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顺
穆顺
颿是海上的奔馬!
关注数: 35
粉丝数: 225
发帖数: 6,673
关注贴吧数: 350
38re里面有没有类似39相国、大元帅、西域都护的设置?
建立新王朝要注意的官员设置 《三国志9》有相国、大元帅、西域都护的设置,但这远远不够。 我试着重新设置一下,请大家批评。 首先,中央这个层级,是太子、太傅、太史;丞相、大司马、司空(御史);光禄勋、太医、司隶校尉。 太子,这不用说,各项数值不能低 太傅,这是太子的老师,要教育太子 太史,这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太子必须懂国史 丞相,这是百官之首 大司马,这是武官之首 司空,这是监察百官 光禄勋,这是皇家卫队队长 太医,这保证不会吃撑死 司隶校尉,这是保证首都安全的 其次,地方层面,要注意三方军职和六郡太守。 西北方向,是西域都护,下设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屯田校尉,分掌民政、巡查、屯田。 西域都护:商业、耕作、骑兵 东北方向,是度辽将军,下设度辽长史、护乌桓校尉、护东夷校尉 度辽将军:水军、骑兵、弓兵 中南方向,是伏波将军,下设楼船都尉、强弩校尉、护蛮校尉 伏波将军:水军、弓兵、商业 六郡太守是 西北敦煌、东北乐浪、中南交趾 中北雁门、东南会稽、西南云南
兩漢時期的敦煌太守及其任職時間 張德芳 内容摘要:懸泉漢簡中有不少關於西漢敦煌太守的資料,按明確的紀年或據有關綫索可考證從漢宣帝時期到新莽時期近20位敦煌太守的在職情況,其中從本始二年到建平三年69年間的51年中17位太守的具體在職年份更是可以排列清楚。這對歷史研究和地方史志的撰寫極具參考價值。 關鍵詞:敦煌太守;西北史地;懸泉漢簡 敦煌郡設置于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其地理範圍,兩漢時期大體從東經93°到98°,東西400多公里;北緯38°到41°,南北300多公里。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當時所轄敦煌、龍勒、效穀、廣至、冥安、淵泉六縣,即今天的敦煌市、瓜州縣、玉門市所轄地境。 關於敦煌一名的由來,當出於《山海經•北山經》所記“敦薨”的音譯。乃早先活動於西域及敦煌的吐火羅一族的轉譯。《漢書•地理志》注引應劭曰:“敦,大也。煌,盛也。”後人多以此爲據,認爲“敦煌”乃廣大之意,實爲望文生義,不足爲憑。 早在置郡之前,“敦煌”一名就已見諸史書。除了烏孫、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的記載外,還有如:《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四年秋(前113),“馬生渥洼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顏師古注引李斐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敦煌界,數於此水旁見羣野馬中有奇者,與凡馬異,來飲此水。利長先作土人,持勒靽於水旁。後馬玩習,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云從水中出。”《漢書·地理志》“效穀”條, 顏師古注:“本漁澤障也。桑欽説孝武元封六年濟南崔不意爲魚澤尉,教力田,以勤效得穀,因立爲縣名。”還有太初元年到四年(前104-前101),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大宛,都曾“起敦煌”、“出敦煌”、“至敦煌”、“留屯敦煌”等等。 敦煌郡是河西四郡之一。“設四郡,據兩關”,在漢朝經營西北邊疆,管理天山南北,開通絲綢之路等各方面都有其重要意義。兩漢時期的敦煌太守作爲西北邊陲的最高行政長官,在維護漢朝的大一統江山、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睦周邊各民族團結,抵禦外來入侵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他們中的人和事,留存於以往史籍中者一鱗半爪,不足以勾勒出一個完整的面貌,影響了我們對歷史的全面認識。本文依據出土漢簡的記載,爬梳排比,將宣帝以後至西漢末年包括新莽時期七十多年間歷任敦煌太守的人名及任職時間加以羅列,並將東漢時期敦煌太守的記載附之於後,供研究歷史和地方史志的 編寫參考。 郡的主要官員是太守、丞和長史。《漢書•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續漢書•百官志》:“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爲長史。”敦煌郡的歷任太守,根據漢簡和文獻記載,可考者如下: 本始二年(前72),敦煌太守登 □□□□三月丙戌朔丁□,敦煌大守登、候充國行丞事謂縣官 (Ⅰ90DXT0209⑤:19) 從太初改曆以後到西漢末年,“三月丙戌朔”者只有本始二年、永光三年(前41)、永始二年(前15)三個年份。而“敦煌太守登”根據下簡有明確紀年者,其任職時間在本始年間,故此簡的時間只能在本始二年。故知“太守登”在本始二年就已任職於敦煌。 本始三年(前71),敦煌太守登 ■本始三年二月辛巳朔癸巳,敦煌大守登行縣,謂淵泉縣:以次爲[駕] ,當舍傳舍如律〼 (Ⅴ92DXT1412③:77) 此簡長19.4、寬1釐米,檉柳,下部殘。存字31,字體向右下傾斜,中間奪一“駕”字。內容爲敦煌太守行巡屬縣時提前下發給淵泉縣的文件而途經懸泉置所作的登記,時當公元前71年3月31日。“太守登”是漢簡中記載的最早的有名可查的敦煌太守。 此外關於敦煌太守“登”的漢簡還有: 七月庚子,將屯敦煌大守登敢告部都尉卒人,謂縣官:戍卒起郡〼 (1368) 此簡1981年出自敦煌酥油土,其中的“七月庚子”也應該在“敦煌太守登”任職的本始年間前後。但是從上引三簡中大致可以看出,“敦煌太守登”的任職時間在宣帝初年的十幾年裡,他是“敦煌太守快”的前任。 神爵元年(前61),敦煌太守快 《漢書•趙充國傳》宣帝下詔給趙充國:“今詔破羌將軍武賢將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將二千人,長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將婼、月氏兵四千人,亡慮萬二千人。齎三十日 食,以七月二十二日擊罕羌,入鮮水北句廉上,去酒泉八百里,去將軍可千二百里。” 此詔發於神爵元年,也是《漢書》中唯一記載的有人名可查的敦煌太守。 神爵二年(前60-前59),敦煌太守快 神爵二年三月丙午朔甲戌,敦煌大守快、長史布施、丞德謂縣、郡庫:大守行縣閲,傳車被具多敝,坐爲論□□□□□到,遣吏迎受,輸敝被具,郡庫相與校計,如律令。 掾堅來、守屬敞、給事令史廣意、佐富昌。 (Ⅰ91DXT0309③:236) 漢簡中關於“敦煌太守快”的簡文較多,此簡爲最早具年者,時當神爵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前60年5月13日),敦煌太守快向屬縣發的一份文件,説太守要巡視各縣檢查傳車被具,各縣要做好迎接的準備並將損壞的車具送往郡庫校核。 御史中丞臣强、守侍御史少史臣忠昧死言:尚書奉御史大夫吉奏,丞相相上酒泉大守武賢、敦煌大守快書言二事:其一事,武賢前書穬麥皮芒厚,以稟當食者,小石三石少不足。丞相請郡當食廩穬麥者,石加 (Ⅰ91DXT0309③:221) 這是一枚中間起脊而兩面削成坡形的“兩行”。內容是酒泉太守辛武賢和敦煌太守快給朝廷上書,計二事,其中一事是辛武賢的上書,言穬麥皮厚芒長,按規定每人發放小石三石,但實際上數量不足,請求每石加發若干。另一事顯然是敦煌太守快的上書,但文字未能容納於此簡,不知何事。兩太守的上書內容由丞相上奏,而丞相的奏摺又經御史大夫轉呈皇上。這是漢朝的制度。至於留在了懸泉置遺址的此簡性質,當是皇帝的恩准诏書,其中復述了兩太守上奏的内容。辛武賢于神爵元年六月被任命爲破羌將軍,與敦煌太守快等人發兵配合後將軍趙充國對羌作戰,一年之後羌事結束又於次年五月回到酒泉太守任上。簡文稱辛武賢爲“酒泉太守”,故此簡所言史實或者在神爵元年上半年,或者在神爵二年下半年。但神爵元年上半年羌事正熾,趙充國率兵進駐金城,作爲酒泉太守的辛武賢正在上書朝廷同趙充國就對羌作戰問題一論高下,一個主張速戰速決,一個主張屯田積穀,似乎還來不及注意到一石穬麥因皮厚芒長而不足數的問題。所以此事的可能性當在神爵二年下半年。羌事結束後,面對對羌作戰中發現的一些弊端諸如糧食發放不足數等問題向朝廷提出了改善的建議。神爵三年丞相魏相死,丙吉在出任御史大夫八年之後升任丞相,所以此簡的內容只能在此之前。敦煌太守快與酒泉太守辛武賢並爲邊郡太守,但快在史書中僅有一見,而辛武賢則要出名的多。而且辛氏一門從此發跡,累世官宦,成爲臨洮望族。敦煌太守快只是在漢簡中才有了較多的記載。 敦煌大守快使守屬充國送牢羌𢇛候、羌侯琅何羌□君彊藏,奉獻詣行在所,以令爲駕二乘傳。十一月辛未皆罷。人十二。神爵二年十一月癸卯朔……爲駕,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 (Ⅰ90DXT0210③:6) 這是神爵二年年底之事,十一月癸卯朔,辛未爲月底三十日(前59年1月5日)。此時羌事結束,歸義羌人十二人到京奉獻,一路由敦煌太守快派人護送並出具了上述文件。其中的“琅何羌”即《漢書》中所謂“狼何羌”。趙充國對策中有“狼何,小月氏種,在陽關西南。” 既然在陽關西南,由敦煌太守派人護送就順理成章。簡文印證了《漢書》的記載,並提供了上述細節。 神爵四年(前58),敦煌太守快 神爵四年正月丙寅朔壬辰,敦煌大守快、庫丞何兼行丞事,告領縣泉置史光:寫移書到,驗問,審如倚相言,爲逐責,遣吏將禹詣府,毋留如律令。 掾舒國、卒史壽、書佐光、給事佐赦之。 (Ⅱ90DXT0215③:3) 這是敦煌太守快發給監領懸泉置史的一份文件,要求將有債務糾紛者送到官府。時在公元前58年3月22日。 神爵四年六月癸巳朔甲寅,敦煌大守快、庫丞何兼行丞事謂縣:廣至東魚澤亭長安世案縣置,見器少。前遣小府佐廣成將徒復作こ□。 掾□國、守屬敞、廣利、助府佐慶。 (Ⅰ91DXT0309③:86) 這是公元前58年8月11日,敦煌太守快發的一份文件,説魚澤亭長安世曾檢查各縣置,發現各縣應配備的一些設施器具不夠數,又談到與此事有關的小府佐,等等。 神爵四年八月乙卯,敦煌大守快、長史佈施、千人充行丞事,謂小府縣官案徒復作官奴婢各有數……(A) 如律令╱九月丙寅,效穀丞光謂遮要、縣泉置嗇夫,吏寫移檄到,趣移見徒復作名籍會□(B) …… 移解何,□□□移見徒復作□□□□□□□毋忽如律令(C) (Ⅱ90DXT0314②:306) 這是一枚三棱觚,內容是效穀縣丞光給遮要、懸泉置嗇夫轉發的敦煌太守府下發的文件。前一部分是敦煌太守府的文件,由敦煌太守快等人聯名簽署,要求所屬各縣、小府等將復作徒和官奴婢的名單匯總上報,時間是神爵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前58年10月11日)。後一部分是效穀丞光的轉發內容,時在同年九月五日,相隔11天。 敦煌千人充以近次行大守事,□□□定上。神爵四年十月辛卯朔己酉,敦煌千人充以近次行大守事□□。 大守快印綬小史以令爲駕二封軺傳……者如律令…… (Ⅰ91DXT0309③:112) 這是一份以千人充代敦煌太守所發文件,時在神爵四年十月十九日(前58年12月4日)。雖然不是“敦煌太守快”親自所發,但其中提到了太守快的印綬。或許此時的“敦煌太守快”臨時離署,下屬以公務緊急而發了這份文件;或許此時的敦煌太守快已經離任,新太守尚未到任視事。 五鳳元年(前57),敦煌太守常樂 敦煌大守遣守屬馮充國,上伊循城都尉□印綬御史,以令爲駕二封軺傳。七月庚午食時□□。五鳳元年五月戊午朔戊寅,受敦煌大守常樂、丞賢謂部□□□□駕,當舍傳舍如律令。 (Ⅰ91DXT0309③:193) 馮充國是七月庚午即十四日(前57年8月21日)路過懸泉置的,而此行的文件早在五月戊寅即二十一日(6月30日)就由太守常樂等人簽發了。時隔八十多天,是否馮充國拿到文件以後先由敦煌去了伊循,再由伊循轉回東進,不得而知。伊循城,地在新疆若羌縣東北之米蘭。元鳳四年(前77)傅介子刺殺樓蘭王,另立在漢的王弟尉屠耆爲新王。“更名其國爲鄯善,爲刻印章,賜以宮女爲夫人,備車騎輜重,丞相將軍率百官送至橫門外,祖而遣之。王自請天子曰:‘身在漢久,今歸,單弱,而前王有子在,恐爲所殺。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願漢遣一將屯田積穀,令臣得依其威重。’於是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撫之。其後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 從此以後伊循成爲漢朝在西域屯田的一處重要區域。黃文弼在土垠發現的漢簡以及敦煌懸泉漢簡中都有伊循屯田的很多記載。現在在米蘭發現的古管道,當是當時及其以後屯田的遺跡。根據後來考古工作者調查和最近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古管道除南部被沙漠埋沒者外還剩一段4千米左右的幹渠,幹渠北端分成枝杈,有七條支渠和若干毛渠、斗渠。分杈之處的座標是東經88°57′20.3″,北緯39°12′51.1″。西北距新疆建設兵團36團團部6千米左右,至今仍是一片可以耕種的平衍沃野。從元鳳四年到五鳳元年歷經二十年,不知此時發生了何種變故,何以要把伊循城都尉的印綬上交御史?但此事既由敦煌太守常樂辦理,説明敦煌太守在處理西域的關係上處於重要地位。 敦煌大守遣守屬唐宮明收蕉郡中。以令爲駕二封軺傳。五鳯元年六月戊子朔甲寅,敦煌大守常樂、丞賢謂敦煌:以次爲駕,當舍傳舍如律令。六月甲寅過東。 ( Ⅰ91DXT0309③:252) 簡文是敦煌太守常樂派人收蕉的文件。蕉指薪柴。《列子·周穆王》:“覆之以蕉。”張湛注“蕉與樵同。”時當五鳳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前57年8月5日)。 五鳳二年(前56),敦煌太守常樂 尉候千人令史王時 〼誠 五鳳二年九月庚辰朔壬辰,敦煌大守常樂、丞賢謂敦煌□□〼爲駕,承書從事如律令 (87-89DXC:15) 這是一支簡上的兩欄殘文,下欄三行,我們將之連讀並加標點,可構成一個文件的落款。五鳳二年九月壬辰是十三日(前56年11月6日)。 〼□□壬午,敦煌大守常樂、騎千人禹行長史事、倉長廣漢兼行丞事,謂效穀廣至:寫〼□書到,如護□使者書,如律令。╱掾德、守屬廣利、助府佐廣意、富 昌。 (Ⅰ91DXT0309③:88) 此簡沒有具體紀年,但據下文可知敦煌太守常樂任期只有兩年,所以當爲五鳳元、二年之物。文件是一份例行公文,要求屬縣效穀、廣至等按照傳達的文件辦理。 五鳳三年(前55),敦煌太守步 〼夫田弘 五鳳三年十月甲辰朔癸酉,敦煌大守步、長史奉憙、丞賢謂敦煌:以次爲駕,當舍傳舍,如律令。 (Ⅰ90DXT0114②:7) 此簡上部殘斷,但所釋簡文清晰。簡中十月甲辰朔癸酉是十月三十日(前55年12日12日)。由此可推測,“敦煌太守步”就任於五鳳三年。 四月乙丑,敦煌大守步、丞賢謂縣:寫移書到,白報,會五月廿日,如[丞]相府書律令。 掾卒定、史當、書佐充。 (Ⅱ90DXT0215③:117)
