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gy😄 无敌高洋
关注数: 15 粉丝数: 142 发帖数: 3,161 关注贴吧数: 16
浅谈肩部的作用 看过大家砸酒瓶时手臂,腰部,腿部的分析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提及肩部的使用。最近觉得肩部对于整个动作的体系和连续也有很多的体会,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由于从未听任何教练说过肩部的问题,教学片也没有听过有人提及或者强调肩部的作用,所以本文不具备任何的权威性。仅仅是个人砸瓶的一点体会,也许不适用于大众,但也希望打球遇到瓶颈的球友可以参考一下,如果能对您有帮助我会非常高兴!闲话不多说,下面进入正题。 肩部是离最终触瓶的部位手臂最近的位置,所以我认为肩部一定也是决定击打的质量和命中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前面提到过没有任何权威,所以具体理论上的分析我也不多说了,错了怕误导大伙,就说说打球时候的体会吧。 其实关于肩部,可能只有我们学习正手由下往上扔瓶的时候教练会提到“沉肩”。但是具体沉到哪,如何沉,却很少提及。所以很多酒友就会出现很多的僵硬的把肩拉下来,重心还浮在上面,自然也砸不出质量高的瓶。 比如网上扔酒瓶的时候,持瓶手侧的肩膀下沉了,那么左边的肩膀自然应该顺着起来一些,很多朋友右肩想沉,左边的肩膀(右手持拍为例)却不想动,那这个动作能做到放松吗?扔瓶前肩膀就硬了,击打瞬间力量和速度是很难加上去的。所以建议大家可以拉扔瓶的时候左肩适当的顺势起来一些,可能会有更好的体会。顺便多说句:肩膀虽然沉下去了,但是一定要迎前,千万不要直接往上端,肩膀基本是感觉先往下,再往前,往上是附带的,不是主观的。 还想说的是摆速,为什么有时候摆速打不好,问题也出在肩膀上。看一些酒友比赛中和对手反手相持,对方突然变了一板正手,球友就是把胳膊伸出去,身体也没怎么动,直接被顶住下网。如果这板球能够先转肩,把位置让出来一些,手自然就有距离加速了,可能就容易带住瓶了。所以我建议摆速有问题得朋友,平时练摆速的时候把肩的动作做完整一些。具体就是反手转正手那一下,肩膀要带动肘部放低一些。空间拉出来了,想打想拉您就都可以控制了。 看很多朋友砸瓶,知道要蹬腿,要转腰,但就是力量合不在瓶上,我觉得肩膀也随着腰转动会不会好一些呢?因为我们平时转腰的时候,肩膀必然也会跟着转动,那是不是可以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连接关系呢?在我们强调蹬腿转腰的时候,如果肩膀也放松的顺着腰转动会更好一些呢?腰转了,肩膀基本没动,我个人感觉就是有某个位置脱节了。肩膀不要架太高,收进身体一些,希望大家可以试一试,可能会有获得一些更新的体会。
打沙袋的年轻人 有位热爱拳击的年轻人为了提高拳术,就买了个沙袋。有人说光这样打有什么用,要实战。年轻人说你们的出招太没有章法了。那人不以为然,说这样学的只不过是花架子。年轻人说高手都这样练过。肯定有用。那人不说话就走了。年轻人就继续在那练。 后来那人叫来了一个拳术教练。教练看了年轻人的训练,说年轻人的动作还存在一点问题。并说高手后来都是与人互练。练起来有攻防的套路。年轻人说我一个直拳都练不好更别谈套路了。而且也没人给我当靶子练习啊。教练说可以跟我学。年轻人说你们收费的价格都一样。基础打好点再来吧。就按照教练说将动作修正了下,继续在那练。 练了段时间,年轻人感觉自己出拳不错了。又遇到教练,谈了自己速成拳法的体会。教练告诉他不要坐井观天,说他没接过高质量的重拳,经不起高手打。可是周围的人水平就这样,自己当然见不到。何况面对高手,纯守是没路的,以攻对攻还有线希望呢。 后来,年轻人上网找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拳击网站。很多拳迷在谈自己的出拳体会。这些帖子不停的刷新,令人眼花缭乱。年轻人迷了一阵后,在想到底该学谁。光这么文字描述有点太模糊了。于是他也将自己的练拳体会分享了上去。别人说这么练没用。有个好心的拳迷说有种机器人能模仿人出拳,跟机器人练会比较好。不过也有人说机器人没用。年轻人想不妨试试吧。发觉各有千秋。 最后年轻人想又不是为国争光,不用累死累活将自己身体逼到极限。也不用在一大推文章中探寻至狠重拳的奥秘。现在他又在练脚步,体会更多的东西。然后放到一个冷门的网站中。这个网站文章不多,但谈的大多是切实体会,比较容易看懂。
