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瑛 箴瑛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11,834 关注贴吧数: 5
后唐宰相豆卢革世系 后唐宰相豆卢革为唐舒州刺使豆卢瓒之子,唐僖宗广明年间宰相豆卢瑑之侄。豆卢瑑于黄巢入长安时与众多公卿一同被杀。 乾符五年,郑畋、卢携罢相,“以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豆卢瑑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崔沆为户部侍郎,并同平章事“。黄巢入长安,”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御史中丞赵濛、刑部侍郎李溥、京兆尹李汤扈从不及,匿民间,(黄)巢搜获,皆杀之。” 据刘国宾考证,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豆卢氏为与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同曾祖的后燕北地王慕容精之后。但据晋书,慕容精在中山被慕容麟所杀,并未降魏。拓跋珪统“魏军进攻中山,屯于芳林园。其夜尚书慕容皓谋杀(燕主慕容)宝,立慕容麟。皓妻兄苏泥告之,宝使慕容隆收皓,皓与同谋数十人斩关奔魏。麟惧不自安,以兵劫左卫将军、北地王慕容精,谋率禁旅弑宝。精以义距之,麟怒,杀精,出奔丁零。” 豆卢氏与慕容氏的关系或者慕容精这一支入魏的过程,应该存在粉饰。 旧五代史:豆卢革少值乱离,避地鄜、延,转入中山,王处直礼之,辟于幕下,有奏记之誉。因牡丹会赋诗,讽处直以桑柘为意,言甚古雅,渐加器仰,转节度判官。 《宣和书谱》称豆卢革书法虽不及杨凝式,但有“隐者态度”及“五季人物风气”,可见亦有可观之处。 因此,豆卢革有一定文学书法才能,但正如史书记载的,他却并非拨乱经济之才,甚至疏于朝廷事体制度,品格也是凡庸,常图谋私家小利。他出任后唐宰相,是因为李存勖要借助唐朝公卿来标榜自身正统和合法性,但原本拟定的几个宰相人选要么如李延古那样身亡,要么如卢质那样不愿深陷政坛激烈冲突的漩涡,因而将他推举出任。 但他才非济世,品格有瑕,又不是李存勖幕府中的旧人,临时充任宰相,也只能阿附于郭崇韬等人,无所作为之余乃至修炼丹药,追求飞升。 不过,豆卢革虽然才德均非出众,李嗣源篡位后,豆卢革更是一再求退。但他毕竟是李存勖政权中的地位重要的人物。李存勖败亡前夕,豆卢革还与枢密使李绍宏及另一名宰相韦说会于中兴殿之廊下,商议对抗李嗣源之策。因此为李嗣源所不容,终于在屡遭贬谪之后被赐死。
五代十国君主是否是考迪罗? 各个美洲国家(包括美国但不包括巴西)在独立后首先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政治权威的缺失,即中央政府缺乏合法性和权力。西语美洲各个共和国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表现出的是普遍的无力,中央政府难以自证合法性,更难以控制各个地区,因此独立时期到1870年左右,西语美洲国家政治呈现出的普遍特征主要是两点,其一是在无政府和考迪罗独裁状态之间摇摆,其二是中央集权派和联邦派之间的冲突。   所谓考迪罗,指的是强权个人领袖,在此,用它来特指的是独立后半个世纪内作为一种制度的考迪罗主义, 即农村考迪罗基于人身依附关系组织起的政治体制。在这一时期的西语美洲,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大庄园是农业土地所有制的核心(这一核心地位是由组织化程度而非在农业中占有的绝对比例多少所决定的),在大庄园内部,所有劳动者服从庄园主的家长制管理,依附于庄园主,接受庄园主的保护,而庄园主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这一时期的 农村考迪罗基本都出身于庄园主家庭,并且在军队中有履职经历。在庄园以外的更高层面上,依附制层层叠叠,小人物依附于大人物,为大人物提供财源和人力,同时寻求大人物的保护,基于这种关系,地区考迪罗作为实权人物出现了,同时他们也谋求或者依附于中央政府考迪罗的地位。这些各层级的考迪罗缺乏统治的合法性,也常常不在乎合法性的存在。一旦一个考迪罗足够强大,就可以建立起名义上统辖全国的政权,但反之他也随时可能受到其他考迪罗的挑战或者依附于自己的考迪罗的背叛,每当考迪罗失位,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纷争乃至无政府状态。在讨论这种情况时,历史学家常举的例子是圣安纳领导的墨西哥和罗萨斯领导的阿根廷,特别是后者被认为是考迪罗制度的典范,“罗萨斯把阿根廷全国变成了一座大庄园,而他是庄园主。”在这里,考迪罗不只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一种基于拉丁美洲特有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上层建筑,在政府软弱而且权威缺失的情况下出现,而不能简单归为独立时期军队至上的结果。   不过, 考迪罗制度当中宪政体制并非一文不值,文官、教会、军队等势力也会持续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文官在独立后的数十年内不断崛起,并将最终取代农村考迪罗们的地位。 五代十国君主是否是层层依附的考迪罗呢?
