅(沙米色)到较深(锈橙色)的形状。有些个体有一条厚厚的黑色后边缘线,而其他个体的黑色鳞片更薄、更微妙。 在野外,5月至10月似乎会发现飞蛾;在6月和7月达到峰值。在圈养期间,大多数飞蛾也在6月和7月出现,这与它们在墨西哥的飞行时间相吻合。 与任何Saturniidae成员一样,Antheraea montezuma的寿命有点短;大概只能活7到10天。生命周期已完成! 雄性雌性上:雌性,下:雄性
【鳞翅目】Eupackardia calleta Eupackardia calleta 卡莱塔马蹄蚕蛾 一个单型蛾属,由Theodore Dru Alison Cockerell于1912年建立。其唯一的物种Eupaccardia calleta,即calleta蚕蛾,由John O.Westwood于1853年描述。 成虫翼展80-140mm 成虫的身体呈黑色,衣领为红色,胸部后部为红色。是黑色的,有明显的白色柱中线,雌性的柱中线更宽。它们的翅膀上也可能有大的三角形白色斑点,但有些可能没有。 幼虫通常呈亮绿色,带有白色条纹,也有黑色的带蓝色和橙色底座的刺状突起,尽管这些颜色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些幼虫通常颜色非常鲜艳,因为它们含有有助于击退捕食者的生物化学物质。 成虫在晚上出现,可能早在第二天早上7:30就开始交配。雄性是日间活动的,而雌性是夜间活动的。雌性在同一天黄昏开始产卵,卵成团沉积在寄主植物叶子的表面。幼虫从其表皮腺喷射出防御性分泌物。幼虫,通常是第一至第三幼虫阶段,群居觅食,而第四和第五幼虫阶段的老熟幼虫通常是独居的。 茧通常在靠近地面和阴凉处纺制,并通过一个短的丝质环附着在树枝上。 Eupacardia calleta幼虫以ceniza(Leucophyllum frutescens)、白蜡(Fraxinus)、墨西哥跳豆(Sapium biloculare)和ocotillo(Fouquieria splendens)为食,而成虫则完全不进食。 Eupaccardia calleta分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在亚利桑那州的东南部山区,它们主要在7月至8月出现。在亚利桑那州中部到墨西哥,它们从10月到1月可见,在得克萨斯州南部,它们从9月到11月以及3月到4月可见。 它们通常在荆棘丛、山麓和沙漠山脉和干燥沙漠的峡谷中栖息。 雄性雌性---------------------------------------------------------- 上:雌性,下:雄性
【鳞翅目】Antheraea lampei Antheraea lampei 蓝氏柞蚕蛾 它们的色系多样化,有灰绿色,墨绿色,蓝灰色,浅粉色,卡其色,棕灰色,深褐色等等,雄性和雌性同样可以通过翅膀来分辨,通常雌性的翅膀面积更大更圆润,尤其是她的前翅形状,除翅膀长有眼斑意外,它们还带有粉紫色的小波纹状纹路以及条纹。 该物种和同属的Antheraea roylei(罗氏),Antheraea pernyi(佩氏)的部分色系个体很相似。,成虫与幼虫的生命史暂无描述。 成虫翼展120-180mm左右。 分布:泰国,马来西亚(沙巴,彭亨州),婆罗洲,以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等地。
【鳞翅目】 Antheraea paphia Antheraea paphia 帕菲娅柞蚕蛾 成虫翼展125-175mm以上 被称为南印度柞蚕,它和确认仅分布在斯里兰卡的Antheraea cingalesa相似度极高,而该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不丹。 关于该物种的大部分文献使用了一个初级同义词Antheraea mylitta,它们是生产丝绸的物种,塔萨尔丝绸不是家蚕(Bombyx mori)的产品制成的野生丝绸。 该物种是可变的,至少有44个已确定的生态区、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种群和食用植物。十个核心用于丝绸生产,并进行了研究,以获得有关其生命周期和丝绸特性的数据。