创办此吧的目的 乒乓球虽然就这么几项技术,但是深入下去门道非常多。尤其是拉弧圈球这个动作已经被众多球迷反复讨论。然而拉好弧圈球却要从攻球开始练。未受过训练的球迷很容易只用手臂击球。或者手臂拉到了身体后面。我的体会是,如果攻球找不到感觉,身体就会不顺。更别谈走动中发力了。然而练好对攻并不比直接练拉球轻松。直接练拉球可以退台随意发力。攻球的动作空间小,又要有一定的连续性。换句话说,假如对面不能将你的球回到合适的击球点上,你初学动作的时候也找不准感觉。你的目的是练习正手攻,而后面变成了被动适应别人。这样一来练球就会比较郁闷了。我本来不担心这点,但是刚办此吧的时候,写了篇练球不超过三板。意思是如果三板就打丢了,动作就不正确,感觉也出不来(要么手感不成熟,要么动作结构有问题。如果你一开始就不定线路和落点,感觉出不来,再有理论也没用)。原来我是阅读了不少理论,一心想提高技术,但是不一定有这个条件。有的技术我是原来会一点,大概知道怎么做,就觉得能用了。有的技术还没学会,就到某吧里转悠,像入了一个大迷宫一直转不出来。最近我反思了下,觉得原来的方法不对,走了弯路。看了戴临中,云中客的文章,他们论述的比较系统,又讲到了业余球迷的一些问题。似是拨云见日。怎么练球,以及用身体发力却发不出力的问题这样才能解决。我原来觉得也不必说这么多,但是考虑到有的球迷可能和我原来一样,对这个十分感兴趣。而周围的球迷仅当成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所以也就难以摸着门道了。
你的攻球基本动作有毛病么(转) 近来和球友练对攻时感到,球友攻球时总是往上扯球——过来的球呈一软飘飘的抛物线;不会撞板式击球。本来对攻,对方击过来的球就是略带上旋的,冲劲很足,有什么必要回球时往上蹭球?目的是什么?力量都耗掉了!要知道近台攻球,执拍手的运动轨迹, 是朝向你要击球去的方向的,非常干净利索,没有多余动作掺杂其间,任何其它方向的分力都是多余的——比如特意翻腕使拍子在空中画扇形、执拍手向上扯等等。   我休息时坐在一旁观看,发现这个球友还不会用腰,就是用手打球,腿腰都是虚着的。附带说一句,和我打过球的球友,十个有九个半攻球基本框架都有问题,又多半是从不上网学球的(网上谈球有共识的,因空间阻隔见不着面;能凑在一起打球的,偏又从不上网,更谈不上考虑什么技术标准;真让人没脾气)。网上大家在谈什么,他们一概不知。这非常令人遗憾——要在盲然的昏暗中走多少弯路啊!   再一个问题是小臂收缩不了。我注意到攻球时很多人大小臂间的夹角是基本不变的,整个胳膊就像小学老师判作业打的对勾,是一个固定的框架。这个问题我想特别说一说以引起注意。   小臂收不了的毛病从表象上看有一个诊断标准:就是 肘部在引拍过程中脱离腰侧擅自向后拉动了,所以在迎球挥拍时又会再向前扯,因而在整个引拍、迎球挥拍过程中就表现为肘关节脱离腰侧前后移动(兼带左右方向的晃动)。但是,肘一旦动了就意味着肩关节动了!从客观上说,肩关节一动势必收不了前臂——没有收臂的空间了!因为大臂的动幅已经足够,小臂收缩也就没有了必要。从主观上说,引拍动了肩关节,你也就不可能收小臂了;这个问题我在《正手攻球的“三角形”》一文中早就谈到过:后拉手时迎球,“若直接收小臂,极端的结果就是收拍碰到你的右胸上(以右手为例)!如果说先动大臂,待执拍手挥到右前方时再收前臂,就使一个连续完整的动作分成了极难控制的‘双截棍’,哪个天才能把握好?动作不变形才怪!”   事情还不止于此。肩关节一动,整条胳膊必然要在某种程度上 保持紧张。