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哥学生 刀哥学生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3,224 关注贴吧数: 4
四百余年中药老字号品牌--山西“广誉远”何去何从? 四百余年中药老字号品牌--山西“广誉远”何去何从? 2004-10-29 17:17:55   全球品牌网   郭丰庆   题记:2003年8月25日,具有462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山西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的招商引资终于画上了句号。重组后的公司更名为“山西广誉远国际有限公司”,由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持有95%的股权,山西晋中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5%的股权。这次珊珊迟来的产权重组,对于这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我国著名的中药老字号品牌,也许是一次烈火重生的机遇,也许更是一次艰辛百倍的挑战……。据悉,从未走出娘子关的公司总部这次也将从太谷县城搬到首都北京。 一、 四百余年的历炼与沉淀  山西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是我国从事中药生产最古老的中药企业之一。曾与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广州的陈李济并誉为“清代四大药店”。   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西中药厂。大约在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41年),太谷县行医的一大夫开办广盛药铺,即最早广誉远的雏形。此药铺后被当地地主杜氏所侵吞。清朝嘉庆年间,药店改组,新增姚聚等人入股,药店遂更名为广升(聚记)药店。后又经历了广升远、广升蔚、广升誉、广升远的重组演变,到最后广升药店的形成,历练达400余年。广盛号药店作为中国最早的民间药店,它比1669年创建的北京同仁堂以及1874年开张的胡庆余堂分别早128年和333年。另据太平天国史料,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后,天王洪秀全曾密令要将广盛药店全部迁往南京。广盛药店当时所享盛名由此可见一斑。据有人估计,仅广升远从成立到1930年,盈利在70万银两以上。   龟龄集,是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的荣誉产品之一,是国产中成药之中的一大珍品。从明代嘉靖年间创方,取名“龟龄集”,意为灵龟长生不老,到后来龟龄集处方辗转传入“广盛药店”。四百多年间,疗效卓著,享誉海内外历久不衰。二十世纪初开始,它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一九一五年参加当时农商部举办的“国货展览会”,同年参加“巴拿马赛会”,一九一九年参加“山西省第一次实业展览会”,一九二九年参加“西湖博览会”,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及奖状、奖章。 龟龄集处方严谨,配方珍奇、炮制奥妙、工艺独特。原料有人参、鹿茸、海马、雀脑、地黄、苁蓉、枸杞、淫羊藿等二十多种珍贵药材。这些药材在配制时,不仅要严格选择上等成色者,还要逐味进行不同的炮制和独特的工艺升炼,因此,龟龄集强身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调整神经之功能才如此显著。   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的另一拳头产品——定坤丹,始于乾隆四年(1739),太医院集全国名医修《医宗金鉴》,同时拟出治疗宫女经血不调的药方,即定坤丹,列为“宫帏圣药”。但因此药方不能外传,故《医宗金鉴》未收入。后来,太谷籍监察御史孙某,因母病从太医院抄出此方。辗转为太谷广升药店所获。从此,定坤丹也流传于世,并因其茁著的疗效,获得了“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授予妇科唯一指定保健中药称号”等等多项荣誉。   同仁堂也是在清朝为清宫供奉御药房用药,历经8位皇帝,独办宫药188年,这使其在同业竞争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优势。说到这一点上,龟龄集、定坤丹是一样与其有着极其浓郁的皇家色彩,同样有着极为不平凡的渊源,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无而不足。