有大神知道怎么修改官职和爵位吗? 三国志7、三国志9,势力首领的官爵都比较丰富。但三国志8的太粗略了。 官职分为军职、民职和爵位。 军职起家至少得是个都尉,再高一点是校尉、偏将军或别的杂号将军。《魏略·西戎传》里,曹魏加封后车师王为魏大都尉,而西域还有戍已校尉。孙策刚最初时,是被袁术扣押的马日磾表的怀义校尉,然后是袁术表的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孙策从汉廷那里得到的第一个军职是197年的骑都尉,然后是明汉将军,与骑都尉同时的民职是会稽太守,爵位是乌程侯。次年,孙策又升为讨逆将军、吴侯。 我在想,能不能把三国志8官爵列表改一下。改成这么几个级别—— 第一档 县令、太守;都尉、校尉;列侯,关内侯; 第二档 太守、刺史;杂号将军;亭侯、乡侯; 第三档 太守、刺史;中郎将;县侯 第四档 太守、刺史、牧(扬州伯,仅见袁术,牧副);四安四镇;郡侯 第五档 牧;四征;郡侯 第六档 牧;前后左右将军;一字侯 第七档 牧;卫、车骑、骠骑;公 第八档 大将军;公 第九档 司徒、太尉(司马)、司空;公 第十档 丞相;公 第十一档 丞相、太傅;王 第十二档 太师、仲父;摄政王 最后,帝
替古人抱屈的艺术 游戏是艺术,历史题材的游戏是探究历史可能性的艺术,是替古人抱屈的艺术。
穆顺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一共十个剧本发在这里 三国群英传的剧本 剧本一:苍天已死(184年) 剧本二:三分之始(188年) 剧本三:关东起兵(190年) 剧本四:天子东归(194年) 剧本五:曹操北征(202年) 剧本六:刘备入川(212年) 剧本七:吕蒙袭荆(219年) 剧本八:魏延反攻(234年) 剧本九:淮南举义(257年) 剧本十:晋王开国(263年) …………………… 首先,说一个基本设定,就是:凡是能直接掌控军政的皇帝,都作为独立的势力来处理,凡是近乎傀儡的帝王,都隐去,作为当时权臣势力的部属,因为,实际上,他们只是增加了权臣对臣民的威慑力。例如,195年秋七月到196年秋八月这一段的刘协,就是一个独立的势力,而其余时间,就是别的势力中的一员,虽然,他是皇帝。再比如,曹操、曹丕、曹叡、曹髦就是独立势力,曹芳、曹奂就是傀儡。再比如,孙坚、孙策、孙权、孙皓是独立势力,孙亮、孙休、孙和是傀儡。 其次,基于第一点,在权臣当政的情况下,部分能独立领兵的都督、太守作为独立的势力。 这些剧本,主要是玩一个逆天改命。比如194年夜渡黄河的刘协、219年败走麦城的关羽、234年单枪匹马的魏延、263年孤城抗吴的罗宪,等等。 …………………… 剧本一:苍天已死(184年) 说明:之所以不用“黄巾之乱”这样的表述,是因为要尽量中立;在朝,视之为变乱,在野,就视之为起义。“黄”,在东汉末年是一个潮流,如果说西汉末年王莽代汉是儒家意识形态浸润下发生的易姓改号,那东汉末年这一切就是在道家意识形态熏染下发生的,无论是自号“黄巾”的张角、自称“仲家”(仲家犹如汉家,而仲同中,中在五行是土,在五色是黄)的袁术,还是年号为“黄初”的曹丕、年号为“黄武”“黄龙”的孙权,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以黄代黑(苍)”的理论。曹丕只有一个年号,220年到226年,都是“黄初”,所以,按照后世明、清两代的叫法(比如把明太祖朱元璋叫洪武帝、把明惠宗朱允炆叫建文帝、把明成祖朱棣叫永乐帝、把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叫雍正帝),甚至可以把魏高祖文帝曹丕叫作黄初帝。 势力: 1、刘宏:汉灵帝,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骑都尉曹操。 2、皇甫嵩: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3、朱儁:公卿多荐俊有才略,拜为右中郎将,持节,与左中郎将皇甫嵩讨颍川、汝南、陈国诸贼。 4、卢植:植,拜北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5、张角:张宝、张梁、波才、卜己。 6、张曼成:南阳黄巾张曼成起兵,称“神上使”,众数万。赵弘、韩忠、孙夏。 7、张修:巴郡妖巫张修反,寇郡县。刘艾纪曰:“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为‘五斗米师’。” 8、北宫伯玉: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与先零羌叛,以金城人边章、韩遂为军帅。 9、屯兵:交址屯兵执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自称“柱天将军”,遣交址刺史贾琮讨平之。这里,没有记载屯兵领头者的名字,姑且直接记为屯兵。 10、张牛角:黑山贼张牛角等十余辈并起,所在寇钞。可以改为张燕。 …………………… 剧本二:三分之始(188年) 简介: 188年,黄巾复起。刘焉建议设置州牧,朝廷从之,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后汉书》曰:“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按照司马光以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侯作为战国开始的标志,则益、豫、幽三州牧的设立,也是汉家天下走向三分的开始。 势力: 1、蹇硕 部属: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 据点:长安 说明:《后汉书》曰:“(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皆统于蹇硕。帝自黄巾之起,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帝亲任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蹇硕是汉灵帝刘宏指定的西园军统帅。《三国群英传2》很多mod以及很多三国题材游戏会把刘宏当作诸侯来处理,是不妥当的。刘宏和地方上的实权派,是很复杂的关系,以三国群英传2的程序,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所以,在三国群英2的mod中,应该把汉灵帝虚化,只表现天子之下的诸侯。 2、刘焉:刘瑁、董扶、赵韪、贾龙 3、黄琬:来敏 4、刘虞:公孙瓒、刘和、田畴、鲜于银、程绪、魏攸 5、杨奉:韩暹 说明:白波贼。其首领初为郭太,杨奉与韩暹皆为其部属。 6、张举:张纯、王政、丘力居 说明:幽州贼 7、马相:赵祗(读音“纸”) 说明:益州贼,起兵绵竹,自号黄巾,杀刺史,有众数万,马相自称天子。 8、王国:阎忠、韩遂、马腾 说明:凉州贼,韩遂与马超推王国为首,王国死后,又推阎忠为首。 9、皇甫嵩:董卓、皇甫骊、皇甫骞、梁衍、盖勋 说明:《后汉书》曰:(中平)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10、张燕:杨奉、眭固 11、刘辟:龚都、何仪、周仓 据点:汝南 12、於夫罗:呼厨泉、去卑 13、孙坚 说明:此时,孙坚已经是长沙太守,并且统兵平定长沙贼区星。 …………………… 剧本三:关东起兵 时间: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 简介: 《资治通鉴》曰:“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各数万。” 如果抛弃偏见看历史,那么就应该,董卓虽然专权但并没有乱政,他的目的不过是把自己的边将身份变成了外戚与权臣,真正把东汉帝国带入深渊的的是关东那些地方豪族。 这一时期,要加一个势力是皇甫嵩。 《资治通鉴》——卓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时左将军皇甫嵩将兵三万屯扶风。勋密与嵩谋讨卓。会卓亦征嵩为城门校尉,嵩长史梁衍说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及卓在雒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 …………………… 剧本四:天子东归 时间:195年,汉献帝兴平二年 简介: 这是东汉皇族最后的倔强与努力。195年秋,七月,甲子,刘协突破李傕、郭汜的拦截,一路向东,渡过黄河,返回洛阳。这一时期的汉天子,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没有臣子,没有仆役,没有朋友,全都是敌人。 196年八月,刘协被曹操劫持到许昌,至此,东汉灭亡。 在余下漫长的38年的人生中,刘协会不断回味他那不足一年挣脱樊笼的自由时光。 需要添加的势力除了刘协,还有朱儁。 《后汉书》曰:“及董卓被诛,傕、汜作乱,儁时犹在中牟。陶谦以儁名臣,数有战功,可委以大事,乃与诸豪杰共推儁为太师,因移檄牧伯,同讨李傕等,奉迎天子。” …………………… 剧本五:曹操北征 时间:202年,汉献帝建安七年 简介: 袁绍诸子内斗不止,曹操趁势崛起。官渡之战,对于袁绍而言,是一次大败,但也只是一次正常的失败,如果袁绍能够不气馁,如果袁绍诸子能团结起来,那么,鹿死谁手,也还在不可知之数。 曹操以身犯险,远征乌桓,几死矣!曹操自己说:“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 这一时期添加的势力要有:袁谭、袁尚、高干、踏顿。 …………………… 剧本六:刘备入川 时间:211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 简介: 大地像车轮一样翻转起来,刘备顺时针从东南杀到西南,这一时期,是刘备的飞升时刻。211年东,曹操在渭水败于马超,而刘备则发兵入蜀。 …………………… 剧本七:吕蒙袭荆 时间: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简介: 曹操瓦解了孙刘的联盟。曹操打下了汉中,将人口迁走,给刘备留下一座空城。在中线,曹操示弱,命曹仁和于禁只许败,不许胜,营造出刘备即将席卷天下的气氛。曹氏如果代汉,是篡逆;孙氏如果代汉,也是篡逆。但刘备不是,刘备是继承。所以,既然都是贼,那么曹、孙就能天然地达成一致;而刘、孙或者刘、曹则不行,相互间是死敌,不可调和。 这一战,关羽战死,刘备气死,孙权傻死,曹操笑死。 这一剧本,把关羽作为独立的势力来处理,而且时间点卡在关羽困在麦城的时候。 刘封也作为独立的势力来处理。 …………………… 剧本八:魏延反攻 时间:234年,汉山阳公十四年,魏青龙二年,吴嘉禾三年 简介: 刘协死了,诸葛亮死了,魏延死了;司马懿笑了。 魏延是诸葛亮亲自培养和指定的接班人。汉朝的建立是这样一种模式,萧何做后勤,刘邦亲征;邓禹做后勤,刘秀亲征;本来,第三汉朝也是这种模式,诸葛亮做后勤,刘备亲征。但是,刘备死了,气死在永安宫。 所以,只能诸葛亮亲征了。 诸葛亮死后,论资历论才干论人品,魏延都是接班的不二人选。 杨仪只是一个秘书,如果没有接到更高层的命令,是不敢擅杀大将的。 这一剧本,会把魏延作为一个独立的势力,来扭转乾坤。 另把山阳公国作为独立的势力来处理,刘协死了,让继承了山阳公爵位的刘康上场,刘康是刘协的孙子。 …………………… 剧本九:淮南举义 时间:257年,魏甘露二年;蜀汉延熙二十年;东吴太平二年 简介: 257年,是可以阻止司马氏上台的最后的机会,如果司马氏在这一年被打垮,那么鬼气森森、阴谋笼罩的两晋司马氏政权就有可能不复存在了,中国的历史也就可能被改写,从刘渊到元廓(西魏最后一任皇帝)、从匈奴到鲜卑前后延续252年的血雨腥风也就止息在青萍之末。 …………………… 剧本十:晋王开国 时间:263年,魏景元四年;汉景耀六年,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 简介: 如彗星划过天空。邓艾、钟会、姜维。 还有罗宪、霍弋。 罗宪:坚守永安,拒绝向孙吴投降,坚守半年有余。部属:罗袭、杨宗。 霍弋:安南将军,建宁太守,统领南中,部属: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 还有吴国的吕兴。 吴永安六年(263年)夏,吴主孙休要求交州贡献孔雀和大猪,吕兴奋起反抗,又派遣都尉唐谱向霍弋请求归附曹魏。吕兴死后,交州抗战一直坚持到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吴国称这一事件为“交趾之乱”。 晋公晋爵位王,晋王国建立。
