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瑛 箴瑛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11,834 关注贴吧数: 5
中唐五代三次倒用印 1、段秀实倒用司农印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变军首领朱泚以迎唐德宗回长安为名,派遣泾原兵马使韩旻领马步三千疾趋奉天城,企图消灭唐德宗。留在长安的唐朝司农卿段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让自己的旧部、泾原判官岐灵岳,盗窃叛将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印,但没成功。于是段秀实倒用司农印印符,假冒姚令言的印,向韩旻下令撤回长安。韩旻在半路得到命令,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急忙撤回长安。段秀实知道难免败露,遂在同朱泚议事时殴击朱泚,未果被杀。 2、李崧倒用都统印 后唐消灭前蜀后,魏王李继岌受宦官怂恿,擅杀枢密使郭崇韬,魏王僚佐李崧召书吏三四人,倒用都统印,向军队发布诛杀郭崇韬的伪诏,军情稍定。 3、魏仁浦倒用留守印 后汉时,汉帝刘承祐诛杀朝中大臣,又下诏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于澶州,诏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杀枢密使郭威及宣徽使王峻于邺都。诏书先至澶州,李弘义向王殷,又告郭威。郭威召枢密使院吏魏仁浦谋于寝室。仁浦劝郭威起兵反,请郭威倒用留守印,把诏书改为让郭威“尽诛将士”,激怒将校一同反叛。“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郭威照此行事,起兵攻入开封,杀刘承祐,建立后周。
从李存勖资财的流向看后唐后晋军事腐败 李存勖灭梁之后,通过委任孔谦搜刮,没收后梁君臣财物,以及通过宦官伶官收取官员进献珍宝,在后宫聚集起大量财富。 李存勖败亡后,这笔巨额财富散落于乱军、后宫人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者之手。 一则记载,有助于了解这些财富的流向。 初,魏人柴翁以经义教里中,有女,后唐庄宗时备掖庭,明宗入洛,遣出宫。柴翁夫妻往迎之,至鸿沟,遇雨甚,逾旬不能前。女悉取装具,计直千万,分其半以与父母。令归魏,曰:「儿见沟旁邮舍队长,项黵黑为雀形者,极贵人也,愿事之。」问之,乃周祖也。父母大愧,然终不能夺。他日,语周祖曰:「君贵不可言,妾有缗钱五百万资君,时不可失。」周祖因其资,得为军司。 可见,李存勖资财的一小部分落入嫔妃柴氏手中,当柴氏离宫之后,嫁给郭威,并运用李存勖的资财,助郭威谋职晋升。“嫔于帝,帝方匮乏,而后多资从。” 《东都事略》也说:“柴后资太祖(郭威)以金帛,使事汉高祖(刘知远)”。也就是郭威靠着柴氏提供的资金,才能走门路,投靠在刘知远麾下,成为刘的亲从佐吏,开始自己的腾飞之路。 郭威,已故河东刺史郭简之子。他素有勇力,勤学机敏,“及从军旅,多阅簿书,军志戎政,深穷綮肯,人皆服其敏。......石敬瑭以郭威长于书计,召置麾下,令掌军籍,前后将臣,无不倚爱。” 可见,郭威,由于父亲过世多年,家道中落,尽管自己智勇兼备,才能突出,人缘不错,但要由基层士兵跻身官吏,也不得不花费巨款。否则就无法晋升。 郭威必须用钱才能晋升的遭遇充分说明,后唐后晋时期军事腐败。为契丹所灭,自然之事。
张承业为什么任职左监门卫将军? 旧史《张承业传》:乾宁三年,昭宗将幸太原,以(张)承业与武皇善,用除为河东监军,密令迎驾。既而昭宗幸华州,就加左监门卫将军。.......其后,但称本朝旧官而已。 张承业长期任职左监门卫将军,从唐代官制看,张担任这一官职有其制度和政治传统原因。 左右监门卫属于南衙十六卫,负责宫门警卫,职责非常重要。唐高祖、太宗时期,大批军将在战争中崭露头角,这时的监门卫长官也多由这些立有军功的将领担任;唐高宗、武后时期,二人没有前代那样深厚的政治背景,因此大量选拔入朝蕃将为监门卫长官,以培养效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唐玄宗从历次政变中艰难上位,可信任的官员较少,因此重用杨思勗、高力士等宦官为监门卫长官。 宦官担任监门卫长官这种安排早已有之,唐玄宗朝将其变为宦官专任的政治惯例,宦官参与的规模也远远超过前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唐玄宗的这种政治倾向,为后世宦官握重兵把持朝政埋下了祸根。宦官任监门卫长官的政治传统被唐玄宗以后历代君臣继承下来,大批有权有势的宦官均带有监门卫长官的头衔,如鱼朝恩、程元振、霍仙鸣、窦文场等,都曾带有监门将军的头衔。 因此,张承业任职左监门卫将军,主要是由于唐代宦官任监门卫长官的政治传统。 当然,张承业为了坚持自己是唐朝忠臣的立场,一直拒绝李存勖给他加官进爵,也是他长期停留在左监门卫将军这个职位上,没有晋升的原因。