一些生态区分化很好,在自然界中不会杂交,尽管它们在基因上没有区别,可以在人工饲养中繁殖。 雄性呈淡红色,浅褐色或淡黄色。前翅的肋棕色和灰色筋膜到达顶端。透明斑和眼突斑(眼点)比A.roylei的大得多。靠近边缘的后翅的次边缘线。看不到边缘黄线。雌性可能是粉棕色,深棕色或亮黄色;它们的翅膀面积和透明和凸起斑点比雄性大。幼虫呈绿色,背部有成对的黄色隆起。第五和第六体节上的白色月牙状斑点有紫色边界,而第七体节的横向黄线在肛门体节上以扩张的棕色带结束。螺旋是黄色的。茧呈棕灰色,质地坚硬,呈椭圆形,通过丝梗附着在寄主植物上。 该物种的幼虫主要以特米尼亚树(如毛特米尼亚特米尼亚木、T.arjuna)和粗壮海岸为食。它也吃许多其他种类的植物,有各种专门针对某些分类群的生态空间。[3] 其他出现在其饮食中的植物包括印度枣(Ziziphus mauritana)、枫木(Anogeisus latifolia)、酸枣(Syzygium cumini)、印度酸枣(Madhuca indica)、酸橙(Careya arborea)、檀香(Hardwickia binata)[7]以及柚木(Tectona spp.)和紫薇(Lagerstroemia spp.)。 这种野生桑蚕和相关物种的Tussar丝绸与驯化的桑蚕丝绸颜色不同,而且更粗更强,在某些应用中更有利。 与驯养的家蚕一样,该物种也容易感染贝氏病,贝氏病是由微孢子虫属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它对幼虫是致命的。它也经常感染Antheraea mylitta细胞质多角体病毒(AmCPV),这是一种据报道会通过诱导幼虫腹泻来破坏每种丝绸作物约20%的病毒,导致一种称为草蝇的疾病。这种蚕的天敌包括乌兹蝇(Blepharipa zebina),它是一种寄生蜂,将蚕幼虫作为蛆的食物来源。 由于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从野生种群中收集茧,许多生态区受到威胁。 雌性雄性
【鳞翅目】Antheraea assamensis Antheraea assamensis 阿萨姆柞蚕蛾 成虫翼展110-170mm. 种名根据印度地名而命名,幼虫被称为穆加蚕,该物种于1837年由约翰·威廉·赫尔弗首次描述。它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99%的产量都在那里。 成虫背部至前翅有延申加粗灰色边缘,两性存在体型,雄性与雌性翅形相比,雄性的前翅更长更窄,前端向下弯曲形成钩状,前后翅通常有4个橙红色眼斑,色系:红,橙黄,深棕,咖色等。 幼虫以肉桂、Funastrum(包括前Sarcostemma物种)、月桂、Litsea、Carpinus、Persia、Magnolia、Michelia、Quercus和Symplocos为食。 它的丝绸是柞蚕丝的一种,有光泽的金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洗涤而改善。它从不漂白或染色,耐污渍。它被保留给阿萨姆邦的精英阶层专用。与其他丝蛾一样,雌性比雄性有更大的腹部和细长的触角。幼虫颜色鲜艳,和其他蚕蛾一样是单食性的。 2015年,印度海德拉巴DNA指纹和诊断中心Nagaraju研究团队的Adarsh Gupta K发现了穆加丝素蛋白的完整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并将其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上。 2009年,阿萨姆邦古瓦哈蒂印度理工学院的Utpal Bora和他的团队报告了使用穆加丝素作为组织工程应用的有前景的生物材料的潜力。 这种被称为微粒子病的疾病是由微孢子虫(细胞间真菌寄生虫)引起的,并影响Antheraea assamensis。这种破坏性疾病阻碍了穆加蚕的发育过程。 202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谈到了一项关于飞蛾的研究。这项研究针对的是从印度东北部11个不同地区收集的茧。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蚕茧的重量和丝绸质量。 分布: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不丹,越南,中国等地。
