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月引 有明月引
关注数: 116 粉丝数: 336 发帖数: 5,739 关注贴吧数: 7
吴京就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人物 吴京就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人物。中国电影的三大毒瘤不除,中国电影无法崛起。脑残片,小品片,流量片。这种电影受惠的,除了流量,导演和投资方,对电影工业毫无帮助。现在脑残片,流量片已经没落了,小品片在巅峰你好,李焕英下,慢慢会走向没落。中国电影的春天来了。吴京就是这个敲钟人。 为啥说中国电影的未来在重工业电影呢?因为电影艺术就是视觉、听觉的艺术。特效、故事和演绎,是电影艺术的三大支柱。脑残片和流量片是一只脚都没有,所以,走向没落是必然。而喜剧小品,好歹还有故事和演绎,但他——没有积累。可以想象,靠小品片,一百年后,中国电影还是这个样子。 特效、故事和演绎,三大支柱里最重要的,最难成立的,是特效。而特效,是需要一部部电影积累起来的。只有没个导演都把资金投入到特效里,才会让中国的电影行业真正成长起来。有人说,故事不重要吗?明星演绎不重要吗?都重要,但大家想一想,中国没有好故事吗?没有好导演吗?没有好明星吗?那么为什么没有好电影?因为没有好特效,好故事都没法表现出来。科幻、玄幻、鬼怪、仙侠这些最具想象力的故事,拍不出来。 特效才是中国电影最大的制约。斗气 化马不是导演傻X,是无奈,是中国的特效库里,没有相应的技术。导演没有更多的技术手段表现这些,那不只能骑马了?九龙拉棺?三体? 没有能拍的导演吗?没有能演好他们的演员吗?都不是,就是没有能撑起这些场面的特效。特效,能让故事表现更加完美,让演绎更加多样。 吴京的崛起是主旋律吗?不是,主旋律年年有,哪个火了?吴京的火是人民对脑残片,流量片的报复。几个流量小生,一个蹩脚故事就能收割票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徐峥、沈腾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被人民抛弃的日子,也就近在眼前了。等哪天,徐峥沈腾的小品电影扑街了,中国电影就真的崛起了。
☆小火山☆170222[图文]对小灿辞演梁祝的不同看法。 这个辞演我觉得没什么好遗憾的,甚至是很赞成的,因为英台这个角色,对小灿来说实在太难把握了。 这个角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女装英台,这部分对小灿来说毫无问题,他能把女人演得比女人更像女人,那是因为他抓住和放大了女性特质。但第二部分,男装英台,这个难度就太大了。你不能完全演成一个男生,纯按男性的心理来演是不成立的。 这部分如果女的来演,相对容易一些。女演员主要考虑的,是通过模仿男性的举止,掩饰自己,但模仿过程中,女性的特质,会或多或少在细节中流露出来。比如眼神,微表情,小动作等等,甚至不需要去刻意设计,这些未能掩盖的细节都会给后面的梁祝恋埋下伏笔。 但对男演员来说,却变成了演绎这些细节,还不能像女装那样放大这些细节。这个超难把握。细节不足,一看就是一个男生,演过了,那就瞬间出戏,完全没法看了。 一个男生,站在女生的角度来揣摩男生心理,这个弯一绕,难度绝对飙升,可以说前所未有,这对小灿来说,挑战太大。大家想一想就明白了。一个镜头,对女生来说,是在想,这个镜头我怎么才能表现的像一个男生。而男生是在想,这个镜头,我怎么才能表现出一个装男生的女生。 而且看流出来的片段,英台扮相还是有问题的,为追求唯美,男女装感觉很混淆。好多中性的扮相,好多镜头没法一目了然的看出是男装英台还是女装英台,这就有点尴尬了。 导演好像希望追求唯美,这个没错,但唯美不能一路唯美下去,需要铺垫,转折,对比等高端点的手法,风格是为内容服务的。比如前期完全可以灰暗点的色调,到了女装时,再略仙一下,到了化蝶,再出来高潮。 从内容看,这部戏,重点是在最后的化蝶,前面的都必须为这个场景服务。想当年,姜文的鬼子来了,为了最后的一个血落下来染红屏幕的一分钟的镜头,不惜全片用黑白拍摄,效果何等的震撼。
