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言◎
T1可言
埖褪殘葒圊莕尐。嚥孒飛埘,綠氺亽傢繞。枝丄柳綿吹ㄡ尐,迗涯何処兂芳愺。
关注数: 437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15,099
关注贴吧数: 9
追授市民胡友平“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有感 题.胡友平 善恶需人御,及时救命危。 胸间燃正气,勇夺强徒威。 浴血苏州地,驱凶母子归。 殒命扶道德,英勇且无畏。
易---讲讲这个字 《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
离离原上草的离离是啥意思? 白居易的道学怎么样?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肖故能大。 中央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前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发出了灵魂拷问:怎么都是工笔,写意呢?大写意没有,小写意也没有,国画是完了么? 这个问题值得美术界的每一位从事绘画创作的人去深思的问题! 靳尚谊:连点儿小写意都没有,你看!没有!没有写意、大写意,没有!包括小写意的也很少,都是工笔!为什么?你们国画系怎么成这样了?完了吗?就这些?
雄关漫道真如铁,请下 雄关漫道真如铁
上点强度:季姬击鸡记(求下联) 季姬击鸡记
相恋10年供女友考研的男子去世了 路该怎么走?
说说我最讨厌的对联 1楼防删
这里越来越有意思了 都开始胡乱的瞎猜了! 就因为实在是看不懂而已。
也说柔弱胜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聊聊占卜的来历 1楼防删
道解儒解真解假解 谁知道呢?
易学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绝学的 可悲,没一个真懂的。
说说易学的阴阳 最近好多人谈阴阳,你真的知道阴阳是什么么?
生或者死?能选择么? 1楼防删
《应帝王》庄子 鉴于最近吧主的帝王学说又火爆起来,特发此文。
从庄子的吾丧我说起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不懂就问,上面写的啥? 不认识,求教各位大神。
海峡两岸烟火秀
有没有高人
不懂就问,为啥要平仄对应 (聯)連也。連者,負車也。負車者,以人輓車。人與車相屬,因以爲凡相連屬之偁。周人用䏈字,漢人用連字,古今字也。周禮:官䏈以會官治。鄭注:䏈讀爲連,古書連作䏈。此以今字釋古字之例。从耳从絲。四字今補。會意。力延切。十四部。从耳,耳連於頰。故从耳。从絲,絲連不絶也。故又从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贴春联的日子了。
有人想听,那就说说阴阳 1楼防删
说说绝学 1楼防删
入门后的第一个字“若” 1楼防删
开启玄门的“一” 1楼防删
开启玄门的“一” 1楼防删
谈谈道门后的世界 很多人喜欢说破解《道德经》,每次看到这个标题都觉得有点搞笑。 介绍一本书《道诡异仙》,其实道门后的世界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本书就是打开玄门的钥匙,让每个人都看到不同的世界。
王振今已经三年没见过了,最后是2020年中 不懂的问题就对中文说文解字释义吧,不懂的联系就用中文相位差品相吧,不懂的规矩就去寻求中文氏的旗号吧。惚恍义在心勿心的心光,动念的观念,反之是观念的动念。 看懂王振今的心地图谱了吗?不懂不问还反驳不了就不要妨碍世界进步对我煽情装蒜! ………………………利益………………………人(雄性)▼精神意魂魄己已巳 ………………………需要 ………………………价值 ………………………-▲【天门2】 ……………………↙↗↘↖ (欲望)神A赤火…………青水B精(信仰) ……………↙↗C-(思想)-↘↖【天门4】 (观念)恍◆〓〓〓黄土〓〓〓◆惚(动机) 【天门3】↘↖意2(想思)↙↗ (认识)魂1白木…………黑金3魄(实践) ……………………↘↖↙↗ ………………………-▼【天门1】 ………………………资本 ………………………条件 ………………………环境………………………民(雌性)▲魂魄意精神己已巳
AI智能不能解开道学 有道友最近迷上了AI智能,以为通过AI就可以真正学习道学,我看不见得。 我们知道道学本身论述的是《易》原理,天的行为规范,叫道德;地的行为规范,叫仁义;人的行为规范,叫忠信。 所以道学是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的入门书,想在道学上有所得,必须以这3门学问作为基本,否则不管是通过AI也好,通过其他语言也好,统统都是文字游戏,毫无用处。 《易》为神语,《道》为善言,奉劝各位道友,远离AI,亲近数学。
儒家不能说吗 不同意怎么进步呢
笑谈中庸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为什么首都是北京 1楼防删
道德经第八十章解读之二 小国寡民
“阳”与“阴”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翻译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 (侯王)拥有了大的形态(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天下的民众就会归附(侯王);民众归附了侯王而侯王不伤害民众,国家就安定太平。(大的形态好比)音乐和美食,(能吸引)过往的客人停留。所说的道,是平淡没有味道的,是看不见的,是听不到的,是摸不着的。(味觉或嗅觉、视觉、听觉、触觉,都感觉不到道。)
求解:什么叫“得一”? 李二篮子问了奇怪的问题:哥,请问怎么自证自己得一。 回复:得一,赚钱大于自己花费。失一,赚钱无法满足生活。执一,赚钱=花费。 但是我不知道回答的对不对,各位道友怎么理解什么叫“得一”?