对三国志8remake中的“奇才”的讨论与总结 在三国志8remake我讨论奇才的帖子也被删掉了。所以也发在这里。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删除,可能非议了光荣或者袁绍、曹操、孙权、刘备……反正不知道怎么得罪了吧主。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写一个同人小说 如何
关于奇才,最应该去掉的人和最应该增加的人
在38R中,穆顺数值怎样? 哪位兄台知道?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英雄。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英雄。之所以觉得到了三国后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精彩的人物和故事,那是因为,没有人来发掘、讲述、铺陈、褒贬。罗贯中因为先到先得,抢占了先机,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观感。然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能称之为《三国前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以刘备集团的兴亡为叙事的主线,这当然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对照史实,就会发现《三国演义》在铺演故事的时候,不仅虎头蛇尾,而且腰部,也被整个切除。在赤壁之战之前,史实与演义是这样的从桃园结义到救援孔融,9年,11回从救援孔融到安身新野,7年,20回从三顾茅庐到赤壁获胜,2年,14回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州起飞到刘备集团灭亡时,集团中用事之人在历史上活跃的时长及其在小说中所占的篇幅——刘备,209~223年,荊州牧、益州牧、汉中王、汉帝,14年;演义第54-85回,31回。诸葛亮,223~234年,丞相,武乡侯,益州牧,11年;演义第85-105,20回。蒋琬,234~246年,尚书令,大将军,安阳亭侯,益州刺史,大司马,12年;董允,244~246年,尚书令,3年。一笔带过。费祎,243~253年,尚书令,益州刺史,成乡侯,大将军,10年;一笔带过。姜维,254~264年,卫将军,凉州刺史,都督内外军事,大将军,10年;演义第107-119,12回。难道,蒋琬、董允、费祎、姜维,身处要职,对季汉的事业一点用处都没有吗?只是来凑数的?非也!只是因为罗贯中虎头蛇尾罢了。他重点突出了刘备和诸葛亮,全书120回,从诸葛亮出场到诸葛亮陨落,占了80回,但在历史上,三顾茅庐发生在208年,五丈原发生在234年,仅仅有27年;可是,从184年黄巾发难到280年王濬楼船下益州,则有96年,27/96=3/11,79/120=2/3。所以,我觉得后来者要做的,就是要把“三国”这个东西吃透,“三国”对当代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值得我们这代人好好挖掘、思考的。当你深入历史的现场,你才会觉得有意思,才会为古人抱打不平,才会觉得有意思。举个例子,孙坚死了之后,孙坚的儿子孙策依附于袁术,后来出来单干了;而袁术死了之后,袁术的儿子袁耀也依附于孙策、孙权,那么,袁耀是不是也有机会出来单干呢?刘备入蜀时,刘璋的儿子刘循是不同意的,那么,刘循应该做点什么,才可以避免身死国除的命运?再比如说,汉灵帝两个儿子,大儿子刘辩从小放在史道人家里养,如果,从小就被掉包了呢?也就是说,董卓杀害的弘农王其实不是刘辩,刘辩早就跑了呢?衣带诏事件中,董承并不是忠臣,“王子服”这个人究竟是什么人,也需要再讨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里说:…………献帝起居注曰:承等与备谋未发,而备出。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请注意董承说的这句话,“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这里面有一个典故,就是吕不韦投资秦国公子子楚的典故。子楚就是秦庄襄王,本名为异人,后改名为子楚,在赵国邯郸做人质,而吕不韦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决定豪赌一次,就去拜见异人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异人回笑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后来的事情就是,吕不韦帮着异人回国当了楚王,而自己也成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号为“仲父”。所以,董承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意思就是要扶持身为王子的姓刘名服的王子服上位,他要成为第二个董卓。董承最初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长水校尉种辑也不是什么好人。起初,195年秋七月,天子刘协东归,杨定、杨奉、董承护驾。走到华阴时,段煨来给天子送吃的用的。段煨之前和杨定有过节,见到天子时,不敢下马,只好在马上行礼,结果,种辑就诬陷段煨有反心。……………………袁宏《后汉纪》曰:“煨与杨定有隙,煨迎乘舆,不敢下马,揖马上。侍中种辑素与定亲,乃言曰:‘段煨欲反。’上曰:‘煨属来迎,何谓反?’对曰:‘迎不至界,拜不下马,其色变,必有异心。’太尉杨彪等曰:‘煨不反,臣等敢以死保,车驾可幸其营。’董承、杨定言曰:‘郭汜今且将七百骑来入煨营。’天子信之,遂露次于道南,奉、承、定等功也。”……………………天子没办法,没苦硬吃,只能露宿于野,这全是“奉、承、定等功也”。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后汉书》说:而煨犹奉给御膳,禀赡百官,终无二意。所以,我以为,如果可以是个架空剧本,那么,王子服的本名可以恢复为刘服了,他是汉桓帝或者汉灵帝的另外一个儿子,或者就是刘辩另外一个名字。王子服的字肯定不能是“子由”,董承的话的意思是,曾经吕不韦和子楚走了这样的一条路,我和你也要通过这样的路往下走。总而言之,以上列举种种,就是说,三国的故事还有很多没有挖掘出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的。
重新总结一下31个奇才的名号 1、刘备:小编 刘备是个狂热的编织爱好者。《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曰: 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因为特能编,所以,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协都信了。 2、关羽:帽王 身为二弟,当然是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3、张飞:鞭神 万人D……P,老张特别爱……护士兵。 4、赵云:七七 云妹进进出出。 5、黄忠:老兵 关羽觉得自己是个新兵蛋子,配不上黄忠,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6、马超:瓜娃子 凉州瓜娃子。绵绵瓜瓞,共享天伦,子孙兴旺,四世同堂。 7、诸葛亮:山人 热爱登山,对祁山山水流连忘返,一生共在祁山旅行了六次,死而后已。 绝不出山,对山的那边有什么一点都不好奇。 8、庞统:白马义从 激于大义,骑着白马,跟从刘备征蜀。白颅马,蹄朝西,跟着刘皇叔,还有个凤雏…… 9、姜维:麒麟儿 从234年诸葛亮死,到263年,当了30年的麒麟儿,从来不会长大,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和刘备一样。 10、曹操:美髯公 袍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1、荀彧:宦婿 中常侍唐衡想把女儿嫁给汝南人傅公明,傅公明不娶,就转给荀彧。荀彧的父亲荀绲贪慕唐衡的权势,就让荀彧娶了唐衡之女。 荀彧本来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做事,后来委身于曹腾的孙子。 12、郭嘉:万岁亭侯 建安八年,太祖录荀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 13、贾诩:和事佬 贾诩以大局为重,每次都可以息事宁人。马超、韩遂割据凉州,但是有点不够团结,二人貌合神离;为此,贾诩劝曹操写信给马、韩二人,劝他们以大局为重,果然,他们打起来了。 14、司马懿:老狗 狂犬 司马懿忠诚如老狗。魏明帝曹叡去世前,司马懿狂奔四百里,夕发朝至。君臣相见,都是泪流满面,魏明帝在病塌前把魏国和太子托付司马懿。 15、邓艾:善终侯 邓艾对司马家忠心耿耿,因此才能好人好报,善始善终。 16、夏侯惇:波塞冬的孩子 我可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啊!在荷马的《奥德赛》里,独眼巨人是波塞冬的孩子。 17、曹仁:濡须口金刚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曹仁率步骑兵数万人进攻濡须,朱桓守军只有五千人。 曹仁大胜,只有常雕、副将诸葛虔被斩首,王双被俘,魏军一千余人溺毙、被斩首,三千余人被俘获。 18、张辽:幼师 张辽病重,曹丕特地派御医和黄门问病,“汉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张)辽位未至公,而遣侍中,盖宠之也。”曹魏特地在太师、少师之外另设一官职:幼师,专门照料小孩子。 ——你也是幼师门下毕业吗? 19、孙坚:小戆巾 老阿姨都有美丽的红头巾。 头巾有时候能保住项上人头。 孙坚爱你的方式,就是和你共享头巾。 董卓: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 20、孙策:三人敌 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因射一人,应弦而倒。馀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21、孙权:十万 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22、周瑜:安天下 吴兵大败。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23、鲁肃:更衣校尉 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你想干啥?”以肃为赞军校尉。 24、甘宁:圣诞贼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我们抢劫多快乐, 我们坐在大船上……嘿! 25、吕蒙:闭眼儿 刮娃子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闭眼……指甲短,手洁净,穴位准,手法正。第一节,刮目……” 26、陆逊:青龙刀 青龙刀又名冷艳……焰锯。 27、吕布:溷上飞 布将河内郝萌反,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 28、貂蝉:白兔 吕布有赤兔,貂蝉有白兔。 29、董卓:明公 乃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30、袁绍:竖子 健人 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31、夏侯渊:救火队长 因为主管消防,夏侯渊跑得特别快,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刘备夜烧围鹿角,夏侯渊带人抢修。
能不能画面是“虎咆”的画面,但是效果是“御飞刀+虎咆”的效果 能不能画面是“虎咆”的画面,但是效果是“御飞刀+虎咆”的效果? 把身边的小兵杀掉几个,同时又打掉对方积攒的气焰? 然后把这样的一个武将技做成一个新的系列—— 1、呵斥 2、断喝 3、叱咤
