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gy😄
无敌高洋
关注数: 15
粉丝数: 142
发帖数: 3,161
关注贴吧数: 16
练球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5NTQ5NTA4.html&urlrefer=bcb3a23d3c6ffa2b58967ff710cc3164
谈谈动力定型 我正手攻,拉的时候都不会收小臂。提问楼中瓦杆就告诉我前臂必须收缩才能拉出旋转强烈的球。我拉球从蹬腿,转腰,拍型这些地方都改进过,只能加快速度。旋转不强。准备姿势我改进的还不错。现在我是球球降重心。原来我是知道降重心,但是不能经常做到。准备姿势改进后,我才注意到收前臂这个问题。有的球控制不住,或者打漏了,与这可能有关。后来我开始用多球练习扑正手。练这个的时候发觉能收缩前臂。我大部分球引拍都比较充分,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动作。拉下旋我原来是不会蹬腿。用自抛球练了段时间产生进步。但是遇到强烈的下旋很容易脱板。看了唐建军的教学我知道要有重心转换,不能光往上顶。这个重心交换其实是由腰带动的。也就是往左上方转动。我现在动作已经出来了,但是毕竟底子差。所以一定要加大练习的频率。从一周练两次变成天天练。每项技术最好是天天练。攻球发球也是不例外的。 最近,我在乒乓球吧看到一个帖子http://tieba.baidu.com/p/2838175668?pid=45138605433&cid=45157223539#45157223539 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是早有预料的。一般人所谓的练球,其实效果并不是很好。如果你要练,对手却啪的将球破坏了,自然练不成。即使有练球的意识,但是手上控制不到位,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前面说过我一直不会收前臂。别人即使用推挡将球回到差不多的落点上,我还是会觉得有点紧张。我现在一方面要加强旋转。另一方面要把原来的东西巩固。最后目标是动力定型。有些东西讲个基本的就行。剩余的问题我也发现不了。以后准备请教练。
(教学)加转弧圈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M2MzY0MDA%3D.html&urlrefer=0bae45a640fee701ffd4ad6a1d2748dc 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右肩低于左肩。执拍手自然下垂,呈直线状。引拍至有后下方接近臀部位置。当球从最高点开始下降时,前臂在上臂带动下由右上方向左上方迅速挥拍。在下降前期击球中上部。发力时右脚用力等地,上体往左上方转动辅助手臂发力。击球后重心移至左脚。随即用一小跳步还原成击球前准备姿势。
腰部运动的合理方式 我以前感觉自己打球比较别扭,又想不出问题在哪。其实是腰部的运动方式不合理。在走动中击球时候腰部并没有一个转动。移动到位是也是拿球拍在那碰一下,没什么质量。腰部该怎么转动呢。如果引拍方向是向后居多,腰部也是往后平转为主。拉加转弧圈球的时候腰部就是往后下方转。执拍手一侧腰部有个往下压的感觉。腿上会吃住劲。攻球的时候起拍位置最好和还原处在同一条竖直线上。这也是接发球准备姿势中拍子的位置。假如大臂过于外张,表现为执拍手一侧小臂是朝右前方,整个动作看上去就比较死板。对面变一个反手就会导致措手不及。而且引拍时会不由自主引到身体的后面。从身体中轴线开始引拍,划相同的距离,到了大腿这里自然会有一个制动。完成击球动作后将拍子放下来就回到准备动作。原地攻球的引拍和还原顺畅以后再进行走动中攻球训练,进步就快了。然后进行两面转换的训练。为的是增大护台面积。落点一偏就护不住,就谈不上发力了。就算能发力也用不出来。大谈特谈腿部发力的过程,如什么压膝,翻脚,还是不适合业余球迷。腰部的转动是不会过大的。前提是起拍位置要合理。加上个身体前倾拍子还会垂下来。这时候往后下方引拍发力就顺理成章。忽视这点,曲膝打球还可能吃力不讨好呢。
佩尔森-塞弗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yNzQ3ODY0.html&urlrefer=5244bd4413f742bc3257f71e24e93d05
塞弗VS弗雷塔斯、吴尚垠 塞弗VS弗雷塔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yNzE2MjE2.html&urlrefer=6f23a5157c665666bced930796e32c49
王励勤血战塞弗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U5Mjc2MDQw.html&urlrefer=f5c02676e75cc0907435b2c74ac725da
怎样护住台 王励勤,吴尚垠他们身高臂长,力量大,护台面积大。而我是力量小又护不住台。仔细分析原因我发现他们移动中击球的时候也有转腰的动作。随着上半身的重心偏移,带动右脚向右跨出一步。没有这个重心偏移的带动,靠脚下拖着走一步分成几步,是难以做好移动的。
2011总决赛男单八分之一:马龙-吴尚垠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62%2Fv_NjUwNzkzNzk.html&urlrefer=9fcae0ac8f3f1b941c81e6a85213130a
练球就是把脑子中的动作练出来 最近我看到技术帖越来越多,分解的越来越细。有的球迷看了以后就徒手挥拍想把动作练熟。左手能和右手挥的一样熟练,但是缺乏对球的感觉。所以我们练的时候一定要将球加进来,即自己抛球打。原来我脑子中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与专家的比较起来是有一定距离,但是比上台时的动作要好不少。拉加转我原来有个动作,蹬腿发力看上去很协调,但用不上。通过自己抛球,我将它用到练习和比赛中。原来认为没问题。后来发现向上蹭太多。遇到强烈下旋容易脱板。看了名将视频我就发现他们是往身体的右后下方引拍,而不是直接向下。同样的引拍高度,加上个迎前的力,就容易上台。引拍是非常重要的。不少技术文章大段探寻中间发力的过程。殊不知不少球迷引拍这步可能就有误了。加上供球的不稳定,来球的顶板,想一步登天得到专业队发力的终极境界,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不是针对什么。相反只有自己抛球加上必要的打多球训练,你才能真正理清动作,找到协调发力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学习技术。
评王励勤-塞弗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U5Mjc2MDQw.html&urlrefer=f5c02676e75cc0907435b2c74ac725da
拉下旋要注意重心交换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enongd4O4bA%2F&urlrefer=c37a4c53fbaef9fab4aef97598ab10e0
我发多球训练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11%2Fv_MTM3OTQ2NDg.html%3Ffs%3D1&urlrefer=e0262b7269db7742ecba9c057e632db7
我发多球训练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11%2Fv_MTM3OTQ2NDg.html%3Ffs%3D1&urlrefer=e0262b7269db7742ecba9c057e632db7
无敌图片楼 我以前盖了座技术楼。现在觉得光看技术文字似乎不容易理解,就准备盖个图片楼。希望获得支持。
