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higang0312 mazhigang0312
关注数: 45 粉丝数: 166 发帖数: 22,349 关注贴吧数: 16
民国21年(1932)河北景县方言 民国21年(1932) 耿兆栋等修《景县志》方言摘记 “一箍脑儿谓完全和盘托出,一丝不遗也。”(一块儿) “俗谓小偷为三只手。谓多一只手偷人物也。”胡祖德《沪谚》:“三只手,即扒手,偷鸡剪绺者也。” “颔曰下巴壳。” “俗因谓通大便为出恭,且谓大便为大恭,小便为小恭。” “今儿谓近日也。” “众人醵钱饮酒曰打品壶。”《香河县志》:“打平伙,即众醵钱饮酒之谓。” “投晌午,谓前半天也。午读若火。”(石家庄:头晌活。) “俗呼太阳曰老阳。” “过晌午,谓后半天也。” “布谷,邑人呼为光棍儿多锄。” “墙坳亦曰圪崂,俗亦作旮旯。” “多咱,为多少时候也,即多早晚之音变。”《广宗县志》:“问事在何时曰多咱。”光绪十年《玉田县志》:“多咱,何时也。”又“多昝,何时也。又多前儿,多回儿。” “庶子称其生母曰妈。”山东《济宁县志》:“妈,庶子称生母也。”河南《鄢陵县志》:“母曰娘,父妾曰妈。”清同治六年《河南府志》:“小娘曰妈。” “凡做事言语爽快者曰连利。” “劝人作某事曰串通。” “俗谓膀胱曰尿胞。”(尿泡,音suipao) “抬杠,亦谓之抬死驴。”《玉田县志》:“抬掆,以言相觝zhi也。” “荷担执鼗tao鼓,卖闺阁用物者曰货郎。”《南皮县志》;“古以贩物者为货郎,今俗专职贩布者。”《迁安县志》、《盐山县志》同。 “人格卑污,为人所不齿者,俗谓之狗食。”(狗屎) “夜来科,谓昨日也。” “俗谓骂人曰卷。”《香河县志》:“卷,骂人之称。”《济宁县志》:“卷,骂也。”《大名县志》:“骂人曰卷。”《赵城县志》:“骂曰卷。”《邯郸县志》:“骂人曰卷。”《献县志》:“骂人谓之卷。”《青县志》:“骂詈曰骂街,亦曰卷。” “跟班的犹言奴婢,亦谓之细民。” “暗将纸卷置于器中,令人探取一纸以决疑曰拈阄,或曰挝阄。”(今抓阄。) “以手称物曰敁挆。”《集韵》:“敁挆,以手称物。” “演戏用之假面具,谓之鬼脸。” “头曰脑袋,亦曰脑袋瓜。” “趋趋即蟋蟀也,亦名促织。”《济宁县志》:“趋趋,促织也。”《蜀方言》:“促织曰趋趋。”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京师人呼促织为趋趋。”(蛐 蛐) “巴巴,俗语形容词,又甚极之义。如物之极干者曰焦巴巴。” “雇工为主人格外卖力,或牲口格外驯顺,皆谓之填还。”《临清县志》:“填还,得所酬报谓之填还。…今人得子孙牛马之力皆曰填还。” “摆,开也,拨也。又俗谓陈列曰摆。如摆布。” “摊,以手布物也,如摊书。” “不整齐曰邋遢。行不纳履曰遢邋(趿拉)。” “以言谄人曰奉承,或曰溜沟子。” “闲谈无益谓之磕牙。”《解县志》:“闲谈无益谓之磕牙。”《盐山新志》:“磕牙,闲谈也。” “修理故物曰整治。”《大名县志》:“整治,修理也。”《邯郸县志》同。《献县志》:“修理谓之整治。” “俗谓黄昏之时曰擦黑。”《成安县志》:“呼暮曰擦黑。”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竟然都出自四大名著 2015-06-29 21:54 waterfive的笔记本 作者:水5郎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当时已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和流行。后来,清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逐步取代了《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的说法。 “四大名著”全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因此,“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相较于“奇书”,“名著”的称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强调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四大名著承载了许多文化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人的思维智慧、为人处世方式产生了影响,对往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变化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的四大名著公认为:《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是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四部名著的时候定名为“四大名著”,从此定名)。 有许多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句子其实都出自于四大名著,真是不是不知道,例如你知道法制节目每次主持人结尾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竟然出自金瓶梅吗?今天就给大家说下哪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出自于四大名著。 出自《西游记》的名言名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见丈母娘必备荐用语) 《西游记》:第62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道高一尺魔高丈” (法制节目滚动播出词汇) 《西游记》第50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简历自荐用语,常配雄鹰图片) 《西游记》第84回:“老菩萨,古人云: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拜师必备用语) 《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不看僧面看佛面” (黑帮讨债必备口头禅) 《西游记》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 “世上无难事,是怕有心人。” (老师家长鸡汤用语) 《西游记》第2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 “人逢喜事精神爽” (微博常用得瑟配语) 《西游记》第35回:“这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人生何处不相逢” (泡妞常用) 《西游记》第40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其实这句话最早应该是宋·晏殊 《金柅园》:“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土匪最爱用语) 《西游记》第2回:“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西游记其实是四大名著中貌似唯一被禁的,主要好像就是这句话?) “今朝有酒今朝醉” (花钱借口) 《西游记》第5回: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最早出处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黑帮讨债专用语) 《西游记》第16回:“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棋逢对手” (体育频道最爱用语) 《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最早出自《唐诗纪事》卷七十七,“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又是黑帮土匪最爱用语!) 