汉末三分时,如果这些人称帝,国号会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称帝必有国号,国号最可能的来源,一是称帝前的封地名称,比如王莽是新都候、曹丕是魏王、司马炎是晋王、李雄是成都王、杨坚是随国公、李渊是唐国公、赵匡胤是归德军节度使(位于商丘,商就是宋);二是君王的姓氏,比如陈霸先的陈朝;三是某些神秘或者美好的寓意,比如辽、金、元、明、清;四、其他缘由。 那么,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之际,如果下面这些人称帝,会是什么国号呢? 1、曹氏 曹操生前是魏王,曹丕继承,所以曹丕代汉,就顺利成章地成了魏帝。 但曹操为什么要成为魏王呢? 首先,曹操相当一段时期,根据地在邺城,也就是魏公国的王都在邺城。曹操和袁绍,在没有发达时,袁绍说过一段话,以黄河为护城河,以冀州为根据地,可以收取天下;而曹操说,要以人才为本。但说归说,单从军事地理考虑,曹操还是选择了以黄河以北的冀州为根据地。 但更重要的,除了以上的考虑,还是因为,汉末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预言,那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而“魏”,恰好满足了“当涂”与“高”这两个条件。“魏”,作为汉字,本义为“宫阙门的台观”。《玉篇·鬼部》:“魏,象魏,阙也。” 《文选·班固〈引典〉》: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张铣注: “观、魏,皆阙也。”所以,“魏”,不仅当着大路,而且还很“高”。其次,魏,作为姓氏,来自毕公高,《史记 ·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势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总之,我觉得,曹操把自己的封地放在邺城,是有意为之,有意造成自己是魏公魏王,以便去对上那个预言。 但要是曹操如果没有成为魏公、魏王呢,我觉得,曹操大概率会以洛阳为根据地,成为周公、周王。曹操有一点周文王情结,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的注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说的“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意思就是: 有人问孔子,你怎么不去从政——当官呢?孔子说:“《尚书》里面说,要把孝道发扬广大,要好好对待父母和兄弟。把孝道发扬广大,就是在从政;如果连发扬孝道都不是从政,那什么才是从政呢!” 孔子引用的这段话,出自《尚书·君陈》: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兹东郊,敬哉!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 君陈是周公的儿子,周公曾建造洛邑城来监视商朝的遗民,《君陈》是周公死后,周成王对周公之子君陈嘱咐的一段话。 以上引用这么说,只是为了说明曹操对周王朝掌故典籍相当熟悉,他自己想复刻一个周王朝取代商王朝的故事。 也就是说,如果曹操不是魏公魏王,那么,他可能是周公周王,而曹丕建立的王朝,国号也就有可能是周。 此外,如果曹操死后,曹氏分裂了,比如说曹彰、曹植、曹彪都自立为王,那么,他们可能会有的国号是: 曹彰,就封地而言,国号可能是“郑”,或者是“周”,再或者是“雍”、“秦”。因为,曹操死时,曹彰的爵位是鄢陵侯,而鄢陵,春秋时,是郑国的地盘。此外,曹操死时,曹彰人在长安。 曹植,国号可能是“齐”,因为,曹植当时是临菑侯。 曹彪,国号“楚”,他是寿春侯。 曹林,国号“宋”,他是谯侯,而谯即亳州,曾经是商朝的首都。 此外,曹操其他的孩子,是完全没有可能性与曹丕一争雄长的。 2、刘氏 刘氏的国号,不用多说,天然就是“汉”。 刘备占据徐州时,屯兵小沛,而沛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故乡,不知道刘备以沛为根据地时,有没有生出思古之幽情来。 其他的刘姓君主,除了“汉”,刘焉父子可能会是“蜀”、刘表是“楚”、刘繇(读音“由”,因为刘繇字正礼,“繇”字只有在通“由”时,才读作“由”,由,经也,道也,所以才能“正礼”。同理,钟繇的名字,也念作“由”,钟繇,字元常)是“吴”、刘繇的哥哥刘岱是“鲁”,刘虞是“燕”,刘宠是“陈”。 这里面要注意的是刘焉,刘焉这个人,绝不是汉室忠臣,他建议设置州牧,是别有用心、阴怀异志。他不仅和五斗米教的教徒往来密切,而且还指使张鲁杀害朝廷使者,断绝了向朝廷的贡赋。所以,他不可能使用“汉”的国号。 至于自称是汉帝外甥的匈奴人,可能是“汉”,也可能是“赵”。 3、孙氏 孙氏因为孙坚是乌程侯,孙策在江东起家,是曹操许都朝廷封的吴侯,孙权又是曹丕封的吴王,所以孙权称帝后,国号也就因袭为“吴”。 但是,如果孙坚不冒进,那孙氏的国号有可能是“周”,因为,孙坚生前除了是乌程侯,还是豫州刺史,豫州,是周的地盘。 还有一种可能,孙氏可以建国号为“元”。在曹、刘、孙三分天下时,孙氏最为尴尬,曹氏因为履行了禅让的程序,刘氏天然有血统的正义性,孙氏就只能另外造一个皇统。 孙家父子似乎有冒险的传统,孙坚被刘表军的黄祖(或吕公)射杀(于192年),孙策死于许贡的门客(200年),孙权差点被张辽的八百壮士突击斩杀(215年)、或者被老虎吃掉(218年),孙翊被身边人边鸿刺杀(204年)。如果孙权被张辽斩杀,那么,孙氏可能的继承人是谁呢? 有可能是孙皎、孙贲或孙朗。 先说孙朗。《三国志·吴书一·孙坚传》引《志林》说: 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 孙匡死得早,不到20岁就死了,所以如果孙权被张辽阵斩,那孙策兄弟五人中,只剩下孙朗了。但是,根据《三国志》中裴松之的记载,第一,这个孙朗是庶出的;第二,可以有点不讨大臣的欢心,他作为实习生,因为违反吕范的军令,被吕范送回孙权的身边,孙权也很生气,就命令他改姓为丁了,而且终身监禁。 孙贲是孙策、孙权的堂兄,其父孙羌(字圣台)是孙坚的同母兄长,在宗室中,以孙贲最为年长。孙坚战死后,孙贲护送孙坚的灵柩返乡,并统领了孙坚的部众。但是,从后来孙贲的表现来看,并不足以服众。 孙皎是孙权的堂弟,是孙坚弟弟孙静(字幼台)的第三个儿子。孙静有五子:暠、瑜、皎、奂、谦。孙瑜、孙皎颇得孙权的欢心,孙皎善于结纳贤能,而且和诸葛瑾的关系很好;而诸葛瑾,孙权说与之恩如骨肉,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也即,诸葛瑾是孙权绝对的心腹,如果孙权在215年被张辽阵斩,那么,孙皎应该是能获得群臣拥戴的人。 至于为什么不是孙权的长子孙登,是因为,孙登年纪太小,他生于209年,当时才6岁。 4、张氏 很多游戏作品中,把张角的国号定为“黄巾”,其实是不合理的。 因为,“黄巾”是旁观者根据其服色给予他们的称呼,而不是他们的自称。《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说: 皆着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蛾贼"。 因此,如果“蛾贼”不应是他们的国号,那么“黄巾”也不应该是(说个题外话,如果持中间立场,这场运动在教科书应当命名为“太平道起义”,而不是“黄巾起义”)。他们的国号,应该另有其名。可惜,史书不载,后人也不知道了。 但仅凭史书语焉不详的三言两语,我认为,张角是建立了完备的影子行政系统的,他所谓的三十六方,很有点始皇帝三十六郡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应该有一个国号。 那么这个国号是什么呢?我猜测有可能是“大吉”。 按照张角的理念,他应该不屑于秦汉的传统。秦汉的标志色,是黑色或者红色,秦是黑色,刘邦斩蛇起义,自称赤帝之子,所谓“炎汉”,而东汉则一度把繁体的“漢”字右下角部分写作“火”;当然有时候,刘邦也自称黑帝,但总而言之,它们都是所谓“苍天”——而“苍天已死”,张角的“黄天当立”。张角早已秘密搭建了地下体系,单等到了“甲子”年,便让“天下大吉”。 “大吉”可以理解为天下太平,但是,“大吉”也可以当作一个国号。 “吉”字,上面是“士”,下面是“口”,“口”就是方,而“士”就是“土”,土,则是黄色的。黄色的土覆盖着三十六方,是不是,这就和“天下大吉”对上了? 再想一想,有个人叫于吉,这个“于吉”的“吉”也是别有内涵的。 如果不从理念的角度而仅仅从地缘的角度出发,张角的国号有可能是“赵”,因为他是巨鹿人,起事的中心也在冀州。但张角可能不屑于这么做。 太平道以黄帝和老子为崇拜的对象,把自己和黄帝联系起来,等于否定了五百年来官方代代因袭的符号体系;他们要另起炉灶,重塑皇统,重新为权力书写辩护辞。所以,张角大概不屑于沿用缘于地名的名号:唐、虞、夏、商、周、秦、楚、西汉、新、东汉,他们会越过这一切,以带有某种祝福或祈愿的字眼来作为国号,比如:“大吉”——就像大元、大明、大清。 如果不是“大吉”,那么可能是“大平”;而“平”同于“齐”,所以,也有可能是“大齐”。 也或者是“大中”,因为按照五行,黄色居中。 至于张鲁,张鲁已经退化、已经世俗化了,所以,张鲁可能的国号是“汉”,或者“宁”。张鲁曾经有过动议,自称“汉宁王”,后来避免树大招风,就放弃了。 宁,也是平。 至于其他的张姓人物,如张津,也有可能做出和张角三兄弟及张鲁同样的选择。张津,《三国志·吴书一·孙策传》里有记载: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臣松之案: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秋》,建安六年(201年),张津犹为交州牧。 但很多游戏中,忽视了张津,没有把张津作为一方诸侯。 再有就是—— 张杨,国号可能是“晋”,他被封过“晋阳侯”、安国将军。 张燕,国号可能是“赵”或者“晋”。 张羡,可能是“楚”。从198年起,张羡及其子张怿和刘表对抗了三年;另,张羡有可能就是医圣张仲景,名羡,字仲景。 张恭,可能是“凉”。张恭,初为敦煌郡功曹,后官至曹魏西域戊己校尉;其子张就,后为曹魏金城太守。 张超,可能是“吴”,他是张邈的弟弟,曾任广陵太守,发起组织了联合讨董的同盟军。 5、其他 董卓,国号是“秦”或者“凉”,董卓是郿侯,起家之地是凉州。 吕布,国号可能是“晋”或者“徐”,他是温侯,又是徐州牧。 司马氏因为家乡在河内郡,所以封国也在山西、河南一带,国号自然而然就是“晋”。
写了八个剧本 剧本一:三分之始 时间: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 简介: 188年,黄巾复起。刘焉建议设置州牧,朝廷从之,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后汉书》曰:“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按照司马光以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侯作为战国开始的标志,则益、豫、幽三州牧的设立,也是汉家天下走向三分的开始。 势力: 1、蹇硕 部属: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 据点:长安 说明:《后汉书》曰:“(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皆统于蹇硕。帝自黄巾之起,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帝亲任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蹇硕是汉灵帝刘宏指定的西园军统帅。《三国群英传2》很多mod以及很多三国题材游戏会把刘宏当作诸侯来处理,是不妥当的。刘宏和地方上的实权派,是很复杂的关系,以三国群英传2的程序,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所以,在三国群英2的mod中,应该把汉灵帝虚化,只表现天子之下的诸侯。 2、刘焉:刘瑁、董扶、赵韪、贾龙 3、黄琬:来敏 4、刘虞:公孙瓒、刘和、田畴、鲜于银、程绪、魏攸 5、杨奉:韩暹 说明:白波贼。其首领初为郭太,杨奉与韩暹皆为其部属。 6、张举:张纯、王政、丘力居 说明:幽州贼 7、马相:赵祗(读音“纸”) 说明:益州贼,起兵绵竹,自号黄巾,杀刺史,有众数万,马相自称天子。 8、王国:阎忠、韩遂、马腾 说明:凉州贼,韩遂与马超推王国为首,王国死后,又推阎忠为首。 9、皇甫嵩:董卓、皇甫骊、皇甫骞、梁衍、盖勋 说明:《后汉书》曰:(中平)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10、张燕:杨奉、眭固 11、刘辟:龚都、何仪、周仓 据点:汝南 12、於夫罗:呼厨泉、去卑 13、孙坚 说明:此时,孙坚已经是长沙太守,并且统兵平定长沙贼区星。 剧本二:关东之乱 时间: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 简介: 《资治通鉴》曰:“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各数万。” 如果抛弃偏见看历史,那么就应该,董卓虽然专权但并没有乱政,他的目的不过是把自己的边将身份变成了外戚与权臣,真正把东汉帝国带入深渊的的是关东那些地方豪族。 这一时期,要加一个势力是皇甫嵩。 《资治通鉴》——卓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时左将军皇甫嵩将兵三万屯扶风。勋密与嵩谋讨卓。会卓亦征嵩为城门校尉,嵩长史梁衍说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及卓在雒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 剧本三:天子东归 时间:195年,汉献帝兴平二年 简介: 这是东汉皇族最后的倔强与努力。195年秋,七月,甲子,刘协突破李傕、郭汜的拦截,一路向东,渡过黄河,返回洛阳。