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个普通人99 壹个普通人99
关注数: 39 粉丝数: 426 发帖数: 7,239 关注贴吧数: 29
吹要有理有节有依据。 《转自新浪》龙腾虎跃_47235[天津] 说马刺战术体系,不能不提到的三个人,鲍勃希尔,拉里布朗,格雷格波波维奇,2005年总决赛,都说他和拉里·布朗是师徒对掐,以为马刺哲学源出布朗,不免想得左了。通常提到马刺,很多球迷想到的是沉闷的半场阵地,然后想当然的就认为半场阵地就是缓慢难看的代名词。马刺为避攻防两端的失误,讲求半场阵地攻防。但在半场攻防中,马刺一向以迅疾流畅为要务。从约翰逊、艾利,埃利奥特到帕克、吉诺比利,邓肯、埃尔森,马刺挑人,找的都是些机动灵活、处理球简洁的球员,无非为了一快二稳。也因此,马刺并不多拉里·布朗式双掩护交叉这种冲撞系干活。看一下马刺球员体格:除了一两个矮胖子外,全是瘦长条子。无非是为了快速转移球和阵容强机动性。波波维奇在签人时,一直倾向于稳,不愿意有巨大变化。一个良好的团队构架很难建立,大幅度动摇未免赌博。因此,波波维奇的变化步骤都是在悄然中完成,以最符合球队结构的目的来选人。小将军艾弗里·约翰逊所以得球队之宠,在于他的责任心和态度:在飞机上,他都会跑来和教练一起看录象做比赛准备,并负责传达;大卫·罗宾逊在职业生涯后期,担任起了球队发言者的作用。然后说说马刺世纪初的立身之本防守!马刺一向要求前场大个子在对方抓到后场篮板后相机干扰,控制对方长传急攻。半场防守中,马刺并不推崇帕特·莱利及其弟子们的半场领防、紧逼、大量身体接触的无球防守和频繁轮转。鲍勃·希尔遵循拉里·布朗的规则,推崇“抑制对手突破,逼迫对手跳投”的策略。可是,波波维奇却更进一步,更细化了一步。波波维奇对球场中路和边路,划分得更细。他痛恨对手在罚球线正面晃悠,喜欢把对手朝边线逼迫。理由不难解释:无论是勒布朗还是隆多,在罚球线上都幸福无比:可投可突,尤其是视野宽阔可以任意传球。逼他们到边路时,视野狭窄传球受限,边线又可以用来帮忙限制他们的活动。因此,波波维奇要求马刺全队将对手朝边路压迫,禁止中路切入。马刺也不喜欢帕特·莱利或范甘迪式的强侧三人轮转。球员协防越多,对队友轮转补位的要求就越大。因此,过多协防会使队友轮转压力加大,需要控制。这也是马刺将对手朝边线逼迫的用意之一:对手处于边线,传球视野狭窄,己方队员补防时对手不易找到空位队友来转移球。马刺会尽力把对手的持球队员逼向边线,最近的外线球员依然不放空,内线球员自弱侧补防。对手会在底线的禁区边陷入一打二的窘境。这是马刺的防守基本哲学:堵中放边,诱对手入边线陷阱后,依靠弱侧内线协补局部二打一,逼迫对手在视野狭窄的情况下转移球,尽力使对手失误或减缓传递速度。因此,马刺需要球员的机动力。海军上将、邓肯或埃尔森这类不够横练筋骨但移动迅速的内线,是弱侧补防的关键。而鲍文、吉诺比利、芬利这类不够强健但移动迅速、回追及时、位置感好的老辣型防守者,是把对手朝翼侧逼、制造陷阱、完美包夹的好猎手。说完世纪初的防守,来说说当时的进攻马刺半场的主打战术要求速度。无论快攻成功与否,内线都必须第一时间占据对手禁区45度的点,强侧迅速站成类似于三角进攻起手式的边线三角落位。当然,马刺没有三角进攻那么多变,众人角色鲜明:控卫站高位,两射手二底角落位。强势的低位攻击手落禁区45度点,而另一位内线则在弱侧三分线附近接应。在2003年,马刺的经典进攻套路即是:强侧三角,帕克高位,鲍文底角,邓肯45度背身要球。弱侧罗宾逊站高位而杰克逊站底角。鲍文给球邓肯后迅速穿越底线至弱侧底线,杰克逊,帕克和鲍文犹如钟面三根指针一样做无球跑动。邓肯接球后做进攻决策:自己背身强攻?还是分球给队友射三分?邓肯第一波进攻不成则回球弧顶,杰克逊、帕克利用罗宾逊的高位策应做第二波进攻!随着罗宾逊,鲍文退役,邓肯逐渐老化,马刺的低位强攻越来越少,射手大幅度深切后做闹钟指针旋转的接球远射或高位挡拆进攻日渐增多,帕克逐渐成熟,使得马刺慢慢开始以邓帕挡拆或邓肯的高位策应作为进攻发起核心体系!而到了这里,是认清邓肯真正价值的时刻了。马刺的防守体系,要求位置感绝佳、弱侧补位及时的内线,而这样的内线大多瘦弱不堪保护禁区;马刺的进攻体系,要求能够低位背打的强势巨人,还要求这个巨人能够做高位策应,能够审时度势的传球,能够代替帕克成为球队的实际指挥者。一个位置感既好、弱侧补位迅速、居然还不瘦弱、居然还能低位强打、居然还能够高位策应、居然还被比尔拉塞尔称赞为“最有效率的无球者,最好的内线组织轴心”,这么多挑剔的要求最后还能这么凑巧落在一个人身上。最后,这个满足你一切幻想的人还能够保持健康和谐平静的支撑马刺达十六年之久。实际上,马刺体系谈不上延续性,可以直接命名为“蒂姆邓肯体系”。