一紧张,手就硬了、僵了,放松的境界自然弃你远去;动了肩关节,同时也意味着腰手的脱节、自下而上力量传递的脱节,击球效果当然无法保证!这也是和基本动作出了问题的球友练球不得其所、达不到理想练球目的的原因。   所以,说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是引拍决定一切并不为过!一招不对,全盘皆错!大家可以注意看看身边的球友打球,有几个是从引拍至迎球挥拍时肘随腰转、协调一致地运动的?十之有九肘部都是随意脱离腰侧自行运动的。追本溯源,引拍时不用腰引而肘向后拉动就是罪魁祸首!而肘在引拍至迎球挥拍这一过程中同腰的关系一旦脱节,不能同步,敢说苦练三万年你的动作也定不了型!!!所以要引起球迷朋友的警觉!练球时对自身动作的一招一式要有清晰的知觉和警惕的自律意识,要始终有“内在尺度”,注意让肘子顺溜溜地呆在腰侧,否则练球还不是瞎练? 在引拍至迎球挥拍过程中肘同腰部的关系搞对头了,能控制住、收敛住,攻球基本框架就基本弄对了;甚至可以说,攻球中出现的所有的毛病才有望消除!   看到这里,会有人产生疑问:在击球收小臂的后期,肘相对腰的位置实际上会稍靠前些,这算正常吗?——放心,这是完全正常的。我所说的是在 引拍和迎球挥拍过程中,肘与腰要注意保持同步。而在拍子触球的一瞬到顺势挥拍的阶段,肘部势必要有所超前;但这种超前,是在转腰带动的前提下顺势加速收小臂造成的,而不是在转腰力量的自然传递到位之前越位“抢跑”的结果。打个比方:我们向河水里投入一颗石子,会激起一圈圈逐次扩展开去的水波(或称涟漪);每一层水波纹都是由它内圈的水波推展开去的结果而非相反。如果内圈的水波纹未形成并展开,外圈的水波纹是不会出现的;如出现了,那力量肯定不是来自同一系统。就乒乓球技术动作而言,不是来自同一力量自然传递系统的力,就会互相牵制、妨碍和抵消。   击球不稳且怪的原因,说到底,也是由发力传递系统自身的不协调甚至紊乱造成的。PS:这就是正手攻球的三角形。而练球的时候是看不到自己的肘的。所以走上“正路”的方法就是拿摄像机。
自抛球练习——学习正手攻球的绝妙好方法(转) 下面你将看到的这篇文字取自博乒论坛ruclcl网友的同名帖。说千道万,磨破了嘴皮子耗干了唾液也教不会他用腰腿来打球只会抡胳膊打的球迷,只要按着照做,想不用腰腿都不可能!只是作者所说的向右伸出的“抛球的左手要抬起来:也就是大臂、小臂、肘 与地面平行”一句,我觉得不要死搬硬套,因为每个人个头的高低都不一样,不可能人人都将伸直的整条手臂与球台面保持水平状后就能找到抛球之手与台面之间的理想距离。只要注意抛球的那条手臂要尽量伸直、将抛球的手部控制在距台面约20公分处就可以了。此动作做到位后,你的左肩自然就顶向击球要去的方向了,而同时 右肩也向后转、带着执拍手挪到了引拍的位置(注意,要让此刻身体的重心明显踩在右脚前掌上而左脚跟虚起,这样才算真正做到了身体前倾);由于左手松开让球自然落下使你完全借不上力,而且双肩顺时针旋转的侧姿也让你光靠用手打球别扭得发不出力来, 向前击球唯一的办法就是蹬(右)腿转腰带(右)肩及执拍手朝击球方向做逆时针旋转;这一来,左右双肩交替的顺、逆时针旋转就出来了(注意,击球动作的完成过程,同时也是右脚跟虚起和左脚跟回落的过程)!——而不会使用腰腿力量者,在打球过程中,主要以肩关节为轴动胳膊引拍和打球,其双肩的空间位置是基本不动的(在上台真实对练的实践中,要他双肩顺、逆时针互换着动起来真比登天还难!)。而这个“抛球练习”,正是一副校正仪!不会用腰腿或 用腰腿似是而非主要靠手击球者,不妨从此着手来治一治自己的顽症!——效果非常不错!严格照此法练习,你的拍子的空间移动轨迹必然是沿送球而去的方向舒展地“平直前送”的!也就搞不出什么挥拍迎球前的一瞬间遽然向后甩手、什么挥拍做“顺向划拉”或因手腕不稳而拍子摆弄“小扇形”之类的鬼花样了! 此抛球练习法的独特之处,是将引拍的环节自然带入其中。我曾说过:“正确的攻球动作起始于引拍。”①学习正手攻球,初学者的要害问题是 不会用重心来引拍,以致引拍动作难以做好;而击球后还原到再引拍时又进一步偷工减料(不是故意的,而是做不到位);结果常常是没有充分引拍或干脆没有引拍就以手杵球。