新唐书为何与其他史书记载不同 新唐书最后由欧阳修总编,但列传部分是宋祁写的, 唐末部分往往只是进行了各种资料的粗略汇编,尤其错乱的厉害。由此就造成了新唐书不同部分自相矛盾,甚至同一列传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如《杨行密列传》把杨行密死后的事情错记在杨行密死前,而且还有显而易见的不合理内容。又如杨行密传指责杨行密面对朱温篡唐缩颈藏头,不敢仗义讨逆,但田頵传却说,杨行密誓与朱温不共戴天,志在枭朱温之首,匡扶唐室。 显然自相矛盾。再如王师范传,竟然认为王师范特别袭击小队的领队是李彦威——朱友恭。诸如此类,不可胜举。 因此,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新唐书的记载往往和其他史书不一样,特别是唐末部分和旧唐书、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不一样。 那这么一部书怎么通过验收了呢? 当初欧阳修进呈宋仁宗时,宋仁宗就发现了问题,质问欧阳修,你拿着大把经费,怎么编成这样,糊弄人呀 ,历史不是文学,而是要给前人定功过,给后人分善恶,是为我们指路的路标灯塔,是多么重要,有点良心好吗?但欧阳修很牛气地表示,宋先生的编的部分,我没有知识储备,缺乏对这部分历史内容的了解,也就没有发言权, 如果我没能力修改,却为了看起来整齐通顺,强行修改,那就是以有意的篡改取代无意造成的错乱,更是昧良心,因此不能改订! 因此,新唐书错乱不堪的唐末列传就遗留下来了。实际上, 新唐书的唐末列传部分很多内容,与其他史书存在差异,是不足为奇的,唐末列传的一些内容也是不足为据的。
朱温的神秘主义 天祐五年(908年)五月,梁军在夹寨被李存勖率领的晋军大败,损兵折将万余人。朱温面对狼狈逃回的残兵败将说,失败都是因为去年发兵的时候选的日子不吉利呀,你们辛苦了,赐酒赐食,回去好好休息。 天祐八年(911年)正月初二,梁军又被晋军大败于柏乡,被斩首二万,精兵丧尽,从此丧失了梁晋战争中的军事优势。这次作战,据后梁方面的记载,上年的十一月发兵时,司天监就上奏月蚀不适宜用兵。但朱温置若罔闻,反而在出兵之际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五次宴乐,大搞排场。战前一天,发生日食,大战当天,又发生异常天象。据敬翔说,前线梁军恐怕凶多吉少。 显然,后梁的记载把夹寨柏乡两大失败归于天意。 但朱温真是敬畏天象,何以屡屡违背天时,置天象示警于不顾,出动大军,甚至在大军出动之际频频宴乐,大摆排场? 项羽自刎时说“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朱温将失败归因于天象天时。与项羽的用意相似,都是在推卸责任,不承认对手的高明和强大。此时的朱温已经不敢正视失败,只能凭借神秘主义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维持自己的权威。当然仅仅宣扬天象是不够的,也是无法使人们心服的,朱温只好对部下挥舞屠刀,以恐怖来维持统治了。 1、左龙骧都教练使邓季筠、魏博马军都指挥使何令稠、右厢马军都指挥使陈令勋,因为部下马瘦,被朱温下令一并腰斩于军门。 2、朱温阅马时,看先锋将黄文靖不顺眼,立命斩黄。黄文靖骁果善战,对他被杀,诸将都感到惋惜心痛。 3、因为朱温动辄杀人,手下避之唯恐不及,很多官员扈从朱温出行时,有意与朱温保持距离,落在后面。朱温很快明白过来了,大怒,抓住走在最后的孙骘、张衍、张俊,将三人扑杀。 我看到朱温拿着马瘦做借口来诛杀诸将,就想到 李克用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说,现在日子艰难,将士们穷困,只能卖马换顿饭吃,我不能管太严了呀。 朱温除了以恐怖来震慑人心,在柏乡战败之后,还大搞排场,营造升平景象。 在朱温的命令及暗示下,两浙钱鏐进贡大方茶二万斤,精美绣花宫衣五百副。广州刘隐进贡犀牛角象牙等奇珍及金银等,价值千万。被越南人奉为独立领袖的曲美,也进奇果筒中蕉五百匹,珍稀药材龙脑、郁金各五瓶,以及其他海货。南蛮也进贡金器六物、银器十二以及诸种奇巧之物各三十件。同时一反篡唐以来禁止元宵节点灯的常态,命令在元宵节“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通宵不禁。