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言◎
T1可言
埖褪殘葒圊莕尐。嚥孒飛埘,綠氺亽傢繞。枝丄柳綿吹ㄡ尐,迗涯何処兂芳愺。
关注数: 437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15,101
关注贴吧数: 9
【论道】圣人的形象 《老子》中圣人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恐怕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但是书中却明确给出了圣人形象的描述:使我介然有知。 介然:戒备,武装。有知:有智慧,有知识。 让我拥有武装和智慧。
【论道】今晚公布人类首张黑洞图! 2019年4月10日晚9点,全球六地(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将通过协调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将宣布一项与超大质量黑洞照片有关的重大成果,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即将在全球六地同步发布。 黑洞这个人类一直试图去破解的难题,一时间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
【论道】马王堆帛画上给出的得道之路
【论道】“行道”的理解 《老子》三部曲“无为”“得一”“行道”终于进入最后一环。实际上开头三篇是《老子》文章的硬核部分,其它内容都是这三篇的延续和补充。由于后面的理解与实际结合太过紧密,我也没有完全读懂,所以本次的华山论剑以本章结尾。 “行道”章节老子明确给出三种行为: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位置在上的人闻听道,他会勤奋地去施行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位置在中的人闻听到道,他不确信道到底存在与否;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位置在下的人闻听到道,他极力嘲笑它。如果它不被嘲笑就没资格被当做道。
【论道】“得一”的理解 “无为”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各家所言都很有道理。 最终以---一剑的解释: 无为,它就是什么都不干预! 独占鳌头,暂时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其他各家暂时保留意见,等待适当时机再论高下吧。
【论道】一句正解“无为无不为”,其它解释都是误人子弟 《老子》一书是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的,其:尚无为以欲治天下。 个人理解《老子》的精要多在于儒墨二家,其都在各欲尽人力以救世乱。 从以上的初心来解释《老子》才不会误人子弟: 无为就是无不为。 无不为就是无所不为。 无所不为就是全部都为。 全部都为就是万众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现在清楚了无为就是万众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除此之外的其它解释都是误人子弟。
【论道】何谓玄德 道经里面出现三次: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个人理解,玄德就是双赢,或者是三赢。 玄是指两股以上的绳子扭在一起。
【论道】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蝲隈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怀德浑厚的统治者就像婴儿:蜂蝎虫蛇不会叮咬他,猛禽猛兽不会捕捉他。 婴儿的筋骨柔弱而握拳牢固,对于男女交合之事无知但他生殖器却勃起,这是精纯的极致;整天哭而不嘶哑,这是和谐的极致。 和谐意味着恒常,知和意味着明达,有益于生命意味着吉祥,让心用气意味着强暴。 如果某个事物变得强壮,它就会很快衰老,这称作叫不与道同,不道的事物会迅速终结。
老子与庄子(下)
老子与庄子(上)
掌控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平等自由 《道德经》是二元运动学说。 其中心思想是平等自由带来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论道】善人何解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第四十二章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第七十一章 书中出现了2次,善人怎么解释比较合适呢? 好人,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有能耐的人,善良的人?
【论道】以道御器真的正确么?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通用解释: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 前不久的一篇报道颠覆了我的观点,文中说中国科技的不足: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第二,缺乏工匠精神。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我们应该审视一下原本的观点【道为本器为末】的正确性了。
健身
【论道】道德经第一定律:和光同尘 林妹妹镇楼
图片签名档
【论道】诸葛亮不会打仗? 我小的时候一直非常崇拜诸葛亮,觉得他每句话都说得特有道理。 结果昨天读到一句: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忽然之间觉得诸葛亮未必有那么厉害,要不最后蜀国也不会灭亡了。 再读读出师表,觉得心里很茫然...
历史上的14次佛道大辩论 从520-1258的700多年间,由皇权组织了多次佛、道大辩论,比较著名的有14次。其中道教输了7次,佛教输了4次,不分上下3次。开始只对参赛选手进行罚法,后来波及到整个派别的兴衰。北齐文宣帝555年道教输后北齐国内就没有了道教的存在;唐朝总的来说佛胜的多,可佛就输了一次就来了个“会昌灭佛”;做为处罚让输方进入对方阵营,这样太让人难以接收了。 1、北魏孝明帝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昙无最驳倒了姜斌,姜斌配徙马邑。 2、北齐文宣帝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道教一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 3、北周武帝天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 5、隋文帝583年,道教一方为张宾、佛教一方为彦琮,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胜负无记载。 6、隋炀帝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佛胜。 7、唐高宗659年,道教宗师李荣(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基本上道士负多胜少,一说每次均败北。 8、唐高宗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败北。 9、唐玄宗730年,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崇福寺僧智升撰《开元释教录》20卷,记载佛教的盛况,并言佛藏以5048卷为定数。李邕撰并书《麓山寺碑》,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寺。 10、唐德宗796年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开始互有矛盾,分歧争论较为明显,最终“同归于善”。 11、唐武宗841年,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从结果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这次辩论是道方占上风。 12、唐武宗845年,道士赵归真、佛门高僧知玄大师,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道方获胜,知玄放还桑梓。史上有名的“会昌灭佛”事件开始。 13、元宪宗1255年,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与以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在御前展开辩论,论题仍是《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的真伪,道教败北,次年李志常辞世,将掌教位传于张志敬。 14、元宪宗1258年,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500余人,各出17人参加主辩。以张志敬为首的全真道一方,道败,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
坚持无神论,大神们请走开! 量子力学无神秘,唯物主义世界观才是我们的根本。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