庄则栋 vs 本格森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UyNTYyMjk2.html&urlrefer=4d02bd328f9d9e060db7af41d971c87a
身体前倾 身体前倾一点重心交换会比较自然。前提是攻球引拍别太大。
(原创视频)王励勤超精彩比赛球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UzOTk4MzI0.html&urlrefer=d7c11124264e2d3f985699a0b96e2f0c
怎么样打转换 我练了反手以后,影响了正手击球。现在正手攻球的时候身体与球台根本就没有角度,想转腰真是太费劲了。如果身体侧对球台准备打正手,来球变反手又该怎么处理呢。哎,我现在练两个基本动作的模子都刻不好。
王励勤超精彩比赛球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UzOTk4MzI0.html&urlrefer=d7c11124264e2d3f985699a0b96e2f0c
弧圈球技术中如何拉强下旋球 (转) 强下旋球由于其旋转强,下坠明显,有的时候又是半出台球,所以我们发力的时候还犹豫。上述原因就导致了我们拉球的失误增多。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拉下旋球的成功率呢,我们一起来谈一谈: 1,调节拍形。为了克服强烈的下旋,必须给球以足够的向前的动力,因此拍形不宜太前倾,可接近垂直或略前倾。 2,手腕注重发力。拉弧圈球强调全身的发力,但是我们要注意,不管腿和腰发多大的力量,最后都要落实到手上来,或者说是手在直接控制着拍子去击球。因此,当腰把力传递到小臂以后,小臂甩动发力,手腕和手指都要参与发力,在控制旋转方面手腕更灵活更直接些。很多世界名将比如波尔,在谈到拉弧圈和反拉弧圈时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3,多用重心转移,用腰发力。这是任何击球动作的基础,只不过在拉弧圈时候需要更大更好的发力。因此,充分的转腰引拍,然后蹬地把腰转回来是充分发力的前提。 4,重心前顶。这是针对较短的刚刚出台的下旋球的,因为球速相对慢和下沉,所以在主动发力拉球时,身体有意前迎一些,这样更容易拉球,与球的撞击更踏实,拉球更稳。重心前顶需要步法较为灵活,不能站的太死。总之,在练习时如果拉球失误多的时候请大家对照上述分析,进行调节,比如拍形,如果是旋转很强烈就应该变得前倾少一些。还有,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正确的用重心发力了,而不是光靠抡胳膊打球。
自成一体 自悟技术,自制视频,自办吴吧。吴吧比瓦吧乒吧都容易看懂。
我的半成品,请大家给出意见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UzNTM0ODI4.html%3Ffirsttime%3D0&urlrefer=136403cd9f4dc44b07264c56c5411184
吴尚垠也有步伐 吴的优势是正反手转换和衔接。从正手台内到反手拉那一下比较迅速简洁。他反手拉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能拐直线。让他发力拉上很难防。吴接发球,发球的时候身体都十分前倾。这和王励勤如出一辙。他两个脚的距离大,护台面积大。
新年到来前的感悟 我加入瓦吧已经九个月多了。期间我一直在各大网站上寻找迅速提高乒乓球技术的窍门。一些名将的视频也看了,但觉得对不上。最近我突然发现其实没这么复杂。看完唐建军拉下旋视频,马上上台练,这样体会就快。练着练着就取得突破,然后接着练,把动作稳固住。稳固住以后再练些套路。反正就是练。专业训练一是供球比较稳,可以把你拉过去的球回到差不多的位置上。这么连续下来手感提高很快。二是有多球训练。他们动作都已经固定了。如果出现机会,能很好的把握住。有时对方回球质量很高,或线路很大,造成接不上。而我们的目的首先是把动作合理化,并且固定住。转卡兄练习基本功提高快,因为他采用了多球训练中一球多击的方式。不体会过还真不知道好处。我以后就决定这么练。 反手弧圈我就没怎么练过。唐建军示范侧身拉的那个蹬转后左腿跨出的动作,我也没有体会。接下来就加强反手位的进攻。能拉直线威胁还是有的。比赛中单项技术连续使用机会很少。动作之间衔接很重要。什么地方弱,对手就往你什么地方打。专业队的视频不好学。打法以进攻为主,发球以短球为主。别的打法已经被专家反复研究过。那些高手肯定有应对的办法。这是我所不了解的。有人觉得我讲的话没什么用。转卡兄的视频在乒吧也贴过。那些球迷就说他动作怎么怎么不对。没有我提醒怎么会知道他是用一球多击,知道这样练的好处。所以我的话肯定有点用。
王励勤塞弗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iqiyi.com%2Fcommon%2Fqplay.html%3Fcnid%3D23%26tvid%3D765770409%26vid%3D151bf2f0a3765a53f8cef6b5efbb8551&urlrefer=35d95553ad954b492ff03da80c2b6cc3
练球国家队 所谓练球国家队,打球那个队,说法是值得推敲的。国家队那个舒展的动作做出来那就不得了啦。我研究这么久了拍出视频还是有问题。
达克vlon 反手拉球相当有力。
名将攻球
为瓦杆兄盖楼
练习中的误区(转)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pingpang.info%2Fbbs%2Fdispbbs.asp%3Fboardid%3D152%26Id%3D86258&urlrefer=7144c563c6f9a129904e4460cec4f0ef 广大的业余球迷们,在打乒乓球的时候往往过多的去模仿球星的动作。我的观点是无论你们怎么模仿,甚至可以做到一个动作模特儿,就是动作非常的正规,但是只能做到“形”似,绝对不能做到“神”似。你们也许都在一味的模仿动作当中,而忽略了击球的点,也就是说找点的意识不强,再一个就是忽略了击球的时间,发力的方向,和压弧线跟制造弧线的关系。在定点的球时候劈里啪啦,但球的旋转一变,落点一变就很乱了,最后一直找不出自己的原因何在?为什么没有打比赛的时候练习的时候就很厉害,为什么一打比赛就不行?主要的原因是过多的去练习单点的动作,而且没有带著意识去练习,这里说的意识可以说成“找点意识,发力方向意识,引拍意识。制造、压弧线的意识,没有带著这些意识去练习,所以在实战中就失误很多。总找不出原因,希望你们在练习的时候多多带著意识去练习,慢慢的你的失误就少了,今天晚上我还在批评我的两个队员,他们在今晚的实战的时候,无乱什么来球都是往下拉拍,对方过来的下旋的时候拉得非常漂亮,但对方过来的球不转,或者是半高一点,都拉出去了。主要的原因是引拍意识,跟压、制造弧线的意识在比赛中不强,也就是不动脑筋去打球,后来通过暂停慢慢的就找到感觉了。希望你们在比赛中也经常去想想,这个球我为什么出界?为什么下网?都是有原因的,出界多少?下网多少?碰到不转的或者弧线比较高 把拍提起来,保证球拍的高度高过球,压住弧线望前发力就可以,同样的,来球比较旋转,弧线低,引拍可以跟球一样高,或者略低,望前、上方发力制造一条合理的弧线,经常这样打你的球就很稳,失误少了,正手的信心来了,那么你的水平也就上了一个高度了。
吴尚垠-陈建安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19%2Fv_ODk4NTg3NDQ.html&urlrefer=90da6102192e78e6ef79be073cfd7b86 这场球打的比较硬。
吴尚垠VS陈建安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19%2Fv_ODk4NTg3NDQ.html&urlrefer=90da6102192e78e6ef79be073cfd7b86 吴尚垠的反手爆冲太精彩了!