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神秘主义、摆排场、恐怖手段!朱温这么玩,还能有什么希望呢?他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巩廷美、杨温、王德中为何不入死节传? 1、巩廷美、杨温闻湘阴公(刘)赟失位,奉赟妃董氏据徐州拒守,以俟河东援兵。帝(郭威)使赟以书谕之。 廷美、温欲降而惧死,帝复遗赟书曰:"爰念斯人尽心于主,足以赏其忠义,何由责以悔尤,俟新节度使入城,当各除刺史,公可更以委曲示之。"戊寅, 杀湘阳公于宋州。 湘阴公元从右都押衙 巩廷美、教练使 杨温等,据徐州以拒命。帝遣新授节度使王彦超率兵驰赴之,仍赐廷美等敕书。 王彦超奏遣使赍敕诣徐州,巩廷美等犹豫不肯启关,诏进兵攻之。王彦超克徐州, 杀巩廷美等。 徐州行营都部署王彦超驰奏,收复徐州。诏曰:“逆首 杨温及亲近徒党并处斩。其余无名目人及本城军都将校、职掌吏民等,虽被胁从,本非同恶,并释放。兼知自前杨温招唤草贼,同力守把,朕以村墅小民,偶被扇诱,念其庸贱,特与含容,其招入城草贼,并放归农,仍倍加安抚。湘阴公夫人并骨肉在彼,仰差人安抚守护,勿令惊恐。” 2、 初, 王得中返自契丹,值周兵围晋阳,留止代州。及桑珪杀郑处谦,囚得中,送于周军。帝释之,赐以带、马,问,"虏兵何时当至?"得中曰:"臣受命送杨衮,他无所求。"或谓得中曰:"契丹许公发兵,公不以实告,契丹兵即至,公得无危乎?"得中太息曰:" 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甲辰,帝以得中欺罔,缢杀之。 巩廷美、杨温、王德中忠于汉室而死,王德中还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北汉,为何不是死节?
安禄山起兵范阳到诛杀封常清高仙芝日期表 公元755年 12月16日,安禄山反于范阳(幽州)。 12月22日, 唐玄宗在华清宫确认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杨国忠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唐玄宗赞同这个看法。以特进毕思琛去洛阳,金吾将军程千里去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安禄山。 12月23日,封常清自安西入朝。 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唐玄宗大悦。 12月24日,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12月26日,安禄山抵达博陵(博州)以南。 12月28日,唐玄宗回到长安。斩安禄山质子安庆宗。罢安禄山堂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兵权。以朔方军将领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以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领陈留(即汴州)等十三郡。以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在安禄山军队将会进攻的诸郡,置防御使。 12月29日,以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统诸军东征。出内府钱帛,于京师募兵十一万,号曰天武军,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756年 1月7日,高仙芝将飞骑、彍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合五万人,发长安。上遣宦者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州。 1月8日,安禄山军队渡过黄河,攻陷灵昌(滑州)。 1月11日,安禄山攻陷陈留。 