《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长辈语重心长高频用语) 《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 “树大招风” (长辈语重心长高频用语) 《西游记》第33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拿贼拿赃” (捉奸在……) 《西游记》第38回:“你老人家只知念经拜佛,打坐参禅,那曾见那萧何的律法?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 “事不过三” (重要的是要说三遍!) 《西游记》第27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强龙不压地头蛇” (快递镖局行走江湖信条)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冤家路窄” (TVB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45回:“我等正欲下手擒拿,他却走了。今日还在此间,正所谓‘冤家路儿窄’也。”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仰天长叹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28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这句话在《增广贤文》,也有,不过俩书都是明后期的……也无所谓谁先谁后了) “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做坏事被抓必备台词) 《西游记》第53回:行者道:“你看先生说话,常言道,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便是悟空,岂有假托之理?” “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 (国产抗日剧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32回:“大王,怎麼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公益捐助活动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80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 “功到自然成” (武侠小说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43回:“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好男不与女斗” (被家暴丈夫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男不与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 “好死不如赖活着” (劝人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63回:“好死不如恶活。但留我命,凭你教做什么。” “双拳难敌四手” (师傅!打不过怎么破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14回:“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怎么敢与他争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已成二次元捏他) 《西游记》第78回: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朋友妻,不可欺” (绿帽侠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80回:牛王闻言,心如火发,咬响钢牙骂道:“你说你不无礼,你原 来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来寻我!且又赶我爱妾!常言 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灭。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吵架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47回: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外来和尚好念经” (财经文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70回:“ 常言道;‘远来的和尚好看经。’妹妹们!不可怠慢,快办斋来。 “放屁添风” (一直觉得这个词特有画面感和味感!!) 《西游记》第75回:“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可壮我些胆气。” 出自《水浒传》的名言名句 “屋破偏逢连夜雨” (仰天长叹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45回:“祸从天降,灾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指着叛徒时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45回:“ 杨雄 听了,心中火起,便骂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廝倒来我面前,又说 海闍黎 许多事,说得个没巴鼻。眼见得那廝慌了,便先来说破,使个见识。’”