【小火山】◆170221◆【图文】入小灿的坑几天,太不过瘾了 反串视频是14年前的,画质渣的很,连小灿的脸都看不清楚。根本找不到什么高清的。不知道小灿会不会上贴吧,有几点建议不知道能不能被小灿经济人看到。 1.小灿因为身高原因,男装上发展比较困难,所以转型不必太早。做反串一哥比做三线的小配角强多了。趁年轻,多利用反串吸粉,做广告赚钱。 2.舆论上可以举为反串正名的大棋,做反串届的领军人物。不要为自己一个人证明,要勇于代表一个行业。前途不可限量。 3.到现在为止,没有自己的代表作,很多流传来的视频还是综艺节目的视频,画质很差,水平也很一般,这两年来没有反串佳作,这太可惜的,因为这两年是他的颜值峰值。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可惜,在想找一个像小灿那样,能把女孩子演的这么妩媚的人,不容易,太不容易。 4.强烈建议小灿为火山们做一些精品短视频,形成一个自己的系列,比如四大美女系列,我看创意星空那个视频,就在不停的想,病西施,醉贵妃,小灿演绎会怎么样?这个也很体现水平,而且很容易圈粉。火起来是分分钟的事。又比如,cosplay系列,老故事系列,各位想想,一个个不同的群体,看见自己熟悉的人物,被小灿演绎得这么漂亮,会多开心?这样还能不吸粉吗?有了粉丝,还怕没角色演吗??? 5.希望小灿能够看到,要知道,小灿的反串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完全是一种艺术。现在需要将这种艺术包装一下推广出去。中国少个三流配角没关系,少了个顶尖反串就可惜了。
就没人觉得是个烂片吗? 一段很滥俗的故事。事件的起因是一段因为距离而产生的爱情,由于接近而消散,由此引发的一段治愈之旅。整个影片都在双重叙事的框架下。导演耍了个小伎俩,将5年前康小雨的大理之旅。和黄渤的治愈之旅穿插在一起,在导演的刻意误导下,喜剧和悲剧瞬间反转,让观众在一段小小的期待后,马上出现一段解谜式的颠覆,前面的压抑,期待,悬念瞬间得到了释放。 可以说这个小聪明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种结构上的技巧并不能弥补内容的苍白。两段主线的基本上是割裂的,除了时空的错觉外,缺乏更有层次的交互。 导演并无兴趣探讨婚姻的话题。这也导致了康小雨的寻爱之旅这个部分,完全为了结构而存在,并未赋予更深的含义。旅程中体现出的性格,跟影片的其他部分完全割裂,她所拥有的一切经历、性格,都是为了这么一段需要完成的偶遇而存在,在结构中丧生了被诠释的价值。 耿浩的婚姻,是很多人婚姻的一个缩影。对耿浩来说,这段失败的婚姻,是一段丢失自我的过程,是游离在放弃和牺牲之间的自我麻醉。他人生的阴影并不是婚姻本身,然而,这一点,耿浩似乎到最后也没有认识到。耿浩不是一个勇者,婚姻对耿浩来说是放弃的借口还是可以为之牺牲一切的生命意义?康小雨给出了答案。 由此来看,所谓的治愈之旅,本来应该是耿浩放下自卑,找回自我的过程。耿浩去寻找的,应该是比缅怀过去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对音乐的爱。耿浩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像电影中描述的那种有点无奈的承认和接受。这种所谓的放下,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而电影更强调的是叙事,也许是导演为迎合市场不得不做出的抉择。缺乏了可以引领全局的主题,耿浩的治愈之旅情节便显得十分的散落,每段经历都是独立的,就算导演强行插入一个贯穿全场的阿凡达女郎,也只能让人感觉到更加不合理,根本不可能达到《疯狂的石头》那样一气呵成的流畅度。 孤立的情节同时也导致了配角的脸谱化十分严重。复杂的人性被完全幼稚化了。而黄渤的心理历程从压抑到放纵到爆发到最后的顿悟,都需要通过制造不同的矛盾来推动,这样也导致了情节的堆砌感十分严重,给人的感觉整个影片都很刻意,产生不了带入感。 其他的细节、笑点的营造也非常普通,部分笑料十分低级,可以说没有任何惊喜,更别说笑中有泪的那种境界。只能说,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影片。
