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哥学生 刀哥学生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3,224 关注贴吧数: 4
[转帖]一定要让工厂“刀迷妹”看到刀郎 一定要让工厂“刀迷妹”看到刀郎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1月13日18:05 深圳晚报   当人们还在猜测11月16日刀郎演唱会将出现哪些惊喜的时候,昨天,一条真挚的短信飞到了353.com星空网,为”刀郎演唱会明星——歌迷真情互动”活动增添了一份感动。  “你好罗林哥哥,听到你的到来,我真想去看你的演唱会,好可惜我是河北刚刚到深圳打工的小妹。从你唱的第一首歌曲,我就想见你一面,希望能实现!”短信显示的手机号码是139××××3349。   “一定要让刀迷妹看到刀郎!”当这则消息反馈到晚会的组委会时,负责人当即表示。接着,有关人员马上按手机号码进行回访。“你好,小妹妹,我是刀郎演唱会组委会的。”工作人自报家门之后,电话那头传来惊讶的声音。大概这位刀迷不曾料想她的一次单纯的参与会真的传来回音吧!  女孩名叫高俊俊,今年20岁,为东方数控机床厂职员。就像短信中所写的那样,她是一个百分百的真刀迷,对刀郎有一种难以抑制的着迷和崇拜。确定身份之后,组委会首先感谢了她对这次活动的关注和参与,接着向她宣布了奖项。“这是真的吗?”电话的那端洋溢着喜从天降的幸福。  据悉,组委会决定免费邀请她观看16日晚上在深圳体育馆举行的刀郎演唱会,双方决定14日进行初步接触。(作杰)
中华老字号:「一得阁」墨汁 中华老字号:「一得阁」墨汁北京「一得阁」墨汁,距今已有近140年的生产历史。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安徽一位姓谢名松岱的书生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不想身边盘缠又已用尽,不得不流落北京街头。正值穷愁潦倒之时,他忽然想起当时在考场上研墨的情景,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既然在考场上研墨既费时又费力,能不能有一种可以直接用于书写的墨汁呢?于是,谢松岱亲自动手试验,经过多次的选料研制,终于摸索出用油烟加上其他辅料可以制成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他将自己精心研制出来的几瓶墨汁拿到考场外面兜售,结果深受考生欢迎。   于是,这位书生放弃了考试做官的念头,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在北京琉璃厂西街44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自书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并取上下联的头一个字「一得」,亲手书写匾额「一得阁」,悬挂于门前。自此,一得阁的声誉不胫而走,蜚声京城。   谢氏身后无子,在他去世以后,店铺传给学徒。后来,「一得阁」声誉日臻,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天津、上海、西安、郑州等大城市先后开设分号,买卖更加兴旺。当然,「一得阁」其后的大规模生产墨汁 ,已经改造制墨原料和工艺 , 而非早期的制墨之法了。   现今「一得阁」墨汁是采用四川自贡的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为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精细加工而成。四川自贡的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具有托浮力,使墨著纸而不湮;冰片、麝香均为香料,清香四溢;苯酚是防腐剂,使墨汁长期贮存不腐不臭,一年四季都可使用。所以,「一得阁」墨汁具有书写流畅、色泽乌黑光亮、香味浓郁、写后易干、耐水性强 、适宜揭表等特点,得到了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中华老字号:「王致和」臭豆腐 中华老字号:「王致和」臭豆腐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闻著臭、吃著香,味道新奇鲜美、脍炙人口,具有开胃、增进食欲之效。   王致和臭豆腐的「出世」可谓是事出偶然、歪打正著的一段趣话。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安徽仙源县赴京赶考举子王致和因名落孙山,生活无著,困居在当时的安徽会馆。王致和幼年曾在父亲开设的豆腐作坊学过手艺,为了维持生计,继续攻读以求下科再考,他便在会馆附近租了几间房子,每天磨上几斗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卖。   