【鳞翅目】Antheraea larissa Antheraea larissa 拉里萨柞蚕蛾 成虫翼展125-180mm 雄性与雌性的差异非常明显,雄性前翅细长,眼斑较小,且第一对眼斑形状特殊,和后翅的眼斑完全不同,而雌性的翅膀面积更大且圆润,并有大的眼斑,翅膀的纹路大致为波纹状,由不同程度的复杂鳞片组成,色系多样,常见色有红,黄,褐,棕等,栖息地偏好都是在低地雨林中,幼虫可在龙脑香科上饲养。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婆罗洲,文莱,菲律宾,老挝,缅甸,越南。 雄性雌性
【鳞翅目】Antheraea godmani Antheraea godmani 古氏柞蚕蛾 Antheraea godmani是一种传说中的物种。在目前美洲大陆上描述的四种Antheraea物种(polypemus、monetzuma、oculea、godmani)中,它无疑是最稀有、最大的一种。 成虫翼展130-190mm. 被限制在山区;Antheraea godmani是一种在高海拔地区遇到的山地物种。从至少1300米到3600米甚至更高的高度都观察到了它们。 它的自然栖息地是山地云雾林。云雾林是一种与(亚)热带气候相关的独特而罕见的栖息地,不要与雨林混淆。 在这些森林中,它可能以橡树(栎属)为食。虽然橡树(Quercus sp.)在其他地方很常见,但在热带地区,橡树有点罕见,仅限于高地;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Antheraea godmani也仅限于这些地方。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在栎以外的其他寄主植物上有感觉,在撰写本文时,它被认为是野外唯一的橡树饲养者。在可以找到它的地方,它似乎几乎一直在孵化,一年中大约有9到10个月可以看到成虫,只是稍微避开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在其他方面似乎可以连续繁殖。 两性差异明显,雄性的翅膀剪裁式形状更为明显(尤其后翅),前翅的两个窗口通常会更小一些,而雌性前翅的窗口则十分的大,翅膀的面积也相对更大更圆润一些,它们的色系常见的有红,黄,棕褐色等。 分布: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巴拿马,墨西哥,伯利兹等地。 雄性雌性
【鳞翅目】Rothschildia aurota Rothschildia aurota 阿洛塔罗斯柴尔德蚕蛾 成虫翼展100-180mm. Rotschildia属物种是你在南美洲能遇到的最大的蚕蛾之一,它们的大部分记录都在安第斯山脉东部,覆盖了亚马逊流域。尽管你遇到的大多数标本都会更小。圈养繁殖的标本往往比野生标本小。幼虫是多食性的,以大戟科、芸香科、茜草科、莲子科、蔷薇科、壳斗科、水杨科、皂荚科等几个科的植物为食。成虫似乎在更高的海拔飞行,它们通常在1000米到3000米之间遇到。 两性异形特征相对不太明显,雌性的翅膀相对较为圆润(尤其后翅),外形和同属的另一个大型种:Rothschildia hesperus极为相似,相比之下该种的辐射状波纹相对更加鲜明,后翅的连接式黑色斑点更大一些。 寄主植物:蓖麻、番荔枝、巴豆、五味子、女贞、柳、栎、李等,在野外每年有一到三代,偏爱的气候:发生在温暖和热带地区,但通常在较高海拔地区,因此可以忍受寒冷的夜晚,因此不需要多余的热量。茧喜欢温暖和潮湿,但在凉爽干燥的季节,茧会滞育。 Rothschildia aurota的成虫将在1.5个多月内从各自的茧中孵化出来,尽管在圈养中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条件对它们不利,蛹处于滞育状态,则可能需要长达一年或更长时间。温暖和潮湿的结合应该会鼓励它们孵化。由于无法进食,成虫的寿命相对较短,尽管这些大型飞蛾可以在成年后持续7到20多天,因为它们腹部储存的脂肪储备在它们的短寿命内为它们提供能量。 