自己练习的一些方法 有人说我是键盘大帝。所谓键盘大帝,即用键盘打球。真上了场,动作七扭八歪,与自己比划描述的相差甚远。很多人想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练基本功。练习基本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我以前正手攻做的就不好,想练,人家还不跟我练。那时候我就看世界大赛的视频。今年三月份我才出山打球。最近我水平即将突飞猛进,就写一些自己练习的方法。我平时主要是自抛自打练习攻,拉。其中以攻球居多。双休日我就和别人互相练习。以前非常想练多球。但是没人给我练。我就将球抛在地上练习拉球。后面我就想到用多球单练。以前练球不能将动作做顺畅。多带点球打,就省时间,动作也做得完整。如果对面是个高手,攻过来我接不住,那么也要多准备点球。 练习的时候还要注意身体的姿势。一般来说,离台要50cm,两腿距离增大一点,身体前倾。过渡一板后身体应该离台子远一点,这样能方便进攻和防守。这时脚下一定得动。平时最好多进行左右滑步的练习。有次我练完后晚上比赛移动比较快,好几次打出了精彩的相持球,十分过瘾。发球也能自己练。 做出完整动作的方法:不要离球台太近。引拍要充分。平时多练自抛自打。
老吴镇楼
周围高手的经验 教练:拉球(下旋)要用腿蹬上去。扑正手要变走动边引拍。(两面转换)打完一板后拍子要放在中间。 球友语录:(攻球)引拍不要太后;对拉是要有底子的,马龙的底子就很厚;这球直接前冲;我是直拍中的格林卡; 我曾经教过别人:打完一球要跳一下还原;身体前倾;还是欠练(常对自己说) 我这些体会对新手比较有用。教练说拉球要蹬腿。直接前冲,就是抢到来球高点期。拉完高吊就直接前冲,很难防的上。有段时间我琢磨怎么把球拉爆,绕来绕去发现啥都没提高,连攻球都退化了。还是先要注重还原,以后再琢磨将球打爆。身体前倾是重要的,有利迎前,有利重心转换,有利腾出击球空间。比赛你真能习惯前倾就不是这水平了。如果打球蹲下去,身体前倾,是不是就无敌了呢。这样就错了。离协调发力还差的远。我每天自练攻球1000次,拉球1000次,手感大幅提高。业余打球光是姿势就够琢磨半天。加上有一半时间在捡球,痛感练球效率不高就比较正常。我现在想出了一些练习方法手感进步飞快。进步快的时候我就吹吹牛,写点文章。练球对比赛没用,这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是还原问题。一看就知道。其次要做好接发球,和第一板下旋的抢拉。
对专业高手和爱好者拉球腿部的解答 原文我原来看不懂。发力蹬地哪可能腿不动。后面看到博乒高人何峰真转腰的文章。有一段话:基本功训练中,引拍时右膝再适度内屈以"锁"髋、只转腰,迎前阶段膝关节有挺无伸状态下、只回转腰(肩)甩手臂迎球,触球前瞬间挺伸膝关节顶髋助腰(叠加)的同时小臂收缩,使上、下肢同时爆发(即二次加速)的力量集中作用于球体上。实战中引拍时会有腰带髋稍转现象,但这种现象应该是身体不到位时的即时调控、应尽力避免,以免出现转体过大及手臂幅度过大等现象。我认为关键在于 右膝再适度内屈 。你说腿转动过大会使力量分散。实际上就是腰髋同转。原文说:髋部的转动幅度受腿部地制约而转幅很小,所以他们"蹬转"后、拍触球前"力量"便有衰减,为了继续向前只好加大转腰幅度,就出现了以上躯发力为主的发力过程,很多人觉得动作幅度很大了却击球无力,以及蹬地发力后身体会上窜等现象,原因大多在于此。我觉得这两者结合起来,问题就有一点明白了。云中客说过要“踩实”至右脚掌“前内侧”。关键是 踩实。如果不踩实,就容易造成右腿转动过多。这点不难明白。结合三个方面,我看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独孤九剑云中客 我得到了云中客的启示练习自抛球手感突飞猛进。那种练法短时间内能击很多次球,对巩固动作确实有用。 以前我还自己想出了多球单练。我发球,对面回过来,自己再击球。这样就类似于多球训练了。而且球性比较纯正。拉下旋球用这方法强化再好不过。 练步伐我是练习左右滑步。练步法相当有用,有次比赛我居然多次和对手打出精彩的相持球,十分过瘾。我原来是想加强自己的体系,而不是被动去适应别人体系,刚好印了无招胜有招。不受陪练限制就进步快了。
前冲弧圈 正手击球的动作要点是:击球前,将球拍引至身体右侧偏后,约于台面同高,拍面稍前倾。击球时,前臂在 上臂的带动下迅速内收,手腕略微转动。手臂向前上方挥拍,在来球的高点期或下降前期击球的中上部。拍面前倾的角度 较大,约为60度。特点是球速快,弧线低,前冲力和主旋力强。在对付上旋球或旋转较弱的下旋球时,可作为扣杀得分的手段。击球时间为高点期和下降前期 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特点: 出手快,球速度快,力量较大,飞行弧线低,落台后有下沉.进攻性强,是对付发球、推挡、搓、削的有效技术。横、直动作要领基本相同。 站位:比拉加转弧圈球稍近抬一些。身体中心也稍高一点。 引拍:向后下方引拍,根据来球的弧线高低,确定引拍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低于来球,但位置比拉加转弧圈要高。拍面前倾稍大于拉加转弧圈,身体重心移到右脚。 击球:向左前略向上挥动球拍,在球的上升期或高点期击球中上部。手臂借助身体转动的力量发力,前臂和手臂在击球瞬间,发力摩擦球。(手腕控制,且不可把发力来交个手腕完成,拍面的角度可由大到小调整到适合个人的最佳角度后固定下来) 随势挥拍:击球后,为了让力量充分的作用在球上,同时保证身体平衡和利于还原, 随势挥拍动作就十分的重要,身体重心移至左脚。