有一次,豆腐做得多了,没有卖完,又时值夏季,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发霉变质。他苦思对策,忽然想起家乡用豆腐作腐乳的方法。从未做过腐乳的王致和灵机一动, 寻得一个坛子,将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然后一层层地码好,配上花椒等佐料并用盐腌起来。以后他一心攻读,渐渐忘了此事。到秋风送爽时节,王致和又重操旧业,这时才想起那坛腌制的豆腐。他刚打开坛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再仔细一看,雪白的豆腐已呈绿色了。王致和舍不得倒掉,于是捂著鼻子,鼓起勇气尝了一尝,不料味道却鲜美无比。送给邻居品尝,众人皆称赞不已,说吃起来香味浓郁,非常开胃。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致和」臭豆腐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王致和考场失意,屡试不中,臭豆腐的生意却日渐兴隆,遂弃学经商,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购置一所铺面房,开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取名「王致和南酱园」。「王致和南酱园」这6个字分为两块匾,分别由当时的清朝状元孙家鼐、鲁琪兴书写。孙家鼐还写了两幅藏头门对,一是「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一是「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雕刻在4块门板上,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可惜这些珍贵的文物在「文革」中被毁,所幸的是,王致和人将4句藏头诗永远地印在了商品包装上,作为王致和历史文化的象征。   王致和的臭豆腐生意越做越红火,代代相传,到清光绪年间,已经成为京城名吃。至清朝末年,王致和臭豆腐传入宫中,为慈禧太后所赏识,列为御膳小菜,因臭豆腐的名称听起来不雅,于是按其形状、颜色御赐雅号「青方」。王致和南酱园门前的三块立匾绘制了彩色龙头,象征著「大内上用」。   臭豆腐一经「上用」,顿时身价百倍,生意蒸蒸日上。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把臭豆腐当作美食,并开始有人竞相彷制。清光绪年间,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酱园。《都门经略》一书为王致和树碑立传,广为流传。   王致和臭豆腐选料精良,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 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这是因为豆腐块上繁殖了一种产生蛋白□的霉菌,它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苦浆水、凉水、 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
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 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现保留的老店门面建于光绪14年(公元1888年),是全聚德历史的见证。   全聚德烤鸭店的创办人杨寿山,字全仁,系河北冀县人,由于家乡闹水灾独闯京城。他来京城先受雇于人放鸭为生,后来与人合股作贩卖生鸡、鸭的生意。因他辛勤劳作又勤俭持家,不仅积攒了一些钱财,也积累了许多养鸭、宰鸭、贩鸭的经验。1864年,杨全仁买下了前门外肉市胡同一家濒临倒闭的「德聚全」干鲜果铺,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开店前,杨全仁请来风水先生,该风水先生围著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是倒「德聚全」的晦气,并且「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二来自己字号中也恰占有一个「全」字。于是,杨全仁请秀才钱子龙将这三个字书成金匾挂在门楣上,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在杨全仁的精心经营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杨全仁精明能干,他深知要想生意兴隆,就得靠好堂头、好厨师、好掌柜。