雄性的生活方式要积极得多,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飞行数英里才能找到伴侣。因此,它们的身体往往更适合飞行。Rothschildia aurota的雌性不太渴望飞行。它们看起来很冷漠,不活跃,可能会在同一个地方呆上好几天,等待雄性的到来。雌性可以释放信息素,这是一种吸引雄性的化学物质。雌性的工作主要是保持不被发现和处于安全的位置,直到雄性找到她。因为雌性携带数百个卵,而且体型更大,由于体重增加,它们的飞行更难。然而,受精后,它变得更加活跃,开始更频繁地飞行,并会在遇到的表面上产卵。 分布: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阿根廷,玻利维亚,墨西哥,危地马拉,苏里南,巴拉圭,乌拉圭。 雄性雌性
【鳞翅目】Rothschildia erycina Rothschildia erycina 埃利兰罗斯柴尔德蚕蛾 成虫翼展95-160mm 由George Shaw于1796年首次描述。全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发现。栖息地为热带雨林和湿润的热带稀树草原。它位于海拔1200米的高度。 两性有着明显异形差,雄性的前翅非常的细长,雌性的翅膀面积较大且圆润,它们色系很鲜艳,通常以深红或棕红带点粉色为主,而且深褐色,前翅中部条纹通常内凹,其他以金色以及黑色作为纹理,通常呈波纹状,整个翅膀有着四个大型窗口斑点。 幼虫以臭椿、香豆属、外茎属、女贞属、安东尼亚属、Cenostigma属、Chiocca属和Dodonaea属为食。幼虫期持续约40天。不同阶段的幼虫体色变化也很大,蛹发生在一个巨大的蚕茧中。蛹期持续3至4周。 分布:哥斯达黎加,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巴拉圭,玻利维亚,墨西哥,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雄性雌性
【鳞翅目】Rothschildia hesperus Rothschildia hesperus 黄昏罗斯柴尔德蚕蛾 外形近似皇蛾,算的上小号美洲版皇蛾,雌性的前翅面积相对更大更圆润,整体异形差异不大,有红色,棕色,褐色等多个色系,前翅末端下方有各有一个黑色的小斑,前后翅各有4个窗口,以及连接式的白色条纹,周边为黄黑色带条纹,中间区域有隐约的辐射状淡紫色波纹。 成虫翼展130-180mm. 分布:巴西,阿根廷,法属圭亚那,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秘鲁,厄瓜多尔,苏里南,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拉圭。 雄性雌性
【鳞翅目】Rothschildia hopfferi Rothschildia hopfferi 霍氏罗斯柴尔德蚕蛾 成虫翼展100-150mm。 雄性的前翅形状十分独特,有着与雌性明显差异,它们翅膀的4个窗斑非常大,前翅末端下方各有一个小红点,整体的色泽和纹理非常精致! 分布: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廷,玻利维亚,墨西哥,巴拉圭。 雄性雌性
【鳞翅目】Atrophaneura semperi Atrophaneura semperi 永恒曙凤蝶(又名:菲律宾曙凤蝶,白背曙凤蝶,红斑曙凤蝶) 成虫翼展90-150mm. 这种蝴蝶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内格罗斯岛,巴拉望岛,民都洛岛,萨马岛,甘米银岛,棉兰老岛,吕宋岛,锡亚高岛,玛斯贝特岛,班乃岛,卡拉绵群岛,薄荷岛以及莱特岛等地),是该属的模式种。它们的翼展大约在12-15厘米之间,这种蝴蝶的雄性身体呈血红色,翅膀上有着黑色丝绒般的质感,内褶部分则是白色,看起来就像是一位穿着黑色西装,白色内衬的吸血鬼伯爵。而雌性的身体则是红色与黑色的混合,黑色丝绒质感的上翅和血红色的下翅,仿佛是哥特风格的连衣裙,古典而唯美。 观赏红斑曙凤蝶时,雄性主要欣赏其背部,而雌性则主要观赏其腹部。当雌雄合体时,仿佛让人回到了欧洲中世纪,看到了一位吸血鬼伯爵和暗黑风格的夫人。 成虫存在明显两性异形,幼虫以马兜铃属物种为食。 雄性雌性