过于娱乐化,缺乏好点评是第三季好声音的败笔。 四大导师难道会比“南宫鸣煜“差?想想,如果四大导师,能像南宫鸣煜那样点评学员,不火才怪。 南宫鸣煜: 刘至佳——Girl on fire 她上来亮相那一嗓子,真不错,先声夺人,我以为第三季果然好看!我还微信马上跟@海淀佑爹 说估计这个会比刘雅婷好,结果…… 那段说唱,直接让我不忍卒听啊,惨不忍睹的词和惨不忍睹的唱啊…… 终于开唱了,长舒一口气,这个女孩的天赋真的很不错的,很饱满有爆发力的嗓音,英文咬字也算是让我舒服,作为一个自己英文稀烂的人,我就不多要求了。她的第一个“This is girl on fire”汪峰就拍了,算是很大的鼓励,的确声音的质量和音准都算是可圈可点,气息也很稳撑得住,这对一个90后来说,已经并不容易。后面一些转音和假音,也算是顺畅,高潮部分虽然感觉略有小吃力,但是感觉是换气的小瑕疵,不是声音能力的问题。我非常喜欢她不唱歌词时的吟唱,有漂浮的感觉,火爆热辣,够劲儿。 当然从音乐上讲,她并没有把握住这首歌的精髓,这首歌被她唱成了劲歌舞曲,用了很重的配乐,听上去是很爽,很刺激毛孔。但是Alicia Keys的这首歌表达的并不是Girl的热辣和火爆,更是对女性权利和独立意识的肯定和声张,带着满身伤痛看破世情,然后不畏艰险,傲然绽放,是对这凉薄人世,也将踏火而行的自我宣告,原版用了非常轻的音乐,完全是歌者非常孤独的,甚至带着明显哭腔的遗世独立的演唱,那种震撼心灵的高度,是这首歌区别其他的灵魂内核。刘至佳的表达,还是一个热辣的青春女孩,懵懵懂懂,带着自我催眠的梦想宣言,挥洒了一次青春的放肆…… 当然,对一个有前途的90后,我们在她这个年纪,不能要求更多
博迷的脑子能够稍微动一下吗? 博迷永远就是少跟筋。我一看到什么路演、音乐节。马上想到的就是商演的价格是多少?至于其他的,不是我关心的事。 这事很简单。因为商家愿意出多少钱,那么肯定经过大致的计算。这些钱的投入,能够收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至于这种经济效益是当场的门派收入,还是品牌传播的潜在效益。这是商家综合考虑的结果。他们总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看万人大狂欢,这个音乐节应该就是免费的,啤酒才是主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这次活动时打出文化牌子,夯实传统,还是纯粹收门票赚点小钱,那是商家考虑的结果。 基调定下来后,请谁演出就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了。明星们的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商人都是理智的,不会做亏本生意。明星值这个钱,说明他请到这个明星,必然能获得比这个钱更高的效益。其他的都是废话。 至于义工问题也能拿来说事,简直太好笑了。像这种历时几天的大型活动,不招义工,简直不可思议。大型活动需要临时的人手太多,不可能通过招聘临时工来解决问题。能招到义工,主办方会省掉很多支出。越大型的活动,使用义工越普遍。 而义工招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因为对于义工来说,付出和收入是不对等的,付出往往大于收入,所以才有“义”之称。