这一时期的汉天子,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没有臣子,没有仆役,没有朋友,全都是敌人。 196年八月,刘协被曹操劫持到许昌,至此,东汉灭亡。 在余下漫长的38年的人生中,刘协会不断回味他那不足一年挣脱樊笼的自由时光。 需要添加的势力除了刘协,还有朱儁。 《后汉书》曰:“及董卓被诛,傕、汜作乱,儁时犹在中牟。陶谦以儁名臣,数有战功,可委以大事,乃与诸豪杰共推儁为太师,因移檄牧伯,同讨李傕等,奉迎天子。” 剧本四:追亡逐北 时间:202年,汉献帝建安七年 简介: 袁绍诸子内斗不止,曹操趁势崛起。官渡之战,对于袁绍而言,是一次大败,但也只是一次正常的失败,如果袁绍能够不气馁,如果袁绍诸子能团结起来,那么,鹿死谁手,也还在不可知之数。 曹操以身犯险,远征乌桓,几死矣!曹操自己说:“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 这一时期添加的势力要有:袁谭、袁尚、高干、踏顿。 剧本五:斗转星移 时间:211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 简介: 大地像车轮一样翻转起来,刘备顺时针从东南杀到西南,这一时期,是刘备的飞升时刻。211年东,曹操在渭水败于马超,而刘备则发兵入蜀。 剧本六:鸡肋之谋 时间: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简介: 曹操瓦解了孙刘的联盟。曹操打下了汉中,将人口迁走,给刘备留下一座空城。在中线,曹操示弱,命曹仁和于禁只许败,不许胜,营造出刘备即将席卷天下的气氛。曹氏如果代汉,是篡逆;孙氏如果代汉,也是篡逆。但刘备不是,刘备是继承。所以,既然都是贼,那么曹、孙就能天然地达成一致;而刘、孙或者刘、曹则不行,相互间是死敌,不可调和。 这一战,关羽战死,刘备气死,孙权傻死,曹操笑死。 剧本七:魏延之死 时间:234年,汉山阳公十四年,魏青龙二年,吴嘉禾三年 简介: 刘协死了,诸葛亮死了,魏延死了;司马懿笑了。 魏延是诸葛亮亲自培养和指定的接班人。汉朝的建立是这样一种模式,萧何做后勤,刘邦亲征;邓禹做后勤,刘秀亲征;本来,第三汉朝也是这种模式,诸葛亮做后勤,刘备亲征。但是,刘备死了,气死在永安宫。 所以,只能诸葛亮亲征了。 诸葛亮死后,论资历论才干论人品,魏延都是接班的不二人选。 杨仪只是一个秘书,如果没有接到更高层的命令,是不敢擅杀大将的。 这一剧本,会把魏延作为一个独立的势力,来扭转乾坤。 剧本八:汉晋春秋 时间:263年,魏景元四年;汉景耀六年,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 简介: 如彗星划过天空。邓艾、钟会、姜维。 还有罗宪、霍弋。 罗宪:坚守永安,拒绝向孙吴投降,坚守半年有余。部属:罗袭、杨宗。 霍弋:安南将军,建宁太守,统领南中,部属: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 还有吴国的吕兴。 吴永安六年(263年)夏,吴主孙休要求交州贡献孔雀和大猪,吕兴奋起反抗,又派遣都尉唐谱向霍弋请求归附曹魏。吕兴死后,交州抗战一直坚持到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吴国称这一事件为“交阯之乱”。 晋公国建立。
在内政执行“搜索”命令时,能不能单挑 比如说,你搜到一个在野的人物,你让他跟你走,但是他说不愿意,这时候,能不能出现一个选项,就是俩人打一架,然后打赢了,就可以加入了。 再比如说,搜到一个美女,但是人家不愿意走,这时候,要么给钱,要么打架。 也就是说,让内政也有“游戏性”,而不是单单就是走个过场,给人物分装备。
《兵书24篇》和《孟德新书》其实不应该出现在三国群英传游戏中 这两本书不应该出现在三国群英传里,特别是游戏的早期剧本中。 《兵书24篇》是诸葛亮晚年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孟德新书》十四篇是曹操对自已一生的总结解。这两本书,在游戏早期的剧本中不应该存在的。 比如说,在“黄巾之乱”“联军讨董”“诸侯割据”“赤壁之战”时,这两本书都不应该存在。 不考虑史实,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孟德新书》是赤壁之战刘备入蜀之前,张松去见曹操,曹操拿出来显摆的——这至少说明一点,《孟德新书》最早成书年代,应该不早于赤壁之战。所以这本书不应该出现在赤壁之战之前。 至于《兵书24篇》,则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在刘备死后,才掌管整个蜀汉军政的,他死于234年,所以这本书应该在230年前后登场。
其实大家不应该纠结于朝代问题 我觉得为了简明起见,不如以国家的首都名字取代朝代。 第一个时代,长安帝国 都城在长安,再建立新的城市可以有洛阳、临淄、曲阜、晋阳、南阳、成都、渔阳、姑苏…… 对应的朝代是周、秦、西汉、莽新、东汉、曹魏、西晋、渊汉、苻秦、元魏、西魏、宇文周、隋、唐、沙陀三朝、后周、北宋、南宋 大人物: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孔子、汉太祖高帝刘邦、汉中宗宣帝刘询、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汉章武帝刘备、汉光文帝刘渊、魏孝文帝元宏、宇文泰、杨坚、唐高宗李治、唐庄宗李存勖、周世宗郭荣、狸猫…… 周文王姬昌:创《周易》,中国最早的经书,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孔子称他为“三代之英”。后世把姬昌当成“内圣外王”的典型,作为帝王的标准。 周武王姬发:伐纣,封土建国。 周公旦:东征,平定管蔡之乱,稳定了周的格局。 孔子:照亮了中国 刘邦:开创了郡国并行制,开创了布衣卿相格局 刘询:拨乱反正,结束了汉武帝刘彘造成的混乱局面,在位25年,呼韩邪单于归汉朝,设置西域都护。曾经说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刘秀:在位22年,重建汉朝。 刘备:三建汉朝。 刘渊:四建汉朝。 元宏:迁都洛阳,文化革新。 宇文泰:再建长安帝国的先声。 杨坚:再建长安帝国。 李治:唐版图的极限。 李存勖: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郭荣:宋帝国的栽树者 狸猫:仁宗,在位41年 第二个时代,大都帝国 都城在大都 对应的朝代是辽、金、元、明、清 大人物: 辽太祖刘亿:也就是耶律阿保机,自己改名叫刘亿,企图重建刘邦萧何格局。 辽德宗耶律大石:在卡特万之战中,以5000铁骑击败塞尔柱帝国及中亚各国联军十万,威震中亚,塞尔柱帝国一蹶不振,直至亡国,中东和欧洲格局改写。穆斯林史学家伊本·艾西尔:“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死亡。” 金世宗完颜雍:小尧舜 元太祖铁木真:黄帝轩辕氏再世 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建大都,行省制 元成宗铁穆耳:平定西北叛乱,宛如周朝平定管蔡之乱的周公、汉朝平定吴楚之乱的景帝,是中华帝国版图的最大值。大德七年(1303年),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帝是元太祖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重申孔子地位,回归中华正统。 明成祖朱棣:再建北京城。 明穆宗朱载坖[jì]:隆庆开关使得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清圣祖玄烨:康熙字典 曾国藩:开创了湘军 李鸿章:晚清首席大臣 左宗棠:晚清三杰最杰出者 第三个时代,ROC(Republic of China) 和 the People’s ROC 金陵、北平 邹容:中华共和国概念的发明者,“革命军中马前卒”。吴玉章:“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 章炳麟:中华民国概念的发明者,一代儒宗。 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发明者。 袁世凯:承前启后,最后的北洋大臣,首任正式大总统 吴佩孚: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董必武:“(吴佩孚)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林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1931年-1943年),一生极为重视教育,指出“欲使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发扬过去数千年之伟大文明,必须从教育入手”,认为“将一切靡费用于教育上最好……地大不足以为宝,人众不足以为恃,惟道德与学问,为立身立国之根本”,临终时,嘱咐蒋一定要光复宝岛。
launcher not found怎么解决? launcher not found
矿产一旦发现,永远开采不完不会枯竭是个硬伤 如题。比如大理石,比如盐、铁、煤、金、银、铜、铝……被发现后,应当有个储量的限定,比如,一般可开采30回合,贫矿可开采20回合,富矿可采40回合。而且,探矿技术和采矿技术,在每个时代都应有相应的进步,随着探矿技术的升级,应有更多的矿显露出来。
一点感想:所谓市民,应该叫作贵族 一点感想:所谓市民,应该叫作贵族。 这些分布在地块上的所谓citizen应该被叫作贵族,或者国人。他们各自占据一块地皮,是这块地皮上的领主。 他们占据了地皮之后,地皮应该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升级。而所谓劳工,应该是从权力中心派出去的地方官,有点类似典农校尉之类的,他们能加速地皮的开发。
欧非一体化计划,由赫尔曼·索格尔提出。Herman Sörgel (2 April 1885 – 25 December 1952) was a German architect from Bavaria.要点:1、直布罗陀和达达尼尔大坝。地中海东西两头堵住,海水蒸发后地中海海平面下降,增加地中海沿岸土地,连接欧非,利用大西洋与地中海高差发电。2、堵住刚果河,建造刚果湖与乍得湖。《文明5》里最神奇的地图是倾斜地轴,地轴指向恒星,行星背向恒星的一极终年冰雪覆盖,另一极海水几乎沸腾。《文明5》最有想象力的剧本是“烟尘时代”,人类驾驶超级战车与巨型飞艇去探索这颗星球。《文明7》还是没什么突破。
远洋航海的利器:猫、柠檬汁、中药,还有一种是什么? 就是太阳能蒸发器。 可以制造冷凝的淡水。
第三汉朝呀 第一汉朝:西汉,起止年代:前202年二月初三~9年1月15日,共210年首都:称帝于定陶,后定都于长安最大疆域:东北达朝鲜半岛北部,西北达塔里木盆地,南达安南开国皇帝:汉太祖高帝刘邦开国首辅:酂(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酂城镇)文忠侯萧何末代皇帝:假皇帝王莽第二汉朝:东汉起止年代:25年8月5日~220年,共195年首都:称帝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十五里铺),定都于洛阳,迁都于长安、洛阳、许昌最大疆域:东北达辽东,西北达帕米尔高原,南达安南中部开国皇帝: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开国首辅:高密元候邓禹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第三汉朝:南汉起止年代:221年5月15日~1039年,共818年首都:称帝于成都武担山,定都于成都最大疆域:南达艨艟岛(苏门答腊)开国皇帝:汉烈祖昭烈帝刘备开国首辅:武乡忠武侯诸葛亮末代皇帝:汉贞帝刘誉
在泉港所见
