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higang0312
mazhigang0312
戒
关注数: 45
粉丝数: 166
发帖数: 22,349
关注贴吧数: 16
金代曲韵中的入声问题
金代北曲与宋元南曲用韵考辨
“甩”“摔”和“蟀”的读音问题
呆
申长洲的日记(豆瓣)
知、照组声母合一与知二庄、知三章对立
声调分阴阳 《中原音韵》系统韵书声调的比较 P83—P84 声调由不分阴阳到分阴阳的问题,赵诚在《中国古代韵书》中评论说:“这三部韵书(《琼林雅韵》、《词林要韵》、《词林韵释》),形制基本相同,完全是一个系统,和中原音韵比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是平声不分阴阳,这是北曲南化的准备。南方语音并非不分阴阳,只是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当南曲作家和演唱家在《中原音韵》的启发下,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对字音阴阳之分有了认识之后,这种阴阳之分就反映到了研究当中,表现在韵书上。首先把平声恢复阴阳的,是《中原音韵问奇集》;继而范善臻的《中州全韵》把去声也分阴阳;接着周昂的《增订中州全韵》又把上声也分阴阳;最后沈乘麐《曲韵骊珠》不仅分出入声,而且把入声也分出阴阳。由不分阴阳到四声都分阴阳,这可以说是曲韵南化的一个方面。
河北中南部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异读
@仁贵西乡五里桥
《刘知远诸宫调》应是北宋后期的作品
贴吧等级名称 略碉
从朝鲜对音看汉语北方方言的果摄字 一般认为,北方话(冀鲁中原等)的果摄字主元音自中古以来经历了ɑ>ɔ>o>ɤ的音变,如北京话:歌 kɑ>kɔ>ko>kɤ。每步的音变时间还是有争议,这里只想讨论一下最后一步的音变下限。 明代时,朝鲜李朝出现过好几位精通朝汉双语的学者,他们用谚文来给当时的汉语标音,以便本国人学习汉语,所以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比如《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等。这些对音教材一般分为左音和右音,左音代表了书面语读书音,比较保守;右音则代表了编书当时汉人的口语音。16世纪初,在1517年左右,朝鲜语言学家崔世珍编纂了《四声通解》,并且用相同的注音方式为《老乞大》《朴通事》两部汉语教材注音,也分为左音和右音。这两部书的左音是以前失传的《四声通考》的俗音,而右音则是崔世珍自己记录的16世纪初期的北方口语音今俗音,从而可以让我们一窥当时的语音状况。 在崔世珍的右音中,果摄见系开口字的元音为ᅥ(ə),见系合口字及其他声母字为ᅩ(o),该摄字在这两个元音下的分布状况与今天的北京话几乎一样,只是”科和“这些本来合口(ᅩ)的字在今天的北京话里读成了开口。”我“字本来是果摄疑母开口字,按照音变规则今天应该读ɤ,可是却读uo,这在16世纪的右音里已经如此,"我"读오。这里可以推测,16世纪前期的北京话的果摄见系开口字音应该已经展唇化,从圆唇o变为ɤ,其他字仍是o,后来又经过了o>uo(uɤ)的演变,ɤ:o对立消失。 在《四声通解》的凡例里,崔世珍曾说:元朝《蒙古字韵》的歌韵音都是ᅩ,而今天的汉语歌韵音或者是ᅥ或者是ᅩ了,所以我要挨个字注上俗音才行。此条也可以证明果摄字o>ɤ的音变至晚发生在明代16世纪前期。 最后再大胆猜测一下,也许这个音变发生的还要早,元宪宗Мөнх хаан,汉译却用了”蒙哥“,而蒙古秘史里用了”蒙客“,大概可以说明这个”哥“已经失去了圆唇特征。
中古汉语的清入声与北京话声调的对应规律
求互相征兵的群 人多的哦
美指快速拉升到91 今年的上限是多少?