老字号经营不善之由与商训 老字号经营不善之由与商训 --------------------------------------------------------------------------------http://www.qianlong.com/  2004-02-05 10:31:04 老字号经营不善之由   1、顽固守旧, 企业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数百年来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我们的老字号要么是典型的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思创新;要么是家族企业,规模小,效率低,很少的资产顶着老字号巨大无形资产的大帽子。   2、不能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是现代营销思想的精髓,只有顾客导向型的品牌才能致胜,或许有人会为中华老字号精湛的传统工艺而自豪,但其产品若不能紧随现代人的消费观而改变,老字号也只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3、品牌没有进行国际化扩张。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任何想要塑造强势品牌的企业都要实现品牌经营的国际化,中华老字号也不例外。   4、资金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是无法积聚品牌资产的,而这一问题在中华老字号当中尤为严重。   5、没有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品牌管理中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被誉为“金字招牌”的知名老字号仍应利用已有的品牌资产,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延伸,借以增加利润增长点,做大市场“蛋糕”。当然,品牌本身的知名度始终是品牌延伸的前提条件。   6、不注重法律保护。几代人千辛万苦才创出的老字号能维持至今实属不易,倘若一时疏忽被他人抢注了商标岂不可惜。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著名品牌为他人抢注的例子已不鲜见,缺乏现代商标保护意识的商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老字号商训   同仁堂   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六必居   黍稻必齐,曲药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全聚德   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   五字秘诀:笑、说、勤、胆、巧,指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生动明了的介绍,跑前   跑后的殷勤张罗,敢于推销的胆识,业务技术的娴熟灵巧。   瑞蚨祥   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   王麻子   质量坚持三看两试   “三看”: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试剪刃、试手感。
百年老字号酝酿品牌突围 百年老字号酝酿品牌突围 2004-11-5 0:33:19   中国工商报-商标世界     本报讯 “产品质量只是入场券,品牌才是长久制胜的关键,老字号企业的绝地突围必须通过品牌之战。”10月29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中国百年品牌高峰论坛上,世界著名品牌调查公司Interbrand中国区总裁陈富国认为,我国1000多家老字号企业正面临复兴之痛。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0000多家“老字号”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现在处于发展乏力状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有350多年历史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和杭州素春斋等老字号企业正在走向消亡,它们剩下的只是金字招牌。令“老字号”们落寞的是,在Interbrand每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TOP100的排名中,至今未有中国品牌入围,而麦当劳、可口可乐等上榜国际品牌早为国内消费者耳熟能详。  “这对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是个悲哀。”北京全聚德集团董事长姜俊贤发出如此感叹。他认为,老字号企业一直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是其逐渐衰弱的主要原因,而面对国际品牌的巨大影响力,老字号复兴之路可谓前途艰险。  陈富国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后,国内民族企业尤其是老字号企业会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随着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国际品牌大举进入,中国消费者逐渐成为品牌个性的追求者,而这种改变反过来将促进国际品牌在中国的扩张。  不过,此次会议中乐观者依然存在。“老店可以新开,老字号金字招牌就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上海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认为,合理利用无形资产,完全可以弥补有形资产的缺失。□张 渊