第三十章翻译以道佐人主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用道辅佐领导时(以道佐人主和以道佑人主是平等关系,不是说人主只靠佐就可以称霸天下),不以兵力强加于天下(收取赋税),他的任务是把赋税变成成果还给人民。 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成果,并不以兵力强大而强行索取。达到成果而不骄;达到成果而不矜;达到成果而不占有;叫做成果不强加于人民。事物壮大就会衰老,叫做不道,不道早于道。
通行本43浅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短短一句话,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正本清源: 道德,行为规范。 ”道“在道学中,特指动词”导“。解为行动,行为。 ”德“在道学中,特指名词”得“。解为规律,规范。
洪水带来的文明 道汜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解: 代表着长江流域远古文明状态的炎帝文化和代表着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状态的黄帝文化结合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基点。长江和黄河两条河流的泛滥,导致下游土地肥沃,所以很早就开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谁对谁错?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人之初,性本恶。谁对谁错?
九旬老太摔打物品大闹快餐店,必然就这么算了 近日,浙江绍兴,一位店家发视频称,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在她店里大闹,摔打物品。店家称,老太太已在其店中吃饭近半年,就因为当天没有豆腐脑,她就大闹餐馆,后来民警赶到处理,将老太太带走。 老太太摔了瓶瓶罐罐,还将手伸进食物里,造成食物浪费,店家又不敢出手制止,只得报警求助。有媒体报道,老太太在他这里免费吃了半年早餐。店家的委屈心情可想而知。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弑父 《封神1》的故事主题讲君臣、血缘等各种条件下的父子关系。把“质子”这一设定摆在了十分显眼的位置:商朝四方属地八百诸侯,每位诸侯都要送一子到朝歌作为质子,年少离家的他们与生父有着父子之名,又与有养育教导之恩的殷寿有父子之实,即是人质又是臣子,这种天然的矛盾性构成了影片最主要的戏剧冲突。 质子们,注定是要弑父的,因为身处于权力斗争旋涡中心的他们,从出生起就被套上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枷锁,只有和“父亲”展开斗争,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才能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一切主动权。 殷寿强指四位伯侯谋反,要求四位质子亲手弑父后取而代之: 北伯侯崇侯虎之子崇应彪野心最大,早已被殷寿驯化,拜别生父后主动杀之; 南伯侯鄂崇禹之子鄂顺与生父一样耿直,抽刀抗命被反杀,即是贞烈,亦是愚孝; 东伯侯姜桓楚之子姜文焕进退两难、不知所措,全靠生父主动送死才侥幸过关; 唯有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想出一条两全之策加以拖延,暂时保住了臣子的忠诚和儿子的伦常。
道德 不想说话,有缘自悟。
魔焰涛天? 嚣张至极
618年中考试 简答题: 他是谁? 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解读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 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最大的成就就是缺点,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大的满足就是行动,它的作用永不穷尽。最大的直路是圆圈,最大的智巧是愚拙,最大的辩解是不言。躁热战胜静寒,静寒战胜躁热。清静就能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 椰胡漂泊者 你的解读,只会误人子弟。