因为离了邓肯,这套自内而外的大纲根本无从谈起。这就是波波维奇说“邓肯退役后十秒钟我就退休”的真正含义了。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宗教与文明 (哲学吧里一个话题,瞎聊聊,有时间完善完善。) 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先不要反对别人所说的,而要搞明白别人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意图目的是什么,能带来什么; 基督教是西方精神文明的基础,它很不合理,但极有现实意义,它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人是上帝造的,而且非常确认。所以基于这一点的西方人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享受这个世界,因而所受束缚最小,内心就是最自由的,所以对于开拓性思维是极其卓越的,因而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因而在物质科学领域,信奉基督的事最多的,而且是最具开拓性的。 佛教文明与之完全相反,它是纯粹的精神文明,它认为人的精神达到境界就一切OK了,这也导致佛教文明在物质科学上完全没有任何成就,但精神文明上的成就往往令人惊诧。(由于舆论方面,可能大家了解不多,但多看看信佛教的国家的文学作品可能感受深些。)也正由于佛教文明的特征,这导致佛教文化出身的人是最好的工人,它们不具有开拓性的思维,但具有卓越的封闭性思维,可以在规则下取得最大成绩。这你就明白最好的程序员在印度是多么的必然。 儒家文明则属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重,认为二者相辅相成才是人类的追求,恪守中庸,忌走极端。 打个比方:穿衣服, 西方人会穿着他认为最享受的衣服,并为之投入极大的精力来制造这件衣服,他很享受这一点; 而佛教徒不一样,只需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行了,不需要在美观,舒适上花费半点精力; 而东方人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要在美观舒适上和付出的精力上取得一个自己认为极佳的比例上去实施。(这也是东方山寨横行的根本原因,只追求性价比。)
《转》“颜不管”的由来 “张生”茅威涛是小百花们的“红娘”收藏到手机 转发 评论2012-04-30 04:44  本报讯这次的《西厢记》以“封箱”之名,除了恢复梨园传统外,还试图去追忆那番似水年华。   4月26日,茅威涛、颜恝、陈辉玲、董柯娣四位《西厢记》主演,做客“钱报红人馆”。她们一改台上的优雅做派,如闺蜜般互相爆料,回忆那些“西厢”里外的事。   她们住在一个宿舍,吃一个盒饭,还一起抓老鼠,一起经历了谁看上谁,谁跟谁又吹了的青春。   那时候的爱情,和“西厢”里一样小清新   茅威涛第一次演张生时,28岁。那时的她情窦初开,谈了第一场恋爱。为此,茅威涛一直耿耿于怀,觉得28岁才初恋太浪费青春了。   陈辉玲、颜恝、董柯娣一听茅威涛的初恋,马上会意地笑了。“那时候在江苏,她……”陈辉玲刚想爆料,就收到了茅威涛一个“凌厉”的眼神,活生生地把话咽到肚子里。   “老董,她是最早恋爱的……”茅威涛马上转移了目标。   在那一群姐妹里,董柯娣年长几岁,谈对象自然也比较早。   张生靠纯洁的书信来维系爱情,这也是那个时代时尚爱情的标签。“那时候,写信是最大的精神安慰,就等着"今天有没有信,明天有没有信"。”董柯娣说。   戏里,茅威涛演的是张生;戏外,她却是尽责的红娘。   在训练时,小百花们每天都被一个大铁铃叫醒,然后跑步、练声、上课……到了晚上还要抽背唐诗宋词。   如此紧张的生活,到了周末也未消停,大家都躲着老师,和男朋友们约会去了。   “我是那个通风报信的,她们把男朋友家的电话告诉我,我一看到领导、老师来抽查了,就说"快回来,先帮你顶10分钟啊"。”茅威涛紧张的口吻,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黄龙洞集训的时光。   如今,小百花们正是带着当年轻松好玩的心态来重演《西厢记》。   那时候的姐妹淘,如红娘那般搞怪   茅威涛、颜恝、陈辉玲、董柯娣等小百花们成长的年代,正是金庸古龙风靡的时代,她们一个个给对方取了侠号。   茅威涛的“茅庄主”,和如今的身份有了某种巧合,而颜恝成了“颜无常”,可不是指反复无常,而是一种飘逸、超脱。   “你看她,什么都是"好好好",看似不经意,实则很用心。”茅威涛说。   攻小花旦和刀马旦的陈辉玲手脚麻利,因此得名“陈快刀”。   这群活宝还不只一个绰号。陈辉玲还名为“陈乱跑”,“有次去美国演出,开演还有十分钟,她老人家还没有到,还是第一个节目。”茅威涛和颜恝异口同声爆料。   “领导刚准备批评她"陈辉玲你太不像话了"的"太"字还没出来,她一句"不要说了,我来不及了"(事先在车上化好了妆),衣服一穿,还赶上了。”茅威涛的模仿能力跟她的演技有得一拼。   颜恝被取名为“颜不管”,跟陈辉玲失踪也脱不开关系。   “我跟她同睡一间房,领导问我她去哪儿了,我说不知道,他以为我保密,就说你什么都不管,颜不管。” 颜恝索性自曝起来。   1993年演《西厢记》时,颜恝是临危受命,而老生董柯娣是第一次跨行当演老旦。   “老董演到"儿啊,上前拜见你家哥哥"时,被领导看见了,就说"老董,这个不是老生,要把腿并起来的。"”光说不过瘾,茅威涛形象地模仿起当时的情景   “崔夫人”董柯娣用大老爷们的潇洒,把双脚并拢了,膝盖处却离得很开,弄得“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笑得差点晕过去。 回忆起当年的青春时光,大伙有说不完的话。
《转》欲眠还展旧时书·写给颜恝江瑶,我心中的花们 欲眠还展旧时书·写给颜恝江瑶,我心中的花们收藏到手机 转发 评论(22)2007-07-06 00:19 欠文一篇,浅姐姐来拿吧。 ============== 这个世界啊,我该怀念的人太多了,而我真正能够怀念的,却少之又少。这“少”中之一,便是颜恝。 她活跃在舞台上的时候,我没有能力为她作文。一来我那时尚年幼,二来……不愿遭人非议。说来也怪,颜恝也非完人,但在我接触的范围内却很少有人对其有微词。也许,这便是其魅力所在;也许,花儿在盛开是选择凋谢才是明智的。无论怎样,她留给我的,是一个完美的印象。 今天突然想为她留下些许无关紧要的文字,并不是良心突然发现自己还欠浅姐姐一篇文,而是又看了一遍何英与江瑶的《楼台会》。很久以前的资料了,感觉就像何仙子在领着江公子过家家似的。其实看戏,一方面是演员的功夫,还有,更重要的,是台上的默契。不由得想起曾经看过的颜恝和江公子的《十八相送》。真真一对璧人儿。就像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青涩的岁月竟然一去不返。在我们还没来得及体味这句诗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的时候,这对玉人却各奔东西。无论《胭脂》《梁祝》还是《红丝错》《梨花情》,江公子都是英俊潇洒,而颜恝,美丽、痴情。二人唯一让我勾连往复,心中不忍的戏就是《琵琶记》。颜恝端庄秀美,扮演牛小姐自然理所应当,可是,可是江公子却不能割舍心中的赵五娘。“赵五娘减发包土造公婆的坟墓”,《行路》中如是说。看自己心中的“金童玉女”同床异梦,竟也后悔为何那样喜欢她,否则就会少了些痛楚。后来听说这个角色是顶替吴海丽的,心里还好受些了,只是还暗暗埋怨她为何有如此出色的演技,骗去我好多眼泪。 再后来,才知道,颜恝是位难得的演员,无论是人品还是艺德。但是,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那时,她已然淡出了舞台。回忆,只能勾起更深的思念和新一轮刻骨铭心的疼,尤其是那些以戏为命的人。 恍惚,就让她走吧。 走吧。带上我们的祝福。我心中的颜恝应该是俏皮可爱的小九妹,是快人快语的章榴花,却不是那顶替别人的崔莺莺,卓宜君。但是,多说已无益,等,回眸的瞬间。而后,江公子,这柄龙泉也只能夜夜壁上鸣。 依稀记得一次晚会,公子的节目是《李娃传·莲花落》。有人评价说,公子的郑元和老气横秋,低着头就出来了,一点年少轻狂的感觉也没有。是这样,看着公子清瘦的脸,仿佛也在找寻什么,是年少时的那个梦么?想想公子,多少年没有自己的戏了?一次次的太子丹,梁上君,赵明诚……小龙套角色,我知道,没有了颜恝,没有了傅派的浙百,公子难有出头日,那就留些空间给她自己吧,哪怕回忆下那段神采飞扬的日子也好。突然想起某年的春节晚会上,京剧名家于魁智先生的那支《月下独酌》。宝蓝的追光,淡漠了一切的功利雍容,天地间惟有自己的浅吟低唱。那是一种什么情调啊?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广漠的宇宙惟我独尊……江公子,最是那种无可名状的温柔。寒冷清秋,几多情转? 也许人真的只有经历了些什么才能成熟。就像《红丝错》里的章榴花。时间不能冲淡心中的印记。