【鳞翅目】Idea Idea Idea Idea 帛斑蝶 该物种种名和属名一致,直接叫做:帛斑蝶。 成虫翼展95-150mm左右。 和同属的Idea leuconoe相比,它们的前后翅不同于Idea leuconoe那样的黑色小尖状斑点,而是更长更大的黑色箭状形,且体型更大,它们同时也是印度尼西亚特有种的蝴蝶,位于于马鲁古省和东努沙登加拉省。
【鳞翅目】Idea leuconoe Idea leuconoe 白帛斑蝶(又称:大帛斑蝶,大白斑蝶) 成虫翼展95-140mm左右 体翅白色,翅脉黑色,外缘黑边内含白斑,翅面均匀散布黑色斑点,雌雄斑纹近似。 成蝶亦含毒形成天然防御机制。飞行缓慢,常盘旋花丛,成虫寿命可达一月以上,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幼虫取食夹竹桃科爬森藤使其毒性会累积在幼虫体内对幼虫形成天然的保护作用,一般喜爱捕食蝴蝶幼虫的天敌,都会对大帛斑蝶的幼虫敬而远之。大帛斑蝶的成蝶体内也一样含有毒性,因此少有天敌捕食,这应该也是大帛斑蝶可以有恃无恐缓慢飞行的重要原因吧。正因为这个特性,在昆虫界,它收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外号:“幸运蝶”。当然这种轻微的毒性对于人类是不会有任何伤害,人类即使触碰它们,也不会有问题。 主要分布: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
【广翅目】Neoneuromus maclachlani Neoneuromus maclachlani 麦氏新齿蛉(麦克齿蛉) 是Neo(新齿蛉)属的一种,成虫的长度大约在50-80mm之间(包括翅膀)。 该物种具有黑褐色体色与特征性翅斑,头至背板通常红或黑色,雄性肛上板端部膨大可作为重要鉴定特征。其幼虫作为环境指标昆虫具有药用价值,成虫在四川峨眉山与普通齿蛉同域分布但体色差异显著。2018年系统发育研究确认该物种是齿蛉属13个物种中的典型代表,起源可追溯至古新世。 幼虫栖息于清洁溪流水体,具有水质指示功能。2023年浙江白云山发现的成虫个体活动于海拔800-1200米的森林溪流周边。研究表明该物种具有趋光性,2018年成都青城山的灯诱实验记录其活动期长达两个月,显著长于同域分布的越中巨齿蛉。成虫羽化期集中在6-8月,与多数齿蛉科昆虫的季节活动规律一致。 分布:中国(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浙江),印度东北部至中南半岛北部。
关于saga的的体型问题 最近看到不少人讨论saga的实力/体型等问题,发现了有不少吹也有不少黑,我算是很久没来这个贴吧了,就说一下以目前国内流通过最大的一只Saga e母(原持有者皮皮虾),标本现在竹神手里,以下拍摄大部分来自巨昆吧大吧主:席佬,注意:下面开始的对比,席佬可是拿出了所有天花板或极大个体的其他虫来和这只仅目前国内最大的saga做对比,主要是以通过这只为列来判断saga的上限是不是会更恐怖,当然其实见过实物,以及看过对比的一些大佬已经私下有定论了,甚至一些原先不看好saga的大佬也转变了观点,几乎无一位不震惊。 saga目前国内普及越来越多,我做这个帖子的目的不为别的,只希望大家可以理性讨论和看待问题。
【鳞翅目】Archaeoattacus edwardsii Archaeoattacus edwardsii 艾氏原皇蛾(又名:爱德华大蚕蛾 或 冬青大蚕蛾) 相比Attacus属的皇蛾,它们更为古老,Archaeo为最 “原始”,其颜色更深,该属的前翅端有两个黑色斑点,看似比皇蛾多了一双眼睛,因此也被称作:双目蛇头蛾! 成虫翼展约140-270mm以上,几乎和Attacus属的代表之一的阿特拉斯皇蛾旗鼓相当,也是亚洲最大的蛾类代表之一! 翅膀上侧的基本颜色从深棕色到淡棕色不等,带有醒目的白色斑,条纹图案。翅膀的下侧与背侧相似。