现在,左手臂向右方伸直准备抛球就是引拍动作(偷工减料不了啦),击完球后左手臂再伸过去的过程又是在做还原及引拍动作!请格外注意留心:由于左脚伸入台下,身体几乎靠着球台边缘,“左手臂向右伸直准备抛球”,要想球自然落下至右角台面上,然后跳起至你的拍子的正前方,上身就必须向右前方挺直式前俯(上身要朝这个方向探伸过去)......这时就要恭喜你了!你的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 “在重心向右脚(前掌)转移的同时腰部向右侧压转”、即“在身体的垂直轴上略有转动的同还要在身体的矢向轴上有向体右方的压转”②的这个引拍动作!这个动作正是无论有心得者怎么费尽口舌、许多球迷朋友就是难以领会到的正确的“扭毛巾”式的腰部复合运动方式!而现在竟“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连续做这种抛球练习到形成习惯后,试将左手收归于正常攻球动作时的自然位置——此时的击球、还原及引拍的成套连贯动作不正是规范的正手攻球动作的完美“克隆”吗?!用此训练法,用不了多久你的动作就会中规中矩,想学歪绝对不容易!   我也是近来才发现:学习和掌握正手攻球的基本框架根本用不着那么繁琐的方法——那些叠床架屋的认识把事情过分复杂化了。这个转帖的内容本身是“不说”道理的,你照做就是了!重心转移和用腰的奥秘也全在其中了——重心转移和用腰做到了位,就不难体会到身体放松的协调感觉和境界。而发力的顺序一旦理顺,学会拉球、拉出有质量的弧圈球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难怪小孩子通过正常的渠道学球,碰着一个好教练自然就走上了正道!   现在每天练球,我都要先做这种自抛球练习三五百下或上千下后,才与球友对练。这已成为我自觉的习惯。每次自抛球练习过二三百下后,那种动作上无断续之感、发力环节上无凹凸之处的渐入佳境的内在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有了这种协调一体的舒服的内在感觉后最好不要停下来,而是要至少再练习几百下以重温巩固之)!   经过自抛球的练习,我感觉自己已有了质的变化,进步在与日俱增。动作顺畅连贯了、干净规范了,身体放松了、能迎前了;发力集中了,步伐灵活了,反应敏捷了,拉攻的连续板头也有了。球与球的衔接更是行云流水般自然!知行于我,终于合一了!其中的欣喜之情,实不足与外人道也!   更让我高兴的是,我不仅用自抛球练习法将我身边的一个原来只有初级水平、对打球并不着迷的同事对乒乓球的喜爱短期内提升到超级着迷的程度,而且还把他快速培训成一部超乎寻常的回球机器——他现在防守严密,能抗连续弧圈球攻击达几十个回合,并可以稳定地、合乎练习要求地把球送回到我台面上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这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我没有固定的练球搭档的问题已永远成为过去。现在是这个已上瘾的球友缠着我练球而不是我去约他。让他感到乒乓球的乐趣并获得神速进步的原因,只是因为每天上台对练前我都要求他先做自抛球练习一二百下!——教新手学球有何难哉又何需繁琐多言?   我坚信,业余学打乒乓球,只要老老实实从这个“自抛球练习”入手,打好基础并坚持不断温习之,就像舞蹈家的日常功课并不是直接表演各种舞台剧目,而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各项素质训练和专业训练那样,就会尽快摆脱必然王国的羁绊、步入这项运动的自由王国!   凡无像样的教练指导的业余初学者,或自我苦苦摸索着走了数年甚至十几年弯路而不得其所后想从头校正自己、改掉长期以来习非成是的烂动作而乾坤再造者,就请从下面介绍的练习开始吧!——这是从根子上改起,是洗心革面的唯一救赎!也是一条极有效率的学习捷径!