百年老字号将走合资路 “张一元”赴港寻商机 百年老字号将走合资路 “张一元”赴港寻商机  百年老字号、中国著名的茶行——北京“张一元”将走上合资的道路,记者昨天了解到:该公司准备了两大招商项目,拟在“京港洽谈会”上寻找商机,为老字号的发展开辟新路。  “张一元”的第一个项目是“加盟连锁店”,旨在吸引外资,使“张一元”的金字招牌在国外发光。据悉,目前“张一元”商标已在德、英、 法、美等国办理注册,而“张一元”在国内的连锁店发展速度也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主要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主要省会及大中型城市。另一项目是茶叶深加工项目,这一项目将通过合资或参股的方式使“张一元”茶叶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茶叶附加值。  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投资方向包括茶饮料、商务用茶、保健茶、速溶茶粉、茶叶成分提取技术以及茶叶在化妆品、医用原料、洗涤剂等深加工方面的使用等。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多年来坚持走规模化、现代化和连锁经营的道路。截至2003年,张一元公司的销售收入连续6年列同行业之首。目前,张一元茶叶公司在全国拥有十几万亩生态无公害茶叶基地和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在同行中率先通过 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该公司立足于建成中国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打造成茶叶深加工的旗舰企业。(首席记者 杨玉峰)
中国大陆老字号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中国大陆老字号企业面临生存困境[2004年]中国老字号企业如同仁堂、全聚德、六必居、狗不理、王致和、张小泉等,以「百年老店」著称,但在经济改革与社会变迁中,这些老字号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北京新京报报导,北京今年6月启动「京城老字号工程」,计划二至三年时间重点扶持北京二十家老字号企业实施连锁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企业上市融资、企业区域化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国企改制工作,并对已改制企业推进优化股权结构工作。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今天,许多冒牌厂商打著老字号招牌,以假售假,损坏老字号品牌名声。老字号企业从计划体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也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体制落后,观念陈旧,生产成本高,员工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跟不上时代发展。老字号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创新制度、管理和产品,产品缺乏多样性和差异化。而且竞争者多、冒牌者多、城市建设房屋拆迁等问题,令老字号雪上加霜。据统计,中国于一九九0年所认定的一千六百余家老字号企业中,目前七成勉强维持现状,近两成长期亏损、面临破产,生产经营具规模且效益良好的仅约百分之十五。由于城市建设问题,老字号陆续面临房屋拆迁命运。例如,成都二十三家饮食老字号中,已有十五家因拆迁销声匿迹,包括闻名遐迩的谭豆花、赖汤圆、夫妻肺片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王麻子剪刀与张小泉剪刀,曾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的称号。由于管理方式差异,王麻子已因国有企业问题及改制失误申请破产,但张小泉仍然健在,两者命运有天壤之别。此外,老字号普遍忽视推广和宣传,喜欢呆在家门口,极少国际战略。一项针对十五个老字号的调查显示,只有同仁堂和全聚德赢得大陆五个城市消费者认可,其余品牌只在本地区有影响力。拥有千年历史的江西景德镇陶瓷,在计划体制下兴,在市场体制下则衰,根深蒂固的「贡品文化」和「不计成本」的特色,导致景德镇痛失「中国瓷都」美誉,反而被有市场意识且擅长经营的广东潮州所取代。
中华老字号:「曹素功」墨庄 中华老字号:「曹素功」墨庄作者:楚天 整理曹素功,原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安徽歙县岩寺人,清代制墨名家。他原是一位秀才,由于一直未能走上仕途,便在家乡潜心经营制墨。   早期,曹素功继承了其亲戚明末著名制墨家吴叔大经营的「玄粟斋」墨店,以其墨模制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后曹素功研制出一套黄山图的集锦墨。这套名贵的墨,共三十六锭,分别代表黄山三十六峰,每锭墨形、色彩均按黄山各峰形状、大小、特征而定,拆开时,是黄山诸峰,独立成景;拼合起来,恰巧是一幅完整的黄山全景。康熙皇帝巡视江宁时,曹素功将他精心设计制作的黄山集锦墨作为贡品献上,康熙帝看后赞叹不已,亲自为该墨赐名为「紫玉光」。从此曹素功墨名声大噪,后为避康熙「玄烨」之名讳,改店名为「艺粟斋」。   据《墨林初集.