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瑛
箴瑛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11,834
关注贴吧数: 5
可以打的对手里,要先打那个最强的。 这就是柴荣的统一战略。 通常对柴荣的战略选择,有两种说法,一是先北后南,一是先难后易。这两种说法,都有对的成分,但也都简单化了,因此是片面的。 柴荣主要打了四次战争。就是伐太原、复秦凤、征淮南、征幽州。 这四战,伐太原是临时起意。本来北汉进攻后周,柴荣迎敌,打了一次防守反击,结果歼灭了北汉主力。柴荣趁胜进攻太原,本来是示威性质,但是一开始局势一片大好,就临时起意想拿下太原。最后因为契丹来援没有成功。
耶律德光多活二十年,能统一中原吗? 947年,灭亡后晋的耶律德光像顺治那样,在开封再次登上帝位,表示君临中原。 但不久,由于契丹打草谷等损害中原军民的政策,中原军民反抗成燎原之势,耶律德光在北归途中病死,契丹军队随即退出中原。
后唐不灭亡,会有南唐吗? 936年底,后唐灭亡。中原王朝变为石敬瑭的后晋。 十一个月后,937年,南吴权臣徐知诰受禅,建国。初国号为齐。 次年,徐知诰自称唐朝后裔,复姓李,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如果,后唐继续存在,徐知诰还会以唐为国号吗?还会不会有南唐?
赵匡胤拒绝李重进入朝 陈桥兵变之后,后周国戚符彦卿、李重进、张永德最初都表示服从赵匡胤。 但赵匡胤对这三人还是暗加防范。 这三人中,对赵匡胤威胁最大的是李重进。
冯道三任宰相 史称:(冯)道 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
待到秋来九月八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中唐五代三次倒用印 1、段秀实倒用司农印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变军首领朱泚以迎唐德宗回长安为名,派遣泾原兵马使韩旻领马步三千疾趋奉天城,企图消灭唐德宗。留在长安的唐朝司农卿段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让自己的旧部、泾原判官岐灵岳,盗窃叛将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印,但没成功。于是段秀实倒用司农印印符,假冒姚令言的印,向韩旻下令撤回长安。韩旻在半路得到命令,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急忙撤回长安。段秀实知道难免败露,遂在同朱泚议事时殴击朱泚,未果被杀。 2、李崧倒用都统印 后唐消灭前蜀后,魏王李继岌受宦官怂恿,擅杀枢密使郭崇韬,魏王僚佐李崧召书吏三四人,倒用都统印,向军队发布诛杀郭崇韬的伪诏,军情稍定。 3、魏仁浦倒用留守印 后汉时,汉帝刘承祐诛杀朝中大臣,又下诏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于澶州,诏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杀枢密使郭威及宣徽使王峻于邺都。诏书先至澶州,李弘义向王殷,又告郭威。郭威召枢密使院吏魏仁浦谋于寝室。仁浦劝郭威起兵反,请郭威倒用留守印,把诏书改为让郭威“尽诛将士”,激怒将校一同反叛。“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郭威照此行事,起兵攻入开封,杀刘承祐,建立后周。
郭荣不能为亡国之君 郭荣作为郭威之子继承皇位,他的首要责任是延续后周的社稷。 论原生亲缘关系,郭荣只是郭威妻子的外甥,比李重进、张永德更为疏远。郭荣能够继承郭威的皇位,就不是靠血缘,而是靠郭威收养而形成养父子关系,靠他姓郭,在礼法上,是郭威的儿子。 如果郭荣把皇位交给李重进,或张永德,后周就改姓了。 当年刘知远称帝,暂时也未改后晋国号,“汉祖仍称天福年号,曰:‘予未忍忘晋也。’”但控制住局势之后,还是改国号为汉。 就算李重进、张永德暂时不改国号,但最后也一定会像刘知远那样,更改国号。 后周就灭亡了。 如果郭荣把皇位交给李重进,或张永德,后周就等于灭亡,郭荣就是亡国之君。同时,还违背了父子相承、同姓继承的礼法,构成了对自己凭借养父子关系继承皇位的最大讽刺。 这是郭荣不能接受的。 由于郭荣从发病到去世,只有一个多月,并没有收养义子的准备,仓促收养义子,也只是滑天下之大稽。收养义子的选项也就被排除。 最后的一个月,郭荣是非常纠结的。他并不相信朝中文武能效忠自己年幼的儿子,也知道把皇位交给李重进或张永德,对政局的冲击比较小。但他不能接受为亡国之君,又受制于朝中文武的态度,也没有别的选择。
成宗之后的元朝皇帝犹如走马灯般,元顺帝为什么当皇帝坐稳三十 元成宗之后八位皇帝,总共在位二十五年,元顺帝一人在位就达到三十五年(逃离大都之前)。 为什么会这样呢? 难道如网上所说,走马灯是因为寿命短,寿命长自然就坐的长。
盗墓祖师爷
吴越军队毁坏南唐帝陵 975年,北宋军队攻陷南唐京城金陵,配合宋军的吴越军队也趁机对南唐帝后陵(李昪钦陵、李璟顺陵和大周后之陵)以及城内重要建筑大肆破坏。
【转】河湟陇右沦于吐蕃时间图 转自知乎平台“武宁节度”作品
为什么宋灭南唐花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灭后蜀? 宋灭后蜀,据宋人说,从出兵开始算,只花了66天。 灭南唐从开宝七年十月进攻,到开宝八年十一月攻破金陵,花了一年多。而江州依然不降,直到开宝九年四月,宋军才攻破江州。 按理说,南唐失去江北之后,只有十九个州,六十五万户,后蜀却有四十六州,五十三万户。虽然南唐户数多五分之一,但不排除蜀中大户隐匿人口更为常见,每户平均人口较多。总之,南唐国力应该不如后蜀,或者至少大体相当。李煜孟昶同样是骄奢淫逸的词人。怎么宋军灭南唐,花的时间反而远远超过灭后蜀用的时间。
沙陀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不可不察也 何解?