所以,能招到义工,必然会有某些东西使得义工愿意接受这个不对等的条款。必须有足够多的人愿意来当义工。 第二:因为义工是个松散的组织,很多方面无法通过组织手段来进行管理。所以,义工群体必须有很高的自律性。也就是说,愿意来做义工的人,人品必须可靠。否则就乱套了。 主办方拿momo来招义工,说明了两件事,一:momo有足够吸引力。二:墨粉充满了正能量,哈哈哈。 而义工适当的补偿条件,这个是惯例。无偿献血时,也会支付一部分营养费。无非是这点经济补偿,不足以和付出的相提并论。这些都不是义工想要的东西,反倒是一些因为为主办方工作而带来的隐形福利,比如可能近距离接触momo,才是义工们的兴趣所在。 博迷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不休,可见脑子都糊涂到什么程度了。
博黑们,有些人,你是黑不起的。 先照例谢谢博黑的雷锋精神,如此关注我博。演唱会前后发帖若干,吸粉无数,真是一黑抵三粉啊。 先论才能,凡人大抵无才,能歌善唱者,凤毛麟角。倘若一个人既能弹吉他,又能做曲,然则已经近乎是天才之态了,更何况是有12把吉他?持以弹之,歌以和之,其煌煌君临之势,你们既未亲临现场顶礼膜拜,又怎能以常理度之? 既然有了12把吉他镇场,那么,黑子们诟病的时间长短、舞美设计那都是鸡毛一撮了,毕竟,厘清12把吉他出场顺序,调试12把吉他音质效果,再加上虑其保养、忧其存放、思其名号、证其品牌等等琐事哪个不得博神亲历亲为?如此便已经是一项旁人无法想象、耗费巨大的伟业。纵论古今中外,MJ学友,家驹汪峰又有哪个有此实力?可谓天下才能千斗,十二把吉他独占250斗。碌碌余子安能与之相争? 至于场地,万人体育场,和者虽众,惜乎场地开阔,聚音不易。小剧场精致温馨,然则空间窄小,回声不稳。择千六之场,乃是综合了物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风水学等诸多学科精心挑选所至,黑子们知识面过于熙来,焉知个中深意? 至于吸金,芊手一挥,金口一开,财源滚滚而来,黑子切莫嫉恨,实力使然也。况且后手余味尚在,一迷两吃,两场演出剪辑刻录一番,加个黑白封面,我博大号一出,自有一干人等愿意收藏,毕竟是博神的处女场嘛。 那什么,福布斯榜的诸位,封板之时,恰逢博神闭关未出,你们就偷着乐吧。
梁博的路,只能是一条苦旅,写给梁博的最后一贴 梁博回来了,带着他的专辑。这是他的成绩,也算是给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不管这份答卷是否及格。博迷们欢呼雀跃,仿佛在迎接神氐的重生。专辑的名字是《梁博》,这是一个回归的宣言,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然而没有经历过的所谓看透,只能是逃避。不是拥有后的所谓放手,只是失去。缺乏洗礼后的所谓复出,只是不甘。 在好声音中梁博成就了功业,却逃离了红尘。 梁博是自卑的。他不敢直面社会的腥风血雨,宁可守着心中的一方净地逃入学业的象牙塔。他不敢投身于绝地,去寻找艺术的真谛,被动等待着从天而降的灵感。他不愿受到商业的冲击,让心灵盘踞在用音乐织就的老茧里,期待有朝一日破茧成蝶。 梁博也是自负的,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不愿任何人左右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对自己满怀信心,不愿意背负着好声音和小汪峰的阴影,他需要一张专辑,挣脱这两个标签的羁绊。他对自己充满敬意,高高的站在红尘之上,默默注视着红尘诸子在名利场里尔虞我诈。 自卑又自负的梁博,做出了他认为最明智的选择,甚至不愿意权衡一下他的才能是不是能够支持他超然独立?一年来,看着梁博几乎没有进步,让我的心微微发酸,曾经抱着吉他安静演唱的少年,有没有真正认清自己? 梁博的路,只能自己去走,没有纵横天下的不羁之才,这条路只能是一条苦旅。只希望,在这条路上,最终,还有博迷陪着他远去。 这是写给梁博的最后一贴。