马凯旋谈发球的进阶 发球是最重要的单项技术,好的发球可以直接得分,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最佳的进攻机会。初学者在练习中可以先练习发上旋长球,要把球发快、发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 增大引拍的幅度,使球拍与球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这样才可以发出力量。触球时,要多 撞击,略微带一些摩擦,把球“吃”住,前臂要迅速收缩,将力量瞬间释放。这个发球看似简单,但是对手上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力量太大容易出界,力量过小又无法保证速度,只有多加练习,才能掌握最精细的手感。上旋球发好了才能够练习发下旋和侧旋长球,有了发上旋球的 基础,就了解了如何去发力,在发下旋和侧旋长球的时候,重点是要学会摩擦,不同的旋转要学会变换拍形,要掌握发力的方向。长球发好了才能体会到发短球的感觉,才会去摩擦,去调节击球的力道。练习发球要有一个合理的过程,从发上旋球过渡到发侧上、侧下旋,从发长球、发转球,过渡到发短球、发转球,这样的效果更好一些。如果先从发短球开始练习,一般都无法掌握如何去发力,如何去摩擦。很多业余爱好者在发球上有个误区,就是过于注重手上的动作而忽视了腿和腰的动作。与攻球技术一样,发球也要依靠 腿部和腰部的力量,三者协调统一才可以释放全身的力量,提高发球的质量。
马凯旋谈攻球 对于入门级的业余爱好者首先要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基本功的练习过程就是一个培养手感、了解球性的过程。成年人练习乒乓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成年人的灵活性相对差一些,身体的肌肉组织已经定型,可塑性不太好,因此在练习中首先要使击球动作规范化。与少儿教学类似,我们可以先进行徒手挥拍的练习,这种练习方式最直接。徒手挥拍有几个要点:第一,双脚的间距要大一些,把身体重心压低,上身向前倾,引拍时,要依靠 转腰来带动手臂,身体重心放于右脚;第二,挥拍时,转腰的同时将身体重心从右脚转移至左脚,手臂向前挥出,前臂收缩幅度不要太大。徒手挥拍的重点不是要把动作做得如何标准,而是要体会 重心转移和运用腰部的感觉。在练习中,应该先学习最普通的正手攻球,攻球时要多撞击来球,减少摩擦。撞击球可以最大面积地接触球体,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触球瞬间手指的力道。正手攻球时如何才能够多撞击而少摩擦呢?在攻球时,拍形尽量垂直于台面,或者稍微下压一点,出手的方向 直接水平向前,这样击球的感觉最清晰。在练习时,不必担心击球出现失误,重要的是体会正手攻球的动作,体会接触球时撞击的感觉。有了一定的撞击感觉之后,就可以加入前臂的收缩,前臂收缩的动作不必过大,幅度尽量小一些,在收缩前臂的时候要突然、迅速,找到突然释放爆发力的感觉。乒乓球的每个技术动作都是腿、腰、手三者的动作组合,必须要做到协调统一。正手攻球时,尽量在来球的最高点击球,身体要迎着来球向前,在发力方向上我们可以适当调节,如果出手方向过于水平向前,那么回球很容易下网,因此我们出手的方向可以略微向左前上方挥拍,在触球瞬间,胶皮会自然对球产生摩擦,这样会自然制造出弧线。很多爱好者为了制造弧线会刻意去翻手臂、抬手肘,这是一个误区,会导致击球动作严重变形。
从推挡谈起(转) 推挡作为防守技术,可能直拍爱好者都不喜欢花力气去练习。我也是 这样。 刚开始决定练习推挡是从决定练习基本功开始的。由于之前都是打野球, 后来球友说需要练习基本功,便一起到球馆去认识球友。 由于之前是野球,虽然偶尔能拉上一个或者打上一个,都是碰运气什么的。 一开始练习基本功没有办法对攻,而且人家看你打不起节奏来也不愿意跟你打。 所以只好先练习推挡,给练习正手攻球的球友推挡。一开始给刚学习攻球或者 学习攻球不久的球友推挡。本人性格比较好,又比较耐心,球友都比较喜欢我这个 陪练。他们觉得请教练的话一开始也是教练给他们推挡,教练要收费;并且我的球速 比较慢,正适合他们一点一点的改动作。 经过半年的推挡陪练,觉得推挡技术有点入门,给对方送过去的球落点和节奏都 还可以,而且力量比较柔和,比较适合对方练习基本功,而球友也说我的推挡比较稳。 但是一跟基本功比较好的球友练习,对方节奏一快、力量一大球就经常推飞。由于我的 本意是学习正手攻球的基本功,给球友推挡也是为了在对方攻球累了之后来一句:你来 攻一会吧,我给你守守。由于我之前很耐心的陪对方练习,对方看我攻球怎么差劲都会 耐着性子陪我练习一会。所以对推挡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推飞等等没有在意。 其后,认识了一位基本功非常好的朋友,他教我正手攻球,由于之前的野球动作已经 根深蒂固了,整个学习正手攻球的过程非常痛苦。从握拍到基本准备姿势、站位等等, 一点一点重新开始学习。一般每周末去球馆找他指导一次,每次自己以为差不多,跟他 一打,他指出我的一大堆问题。而他很多时候跟人比赛,指导我时间也不是很多,更不 可能陪我练习几个小时。非周末的时候,我对着镜子挥拍,对照他指出我的动作的错误。 徒手挥拍是一个相当单调而枯燥的过程,而经过一阵练习之后又被他否定更是一件及其 痛苦的事情,曾经有段时间,我几乎都想放弃练习基本功了。这时候,很庆幸碰到一位 推挡很好的老年球友,他想锻炼身体,约我到他小区打球。老年球友相当耐心给我推挡, 一开始球速很慢,由于球速比较慢,就可以将身体完全放松来打球,身体一放松,一些 动作就做出来了。加上一直坚持的做徒手练习和原地的重心转移等等身体逐渐协调,突然 有一天豁然开朗。