“开天眼” 在道家学说中,天眼的位置在人体上丹田的位置,即两眉之间的泥丸穴,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地真》。 《太乙金华宗旨》记载有两句真言: 第一句: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这句透露了天眼的位置; 第二句: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这句告诉丹道修炼不可轻易意守天目处的上丹田。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 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也谈及过“回光”一词。原句是这样的,“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回光返照,疑神丹穴,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
仁学[谭嗣同] 自叙 "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元"从二从儿,"儿"古人字,是亦"仁"也。"〈无〉",许说通"元"为"〈无〉",是"〈无〉"亦从二从人,亦"仁"也。故言仁者不可知元,而功用可极于〈无〉。能为仁之元神于〈无〉者有三:曰佛,曰孔,曰耶。佛能统孔、耶,而孔与耶仁同,所以仁不同。能调〈变〉联融于孔与耶之间,则曰墨。周秦学者必曰孔、墨,孔、墨诚仁之一宗也。惟其尚俭非乐,似未足进于大同。然既标兼爱之旨,则其病亦自足相消,篕兼爱则人我如一,初非如世之专以尚俭非乐苦也。故墨尚俭非乐,自足与其兼爱相消,犹天元代数之以正负相消,无所于爱焉。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在秦有《吕览》,在汉有《淮南》,各识其偏端。仁而学,学而仁,今之士其勿为高远哉!盖即墨之两派,以近合孔、耶,远探佛法,亦云汰矣。吾自少至壮,偏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苀〉,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二三豪俊,亦时切亡教之忧,再则窃不谓然。何者?教无可亡也。教而亡,必其教之本不足存,亡亦何恨。教之至者,极其量不过亡其名耳,其实固莫能亡矣。名非圣人之所争。圣人亦名也,圣人之名若姓皆名也。即吾之言仁言学,皆名也。名则无与于存亡。呼马,马应之付也;呼牛,牛应之可也;道在屎溺,佛法是干屎橛,无不可也。何者?皆名也,其实固莫能亡矣。惟有其实而不克既其实,使人反瞀于名实之为苦。以吾之遭,置之婆娑世界中,犹海之一身涓滴耳,其苦何可胜道。窃揣历劫之下,度尽诸苦厄,或更语以今日此土之愚之弱之贫之一切苦,将笑为诳语而不复信,则何可不千一述之,为流涕哀号,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留怍券剂耶?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然真能冲决,亦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故冲决网罗者,即是未尝冲决网罗。循环无端,道通为一,凡诵吾书,皆可于斯二语领之矣。所惧智悲未圆,语多有漏。每思一义,理奥例赜,坋涌奔腾,际笔来会,急不暇择,修词易刺,止期直达所见,文词亦自不欲求工。况少有神悟,又决非此世间之语言文字所能曲达,乃至非此世间之脑气心思所能径至。此古之达人,悼夫词害意,意害志,所以宁终默尔也。庄不云乎,千世而一遇大圣人,知其解者犹旦暮也。夫既巳着为篇章,即堕粗迹,而知解不易,犹至如此。何哉?良以一切格致新理,悉未萌芽,益复无由唔入,是以若彼其难焉。今则新学竞兴,民智渐辟,吾知地球之运,自苦向甘,再惭吾书未餍观听,则将来之知解为谁,或有无洞抉幽隐之人,非所敢患矣。成书凡五十篇,分为二卷,首界说二十七条。华相众生叙于虫虫虫天之微大弘弧精舍 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 一、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二、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 三、通之义,以"道通为一"为最浑括。 