墨品赞》记载,曹素功的制墨主要有「紫玉光」、「青麟髓」、「千秋光」、「笔花」、「天琛」、「天瑞」、「非香」、「大国香」以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名墨,墨品既注重实用价值,又讲究制作精美,「其配方神秘,做工考究,名闻天下。」曹素功墨从此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   曹素功墨庄乾隆年间迁址苏州,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迁址上海,子孙相传,历经十几代,绵延近400年,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誉。   曹素功墨庄制造的墨锭有著独特的优点。首先,它的选料十分考究,尤其是高级油烟书画墨,更是如此。它的原材料是以桐油、麻油等动植物油料燃炼成墨灰,再配上上等的纯牛皮「广胶」作为原材料,然后,加入金箔、天然麝香、梅片、冰片和其他名贵中药材,精制而成。其次,曹素功墨庄的墨锭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从材料选择,到配制、燃炼、成型、出厂,每一道工序都有独到的技术要求。于是,经过特殊技术燃制而成的曹素功墨锭便具有了以下特点:1、墨锭发出紫玉光泽,历久不褪;2、蘸笔不胶,入纸不晕;3、香味浓郁,防腐不虹;4、坚而发墨,托裱不化。   曹素功墨庄生产出来的墨锭具有以上独特的「国粹特色」,用曹素功墨庄的产品,「作书色泽黝而能润,作画神彩焕发,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清晰」,能够充分表现出文人墨客所要表达的意象、物像,能够传神写照,因而,这样的产品不仅在中国书画界备受欢迎,而且也为世界文化界所瞩目。
中华老字号:「王星记」扇庄 中华老字号:「王星记」扇庄作者:楚天 整理杭州「雅扇」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闻名遐迩。王星记扇庄的创始人王星斋,祖籍绍兴,世居杭州,制扇工艺为家传。王星斋自幼学艺,20多岁时已成为制扇名匠,后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在杭州开设王星斋扇庄,夫妻自设作坊制扇,以选料优、制作精赢得顾客。王妻陈英铲贴的泥金「满斗」式花扇,风格独特,曾被选为「贡扇」,受官绅文士喜爱,遂于光绪二十七年在北京杨梅竹斜街设座庄批发。   后王星斋在京病逝,陈英带领幼儿王子清继续经营扇庄。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在杭州太平坊大街开设店面,改名为「王星记」,并以「三星」商标注册。民国26年,「王星记」由杭州迁到上海,推出檀香木为原料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绢面上描绘西湖风景,标以「西泠」、「双峰」、「玉带」等雅名,畅销国内外。后从香港购入檀香木,委托苏州等地工场加工监制成檀香扇运销香港,名声大噪。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和戏剧、舞蹈等需要,还发展了名家书画扇和曲艺、舞蹈扇。其时,「王星记」被公认为「扇子大王」,并以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浙江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   王星记扇庄主要产品有黑纸扇、檀香扇、香木扇、白纸扇、绢扇、装饰扇、舞扇等。   黑纸描金扇是王星记传统名扇,人称「扇中一绝」。黑纸描金扇的选料讲究,做工精巧,其制作要经过制骨、糊面、折面、上色、砂磨、整形等八十多道工序,方能完成。扇骨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棕竹,扇骨光洁,花纹美丽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采用纯桑皮纸,涂刷数层诸暨产高同柿漆,质地绵韧细洁,色泽乌黑透亮,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经久耐用,人誉「一把扇子半把伞」,曾在意大利米兰、巴拿马和西湖万国博览会上屡次得奖,美名远扬,并作为贡品选送皇室,名誉四海。   檀香扇是以印度产檀香木为原料精雕细刻而成的,树龄需要数十年以上,木质细腻、坚硬,木质中含有天然的芳香油,香味纯正、淡雅,制成扇子,古趣盎然,有「扇在香存」之誉,一把檀香扇保存数十年之后,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檀香扇为手工工艺品,主要操作工艺为拉花、烫花、雕刻。用钢丝锯在薄薄的扇片上,用手工拉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上万个小孔,组成千变万化、虚实相宜的多种精美图案、独特的加工工艺,使檀香扇更加精细、高雅。   王星记扇庄也被世人称为「美丽、辉煌的扇子王国」、「东方艺术的瑰宝」。