于是,浙百二十年团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另一对江瑶颜恝。 端庄贤惠的杨三春,也多了些岁月的痕迹。联想88年越剧大赛上的那个眉间点着朱砂的敫桂英,恍若隔世。 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感觉这对女儿女婿和当年何方的正是两种感觉;或许是我内心作祟,竟看出两人之间有了种惺惺惜惺惺的情愫。总之,人在戏里,情在戏外。 不忍看,不须看。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远离了,看清了。 翻出那些久远的唱段,甜甜的嗓音轻轻的娇嗔,有的时候觉得颜恝的越剧更像是越歌。夜阑人静,颜恝幽香暗送。更无人处月胧明。 佳人颜恝。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淡淡的。如一枝梨花,暗香难盈门,却让人无法割舍。 容若有词: 春情只道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颜恝,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有情抑或是无情,我已不论。但愿一切安好。 小梨 20070701于长春 后记: 几次想把这文发出来,几次没下得了决心。时间仓促,连个象样的文题都没有,加之是应娜姐姐的邀请而做,之前对颜恝并没有刻意的了解,完全靠自己对其的回忆,磨磨蹭蹭地拖了很久。因此此文不免僵硬了些。所以一直都没有勇气拿出来。 昨晚临睡前整理草稿箱,看到了这篇没有成型的文章,想想距姐姐的“截稿日期”都过了近半月了,丑媳妇也终究是要见公婆的,就发了出来。配合当时的情境,取纳兰词一句,与本文并无关联。 好久不写文的人需要锻炼了……过几天开始重操旧业。分享到: 阅读(166) 转发 评论(22) 来自我的搜狐 在博客中查看分类: 皮黄之间·京昆越梅当时体标签: 越剧 颜恝 公子 梨花上一篇: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附转贴...下一篇: 一半勾留是此女我要评论:此处评论内容会与搜狐博客同步哦!评论0 / 300 同时转发搜狐网友银川人朋友你的博客我常常过来看,我也是宁夏人,给你推荐一个咱们宁夏本地网站,这里有你我需要的本地信息,很不错 宁夏生活通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10951.com&urlrefer=0f9e057e512a3f3f54f5c94c65260a38回复2007年09月02日 09:24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 看她早期的作品啊~~回复2007年08月18日 22:53无端沦为国宝颜恝江瑶真真是一对璧人,我是从梨花情认识了她们.因为身在上海,看上越的戏多些,加之喜欢越剧时已过了浙百风光的日子了,所以对浙百的演员就不甚了解了.不过浙百的傅派多像越歌似乎是通病了,常听人这么评论,但还是喜欢听颜美人唱,何仙子的就听得更少了.去年越剧的大日子听过一次何英的现场唱行路,或许是配乐太过交响,或许是她日久生疏,觉得有负仙子之名,是我无福于她黄金时期的嗓音吧 回复2007年08月18日 01:26搜狐网友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上文中提到: 越水依人 在上文中提到:要是也能帮黄依群写一个文章就好了 不熟啊不熟…… 不熟悉就算了,字由心生,强求不得的。还是谢谢梨花。回复2007年07月23日 16:25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哈,姐姐竟然也喜欢颜美人!我以为姐姐只喜欢依群呢! 回复2007年07月20日 19:35搜狐网友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上文中提到: 搜狐网友 在上文中提到:PIA......PIAPIA完别人连个名字都不留 就是偶了,不好意思,很久没来,突然想转转,那天正好在俏佳人里看到别人转的你的文章,很赞叹!于是到你博里来看好文,看到文兮留言,就顺手PIA了一下,呵呵!别把偶看成冲动型戏迷啊。 另外,恭喜妹妹顺利考入南大,话说南京离杭州也不是很远,你要是去杭州玩,偶一定会非常高兴滴!