四、通有四义: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安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 五、"仁"亦名也,然不可以名名也。恶名名者,故恶名;知恶名,几无仁学。 六、不识仁,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 七、通之象为平等。 八、通则必尊灵魂;平等则体魄可为灵魂。 九、灵魂,智慧之属也;体魄,业识之属也。 十、智慧生于仁。 十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十二、仁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十三、不生不灭,仁之体。 十四、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 十五、生近于新,灭近于逝;新与逝平等,故过去与未来平等。 十六、有过去,有未来,无现在;过去、未来皆现在。 十七、仁一而已;凡对待之词,皆当破之。 十八、破对待,当参伍错综其对待。 十九、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 二十、参伍错综其对待,然后平等。 二一、无对待,然后平等。 二二、无无,然后平等。 二三、平等生万化,代数之方程式是也。其为物不贰,故生物不测。不贰则无对待,不测则参伍错综其对待。代数如权衡然,参伍错综之不已,必平等,则无无。试依第十四条"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之理,用代数演之。命生为甲,命灭为乙,不字为乘数,列式如左: 二四、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 二五、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二六、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 二七、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群学群教之门径在是矣。 仁学一 一 偏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筦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囗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夫人之至切近者莫如身,身之骨二百有奇,其筋肉、血脉、脏腑又若干有奇,所以成是而粘砌是不使散去者,曰惟以太。由一身而有夫妇,有父子,有兄弟,有君臣朋友;由一身而有家、有国、有天下,而相维系不散去者,曰惟以太。身之分为眼耳鼻舌身。眼何以能视,耳何以能闻,鼻何以能嗅,舌何以能尝,身何以能触?曰惟以太。与身至相切近莫如地,地则众质点粘砌而成。何以能粘砌?曰惟以太。剖其质点一小分,以至于无,察其为何物所凝结,曰惟以太。至与地近,厥惟月。月与地互相吸引,不散去也。地统月,又与金、水、火、木、土、天王、海王为八行星;又与无数小行星,无数彗星,互相吸引,不散去也。金、水诸行星,又各有所统之月,互相吸引,不散去也。合八行星与所统之月与小行星与彗星,绕日而疾旋,互相吸引不散去,是为一世界。此一世界之日,统行星与月,绕昴星而疾旋。凡得恒河沙数,成天河之星团,互相吸引不散去,是为一大千世界。此一大千世界之昴星,统日与行星与月至于天河之星团,又别有所绕而疾旋;凡得恒河沙数各星团星林星云星气,互相吸引不散去,是为一世界海。恒河沙数世界海为一世界性。恒河沙数世界性为一世界种。恒河沙数世界种为一华藏世界。至华藏世界以上,始足为一元。而元之数,则巧历所不能稽,而终无有已时,而皆互相吸引不散去,曰惟以太。其间之声、光、热、电、风、雨、云、露、霜、雪之所以然,曰惟以太。更小之于一叶,至于目所不能辨之一尘其中莫不有山河动植,如吾所履之地,为一小地球;至于一滴水,其中莫不有微生物千万而未已;更小之又小以至于无,其中莫不有微生物,浮寄于空气之中,曰惟以太。学者第一当认明以太之体与用,始可与言仁。 二 以太之用之至而可征者,于人身为脑。其别有六:曰大脑,曰小脑,曰脑蒂,曰脑桥,曰脊脑,其分布于四肢及周身之皮肤曰脑气筋。于虚空则为电,而电不止寄于虚空。盖无物不弥纶贯彻。脑其一端,电之有形质者也。脑为有形质之电,是电必为无形质之脑。人知脑气筋通五官百骸为一身,即当如电气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也。是故发一念,诚不诚,十手十目严之;出一言,善不善,千里之外应之。