中华老字号:「老边」饺子 中华老字号:「老边」饺子作者:楚天 整理老边饺子是驰名中外的渖阳特殊风味。它历史悠久,从创制到现在,已有近180多年历史。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河北河间府任邱县边家庄,有位叫边福的来渖阳谋生,在小津桥搭上马架房,立号边家饺子馆。由于精心制作,风味独特,并以水煸馅蒸饺闻名遐迩,深受人们欢迎。边家饺子因为肉馅是煸过的,所以叫煸馅饺子,但由于主人姓边,所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老边家饺子」。老边饺子先后在渖阳开三家分号,由边氏后裔---边跃、边义、边霖弟兄三人分别经营。   老边饺子素以皮薄馅大、鲜香味美、浓郁不腻、松散易嚼而闻名遐迩。如要一桌饺子宴,蒸、烙、煮、炸等各种烹饪方式俱全,香气四溢;银耳馅、发菜馅、香菇馅、虾仁馅味各不同。吃腻了鱼、肉,可以来一桌「素饺宴」、各类木耳馅、面筋馅、青菜馅,清淡爽口。适逢贵宾来临,可要一桌「珍妃宴」,山珍、野味、海鲜,珍奇毕呈;其中最使人称奇的要数「御龙锅煮小饺」:饺子小不盈寸,50克面要包25个,一盆蓝色的酒精火烘托著古色古香的御龙锅,小饺子在沸汤中上下翻滚,如游龙搅水,令人赏心悦目。   老边饺子之所以久负盛名,令人交口称赞,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   调馅要求选料精细。肉馅,春、夏多用瘦,秋、冬多用肥。取一半肉馅放在炒锅里,经加入甜面酱、调料炒制后,和另一半生肉馅混合,然后将肉馅煸炒,用鸡汤或骨汤慢喂,使汤汁浸入馅体,使其膨胀、散落、水灵,增加鲜味。蔬菜的选料,随著季节的变化和人们的口味调配。初春选韭菜、大虾配馅;盛夏用角瓜、冬瓜、芹菜入馅;深秋选油椒、云豆、黄瓜、甘兰制馅;寒冬用大白菜制馅。荤素相配,汁味并茂。   剂皮要用精粉掺入适量熟猪油开水烫拌和制。这样能使剂皮柔软、筋道、透明,故老边饺子除蒸煮外,还可烘烤、煎炸。   制作好的老边饺子造型别致,柔软筋道,味道醇正,不愧为名肴中的佳品。怪不得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吃了老边饺子后,挥毫写下了「老边饺子,天下第一」的条幅。
中华老字号:「耳朵眼」炸糕 作者:楚天 整理耳朵眼炸糕是闻名海内外的天津地方风味小吃,它选料精良,制作精细,风味独特,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天津食品三绝。   耳朵眼炸糕创立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创始人刘万春用水和上等的黄米面煮好的豆馅,推车走街串巷的卖,一点点卖出了名气,大家都管他叫炸糕刘。不久,炸糕的销量越来越大,刘万春就在红桥区北门外大街的一个叫耳朵眼的小胡同口上,开了一家字号为「增盛成」的炸糕铺。   有了店铺以后,刘万春制作炸糕的质量更加精良了,而且他卖的炸糕是现炸现卖,整日顾客盈门,但是老百姓对「增盛成」的字号没记住,就记住炸糕铺在北门外大街的耳朵眼胡同,时间一长,因地而得名,就被叫成耳朵眼炸糕了。   耳朵眼炸糕之所以这么受大众欢迎,与它优质的选料和精良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   耳朵眼炸糕选用武清、霸县一带上等的新粘黄米,水磨后发酵、对碱、揉匀,制成面团;并选用天津优质红小豆煮烂,使用铜丝罗搓沙,放入红糖汁炒成豆沙馅;然后包入炸糕团并用生芝麻香油文火炸透捞出来,炸糕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里糯粘,豆馅黑细香甜,形成与普通炸糕不同的外焦里嫩的独特风味,在津门独树一帜,   刘万春的改进虽然加大了成本,但是他不辞辛苦,薄利多销,以质取胜,以诚待客,同样的价钱,耳朵眼的炸糕个又大味又好,很快占据了市场,在天津、北京、河北等周边一带,名气就越来越大。   耳朵眼炸糕皮薄均匀,绝不露馅。它不但选料好、加工精、制作细、口感妙,而且物美价廉。耳朵眼炸糕不仅好吃,还有天津的民俗心理象征意义。每年过节,人们借「糕」字的谐音,取步步登高之意,争相购买,因此生意蒸蒸日上,声名远播。
淡然尘世间 淡然尘世间 我又一次来到这个车来车往的街道旁,这里是郊区,很少人,路边有一排高高的象梧桐树一样的植物,开着粉色的花。每当黄昏的时候,这里就是我经常来的地方,看着车来车往,看着浮云落日。这样的时刻实在适合思考生命的内涵。 孔子当年各国游历,是否也曾见过这样的黄昏?老子骑牛西去的时候,那个夕阳和今天也样么?释迦在菩提树下入定49天,那49天的黄昏也和今天一样么?耶稣广传福音,是否也在这样的夕阳下匆匆赶路? 圣人们来到人世,给人类带来了心的光明,带来了生命的伦理,带来了高贵的文化。 然而,我为什么还会孤独地在这里想,在这里想着我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这个问题困了我10几年了。 大概是我不理解这些圣人了吧,人世间的奔波说到底很简单啊,佛家说,常人的一生是在还债呢,呵呵,遇到这么多痛苦,都是你前生对别人做过,今生必须来承受的,佛讲的是解脱啊。人没有大智慧,是在迷中受苦吧,也就不特别在意这些道理是不是真的了,该吵的还吵,该打的还打,该坐牢还坐牢,该当官的还当官,一切是那么的有序,好象又那么合理。 心累了么,心想哭了么。 你说短短的几十年,来人间一趟,就这么庸俗地过了? 赚钱?买车?买房?结婚?制造后代? 人的幸福标准已经是这样,你还要思考什么啊,你按这个去做,不就行了么? 可是我总也开心不起来,总觉得人的生命不是应该这样的方式存在的。 总觉得人的生命形式还有更高的内涵,一些精神上的东西是更珍贵的。 于是又在想了,当年孔子云游天下,弟子三千,是在传授人伦道理,做的是利益众生的事;当年老子西去,著言五千,做的也是利益众生的事;当年释迦讨饭云游,也是在度化生命;当年耶稣四方传福音,做的也是度化众生的事啊。 圣人们早已归去,留下我独自在这黄昏里沉思。 如此看来,大概生命的意义就是为别人着想吧。 电话响了,是一个客户打来的,“嗨,仁兄么,我的电脑不能上网了,麻烦你过来帮我看一下,谢谢。” 我匆忙回到现实中来,看了最后一眼红色的夕阳,匆匆归去。 心中想,下次我会什么时候再来这里呢? 23:27 2005-1-26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