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月引 有明月引
关注数: 116 粉丝数: 336 发帖数: 5,739 关注贴吧数: 7
水一贴。博神什么时候原创有这首词的一半水准,我就粉博神。 等待 演唱:汪峰 我们都在等待着 等待着明天天气转暖 等待发放贷款 等待着那些该死的股价回转 生活就像块儿石头 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无论你我怎样拼命 依然还是在原地徘徊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一切无所期待 我的双眼已经欲穿 我的想象也早已枯干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一切不曾到来 我的花朵已经凋零 而依然在这里等待 我们都在等待着 等待着梦的涡轮增压 等待欲念过载 等待着高潮后痛彻的悲哀 生命像首垮掉的诗 在莫名痴迷中分裂 我们一边期盼一次拯救 一边不断把自己出卖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一切无所期待 我的胸膛已经干瘪 我的呼喊也充满悲裂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明天还未到来 我的眼泪已经流干 而依然在这里等待 我们都在等待着 等待着所有善意的剥夺 等待被动的堕落 等待昂贵的人生分期偿还 红旗还在飘扬着 我们的脸庞那么苍老 每个黎明都在期盼 想象中壮丽的彼岸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一切无所期待 我的欲望已经分裂 我的宣言也变成呢喃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明天还未到来 我的大门就要关闭 而依然在这里等待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一切无所期待 我的理想正在破灭 我的信仰也正在坍塌 我在等待 我在等待 等待的一切不曾到来 我的尊严就要碎裂 而依然在这里等待
「做自己就现在」音吧的帖子我删了,我想说声,这里的很多人,… 有的人说我吹毛求疵,我承认这一点,因为自从MV出台以后,我看了不下50遍。与其说是在享受,不如说是在折磨自己。在听的时候,一节节得去听,去对比画面的律动感和音乐的节奏感是否吻合,动作的频率和歌曲的轻重是否和谐,整个画面的切换是否舒适。不舒服的地方,我更是反反复复的去听,去想,为什么会感觉到不舒适。应该怎么改才能更加舒服。 为什么这么病态?因为我是丝绸。我不是路人甲,好听就多听几遍,不好听就放一边去。我希望看到完美的莫莫,我做的一切,99%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内心深处,不允许自己不做。官方版迟迟不出,如果抱着和我一样的态度,我会非常高兴。 有人说有问题不应该在这里开贴,而是直接联系葛亮。抱歉,我不这么认为。不是不想,而是不愿意。 和你们对我的看法相反,我不是自认为自己是对的,我有自知之明。我明白,我想的大部分是错的。这就是我不愿意直接联系葛亮的理由。他们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他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任何信息,没有经过初步加工,就直接提供给葛亮,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这样,除了给他们增加工作量,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我一直认为,这里是莫吧,这里是提供我们这些丝绸和momo间接交流的地方。所以,一直以来,我做的,只是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让思想在这里碰撞,升华。帮助吧主去获取更多对momo有用的素材。我相信,吧主自然会把这些想法加以汇总,提供给葛亮。 你们这些草草看几遍MV,根本不去仔细欣赏的丝绸。除了赞美,提不出一点意见的丝绸。占用宝贵的首页资源,刷些无意义刷屏贴的丝绸,有事没事,轰炸葛亮微博的丝绸,你们有资格来质疑我么?