在去找我那朋友求证他说我的动作终于入门了。而整个过程达4个月,其间 是非常痛苦的。 之后巩固正手动作,又练习了2个月,其间也断断续续给人推挡。自从正手攻球入门之后, 发现推挡也随之稳定,球友都说我的推挡比原先更加稳定,而且失误非常少,之前对方来球 一快力量一大就经常推飞的情况很很少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以为是练习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好了,熟能生巧。 忽然有一天,翻翻之前的教学片。看到曹燕华的推挡,教学片中讲了曹燕华的快推和推弧圈球。再看曹燕华的快推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感觉:曹燕华的腰腿配合,用重心控制推球做的太协调了,用整个身体的力量集中一下推到球上。(球友可以找曹燕华的视频看看快推)。至此,知道了为什么没有怎么练习推挡但是推挡进步的原因。 由于之前一直在练习正手攻球,而长期打野球,我都是用胳膊来打球,随着正手攻球的慢慢 入门,终于在痛苦中由用胳膊引拍攻球转为用腰引拍攻球。之前长期难以更改的错误动作为肘部往后拉,节奏打不快,整个动作很大但是发不上力量。当在攻球中学会了腰腿配合,重心转移之后,由于腰引拍替代了手引拍,肘部后拉的错误动作改掉了,腰腿配合之后,整个动作简练节奏。力量来自腿上,腿稍微一蹬地,力量传递到腰上,蹬地之后,重心转移到左腿,顺势挥臂击球,整个动作能明显的感觉到用上身体的重心在攻球;而这个时候假如偶尔出现几个身体够不着球,没有来得及做重心转换而用胳膊去搂球得动作,由于没有用上身体重心,整个动作自己会感觉非常难受。 也就是在长期的学习正手攻球过程中,身体明显协调,腰腿配合也慢慢协调,整个的打球的动作由原来的身体某个部位打球逐渐转变为用身体打球,用身体重心打球。用身体重心打球慢慢渗入到各个击球动作,包括推挡。而现在在推挡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腰胯的力量在配合,整个身体重心的力量在击球。来球力量不是大的离谱,腰髋稍微转动,在来球上升期,腰腿配合发力,啪的推出去;来球力量非常大,重心稍微上升,用整个身体的力量控制球,稍微减力。整个动作让你觉得非常舒畅,有种整个身体力量都集中到击球那一下的感觉。 当学会用上身体重心的力量击球之后,咱不防试试:整个身体站着不动,纯粹用胳膊来做几下攻球动作,做几下推挡动作,做几下搓球动作,是不是感觉非常难受而且发不出力量;但是,腰腿配合之后,用上整个身体的重心的力量,是不是感觉非常舒畅。因为在很大时间,手臂的力量不是力量的主要源泉,整个力量来自腿部和身体重心的配合,手臂只是画龙点睛的起控制的作用。 至此,感觉对于打乒乓球,稍微有点入门,在回想起打野球期间,天天琢磨大力弧圈,爆冲,中远台对拉,反拉弧圈什么的,感觉如南柯一梦;因为大力弧圈,爆冲,中远台对拉,反拉弧圈等等动作,对整个身体的协调发力要求非常高,在没有学会用重心击球,腰腿配合之前,花非常大时间学习这些,本末导致,感觉有点像没有学会走路就练习跑步一样的感觉。看球馆里面学球的时候就可以非常明显的体会出来:小孩学球,按照教练,不怎么发力,着重体会动作,体会腰腿配合发力(虽然教练不会给小孩讲这样道理,但是小孩 一放松来练习,自己就很容易体会到身体各部分的配合);但是成年人就不一样,打上几板之后,就使劲发力,就想教练接不过来,那样才觉得自己有进步,才觉得自己的球冲了等等,所以成年人练习基本功,很容易无功而返,其原因在于很多时候过于追求结果,太急功近利。咱不如将心沉下来,练习练习徒手动作,练习练习徒手的重心转换;好好的体会你的腰腿配合,重心转换,先放慢节奏,体会动作,而不要太着眼球速,爆否等等。哪一门运动,都是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来练习的。没有先练习重的,快的,最后才练习轻的、慢的动作这一说法。多花花心思在一些基本动作上,说不定效果更好一些。
身体前倾 拉球的时候身体也要前倾。这样一利于迎前发力,二利于重心转换,三利于腾出击球空间。实力立马上升两档次。等我练成后,加上两腿趴开,会构成一道强势攻防体系。反手道理与正手相似。身体不前倾反手击球就无力。
练乒乓三大难关,三大要素,三大方法 第一大难关,是基本功。小孩学球起步都是从攻球学起。等攻球顺了再练拉球。但是我发现攻球过关也不是容易的。别人不加力,我能将球稳定地送过去。别人稍微加力,或落点变一下,我也能接得住。这样才能运用到比赛中。攻球和拉下旋是最基本的技术了。没练成对比赛影响很大。反手也不是靠脑袋想想就能发力了。也得有人和你对板子。至于后面的步伐,套路,就要求更好的陪练。很多人其实就是训练没保障。在这个前提下看太复杂文章作用不大,还不如傻练。 第二大难关是基本姿势。以前我觉得攻球与比赛关系不大。录视频一看打的软趴趴的,算不上攻球,也就谈不上有没有用了。基本姿势我最近在不断思考。总结出三点。一是要身体前倾。二是要下蹲。三是用前脚掌着地。正确的姿势用出来效果绝对不一样。 第三大难关是接发球。一是对面旋转反差会比较大。看不清旋转变化就会吃亏。二是有些球必须得发力,否则容易给对方机会。 针对三大难关我提出了练乒乓的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是重心转换。攻球和拉球都要有重心转换。没有重心转换,练的动作在比赛中就用不上。其实练球的动作也不一定准确。脑子中那个动作上台使不出来。加上重心转换可能就能将动作用到台子上去。 第二大要素是效率。平时击球的时候会考虑能不能上台,手就会有点紧。要多带几个球去练。有一段时间就专门体会动作,不用管对面能不能接住。 第三大要素是时间。坚持长时间训练才能出效果。加强效率其实也是增加时间。没练成之前最好不要比赛。 没人练的时候自己也可以练。自己练与上台练结合起来,可能进步会更快。自己练球我也有三大方法。一,练发球。高抛发球我上台率比以前高了,但是身体前倾不够。 二,自抛练拉球。原来我反手拉球是手在主导。腿的劲没使上。反手我练习机会比较少,就用自抛球练。正手拉球很多球迷知道要蹬转。但是上台能不能做出动作就难说了。自抛球好处就是不会被球顶住。练这个能大量体会一个动作。 三,自练步伐。练步伐之前先要摆好正确的姿势。这样练是很累的。为什么要练呢。如果陪练攻球不稳,你可能又会身体重心起伏较大的方式来移动。所以要不断强化。我反手用完转到正手就不顺,因为重心起伏大。