万里无云,海天一色 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 ——王宗沐(1524-1592)《江西大志·陶书》 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 ——王世懋(1536-1588)《窥天外乘》 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宋应星(1587-1666)《天工开物·回青》 万里无云,海天一色,火漠寺东南约两千里。 适值万历十一年六月初六。 风光是不错,可李書的心里却像着了火。这一趟出来,原本是少有的顺当。自正月离家,一路南下,风也好,水也好,过长沙,过大泥,过三佛齐,过狮子山,都是一路顺风,因此,到了巴市拉,就难免多待了些日子,一则想打探一下行情,看看当地的出产,市面上的贵贱;再一个,就是想压压价。这些个碧眼虬髯的番商,一个个都精灵得很,看你在意,就咬着不放,把价抬起来。李書不想让他们得着实信,就说此次前来,这一番折腾,风里水里的,主要是看看有什么古董,乳香、没药的也可以来一点,其余的看看就好,好些个玩意,大明都不缺,不稀罕。不是头一回交道了,完事之后,诸位朋友跟着去大明瞧瞧,看是不是说的瞎话,也可以尽一尽地主之谊,毕竟,这些日子,太麻烦了,心下过意不去。 谁知这一番口舌,戏演得有点过,耽搁了两天,回程的时候,竟没找到顺路的船。货是拿到了,可是往东去的船,陆陆续续,都已经走了。亏了丹仔有办法,活络,在酒馆里搭上一个番婆,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居然把船给办妥了。这番婆,李書一开始瞧着,怎么也不像个做买卖的,只是,事急从权,想着先将就吧,到了狮子山,再看能不能换条船。 可没想到,办事,还真是不能将就。 这番婆,这番丫头,才上来说好的,先预付一半,若十日之内,到狮子山,人没事,货安全,则给双杠银六百枚,每提前一天,就多付六十枚。李書想着这价码,开得够高,无论哪个船主,拿了这个钱,都会好好办事的。更何况自己这些人,不仅不需要船上提供吃喝,还把自家带的酒食,拿出来分给船上,好让水手们,不出幺蛾子,卖力干活。甚至,阿斯他们,这些天也没闲着,帮衬着清理甲板、摇桨弄帆。买卖是买卖,另当别论,但不能说付了钱,就得让别人伺候着。李家的道理,就是无论走到哪儿,不论什么身份,都得是交情第一,先摆出诚意,把人心捂热了,其余的再看运气,看缘分,看投契不投契。李家窑就是靠这个,才站稳了脚跟,到现在第三代了;老爷子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火没烧热,那都是胡扯。李書恪守他爹他爷爷这个教训,屡试不爽,打小就是,打自己十来岁出塾帮家里收账就是,打自己独立出来办事,张帆跨海的,和各种生番熟番打交道,就是。 但这些天下来,他真的有点弄不懂这个番丫头了。 一上来,他不好意思提这个话头,说姑娘您看能不能别再荡悠了,咱能不能加快点速度,赶紧往东边去。他想着,万一人家有点什么难言之隐,不足为外人道呢? 这丫头,身上委实透着些古怪,年纪不大,多至二十岁出头,就掌管着这么一条船,不是不可以,可她却不像是出身于商贾或船家。大一看,她人材是不错,但转过脸来,却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李書第一次见她时,心头便是一凛,只能尽量压住,不让自己脸上带出来,以免冒犯到人家。姑娘一目已眇,额前长发斜坠,闲闲地遮了半张面孔,不到跟前端详打量,还真不会注意到这姑娘的缺憾。她坐在那里,不声不响,仿佛不存在一样,哪怕周遭人声鼎沸,哪怕这是方圆几百里最繁忙的港口而这家馆子,又是本埠最大的酒肆。几个随来的手下,吵吵闹闹,杯盘狼藉,但这一切似乎都与她无关,她不管他们。可是,若真的以为她驭下无方,那就全然错了。那一天,李書带着丹仔几个,打外面进来,正暗自揣摩,哪个是正主,但见引他们进来的小厮上前低低禀报了一句,刚才还在磕盘子碰碗的这一桌,立时安静下来,枝枝杈杈的几个人纷纷起身,退在一旁。主人没有起身,只是转过脸来,微微抬了抬手,示意他们坐下。李書坐了,略定一定神,才发现姑娘长发斜坠下的掩饰。姑娘只有一只眼睛是好的,但是这只眼睛,扫过人的时候,却如宝刀出鞘,铜镜新磨,寒光泠泠,夺人心魄!这眼睛,如高山冷潭,如秋夜寒星,似近似远,似明似黯,似友似仇,似嗔似恨。姑娘这一觑,饶是李書见多识广,心下也是凛然,只是面上没有带出来,却把一壶茶喝了个饱。 文书是后来签的,找了商行一个管事的买办。其实签不签都不重要,这种风口浪尖几万里逐利的生意,一个不小心,命都没了,能不能拿回自己的一份,一靠天气,二靠运气。和谁签约去?只能和老天。和老天也是虚幻,只能和自己。妈祖是要拜的,天公是要拜的,关爷是要拜的,观音是要拜的,佛祖是要拜的,真主是要拜的,上帝是要拜的,湿婆是要拜的,各路神仙都是要拜的,走到哪里就要拜到哪里,这么多年,李書从来是见庙就进,见神就拜,灯油香火,从来不曾吝啬,可是,说到底,说破天,一切都得靠自己,天助自助者。这一点,李書很明白。所以,那一天,他和船主打个照面,就是想实际接触一下,相一相对方的气场。气场对了,别的地方差一点,那都没事;气场不对,手续再完备,纸上写得再好,请状元来写,保人再有份,请县令抚台,都早晚会出岔子。这一趟,只要能把货带回去,就能翻个几百倍,所以他不敢马虎,全交给丹仔去办,那样不行,得从自己跟前过一趟。再一个,若是这回能成,还想和对方常来常往,所以,这头一回交道,只好亲力亲为。 茶也喝了,人也见了,话也说了,虽然彼此都听不懂,就靠丹仔来回捯饬。折腾下来,李書觉得对方还算牢靠,人很亲切,也有决断,尽管年纪不大。不过想想自家在这个年纪,也早就风风雨雨走了好几遭了,凭什么人家丫头,这个年纪,就干不成事呢?这种惺惺相惜的心情,一出来,后面就利索了,让李書觉得,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他不像是在办自家的事,倒像是在办对方的事,他有心赞助对方,把这个事情办成。他说服自己的,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不能再等了,再等,恐怕连这样的船都没了,而这一站耽搁了,下一站又要麻烦。回想起来,他耽搁这些日子,看着是无意的,其实,心里面,早就有了计较,只是,最初,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自己心里的小盘算。他不想搭那些人的船,那些人和他太熟了,他怕走漏消息。他故意把行程分成几段,宁愿麻烦,宁愿把货物搬上船又搬下船,都是为了掩人耳目。所以,交给这个小姑娘来走货,有什么不好呢! 然而,这会儿看来,先前的那点小算计,都是自己没把住,自己先急了,急着往回走,所以才和这番丫头签了这个城下之约。船离开巴市拉,走到火漠寺这一段,都没有什么异样,李書当时还长舒了一口气。可是,过了猫儿卡,就开始有事了。船离了猫儿卡,应该一直往东去,直接横穿大洋,奔狮子山,可两天之后,到了半夜,李書热得睡不着,起来到甲板上放风,才发觉船向不对。 船竟然在往西南方向去! 李書揉了揉眼睛,但见迢迢天汉,如淡淡牛乳,流淌在天中,而鬼金羊则在南天际一跳一跳地闪着,登时心中就暗叫不好。他连忙把丹仔、阿斯几个叫醒,让他们再辨一辨方向,看是不是船正在往西南去。 阿斯蘸了下口水,把指头竖起来,说: “的确,船在往南去,和风向叉着呢!” 这一下李書不再犹豫,使了个眼色,阿斯早已飞出几步,直奔主桅,而丹仔则上了船艏,去敲主舱的门。其余二十来个兄弟,也早已把家伙抄在手中,各据便利,只等李書发作。 丹仔把舱门拍得啪啪作响,里面的灯亮了起来。 门一开,先窜出来的却是一只猫,被使女一把摁住,抱起在怀里。见外面气氛不对,丹仔又火急火燎站在门口,使女脸上就有些颜色。这使女,名叫阿迪拉,上船之后,见过两三次,只是不熟。 嘈嘈切切,丹仔正拿番语问话呢,阿迪被叫了回去。不大一会儿,阿迪又出来,眉目之间,带着些笑意,跟丹仔款言款语起来,而丹仔的脸色,也转而柔和。 “怎么说?”李書问。 “船主让我们放心。”丹仔说。“船主说,船确实在往南去,但请我们不要担心,她肯定会把我们及时送到。从猫儿卡走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故人,比她早一点,刚从码头走开。她急赶着追上去,只是想跟这个故人问一句话。没有别的用意,还请我们放心。”
《海商王4》对拿骚港的处理 如图
如果大地图是这样的呢? 怎么样?
一个游戏应该有一个主要矛盾或者中心任务 比如光荣的《大航海时代4》,主要的的任务是称霸七海,然后,再加上不同主角因为出身不同所导致的分剧本不同。 而《风帆纪元》缺少一个共通的主要任务。 这样,导致游戏剧情的推动,必须依赖各个主角独有的剧情。
欧洲的酒的分类
这个游戏越玩我就越怀旧 我想起了我玩过的 《大航海时代2》 《大航海时代3》 《大航海时代4》 《大航海时代4PK》 《大航海家2:贵族》 Patrician III0.00 《海商王2》(或译作《皇家港2》)Port Royale 2 《托图加:海盗猎手》(或译作《新世界海盗》)Tortuga.Pirate.Hunter 《席德梅尔的海盗》Sid Meier's Pirates! 《海盗时代2:沉船之城》Age of Pirates 2 City of Abandoned Ships 《盗亦有道:蓝与灰》Swashbucklers.Blue.VS.Grey 《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 《海盗:加勒比猎手》The Pirate: Caribbean Hunt
大航海时代的六分仪问题 《大航海时代4》里的六分仪问题 如果不较真,随心所欲,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在不自由中取得自由,这个才有意思。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不论是小说、戏剧、影视——其中的世界的框架一旦设立,它就应该自洽。也就是说,作为有历史背景的作品,它必须要考虑时代,你不能让三国时代的蜀汉的人喊出来一个口号“大蜀国万岁”(尽管在《见龙卸甲》里面,剧中人物就高喊“大蜀国万岁”),也不能让赵子龙拿着自动步枪。你可以夸张赵子龙的枪法多么精妙,也可以夸张青釭剑削铁如泥,但是,你不能让赵子龙扛着自动步枪。 你不能突破时代的限定。 《大航海时代4》也有一个时代问题,确定了这个时代,才可以继续讨论这个游戏其他的细节。 还好,游戏里面提到一个确切的历史事件,可以用来确定游戏剧情的历史年代,这个事件就是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此事发生于1580年8月,私生子安东尼奥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菲律宾得名于此人)的军队击败,丢掉了他坐了不到一个月的王位。他随后逃亡到法国,并试图在亚速尔群岛建立统治,但是被再次击败。1595年他在巴黎去世,享年64岁。 游戏中,拉斐尔·卡斯特罗出场时17岁,而葡萄牙被吞并的实践发生在他到了东南亚之时。姑且假定他在开局后三年到了东南亚,那么,整个游戏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推算出来了,大概在1560年到1630年——如果把一个人的寿命平均为七十岁的话。 好了,现在再来看六分仪的问题。 六分仪是确定纬度的仪器,它的原理由牛顿提出。海平面可以看作是和地球表面相切的切线,当一束光通过反射镜与海平面重合时,根据简单的几何原理,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一束光和海平面的夹角。 1732年,英国海军开始将原始仪器安装在船艇上,因为当时最大测量角度是45度,因此被称为八分仪。1757年,约翰·坎贝尔船长将八分仪的测量夹角提高到60度,发展成为六分仪。 而牛顿是什么时候的人呢?牛顿,生于1643年,死于1727年。也就是说,在《大航海时代4》的世界里,是不应该有六分仪这么先进的仪器出现的。 在六分仪出现之前,人们是用什么工具确定纬度的呢?原理是:把它悬挂起来,利用地心引力使它垂直于水平面,观测者调整指针对准某颗星星,从指针的偏转就能读出高度角。 显然,这种工具和测量方式,是没有使用六分仪那么准确的。 可是游戏中,居然提前一百多年六分仪就可以在同业公会中被买到,这个显然不合理,哪怕是作为宝物才可以被买到。 同样不合理的是,望远镜的出现。阿拉伯人历史上有没有发明望远镜,这个,我不知道,但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望远镜,是在1608年的荷兰,一位眼镜商人发现两块镜片合在一起可以看清楚远处的景物。之后,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40倍的望远镜。 六分仪和望远镜都出现在《大航海时代4》游戏主角生活时代之前,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是在游戏中直接把宝物删除,还是另外想办法? 我所能想到的是: 第一,设置一系列连环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来触发,才可以得到望远镜和六分仪。 首先,要得到高倍放大镜。当易安在主舰队,进入阿姆斯特丹同业公会时,同业公会要求寻找高倍放大镜——为什么是易安呢?因为易安曾经提到过想去看星星、看月亮,谈人生哲学……之后,到斯德哥尔摩,得到高倍放大镜。 其次,当持有高倍放大镜时,交给阿姆斯特丹的同业公会,一个月或者半年之后再去,同业公会告诉你,研发出了望远镜。此时,可以收回放大镜(就像伦敦柠檬的滴液),并购买望远镜。 再次,持有望远镜,进入伦敦,交给伦敦的同业公会,一个月后,同业公会告诉你,研发出了六分仪。花一笔钱,得到六分仪。 第二,远洋航行时,让经纬度显示出来所需要的的测量术的数值要提高一些,没有这些六分仪,是无法显示纬度的。 怀表是可以显示经度的仪器,怀表最早于1462年见于记载,1510年,德国纽伦堡的钟表匠彼得·亨莱因已经可以大量制作怀表了。所以,怀表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如果可以在游戏中增加一款计时工具的话,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个叫作“更香”(香篆)的宝物。计量时间,有用沙漏,有用水漏的,但是水漏不精确的地方,在于随着水量的变化,水压也变化了,所以水泄漏的速度会变化。另外一个,在船上携带水漏,并不方便。所以,中国的商船上,普遍携带更香,以香的燃烧来计量时间。当然,香的燃烧会受到空气湿度的影响,一旦受潮,就不够准确。因此,改进的办法,是采用计时灯,用灯油的消耗量来确定时间。只是,比起更香,它更昂贵。宋代洪刍《香谱·香之事》记载:“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已。”《红楼梦》里面,第二十二回,便提到了更香。 正因为游戏中,时代背景在1560年-1630年,所以,我觉得这个游戏中,应该有更多的新城市建设的剧情。 例如: 1、加尔各答 1690,英国东印度公司抵达,1699年,建立了威廉堡(得名于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被称作旧威廉堡,1772年之后,才能被叫作加尔各答。所以,加尔各答这个城市应该是被建设出来的,不应该游戏一开局就有。 2、卡拉奇 1839年,英国才占领卡拉奇,之前是小渔村。 