柴荣为何不郊天? 这个问题,想请教各位朋友。
耶律德光把中原交给南唐 五代研究重大进展
杭州地形
如果柴荣收赵匡胤为义子,会怎样? 《龙川别志》周显德中,以太祖在殿前点检,......及世宗晏驾,北边奏契丹入寇。太祖以兵出拒之,行至陈桥,军变,既入城,韩通以亲卫战于阙下,败死。......时早朝未退而闻乱。范质......既入见太祖,质曰: “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太祖性仁厚,流涕被面。然质知事不可遏,曰:“事已尔,无太仓卒,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礼,今可行也。”因具陈之,且曰:“太尉既以礼受禅,则事太后当如母,养少主当如子,慎勿负先帝旧恩。”太祖挥涕许诺,然后率百官成礼。 范质认为,柴荣像养亲儿子一样养赵匡胤。如果如果柴荣收赵匡胤为义子,会怎样? 赵匡胤是像柴荣那样继续后周呢?还是建立宋朝呢? 赵匡胤要是柴荣的义子,赵氏臣子还会说“ 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吗? 还会说“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这种话吗?
宋仁宗谴责郭威杀生 宋仁宗读《五代史》,读至“周高祖幸南庄,临水亭,见双凫戏于池,出没可爱,帝引弓射之,一发叠贯,从臣称贺”,仁宗掩卷谓左右曰:“逞艺伤生,非朕所喜也。” 对于郭威一箭双凫之举,宋仁宗定性为“逞艺伤生”,也就是炫耀自己的技艺,而杀害生命。宋仁宗表示,这是自己厌恶的。由于极为厌恶杀生,宋仁宗还对宫内的膳食负责人作出指示:“不得擅自烹饪活物!” 内臣郑昭信掌内饔十五年。尝面诫曰:“动活之物,不得擅烹。”深恶于杀也。 ”
如果赵匡胤是滑州节度使,国号会是“滑”吗? 遂請匡胤詣崇元殿行禪代禮。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學士承旨新平陶穀,袖中出周帝禪詔,宣徽使高唐昝居潤,引匡胤就龍墀北面拜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兗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賀。奉周帝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宮。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
辽军女间谍落网 石重贵时期,开封出现了一个女人,仪状端严,衣服铅粉,堪称美人。可是她却没有腿足,似乎被截掉了。其父用一辆车载载着她,说是从邺都南来。每天父女在开封城中行乞,吸引上千人聚集围观。深坊曲巷,华屋朱门,处处有其身影。人们对这女人感叹惊异,皆投钱施舍。 过了一段时间,开封了破获了辽军间谍案,仔细审问追查之下,发现此女为辽军间谍在开封的总头目,搜集获取了后晋大量机密情报,传递给辽军。因而辽军每次都能从后晋的薄弱处进犯,并获得有二心的晋将相助,乃至如入无人之境。 查明之后,后晋依法将其处决。但没有被破获的,不知还有多少呀!(出自《太平广记》)
时溥兵变占徐州 徐将时溥、陈璠二人合谋兵变 ,狼狈为奸,互为表里,事成后又互相残杀 ,终是南柯一梦。
葛从周子妇轶事 兖之东钞里泗水上有亭,亭下有天齐王祠,中有三郎君祠神者。......鲁人畏敬,过于天齐。 朱梁时,葛从周镇兖州,尝举家妇女游于泗亭,遂至神祠。周有子十二郎者,其妇美容止,拜于三郎君前,熟视而退。俄而病心痛,踣地闷绝久之。举族大悸,即祷神,有顷乃瘳。自是神情失常,梦寐恍惚,尝与神遇。其家惧,送妇往东京以避之。未几,其神亦至,谓妇曰:"吾寻汝久矣,今复相遇。"其后信宿辄来,每神将至,妇则先伸欠呵嚏,谓侍者曰:"彼已至矣。"即起入帷中,侍者属耳伺之,则闻私窃语笑,逡巡方去。率以为常。 其夫畏神,竟不敢与妇同居,久之妇卒。(出《太平广记》)