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辑。据中华书局一九七八年影印明正统本,除著名曲论家唐圭璋先生删去的冷僻字和字库中没有的个别字外,悉数录入。
汉语方言舌头、半舌五母读音类型研究
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
零声母音节演变成辅音声母音节研究
古泥来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混情况
从“箸”演变到“筷子”的初步考察
潘悟云: 竞争性音变与历史层次 高本汉把西方的历史比较法,运用到中古音的构拟,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后,一批学者试图用历史比较法来构拟各地方言的母语,但是成绩都不是很好。前世纪的70年代以后,汉语史的专家们逐渐明白,汉语各方言的形成有特殊的历史,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地接受中原地区强势方言的影响,形成多个历史层次,只有把这些历史层次分清楚以后,在同一个历史层次内部才能进行历史比较。这以后,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蔚然成风。不过新的问题也出来了。许多人在作历史层次分析的时候过于简单化。他们往往以中古音为出发点,如果一个中古音类在一个方言中有对立的几个读音,就认定是几个来源不同的历史层次。 历史层次实际上分两类,一类是语言接触形成的,如上海话的日母字原来是读n-的,后来从一个强势方言借用过来一批文化词,这个强势方言的日母读z-类音,于是在上海话中就形成了日母的z-层次。这类历史层次实质上属于借词性质,我们把它叫作外源性历史层次。还有一种情况,是方言的语音发生变化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演变的速度不平衡,产生了语音的分化,形成另一个历史层次。如北京话的歌韵,现在读-uo与-ɤ,但是“大、他、那”等字因为属于高频词,成为演变中的强式,还保持原来a类读音,混到麻韵去,形成了歌韵中读-a的历史层次。这类层次是这个方言内部音变的词汇扩散形成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作内源性层次。这两个层次有时很难分得清楚,但是它们在历史语言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很不一样。假设某个历史时代的音类在L1方言中有两个层次P1与P2,P2是外源性的,借自另一个方言L2。为了作历史比较,把这两个层次分出来以后,P1用作L1的历史比较,而P2只能用作L2的历史比较。如果一个方言中的两个层次P1与P2都不是外源性的,它们由方言内部音变造成,处在音变链上的不同位置,那么这两个读音能够为这个方言的音变历史提供内部证据。到目前为止,汉语历史层次的研究大多限于层次的划分,还没有把划分的结果用于语音史,所以不去区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历史层次,不会碰上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分析的结果来构拟方言的原始形式,就非要对不同性质的历史层次作出区分不可。 本文着重讨论内源性历史层次,明白了它的成因,也就明白了区分它们的标准。 内源性层次是词汇扩散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会造成音变过程中的词汇扩散呢?原因很多,上文讨论过的词频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本文讨论另一个重要原因:竞争性音变会造成历史层次。 王士元(1969)说:“不同的竞争性演变在时间上交叉发生,则会产生真正的残留。在这一范围里,必须对新语法学派的原则加以限定:一种语音演变如果没有其他的演变相竞争,这种语音演变就是有规律的。但是确有两种(或更多?)演变同时适用于同一部分词项的情况,这样保存下来的残留形式就是半途受阻的语音演变直接产生的结果。” 语言借用与内部音变所造成的历史层次,有时确实难以分清楚。但是语言借用的时候,是不受语音条件限制的,向某一语言借用的时候决不会只借用某一类音。有人也许会提出,被借方的某个音在借方音系中不存在,借方因为发音上的困难可能会不借用,这就会造成借词中出现语音层面上的选择性。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一些闽语中没有舌尖音ɿ,但是对于北方强势语言中的舌尖元音照样借用,只不过用自己音系中最接近的ɯ来替代它。日语中没有鼻韵尾-ŋ,但是汉语中的后鼻音也还是借用,只是用最接近的音-u来替代。 我们先提出一个概念:音变关系。 当两个音处于同一音变链上,它们就构成音变关系,否则就叫作非音变关系。如,i前的k-与tɕ-是音变关系,因为ki->tɕi-是常见的音变。n-与z-是非音变关系,因为n-不会变作z-,z-也不会变作n-。在发生后高化音变的几个语言中a与o是音变关系,因为它们处在高化音变链a>ɔ>o>u的不同位置上。o与i则是非音变关系。
I'm back! 亡者归来了
为什么都认为声调越多越“中古”?