对练球的重要指示 我最近着重练习拉下旋,去博乒上问了蹬转发力的问题。得到高人指示后我就开始体会重心转换,攻球技术进步很大。拉强烈下旋最后要加上收小臂。否则容易不过网。拉削球我膝盖不会痛了,说明我这个力量通过腰和臂转导上去,非常好。没有重心转换这一下,还原就慢了。拍视频看着比较机械。 以前我带练一个球练,捡球麻烦。后来我就多带几个球,开始尽情发挥脑子中的动作。很快我就体会到自动转腰。这么练一次起码能顶以前两次。我说要重心转换,因为没有重心转换,就没有腿的力量。另外还原太慢。有些人练上旋啪啪啪,很过瘾,其实都是借力。我是先练习拉下旋,感觉越来越顺。不会来不及做动作。总体上还是应该多练。练的时候得注重重心转换,还原。否则不能用于比赛。 看专业比赛,我对练球与比赛之间的认识又深入了一点。比赛没这么多机会发力拉。但是拉球的这个能力他们以前就有了。否则不会打到这层面上。前面说过重心转换不好就不能比赛。前三板不好也打不好比赛。练发球不是空话。发球要快速成型,我认为还是得多练。一组100个球,天天练发球,才能速成发球。
所谓盯球 我技术最近还是在不断进步。有些人认为我在吹牛,不虚心学习。这是没办法的。瓦吧的帖子我以前连看十几页,后面全忘了。很多帖子讲的比教练还复杂,我有时也看不懂。盯球这个东西,他们就讲的特别复杂。其实以前球友早就跟我讲过,要看着球引拍。为盯球而盯球,等球来了,还没做出动作。攻球要看着球引拍,引申出去拉球也要看着球引拍。削球呢,也要看着球引拍。我好久没打削球了,觉得太难练,老是来不及击球。蹬转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蹬腿转腰。蹬腿转膝盖,那就太复杂了,也就成为了一个刻意的东西。攻球我以前没有蹬腿。拉球我蹬腿和转腰力量都不够。我拉下旋还是得加点转腰。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会怀疑我底子差,都是纸上谈那个什么。其实我早就想到了自己练习,以及与别人高效练习的一些方法。一年之内练成。练成之前不比赛。@瓦杆
国家队单球训练与业余的不同 国家队的供球都比较稳。你不做出动作教练还会提醒你做出正确的动作。业余就有点控制不住,或者说有点逞能。你完整做出一动作,下一球角度一变,郁闷死你。我后来就多带些球。练的时候能完整体会动作。多球没人给我练,我就用这方法。算是邪门。
攻球如何发力 增大往前的力量。用上转腰。小臂触球有一加速动作。
业余练球为什么没进步 一,动作本身就不合理。二,没有合适陪练。打不出连续的感觉。三,捡球太多,一大半时间在捡球。天天去打,天天琢磨技术,却无实质性提高,是要好好改改了。起码得多带几个球去练。
进一步建设 好,下一步就大力建设吴吧。弄些比赛视频,和技术。
速成拉球 拉球有个重要因素,就是 瞬间加速。一种是蹬转的加速,一种是收小臂的加速。两种加速哪种作用大呢。你可以分别试试看。所谓放松是加速的前提。会加速说不定就学会放松了。这样一来速成拉球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要进步快一点总得拿出不一样的东西。我打完一球就拿另一球继续打。非常省时间。这样我也不羡慕他们练多球了。这方法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呢。想出这方法已经不简单了。练球环境比我好也就罢了。环境差的这方法可能也实行不了。简单与否是相对的。我就是将自己的体系壮大,而不是被动适应别人的体系。只用一个球练,或以赛代练,都没有我这方法效果好。你把屈膝弯腰转腰姿势做出来,别人供球却不稳,那是没法形成动作的。我这方法不练上一年不要说努力练过球,也不要问效果。前脚掌着地那是锦上添花后面自然就会了。
马龙-朱世赫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M0NjE4MDg%3D.html&urlrefer=8082f5b5b9302e24c72722cd9f9d452b
成年人练球帖子不科学 我在体会大楼里面就有点说过成年人练球帖子不科学。最近看到它又置顶了,不由得发表点感想。那帖子思想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练习的方法就不科学了。比如三个月只练发球,三个月只练步伐。等步伐练完,发球就忘了,退化了。步伐和弧圈球应该结合到一起练。我是什么技术都练。成年人练球你最起码一年不能比赛。只练一项就比赛不会提高什么成绩。绝大部分人没等练完一项就去比赛了。我现在尽量想使用多球训练。一个时期重点练两到三项。一项用半小时。这样就好了。
奥恰洛夫多球训练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inatt.com%2F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1150384%26highlight%3D%25E5%25A4%259A%25E7%2590%2583&urlrefer=c914db961509af112ffcf212b79b0bce