回复2007年07月20日 16:41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芥菜 在上文中提到: 偶木有故意抬高颜美人而贬低何仙子的用意偶是从一开始听越剧起就觉得颜唱的比何好听,颜美人的段子偶听多少遍都不腻,何仙子的我总是硬着头皮听。大家尽情PIA偶吧。颜美女是我喜欢的第一个越剧旦角演员,让我迷上的是《蓦然又回首》里的“惜别离”啊……话说,后来看了一次茅跟陈辉玲的“惜别离”,那个那个,俺现在对那个筒子的印象就一直不太好就算有《陆唐》,也还是…… 俺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说好听点我是博爱,说真实点我就一看热闹的外行~~~ 回复2007年07月18日 14:48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搜狐网友 在上文中提到: PIA......PIA PIA完别人连个名字都不留 回复2007年07月18日 14:46搜狐网友偶木有故意抬高颜美人而贬低何仙子的用意 偶是从一开始听越剧起就觉得颜唱的比何好听,颜美人的段子偶听多少遍都不腻,何仙子的我总是硬着头皮听。 大家尽情PIA偶吧。 颜美女是我喜欢的第一个越剧旦角演员,让我迷上的是《蓦然又回首》里的“惜别离”啊…… 话说,后来看了一次茅跟陈辉玲的“惜别离”,那个那个,俺现在对那个筒子的印象就一直不太好 就算有《陆唐》,也还是…… 俺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回复2007年07月17日 23:13搜狐网友文兮 在上文中提到: 偶木有故意抬高颜美人而贬低何仙子的用意偶是从一开始听越剧起就觉得颜唱的比何好听,颜美人的段子偶听多少遍都不腻,何仙子的我总是硬着头皮听。大家尽情PIA偶吧。 PIA......PIA回复2007年07月17日 16:47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越水依人 在上文中提到: 要是也能帮黄依群写一个文章就好了 不熟啊不熟……回复2007年07月16日 09:47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文兮 在上文中提到: 偶木有故意抬高颜美人而贬低何仙子的用意偶是从一开始听越剧起就觉得颜唱的比何好听,颜美人的段子偶听多少遍都不腻,何仙子的我总是硬着头皮听。大家尽情PIA偶吧。 不PIA不PIA,有人说何仙子唱的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傅派了,8过何仙子的嗓子真是没的说~~回复2007年07月16日 09:46文兮偶木有故意抬高颜美人而贬低何仙子的用意 偶是从一开始听越剧起就觉得颜唱的比何好听,颜美人的段子偶听多少遍都不腻,何仙子的我总是硬着头皮听。 大家尽情PIA偶吧。回复2007年07月16日 02:38越水依人要是也能帮黄依群写一个文章就好了 回复2007年07月13日 22:13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何英……两种风格吧。回复2007年07月11日 18:42搜狐网友颜唱的远不如何英,然而真正是佳人。 看着她,往往便觉得正是江南春好处。清清淡淡,又娇又俏,声音又总是清彻泠然。回复2007年07月07日 21:07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一无是处 在上文中提到: 出那些久远的唱段,甜甜的嗓音轻轻的娇嗔,有的时候觉得颜恝的越剧更像是越歌。夜阑人静,颜恝幽香暗送。更无人处月胧明。谢谢妹妹的文章,收到了! 亲爱的你多少个BLOG啊……回复2007年07月07日 16:20梨花一枝春带雨1在搜狐文兮 在上文中提到: 对于我这样的后浙百时代的越迷来说,颜恝始终是心里的一个结 一直都觉得她是浙百两代的分水岭。回复2007年07月07日 16:18认真生活2518出那些久远的唱段,甜甜的嗓音轻轻的娇嗔,有的时候觉得颜恝的越剧更像是越歌。夜阑人静,颜恝幽香暗送。更无人处月胧明。 谢谢妹妹的文章,收到了!回复2007年07月07日 15:02文兮对于我这样的后浙百时代的越迷来说,颜恝始终是心里的一个结回复2007年07月07日 14:53