近代【歌】韵的音值
近代【歌】韵的音值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见系声母腭化现象”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见系声母腭化现象”
关于二十世纪诸宫调的整理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历史地描述了诸宫调作品实体的“丢失”和发现,对20世纪诸宫调的整理与研究概况进行了述评,对一些重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辩证,并阐述了诸宫调研究的若干新思路。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讲唱文学(或艺术)。目前学术界对它有一个趋于公认的定义:它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见《辞海》该条)这一定义基本上揭示了诸宫调的结构特征。只是“短套”之说不够准确,因为现存的诸宫调作品中有一些无“尾”的独立散词。这些独立的散词显然不能称之为“套”,而只能视之为“歌唱单位”。诸宫调是由许多不同宫调的歌唱单位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杂以说白,以敷演长篇故事。它在形式特点、音乐体制和表演方式等方面与其它古代艺术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它的艺术结构是钜鸿的、空前的,因而它具有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汉语官话方言研究》
河北保定方言单字音声调分析
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 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
宕江摄开口入声字的文读由齐齿呼变撮口呼的变化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
元代河北人北曲用韵研究
诸宫调研究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广韵>的声母及他们到今天的变化
浊上变去例外探因
王力先生的学术著作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 丁新邦
残本《刘知远诸宫调》曲牌考证
元杂剧用韵研究
鉴别性显著特征方音对照法”在《中原音韵》研究中另辟蹊径 鉴别性显著特征方音对照法”在《中原音韵》研究中另辟蹊径
邵康节 声音唱和图
学术渊博的大儒为什么删自己的帖子?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的语音性质
广韵中的重纽与重纽归类问题 「重纽」被称作《广韵》中最复杂的现象,使不少音韵学习者望而却步。奈何能把重纽解释清楚的文章却少之又少,不少资料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夹缠不清,抑或故弄玄虚,给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笔者也是经过了一年多的摸索,才大概弄清了重纽到底是个什麼玩意儿。一些心得和经验不敢独享,故撰此文以飨读者。 1、什麼是重纽 我们知道,反切下字决定了韵母和声调,小韵和其反切下字的韵母是相同的,两个小韵有相同的反切下字说明两者韵母相同。在《广韵》中,「器」去冀切,说明「器」跟「冀」韵母是相同的。同时「冀」几利切,「弃」诘利切,则说明「冀」和「弃」韵母相同,由此推出「器」和「弃」的韵母是相同的。「器」和「弃」同为溪母字,两者韵母和声调又相同,意味着「器」和「弃」应该属於同一小韵才对,但《广韵》却把它们分在了两个不同的小韵中。 为什麼会有这种情况呢?会不会是《广韵》的编纂疏忽导致的呢?这不无可能,例如在《广韵》的各种版本中,「卦」和「夬」小韵均作「古卖切」,而在《刊谬补缺切韵》中「夬」为「古迈」切,这显然应该是《广韵》的错误。但前面说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发现前面情况并不少,如「卑」和「陂」,「频」和「贫」,「要」和「妖」,「邑」和「揖」,都属於上述的「反切系联归一类,却列为两个不同的小韵」的情况。而且非常有规律地仅仅出现在唇牙喉音,支脂祭眞仙宵侵盐,八个韵系下(举平以赅上去入)。由此可见这种对立现象绝非偶然,而且在后世的韵图上也体现了这种对立关系。例如在《韵镜》的内转第六开上,「器」和「弃(弃)」分别清楚地列在了「牙音次清」栏去声的三等和四等位置。 需要指出的是,重纽是一种《广韵》中实际存在的现象,并非有了韵图才出现了重纽。换句话说,读《广韵》必须通过系联才能发现重纽的存在,而韵图只是将重纽反映出来了而已。重纽的定义不应该是广为流传的所谓「韵图中三等韵唇牙喉音出现在三等和四等位置上音韵地位相同的两组小韵」,这种定义方式掩盖了重纽的本质。 关於「反切系联归一类,却列为两个不同的小韵」,还有几点说明: 1、除了上述的重纽现象外,广韵中还有一些「后增字」。如《广韵》中有小韵「辟」必益切,又有小韵「碧」彼役切。根据系联两个小韵的声韵地位完全相同,理应归类为一个小韵才对。