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泡妞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35回:“宋江听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最早是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反派抓玛丽苏女主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53回:戴宗道:“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最早出自南宋诗人夏元鼎的《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琼瑶剧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23回:“ 武松 挽住 宋江 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最早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哥哥你回去。” “一不做,二不休” (坏人下手前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21回:宋江道: 原来却在这里! 一不做,二不休,两手便来夺。(最早是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天诛地灭” (发誓高频词汇) 《水浒全传》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查。” “五短身材” (深深的恶意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32回:“这个好汉,祖贯两淮人氏,姓王,名英,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做矮脚虎。”
这些字你常说,却不会写 哕 【读音】yuě 【释义】呕吐。亦指呕吐物 【举例】我撑死了,都快哕出来了。 搲 【读音】wǎ 【释义】舀:用瓢~水。用碗在坛里~米。 【举例】再给我搲勺米来。 鬻 【读音】yù 【释义】溢出 【举例】快关火,要鬻锅了 醭 【读音】bú 【释义】醋或酱油等表面上长的白色霉 【举例】馒头长醭了,不能吃。 敹 【读音】liáo 【释义】缝缀:~贴边。~上几针。 【举例】袖口开了,敹几针就好了。 谝 【读音】piǎn 【释义】夸耀;夸口。 【举例】就他,成天谝他的苹果手机。 擓 【读音】 kuǎi 【释义】1、给…搔痒;2、挎 【举例】后背好痒,给我擓擓。 那个擓竹篮的小姑娘真漂亮。 苶 【读音】nié 【释义】疲倦,精神不振,傻傻的。 【举例】本山大叔把范伟忽悠苶了。 拃 【读音】zhǎ 【释义】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长度。 【举例】这棍儿不够长,差一拃多呢。 尥 【读音】liào 【释义】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 【举例】这马一尥蹶子踢着我了。 潲 【读音】shào 【释义】雨斜落下来 【举例】还不关窗子,雨都潲进来了。 跐 【读音】cī 【释义】申斥,斥责。 【举例】妈妈跐儿了我一顿 溏 【读音】táng 【释义】不凝固,半流动。 【举例】哇,我最爱吃的溏心鸡蛋。 饧 【读音】xíng 【释义】面、糖等变软 【举例】等面饧好了就可以蒸馒头了。 绰 【读音】chāo 【释义】抓取 【举例】快跑,他急眼了,绰棍子了。 扽 【读音】dèn 【释义】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举例】快来人啊,我扽不住他啦! 熥 【读音】tēng 【释义】把已经熟了的食物再加热。 【举例】馒头凉了,熥熥再吃。 趿 【读音】tā 【释义】拖着鞋子。 【举例】你再趿拉个鞋走路,就摔死你! 薅 【读音】hāo 【释义】去掉之意。薅草即拔草。 【举例】诶!你给我撒开!薅头发算啥能耐! 剌 【读音】lá 【释义】划破,拨开。 【举例】这衣服真结实,有刀都剌不坏。 摘自书法网《shufacom》
厾这个“生僻字”我们口语中经常说的 2007-06-19 费卫民(德清) 先来说“厾(dū)”字。 5月28日,快报第30版《读者论坛》上刊登了我的挑刺文章《笃几下应该是厾几下》,文中我简单说了说:“笃”与“厾”两字读音相似,笃读dǔ,厾读dū。《现代汉语词典》“笃”字释义:忠实;一心一意;(病势)沉重;很;甚;姓。“厾”字释义: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厾”字因为有些生僻,很多媒体都误用成了“笃”,快报也错过好几次。 那么,“厾”字缘何成了生僻字呢?其实“厾”字还可写做“豖殳dū”(该字作为“厾”字的异体,大部分字典上都有,但电脑文字输入盘却打不出)。《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中有“豖殳”而没有“厾”。《辞海》中“厾”、“豖殳”分设。对“豖殳”字的释义均为:椎chuí,击物也。 《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中没有“厾”字,是否说明“厾”字存在的年代不长?非也。《水浒传》(距今约600年)第一百零三回第3段:“拆开纸包,看那银子,果是雪厾(语气词)。”《缀白裘》(流行于明末清初,成书于乾隆年间):“你厾两个老人家(人称代词的多数)。”这些都说明“厾”字的存在要早于《康熙字典》。“厾”字在《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有收录。 在我们平时的口语中 ,“厾”字的用途非常广泛。作“丢”(“厾”与“丢”字形相像)时:厾(丢)掉、厾脱。作“放”时:东西厾(放)在屋里。作“敲”时:指头在桌上厾(敲)了几下。作“击”时:玻璃窗被厾(击)破了。语气词:拆开纸包,看那银子,果是雪厾。人称代词的多数:你厾(们)两个老人家。还有:厾背脊(背后打小报告)、牙齿厾厾齐(不要胡乱说人坏话)、衣服上滴了一厾(滴)油、盛了一厾厾(点点)饭、厾墨(随意画的画)、点厾(画家随意点染)等等。 “厾”字释义如此之多(《汉语大词典》:方言、丢、轻击轻点、语气词、人称代词的多数等),语言涉及如此之广(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江西、四川等地区),却书面难觅的现象实属罕见。主要原因是早于《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等都没有收录该字,而“豖殳”字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海》中的释义主要也只有“椎,击物也”。百姓口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厾”字长期以来被近音字“笃dǔ”所误用,久而久之,大家对“厾”字也就视同陌路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