莫显乎微,容包可征意思;莫见乎隐,幽独即是大廷。我之心力,能感人使与我同念,故自观念之所由始,即知所对者品诣之高卑。彼己本来不隔,肺肝所以如见。学者又当认明电气即脑,无往非电,即无往非我,妄有彼我之办,时乃不仁。虽然,电与脑犹以太之表着于一端者也至于以太,尤不容有差别,而电与脑之名亦不立。 三 若夫仁,试即以太中提出一身而验之:有物骤而与吾身相切,吾知为触;重焉,吾知为痒为痛。孰知之?脑知之。所切固手足之末,非脑也,脑何由如之?夫固言脑即电矣,则脑气筋之周布即电线之四达,大脑小脑之盘结即电线之总汇。一有所切,电线即传信于脑,而知为触、为痒、为痛。其机极灵,其行极速。惟病麻木痿痹,则不知之,由电线已摧坏,不复能传信至脑,虽一身如异域然,故医家谓麻木痿痹为不仁。不仁则一身如异域,是仁必异域如一身。异域如一身,犹不敢必尽仁之量,况本为一身哉!一身如异域,此至奇不恒有,人莫不怪之。独至无形之脑气筋如以太者,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而妄分彼此,妄见畛域,但求利己,不恤其它,疾痛生死,忽不加喜戚于心,反从而忌之、蚀之、齮龁之、屠杀之,而人不以为怪,不更怪乎!反而观之,可识仁体。 四 是故仁不仁之辨,于其通与塞;通塞之本,惟其仁不仁。通者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届,异域如一身也。故《易》首言元,即继言亨。元,仁也;亨,通也。茍仁,自无不通。亦惟通,而仁之量乃可完。由是自利利他,而永以贞固。彼鄙夫騃竖,得一美衣食,则色然喜,喜其得于我也。其时乍见有我,见之力量,遂止于此,而不能通之于人,争夺之患起,虽父子兄弟,干糇以愆矣。少贤于此,则能通于一家而不能通于乡里,寖假而一乡一县又不能通于一国;寖假而一国,而语及全球,则又儳焉不欲任受,夫是以仁者希也。抑岂不以全球为远于一身一家乎哉!然而全球者,一身一家之积也。近身者家,家非远也;近家者邻,邻非远也;近此邻者彼邻,彼邻又非远也;我以为远,在邻视之,乃其邻也;此邻以为远,在彼邻视之,亦其邻也;衔接为邻,邻邻不断,推之以至无垠,周则复始,斯全球之势成矣。且下掘地球而通之,华之邻即美也,非有隔也。更广运精神而通之,地球之邻,可尽虚空界也,非有隔也。安见夫全球之果大,而一身一家之果小也!数十年来,学士大夫,覃思典籍,极深研几,罔不自谓求仁矣,及语以中外之故,辄曰"闭关绝市",曰"重申海禁",抑何不仁之多乎!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星辰之远,鬼神之冥漠,犹将以仁通之;况同生此地球而同为人,岂一二人之私意所能塞之?亦自塞其仁而已。彼治于我,我将师之;彼忽于我,我将拯之。可以通学,可以通政,可以通教,又况于通商之常常者乎!譬如一身然,必妄立一法曰:"左手毋得至乎右,右手毋得至乎左,三焦百脉毋得相贯注。"又有是理乎?而猥曰闭之绝之禁之,不通矣。夫惟不仁之故。 五 天地间亦仁而已矣。佛说:"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世界,有小众生起一念,我则知之。虽微至雨一滴,能知其数。"岂有他神奇哉?仁之至,自无不知也。牵一发而全身为动,生人知之,死人不知也。伤一指而终日不适,血脉贯通者知之,痿痹麻木者不知也。吾不能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即莫测能通者之所知,而诧以为奇;其实言通至于一身,无有不知者,至无奇也。知不知之辨,于其仁不仁。故曰:天地间亦仁而已矣,无智之可言也。 六 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手足之捍头目,子弟之卫父兄,其事急,其情切,岂有犹豫顾虑而莫敢前者。勇不勇之辨,于其仁不仁。故曰:天地间亦仁而已矣,无勇之可言也。义之为宜,出于固然,无可言也。吾知手必不能为足之所为,足必不能为手之所为也,苟其能而无害,又莫非宜也。信之为诚,亦出于固然,无可言也。知痛痒,知捍卫,吾知其非外假也,非待设心而然也,非有欲于外之人也。礼者,即其既行之迹,从而名之。至于礼,抑末矣,其辨皆于仁不仁。故曰:天地间亦仁而已矣。 七 吾悲夫世之妄生分别也,犁然不可以缔合。寐者蘧蘧,乍见一我,对我者皆为人;其机始于一人我,究于所见,无不人我者。见愈小者,见我亦愈切。愚夫愚妇,于家庭则肆其咆哮之威,愈亲则愈甚,见外人反侵而忘之,以切于我与不切于我也。切于我者,易于爱;易于爱者,亦易于不爱;爱之所不及,亦不爱之所不及。同一人我,而人我之量,期其小者;大于此者,其人我亦大。湘人士不幸处于未通商之地,不识何者为中外,方自以为巍巍然尊,任我以非礼施设,而莫余敢止,虽同里之人,曾疑忌诋诽之不已。于是乎好谣言,于是乎好攻击。