从李存勖资财的流向看后唐后晋军事腐败 李存勖灭梁之后,通过委任孔谦搜刮,没收后梁君臣财物,以及通过宦官伶官收取官员进献珍宝,在后宫聚集起大量财富。 李存勖败亡后,这笔巨额财富散落于乱军、后宫人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者之手。 一则记载,有助于了解这些财富的流向。 初,魏人柴翁以经义教里中,有女,后唐庄宗时备掖庭,明宗入洛,遣出宫。柴翁夫妻往迎之,至鸿沟,遇雨甚,逾旬不能前。女悉取装具,计直千万,分其半以与父母。令归魏,曰:「儿见沟旁邮舍队长,项黵黑为雀形者,极贵人也,愿事之。」问之,乃周祖也。父母大愧,然终不能夺。他日,语周祖曰:「君贵不可言,妾有缗钱五百万资君,时不可失。」周祖因其资,得为军司。 可见,李存勖资财的一小部分落入嫔妃柴氏手中,当柴氏离宫之后,嫁给郭威,并运用李存勖的资财,助郭威谋职晋升。“嫔于帝,帝方匮乏,而后多资从。” 《东都事略》也说:“柴后资太祖(郭威)以金帛,使事汉高祖(刘知远)”。也就是郭威靠着柴氏提供的资金,才能走门路,投靠在刘知远麾下,成为刘的亲从佐吏,开始自己的腾飞之路。 郭威,已故河东刺史郭简之子。他素有勇力,勤学机敏,“及从军旅,多阅簿书,军志戎政,深穷綮肯,人皆服其敏。......石敬瑭以郭威长于书计,召置麾下,令掌军籍,前后将臣,无不倚爱。” 可见,郭威,由于父亲过世多年,家道中落,尽管自己智勇兼备,才能突出,人缘不错,但要由基层士兵跻身官吏,也不得不花费巨款。否则就无法晋升。 郭威必须用钱才能晋升的遭遇充分说明,后唐后晋时期军事腐败。为契丹所灭,自然之事。
周宝治城隍 周宝为浙西节度使,治城隍,至鹤林门得古冢,棺椟将腐。发之,有一女子面如生,铅粉衣服皆不败。掌役者以告,宝亲视之,或曰:“此当时是尝饵灵药,待时而发,发则解化之期矣。”宝即命改葬之,具车舆声乐以送。宝与僚属登城望之。行数里,有紫云覆輀车之上。众咸见一女子,出自车中,坐于紫云,冉冉而上,久之乃没。开棺则空矣。(出《稽神录》)
为什么赫连勃勃不联合柔然灭北魏 拓跋嗣时期,崔浩说,如果北魏迁都邺城,“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屈丐(赫连)、蠕蠕(柔然)必提挈而来,云中、平城则有危殆之虑。” 可见,一旦赫连勃勃与柔然联合,对北魏威胁极大。 但并无赫连勃勃联合柔然的记载,为何赫连勃勃不联合柔然灭北魏?
【地图】晚唐河北藩镇(转贴) 了解历史,第一官制,第二舆地
【地图】咸通方镇图(转贴) 了解历史,第一官制,第二舆地 收复河湟之后的晚唐地图,还是比较少见的。幸有高手绘制。 可以窥见庞勋-黄巢起事之前的唐朝政区
【地图】太行八陉 了解历史,第一官制,第二舆地
张承业为什么任职左监门卫将军? 旧史《张承业传》:乾宁三年,昭宗将幸太原,以(张)承业与武皇善,用除为河东监军,密令迎驾。既而昭宗幸华州,就加左监门卫将军。.......其后,但称本朝旧官而已。 张承业长期任职左监门卫将军,从唐代官制看,张担任这一官职有其制度和政治传统原因。 左右监门卫属于南衙十六卫,负责宫门警卫,职责非常重要。唐高祖、太宗时期,大批军将在战争中崭露头角,这时的监门卫长官也多由这些立有军功的将领担任;唐高宗、武后时期,二人没有前代那样深厚的政治背景,因此大量选拔入朝蕃将为监门卫长官,以培养效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唐玄宗从历次政变中艰难上位,可信任的官员较少,因此重用杨思勗、高力士等宦官为监门卫长官。 宦官担任监门卫长官这种安排早已有之,唐玄宗朝将其变为宦官专任的政治惯例,宦官参与的规模也远远超过前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唐玄宗的这种政治倾向,为后世宦官握重兵把持朝政埋下了祸根。宦官任监门卫长官的政治传统被唐玄宗以后历代君臣继承下来,大批有权有势的宦官均带有监门卫长官的头衔,如鱼朝恩、程元振、霍仙鸣、窦文场等,都曾带有监门将军的头衔。 因此,张承业任职左监门卫将军,主要是由于唐代宦官任监门卫长官的政治传统。 当然,张承业为了坚持自己是唐朝忠臣的立场,一直拒绝李存勖给他加官进爵,也是他长期停留在左监门卫将军这个职位上,没有晋升的原因。
节度使、刺史不在州镇时的军政及收入 后晋时期,武将担任刺史、节度使这些州镇长官的制度,已经成熟了。 按照制度,武将有很多时候不赴任或者不在州镇。除了遥领境外州镇之外,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1、武将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如景延广是郓州天平军节度使,同时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统率禁军,他就不可能赴任。 2、战时设置行营等战时机构。武将承担行营军职或其他战时差事,也要离开自己管辖的州、镇。如契丹南下时,石重贵“诏河阳节度使符彦卿、宋州节度使高行周、贝州节度使王令温、同州节度使李承福、陈州(刺史)梁汉璋、亳州(刺史)李萼、怀州(刺史)薛怀让并赴阙”,又“以宋州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以河阳节度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排阵使,以右神武统军皇甫遇为马军右厢排阵使,以陕州节度使王周为步军左厢排阵使,以左羽林统军潘环为步军右厢排阵使。”