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gy😄 无敌高洋
关注数: 15 粉丝数: 142 发帖数: 3,161 关注贴吧数: 16
业余进阶全套训练机制 是的我们知道对手会发好几种球。长球你需要移步去拉。短球你需要上步去接。上步不及时会影响接发球的质量。有的选手练球喜欢发大力,发死力,很不规律。我认为还是需要有人稳定供球。正手练习50分钟反手也是练习50分钟。50分钟只练正手攻也能很大的提高球感。离开了球友原本以为再也没人练正手攻。没想到换地方居然也有人练这个。比赛中用的很多,比我还强。下旋主要是靠自己的蹬地发力将球拉起。佩尔森这样的运动员,力量多大啊,很容易拉起来。人高优势就是力量大,护台面积大。那么好的腿不用可惜了。要移动的时候首先重心得降下来。尽量用前脚掌着地。蹲着后脚跟着地岂不是上茅厕了,哪还能移动。站着前脚掌着地,那是居高临下。能扣。但拉球较困难。学会这个姿势就成功一半了。上旋比下旋难拉。对面刚脱板就要准备引拍和移动了。等球上台一拱你就来不及了。 正手练习50分钟,反手练习50分钟。可以变化很多。50分钟可以全部练习反手拉,或反手拧。我现在还是想练拨弧圈。 提高接发球终归还要从增加自身实力入手。没人练的时候自己也可以练。拿一筐练发球,最容易想到。以前我练了很多个发球动作。但是每个动作只有一种旋转。一种动作加上两种旋转就不一样了。练多个动作不如先将一个动作练好。平时练球都是上旋。下旋练得少。后来就自己拿球抛在地上,蹬地拉出去。我就是这么练拉球技术才突飞猛进。除此以外我还体会了滑步。真的能滑起来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有次我下午刚练,晚上比赛就发挥不错。无论有没有人练我的水平都在提高。最后要记住,一定不能熬夜。不能伤身体。否则这套理论就后继无人了。
我的乒乓球论文 关于拉球很多爱好者都想提高命中率,拉出质量。但是拉球的技术结构又是比较复杂的。如何按照合理的步骤学习拉球呢。我这里经过自己总结出了非常易懂的一套方法。拉球最重要的是用上腰部的力量。我看过央视一个解密格斗的节目。格斗高手一拳能打出200KG以上力量,将他们绑在柱子上就只能打出50KG。拉弧圈球道理与其差不多。怎么用上腰部的力量呢,这就要使身体前倾。一前倾,重心自然靠向前脚掌。为了维持稳定性大腿也会自然弯曲。你按照上述顺序一一体会,先比划五十下,马上就会感觉到一股力量。这道理看上去简单为什么很久发现不了呢。因为没人指导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个错觉,认为转腰动作比拉手大,会来不及击球。攻球的时候也是转腰带动臂。引拍幅度小点就能跟上节奏了。当感觉顺畅了,不会来不及了,进入拉球的练习效果就更好。假如上身的动作基础没打好,重心交换也做不好,移动起来更不流畅。击球的姿势不合理,步伐是不会佳的。击球姿势合理了,还要继续练步伐,衔接,才能用于比赛。 反手拨球要比直握球板推挡力量大。吴尚垠上手没有轻力量的,都是中等偏上力量。你的力量上去了,防守方要大力还击就困难了。假如不让大臂动,会发现腰,腿的力传不上来。加上大臂前挥的力量,拨球的力量就上去了。 非专业球手中有些人可能不喜欢练基本功。那他会喜欢什么呢。一想就知道。自然会有别人找他的。你是不用操这个心。 我要到市体育馆里面去,跟真正的高手交流。这样才能与看的视频接轨。
近半年工作总结 4月初吴吧初建规模。里面有些议论性文章,如:《对某教练的回应》。 4月下旬左右在瓦吧发了《塞弗技术图解》。后面没什么大文章了。视频我就做了个《格林卡精彩对拉》。中途还做过《马龙超精彩比赛球》,不过上传的时候说版权有问题。后来源文件被删除了。下步准备制作老瓦的长篇视频。 世界大赛我看了2005世乒赛格林卡对勒古。2004世界杯格林卡对施拉格。2004世界杯格林卡对朱世赫。92年世乒赛塞弗对阵马文革,瓦尔德内尔。决赛对盖亭的战况我已经忘了。又看了94年欧锦赛决赛塞弗对老瓦。95年世乒赛丁松对塞弗,丁松对佩尔森。97世乒赛丁松对萨姆索诺夫。03世乒赛王励勤对塞弗。格林卡对阵萨姆索诺夫,陈卫星,朱世赫。施拉格与孔令辉的七局大战应该看过,可惜没什么印象。00年老瓦对阵刘国梁,孔令辉也看了。记得老瓦关键时刻反拉刘国梁几个球,十分强悍。孔令辉那场我小时候就看过。有一局老瓦一直退在后面放高球,突然来了个反手反攻,转而取胜。实在厉害。04年奥运老瓦对波尔,柳承敏。以及王皓对柳承敏的决赛,这些我也看过。08奥运我看了马琳是如何战胜格林卡,吴尚垠的。那时候马琳真是生猛,怎么也挡不住。07世乒赛我着重看马龙对朱世赫。朱世赫削球的步伐及转攻的能力实在太强。还有些小的比赛,如世界男子乒乓球争霸赛。我看了塞弗对王皓,塞弗对格林卡。 在瓦吧我发帖太多了。有自夸之嫌。因此别人将我的帖子专门转到一个楼里。我那时主要谈发球,攻球的速成体会。我还问了拨球的站位问题。别人给了我很好的回复。 我当时大致的思想是对的。攻球是要练。这不是没用的。当时有个朋友,自比格林卡。他练了攻球以后拉冲的质量明显高一截。突然性大。我当时就和他交流。他说什么发球拉,下旋拉,直接取分是不可能的。比赛真正还是靠实力。我说如果别人不练基本功上来就发球抢攻,那怎么办。他说高手是不怕你发球抢攻的。对于结合技术,他说不要急着练。不要为转换而转换。 格林卡的教学片子前15分钟我练出一点心得了。收益最大的是近台快拉。15到30分钟的内容最近正在加紧练。有正手走动连续拉,正反手连续拉。正反手近台快速转换。这是提高相持攻防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步是种横向移动。熟练掌握后即可提高移动效率,不再像以前感觉是追着球跑。 世界大赛我分析的还远远不够。力量轻的反手弧圈球容易遭到还击。塞弗打这个球很在行。但是业余中下降期挂一板转球威胁还是有的。拉这个球不能急,最好等到出台面了再拉。随着打球圈子扩大我还遇到了正胶选手。对付他不能一个球路。要长,短结合。对方进攻力量一轻我就可以反压制他。