及出而游历,始惊天地之大,初不若吾向者之所私度,直疑不胜疑,忌不胜忌,攻击不胜攻击,又未尝不爽然自失,不能自解向者之何以为也。庄曰:"室无空虚,妇姑勃溪。"以所处者小故也。汉儒训仁为相人偶。人于人不相偶,尚安有世界?不相人偶,见我切也,不仁矣,亦以不人。虽然,此之分别,由于人我而人我之也。甚至一身而有人我。何则?仁而已矣,而忽有智勇之名,而忽有义信礼之名,而忽有忠孝廉节之名。仁亦名矣,不可立而犹可立者也,傅以智勇义信礼云云,胡为者?故凡教主如佛、如孔、如耶,则专言仁,间有旁及,第就世俗所已立之名,藉以显仁之用,使众易晓耳,夫岂更有与仁并者哉!学人不察,妄生分别,就彼则失此,此得又彼丧,徘徊首鼠,卒以一无成而两俱败,祇见其拘牵文义,嫌疑罣碍,分崩离析,无复片段,犹一身而断其元首,刳其肺肠,车裂支解其四体,磔膊脔割其肌肉,而相率以迭毙于分别之下。彼人我之人我,车裂之刑也;此一身之人我,寸磔之刑也。不其悲夫!不其悲夫! 八 仁之乱也,则于其名。名忽彼而忽此,视权势之所积;名时重而时轻视习俗之所尚。甲亦一名也,乙亦一名也,则相持。名名也,不名亦名也,则相诡。名本无实体,故易乱。名乱焉,而仁从之,是非名罪也,主张名者之罪也。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嗟乎!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然而仁之乱于名也,亦其势自然也。中国积以威刑箝制天下,则不得不广立名为箝制之器。如曰"仁",则共名也,君父以责臣子,臣子亦可反之君父,于箝制之术不便,故不能不有忠孝廉节等一切分别等衰之名,乃得以责臣子曰:"尔胡不忠,尔胡不孝,是当放逐也,是当诛戮也。"忠孝既为臣子之专名,则终必不能以此反之。姓或他有所摭,意欲诘诉,而终不敌忠孝之名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曰"怨望",曰"觖望",曰"怏怏",曰"腹诽",曰"讪谤",曰"亡等",曰"大逆不道"。是则以为当放逐,放逐之而已矣;当诛戮,诛戮之而已矣;曾不若狐豚之被絷缚屠杀也,犹得奋荡呼号,以声其痛楚,而人不之责也。施者固泰然居之而不疑,天下亦从而和之曰:"得罪名教,法宜至此。"而逄、比、屈原、伯奇、申生之流,遂衔冤饮恨于万古之长夜,无由别白其美。实不幸更不逮逢、比诸人之遭,则转厚被之以恶名。《易》曰:"丰其蔀,日中见斗。"此其黑暗,岂非名教之为之蔀耶?然名教也者,名犹依倚乎教也。降而弥甚,变本加厉,乃亡其教而虚牵于名,抑惮乎名而竟不敢言教,一若西人乃有教,吾一言教即陷于夷狄异端也者。凡从耶教,则谓之教民,煌煌然见于谕旨,见于奏牍,见于檄移文告,是耶教有民,孔教无民矣。又遇中外交涉事,则曰:"民教相安",或曰:"反教为民",煌煌然见于谕旨,见于奏牍,见于檄移文告,是惮乎教之名,而世甘以教专让于人,而甘自居为无教之民矣。嗟乎!因卫教而立名,不谓名之弊乃累教如此也! 九 仁乱而以太亡乎?曰:无亡也。匪惟以太也,仁固无亡;无能亡之者也,亦无能亡也。乱云者,即其既有条理,而不循其条理之谓。孰能于其既有也而强无之哉?夫是,故亦不能强无而有。不能强有,虽仁至如天,仁乎何增?不能强无,虽不仁至如禽兽,仁乎何灭?不增,惟不生故;不减,,惟不灭故。知乎不生不灭,乃今可与谈性。生之谓性,性也。形色天性,性也。性善,性也;性无,亦性也。无性何以善?无善,所以善也。有无善然后有无性,有无性期可谓之善也。善则性之名固可以立。就性名之已立而论之,性一以太之用,以太有相成相爱之能力,故曰性善也。性善,何以情有恶?曰:情岂有恶哉?从而为之名耳。所谓恶,至于淫杀而止矣。淫固恶,而仅行于夫妇,淫亦善也。杀固恶,而仅行于杀杀人者,杀亦善也。礼起于饮食,而以之沈湎而饕餮者,即此饮食也;不闻惩此而废饮食,则饮食无不善也。民生于货财,而以之贪黩而劫夺者,即此货财也;不闻戒此而去货财,则货财无不善也。妄喜妄怒,谓之不善,然七情不能无喜怒,特不当其可耳,非喜怒恶也。忽寒忽暑,谓之不善,然四时不能无寒暑,特不顺其序耳,非寒暑恶也。皆既有条理,而不循条理之谓也。故曰:天地间仁而已矣,无所谓恶也。恶者,即其不循善之条理而名之。用善者之过也,而岂善外别有所谓恶哉?若第观其用,而可名之曰恶,则用自何出?用为谁用?岂惟情可言恶,性亦何不可言恶?言性善,斯情亦善。生与形色又何莫非善?故曰:皆性也。世俗小儒,以天理为善,以人欲为恶,不知无人欲,尚安得有天理!吾故悲夫世之妄生分别也。天理,善也;人欲,亦善也。王船山有言曰:"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见。"适合乎佛说佛即众生,无明即真如矣。且更即用征之:用固有恶之名矣,然名,名也,非实也;用,亦名也,非实也。名于何起?用于何始?人名名,而人名用,则皆人之为也,犹名中之名也。