解读滴翠亭 滴翠亭成为焦点,主要这是黑钗小高地,黑粉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来回拉锯所致。 事实是什么,没人在意,作者想干什么,无人问津。 滴翠亭 的主角是谁?不是宝钗,不是黛玉,是坠儿和林红玉; 宝钗是前面一段扑蝶的主角,而且扑蝶也是为这个滴翠亭做的铺垫,不然宝钗无缘无故地跑到滴翠亭于理不合,写作上看上去很突兀; 而滴翠亭两个主角,作者写来是干嘛的?“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是作者借宝钗的口说的原话,自己房里的丫头与贾芸有私,这在古代就是奸淫之辈而不是大开自由恋爱之风的先锋。在作者眼里,林红玉应该是个很不齿的人,脂批后面也有“奸盗相连”之说。盗明明白白是偷虾须镯的坠儿,这奸应该是林红玉无疑。(作者借宝钗之口说出,更有脂评的奸盗相连,应该很明确了。) 滴翠亭事件的结果: 1,偷东西的坠儿被撵, 2,与贾芸有私的小红去了王熙凤那里; 由于没有原本结尾,只能从脂批的一鳞半爪来推测: 1,小红是坏事钮,是作者讨厌的人,在贾府的倒台里起了大力气; (小红在王熙凤处做事,父亲是家里管家林之孝,自己又有心计,如果贾府事败,为自保有动机有能力把贾府的不是告密。看作者写林之孝家的和小红,这种可能合情合理,即贾府之败,林之孝一家是其最直接的推手。) 2,小红是好人,爱情来了挡不住,与偷东西的坠儿不同,当初是作者错怪了她。最终在贾府倒台之后与贾芸携手救危于难。 (87中是这样,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贾府倒台,贾芸也姓贾,即使没被牵连,也绝无冒大不是之险来做蠢事,对于贾芸和小红来讲,宝玉对他两个有嫌无恩,不落井下石都算不错了。) 所以滴翠亭事件,宝钗和黛玉都是不相干的人物,作者只是借一个人的口说出此事罢了。而只有宝钗的性格是知道此事也不会大肆张扬的,因而选择了宝钗。 对于黛玉完全不相干,熙凤处怎样吹风都改变不了她支持黛玉成为宝儿奶奶,而小红的地位也让她在这种事上完全没有发言权。鼓吹嫁祸说的我看来是够恼灿的。
没有完美的——评87. 没有什么东西能称作完美,称做完美只是客气话。 但87确实优缺点还是比较明显的,但被黑粉们一闹,却成了个糊涂潭了。 1,演员年龄问题, 这是客观存在的,全国范围内选角,没有内幕,集中培训1年多,而且角色还是有表演能力的,多是话剧或戏剧演员,但看红楼梦仍觉得表演生硬造作,如果选角年龄更小,会出现什么状况?那就不是拍戏了,那简直就是托儿所了!所以87演员年龄不应该成为被批的目标,你动不动拿原著说事,问题这是电视剧,要演员们来演绎,而不是全部本色演出,隐蔽拍摄的。 2,背景道具服装, 这是由专家学者讨论的问题,用来黑粉我觉得先把自己名号亮出来,看看有没有代表性,才有资格来说这些。你一个完全不了解古代的情况,也不清楚背景服装道具,就在这大放厥词,自己觉得有意思就说呗,被骂正常的,跟帖不正常的。 3,编剧, 这是硬性缺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都存在,你永远不可能把人脑海里的东西搬到频幕上。红楼梦尤其突出,这是因为大家对红楼梦没有共识。本身红楼梦就存在极大争议,你编成任何一种情况都会有很多非议,这不是编剧的问题,而是红楼梦的问题。 实实在在的问题: 编剧没有统筹, 结果就是一集一个戏台,情节之间脱钩,缺乏连贯性。这要说是编剧的问题,但实在是能力问题,非战之罪。红楼梦小说本身就是场景大于情节,它本身就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看书是一回事,看电视剧是一回事,不然为什么叫电视连续剧呢?不连续了,自然是有问题了。红楼梦就是硬搬原著,使之缺乏连续性。同时由于照搬原著,且是以通行本书为本,导致结局情节更生硬,惨不忍睹呀。
平儿的问题 书中平儿基本狗是正面描写,87版又是个端庄稳重的美女演的,因而喜欢平儿的人很多,但书中的平儿来历有些不清不楚,前后矛盾的地方,这里贴出来给大家讨论一下。 《46回》鸳鸯红了脸,向平儿冷笑道:“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作?这如今因都大了,各自干各自的去了,然我心里仍是照旧,有话有事,并不瞒你们。这话我且放在你心里,且别和二奶奶说: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作大老婆,我也不能去。” 《65回》兴儿道:“这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这平儿是他自幼的丫头,陪了过来一共四个,嫁人的嫁人,死的死了,只剩了这个心腹。他原为收了屋里,一则显他贤良名儿,二则又叫拴爷的心,好不外头走邪的。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二爷原有两个,谁知他来了没半年,都寻出不是来,都打发出去了。