节度使、刺史不在州镇时的军政及收入 后晋时期,武将担任刺史、节度使这些州镇长官的制度,已经成熟了。 按照制度,武将有很多时候不赴任或者不在州镇。除了遥领境外州镇之外,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1、武将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如景延广是郓州天平军节度使,同时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统率禁军,他就不可能赴任。 2、战时设置行营等战时机构。武将承担行营军职或其他战时差事,也要离开自己管辖的州、镇。如契丹南下时,石重贵“诏河阳节度使符彦卿、宋州节度使高行周、贝州节度使王令温、同州节度使李承福、陈州(刺史)梁汉璋、亳州(刺史)李萼、怀州(刺史)薛怀让并赴阙”,又“以宋州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以河阳节度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排阵使,以右神武统军皇甫遇为马军右厢排阵使,以陕州节度使王周为步军左厢排阵使,以左羽林统军潘环为步军右厢排阵使。”这时,宋州高行周、河阳符彦卿等等都担任行营军职,就要离开自己的藩镇,前往作战。 武将不赴任或者不在州镇时,要么由朝廷委任其他官员临时“权知”州镇事务,这就是后来宋代知州制度的来源;要么由州镇长官委任幕僚、亲信把持事务。但无论哪种情况,担任州镇长官的武将依然可以控制相关州镇按制度或惯例归长官支配的全部或部分收入。 如果是州镇长官委任幕僚、亲信把持事务,州镇长官即使不赴任、不在州镇,也可以大力攫取当地财富。 例如,后汉史弘肇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宋州节度使,虽不赴任,但通过亲信掌握藩镇收入,并大肆聚敛。“宏肇所领睢阳(宋州),其属府公利,委亲吏杨乙就府检校,贪戾凶横,负势生事。聚敛刻剥,无所不至,月率万缗,以输(史)宏肇,一境之内,嫉之如仇。” 史弘肇虽然飞黄腾达、管军执政只有三年,但在某些方面,腐化程度却非常惊人。这反映了在缺乏强力君主管制或者君主纵容的情况下,武将乃至文官的通常状态。就此而言,当时的腐朽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从张虔钊攻城看后唐统帅的素质庸劣 928年定州之战(王晏球讨伐定州王都) 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朱弘昭、 张虔钊宣言大将畏怯,有诏促令攻城。晏球不得已,乙未,攻之,杀伤将士三千人。帝(李嗣源)遣使者促王宴球攻城,晏球与使者联骑巡城,指之曰:"城高峻如此,借使主人听外兵登城,亦非梯冲所及。徒多杀精兵,无损于贼,如此何为!不若食三州之租,爱民养兵以俟之,彼必内溃。"帝从之。 934年凤翔之战(王思同讨伐李从珂) 张虔钊性褊急,主攻城西南,以白刃驱士卒登城,士卒怒,大诟,反攻之,虔钊跃马走免。诸军解甲投兵,请降于潞王。王思同犹未之知,趣士卒登城,尹晖大呼曰:"城西军已入城受赏矣。"众争弃甲投兵而降,其声震地。思同等六节度使皆遁去。 如上所示 张虔钊两次不顾士卒死活攻城,均告失败。但在凤翔,主帅王思同虽有忠义之志,而“御军无法”,不能像深得军心的王晏球那样及时叫停张虔钊的蠢行,并加以善后,终于让张虔钊葬送掉李嗣源的江山。 面对张虔钊一再的蠢举,我想,如果不是张虔钊与李嗣源有仇,蓄意强迫士卒送死以激起兵变,从而颠覆李嗣源王朝,那么只能说明张虔钊确实不是一位通军情、得军心的合格统帅。 事实上, 李从珂哭泣,打悲情牌,正碰上张虔钊不顾军情,逼迫士卒强攻,导致禁军哗变。这种事,需要对手配合犯蠢作死,算是守株待兔的概率。如果对手高明,或者明白军心,则不难化解。当年刘守文在沧州打悲情牌,表示要作孝子死扛到底,朱温就把攻势缓了一下。后来,安从进起兵,也对讨伐军说,我管禁军时,对你们恩厚,你们难道忘了吗?为何要和我厮杀?