3、马德拉斯 也就是钦奈、金奈、清奈——好多译名啊。马德拉斯的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葡萄牙人占领了这里,得名于Madeiros家族。1552年,葡萄牙人在这里建立的港口叫圣多玛São Tomé,1640年,英国人在这里建立圣乔治堡,到了18世纪末,这里才以马德拉斯闻名。 4、孟买 1534年,葡萄牙人从当地人得到这些岛屿,这个城市应该叫七岛。1661年,葡萄牙公主嫁给查理二世,这些岛屿就归了英国人。孟买这么重要的地方,游戏里居然不体现。 5、布宜诺斯艾利斯 1532年,西班牙人在这里定居,1580年,西班牙人在这里再次定居。第一次没定住。布宜诺斯艾利斯,意译为中文,可以是清风浦。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后还是拉普拉塔总督区的首府。出产物应该是牛肉、羊毛、咖啡。 6、利马 1535年,西班牙在这里建立了王城Ciudad de los Reyes,但当地人叫它利马,可能是黄花岗的意思。秘鲁总督区的治所。出产白银。 游戏中有个补给村,叫喀劳,其实很多地方翻译为卡亚俄 (西班牙语:Callao)。当地华人称之介休港,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7、圣地亚哥 1541年建立。游戏中有个瓦尔帕莱索,可以看作是圣地亚哥的港口。瓦尔帕莱索的意思是天堂谷地。 8、巴拿马 1519年设立,是西班牙入侵印加的基地和起点。 9、阿卡普尔科 这个就不说了,这是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马尼拉-阿卡普尔卡”的起点,是墨西哥太平洋一侧的最优良港口之一,是墨西哥最大的海滩城市。 大帆船贸易开始于1565年,结束于1815年。 10、洛杉矶 1781年建成,意思是天使之城。日文也有叫罗府的。游戏中这个位置有个圣塔芭芭拉。 11、旧金山 1542年,欧洲人已经到达这里,但是1776年,西班牙人才开始在这里建设城市。 12、温哥华 据说德雷克在1579年已经到过这里,但是温哥华的建立要从1792年开始。 13、魁北克 1608年法国人建立,新法兰西的首府。 14、里约热内卢 1565年,葡萄牙人在这里建城。出产木材、黄金、钻石。
曼加泽亚的位置,游戏中其实挪动了
曼加塞衙(Mangazeya)曾经是 按照西伯利亚的标准,塔兹河并不是一条特别大的河流。此外,与鄂毕河相比,今天的河岸几乎完全荒芜:长达 300 多公里,将塔兹河河口(塔佐夫斯基村(区域中心)、加兹萨勒村和蒂贝萨勒村所在的地方)与另一个区域区分开来。中心 - Krasnoselkup 村,您不会遇到任何定居点。但在这一段水道上,有一个地方让当地人特别自豪:当航行经过它时,船员们会鸣响长长的汽笛敬礼。该地区位于塔兹河右支流一条小河的河口,靠近几乎废弃的西多罗夫斯克村。涅涅茨人称这个地方为“塔哈拉维哈德”(Takharavyhard)——“废墟之城”,在历史资料中它被称为…… 曼加泽亚。俄罗斯国家位于西伯利亚北部的前哨基地,位于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之间的广阔空间中。 当我们听到这个名字时,我们会想到什么?木头城墙、宽阔、汹涌的河流上的高知?浸透着汗水和鲜血的运输——从皮内加到库洛伊,从罗楚加到齐尔马,从穆特纳亚到泽莱纳亚?弓箭手的分遣队 - 君主的人民,毛皮商队? 当俄罗斯人口于 17 世纪抵达靠近北极圈的西西伯利亚地区时,出现了大型城镇(Vershinin,2018)。然而,许多历史证据表明,自 11 世纪至 12 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影响力一直通过军事行动和间接通过贸易蔓延到西西伯利亚北部地区(Vershinin,2018)。 曼加泽亚是西伯利亚第一个超越北极圈的俄罗斯城镇(图1)。它于 1601 年在塔兹河畔成立,为国库供应毛皮。该镇位于森林苔原永久冻土区,无法耕种。然而,它的居民,来自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移民,努力从事传统的经济活动。畜牧业是这项活动的基础。他们饲养牛、猪、一些羊和母鸡作为食物。然而,野生和家养驯鹿、家禽和鱼类的肉是蛋白质食物的重要来源。曼加泽亚的居民养马、养狗用于狩猎和运输,还养猫以保护粮食储备免受啮齿动物的侵害(Kosincev 和 Lobanova,2005)。该镇仅存在了 70 多年。它经历了快速崛起、繁荣和衰落的时期,并于1672年被废弃。人们搬到位于叶尼塞河左支流图鲁汉河上的图鲁汉斯克越冬地(后来的旧图鲁汉斯克)。 曼加泽亚(俄语:Мангазе́я),或曼加结亚,是位于西西伯利亚北部的旧俄罗斯殖民据点,约于17世纪初建立,为当时跨越乌拉尔山贸易的重要节点,在沙俄向东扩张时期,该地由于地处有利位置,成为当时帝国经济掠夺当地住民和继续东拓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 在繁荣了半个世纪后,因贸易衰退与天灾而没落,城镇遭到废弃。 来自俄国白海沿岸的波默尔人在15、16世纪间开辟了经北冰洋进入西西伯利亚的贸易路线,与鄂毕河下游的涅涅茨人进行贸易。沙俄在击败西伯利亚库楚汗后,继续东拓殖民,1600年先由托博尔斯克派出哥萨克先遣队探勘东部,该队伍在鄂毕河下游翻船后,徒步行进渡过塔兹河支流普尔河时被土著萨摩耶德人攻击而败走,在该河右岸距河口两百俄哩(约180公里)修建了该城[1],这个地点正好位于鄂毕河与叶尼塞河之间,距离河口约180公里,其名称则来自涅涅茨语的Monkansi或Mongandi,可能是一位涅涅茨统治者的名字,或是塔兹河的旧称。[2] 在17世纪初期,俄罗斯北方贸易进入全盛阶段,曼加泽亚出产的毛皮、海象牙被运到阿尔汉格尔斯克,转售给来自英格兰、荷兰、挪威的商人;作为西伯利亚河运的枢纽,曼加泽亚的富庶程度几乎被比做“西伯利亚的巴格达”。[3]除了贸易之外,曼加泽亚同时也是俄国掌控周边涅涅茨人、塞尔库普人等部落的统治中心。然而,随着俄国陷入混乱时期,白海的贸易在1619年遭到封闭,曼加泽亚也不再对外国商人开放,甚至连地图也遭到变造,以防外人趁隙入侵[4],但曼加泽亚仍借着来自俄国自身的贸易力量,暂时免于衰败,但越来越的的商人选择迁往南方的秋明、托博尔斯克等城镇。[5]1678年,一场灾难性的大火摧毁了曼加泽亚城,幸存的居民被迁到下通古斯河汇入叶尼塞河处的旧图鲁汉斯克(位于左岸的旧城,今日的图鲁汉斯克为右岸的新城),这座城镇曾短暂的被称为“新曼加泽亚”。 废弃的旧曼加泽亚在18世纪时几乎被遗忘,其遗迹直到20世纪才获得发掘,包括市集与木造堡垒的建筑遗址。 现在曼加泽亚的地方只剩下一片长满高草的空地。几个世纪过去了,但发育不良的北方森林始终无法占据这座传奇城市曾经矗立的空间。曼加泽亚的鼎盛时期——当时被称为“金沸曼加泽亚”,只持续了半个世纪。 曼加泽亚堡垒建于1601年,由瓦西里·莫萨尔斯基和萨夫卢克·普希金领导的托博尔斯克和别列佐夫斯基弓箭手在塔兹河右岸200公里处建立。从它的嘴里。繁荣时期,城内居住着数百人,房屋总数达到100间。中心是克里姆林宫,内有总督官邸、隐居所、监狱和大教堂。还有几座教堂和礼拜堂位于城市的不同地区。 皇家禁止沿北冰洋沿岸航行(1619 年),使通往曼加泽亚的道路变得更加复杂。从奥涅加河口或北德维纳河口到鄂毕湾的航程相对简单(如果不考虑冰况),您必须从一条河穿越到另一条河,这几乎使距离增加了一倍。但西伯利亚丰富的毛皮资源仍然使这条道路变得合理。 然而到了17世纪中叶,随着通往西伯利亚的南方陆路的发展,北方的“曼加泽亚之路”变得空旷。俄罗斯殖民的前沿正在向东移动——到达叶尼塞河及其以外地区,而曼加泽亚正在失去其重要性。自1640年代以来,曼加泽亚的人口开始减少,频繁的火灾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到本世纪末,这座城市终于被废弃。 1672年,新曼加泽亚(今图鲁汉斯克)在叶尼塞河畔隆重成立,曼加泽亚驻军也迁至那里。 在喧闹的大城市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小聚落,最终在 18 世纪不复存在。最后几栋房屋以及在上次火灾中奇迹般幸存下来的曼加泽亚圣巴西尔教堂被拆除并运往周围的定居点。两个世纪后,普斯托泽尔斯克与曼加泽亚有着同样的命运。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如图
漳州可以增加水仙、江东桥、保生大帝和华南虎 漳州应该也有一个驿站 驿站探索会发现 主要线索 1、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2008年,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供奉保生大帝世界祖庙位于白礁慈济宫,现大陆、台港澳和东南亚有2000多座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庙宇,信众近亿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神之一,保生大帝已成为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及中国大陆十大姓氏之一吴氏后代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祇。 2、江东桥 江东桥(Jiangdong Bridge),曾用名虎渡桥、江东古桥、通济桥,是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龙文区的一座桥梁,位于九龙江北溪(柳营江)水道之上,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古称“三省通衢”,“八闽重镇",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 江东桥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而南宋的匠人巧妙地利用了潮水涨落,在涨潮的时候,把石材用船只运送到桥墩上方,等到潮水落下去,就可以把石材铺设在上面了。 二战时,日军用炸药都没有把桥炸毁。 3、华南虎 华南虎最初叫做厦门虎,是传教士在厦门岛发现的。 4、金沙会馆 葡萄牙人设立,后来葡萄牙人战败,迁移到澳门了。 次要发现物: 水仙
成语:赶缯船 成语(Idiom):赶缯船 发音(Pronunciation):gǎn zēng chuá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行动迅速,不留余地。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赶缯船,缯是缠绳索的意思,船是指船只。赶缯船原指赶着船只奔行,不停留。后来引申为形容行动迅速,不拖延,不留余地。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做事情迅速,不拖泥带水,不拖延时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传古代有个人赶缯船,船只一直行驶,不停留,速度非常快。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朋友,朋友想上船和他一起走。但是赶缯船的人告诉他,他不能停下来,因为他赶的是缯船,不能有任何停留。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形容行动迅速,不拖延。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谓结构,主语为“赶缯船”,表示行动者;谓语为“赶”,表示行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赶缯船一样,工作效率非常高。 2. 老板要求我们赶缯船,尽快完成任务。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赶缯船”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想象一个人在赶着船只前行,不停留,速度非常快,这样就能记住“赶缯船”的意思,即行动迅速,不留余地。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速度、迅捷相关的成语,如“快马加鞭”、“飞黄腾达”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幼儿园学生:小明赶缯船一样,跑得飞快。 2. 小学生:为了赶上校车,我像赶缯船一样飞奔过去。 3. 初中生:为了完成作业,我赶缯船一样,连夜加班。 4. 高中生:考试前的最后一周,我们像赶缯船一样复习知识。 5. 大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我每天都像赶缯船一样安排自己的时间表。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 祭祀
除了南中剧本,应该再增加一个凉州的剧本 除了南中剧本,应该再增加一个凉州的剧本
北条家的复兴
PK版多了这些剧本
这个游戏没有出续集,太可惜了! 如果出续集,可以增加: 1、增加列强:奥地利、土耳其。 2、每个列强增加个性。 3、新世界增加资源:茶叶、咖啡
事件:外务危机
其实我们现在还处于大航海时代中 大宗的国际贸易完全要靠海运
我还是特别期待光荣能重制大航海时代3 那种风格的图像也是我喜欢的。
光荣的《大航海时代》还是无法与时俱进啊!