齐宝华VS高阳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c0NjQ2MTIw.html&urlrefer=b460841ee479a66fa50faed5fad92453
我与(乒乓)球迷朋友就练球问题的对话(2) 旋转的SOLO: 我在近些时间教学过程中得出的一点经验: 学(以前不太会)容易,改(错误动作定型)则难。 要重塑动作,越年轻越容易改,四五十岁以后要想改相对来说就困难一些,但是如果是要学还是很容易的。 要改动作关键是要克服以前的一些错误的肌肉记忆,那么新的肌肉记忆开始是必须用大脑想着来做的,记得云先生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过,为什么自己盲目练习之后的动作总是错误的,就在于正确的动作开始练习的时候总让人觉得不舒服,那么从生理上来说,人们肯定是会自然而然找一种自己觉得相对舒服的动作,而这种动作和正确合理的动作差多少,就看学习者的模仿能力了。学习的第一要素就是模仿,首先动作大致模仿得差不多,然后才能再上台用这种差不多的动作去找击球点、击球感觉。 我曾教一个40多岁的中年球友练正手攻的基本动作,由于他以前打了好多年,错误动作定得比较深,开始教他手上正确的挥拍动作(他是直拍,握拍还比较标准,这一点还不错)的时候,他总是肘部翘着压不下来,怎么也纠正不了,后来发现是因为他手腕太紧,不能做到转动一点把拍面前倾,所以就只能靠翘肘来弥补这个缺陷了,否则一击球还不飞天上去。于是首先让他把整条手臂放松下来,这个度的掌握就是:仅仅把手抬住就可以,别人用手轻轻一按马上就被按下去,手指握拍可以稍微紧一些。好容易纠正过来,开始在台上试着击一个球,他一看球来了,立马返本还原又紧起来了。于是乎只能不断地纠正,击球,再纠正,费了半个多小时的劲儿,才算稍见成效,大体上能够用正规动作(仅限于手)把球击上台了,还能有几个连续。于是再教转腰带手,这一点可就难为他了,由于他以前的动作定得非常深,一动就是只用手向前出,用腰的话就显得很僵硬,不自然,于是又是好长时间的纠正、击球,再纠正...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找了个方凳,让他双手拿着,模仿做双手把凳子向左前方甩出去的感觉,并要求一定要“很轻松”地去甩,因为凳子比较重,这时候只动手就不可能了,于是他做了几次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点带腰的感觉,但仍然不是很轻松自然;最后又把凳子换成一个重量差不多的包,我站在离他左方三米偏前一小点的位置,让他把包真正甩过来(这个动作用泼水的方法也可以),我在这边接着,如此甩了十几次,最终才把他蹬腿转腰的动作定了个大概还过得去,然后上台练习,反复再找击球点以及节奏,这样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他总算能有个十拍左右的标准动作回合,他自己也觉得找到一点“感觉”了。但是过了一周再见到他来打球,却完完全全又恢复到以前的动作,因为在单位上老和别人乱打,又把动作打回去了,无奈之下只能叹息自己白费了一通力气。之后我只能让他练正手的时候多想着那天“甩包”时的发力感觉。看来要真正改动作,毅力是很关键的。 云中客: 你所谈都是教球过程中的经验和甘苦。确实“学易”而“改难”,特别是成人。成人动作已自成一套,形成了条件反射,想改弦更张谈何容易!加上很多人太轻看了正确的动作定型所需的磨练时间,刚有点感觉(还远远谈不上操行)就要与人实战比试,又太看重胜负,结果就像伊索寓言中说的那只著名的狐狸:它爱上了一个青年,化身为一个漂亮的姑娘,正与小伙子在床上缠绵;这时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跑过,它一下子就原形毕露,变身回狐狸,跳下地去追它的美食去了...... 成人学球改动作是一种修行的磨练,没有毅力和耐性真的可以免谈,就打野球算了。要坚持修行并不容易。在我看来,乒乓球应该是一种光明正大的高雅运动,要比赛也要讲公平。深入我骨子里的观念是:比赛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在彼此都充分热身后再“开球”,否则以变形动作来打球即使赢了球也是最大的失败!可多数玩球者并不这么想,他们满脑子就是要战胜你;不能按规矩练球,却打不了两下就要和你开赛。我的原则是,如对方不能按规矩练球最好是不要和他比赛;他不在乎“找到自己”,你却应该很在乎能不能“理顺自己”、“找到自己”。要比赛,也要在找到自己的基础上比,而不能为了赢球而轻易“弄丢了你自己”。要知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前功尽弃是很容易的!但以赢球为算的那些玩球者(这种人由于没有共识,我心里从不称其为“球友”)几乎就没有击球动作的“完型概念”,也就没有“动作走样”的痛苦。因为没有心理障碍,所以什么“走形动作”都敢做!我就没这个“勇气”。因为我知道,进步是长年积累的结果,得来很不容易;如经常破坏这种积累,就永远也不会(打球)有样子了。虽说在一起打球,不同的人对球的理解却完全可能是天壤之别的。这方面我和许多急功近利的玩球者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业余的打了多年甚至十多年乃至几十年球、为什么总是动作有碍观瞻、没几个动作规范的?不断地像伊索寓言中的那只因急功近利而忘乎所以的狐狸那样动不动就破坏自己的修行也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2008.4.17.