我对贴吧发展的担心和建议 今天看了一个签到帖,点入签到列表,才发现,莫吧粉丝数增长很缓慢。心中不免有些凉意。联想到自己,每天也就是习惯性的签个到,前几页中,已经很少有让我有回帖欲望了的帖子了。 莫吧发展到这样,几乎是必然的,突然发现,贴吧越来越倾向于封闭。贴吧首页除了新闻贴就是水贴,还有一些整肃的帖子。我一直认为一个贴吧人气的关键,不是整洁的版面,不是统一的思想,想反只有各种思想激励的交锋,从中才能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只有在交锋中,才能诞生出大神和神贴。 吸引大神,需要有火爆的气氛。能够引起火爆气氛的,只有一个词:争议。别忘了momo是怎么火起来的,多少神贴出源于那段争议?而我们的管理们刚刚相反,害怕争议,压制争议,想象一下,路人是喜欢听针锋相对的辩论还是死板的灌输?如果我是吧主,只会一天到晚盯着新闻,看看有没有切入的辩论点,控制辩论规模。没有争议 ,创作争议也要继续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贴吧陷入自我消费的怪圈。自己写贴给自己人看。水贴、认同贴、回忆贴,说实在,这种贴,除了自己人,很少会吸引路人。 一个贴吧是否吸引人,当然不能靠低水平的争辩,关键点是要看有没有大神镇吧。其他不用说,大神都喜欢自由,喜欢交流,甚至喜欢听的足够分量的反对音。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出能够吸引大神,留住大神的氛围。别说只是个贴吧,就是天涯、猫扑、没有大神也就一文不值。
说说汪峰和摇滚 先通过学者对摇滚的不同态度说起。资料来源是百度百科,各位请切莫耻笑。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 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重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很有意思的分析。将摇滚和阶级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我认为首要原因就是摇滚的批判性。在批判中,才能凸显其阶级性。如果只是赞美,那他算什么阶级? 然而,一个说的是工人阶级文化,一个是资产阶级阴谋,为何有此截然不同的结论呢?这就是批判的深度问题了,当批判流于表面时,他只能是让听众得到一时的共鸣,缓解生活的压力,而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但好的作品,不但能让你嗨起来,还能让你事后进行反思,传递他自己想表达的价值观。 虽然采用两位学者的分析,我却认为两人说的都不对。摇滚作为一种音乐风格,本身不具备阶级性,就像批判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本身也不具备阶级性。其表现的阶级性,关键还在于掌握它的人。 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可以玩摇滚,无产阶级也能玩摇滚。批判假恶丑的是摇滚,批判真善美的也是摇滚。批判和赞美是一体两面,有批判,必然有赞美。批判禁锢,就是在赞美自由。批判虚伪,就是在赞美真实。真正的批判性,在于能不能让你去思考。 有人说汪峰不是摇滚,我觉得这话不妥当。汪峰的歌很多在批判现实,注意,汪峰不仅仅是在思考,他是在批判,他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比如《春天里》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他用两个曾“还记得”描述过去物质贫乏,却单纯快乐的时光,而后又笔触一转,用充满绝望的语调来描述现在,用声嘶力竭的声音来嘶喊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那是绝望的呐喊。 物质丰富了,却为什么会感觉到悲伤,他失去了什么?这就会让你进行反思,我自己又在生活中失去了什么。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完全听懂了汪峰,这首歌会让你泪流满面。在生活之中,你失去了纯真,失去了原先追求的目标。为什么会失去这一切?这又会让你再次陷入沉思。这个批判的力度,比一些直白的批判更有力,更深刻。 而《北京北京》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
