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静心念佛 以清静心念佛
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
关注数: 59 粉丝数: 57 发帖数: 3,989 关注贴吧数: 31
幸福人生从孝敬父母开始 《父母恩生难报经》中说,有一天,佛陀带领众弟子往南方行走,见到路边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对这些骨骸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阿难不解地问:“您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众人所皈依敬仰,为何要礼拜这堆骨骸呢?”佛陀说:“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遗骸,由于这个缘故,我今天理应对它顶礼。” 父母对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真可谓恩重如山。家庭条件好的不易看出,在家境贫寒的家庭里,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显露无遗。生长在十年动荡时代的儿女们都有一个至深的体会,父母为了儿女能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能在人前不被人看不起,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从无怨言。可是当儿女长大了,为着各自的前程去打拼之时,却把父母淡忘在那穷乡僻壤!待到自己年事渐高,推己及人,想到当年父母的不易之时,良心发现,一生追求的水月镜花淡去了浓浓的血脉情深,回头时,大多数都是与父母阴阳相隔,正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待。”悲呼! 香港有人作了个专访,发现富豪排行榜的前100位中,大部份是对父母十分的孝顺,有些人虽然个行为不检点,但对父母的真诚孝敬弥补了财库缺憾而富甲一方。 很多人都怨自己事事不如意,却没有回头检讨一下自己对父母如何。不孝敬父母之人,人生有财也打折啊。更何况很多人是财不够用。
莲池大师思想特色 莲池大师于净土诸经中,特重《佛说阿弥陀经》。师以《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为至简至易、最为要约的法门,认为依《阿弥陀经》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入佛之知见。师于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卷一中,列出佛说此经有十义:1.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2.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3.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4.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5.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6.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7.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9.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10.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由此可知《佛说阿弥陀经》,实为世尊大悲本怀的流露,是为末法苦恼众生,所开示的出离生死之唯一捷径。大师据华严五教的教判,将《阿弥陀经》判为顿教所摄,亦兼通终教及圆教。因正摄于顿教,所以此经,虽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以即身成办生死大事,故迥异于渐教要以历劫修行,始能位隺不退;兼通于终教,所以念佛生于净土,然后才能逐渐成佛;分通于圆教,所以此经述说净土的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处处尽是如来的化现,这就是华严别教一乘的事事无碍境界,《无量寿经》说,能于宝树中见十方刹,阿弥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于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两经均正摄于顿教。大师认为修净土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师以《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则无关宏旨。一心不乱,当分“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两方面:事的一心,在于执持名号时之忆念,即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念佛的名号,字字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不间不断,除此佛念,别无二念,因此将贪、瞋、痴等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能达于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调伏烦恼,但还不能破除烦恼。理一心为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更应反观审察此忆念之根源,达于极点,则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二个阶段:1.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无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为非有非无,离四句,言思路绝,无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此不涉事相,为纯理观,此观力成就即入见道位,可破除烦恼杂心。 望月信亨之《中国净土教理史》谓:“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经》之一行三昧,《华严经》之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中观佛之真如法身,毕竟得住正定所说,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观经》之至诚等三心,《起信论》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论》之清净等三心,乃至华严十心、宝积十心,此一心中无不具足。《净名》之八法,德云之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亦不离此。此名菩萨念佛三昧,又名达磨直指禅,亦说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实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见念佛虽然容易,其理实深不可测。莲池大师所见之念佛法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近人有以念佛法门为接引初机的浅薄之教,则是一种未能深入净土教理的蠡测之论。莲池大师又据宗密大师之《普贤行愿品疏》,分念佛有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此四种念佛后后胜于前前,以称名念佛最浅近,实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实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顾,并非别出方便。莲池大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亦即在于此。关于一心不乱可分事、理二种一心来解释,虽从净觉仁岳以来即有此说,但仁岳及以后之天如、性澄等大师,均是以天台教之立场,说出理一心,以释一心三观之义,是以此义作为倡导台净融合的立论根据。莲池大师体究理之一心,即是体究审察获自本心之意,此亦即达磨所传的当下直指的禅,大师即以此为禅净合一之理论根据。但此说不同于永明延寿等诸师,永明等师为救一般浅薄禅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实修者,故劝以兼修念佛,仍以禅宗、净宗为两门。而到莲池大师,则倡导禅净不二的同归之说,而不是兼带或双修了,此可为其特色。
单提净土,融汇各宗 莲池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乱,有事有理。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如前体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无,离于四句,观力成就,获自本心,名理一心,属慧门摄,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有人诘难大师: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师回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作住止否?还肯就犬冢牛马同槽而饮啖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此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净土疑辩》)莲池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发人深省,于净宗的弘扬,厥功甚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