但对方接招,先行礼,然后回答:朝廷待大王也挺好,您何必反呢?到这份上了,您最好自己认输,咱们不伤感情,(兴许您还有条出路)。否则我职责所在,不能客气。 显然,张虔钊是不合格的,可却被李嗣源视为帅才,作为老部下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与重用。在后唐诸将帅中排位前八。至于被李嗣源青眼有加的主帅王思同御军无法,对战局缺乏及时的了解,也难堪大任。 张虔钊、王思同,作为受李嗣源信用的高级将领,充分代表了当时后唐高级将领虚骄庸劣的素质。 934年凤翔之战的戏剧性逆转,虽有李从珂居于明显劣势造成的指挥者错觉,也有骄兵易乱的深层原因,但后唐高级将领的庸劣是无法回避的原因。 这一因素还将在两年后的太原汾曲之战中再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契丹大军,张敬达、杨光远既不能据险遏敌,又不能持重迎战,轻于一掷,指挥失灵,重蹈南燕慕容超覆辙,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来说, 后唐的高级将领的素质,在李嗣源上台后,有一个断崖式的下滑。 众多高级将领被提拔主要是因为是李嗣源亲戚心腹,本身没有多么出色的表现 李嗣源统治八年,他培养提拔的统帅只有寥寥数人—— 石敬瑭 康义诚 张虔钊 安从进 王思同 药彦稠 满打满算就是这六个人,都是李嗣源的心腹,但没有经过大战考验,此前此后也都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 就军队来说,尤其是就高级将领的情况来说,李嗣源死时的后唐,与刘裕死时的刘宋,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表面上还很强大,有着骄人的战绩。实则良将尽死,乏人可用,只是靠着年迈君主本身威望维持虎皮。某种意义上,在君主老而子弱的形势下,这种帅才匮乏也是君主所希望的。刘裕***较放心的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这也说出了这种形势下君主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强主死去,面对强敌,遭到大败,就十分正常了。刘宋初年,北魏忙于收拾柔然、赫连氏,无暇大举南下,只是满足于滑台虎牢等河南四镇,刘宋还能从容内讧,暂时度过瓶颈。李嗣源死后,契丹方盛,志在南下,后唐就在内讧和外敌夹攻下短命而亡。
最近吧务删帖的澄清 最近吧务删帖,引起了某些吧友有情绪。对此,我做个澄清。 置顶帖说的很明白, 本吧讨论范围:三国——北宋。不定期删除此范围外的贴子(主题帖)。具体尺度由吧务组掌握。 本吧是五代十国吧,在讨论主题上,如果喧宾夺主,很不合适。这一点多位吧友向我提出过。 置顶帖就是针对本吧存在过多讨论范围外帖子的现象, 实际上,就是要求吧友不要再发讨论范围外的帖子。 这几年,我管的比较松,使本吧存在众多讨论范围外的主题帖。 我的初衷,是不希望挫伤吧友讨论的热情。历史爱好者其实是弱势小众。彼此之间,还不抱团取暖互相关照点? 但凡事有个限度,讨论主题喧宾夺主,五代十国吧就违背了存在的更高原意。 如果说吧务在删贴上动作过硬,使 吧友心理受伤,我也很无奈。责任在吧主,一直管的松,现在吧务管的严了,就会使吧友不适应。 但删帖并非针对个人。在此,强调: 1、吧务应该以身作则,不可再发布讨论范围外的主题帖。 2、吧务删帖,不可针对个人。 至于说,有些范围外的帖子没删,我说过, 2018年以后的这类帖子都属于待删除状态,请勿质疑。这类帖子,本吧将在适当时间,集中统一删除。 如果说, 有吧务误删的情况,吧友可以申请恢复帖子。我虽然精力不足,但尽量抽时间审核。
后晋年号 936年农历十一月,河东石敬瑭接受契丹主耶律德光的册立,登上皇位,这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王朝。石敬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儿皇帝”。 两天后,石敬瑭下旨,称当年为长兴七年(因为石敬瑭先后背叛后唐闵帝和末帝,因而石敬瑭不承认唐末帝李从珂的清泰年号,也不承认唐闵帝李从厚的年号,把岳父唐明宗的年号拿出来,厚着脸皮把自己塑造为李嗣源的合法继承人),自己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这就是后晋的天福年号。 天福七年年中,石敬瑭病死。侄子石重贵继位,但继续用天福年号,从而开创了五代后期皇帝继位延用前任年号的惯例。 天福九年年中,石重贵改元开运。