他时常到各类烤鸭铺子里去转悠,探查烤鸭的秘密,寻访烤鸭的高手。当他得知金华馆内有一位姓孙的老师傅烤鸭技术高超时,就千方百计说动孙老师傅并重金礼聘到全聚德。   全聚德之前,北京的烤鸭基本是焖炉烤鸭。全聚德聘请了孙老师傅,等于掌握了清宫挂炉烤鸭的全部技术,一炮打响,食客无不称好。挂炉烤鸭是用质地坚硬的果木明火烤炙,不同于秫秸烤的焖炉;炉门是拱型,且烤炉不要炉门。炙烤前经过宰杀、去毛、打气、开膛、晾胚、涂糖、灌汤等工序,最后烤出的鸭子,色泽枣红,味道香甜,外焦里嫩。孙老师傅把原来的烤炉改为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可烤十几只的挂炉,并可一面烤,一面向里面续鸭。他的烤鸭技术博采众家之长,一只只肥鸭被烤鸭杆挑起,如飞一般地飘过火苗,钻进炉膛,稳稳当当地挂在炉梁上。烤出的鸭子呈枣红色,外皮像绸布一样光洁漂亮。鸭子从炉子里烤熟后,还要经过最后一道「绝活」工序才能进入食客口中,那就是片鸭。据说把一只鸭子要片出108片,还需片片如丁香叶,且皮肉相连,吃起来是皮脆、肉嫩、香酥、细腻。   全聚德烤鸭店之所以能够名冠京师,首要原因是选料实在,厨工手艺精,操作认真,店伙招待顾客热情。全聚德除了有以鸭肉和内脏为原料的各种传统悠久、脍炙人口的炒菜以及以鸭为主的「全鸭席」,烤鸭是全聚德的主要经营品种,其从选鸭、填喂、宰杀到烧烤,都是一丝不苟的。全聚德选的北京填鸭讲究养不足百天,体重在五斤以上,才能宰杀。鸭子宰杀褪毛后,在鸭子的右膀下挖个小洞,从这个小洞,伸进二指,把鸭子的内脏取出,然后用净水把鸭子里外洗净,用嘴把鸭皮吹鼓,用一节秫秸插进鸭尾里,再从鸭膀下的洞灌入清水,用丝线将洞口缝上。一切停当后,才将鸭子挂在钩上入炉烤。   这样,经过以上各道工序和一丝不苟的操作,全聚德这种「外烤内煮」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色呈枣红;表皮酥脆,片下和脆皮,扔在盘中「铿锵有声」;皮下肌肉间的脂肪熔化渗透到肌肉纤维里面,吃起来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令人常吃不厌,成为北京特殊风味中的佼佼者。这一整套烤鸭绝技也成为中华民族烹饪技艺中十分宝贵的遗产。
中华老字号:“张小泉”剪刀 中华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安徽黟县人,从小随父学制剪刀手艺。其父张思家有一手精制剪刀的好手艺,后与子在黟县开设张大隆剪刀铺,自产自销“张大隆”剪刀,因剪刀钢火好,耐久用,深得好评。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张小泉迫于生计,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带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招牌仍为“张大隆”,成为杭州张小泉剪刀店的祖店。   由于张小泉制作剪刀手艺为家传,又采用制龙泉剑的优质钢锻打,经过精心制作,打出来的剪子锋利、轻巧、耐用,且式样、品种、规格也加以改进,生意逐渐兴旺起来,销路也越来越广。但是,虽说生意兴隆,却招致同行的冒名仿制,张小泉为区别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势,便将原店名改为“张小泉”。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被列为贡品。   关于张小泉剪刀,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传说。那是在张小泉来杭不久,一天,大井巷内的那口“钱塘第一井”的井水变黑了,且腥臭无比。此井是大井巷一带百来户居民的生活水源,见此情景议论纷纷,其中一老者说,此井通钱塘江,江里有两条成精的雌雄蛇精,每十年要来此产卵,今年正好是十年,要想此井永清,除非除去两蛇。这话传到张小泉耳里,心想我张小泉异地来杭谋生,邻里们待己不错,于是他仗着自己水性好,拿了一把打铁的大锤,准备下井杀蛇,在众邻里用雄黄酒给张小泉沐浴后,他手持大铁锤跳入井中,潜入井底,见两蛇正缠在一起,不等两蛇反应过来,抡锤打将过去,正好打在两蛇的“七寸”处,竟把两蛇的脖颈砸得扇扁的粘在一起。除去了两条蛇精,井水立刻变清了。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便悟出了个想法,他模仿弯曲的蛇尾,打造了一把弯柄的剪刀,果然这弯柄剪刀要比直柄剪刀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从此以后,张小泉的剪刀都改成了弯曲柄。   张小泉剪、刀有近百种,如裁衣剪、绣花剪、旅行剪、花齿剪、修花剪及各样刀具,其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驰名海内外。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