这时,宋州高行周、河阳符彦卿等等都担任行营军职,就要离开自己的藩镇,前往作战。 武将不赴任或者不在州镇时,要么由朝廷委任其他官员临时“权知”州镇事务,这就是后来宋代知州制度的来源;要么由州镇长官委任幕僚、亲信把持事务。但无论哪种情况,担任州镇长官的武将依然可以控制相关州镇按制度或惯例归长官支配的全部或部分收入。 如果是州镇长官委任幕僚、亲信把持事务,州镇长官即使不赴任、不在州镇,也可以大力攫取当地财富。 例如,后汉史弘肇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宋州节度使,虽不赴任,但通过亲信掌握藩镇收入,并大肆聚敛。“宏肇所领睢阳(宋州),其属府公利,委亲吏杨乙就府检校,贪戾凶横,负势生事。聚敛刻剥,无所不至,月率万缗,以输(史)宏肇,一境之内,嫉之如仇。” 史弘肇虽然飞黄腾达、管军执政只有三年,但在某些方面,腐化程度却非常惊人。这反映了在缺乏强力君主管制或者君主纵容的情况下,武将乃至文官的通常状态。就此而言,当时的腐朽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唐朝使团登陆日本 这段日方记载虽然说的平平淡淡,但在高丽灭亡之际,规模颇大的唐朝使团登陆日本,进入太宰府。可以想见日方之风声鹤唳,一夕数惊。此时,驰报方至,天皇暴崩,很难不令人联想。
《旧五代史》对五代开创之主的评价高低 《旧五代史》对五代开创之主,都在本纪末尾给予评价。 评价最高的是郭威:“ 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何迁善之如是,盖应变以无穷者也。”《旧五代史》只是谴责了郭威的夺位和诛杀功臣。其他方面给予全面肯定。 仅次于郭威的是朱温。由于散佚,现在的《旧五代史》已经看不到这个评价了,但是从《旧五代史》记载了朱温的多种善政来看,《旧五代史》对朱温的评价是以肯定为主的。 评价第三的是石敬瑭,《旧五代史》除了否定石敬瑭勾结契丹之外,其他方面总的持肯定态度,称石敬瑭为:“ 可谓仁慈恭俭之主”。 评价第四是李克用。《旧五代史》只是肯定了李克用勤王,其他方面则持批评态度。 强调李克用只是沾儿子的光。 评价垫底的是刘知远。《旧五代史》对刘知远给予全面否定,“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虽曰人谋,谅由天启。”也就是刘知远 开国无德,纯靠天上掉馅饼。
五代历任判六军诸卫事 崔胤 张全义 李继岌 李从厚 李从荣 康义诚 李重美 杨光远
孟昶和陈叔宝命运类似 80%相似 两个人都从被扣人质成为皇帝,又从皇帝成了亡国俘虏。离开了中原,又被抓回中原。 具体来说 1、两人都扫除夺权政敌,巩固了统治。孟昶除掉了李仁罕、张业等等,陈叔宝除掉了陈叔陵,罢了陈叔坚,。 2、两人文学造诣都挺高,是著名文人。 3、末了,在传说中,两人后妃还都与敌国帝王纠缠不清。
汉隐帝饰演者 吴孟达 :汉隐帝刘承祐饰演者( 80年代《兵权》)。 今日去世。前些天6套放过流浪地球。悼念一下
从张虔钊攻城看后唐统帅的素质庸劣 928年定州之战(王晏球讨伐定州王都) 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朱弘昭、 张虔钊宣言大将畏怯,有诏促令攻城。晏球不得已,乙未,攻之,杀伤将士三千人。帝(李嗣源)遣使者促王宴球攻城,晏球与使者联骑巡城,指之曰:"城高峻如此,借使主人听外兵登城,亦非梯冲所及。徒多杀精兵,无损于贼,如此何为!不若食三州之租,爱民养兵以俟之,彼必内溃。"帝从之。 934年凤翔之战(王思同讨伐李从珂) 张虔钊性褊急,主攻城西南,以白刃驱士卒登城,士卒怒,大诟,反攻之,虔钊跃马走免。诸军解甲投兵,请降于潞王。王思同犹未之知,趣士卒登城,尹晖大呼曰:"城西军已入城受赏矣。"众争弃甲投兵而降,其声震地。思同等六节度使皆遁去。 如上所示 张虔钊两次不顾士卒死活攻城,均告失败。但在凤翔,主帅王思同虽有忠义之志,而“御军无法”,不能像深得军心的王晏球那样及时叫停张虔钊的蠢行,并加以善后,终于让张虔钊葬送掉李嗣源的江山。 面对张虔钊一再的蠢举,我想,如果不是张虔钊与李嗣源有仇,蓄意强迫士卒送死以激起兵变,从而颠覆李嗣源王朝,那么只能说明张虔钊确实不是一位通军情、得军心的合格统帅。 事实上, 李从珂哭泣,打悲情牌,正碰上张虔钊不顾军情,逼迫士卒强攻,导致禁军哗变。这种事,需要对手配合犯蠢作死,算是守株待兔的概率。如果对手高明,或者明白军心,则不难化解。当年刘守文在沧州打悲情牌,表示要作孝子死扛到底,朱温就把攻势缓了一下。