致练球伙伴的另一封信 陈坪 注:将此老帖翻出临时置顶是因为这两天与球友在“练习”中又出现问题:更多的是以非练非赛的蛮打方式尽兴出汗而已。但鉴于球友年轻,是新手,手上功夫不到,对练球的理解也不深,沟通起来有难度,我是欲言又止,只能对付着打打算了。但还是希望球友能看到此文...... Zp兄,由于一段时间的坚持和自我约束,我们在练球上已有了很大的收获和进步。其实只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动摇,这样走下去就是一条阳关大道。但近来的两次,我发现你又开始追求发力和暴力了,特别是昨天我们一起练球时。我发现,我们的练球已经有些开始“失去控制”。练习的球,最起码的要求是:打稳打实。不能相逼过紧越打越快、越打越猛、越凶狠,直至不是自己失误就是压垮对方。还记得以前有过那么一两次,当我们彼此都能控制节奏、能自我约束而沉浸在多回合的磨合中时那种无以言表的内在感觉么?当时我们还停下来交流过这种喜悦。难道这么快就忘记了吗?稍有收益,就放纵自己,岂不是弃明投暗的不智之举? 逼迫得太紧,顶着打,动作是难以从容完成的,即使是从陪练回喂球的角度看也是如此。在对抗的压力下,身体变僵、手上变紧、动作缩水或变形是免不了的。这一来,身体难以真正放松,力量顺序依次传导的体验也会遭到破坏,发力顺达、流畅而动作之间衔接自如的体会也就渐渐离你远去了。 练球,在我看来就是要找到驯服和自由掌控自己身体的那种充分“自律”的感觉,从而达到心身合一的佳境。这种自身协调的建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正如我说过的那样,它是一种“与克己、自律、隐忍、内省和默默的坚持相联系的修行”和磨练,需要足够的毅力和耐性。告诫自己要遵循学球的规律,按循序渐进的路子走,就是相信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不做拔苗助长的逾越之举;就是克制收敛、不撒丫子放纵自己。在学球上持操之过急和急功近利的态度,就不免像伊索寓言中所说的那只著名的狐狸那样:它爱上了一个青年,化身为一个漂亮的姑娘,正与小伙子在床上缠绵;眼看快要修成正果,只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跑过,它一下子就原形毕露,变回真身,跃下床去...... 在乒乓球练习中,放松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练习的双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如果练习者在练习中,总感到身体处于紧张和僵硬的状态,总感到要在仓促中回球,难以在整体上控制自身的动作,自觉肢体各部位力量的传递已枝蔓旁出,陷于紊乱和脱节——这种“内在的否定感觉”的增加,就说明练习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即使是发力的练习,也不能仅着眼于在胳膊上用劲儿,而是要特别留意下盘的动作——腿腰的蹬转是否能做到位?目前我们的练球,就是要力求发展出下盘力量的使用习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据我从旁观察,你的球虽然能暴起来了,但还是手上的发力过多而下盘的潜力尚未开发出来。击球前,因为身体带动手臂迎前不够,所以做为弥补,就需要以挥动手臂来迎前。手臂先行紧张了,力量的传导一定有问题。练球时要学会和时常提醒自己将动作“慢下来”,要学会和好好体会身体的放松;切记手是鞭梢的末端,是最后发力的。如果我现在就越级着迷于作发(暴)力的练习,肯定也和你的情况一样,甚至比你还不如。这方面,若没有先“废”手而重视下盘动作到位的意识,就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浅,越练越走火入魔,离修行要抵达的境界渐行渐远了。 为了说明我的意思,还请你点击下面的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okett.com%2Fbbs%2Fdispbbs.asp%3FboardID%3D118%26ID%3D91562%26page%3D1&urlrefer=f56ba25a3d266bcf40fc33a68d72ee6a。 注意一楼liutj2005的签名档所用的普里莫拉茨的漂亮的拉球动画,再专心看看主帖上传的《蹬腿.gif》视频截图——这个截图是专门把运动员腿以上的部分截掉了,为的就是让读者不去留意运动员手上的动作。另外,请再注意看第7楼的那个视频截图!对比我们现在的修行,拉球时腿上的功夫与规范漂亮的专业动作相比何止相差毫厘?业余打球,最差的就是腿上的功夫!常常腿基本上是直的,连曲都懒得曲一下,谈何腿上的发力?!不在腿上下功夫,只求手上能暴几板,岂不是本末倒置? 在该帖中,kwong跟帖说:“重心像鞭握手的地方,蹬是为了让重心(鞭握手的地方)作出一个弧形的摆动,从而将动量传向拍,传给乒乓球(鞭末),为了获得最大的动量,蹬与挥拍的方向都是指向乒乓球的,……不管侧身或正手, 蹬都是指向出球的方向, 否则力度会打折扣。” 我想在这里再次引用我在《由腰髋发力谈起——<弧圈速成的16个不等式>读札》(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cn.yahoo.com%2Fcpww601%2Fblog%2Fp_61%2F%3Fsc%3D4&urlrefer=75768fbeebbab5bdfad37ec61335552a)中说过的一段体会: 挥拍击球的力量传递是“由脚而腿而腰至肩到手”一气哈成的。这其中的道理可用杂技师表演甩鞭灭烛的节目来说明。 我们知道,杂技演员手中舞动的长鞭,力量并不生于鞭末部分及鞭梢,而是自鞭柄循序而起。挥鞭者若想发力不通过鞭柄就要鞭子的末端自行而动是绝无可能的。这种“错误”你就是想犯也犯不了,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 但乒乓球技术动作却完全可因违反科学的“自然规律”而被扭曲,因为人的神经可以随意支配身体的不同部位,所以类似挥鞭运动中绝不可能出现的靠近鞭梢的那部分先动的现象 ——以肩抡臂、以手揍球——就成其为可能。 能否养成用重心发力的好习惯,全在个人的意识和修行。这是一个长期理顺和磨合的过程。最好是借助对镜徒手练习把动作彻底搞顺溜了,以找到肢体摆动的“内在感觉”,再上台多以中等力量反复练习巩固。这个若无深切的感觉和体会,一门心思就想先练发力、暴力,那势必如马凯旋所说的那样,业余选手拉弧圈,不肯多多体会重心的运用和身体的放松,“稍微会拉了,就要暴它一板”,“而成年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练三分钟能拉到球了,第四分钟就开始发力,结果一定是在用肩发力,那样打上一年半载,动作改都没法改了,因为你发力的力点已定在肩膀上。” 学习的路还长,让我们共勉。 2008.4.30.
一人练球的一些方法 一,拿球抛在地上练习拉高吊弧圈。根据唐建军的矫枉过正论,你可以将球拉的很高。反手也可以练习拉弧圈。如果你刚从教练那学出来,就用这方法继续巩固(特别适合想继续烧又没钱)。比赛做不出动作也可以练这个,把动作体会完。 二,练习发球。我现在就练一种高抛发球,学吴尚垠。有条件就天天练。 三,自练步伐。原来我站在中间打就行了。最近发觉准备姿势有问题。不利于启动。有个很重要之处是身体前倾。启动的时候重心会自然地跟过去。腰也会转一点点。 如果你苦于做不出动作不妨试试这方法。多少可以提高点训练水平。
格林卡正手攻球,正手弧圈,两面转换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2%2Fv_MTk4OTEwMDM.html&urlrefer=0ecbcb51eeccad2dbc43685d46049261
我是新时代的波尔 我最近越来越明白乒乓球的基本规律。可以说马上要成为新时代的波尔。哎你要是模仿看周围人就没意思了。我高调学波尔有时候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