这种情况不同於重纽,因为在《刊谬补缺切韵》中,没有「碧」这个字,而在《唐韵》残卷中,有「碧色也说文石文美者方彳反一加」,可见「碧」这个字是后世新加入的。由於「碧」所用反切和「辟」不同,《广韵》编辑者就把「碧」放在了相同韵目的最后,这样就重出了一个小韵。这种现象的特点是,重复的小韵在前世韵书中没有出现,且一般只附在《广韵》一个韵目的最后,零星而不成系统。 2、在《广韵》中,唇音作为反切下字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开合口可以混切。例如「化」呼霸切,而「霸」必驾切,「化」为麻韵二等合口字,「驾」为麻韵二等开口字,通过「霸」在中间这麼一搅和,两者竟然通过系联合并成了一类。如果继续系联下去的话,会发现《广韵》整个系统中所有开合口都要系联为一类了,而开合口有区别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通过反切系联时,遇到唇音作为反切下字,要特别注意不能继续系联下去。 总结一下重纽的定义,重纽现象就是「在唇牙喉音,支脂祭眞仙宵侵盐,八个韵系下的小韵中,通过反切系联归一类,却列为两个不同的小韵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韵图上面的反映就是两个小韵分别列在了同一声韵的三等和四等位置上。 2、重纽的分类与语音区别 为了研究的方便,周法高把重纽分为A、B两类,被音韵学家沿用至今。简而言之,有重纽对立的唇牙喉音的重纽小韵中,出现在韵图四等位置的小韵称为重纽A类小韵,出现在三等位置的小韵称为重纽B类小韵。 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反切上下字分别决定了声母韵母和声调,为什麼还会有对立呢?随之而来的疑惑便是重纽到底有没有语音区别。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裏,重纽都没有得到音韵学家的重视。高本汉、王力都把重纽拟作同一类音,李方桂则把重纽归结为方言现象,章炳麟认为重纽两类不过是魏晋时期留下的不同反切,在《切韵》时代已经没有实际的音值区别了。直到周祖谟的研究,才认为重纽有实际的音值区别。后世诸多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重纽,并且在朝鲜语、日语、汉越语中分别找到了相应的证据,但仍没有达成一致。音值具体区别有「声母区别说」、「元音区别说」和「介音区别说」,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区别说,区别都是细微的,以至於切韵时代通过反切已经不能表现的细节。近年来随著潘悟云、郑张尚芳等学者的研究,「介音区别说」逐渐占据上风,并根据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变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 关於重纽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重纽对立的舌齿音到底是归在重纽A类还是重纽B类中呢?这点各家分歧也很大。董同龢认为重纽A类与同韵舌齿音为一类,重纽B独立为另一类。邵荣芬则持相反的看法,认为重纽B类与同韵舌齿音为一类,重纽A类独立为另一类。陆志韦则又持另一种看法,认为重纽B类与同韵知、庄、来三组声母为一类,重纽A类与其余舌齿音为另一类。更深入的研究则有「精组、以母是坚决的A类,庄组是坚决的B类,章组、日母偏向於A类,但偶尔还是可以和B类互通,而知组和来母摇摆於A、B两类之间」之说。 被视为《广韵》中最复杂的现象的「重纽」问题至今仍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各家研究的成果分歧很大,还在争论当中。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仅仅通过考古是难再更上一层楼了。更深入的研究需要通过构拟上古汉语,并依此下推出中古汉语重纽的来源。这方面的研究被称为「古音学」(研究周秦古音),与研究《切韵》中古音系的「今音学」不同,上古音系的构拟还很不成熟,有待於汉藏语系之间的语言横向比较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范强军000 ]进来 @范强军000 把你知道的关于北京话的都写下来,看看你了解多少,不要光复制百科
从《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比较看该书的语音特点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论