momo专辑迟迟不发的分析,哈哈 看到mo粉关心我mo的专辑,我心里很是感动。因此,发帖来分析一下,为什么momo现下没有专辑。我认为,如果我是灿星,我也不会急着为momo发专辑,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家之言而已,大家看着笑笑不必担心。 1、特点分析: momo的个性如此强烈,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单曲或专辑,仅仅凭借新闻和平面媒体,就能深化个人的特色。见人如歌,这是独特的天赋,别人勉强不来。 个性标签有多重要,可以举个例子。萨顶顶和沙宝亮,萨顶顶改了名字,换了风格,立马名声大噪。沙宝亮歌不错,红遍大江南北,可惜没个性标签,人还是那副鸟样。大部分歌手需要不停地发行单曲,来维持自己的个性标签,甚至发表个人宣言式的歌曲,比如,“我不是黄蓉”“斯琴高丽的伤心”之类的歌,自言自语,自怜自哀,毫无格调。 但momo不用,momo的标签就是“摧毁”,摧毁一切。因此,她拍个广告,是“摧毁了审美”;拍个封面,是“摧毁了传统”;随便哼两句,是“摧毁了原唱”。强烈的存在感让别人辛苦才能得到的一切,她唾手可得。什么地铁事件,根本就是灿星的操作。连这么一个破事都能炒起来,这给了灿星很大的信心。 2、战略分析: 正因为上面的特点,虽然没有新单曲,但我mo热度一直不降,无需仓促发行专辑或单曲来维持个性标签,这给了灿星作打造精品的战略空间。 很多歌手,需要趁热发行专辑,热的时候不发专辑,过气了怎么办?因此,大部分歌手都必须尽早的发行专辑,但是,第一张专辑却很重要,如果无法在第一张专辑给人清晰的定位,无法打下个性标签(不仅仅是声音的辨识度,包括歌曲的类型辨识度,如萨顶顶),基本就能等着扑街。因为第一张专辑消耗的期待度最高,一张唱片可以泯然众人,一张唱片可以出人头地。 可以看出来,灿星将宝押在了momo身上,平时通过其他东西来维系momo的热度,暗地里估计为专辑忙的不亦乐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营销分析: 灿星对momo有很大信心,才敢于采取饥饿营销这种终极营销手段。大家可以想象看,灿星吊足了大家胃口,专辑迟迟不发,一发发出一张烂片,那结果简直是灾难性的。 如果信心不足,操作手法就会不一样。必然会有很多的EP快速流出,一是刺探反应,二是保持热度,三是减低期待值,比较仓促出的EP,效果差点还不至于是致命的。 但是,如果这个专辑足够好,和期待值产生有利的化学反应,那就能一炮打响,立即奠定她一线歌星的位置。如果灿星是采取这种策略,那就是一场豪赌了。 4、环境分析: 灿星旗下的这么多学员,也导致了momo专辑发行的滞后。momo现在占据了灿星太多的资源,一旦她提早出专辑,消耗的不是momo的热度,而是好声音的热度。所以,灿星需要综合考虑,避免热度的过度集中,这也导致momo无法像其他学员一样,快速出专辑。 最后,还是谢谢mo粉对momo的关心,你们不用担心momo,专辑易发,人难红。专辑会有的。
也跟黑妞粉谈谈签约问题,黑妞粉不要再yy,成熟点 我可以百分百的告诉你们,策划这么一个大型活动,预案书,计划书多到会让你一个月都看不完。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考虑。相信我,这批人的精明绝对在你我之上,绝对不可能拿着上亿元的投资“走一步看一步”、绝对不可能!! 只要写过策划书的人都知道,项目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相应的预案。不签约、出现黑马、出现负面现象,兄弟单位使用手段.......这种超大概率事件,甚至不能称之为突发情况。地震、失火、这种你根本平时不会想的突发情况,他们都可能会考虑到。而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会迅速和细化到你根本无法想象。可以这么说,就算是刘欢中途隔屁,他们也能正常完成节目。 黑妞粉太幼稚,太肤浅,居然认为灿星会把黑妞看的这么重,简直笑倒我的大牙。灿星不会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他会根据不同的进程,不停的调整策略。 集体和个人是辩证的关系,一定有一个或几个人作为好声音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否则,好声音帮没有“辨识度”,一定有一个商业模式能消化大部分队员,这是他们存续的基础。能看出来,他们野心很大,想在中国乐坛形成一个好声音帮。 理想状态是有带头人、有普通歌手、有签约酒吧。只要集体不要个人,你当他们脑袋被门夹了吗?你认为能代表好声音的,是吴莫愁还是黑妞?吴莫愁的正面形象、年轻、敢于突破枷锁这些可遇不可求的特性,正是好声音最好的标签,这就是他们力捧吴莫愁的原因。 一切都是利益。 黑妞的负面新闻和高开低走的演唱水平,注定了她只能是普通歌手。然而,可能原先对她的重视,让她无法接受这一点。这就是没有签约的原因,根本没有第二个可能。甚至徐海星不签约,我都怀疑是灿星故意改动合同,让她无法接受,这种负面新闻大于利用价值的人,不签约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想,莫愁之所以签约,必然有她无法拒绝的条件。不要怀疑这一点,在好声音这个平台,只要灿星想,他们可和任何好声音学员签约,无非是他们会判断你和你提的条件,值不值他们签约而已。