1月13日,唐玄宗下诏,表示要亲征,命令朔方、河西、陇右兵,除了留守城堡之外,都赴高仙芝行营,令节度使自将之,以二十天为期限集结完毕。 封常清称这一天和安禄山军队开始接触。应当就是安禄山军队攻击荥阳。或封常清所部以荥阳为前哨布置。 1月14日,安禄山军队攻陷荥阳(郑州)。守军登城守御者,闻敌军鼓角声,自坠如雨。 1月17日,封常清军和安禄山军在武牢交战,封常清大败。 1月18日,安禄山追击封常清,攻进洛阳。 1月19日,封常清脱离和敌军在洛阳的接触逃往陕州。 此后数日内,封常清帅馀众至陕,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仙芝乃帅见兵西退潼关。安禄山军寻至,唐军狼狈逃走,混乱中死者甚众。高仙芝至潼关,修完守备,又令副将李承光守善和戍。安禄山军队赶来,不得入而去。 封常清三次遣使奉表陈贼形势,唐玄宗都没有见。封常清乃自行去长安觐见,至渭南,得到唐玄宗旨意,削封常清官爵,令还高仙芝军,以无职位的从军者身份自效。 据说当时,朝廷征兵诸道,皆未至,关中忷惧。但禄山方谋称帝,留东京不进,故朝廷得为之备,兵亦稍集。 1月22日,唐玄宗诏皇太子统兵东讨。以永王璘为山南节度使,以江陵长史源洧副之;颍王璬为剑南节度使,以蜀郡长史崔圆副之。二王只是挂名,并不离开自己的府邸。 1月23日,颜真卿在平原(德州)举兵反抗安禄山。周围数郡响应。 1月24日,唐玄宗命令监军边令诚携带敕令在军中诛杀高仙芝、封常清。 1月27日,斩封常清、高仙芝于潼关,以将军李承光摄领其众。 以哥舒翰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领河、陇兵募守潼关以拒安禄山。 同日,颜真卿从兄颜杲卿在常山(镇州)发难反抗安禄山,河北各郡相继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
燕军为何降唐? 都说河朔三镇如何如何厉害,为什么河朔三镇当初不为史朝义效力拒唐,反而降唐? (史)朝义至汴州, 其陈留节度使张献诚闭门拒之;朝义奔濮州,献诚开门出降。   朝义自濮州北渡河,怀恩进攻滑州,拔之,追败朝义于卫州。朝义睢阳节度使田承嗣等将兵四万馀人与朝义合,复来拒战;仆固玚击破之,长驱至昌乐东。朝义帅魏州兵来战,又败走。于是 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于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赵、深、定、易五州降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 史朝义走至贝州,与其大将薛忠义等两节度合,仆固玚追之至临清。朝义自衡水引兵三万还攻之,玚设伏击走之。回纥又至,官军益振,遂逐之;大战于下博东南,贼大败,积尸拥流而下,朝义奔莫州。怀恩都知兵马使薛兼训、兵马使郝庭玉与田神功、辛云京会于下博,进围朝义于莫州,青淄节度使侯希逸继至。   史朝义屡出战,皆败,田承嗣说朝义,令亲往幽州发兵,还救莫州,承嗣自请留守莫州。朝义从之,选精骑五千自北门犯围而出 。朝义既去,承嗣即以城降,送朝义母、妻、子于官军。于是仆固玚、侯希逸、薛兼训等帅众三万追之,及于归义,与战,朝义败走。    时朝义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因中使骆奉仙请降,遣兵马使李抱忠将兵三千镇范阳县,朝义至范阳,不得入。官军将至, 朝义遣人谕抱忠以大军留莫州、轻骑来发兵救援之意,因责以君臣之义,抱忠对曰:"天不祚燕,唐室复兴。今既归唐矣,岂可更为反覆,独不愧三军邪!大丈夫耻以诡计相图,愿早择去就以谋自全。且田承嗣必已叛矣,不然,官军何以得至此!"朝义大惧,曰:"吾朝来未食,独不能以一餐相饷乎!"抱忠乃令人设食于城东。 于是范阳人在朝义麾下者,并拜辞而去,朝义涕泣而已,独与胡骑数百既食而去。东奔广阳,广阳不受;欲北入奚、契丹,至温泉栅,李怀仙兵追及之;朝义穷蹙,缢于林中,怀仙取其首以献。仆固怀恩与诸军皆还。 我看到史朝义被部下抛弃后自杀,与后来朱友贞、李从珂、石重贵等何其相似。为什么大量的精锐的军队都抛弃了皇帝?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