日本战国时代历史的走向和结局 角逐的势力集团有三种:武家、公家、商人和各个教派。 天下有两种结局:以上三种,一家独大或者一家为主。 其中,武家的两种是:天下布武或重开幕府。 天下布武,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其中一种意思是,织田氏取代天皇,成为最高统治者,而这也是导致他被公卿联合明智光秀这种站在旧体制一边的武士、僧侣、商人等一起做掉的原因(姑且这么认为)。天下布武,等于公卿和僧侣作为集团,必须消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信长在长岛、比叡山都下了狠手。 重开幕府,就是像德川那样,就位征夷大将军,或者,让足利复兴(不太可能,很难很难)。这种体制下,保留公卿、僧侣,但是,公卿和僧侣都是摆设。 公家的结局是:王政复古或者满足于成为摆设。 王政复古就是大政奉还,天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人,比如像明治维新。 成为摆设,就是纵横捭阖,满足于支持某个大名或者教派统一全日本。 商人的结局是:商人大名成为关白或者支持其他人统一全日本。 教派,教派有三类:佛教、切支丹和神道,而佛教又分为两类——一向宗和旧佛教。 一向宗可以建立一个梵蒂冈式的国家,一向宗的首领在天皇之上。 其余的,都只能是成为辅助,辅助其他势力统一日本。
除了武士、商人、海贼、忍者、剑豪、铁匠、茶人,还应该有公卿 应该增加一个职业。
秀次,你一样要把你舅舅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
东南亚是十字路口
龙驹寨:丹江-汉江-长江-东海-太平洋航线的起点 《直隶商州志·六·田赋,税银》记载:“以承平日久,虎盗潜藏,店缠络绎,而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室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渐增,税额所由日益也”。
龙驹寨:丹江的尽头 龙驹寨港是明、清时期繁荣起来的港埠,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持续兴盛。 龙驹寨港是丹江上游的重要港口,丰水时期小型木船虽可到达商州,但由汉口、老河口上行的木帆船绝大多数止泊于龙驹寨港。 龙驹寨侧近在先秦时期即置商邑,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卫鞅封于此,因称商鞅、商君。秦设商县,隋开皇四年(584年)改称商洛县。到金贞元二年(1154年)降为商洛镇,并入上洛县,隶属商州。民国时期隶属商县。1949年6月分商县及洛南县各一部分,在龙驹寨设丹凤县。秦汉时的武关道,唐代的商州驿路,皆经过龙驹寨。唐代中期曾利用汉水、丹水漕运租赋,陆转长安。因而,龙驹寨在很久以前便形成为水旱码头。元、明初期,为防范农民军起义,封禁郧阳山区,丹江航运停滞。到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初年大量向陕南移民垦殖后,丹江、汉江航运恢复生机,一些港口便兴旺发达起来。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游历华山后进入商洛山地,认为商洛道“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1〕。人们称龙驹寨为“三省交界之巨镇,商务荟萃地也”〔2〕。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龙驹寨“南船北马,五方杂处”,商品转输繁盛。一座小小的城寨,竟有十大帮的会馆及与之密切相联系的18座庙宇。十大帮的会馆为:商於帮会馆、湖北帮会馆、关中帮会馆、河南帮会馆、山西帮会馆、青瓷帮会馆、盐帮会馆、北马帮会馆、西马帮会馆、船帮会馆。由于货物集散及水、陆运输业的繁荣,使龙驹寨成为日夜喧闹的不夜港。《直隶商州志·六·田赋,税银》记载:“以承平日久,虎盗潜藏,店缠络绎,而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室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渐增,税额所由日益也”。龙驹寨商税征自明朝天启之初(1621~1627年),税课并杂税银4515两,盐课银536两,习称岁收商税在五千两。 龙驹寨港最惹人注目的是船帮会馆,它几乎成了龙驹寨港的港徽,标帜着龙驹寨往昔水运的繁盛。船帮会馆又称平浪宫、明王宫、花戏楼,位于丹江左岸,占地面积5460平方米。花戏楼位于高岸之上,东西峙壁高9米余,如刀切剑削;条条青龙,雄踞墙顶,作破浪欲飞之势。戏楼重重飞檐,角角翘翼,似雄鹰展翅,孔雀抖尾。全部以彩瓷镶嵌,耀眼夺目。在龙驹寨十大会馆中,船帮会馆如鹤立鸡群,独领风骚。 龙驹寨原有东、西两寨,分别为鹿池坪和古城岭,后来又增加南寨寨子沟、北寨白头子寨。丹江的上行船只到龙驹寨后,可以在河街上的三个码头卸货或装货。龙驹寨长街的黄行(为过载行,即贸易货栈)通中码头,板条行通下码头,花庙通上码头。据《续商州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每月由襄阳到龙驹寨的船只约200艘。长街上除了黄行、板条行,还有好几家过载行存积货物,至民国年间计有泰来行、德胜新行、同仪行、盛栈行等。旱路运输主要靠骡马,长街上有18家骡马店,常歇的有二三十匹(头),大店有180匹。各色人等,熙熙攘攘。 《续修商县志稿》记述清末及民国初期龙驹寨水陆交通的情况说:“龙驹寨为水旱码头,商贾水陆转运各货,均在此换载,其堆栈曰‘过载行’。东南各省入陕、甘货物,概自汉口装载帆船运至老河口,换载小鳅子船入小江口(今丹江口市);至荆子关换载寨河用篙小船运至龙驹寨卸货,再用骡马驮运至西安。其由本港出口各货,概用驴骡驮运而来。自西安来者经蓝田七盘坡、蓝桥至牧护关入本县(商县)境,逾秦岭至黑龙口站。由渭南来者,经渭南塬许家庙入流峪(又称刘峪),逾秦岭入县境至黑龙口站。由黑龙口八十里至县城西关站;县城东六十里至夜村站;又六十里至龙驹寨。本县及洛南各山货,则由人力肩挑至龙驹寨打包装船,运往老河口,递运汉口”。又说:“潼关潞盐运往河南(西南部)者,由潼关用骡驮或人力肩挑,经洛南境至界牌;入本县境至留仙坪站;由留仙坪经老君峪至龙驹寨装船,运往荆紫关、淅川一带”。 民国中后期,情况有了变化,商行只剩下泰来行、德胜新行、同仪行、盛栈行等。《续修商县志稿》说:“在昔龙驹寨码头盛时,驮骡船只络绎不绝,今(指民国29年)则驮骡绝迹,船只偶或一至,豫、鄂、甘肃往来商货概不由此经过;商洛各山货概由人力肩挑转运。长坪路(长安——西坪镇)通车以来,人力车日见增加,骡车亦时有往来。” 长坪公路(今西界公路)及陇海铁路通车后,汉口运往西北各地的货物及陕、甘各地运往汉口的货物,被铁路、公路取代,丹江—汉江航线失去了“捷径”优势,航运业一蹶不振,龙驹寨“不夜港”的盛誉成为历史陈迹。
为了鳕鱼,巴斯克人发现了美洲! 我要做的mod里,一定给巴斯克人一个出场的机会。
布劳威尔航线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布劳威尔航线是一条17 世纪的航线,由好望角航行至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船只使用,作为开普航线的东段。这条航线将船只从好望角(位于南纬 34°)向南驶入咆哮四十年代,然后向东穿过印度洋,然后转向东北前往爪哇。因此,它利用了以咆哮四十年代命名的强劲西风,大大提高了行进速度。 在航海时代,荷兰航海家 亨德里克·布劳威尔于1611年设计的布劳威尔航线,大大缩短了好望角(荷属开普殖民地)至爪哇(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航程,从近12个月缩短至约6个月,与之前的阿拉伯和葡萄牙季风航线相比 这条路线的问题是当时没有准确的方法来确定经度,[2]从而知道船只向东行驶了多远。看到阿姆斯特丹岛或圣保罗岛是船只改变方向并向北行驶的唯一线索。[3]然而,这取决于船长的专业知识。因此,许多船只在澳大利亚西部大陆架的岩石、礁石或岛屿上受损或沉没,这在当时的欧洲人几乎一无所知。 这条航线由荷兰探险家Hendrik Brouwer于 1611 年设计,发现与之前的阿拉伯和葡萄牙季风航线相比,从欧洲到爪哇的航程缩短了一半,后者涉及沿着东非海岸向北航行,途经莫桑比克海峡环绕马达加斯加,然后穿过印度洋,有时途经印度。到 1616 年,Brouwer 航线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的必修航线。 162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汉弗莱·菲茨赫伯特 (Humphrey Fitzherbert) 船长在皇家交易所试航了这条航线,他们称之为南方航线,最初认为这条航线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第二艘使用这条航线的英国船只Tryall(有时拼写为Trial) ,错误地判断了经度,在向北航行之前向东航行得太远,并于 1622 年 5 月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海岸附近的Tryal 岩石上失事。英国人随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避开了这条航线。 Brouwer Route 在欧洲发现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船只沿着海岸失事,包括1629 年的Batavia 、 1656 年的Vergulde Draeck 、1712 年的Zuytdorp和1727 年的Zeewijk。1696年, Willem de Vlamingh探索了澳大利亚海岸,同时寻找已经消失的Ridderschap van Holland的幸存者1694 年,船上载有 302 名灵魂。幸存者和船只都没有被发现。
布劳威尔航线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布劳威尔航线是一条17 世纪的航线,由好望角航行至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船只使用,作为开普航线的东段。这条航线将船只从好望角(位于南纬 34°)向南驶入咆哮四十年代,然后向东穿过印度洋,然后转向东北前往爪哇。因此,它利用了以咆哮四十年代命名的强劲西风,大大提高了行进速度。 在航海时代,荷兰航海家 亨德里克·布劳威尔于1611年设计的布劳威尔航线,大大缩短了好望角(荷属开普殖民地)至爪哇(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航程,从近12个月缩短至约6个月,与之前的阿拉伯和葡萄牙季风航线相比 这条路线的问题是当时没有准确的方法来确定经度,[2]从而知道船只向东行驶了多远。看到阿姆斯特丹岛或圣保罗岛是船只改变方向并向北行驶的唯一线索。[3]然而,这取决于船长的专业知识。因此,许多船只在澳大利亚西部大陆架的岩石、礁石或岛屿上受损或沉没,这在当时的欧洲人几乎一无所知。 这条航线由荷兰探险家Hendrik Brouwer于 1611 年设计,发现与之前的阿拉伯和葡萄牙季风航线相比,从欧洲到爪哇的航程缩短了一半,后者涉及沿着东非海岸向北航行,途经莫桑比克海峡环绕马达加斯加,然后穿过印度洋,有时途经印度。到 1616 年,Brouwer 航线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的必修航线。 162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汉弗莱·菲茨赫伯特 (Humphrey Fitzherbert) 船长在皇家交易所试航了这条航线,他们称之为南方航线,最初认为这条航线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第二艘使用这条航线的英国船只Tryall(有时拼写为Trial) ,错误地判断了经度,在向北航行之前向东航行得太远,并于 1622 年 5 月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海岸附近的Tryal 岩石上失事。英国人随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避开了这条航线。 Brouwer Route 在欧洲发现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船只沿着海岸失事,包括1629 年的Batavia 、 1656 年的Vergulde Draeck 、1712 年的Zuytdorp和1727 年的Zeewijk。1696年, Willem de Vlamingh探索了澳大利亚海岸,同时寻找已经消失的Ridderschap van Holland的幸存者1694 年,船上载有 302 名灵魂。幸存者和船只都没有被发现。
转贴:【图片】如果在北太平洋造一块人工陆地,阻断洋流,会怎样?【... 布劳威尔航线是一条17 世纪的航线,由好望角航行至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船只使用,作为开普航线的东段.这条航线将船只从好望角(位于南纬 34°)向南驶入咆哮四十年代,然后向东穿过印度洋,然后转向东北前往爪哇.因此,它利用了以咆哮四十年代命名的强劲西风,大大提高了行进速度.[1]在航海时代,荷兰航海家 亨德里克·布劳威尔于1611年设计的布劳威尔航线,大大缩短了好望角(荷属开普殖民地)至爪哇(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航程,从近12个月缩短至约6个月,与之前的阿拉伯和葡萄牙季风航线相比这条路线的问题是当时没有准确的方法来确定经度,[2]从而知道船只向东行驶了多远.看到阿姆斯特丹岛或圣保罗岛是船只改变方向并向北行驶的唯一线索.[3]然而,这取决于船长的专业知识.因此,许多船只在澳大利亚西部大陆架的岩石,礁石或岛屿上受损或沉没,这在当时的欧洲人几乎一无所知.这条航线由荷兰探险家Hendrik Brouwer于 1611 年设计,发现与之前的阿拉伯和葡萄牙季风航线相比,从欧洲到爪哇的航程缩短了一半,后者涉及沿着东非海岸向北航行,途经莫桑比克海峡环绕马达加斯加,然后穿过印度洋,有时途经印度.到 1616 年,Brouwer 航线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的必修航线.[2]162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汉弗莱·菲茨赫伯特 (Humphrey Fitzherbert) 船长在皇家交易所试航了这条航线,他们称之为南方航线,最初认为这条航线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第二艘使用这条航线的英国船只Tryall(有时拼写为Trial) ,错误地判断了经度,在向北航行之前向东航行得太远,并于 1622 年 5 月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海岸附近的Tryal 岩石上失事.英国人随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避开了这条航线.[4]Brouwer Route 在欧洲发现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船只沿着海岸失事,包括1629 年的Batavia , 1656 年的 Vergulde Draeck ,1712 年的Zuytdorp和1727 年的Zeewijk.1696年, Willem de Vlamingh探索了澳大利亚海岸,同时寻找已经消失的Ridderschap van Holland的幸存者1694 年,船上载有 302 名灵魂.幸存者和船只都没有被发现. 【图片】如果在北太平洋造一块人工陆地,阻断洋流,会怎样?【地理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8297216627?pid=147034929499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