谈结合技术的起步练习 庄周迷蝶:现在我的直拍反面、侧身、正手单个技术都已经定型了,但是一旦把三者结合起来练习或比赛,就觉得脑袋里乱成一团,好象浆糊一样,尤其是侧身和反面的结合,总是顾此失彼,请教戴老师有什么训练方法可以尽快地把三者结合起来,达到实战的程度。 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okett.com%2Fbbs%2Fdispbbs.asp%3FboardID%3D118%26ID%3D49592%26page%3D2&urlrefer=45eabc5d4d4dd28ef7721ad0620d855b 单项技术学会后,就要加强结合技术的练习,结合技术的练习重点是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因此结合技术的练习实际上就成为了向实用技术转换的一个中转站,也就是说,结合技术是向比赛技术的过渡,对业余球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过程。 怎么样练习,要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首先要把不同的单项技术任意的组合起来,进行以衔接为目的的练习,即把正手与反手,正手位与侧身位,把不同技术之间和不同位置上的动作交替初步完成,进行一些具体的线路和技术转换练习。其次,是在明确自己今后具备什么样的打法,而这样的打法又必须具备哪些主要技术。然后根据自己的技术风格和打法要求来重点加强某些技术的练习比重,来培养自己的特长技术。 根据你现在的情况,恐怕开始要解决正、反手两边不同技术的衔接问题。比如说右拉左推;推中转拉;拉中转推;正、反手两面拉打;反手技术后接侧身正手技术;搓拉、搓打(包括正、反手)。等熟练以后在考虑打法和特长的形成训练问题。 谢谢。
我的乒乓球理论(连载) 一年之前我开始看世界大赛的视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真是震撼。到现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经常练习一些基本技术,但是对步伐和结合技术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保障。结合技术要不要练,练了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我研究很久了,到现在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48届世乒赛的对阵表我最近终于搞来了。下面略讲下主要对阵结果。王励勤第四轮碰上中国香港的李静,到第七局才分胜负。陈玘前面4:0战胜了孔令辉。王励勤在1/4决赛中以4:2战胜陈玘。半决赛又战胜打法与自己想近的吴尚垠。庄智渊第一轮对阵罗马尼亚的选手菲利蒙(此人估计您没听说过)4:3艰难取胜。第二轮3:4惜败水谷准。何志文两个4:3淘汰施拉格和吉奥尼斯,第四轮0:4负于瑞典的卡尔松。吴尚垠三,四轮分别以两个4:3战胜斯米尔诺夫和萨姆索诺夫。1/4决赛以4:2终结卡尔松这匹黑马。 格林卡一轮4:3胜阿根廷的刘松。第二轮4:2胜法国埃洛瓦。勒古第一轮4:3胜科斯特尔(捷克选手),第二轮4:3胜香港的梁柱恩。第三轮格林卡与勒古这两个人终于碰上。双方非常熟悉了,经常进行中远台相持。有局格林卡6:10落后追上来,最后17:15反超。格林卡经常在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非常鼓舞人心。黑斯特意外淘汰柳承敏(据解说员说赛前他就不怕柳承敏)。后面郝帅战胜黑斯特,与格林卡相遇。有机胶水打出的球啪啪作响具有摧枯拉朽之势。观众气氛也达到了高潮。马琳和科贝尔打了7局,1/4决赛4:2战胜刘国正。 观察世乒赛的对阵结果不难发现是强手如云。有年纪大的也有年纪小的。世界排名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重要。一些非知名选手有时能给知名选手带来很大麻烦。你没有相当实力很可能第一,二轮就遭淘汰。不论什么打法一定要把衔接技术练好。这样才能稳定发挥,关键时刻才能咬得住。业余也要往这方面去练。道理是差不多的。