【MOMO】吴莫愁,你感觉到痒了么? 大家不要再神话《痒》了,可以说,《痒》是八首歌曲里,表现最差的一首。momo完全没有表达出编曲想要表达的感觉,下意识的表现了一种骚动的芳心。舞台表现和声音表现完全脱钩,所以才会让刘欢有“看不懂”的感慨。 但这首编曲和舞蹈设计都很明显,分明是momo音乐人生的一次回顾和预演。也许现在再去唱,momo才能更好的把握到哈林编曲的含义吧。歌曲编排很有意思,一开始的歌词是站在第三人称,告诉了观众,有这么一位女子,心里有一个关于音乐的梦。这段是个引子。第二段在第一人称的角度上,展现了momo的梦想,流浪、天涯、海角觅知音,多有意思?这不就是momo的大篷车么。第三段破茧成蝶,是写她即将到来的命运。 也许momo还无法掌控如此颠覆性的创作,将一首骚歌搞成如此眼光的主题。所以,表演中的各种不协调。第一段时,旁白和引子。是局外人对momo的看法。这时,甚至可以改变momo的现有风格,在平静舒缓中略带一些赞许,应该唱出引子的感觉。编曲刻意将伴奏弄得若有若无,就是这个目的。总的来说,momo完全没进入这种视角,表现太过用力。 第二段写的是momo内心的向往,因此,编曲时节奏加强,而且视角转向了第一人称,这是希望表达momo内心一种强烈的向往。注意,是向往,而不是描述。是毛毛虫看见自由飞翔的蝴蝶时的,那种向往。是momo对爸爸大篷车的那种肯定,是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可以大胆表现,可以再强烈一些,但要表现出“向往”这个主题,否则,绝对是一种失败。很遗憾,momo没能做到这一点。 第三段,这个痒,不是骚动的春心,而是破茧成蝶时,带来的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是梦想可能实现时的期待和慌张,要表现出喜悦和小小的怯意。但momo在这段上面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当然,以20岁的momo,在短短一首歌时间里,完全颠覆原歌的意境,这个难度实在太大,momo做不到,完全是正常的,如果做到了,那简直就逆天了。但不管怎么说,这首痒是哈利的天才创业,却是momo的失败。因此,不要再去神话这首《痒》。 现在正是在momo人生的第二阶段。来吧,流浪吧,反正有大把方向。只不过,在无数的选择面前,momo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内心,记住自己的梦想,不要在迷失了自己。从一个学生,突然间变成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momo,你感觉到痒了么?
我来说一下小妖女歌的创新在哪里 大家都说小妖女的歌怪,哈利评价《美丽笨女人》时说莫愁唱中文歌时有一种唱英文歌的感觉,这种感觉从来哪里来的呢?这首先要从中文和英文的发音区别说起。 英语和汉语是发声方法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汉语用的是口腔的“前部发声方法”,而英语用的是口腔的“后部发声方法”,前部发声法是一种比较放松的、动作较大的、速度较慢的粗旷发声方法。而后部发声是一种发音拘紧的小动作快速发音方法,它可以细腻地区分英语的相近音,并适合于英语的快速发音。 为什么汉语和英语要采用一前一后的发声方法呢?英语发音归纳起来总体上有三个特点,即:音多、音相近、发音速度快。汉语几个音就说清楚的东西,用英语说就要滔滔不绝地说上一大堆音。英语一句话几十个音、上百个音是很平常的事,这说明英语发音比汉语的负担大,汉语发音可以放开嘴巴大动作地大大方方地舒舒服服地发每个音,而英语发音就必须收起嘴巴小里小气地发每个音,甚至还要轻发和省略好多音,不然的话音太多发不过来。其次是音相近,汉语发音由于是大动作发音,音和音之间相差很远,即使放开发音也混不到一起去,而英语发音天生就是“小动作”发音,音和音之间区别很小,一不小心就会混到一起,不能敞开了发音,必须小心翼翼地细腻发音。若说英语时放开嘴巴发音,则往往会出现一团糟的发音状况,因此英语发音时必须采用收式口型来发音。第三是发音快,音多了要想发得过来,自然就得快发音,这是很好理解的,快发音就要求发音时嘴巴紧张快速,把每个音发得短小精悍,不能敞开嘴巴缓慢地动作。 英文发音时会采用大量的略音,使得英文语句整体上是连贯的,而中文则是颗粒状的,一个个字很分明。因此在音乐中英文表现力要强于中文,而在诗歌中,格式化的中文则把英文甩出不知道多远,这种语言特点也导致了中外音乐的不同。 学古典音乐的朋友肯定知道,中国的古典音乐是“颗粒状”的音乐。因为中文已经在语言层面上,自然实现了节奏和格式。