别人虽不好说,自己脸上过不去,所以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把这一件事放在心上,也不会挑妻窝夫的,倒一味忠心赤胆伏侍他,才容下了。” 向46回这样说平儿是贾府买来的丫头的地方较多,一小与别的大丫头一块长大的。后来给了贾琏做了屋里人,贾琏大婚后就是通房丫头了; 但65回,兴儿的话很明确,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是王家的丫头。 我估计二尤应该是后加进去的,平儿本来是按通房丫头的身份来写的,写二尤时倒为了衬托熙凤的不能容人,就写成陪嫁丫头了。(这里要说是兴儿胡说,也说得过去,不过按作者的写法,应该不会让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不确的话。因为这样太容易误导人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也算宝钗的名句了,在别人帖子里看到,怕起无谓纷争,另开一贴,说说看法; 作为一个作者笔下雪一样的人, “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喜怒不形于色,与人“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要说这样的一个人,热衷于权势,我看需要先迷住自己的魂才能这样认为。 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又做何解呢? 我认为此做柳絮词,是跟人物命运紧密相关的。 旧社会女子只能依附夫君,无法自主,而大家之女连自主择婿的权利都没有,用无根柳絮来比喻命运非常贴切。 所以宝钗的柳絮词与湘云,黛玉的并无二样,一样是难以自主,随风飘荡,时光流转,逝水成尘,只是用积极的想象来说说罢了。 《如梦令》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 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 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唐多令》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3首柳絮词要比其他的咏蟹诗,咏菊诗要好的多。 确实是“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音易好 ”,作者也难脱俗臼。
红楼梦里第一有见识有分说的丫头。 春燕笑道:“他是我的姨妈,也不好向着外人反说他的。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话虽是混话,倒也有些不差。别人不知道,只说我妈和姨妈,他老姊妹两个,如今越老了越把钱看的真了。先时老姐儿两个在家抱怨没个差使,没个进益,幸亏有了这园子,把我挑进来,可巧把我分到怡红院。家里省了我一个人的费用不算外,每月还有四五百钱的余剩,这也还说不够。后来老姊妹二人都派到梨香院去照看他们,藕官认了我姨妈,芳官认了我妈,这几年着实宽裕了。如今挪进来也算撒开手了,还只无厌。你说好笑不好笑?我姨妈刚和藕官吵了,接着我妈为洗头就和芳官吵。芳官连要洗头也不给他洗。昨日得月钱,推不去了,买了东西先叫我洗。我想了一想:我自有钱,就没钱要洗时,不管袭人、晴雯、麝月,那一个跟前和他们说一声,也都容易,何必借这个光儿?好没意思。所以我不洗。他又叫我妹妹小鸠儿洗了,才叫芳官,果然就吵起来。接着又要给宝玉吹汤,你说可笑死了人?我见他一进来,我就告诉那些规矩。他只不信,只要强做知道的,足的讨个没趣儿。幸亏园里的人多,没人分记的清楚谁是谁的亲故。若有人记得,只有我们一家人吵,什么意思呢?你这会子又跑来弄这个。这一带地上的东西都是我姑娘管着,一得了这地方,比得了永远基业还利害,每日早起晚睡,自己辛苦了还不算,每日逼着我们来照看,生恐有人糟踏,又怕误了我的差使。如今进来了,老姑嫂两个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你还掐这些花儿,又折他的嫩树,他们即刻就来,仔细他们抱怨。” 有条有理,有亲有疏,明明白白,是非分明。洋洋洒洒即时发挥近千字,这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小丫头?七品县令也难以述说清楚。87把春燕演的太傻了,这明明白白红楼梦第一丫头呀!