加强定点/不定点的摆速训练 戴老师的话: "对于广大业余球友而言,摆速的水平同样重要。摆速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连续进攻的技术能力;第二是快速相持的技术水平;第三是攻防转换技术的衔接程度。这就说明,摆速实际上是一个球手技术实力的表现。因摆速不好而导致技术水平提升不快,或因摆速技术差而致比赛屡屡失利,已经成为业余球手,尤其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球迷朋友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如果说练习摆速有什么捷径,那么熟练的把上述四项内容练好,对于一般业余球手来说,就已经很不错了。要练好上述四项内容,还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是难与易的关系。先从容易的开始练起。容易的标准有两条,首先是移动的范围不大,其次是先掌握同侧的技术。第二是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力量由轻到重,在不熟练的情况下不要讲究发力,就是在熟练地情况下,也要多进行中等以上力量的练习,不要只想到发力。第三是由近到远的关系。摆速的练习一般是在中台,练习时可以结合下旋起球,由近转入中台的练习,相持练习时,如果对方的速度和力量比较大,可以适当的往后退点,形成连续拉或扣的时候,可以在远台对峙,但首先还是要把中台的两面摆速技术掌握好,再逐步的扩大范围,中台的相持往往是获得有效进攻机会的最重要的一环,而恰恰就是中台,又是一般业余球手的软肋,是最需要加强的地方。第四是处理好有规律和无规律的关系。实战需要的是不定点的摆速技术,因此,我们练习时不能老是打一 些定点定线的有规律的内容,要逐步的增加练习的难度,使有规律的练习向无规律的练习过渡,也就是使自己的练习内容逐步由练习性技术转变成实战的技术。" "关于摆速练习,我曾经有过专门的文章进行过介绍,这里再重复说明,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因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球手技术功底是否扎实、技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不定点的摆速练习也叫无规律的摆速练习,它是整个摆速练习的难度所在,也是摆速练习的重中之重,其它形式和内容的摆速练习都是为它服务的。我们所说的摆速水平通常就是指不定点的摆速质量,相持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定点摆速技术的优劣。 如果你有规律的摆速水平很高,但绝对不能说明你的无规律的摆速质量就高,这中间没有必然联系,只存在有过渡的基础。任何技术不具备实战的需要,都不能称之为实效性技术,这也就印证了我们有些球手为什么看上去技术基础好而实战水平低的逆反现象。
(转)直拍横打善攻不善守 直拍横打的出现,缓解了直拍的反手无法进攻的弱点,但是我们仍然发现,使用直拍横打之后,反面防守能力还是有问题的,让我们先从现在最好的横打选手王皓的反面技术运用来分析横打存在的弱点。 王皓反面横打技术是目前使用得最好的,他的反面进攻能力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发现他的反面防守能力并不强,如果对方先强攻反面的话,王皓只能处于被动挡一板的局面。还有如果对方用轻重力量变化打反手,如奥运会上马琳用推挡和横打对王皓反面时,王皓反面失误很多,这就让我们思考,横打的弱点是因何而造成的。 经过我对王皓反面技术动作的整理,我发现王皓反面几乎没有快拨技术的运用,王皓反面有拉弹结合、拉冲结合、拉打结合,还有快撕运用,就是看不到多少快拨的使用。快拨的动作,只是比赛前练球才用来热身用,一打比赛,快拨就失踪了。 我本人也是横打的使用者,基本做到全横打的程度,但随着横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觉得横打的反面在被动防守中弱点明显,连续借力快拨的能力差,通常拨了两三板之后,就容易拍边打球失误,拍边打球失误是由于自己挥拍速度慢或者引拍过低而造成的。怎么会这样?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三个个问题,一是横打的重心比较低,造成拿拍子的高度也比较低,对方上旋来球高度大、速度快,就会造成引拍过低而赶不上点的问题,这点在对方发力冲时最为明显。二是横打的握拍法的特点,横打很注重手腕力的使用,发力时是甩手腕,而快拨是甩手臂,控制能力比甩手腕更好,横打的手腕回收方式使得左侧照顾范围较小,很容易漏过左侧的大角度来球。三是自己的能力打法限制,业余爱好者近台能力差,总是被迫向后退一步,退一步就造成击球点不够迎前,自然容易打拍边。 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横打本身的缺点,无法避免,再加强训练也只是降低打拍边的概率,王皓的反面也常常打拍边就可证明。第三点职业运动员可以避免,业余爱好者却无法避免。 横打最好的方式是进攻,主动进攻可以避免被动防守下的步伐移动,要不就是退台进行对拉。王皓就是主动上手拉弹结合、主动退台相持,从不会站着反手拨,这点业余爱好者要明白,不要寄托于横打能象横拍一样的稳守能力。进攻与相持是横打的终极要诀,横打就是要主动上手。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