后来,安从进起兵,也对讨伐军说,我管禁军时,对你们恩厚,你们难道忘了吗?为何要和我厮杀?但对方接招,先行礼,然后回答:朝廷待大王也挺好,您何必反呢?到这份上了,您最好自己认输,咱们不伤感情,(兴许您还有条出路)。否则我职责所在,不能客气。 显然,张虔钊是不合格的,可却被李嗣源视为帅才,作为老部下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与重用。在后唐诸将帅中排位前八。至于被李嗣源青眼有加的主帅王思同御军无法,对战局缺乏及时的了解,也难堪大任。 张虔钊、王思同,作为受李嗣源信用的高级将领,充分代表了当时后唐高级将领虚骄庸劣的素质。 934年凤翔之战的戏剧性逆转,虽有李从珂居于明显劣势造成的指挥者错觉,也有骄兵易乱的深层原因,但后唐高级将领的庸劣是无法回避的原因。 这一因素还将在两年后的太原汾曲之战中再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契丹大军,张敬达、杨光远既不能据险遏敌,又不能持重迎战,轻于一掷,指挥失灵,重蹈南燕慕容超覆辙,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来说, 后唐的高级将领的素质,在李嗣源上台后,有一个断崖式的下滑。 众多高级将领被提拔主要是因为是李嗣源亲戚心腹,本身没有多么出色的表现 李嗣源统治八年,他培养提拔的统帅只有寥寥数人—— 石敬瑭 康义诚 张虔钊 安从进 王思同 药彦稠 满打满算就是这六个人,都是李嗣源的心腹,但没有经过大战考验,此前此后也都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 就军队来说,尤其是就高级将领的情况来说,李嗣源死时的后唐,与刘裕死时的刘宋,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表面上还很强大,有着骄人的战绩。实则良将尽死,乏人可用,只是靠着年迈君主本身威望维持虎皮。某种意义上,在君主老而子弱的形势下,这种帅才匮乏也是君主所希望的。刘裕***较放心的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这也说出了这种形势下君主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强主死去,面对强敌,遭到大败,就十分正常了。刘宋初年,北魏忙于收拾柔然、赫连氏,无暇大举南下,只是满足于滑台虎牢等河南四镇,刘宋还能从容内讧,暂时度过瓶颈。李嗣源死后,契丹方盛,志在南下,后唐就在内讧和外敌夹攻下短命而亡。
小计唐末五代节度使被部下兵变所杀 从黄巢攻入长安前后至东南高骈、周宝覆灭,节度使被杀的频率最高。大约七年多的时间(880-887年)中,节度使被部下兵变所杀的频率最高。粗略计算至少有薛能、支祥、高浔、李可举、朱玫、高骈、王重荣七人。年均1人。 这七年多,也是唐朝对各地统治崩溃的时期。 此后直至唐亡,节度使被部下兵变杀害的事件明显减少,频率大为下降。888-907年,二十年间只有李克恭、刘建锋、王珙三位在任节度使被部下杀害。此后,直至李嗣源去世,大致保持了这个频率,5-6年发生1次。 从李嗣源去世,直至柴荣夺取淮南(933-958年),在这二十五年中,节度使被部下兵变所杀的事件出现反弹。粗略计算7人被害。3-4年发生1次。其实,这个频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因为福建湖南那些帝王本质上也是节度使。 此后,节度使被部下杀害事件再度减少,变得非常罕见。
最近吧务删帖的澄清 最近吧务删帖,引起了某些吧友有情绪。对此,我做个澄清。 置顶帖说的很明白, 本吧讨论范围:三国——北宋。不定期删除此范围外的贴子(主题帖)。具体尺度由吧务组掌握。 本吧是五代十国吧,在讨论主题上,如果喧宾夺主,很不合适。这一点多位吧友向我提出过。 置顶帖就是针对本吧存在过多讨论范围外帖子的现象, 实际上,就是要求吧友不要再发讨论范围外的帖子。 这几年,我管的比较松,使本吧存在众多讨论范围外的主题帖。 我的初衷,是不希望挫伤吧友讨论的热情。历史爱好者其实是弱势小众。彼此之间,还不抱团取暖互相关照点? 但凡事有个限度,讨论主题喧宾夺主,五代十国吧就违背了存在的更高原意。 如果说吧务在删贴上动作过硬,使 吧友心理受伤,我也很无奈。责任在吧主,一直管的松,现在吧务管的严了,就会使吧友不适应。 但删帖并非针对个人。在此,强调: 1、吧务应该以身作则,不可再发布讨论范围外的主题帖。 2、吧务删帖,不可针对个人。 至于说,有些范围外的帖子没删,我说过, 2018年以后的这类帖子都属于待删除状态,请勿质疑。这类帖子,本吧将在适当时间,集中统一删除。 如果说, 有吧务误删的情况,吧友可以申请恢复帖子。我虽然精力不足,但尽量抽时间审核。