唐诗,宋词,讲究格律和韵律,一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比唱歌还爽。因此,随便的吟唱出来就是一首歌。 因为中文语言的强大,承载了格律和节奏,表达情感的能力太强,甚至超过了音乐,因此向来重诗而轻歌。音乐也沦为为语言的附庸。因此古典音乐因此不像西方音乐般注重节奏和韵律,而更讲究和诗歌相符的内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古筝古曲的演奏,你会发现,诗歌讲究炼字,古典音乐讲究炼音。特别是琴曲,一个音搞半天,不明白的人实在听不下去,则才有所谓的高山流水的传说。 中国很重视音乐,琴棋书画琴排在第一。但注重的是音乐的修养。对音乐的曲调,旋律、节奏不是很看重。琴师们巴不得弹一个音就让你情感产生共振,而那种音节很多的音乐,注重旋律节奏的音乐,却被视为靡靡之音,难登大雅之堂。 看看现在的越剧、京剧就明白了,一个字能咿咿呀呀唱半天,来来去去就那么些“西皮”“流水”“二黄”那些旋律,但那些票友们还越唱越陶醉,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句也能唱上一辈子,还美其名曰越唱越有味,有什么流行歌曲能到这种程度? 而西方则由于语言天然是连贯的,不具备节奏感和格式化。因此,跟需要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配合这种连贯性。音乐和语言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这么说可能不明白,诸位只需要想一想,朗诵一首唐诗和朗诵《哈里路亚》。哪个更爽就知道了。唐诗一朗诵起来抑扬顿挫,意境深远,读者和听者都是一种享受,除了听觉上的享受外,还能回味无穷。读《哈里路亚》呢?语言自白,枯燥,估计对读者和听者都是一种煎熬了。怎么办?唱呗。没有音乐,估计连教都传不了。 因此音乐这个载体,在西方,承载了更多的情绪化的东西。飞快的从语言的附庸里脱离出来,成了另一种比语言更广泛的艺术形式。因此,现代音乐启蒙和发展,都是在西方。 以上说了半天中外古典音乐的特征差异和产生原因,现在说说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到底小妖女的创新体现在哪里 大家都说小妖女的歌怪,哈利评价《美丽笨女人》时说莫愁唱中文歌时有一种唱英文歌的感觉,这种感觉从来哪里来的呢?这首先要从中文和英文的发音区别说起。 英语和汉语是发声方法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汉语用的是口腔的“前部发声方法”,而英语用的是口腔的“后部发声方法”,前部发声法是一种比较放松的、动作较大的、速度较慢的粗旷发声方法。而后部发声是一种发音拘紧的小动作快速发音方法,它可以细腻地区分英语的相近音,并适合于英语的快速发音。 为什么汉语和英语要采用一前一后的发声方法呢?英语发音归纳起来总体上有三个特点,即:音多、音相近、发音速度快。汉语几个音就说清楚的东西,用英语说就要滔滔不绝地说上一大堆音。英语一句话几十个音、上百个音是很平常的事,这说明英语发音比汉语的负担大,汉语发音可以放开嘴巴大动作地大大方方地舒舒服服地发每个音,而英语发音就必须收起嘴巴小里小气地发每个音,甚至还要轻发和省略好多音,不然的话音太多发不过来。其次是音相近,汉语发音由于是大动作发音,音和音之间相差很远,即使放开发音也混不到一起去,而英语发音天生就是“小动作”发音,音和音之间区别很小,一不小心就会混到一起,不能敞开了发音,必须小心翼翼地细腻发音。若说英语时放开嘴巴发音,则往往会出现一团糟的发音状况,因此英语发音时必须采用收式口型来发音。第三是发音快,音多了要想发得过来,自然就得快发音,这是很好理解的,快发音就要求发音时嘴巴紧张快速,把每个音发得短小精悍,不能敞开嘴巴缓慢地动作。 英文发音时会采用大量的略音,使得英文语句整体上是连贯的,而中文则是颗粒状的,一个个字很分明。因此在音乐中英文表现力要强于中文,而在诗歌中,格式化的中文则把英文甩出不知道多远,这种语言特点也导致了中外音乐的不同。 学古典音乐的朋友肯定知道,中国的古典音乐是“颗粒状”的音乐。因为中文已经在语言层面上,自然实现了节奏和格式。唐诗,宋词,讲究格律和韵律,一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比唱歌还爽。因此,随便的吟唱出来就是一首歌。 因为中文语言的强大,承载了格律和节奏,表达情感的能力太强,甚至超过了音乐,因此向来重诗而轻歌。音乐也沦为为语言的附庸。因此古典音乐因此不像西方音乐般注重节奏和韵律,而更讲究和诗歌相符的内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古筝古曲的演奏,你会发现,诗歌讲究炼字,古典音乐讲究炼音。特别是琴曲,一个音搞半天,不明白的人实在听不下去,则才有所谓的高山流水的传说。 