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寒流3309 赤道寒流3309
关注数: 56 粉丝数: 503 发帖数: 19,750 关注贴吧数: 14
【科普】地球冬冷夏热的原因 请横屏观看以北京为例,夏至时太阳穿过的大气层厚度为1080公里,而在冬至时太阳穿过大气层,厚度为1940公里,其中大气穿过的对流层,夏至时厚度为12.96公里,冬至时为23.28公里,所以冬季得到的太阳热量,只有夏季得到的55% 同理,以漠河为例,夏至时太阳穿过的大气对流层厚度为13.92公里,冬至时则为30.48公里,冬季得到的太阳热量,只有夏季得到的45% 为什么要强调大气对流层呢?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的大气层,对流层是最贴近地表的那一层,其他的大气层都比较稀薄,而对流层相对密度较高,受阳光热量的影响有显著的效果! 请横屏观看所以,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冬至时阳光经过的大气层厚度要大于春分时经过的大气层厚度,春分时阳光经过的大气层厚度要大于夏至时阳光经过的大气层厚度;但对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比如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和大陆最南端的滘尾角,纬度分别只有18度和20度,虽然夏至时阳光穿越大气厚度,仍然是相对于冬至和春秋分是最薄的,但事实上阳光穿越大气厚度最薄的,时间都是在夏至之前和夏至之后,因为夏至时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这两个地方,太阳光是从北边斜射过来的,所以夏至时这两个地方,阳光穿过大气的距离,反而比阳光直射这两个地方所经过的大气层要厚!又如赤道,春秋分的时候,太阳直射,经过大气的距离是最短的,而在夏至和冬至的时候,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所以,阳光直射经过的大气层距离反而比春秋分时要长些!
【学习】空间站天宫课堂笔记 1.太空生理 在太空中人的新陈代谢是照常进行的,这个地面上没两样;所不同的是,由于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有些生理功能会减弱或发生变化,比如肌力衰退,血液分布与地面不同等;所以在太空中,航天员要通过日常锻炼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及肌肉力量的维持 在太空中锻炼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要找到着力点或支点才能进行锻炼,这也就是太空自行车为什么是靠墙固定的原因;太空跑步机,由于考虑到使用中会对空间站产生振动干扰,所以安装减震装置,就是隐藏在跑步机下面的弹簧;另外,必须使用专用装备将自己束缚在跑步机上,才能取得与在地面使用跑步机一样的效果! 2.太空生活 太空的饮食是必须都用袋子进行的,不然液体会到处乱飘,不仅影响进餐,还会危及飞行安全!在太空中不能吃容易产生碎屑的食品,如饼干等,还有粉末状的食品也是不能食用的;饮水时必须使用专用的饮水袋,采用管夹吸水的方法饮水;想喝茶或牛奶以及咖啡时,茶叶和奶粉还有磨碎的咖啡豆是预先放置在袋子里的,使用专用的饮水机往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温热水,摇匀之后就可以饮用了! 在太空中,垃圾自然也是必须装入垃圾袋中集中处理,这点不用多说 水是宝贵资源,太空中使用的是循环再生水,将人体产生的废水集中到再生水处理系统中,完成处理之后即可饮用! 在太空中理发,刮胡子都必须使用专用的集尘装置,一边进行一边收集剪下来的头发和胡须,这样就不会到处乱飞,影响安全和卫生! 太空中刷牙,洗脸和洗头,刷牙和地球上面没两样,也是用水漱口;不同的是,只能把漱口水在刷完牙之后喝下去!洗脸是用湿毛巾擦拭之后,再用干毛巾擦一遍,即算完成。在太空中是把洗发水放在头上,然后套上浴帽进行搓洗,完成之后用毛巾擦干即可! 3.失重感觉 在太空中,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事情都会变得非常奇妙;因为太空一直是处在失重状态,所以你采用在地球上面依靠重力的方法,在太空中显然是不可行的!比如说在地球上走路,你用地球上的脚步,在太空根本就走不了;所有的动作,在太空中都必须找到一个支点和着力点才能进行!但是在转身的时候,你转动手臂即可完成自己的转身,这和陀螺仪其实是一个原理;你如果用吹气的方法使自己转身,在舱内动不了;在外面太空中,身着出舱航天服的你,会在空中翻跟头旋转不停! 在失重状态下,太空中是没有浮力的;在地球上,气球中充入氢气或氦气会飘起来,但在太空中不会,它就悬浮在那;你拍打它的时候,它就会被打跑,不会飘在天花板上;气球会在哪里,取决于你把它拍到哪! 在太空中,水中的气泡不会出现在水的表面,而是一直在水里。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在太空中用水滴做出一个双重像透镜! 在太空中是在睡袋里睡觉的,睡觉时候必须把睡袋固定好,否则你就会在卧室里到处乱飘,东碰西撞,最终可能失眠,所以必须固定好,才能睡个安稳觉!
【新闻•头条】继往开来的里程碑,长征火箭第400次发射! 今天,也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在他指挥首次发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 8:11,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将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新技术试验验证。执行本次任务的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本次成功发射的实践六号05组A星、B星分别由八院、五院抓总研制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至今,长征火箭51年间实施了我国92.1%的航天发射任务,先后将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为96.25% 在400次发射里,前三个“100次”分别用时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从2019年3月10日至今,仅用2年零9个月 在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看来,“长征火箭4个百次发射,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100次,更高更远200次,脱胎换骨300次,大国重器400次。” “在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的背后,提高的不仅是发射频率,也是发射能力的整体提升,更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体现。”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指出,在最近的100次发射中,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均由长征火箭送入太空 目前,正在服役的11个基本型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和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并能支撑无人深空探测 在最近的100次发射中,还涌现出长五B、长七A、长八等新成员,“长征家族”不断壮大,为中国航天探索宇宙提供了更多可能 目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将有力推动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首次火星采样等航天重大工程开展 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新老火箭将实现全面交替,火箭重复使用、落区控制、无人值守发射、多星部署等技术的突破,将使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再次实现新跨越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还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以“长征”这部英雄史诗命名的长征火箭实现400次发射,正是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与航天精神一脉相承、交融互通、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