雌性通过位于腹部末端的腺体产生的气味吸引雄性,主要生活在海拔800-20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成虫多在雨季(5-9月)羽化,具有趋光性,飞行速度可达8米/秒,主要在黄昏时段活动。 幼虫以楠、李和臭椿属等植物为食。在第一龄,毛虫是白色的,有黑色条纹,而后期的毛虫是白色,被浓密的蜡状粉末覆盖。 主要分布于: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中国(云南,广西,西藏等地),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和柬埔寨。 雄性雌性左:雄性,右:雌性
【鳞翅目】Archaeoattacus staudingeri Archaeoattacus staudingeri 斯氏原皇蛾 和同属最大种的Archaeoattacus edwardsii在翅型和花纹上有明显不同,色泽上相对也黯淡一些,它们翅形上有着类似激光扫射般的粉紫色条纹,因此又被叫做 “辐射冬青蛾” 或 “宽带大蚕蛾”。 前翅后内侧更有棱角,边缘有灰色斑点,前翅前内侧有凹形斑点。前翅顶端的斑纹是灰色的,而不是淡棕色或黄色。 雄性前翅形状相比雌性更加的细长,以前在婆罗洲只采集了两个标本,都在文莱的低地森林中,但后来沙巴有记录。它可以在亚庇周围的高地森林中找到,也可以在拉哈德达图内陆的低地森林中找到。 该物种没有关于生命史的信息,但它可能与Archaeoattacus staudingeri的生命史相当。 成虫翼展130-250mm以上。 分布:婆罗洲,文莱,马来西亚(沙巴,砂拉越州,彭亨州)以及印度尼西亚。 雄性雌性
【鳞翅目】Copiopteryx jehovah Copiopteryx jehovah 主义孔雀蚕蛾(主孔雀尾蛾) 一种新热带大型蛾,两性异形特征明显,雄性前翅边缘呈剪裁齿轮状可以和同属最大种的Copiopteryx semiramis很好的区分开。 成虫全长可达100-200mm以上. 它的神秘色彩是灰色色调的马赛克,带有柔和的粉红色染料和棕色斑点(标本保色难度较大)。前翅中央有许多不规则的半透明窗口,后翅中央有另一个孤立的窗口。 成熟的幼虫最大80mm,呈橄榄绿色,背部有白色的对角线标记,中间非常明显,其余的都很模糊,黑色的螺旋被黄色包围。两个尖尖的驼背位于身体的前后两端附近。当幼虫较年轻时,它的长附件扭曲,向前,颜色鲜艳,尖端分叉:前驼峰有两个附件,后驼峰只有一个附件。蛹明亮而淡棕色。卵是半透明的,长约两毫米半。 通常夜间活动的,只有雄性会飞,雌性会在它们从蛹中出现的同一个地方休息,用它们的信息素吸引雄性。受精的雌性在营养植物的叶子上产卵,营养植物在8天后孵化。 分布: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西,厄瓜多尔,苏里南。左:雄性,右:雌性
【鳞翅目】Coscinocera hercules Coscinocera hercules 赫尔克里斯大蚕蛾(别名:武仙座巨蛾,大力神蛾) 是同属乃至澳大利亚最大的蛾,并且其翅膀具有任何活昆虫中最大的表面积(指雌性)。 该物种于1876年由威廉·亨利·米斯金(William Henry Miskin)首次描述,属于大蚕蛾科,翼展150-290mm,仅次于:Thysania agrippina和Attacus caesar。 它们有不同色系,四个翅膀部分都有透明的斑点——两性之间的颜色和图案大多是静态的。然而两性之间存在异形,成年雄性后翅的尾巴更长、更细,因此用这种方式区分它们有点容易。 幼虫体型巨大,体长最大可达140mm,在最后一龄时体重约为55克。它们是淡蓝色或绿色的,两侧有红点和黄色刺。 成年后,它们几乎不吃东西。相反,它们从幼虫时期就靠食物生存。幼虫以多种雨林树木的叶子为食,包括Dysoxylum mollissimum、Glochidion ferdinandi、Homalanthus populifolius、Polyscias elegans、Timonius rumphii和Timonius singularis。 主要分布:昆士兰北部,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以及新几内亚岛。