中国很重视音乐,琴棋书画琴排在第一。但注重的是音乐的修养。对音乐的曲调,旋律、节奏不是很看重。琴师们巴不得弹一个音就让你情感产生共振,而那种音节很多的音乐,注重旋律节奏的音乐,却被视为靡靡之音,难登大雅之堂。 看看现在的越剧、京剧就明白了,一个字能咿咿呀呀唱半天,来来去去就那么些“西皮”“流水”“二黄”那些旋律,但那些票友们还越唱越陶醉,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句也能唱上一辈子,还美其名曰越唱越有味,有什么流行歌曲能到这种程度? 而西方则由于语言天然是连贯的,不具备节奏感和格式化。因此,跟需要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配合这种连贯性。音乐和语言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这么说可能不明白,诸位只需要想一想,朗诵一首唐诗和朗诵《哈里路亚》。哪个更爽就知道了。唐诗一朗诵起来抑扬顿挫,意境深远,读者和听者都是一种享受,除了听觉上的享受外,还能回味无穷。读《哈里路亚》呢?语言自白,枯燥,估计对读者和听者都是一种煎熬了。怎么办?唱呗。没有音乐,估计连教都传不了。 因此音乐这个载体,在西方,承载了更多的情绪化的东西。飞快的从语言的附庸里脱离出来,成了另一种比语言更广泛的艺术形式。因此,现代音乐启蒙和发展,都是在西方。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一些想法 红心同志,你好:   因为我4楼的发言给删除了,所以你没能看见我的建议。可能是晓农同志觉得我的建议没什么价值,纸上谈兵的居多,所以就删了。   我是看了吧里很多发言才说的,不可否认,大家都是为了白眉村好,希望白眉村能够尽快富起来。比如大鸣大放的《觉得在白眉山地丘陵开发种植果材多用的经济林不错,比如核桃》已经红心同志本人的《关于白眉村“旅游” 》都是希望以操作某些参与市场竞争的项目角度来帮助白眉村,甚至有人希望“代理苗族服饰”的方式帮助白眉村。   总的说来,这种思维以经营公司的模式来经营白眉村,风险很大。而且市场诡异莫测,个人对市场的认知程度和把握程度差异太大,以市场的盈利为目标,就算人才众多的大企业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决策。往往需要一个天才的舵手来做一些英明决策。那么,某些没有天才舵手的村,又该如何是好?   我是浙江人,我们村也曾有过这类舵手,他们清廉,勤恳,项目有风险时自己先上,结果,我们村的山种过柑桔,种过猕猴桃,种过李子,结果不言而喻,人们在一次次的致富活动中逐渐穷下来,山也逐渐贫瘠下来,现在索性一包了之,包的人用极低的价格取得山的使用权,迅速富了,而村子也渐渐失去了活力,现在大部分人家都是38、61在留守了。   因此,我提出抛弃目前的以“市场”为导向,改为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所有的决策落实到“现实需求”上面,完全可以做到民主决策,不同的村情(国家叫国情,村只能叫村情,以村的地理、经济、教育等情况决定的)有不同的现实需求,以此为导向能充分发挥民主,充分发挥人民自己的想象力。 比如:围绕“减轻农作时间”,村情比较落后的地区,会产生“购买拖拉机”等决策,在高级阶段则会有“承包给外村人”等更符合当时村情的决策产生。 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在某些环节出现了产能冗余,再考虑市场交换的需要。比如,“村的房屋改造”是一个现实需求,而要实现这个需求,可以考虑建砖瓦厂、组建施工队,而砖瓦厂的产能自然过剩,然则就可以以比市场价更便宜的价格出售,换取外汇。实在太穷,那就通过粮食,少量的经济作物来换取发展需要的资金。 如果进行下一阶段目标条件尚未成熟(比如,尚未筹集到足够建砖瓦厂的资金),也不要急躁,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精神文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借款固然可以,但要首先声明以现实需求的满足为目的,如此一来,决策的成功判断标准就比简单,使用价值为主,交换价值为辅。 同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决策速度快,决策内容贴近村情,更易为村民所接受,风险小,收效大,队生活环境的改善极易体现。同时提高村民对集体的信心。更由于现实需求的变化小,易掌握,不同的领导,只是发展的速度不同而已,像一个企业一样,资金链断裂就轰然倒塌的情况不会出现。   以上即为我对红心同志的解答,希望晓农同志能允许一些幼稚或者无聊的想法在本论坛存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