后晋年号 936年农历十一月,河东石敬瑭接受契丹主耶律德光的册立,登上皇位,这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王朝。石敬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儿皇帝”。 两天后,石敬瑭下旨,称当年为长兴七年(因为石敬瑭先后背叛后唐闵帝和末帝,因而石敬瑭不承认唐末帝李从珂的清泰年号,也不承认唐闵帝李从厚的年号,把岳父唐明宗的年号拿出来,厚着脸皮把自己塑造为李嗣源的合法继承人),自己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这就是后晋的天福年号。 天福七年年中,石敬瑭病死。侄子石重贵继位,但继续用天福年号,从而开创了五代后期皇帝继位延用前任年号的惯例。 天福九年年中,石重贵改元开运。两年多后,契丹攻入开封,一般认为,后晋就算是灭亡了。这一年是石重贵开运三年。但如果看一般辞典附录的后晋纪年,却记录开运年号用到了第四年。 这是因为:当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称帝,与契丹对抗。刘知远自称“未忍忘晋”,又把石敬瑭的天福年号拿出来用,把石敬瑭的戏法又玩了一遍,改晋开运四年为天福十二年。因此,开运四年只有刘知远在用。 最有意思的是,直至五个月后,遭到中原军民反抗的契丹军队北撤,刘知远进入开封,才定国号为“大汉”,这就是五代中的后汉王朝。但后汉的年号还是天福。直至转年正月初一,才改元。因此,也有人认为,刘知远才是后晋最后一位皇帝。 因此,后晋王朝灭亡了,国号还在用,国号没有了,年号还在用。
禁止发布极端话术帖 本吧反对以过激话术攻击任何历史对象,希望能为吧友提供一个友好讨论、求知获益的场所。 诸如“某某是最耻辱的王朝”之类的帖子,无益于讨论,只能引起口水。本吧禁止发布, 本吧讨论范围见置顶帖。讨论范围外的帖子,吧务有权随时删除
石敬瑭为何投靠契丹而不联合其他军头 后唐末年,石敬瑭反叛,被后唐君主李从珂派兵包围在太原。这让我想起当年战国初年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智伯围攻太原,赵家能够翻盘,靠的是通过许诺瓜分晋国,拉拢韩、魏二家反水。 石敬瑭则是通过投靠契丹,认契丹君主为父,做儿皇帝,来翻盘。 如果,石敬瑭不向契丹求救,而仿效赵家,向后唐各路军头许诺裂土分国、平分江山。后唐军队内部会不会发生反水呢?毕竟李从珂消灭了石敬瑭,对各路军头也不见得多好。当时,不满李从珂、与李从珂有或明或暗矛盾的大军头也大有人在。 然而,石敬瑭始终没有出这招。这说明,他还是不愿意和其他军头共享江山,不愿意让利给其他大军头。既然如此,选择投靠契丹,就很划算了。因为,投靠契丹,只有一个爹,只是让出燕云十六个州。如果与其他军头平分江山,那就会有好几个对手,让出的地盘也不止十六个州。 到底是联合军头,还是投靠契丹,石敬瑭应该还是反复算计了的,得出一个利益最大的方案。
高勋为何要杀萧思温? 蹭点热度
略后周建国的政治道义 古代政治伦理虽然强调臣忠于君,但在一般人心中,君臣之间总还有是有是非可辩,总还有一个是君先负臣,还是臣先负君的问题。 刘知远建立后汉,席不暇暖,即去世。留下没有军政经验的少子汉隐帝刘承祐,面对严峻的内外挑战。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三镇立刻反叛。后汉全靠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四位托孤大臣维持。实际上,四大臣代掌了大部分皇权。 正是依靠托孤大臣合作奋战,后汉才能平定叛乱,度过危机。如果没有四位托孤大臣扶持,后汉早已被李守贞推翻,刷新由其自身保持的最短命正统王朝记录。而正是在平叛过程中,郭威地位蹿升,排位实际仅次于史弘肇。 危机过后,汉隐帝不甘于与托孤大臣共享皇权,与托孤大臣矛盾激化,遂发动政变诛杀史弘肇、杨邠,并遣使诛杀在外统军的郭威及其他将领。突然遭遇背刺的郭威为自保,仓促起兵,进攻开封,杀汉隐帝。此时,郭威已骑虎难下,必须取代后汉,自己开国。 因此, 后周取代后汉,本质上是君先负臣,而非臣先负君。因此, 虽然是叛乱,但是被逼不得不反,在政治道义上,总算有较强合理性,远强于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 为什么郭威总被与赵匡胤相比? 这是因为郭威杀汉隐帝后,因为称帝的政治准备不足,一时并未得到冯道等朝臣的劝进,只好先表示拥立刘知远养子刘赟。郭威借口要率军抵抗契丹,率军北上。经过策划,途中军队裂黄旗盖于郭威身上,搞了一次黄袍加身。然后,回师建立后周,又杀刘赟。 孤立的就郭威黄袍加身和杀刘赟上来说,确实是郭威搞政治欺骗,与陈桥兵变相似。 但郭威黄袍加身是郭威被逼反的必然结果。从整个后周建立过程来说,被逼而反是因,黄袍加身是果,在政治道义的评价上,黄袍加身的地位要低于被逼而反。 黄袍加身不改变郭威被逼反叛所具有的较强政治道义地位。 进一步来说,冯道不向郭威劝进,反映了郭威建国政治准备不足。这恰恰说明,郭威本没想反叛,郭威反叛建国主要是被汉隐帝背刺所逼,不得不为。 其政治道义地位远强于赵匡胤陈桥兵变。或许陈桥兵变在政治道义上甚至不如萧道成杀后废帝。