【鳞翅目】Attacus caesar Attacus caesar 恺撒皇蛾(大帝蛾) 成虫翼展150-300mm,是仅此于Thysania agrippina的蛾。 该物种是无法轻易形容的,它无论是翅膀宽度,面积,还是长度,都要远远大于同属其他成员,是当之无愧的Attacus之王! 它们色系多样化,雌性通常体型更大,雄性具有军绿色的前翅以及红色的后翅,当然还有不少个体是全军绿或全红统一色系个体,两性都有不同数量和大小以及不规则的翅斑,幼虫体型巨大,最大可达到130mm左右。 原产地模式为:菲律宾(并输出到了北美洲如哥斯达黎加,加拿大,欧洲等地进行人工繁殖),与Attacus atlas相比,它们雌雄之间的辨识度更高,并有棕,深褐,军绿等多种色系,条纹与斑点特殊,前后翅形状无论高度还是面积通常都要比其他种类更大些,曾被错当成是Attacus atlas,而且它们互相之间可以杂交。 过去种名:imperator ‘’帝王‘’的含义,因此又称:帝皇蛾,它甚至被当作过分布印尼的Attacus aurantiacus的亚种之一:Attacus aurantiacus imperator,但两者之间外形差距甚大,且Attacus aurantiacus体型要小的多。 雄性雌性
【鳞翅目】Thysania agrippina Thysania agrippina 阿格里皮娜巨夜蛾(别名:强喙夜蛾,白女巫蛾) 它是世界上翼展最宽的蛾,成虫翅展约180-350mm. 虽然它们的翅膀面积并没有Coscinocera和Attacus等蛾类的大(尤其后翅面积),但它们任然是最具有传奇色彩意义的蛾类代表。 其灰白色前翅具锯齿状斑纹,可与灰白色树干形成伪装,在丛林环境中极难被发现。翅底面呈蓝色,飞行时与光线作用可产生特殊视觉效果。 成虫口器发达,虹吸式。下唇须有钩形,喙发达,静止时卷曲。复眼半球形。触发丝状。额光滑。翅色多较晦暗,前翅通常有几条波纹状横线,中室中部与端部通常分别可见环纹与肾纹,亚中褶近基部常有剑纹。体及翅密被鳞片和毛,成虫夜间活动,具趋光性并以花蜜为食。 分布:墨西哥,美国(得克萨斯州),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乌拉圭,法属圭亚那,玻利维亚,苏里南,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巴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秘鲁,哥斯达黎加。
【鳞翅目】Idea tambusisiana Idea tambusisiana 坦布西安纳帛斑蝶 它是Idea属的颜值担当,其水墨质感无与伦比,同时也是成员中的大型种类,成虫的翼展大约在120-160mm以上,印度尼西亚特有物种。 目前它包含了两个亚种 Idea tambusisiana tambusisiana 指名亚种于1981年命名,主要分布于中苏拉维西,特征翅膀上的水墨质感并不强烈,甚至部分个体可以达到透明,相对更为少见其难得。 Idea tambusisiana hideoi 海德亚种在2003年命名,在东苏拉威西省Tambusisi山的西南面被发现,相比指名亚种翅膀上的水墨层更为明显,并且是市面上流通种,虽然两个亚种几乎没有活体图,但标本流通量还是相当大的。
【鳞翅目】Attacus lorquinii Attacus lorquinii 珞氏皇蛾 Attacus属大型种之一,成虫翼展145-270mm+。 它存在于菲律宾茂密的高海拔雨林中,是当地特有优势物种,前翅和后翅都显示出非常美丽的颜色,有4个小的透明斑块:这些窗洞可能会在它们下方产生不规则的阴影,并反射不同的光波,从而混淆捕食者。 它们的前翅有两个大的斑纹,让人想起蛇头,尤其是当它们移动翅膀时。这种现象被称为蝙蝠模仿,这是一种模仿形式,无害物种(Attacus lorquinii)模仿有害物种(蛇)来恐吓它们的捕食者。雌性在寄主植物叶子的下侧产下50-150个卵(2.5毫米),它们在12至14天内孵化,在1至3个月内,它们在可食用的叶子间结茧。 终龄幼虫可以长到11厘米,它们既没有流浪行为,也没有变色;纸茧可达7-8cm。成虫可在3周内孵化,具体取决于温度。 