两年多后,契丹攻入开封,一般认为,后晋就算是灭亡了。这一年是石重贵开运三年。但如果看一般辞典附录的后晋纪年,却记录开运年号用到了第四年。 这是因为:当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称帝,与契丹对抗。刘知远自称“未忍忘晋”,又把石敬瑭的天福年号拿出来用,把石敬瑭的戏法又玩了一遍,改晋开运四年为天福十二年。因此,开运四年只有刘知远在用。 最有意思的是,直至五个月后,遭到中原军民反抗的契丹军队北撤,刘知远进入开封,才定国号为“大汉”,这就是五代中的后汉王朝。但后汉的年号还是天福。直至转年正月初一,才改元。因此,也有人认为,刘知远才是后晋最后一位皇帝。 因此,后晋王朝灭亡了,国号还在用,国号没有了,年号还在用。
略后周建国的政治道义 古代政治伦理虽然强调臣忠于君,但在一般人心中,君臣之间总还有是有是非可辩,总还有一个是君先负臣,还是臣先负君的问题。 刘知远建立后汉,席不暇暖,即去世。留下没有军政经验的少子汉隐帝刘承祐,面对严峻的内外挑战。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三镇立刻反叛。后汉全靠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四位托孤大臣维持。实际上,四大臣代掌了大部分皇权。 正是依靠托孤大臣合作奋战,后汉才能平定叛乱,度过危机。如果没有四位托孤大臣扶持,后汉早已被李守贞推翻,刷新由其自身保持的最短命正统王朝记录。而正是在平叛过程中,郭威地位蹿升,排位实际仅次于史弘肇。 危机过后,汉隐帝不甘于与托孤大臣共享皇权,与托孤大臣矛盾激化,遂发动政变诛杀史弘肇、杨邠,并遣使诛杀在外统军的郭威及其他将领。突然遭遇背刺的郭威为自保,仓促起兵,进攻开封,杀汉隐帝。此时,郭威已骑虎难下,必须取代后汉,自己开国。 因此, 后周取代后汉,本质上是君先负臣,而非臣先负君。因此, 虽然是叛乱,但是被逼不得不反,在政治道义上,总算有较强合理性,远强于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 为什么郭威总被与赵匡胤相比? 这是因为郭威杀汉隐帝后,因为称帝的政治准备不足,一时并未得到冯道等朝臣的劝进,只好先表示拥立刘知远养子刘赟。郭威借口要率军抵抗契丹,率军北上。经过策划,途中军队裂黄旗盖于郭威身上,搞了一次黄袍加身。然后,回师建立后周,又杀刘赟。 孤立的就郭威黄袍加身和杀刘赟上来说,确实是郭威搞政治欺骗,与陈桥兵变相似。 但郭威黄袍加身是郭威被逼反的必然结果。从整个后周建立过程来说,被逼而反是因,黄袍加身是果,在政治道义的评价上,黄袍加身的地位要低于被逼而反。 黄袍加身不改变郭威被逼反叛所具有的较强政治道义地位。 进一步来说,冯道不向郭威劝进,反映了郭威建国政治准备不足。这恰恰说明,郭威本没想反叛,郭威反叛建国主要是被汉隐帝背刺所逼,不得不为。 其政治道义地位远强于赵匡胤陈桥兵变。或许陈桥兵变在政治道义上甚至不如萧道成杀后废帝。
王思同是五代一般武将中最年轻的节度使(柴荣改革之前) 王思同926年被李嗣源委任为同州节度使,时年34岁。 从907年朱温篡唐,进入五代,直至至954年柴荣改革禁军之前,王思同是五代一般武将中最年轻的节度使。 这里说的一般武将,不包括赵延寿、张永德这样的皇族近戚或皇亲国戚,也不包括李从儼、王都、李彝超这样的割据半割据藩镇的世袭者。 一般认为,王思同是被李嗣源提拔的,因而对李嗣源感恩图报。但事实上,李存勖时代,王思同的地位已经远超同龄人。 王思同在李存勖时代担任郑州防御使,神武军都指挥使,距离节度使只有一阶。 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比王思同大7岁,在李存勖时期,只担任州刺史。后来封王拜帅的高行周也比王思同大7岁,当时也只担任刺史。这两人都比王思同级别低。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与王思同同岁,在李存勖时期只是李嗣源的牙将,距离刺史还有很长的距离。石敬瑭在级别上完全被王思同吊打,两人的级别差距折算成时间,在十年左右。这是考虑到石敬瑭毕竟有家族关系和李嗣源的照顾,否则两人的差距要十五年。 王思同是宠儿,但是在那些尸山血海中从基层杀出来的将校眼中,王思同就是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眼红咬牙。934年,李从珂靠兵变夺取皇位,这些将校们找到了机会,冲入王思同家中,金银珠宝女人,一抢而空,然后又杀了王思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