本吧讨论范围:三国——北宋。不定期删除范围外的贴子 本吧讨论范围:三国——北宋。不定期删除此范围外的贴子。具体尺度由吧务组掌握。 敬请各位吧友注意。“ 三国——北宋”这一讨论范围外的主题帖子,删除时不再提醒。作为口水重灾区的南宋、明末,原则上,依旧自2018年4月以后禁止发主题帖,更在删除之列。 没删的,只是处于待删除状态。请勿质疑。 安史之乱至澶渊之盟仍为本吧核心讨论范围。 确定三国——北宋这一讨论范围,是因为这一段历史既包括五代十国的前因后果和完整脉络,也和五代十国历史由许多可以类比、对照之处。政--社框架下军队——士族两种力量的斗争最为明显。这一范围此前、此后的历史阶段与五代差别较大。 本吧发展至今,颇有微绩,得力于各位吧友的支持。今后也烦请大家围绕安史之乱至澶渊之盟核心历史,在五代十国及其相关话题方面各抒己见,交流学习,共同打造一片优质的学习环境。 此贴也是对吧务权限职责的说明,诸位吧务照此权限履行职责,吧务组全力支持。 五代十国吧吧务组
王思同是五代一般武将中最年轻的节度使(柴荣改革之前) 王思同926年被李嗣源委任为同州节度使,时年34岁。 从907年朱温篡唐,进入五代,直至至954年柴荣改革禁军之前,王思同是五代一般武将中最年轻的节度使。 这里说的一般武将,不包括赵延寿、张永德这样的皇族近戚或皇亲国戚,也不包括李从儼、王都、李彝超这样的割据半割据藩镇的世袭者。 一般认为,王思同是被李嗣源提拔的,因而对李嗣源感恩图报。但事实上,李存勖时代,王思同的地位已经远超同龄人。 王思同在李存勖时代担任郑州防御使,神武军都指挥使,距离节度使只有一阶。 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比王思同大7岁,在李存勖时期,只担任州刺史。后来封王拜帅的高行周也比王思同大7岁,当时也只担任刺史。这两人都比王思同级别低。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与王思同同岁,在李存勖时期只是李嗣源的牙将,距离刺史还有很长的距离。石敬瑭在级别上完全被王思同吊打,两人的级别差距折算成时间,在十年左右。这是考虑到石敬瑭毕竟有家族关系和李嗣源的照顾,否则两人的差距要十五年。 王思同是宠儿,但是在那些尸山血海中从基层杀出来的将校眼中,王思同就是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眼红咬牙。934年,李从珂靠兵变夺取皇位,这些将校们找到了机会,冲入王思同家中,金银珠宝女人,一抢而空,然后又杀了王思同。
金人败盟前还给北宋多少个州? 宣和四年,金人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二十四县归宋。其中,涿州为辽将献于宋军。置燕山府路 宣和五年,金人以武州归宋。朔蔚应诸州皆降。置云中府路。
宋初拿下幽州不会比拿不下来更坏了 拿不下来肯定是坏事,这被北宋从始至终的百姓灾难所证明。河北本来是汉晋隋唐一千年的中国经济最发达区,但经过五代北宋时期的分裂,沦为三流地区。淮河两岸经过宋金对峙也沦为二流区(部分地区长期多灾)。 拿下来幽州未必是好事,但也不会比拿不下来更坏了。
东丹王出行图
宇文护功绩胜过李嗣源 宇文护虽废杀二从弟,私心专权,但终能匡扶少主,在宇文泰身后实现了宇文化家为国,政局平稳过渡,尽力维护了关陇集团内部的团结,推行利于耕战的改革,北周国力得以稳步提高,坐待北齐在内耗中衰竭。宇文护被杀后五年,北周灭亡户口经济两倍于北周的北齐,统一北方。 李嗣源以义子夺皇位。上台之后,虽然推行了一些改革。但多是裱糊而已。李嗣源消灭政敌、诛杀大臣的举措,使得执政核心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统治集团离心离德,加之滥赏三军,军政败坏有增无减。李嗣源死后三年,后唐灭亡了。 虽然二人所处时代、具体内外权力格局、面对的问题,都有很大差别。但如果一贬为奸臣,一捧为明君。那就离题万里了。