何以言之?男女构精,名之曰"淫",此淫名也。淫名,亦生民以来沿习既久,名之不改,故皆习谓淫为恶耳。向使生民之初,即相习以淫为朝聘宴飨之巨典,行之于朝庙,行之于都市,行之于稠人广众,如中国之长揖拜跪,西国之抱腰接吻,沿习至今,亦孰知其恶者?乍名为恶,即从而恶之矣。或谓男女之具,生于幽隐,人不恒见,非如世之行礼者光明昭著,为人易闻易睹,故易谓淫为恶耳。是礼与淫,但有幽显之辨,果无善恶之辨矣。向使生民之始,天不生其具于幽隐,而生于面额之上,学目即见,将以淫为相见礼矣,又何由知为恶哉?戕害生民之命,名之曰"杀",此杀名也。然杀为恶,则凡杀皆当为恶。人不当杀,则凡虎狼牛马鸡豚之属又何当杀者,何以不并名恶也?或曰:"人与人同类耳。"然则虎狼于人不同类也,虎狼杀人,则名虎狼为恶;人杀虎狼,何以不名人为恶也?天亦尝杀人矣,何以不名天为恶也?是杀名,亦生民以来沿习既久,第名杀人为恶,不名杀物为恶耳。以言其实,人不当杀,物亦不当杀,杀杀之者,非杀恶也。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沿于习而后有恶之名。恶既为名,名又生于习,可知断断乎无有恶矣。假使诚有恶也,有恶之时,善即当灭;善灭之时,恶又当生;不生不灭之以太乃如此哉?或曰:"不生不灭矣,何以有善?有善则仍有生灭。"曰:"生灭者,彼此之词也,善而有恶,则有彼此,彼灭则此生,独善而已,复何生灭?"或曰:"有善矣,何以言性无?性无,则善亦无。"曰:"有无亦彼此之词也。善而有恶,则有彼此,彼无则此有,独善而已,复何有无?"虽然,世间无淫,亦无能淫者;无杀,亦无能杀者;有善,故无恶;无恶,故善之名可以不立。佛说:"自无始来,颠倒迷误,执妄为真。"当夫生命之初,不问何一入出而偏执一义,习之数千年,遂确然定为善恶之名。甚矣众生之颠倒也,反谓不颠倒者颠倒!颠倒生分别,分别生名。颠倒,故分别亦颠倒。谓不颠倒者颠倒,故名亦颠倒。颠倒,习也,非性也。 十 断杀者何?断不爱根故;断淫者何?断爱根故。不爱断而爱亦断者何?有所爱必有所不爱故。譬诸吸力焉:必上下四方,齐力并举,敌引适均,无所偏倚,然后日星于中运,大地于中举,万类于中生。向使一面吸力独重,则将两相切附,而毕弃其余,毕弃其余,则吸力不周;而既两相切附,则胶固为一,吸力亦且无由以显,而亡于无。夫吸力即爱力之异名也。善用爱者,所以贵兼爱矣。有所爱,必有所大不爱也;无所爱,将留其爱以无不爱也。是故断杀,,必先断淫;不断淫,亦必不能断杀。淫而杀,杀而淫,其情相反,其事相因。杀即淫,淫即杀,其势相成,其理相一。陷桁杨,膏萧斧,罪狱多起于淫;恣虏掠,沓奸嬲,横决皆肆于杀。此其易明者也。若乃其机,则犹不始此。杀人者,将以快己之私,而泄己之欲,是杀念即淫念也。淫人者,将以人之宛转痛楚,奇痒殊颤,而为己之至乐,是淫念即杀念也。同一女色,而髫龄室女,尤流俗所梃慕,非欲创之至流血哀啼而后快耶?杀机一也。穿耳以为饰,杀机又一也。又其甚者,遂残毁其肢礼,为缠足之酷毒,尤杀机之暴著者也。缠足不知何昉,据其见于诗词吟〈昹〉,要以赵宋为始盛。呜呼悲哉!彼北狄之纪纲文物,何足与华人比并者,顾自赵宋以后,奇渥温、爱新觉罗之族,迭主华人之中国,彼其不缠足一事,已足承天畀佑,而非天之误有偏私也。又况西人治化之美,万万过于北狄者乎?华人若犹不自省其亡国之由,以畏惧而亟变缠足之大恶,则愈淫愈杀,永无底止,将不惟亡其国,又以亡其种类,不得归怨于天之不仁矣。且又不惟中国,非洲之压首,欧洲之束腰,皆杀机也。断杀以断淫,不能不一切〈铲〉除之也。若夫世之防淫,抑又过矣,而适以召人于淫。曰:锢妇女使之不出也,曰:严男女之际使不相见也。曰:立淫律也;曰:禁淫书也;曰:耻淫语也;虽文明如欧、美,犹讳言床笫,深以淫为羞辱,信乎达者之难觏也。夫男女之异,非有他,在牝牡数寸间耳,犹夫人之类也。今锢之,严之,隔绝之,若鬼物,若仇雠,是重视此数寸之牝牡,翘之以示人,使知可贵可爱,以艳羡乎淫。然则特偶不相见而已,一旦瞥见,其心必大动不可止,一若方苞之居丧,见妻而心乱。直以淫具待人,其自待亦一淫具矣,复何为不淫哉!故童男轻女者,至暴乱无理之法也。男则姬妾罗侍,纵淫无忌;女一淫即罪至死。驯至积重流为溺女之习,乃忍为蜂蚁豺虎之所不为。中国虽亡,而罪当有余矣,夫何说乎!佛书虽有"女转男身"之说,惟小乘法尔。若夫《华严》、《维摩诘》谙大经,女身自女身,无取乎转,自绝无重男轻女之意也。茍明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平等相均,初非为淫而始生于世,所谓色者,粉黛已耳,服饰已耳,去其粉黛服饰,血肉聚成,与我何异,又无色之可好焉。则将导之使相见,纵之使相习,油然相得,澹然相忘,犹朋友之相与往还,不觉有男女之异,复何有于淫?淫然后及今可止也。戏物于箧,惧使人见,而欲见始愈切,坦坦然剖以相示,则旦日熟视而若无靓矣。夫淫亦非有他,机器之关捩冲荡已耳。