博迷抬出MJ长期合作伙伴真是一大败笔 先梳理下博神(少城?)的宣传策略。毫无疑问,博神给自己的定位是清高的音乐人。这么说基于博神的以下几个决定。 1、拒绝灿星签约,理由是考研。这个做法体现了学业比金钱重要。 2、不出通告,不参加商演。这个做法体现了音乐比金钱重要。 3、考研未遂后,独立制作唱片。歌词里处处体现了思想比金钱重要。 这个策略,配合博神高大上的歌词,将博神打造成一个只有音乐,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少年。然而,博迷们却没有理会博神的苦心,音吧首页最近几天飘着一个帖子,重点介绍了博迷专辑的高大上。殊不知,这和博神苦心经营的高大上形象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第一:和谁合作,无非是金钱关系而已,借用某某名号,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和”MJ长期合作伙伴“合作,并不代表”MJ长期合作伙伴“认同博神。这种宣传只是纯粹是商业行为,借此提高专辑的溢价。用俗话就是502,抱大腿,清高的博神怎么会需要这些? 第二:抱大腿也就罢了,居然抱得是外国人的大腿。夺冠那天还是唱的《我爱你中国》怎么转眼间就跑去美国了?这不是在潜意识里不认可中国的制作人吗?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的不自信,对自己又如何自信? 第三:博神的歌词不是高大上么?不是不染吗?那说明博神对自己的音乐有极大的信心,对世事有着透彻的理解,有着自己的价值观。那么,怎么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说你这个是小作坊专辑时,应该嗤之以鼻,说一句:音乐的事,是能用钱来计量的吗?肖邦就算弹的是二手钢琴,那还是肖邦。 第四:既然博神要用金钱来计量价值。那么,就按钱来算,那就直接说明这个专辑花了多少钱就行。抱任何大腿,最终还是要通过钱来计量。对于梁博这个人,都需要用钱来计量。梁博没有商演,没有广告,博迷们,你们猜梁博靠什么花大价钱去美国制作专辑?
福布斯,哈哈,有意义么? 作为墨粉,我根本不在乎我家莫愁赚多少钱。而在乎灿星在她身上投入多少钱。是不是知名度有提高,是不是作品有提高。 这两天既然在热议福布斯,那就随便说两句。听说莫莫收入是1900万。这个收入是纯收入还是全部收入?这里面学问大了。比如mv《就现在》据说就投资千万。这个钱据说还是百事出的。这个算不算收入? 如果算,这事就有趣了,据说福布斯数据是收集到的,那么这个金额只能凭媒体报道,只能相信千万的投入是正确的,除了这一千万,岂不是其他代言,商演等等只有900万了?采用另外一个帖子的数据:“将近20个广告,30几个封面杂志,以及一些商业演出和电影合作。” 就算杂志和电影合作免费,商业演出也就认为只有10个吧。那样平均一个商业演出和广告才30w。啥也不说了,30w买不了吃亏,30w买不了上当。30w,让你和肯德基、百事、阿迪达斯同享一个偶像。30w啊。就连我的小淘宝店,都有能力找momo代言了。 好吧,《就现在》钱没有到momo手里,不算收入,那么,收入组成是什么?《就现在》《不请自来》《青春不下线》《无所不在》看起来都是一个模式。这个模式严格说对momo来说就像是一分钱没赚,赚了多少花多少。媒体报道1.3亿元的收入,而福布斯才2000w不到,那说明了什么?说明有1.1亿元根本没进公司和momo的账户,直接转化成投入了。 如果福布斯统计的是纯收入,我就希望momo根本不要出现在福布斯榜了。这么多大品牌的青睐,毛收入我一点都不担心,momo纯收入越少,说明公司在momo身上投入越大,这是好事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