品花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说着,大家来敬。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肯依。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     竹篱茅舍自甘心。   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     只恐夜深花睡去。   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众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端起来便一扬脖。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湘云便绰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縻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     开到荼縻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麝月一掷个十九点,该香菱。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     连理枝头花正开。   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掣。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于是饮了酒,便掷了个二十点,该着袭人。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     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
红楼梦与黛玉之死 很多人很喜欢黛玉,这里说说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帮助。 红楼梦不是神话小说,所以黛玉不可能是泪尽而死,但黛玉之死恐怕没人有疑问;而且是未嫁而夭,这也是推出来的,黛玉只能嫁宝玉,她不会嫁别人,因为她的感情,而且没有为家族牺牲的义务。故而黛玉之死是一定的,但怎么死只能推断; 红楼梦书中带有强烈的第一人称视角,结合当时社会的白话文小说的市场情况,这是本自传性质加入了艺术加工的作品。因为当时的白话文小说是用来说书弹词给艺人用来谋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登大雅之堂。而红楼梦开了先河,这在旧社会是个特例,因而断言,红楼梦自传性质很大,只是在避讳,节末上做了较大的艺术加工; 既然红楼梦自传性质很大,作为书中绝对主角的林黛玉,那就是个相当真实的人了;所以她不可能神化成泪尽而逝,这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怎样会想到泪尽而逝呢?眼睛出血。人眼睛一出血自然想到泪流完了,开始流血了。怎样才会眼睛流血?毒药呗。别信别人说真的流泪会流血泪,那是骗人的。只有毒药才能让人七窍流血。因而黛玉是服毒而死。这又有个自杀他杀的区分,作为一个闺阁小姐,她是弄不来毒药的,故而黛玉是别人毒杀的。 但作者不知道,或者说黛玉被毒死时宝玉不在家中,后来只听说黛玉眼流血而死,自我想象成泪尽而逝。(至于为什么黛玉被毒死,那就靠各自的想象呗,反正就是作者本人他也不会这么说。原因按个人想法有二,1,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2,别人想断了宝玉的想法。) (说了半天,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刚写的时候以为是黛玉服毒自杀,写着写着觉得不可能是自杀。不过也可能是误补导致出血泪而死,人参等大补不当会导致中毒而死,而症状就是眼睛出血。有心人看了有益就看,不值一哂。)
闲扯袭人 袭人的争议比较大,我不粉不黑,说些客观的。 1,袭人与其他的大丫头不一样,她父母健在,是卖给贾府使唤的。 因而她不能做陪嫁丫头,不能做通房丫头,只能做妾。(不然就是违背封建社会的孝道,所以在袭人的终身上,贾府不能单独处置,不然就是违法)。 2,袭人与宝玉的私情违制,但权力被侵害的是袭人,如果是晴雯,就直接是房里人了,但袭人不行,如果收为房里人,必须通知其父母,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不能收为房里人,只能等宝玉大婚后再另外纳妾才行。所以后来袭人才会从王夫人那拿月利而不是纳入编制。 3,正因为种种特殊性,袭人才让人觉得好多疑问,但这些疑问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都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单独说明,这才导致很多人看不明白。(王夫人为什么对袭人那么好?就是因为一个外人为她儿做的牺牲,又为她儿尽心。而晴雯这样做就是本分了。在今天一个道理。) 4,但在贾母处不同,因为袭人坏了规矩,这就会导致失去规矩的权威性;所以贾母并不喜欢袭人。(无论无父无母的晴雯,还是鸳鸯那样的家生奴才,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不会引起贾府的问题,没外人撑腰,生死都在贾府手里。但袭人不同,假如袭人告官,宝玉强占,贾府礼数上是亏着的。所以袭人所为是合情不合理。) 结论: 所以要黑袭人,袭人确实不合礼数,且有父母而不养,图跟主子享荣华富贵,人品上是有些说不过去。 要粉袭人的话,为人处事。当然尽心尽力,有所逾矩,也是牺牲自我,这种损己利人,息事宁人的人格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