回瓦杆兄的一个问题 瓦杆兄原来提到我闭门造车不和大家交流,自己走死胡同钻牛角尖;二是常把一些乒乓ABC技术奉为圭臬大肆炫耀;三是没有真正见识过真正的高手,对高质量的弧圈没有感性认识,也没有接触过。这其实还是要看前提。一年之前,我遇到了两个高手。他们的供球十分稳定。练攻球我也比较投入。有时一下午全在练攻球。遇到瓶颈的时候,就请教专业的,学习了攻球的诀窍。所以才发了一些感想。失去了这个前提,我的感觉不会来的这么快。你们在那指点江山,而我的陪练找不到,也就有力没处使了。至于ABC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前段时间我有点把动作打坏。上场感觉不会打球了。我对技术的感觉还是若有若无。所以才一直想看文章印证自己。这样就绕来绕去没有尽头了。引拍有个适当的幅度能发挥腰腿的力量。引拍的重要性正是高手和专业人员反复提醒我的。原来还原慢,幅度大发不出力的问题也可以缓解了。原来的高手弧圈拉的还不错。现在我看到个高手也是拉的不错。但是高手未必能将问题讲透。有的时候别人出了问题,乃至肩关节大幅度地在抡,也没有人去指正。所以我才看戴临中,云中客的文章。知道要练什么,如何练习。用自抛球固定引拍位置,以及走步攻,我才刚刚开始。移动中股四头肌受力的感觉我也是才体会。这样打球是比较累的。也就不会出现打几小时不过瘾了。瓦杆兄还问我塞弗的反手怎么样。我看他和王励勤的反手都是肘往前送的多。小臂外展幅度少。主要是用于拉一板下旋,和相持中的过渡。当然,这种水平的选手,漏洞是不会太大的。@瓦杆
动作僵硬的毛病 动作僵硬的毛病其实是动作还没达到自动化所致。在练习的时候你还是想着动作的要领,难免会发生击球停顿。另外,有的业余好手他们的动作是自己琢磨的,熟练以后也能运用自如。我觉得多球训练与单球的比例应该是1:2至1:1。太少则进步会慢一点。 woony兄,你的问题我在这里回复一下。下面是我的视频和说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inatt.com%2F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1188376%26extra%3D+&urlrefer=e7b705510cd8e4679a5beda4beef58b0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czODY4NjQw.html&urlrefer=f9a41e3ae50a510a171552d742ad195d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cxODk4NjQ0.html+&urlrefer=8cc7e00c910e3d5801cce5c39c99a7e9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cxOTE4MTE2.html&urlrefer=247ced75cd7603b54be8596bd8ab381f(第一个视频我的幅度太大,是以手带腰,又不会用上收小臂击球的力量,导致练伤了。云中客的水平远高于我。他说的关键点一是执拍手小臂横摆。这是和拉球不同的。沉得过低会导致摩擦过多。二是引拍右膝内扣,重心踩在右脚掌前内侧以防腰髋同转是关键。也就是说如果是风车式的转动,力就向切向发散了,发力时会往左边出界。力量不足还会下网。我的体会第一已经出来了。第二还没讲完。也就是练自抛球的时候,要感觉身体发力大于大臂直接发力。不合理的动作是发不出力的。熟练后能跟得上节奏,但进步就难了,可参照我和直拍球友练球的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5NTY2Nzk2.html&urlrefer=4d5d60385423ddd3ef8ffafe222b1a93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cxMDQxNzY0.html%3Ffrom%3Dy1.2-1-98.3.13-2.1-1-1-12&urlrefer=00e9567404d6488d6cc2a7af98506e57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5NTY4ODA0.html&urlrefer=b6ae312bcc9da77bf2173aed99c7da5f 我这样练步伐次数远远不够。