冲荡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炉〈辅〉鼓之。童而精少,老而闭房,鸟兽方春而交,轮轴缘汽而动。平澹无奇,发于自然,无所谓不乐,自无所谓乐也。今悬为厉禁,引为深耻,沿为忌讳,是明诲人此中之有至甘焉,故为吝之秘之,使不可即得,而迫以诱之。瘗金璧者曰:"皆不得发焉",是使人盗也。陈浆醑者曰:"皆不得饮焉",是使人渴也。戒淫者曰:"而勿淫",是淫之心由是而启也。不惟人以为禁为耻为讳,又自禁之,自耻之,自讳之,岂不以此中有至甘焉,深耽笃嗜,惟恐人之讥责,而早为之地耶?迂儒乃曰:"以此防民,民犹有踰者,奈何去之?"是果以防为足断淫耶?淫者自淫,防岂能断耶?不淫自不淫,抑岂防之力耶?且逆水而防,防愈厚,水力亦愈猛,终必一溃决,泛滥之患,遂不可收拾矣。水患,防所激成,淫祸亦禁与耻与讳所激成也。俗间妇女,昧于理道,奉腐儒古老之谬说为天经地义,偶一失足,或涉疑似之交,即为人劫持,箝其舌,使有死不敢言,至于为人玩弄,为人胁逃,为人鬻贩,或忍为婢媵,或流为娼妓,或羞愤断吭以死。而不知男女构精,特两机之动,毫无可羞丑,而至予人间隙也。中国医家,男有三至、女有五至之说,最为精美,凡人皆不可不知之。若更得西医之精化学者,详考交媾时筋络肌肉如何动法,涎液质点如何情状,绘图列说,毕尽无余,兼范蜡肖人形体,可拆卸谛辨,多开考察淫学之馆,广布阐明淫理之书,使人人皆悉其所以然,徒费一生嗜好,其事乃不过如此如此,机器焉已耳,而其动又有所待,其待又有待,初无所谓淫也,更何论于断不断,则未有不废然返者。遇断淫之因缘,则径断之。无其因缘,盖亦奉行天地之化机,而我无所增损于其间。佛说:"视横陈时,味同嚼蜡。"虽不断犹断也。西人男女相亲,了不忌避,其接生至以男医为之,故淫俗卒少于中国。遏之适以流之,通之适以塞之,凡事盖莫不然,况本所无有而强致之,以苦恼一切众生哉。遇断杀之因缘,亦径断之,可也。即不断,要不可不断于心也。辟佛者动谓断淫则人类几绝;断杀则禽兽充塞。此何其愚而悍也!人一不生不灭者,有何可绝耶?禽猷亦一不生不灭者,将欲杀而灭之乎?野处之禽兽,得食甚虽,孳衍稍多,则无以供,虽不杀之,自不能充塞。其或害人,乃人之杀机所召,不关充塞不充塞也。家畜之禽猷,尤赖人之勤于牧养,刍豢偶缺,立形衰耗。明明人将杀之,而故蕃之,岂自能充塞乎?以论未开化之游牧部落或可耳,奈何既已成国,既艰食而粒我,犹为口腹残物命,愈杀以愈生,顽反谓杀之始不充塞乎!故曰:世间无淫,亦无能淫者;世间无杀,亦无能杀者。以性所本无故。性所本无,以无性故。
说说造物 上图镇楼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解读 回复 椰胡漂泊者 :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君子”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阛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周易·系辞》 来点真格的。
古筝《笑傲江湖》
《仙儿》山河音乐节
周易真解 中国自古的世界观:天圆地方。 这是总则,具体到易学之中,表现为五行。 五行:天上五星,地上五行。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 其对应关系: 乾是太阳 艮是水星 坎是金星 震是月亮 坤是地球 兑是火星 离是木星 巽是土星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道:治大国若亨小鲜 由于设置了关注才能评论,我就新开个贴子说说治大国若亨小鲜。 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壮大国家如同消化减小现在。 以道治理天下,过去不会成为未来。 不是过去不会成为未来,而是未来不会危害人们。 不是未来不会危害人们,而是圣人也不会危害道。 因为人和道全都不被危害,所以现在才能成为过去和未来的交点。 理解: 长大人体等于消化食物。消化体系的建立,是让食物不再复制。不是让食物不再复制,而是让食物对人体没有伤害。不是让食物对人体没有伤害,而是聪明人不会去伤害消化体系。只有不去伤害消化体系、不去伤害人体,人才能茁壮成长。
人们对于太阳的误解 有人认为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球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是错误的。 我认为太阳的质量仅占太阳球的百分之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