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有明月引
楼主
一段很滥俗的故事。事件的起因是一段因为距离而产生的爱情,由于接近而消散,由此引发的一段治愈之旅。整个影片都在双重叙事的框架下。导演耍了个小伎俩,将5年前康小雨的大理之旅。和黄渤的治愈之旅穿插在一起,在导演的刻意误导下,喜剧和悲剧瞬间反转,让观众在一段小小的期待后,马上出现一段解谜式的颠覆,前面的压抑,期待,悬念瞬间得到了释放。
可以说这个小聪明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种结构上的技巧并不能弥补内容的苍白。两段主线的基本上是割裂的,除了时空的错觉外,缺乏更有层次的交互。
导演并无兴趣探讨婚姻的话题。这也导致了康小雨的寻爱之旅这个部分,完全为了结构而存在,并未赋予更深的含义。旅程中体现出的性格,跟影片的其他部分完全割裂,她所拥有的一切经历、性格,都是为了这么一段需要完成的偶遇而存在,在结构中丧生了被诠释的价值。
耿浩的婚姻,是很多人婚姻的一个缩影。对耿浩来说,这段失败的婚姻,是一段丢失自我的过程,是游离在放弃和牺牲之间的自我麻醉。他人生的阴影并不是婚姻本身,然而,这一点,耿浩似乎到最后也没有认识到。耿浩不是一个勇者,婚姻对耿浩来说是放弃的借口还是可以为之牺牲一切的生命意义?康小雨给出了答案。
由此来看,所谓的治愈之旅,本来应该是耿浩放下自卑,找回自我的过程。耿浩去寻找的,应该是比缅怀过去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对音乐的爱。耿浩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像电影中描述的那种有点无奈的承认和接受。这种所谓的放下,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而电影更强调的是叙事,也许是导演为迎合市场不得不做出的抉择。缺乏了可以引领全局的主题,耿浩的治愈之旅情节便显得十分的散落,每段经历都是独立的,就算导演强行插入一个贯穿全场的阿凡达女郎,也只能让人感觉到更加不合理,根本不可能达到《疯狂的石头》那样一气呵成的流畅度。
孤立的情节同时也导致了配角的脸谱化十分严重。复杂的人性被完全幼稚化了。而黄渤的心理历程从压抑到放纵到爆发到最后的顿悟,都需要通过制造不同的矛盾来推动,这样也导致了情节的堆砌感十分严重,给人的感觉整个影片都很刻意,产生不了带入感。
其他的细节、笑点的营造也非常普通,部分笑料十分低级,可以说没有任何惊喜,更别说笑中有泪的那种境界。只能说,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影片。
2014年10月20日 07点10分
1
可以说这个小聪明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种结构上的技巧并不能弥补内容的苍白。两段主线的基本上是割裂的,除了时空的错觉外,缺乏更有层次的交互。
导演并无兴趣探讨婚姻的话题。这也导致了康小雨的寻爱之旅这个部分,完全为了结构而存在,并未赋予更深的含义。旅程中体现出的性格,跟影片的其他部分完全割裂,她所拥有的一切经历、性格,都是为了这么一段需要完成的偶遇而存在,在结构中丧生了被诠释的价值。
耿浩的婚姻,是很多人婚姻的一个缩影。对耿浩来说,这段失败的婚姻,是一段丢失自我的过程,是游离在放弃和牺牲之间的自我麻醉。他人生的阴影并不是婚姻本身,然而,这一点,耿浩似乎到最后也没有认识到。耿浩不是一个勇者,婚姻对耿浩来说是放弃的借口还是可以为之牺牲一切的生命意义?康小雨给出了答案。
由此来看,所谓的治愈之旅,本来应该是耿浩放下自卑,找回自我的过程。耿浩去寻找的,应该是比缅怀过去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对音乐的爱。耿浩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像电影中描述的那种有点无奈的承认和接受。这种所谓的放下,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而电影更强调的是叙事,也许是导演为迎合市场不得不做出的抉择。缺乏了可以引领全局的主题,耿浩的治愈之旅情节便显得十分的散落,每段经历都是独立的,就算导演强行插入一个贯穿全场的阿凡达女郎,也只能让人感觉到更加不合理,根本不可能达到《疯狂的石头》那样一气呵成的流畅度。
孤立的情节同时也导致了配角的脸谱化十分严重。复杂的人性被完全幼稚化了。而黄渤的心理历程从压抑到放纵到爆发到最后的顿悟,都需要通过制造不同的矛盾来推动,这样也导致了情节的堆砌感十分严重,给人的感觉整个影片都很刻意,产生不了带入感。
其他的细节、笑点的营造也非常普通,部分笑料十分低级,可以说没有任何惊喜,更别说笑中有泪的那种境界。只能说,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