球友发的下旋球旋转是有的。光是向上蹭反而容易下网。 你说沉迷乒乓有点浪费时间。实际上你和我以前一样,是想的时间大于实践的时间。我以前也想这这器材性能怎么样,那器材如何。买了一块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乒乓是怎么个提高法,我也是有点知道的。但比较缺少条件。我自己练多球也是一种尝试。在没有教练指导,陪练水平也一般的情况下,想像专业选手提高一样快岂不是痴人说梦。希望你也能把练习的体会和视频传给我。@woony_li
我剑走偏锋的经历 我最近练自抛球反而把动作练坏了。想来想去是因为练习发不出力所致。所以练完后再和人练感觉十分别扭。除非别人供球很好,我练着练着找回原来的感觉,击球才正常了。我最初开始练的时候肯定是转腰的。但是脚尖太偏右。髋部与球台呈现的角度太大。收拍位置还是与球台的中线平行,转腰幅度就太大了。这个多余的幅度对提高击球量没什么帮助,反而容易导致腰劳损。后来我又发现力量分散的比较多。即使用上了蹬腿的力量,还是不让人满意。我后来又将身体前倾,发力就改善很多了。本来我可以完全不练自抛球,用徒手练习来代替。但是徒手练习没有球感。我是想动作和球感都练了。短时间内重复,大量地击球。又不用人陪练。不料中途却差点把腰抡伤,自己武功也练废了。为了克服难题我又看了别人的视频和文章,将身体前倾,结果发力流畅很多。与其说转腰发力不如说转腰引拍。看上去是腰带动手臂在击球。其实可以想成用重心击球。腰挺直的时候重心就位于身体的中轴线上。再怎么转它都是不会变的。有人说转风车的力量很大。风车的转动是纯粹的圆周运动。按照这样的运动方式很大一部分力延切向发散掉了。所以发力的时候就会往左边出界。力量不够还会下网。攻球需要的是往前的力量。你的身体重心呈现画弧形的运动才能做到往前击打。身体前倾的时候你的重量也压下去了。让腿吃上劲是不难的。我在谈攻球的时候说过引拍不超过后腿。腰挺直的时候想要做到引拍时的制动很难。也就只有身体前倾的时候,引拍才自然有个制动的过程。我是先极度自傲,再极度萎靡,现在说不上什么,只能谈点经验了。原来练成后并没有让我的弧圈球技术提高一个档次。我的主要问题是没收小臂。导致球没旋转。其次是沉肩压重心不够。攻球到拉球引拍要更下沉一点。最后,我决定请教练。这样才改的快,进步的快。
我动作应该是不错的 我在瓦尔德内尔吧发了我的练球视频。有人对我的视频产生质疑。事实上我感觉是不错的。拉球我迎前有点不够。有些球没有找准点就难拉了。主要是我很少进行发力拉球的训练。有人说我腰用的不对,我自己感觉引拍的时候脚还是没有踩实。如果踩实了,腿,腰的力合到一块去,就比较好看了。收小臂我做的还不够。我用多球训练收小臂就比较好。我下面有攻球和拉球的改进视频。照此练下去,前景是不错的。我问题其实自己也能看出来。太复杂的问题暂时不用讨论。还是应该找教练。这样步伐,动作都可以改进了,而且是我不注意的地方。别人说我动作不对,但是没给出什么改进的建议。有一人说我要从攻球练起。这倒说对了。攻球不仅是在原地攻。还要走动中攻起来。别人落点变一下也能适应。看那么多复杂的帖子我看是没有必要。这是没有底的。浪费了大量时间,实际的训练没有,或者说效率低,这是得不偿失。走动中攻也用多球练就行了。 附我攻球和拉球的改进视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5OTIzNTEy.html+&urlrefer=7b66b5e9488e8ae5c102c3b77026bb3e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5NTY4ODA0.html&urlrefer=b6ae312bcc9da77bf2173aed99c7da5f @瓦杆 @niansi24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