五代十国入门的三本书 1、中国历史大讲堂 五代史话 作者:沈起炜 80年代的早期版的修订版 2、中国历史:五代史 作者:陶懋炳、张其凡 曾育荣 可视为陶懋炳《五代史略》的修订版 3、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金夏时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xiexingcun.com%2Ftongshi.asp&urlrefer=662b030160cc5d02b91c4e53d5554880 三本书都可以在京东等平台上买到。前两本书在网上也可以找电子版。 读这三本书对五代十国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兴趣的话,可以再读两五代史、通鉴这样的古代正史。
朱温的军队战斗力远超李克用 据我统计。
李嗣昭生年略考 RT
杨行密淮南幕府为何缺乏文词之士 史称:自广明大乱之后,诸侯割据方面,竞延名士,以掌书檄。是时梁有敬翔,燕有马郁,华州有李巨川,荆南有郑准,凤翔有王超,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与河东李袭吉齐名于时。 据史书记载,杨行密淮南幕府中,文人要么是袁袭、戴友规、严苛求这样的谋士,要么是高勖、周隐骆知祥这样负责理财政务的文吏,长期没有以文章诗赋见长的文词之士。与当时其他强藩幕府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即使杨行密的小弟宣州田頵幕府中也聚集者杜荀鹤、殷文圭等不少著名的文学之士。 这是为什么呢?
如梦令 李存勖 如梦令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出自《婉约词》卷一唐五代词&敦煌曲子词
蜀道十条通中原 李白一句蜀道难,天下人都以为蜀道只能以一人跟一人的方式通过。其实不然,经过历代修建,北通中原蜀道纵横交织不下十条。
为何人们惋惜柴荣而不惋惜对宇文赟? 柴荣三十八岁去世,花了三年时间夺取淮南。 宇文赟二十一岁去世,花了两个月就夺取了淮南。 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柴荣,惋惜柴荣,而没有赞美宇文赟,惋惜宇文赟呢? 现在有人说,宇文赟不死,就能一统天下。当然我觉得他更可能取代杨广的地位。大家怎么看。
李世民、李玄霸兄弟年龄小议 百度可知李世民生于599年。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北巡,被突厥包围于雁门。李世民当时曾在隋将云定兴麾下,参与雁门解围之役。所以网上有李世民十六岁解围雁门的说法。 据《新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传记载:“卫怀王(李)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614年)薨,年十六,无子。”也就是说,李世民的同母弟李玄霸在614年去世时已经十六岁了。那为什么李世民在一年后才十六岁呢? 现在,网上有的言论以此为借口讥讽李世民连岁数都虚报,所谓战绩更是虚的。
新五代史死节死事传诸人入选标准略论 1、《新五代史》: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焉,作《死节传》。 死节传具体题目是“王彦章(裴约 刘仁赡附)”。说白了就是王彦章一人传,另两位是附带的。 王彦章毫无疑问是五代十国历史上尽忠君主、宁死不降的最突出人物! 2、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焉。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况死者人之所难乎?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其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战没者不得与也。然吾取王清、史彦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传》。 新五代史在儒学复兴的形势下重写五代史,显然就是要以儒家三纲五常重新评价五代人物。入选上述死节死事二传的标准,欧阳修其实已经在二传开头序言中说明白了。但是还是历来还是有些争议。对此,本帖略作解释。
百日王朝 一个只统治了一百零七天的王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