汉语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 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 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 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也用在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输入法。 由于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所以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 在2000年左右,台湾“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韵摄表 1通摄:平声:东、冬; 上声:董、肿; 去声:送、宋; 入声:屋、沃。 2江摄:平声:江; 上声:讲; 去声:绛; 入声:觉。 3止摄:平声:支、微; 上声:纸、尾; 去声:寘、未。 4遇摄:平声:鱼、虞; 上声:语、麌; 去声:御、遇。 5蟹摄:平声:齐、佳、灰;上声:荠、蟹、贿;去声:霁、泰、卦、队。 6臻摄:平声:真、文、元;上声:轸、吻、阮;去声:震、问、愿;入声:质、物、月。 7山摄:平声:寒、删、先;上声:旱、潸、铣;去声:翰、谏、霰;入声:黠、屑。 8效摄: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9果摄:平声:歌; 上声:哿; 去声:个。 10假摄:平声:麻; 上声:马; 去声:祃。 11宕摄:平声:阳; 上声:养; 去声:漾; 入声:药。 12梗摄:平声:庚、青; 上声:梗、迥; 去声:映、径; 入声:陌、锡。 13曾摄:平声:蒸; 入声:职。 14流摄:平声:尤; 上声:有; 去声:宥。 15深摄:平声:侵; 上声:寝; 去声:沁; 入声:缉。 16咸摄:平声:覃、盐、咸;上声:感、琰、豏;去声:勘、艳、陷;入声:合、叶、洽。
《蒙古字韵》入声的性质问题
《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中的北宋汴洛方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ytenx.org%2Fkyonh%2Fcjeng&urlrefer=31524e030926be7718a95aa0d8d799cd 《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所谓“守温三十六字母”,是南北朝时代梁朝的汉僧守温选定用来代表汉语语音中一定辅音(声母)的代表字,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称“纽”。按理,既然是辅音的代表字,那就是凡属同一辅音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作代表字,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常见到一些与上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一经选定,又为我国的音韵学界所认同,大家也就习用了。
方言的gkh与普通话的jqx的差异一般都来自中古喉牙音二等字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农场助手】好用吗
【申请合并】申请将 保定方言吧 合并至 保定话吧 申请将 保定方言吧 合并至 保定话吧 合并后的贴吧吧主:mazhigang0312 是否已与各吧吧主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是 是否已经转移需要保留的内容:是 申请贴吧合并的原因:两贴吧的主题都是保定的方言,吧内讨论精神也完全一致,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分设两个贴吧,又介于保定话吧发展更好,故申请将保定方言吧合并至保定话吧。 保定方言吧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w=%B1%A3%B6%A8%B7%BD%D1%D4&tp=0&pn=0 保定话吧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ie=utf-8&kw=%E4%BF%9D%E5%AE%9A%E8%AF%9D
《中原音韵》与《洪武正韵》比较研究
黎新第对“古中原话”入声归调的推论 黎新第用“方言影响说”作为解答。黎文中的说法是,元代的“古中原官话”就如同《中原音韵》一样是清入声字派入上声、古次浊入声字派入去声、古全浊声母入声字派入阳平的,到现代中原官话,古清声母入声字读阴平而不读上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读阴平而不读去声,是受到其他方言影响的结果。“首先,中原官话与北方官话毗邻,北方官话的古清入声字归阴平,可以说,现代中原官话古清入声字归阴平正是受到北方官话强烈影响的结果。”“其次,现代中原官话古次浊入声字不再归入去声而归入阴平,与清入声字归调相混,也可以用清声纽和次浊声纽的特殊联系来加以说明。……但上述情况还只是一种潜在因素,真正导致中原官话(以及即将谈到的兰银官话)归并调类减少的动力,还在于受到南边西南官话的影响。这同中原官话在北边受到北方官话的影响是一样的。” 黎文的观点,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困难就是几个官话方言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方言间的影响?方言之间的整个音类的互相影响而不是个别字音的借入,应该是有条件的,不是随便都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