Attacus lorquinii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困难,它甚至比阿特拉斯皇蛾(Attacus atlas)更容易! Attacus lorquinii具有很强的多食性,多样化的饮食似乎在成虫体型和毛虫存活率方面取得了最佳效果。因此,对于这种蛾类来说,替代植物物种似乎是一个好主意。 秋葵寄主植物 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在整个欧洲都可以买到的Attacus lorquinii最好的常绿寄主植物是女贞。其他木犀科物种(如丁香)和蔷薇科(李属)也被广泛接受。 幼虫能够从产生它的表皮腺中喷射出一种防御性分泌物。这种分泌物含有几种化合物(如生物胺),对捕食性蚂蚁和脊椎动物具有威慑作用。这种策略与由几种有毒酒精组成的腹部结节的表皮蜡相结合,但并非所有幼虫都含有相同浓度的这些化合物:在以臭椿为食的幼虫中,这种化合物会增加,臭椿是它们最好的寄主植物之一。此类醇(特别是1-三十烷醇)可用于对抗寄生蜂和节水。 雄性雌性
【鳞翅目】Attacus atlas Attacus atlas 阿特拉斯皇蛾(又名:乌桕大蚕蛾) 是亚洲大型蚕蛾,也是世界上翼展最大的蛾类之一,成虫翼展140-280mm,仅次于同属的Attacus caesar,澳洲的Coscinocera hercules以及美洲的Thysania agrippina。 与大多数蛾一样,雌性明显比雄性更大、更重,而雄性则有更宽的羽状触角。 以希腊神话中的泰坦阿特拉斯命名(因其体型)。又被称为“蛇头蛾”,指的是前翅的突出延伸,类似于蛇头。 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震慑天敌的作用。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比较宽圆,腹部比较肥胖。光是它们头上的羽状触须,每根就要比鸡、鸭的羽毛大得多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为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都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着粉红及白色鳞毛,两翅均有三角形透明斑。 栖息于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夜晚趋光。主要寄主为乌桕、樟、柳、甘薯、狗尾草、苹果、冬青等。植食性,取食寄主叶片。 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4、5月及7、8月间见成虫。 卵呈黄白色至淡黄色,呈椭圆形且扁平,与土星飞蛾科的所有飞蛾一致。它们被一种用于相互粘附和叶子粘附的粘性物质覆盖。大小范围为2.7-3 毫米长和2.1-2.7毫米宽。 幼虫幼虫成圆筒形,体色大部分为浅绿色至深绿色,带有橙色或褐色斑点,幼虫粗壮,躯干处生有许多毛瘤。老熟幼虫可以吐丝作茧。肛门体节上有一个亮橙色的环。 幼虫体的背面有一种白色蜡状物质,在第2龄开始发育。前两个龄期的头部颜色较深,脊髓之间的体色较深。体长从第一龄的8-10毫米到第五和第六龄的88-92毫米不等。第1、第2和第3体节有背侧突起。第4至第11体节有背侧和下背蓝绿色的囊状(从身体突出的分枝、加厚的刺)和气孔下方的黑色侧侧囊。 蛹为粗壮,纺锤形,多为黄褐色和深褐色。 蛹类似于蝴蝶的蛹,被茧包围,茧是蛹的纸质外壳。它像树上的阿特拉斯蛹一样伪装。茧颜色因寄主植物而异,从黑棕色到棕黄色再到白色,尽管最常见的茧是浅棕色。茧可以以高度可变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纺成。蛹本身是深棕橙色的,光滑有光泽,长35-55毫米。 主要分布:中国(湖南、福建、江西、广东、海南、贵州、广西、云南的墨江以及西双版纳、台湾等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文莱,柬埔寨,菲律宾,老挝,印度尼西亚。 雄性雌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