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zhenhua19955 chzhenhua19955
关注数: 97 粉丝数: 208 发帖数: 25,787 关注贴吧数: 307
聊一聊骰子的水平,特别是正手 继续聊一聊骰子的正手和技术水平。骰子其实最有意思的是它的正手,特别是跟了肖战以后。大家可以去看骰子的正手拉球和马龙,樊振东的对比,有一种很不流畅,身体幅度很小的感觉。骰子正手类似于张继科正手的加撞击版本,简单说就是用反手发力的方式打正手。乒乓球传统的正手拉球的技术类似于网球,先分腿垫步转换重心,再拉手,最后利用重心转换击球,具体见早期的柳承敏,王励勤。到马龙,樊振东这里,有所谓的顶跨,即不做完整的重心转换,主要用持拍手一侧的大腿和臀部支撑发力,重心一直压着。骰子这个正手发力类似于反手,是用胸背绕胸椎转动的力量来带动大臂,双腿起到的是类似反手拉球时候的支撑的作用。好处就是正反手发力方式都是扎住了用胯顶,所以摆速非常快,而且正手也能抢点。骰子这个框架确实是现代摆速流里最先进的,正反手综合发力方式比张本,林高远,勒布伦要合理,借上力以后摆速很快,另外因为他正手对腿部支撑要求低,所以脚下轻,步法也比传统两面弧圈好练。但是这里有几个缺点 (1)摆速流固有的,吃状态,跳楼机,因为这种方式缺少下肢参与制造旋转,所以退台相持能力弱,稳定性差。 (2)骰子自己在发育关键期到处YP,训练不刻苦。在身体发育关键期,下肢和核心力量没发育起来(对于高强度对抗运动,成年以后要大幅提升力量基本是白费劲,因为爆发力很难提升,肌腱,神经,骨骼发育远远慢于肌肉生长,单纯增肌只会让自己变得僵硬迟钝),所以所有反手流的通病,正手贴身球,它是最差的。而且下肢力量不足,在需要中台拔的时候骰子拔不出旋转。 (3)心态太差。心态是天生的,当然需要打磨。很多人认为心态可以锻炼,这是不对的。说白了心态就是你面对高压时候的身体,心理反应的可控程度,这是东西也是天生的,和你的身体对激素的反应有关系。 所以魔法对骰子是提升最大的,避免了它最大的两个缺点(1)缺少主动发力加旋转相持的能力(2)面对意外情况的冷静心态。没有魔法,骰子就和张本类似,谁都能赢谁都能输,神经刀的水平。而且他和账本一样,没有打稳定球的能力,因为强势的技术全是搏杀性的,打中性球的能力基本是要在世界排名20以后了,主要是没旋转。
聊一聊什么是打磨?怎样用撞击和力量制造旋转 简单说大多说初学者容易理解的制造旋转的方式是最左边的,这时候绿色和红色即是板面也是拉球的方向,大多数业余拉上旋就是用类似绿色的拍面和发力方向,下旋用红色,总之都是薄刮。其实就是依赖胶面摩擦来制造旋转,所以很多球友可能会不理解专业选手很多外协,特别波尔能用涩性外套拉出特别转的旋转。因为真正好的旋转不是靠胶面而是靠海绵和底板,见中间的图,橙色代表拍面,这时候既不要按橙色薄蹭,也不要按绿色拍拍乐,走一个红色的方向往前发力,这时候球会被拍面顶着往前,这种类似推的过程因为球本身是球体会自然地在被推着向前的同时被磨擦,不信你用球拍和球在手上试一下就可以了。这种击球方式向前即是撞击也是摩擦,是一个过程,兼顾了旋转和力量,他的制造旋转和力量的程度取决于你的球拍和球“顶在一起”到底有多深”(球给海绵和底板带来的形变程度),所以在乒乓球拉球里力量大和旋转强是一回事,力量大打球暴力的选手拉球旋转一定很转。当然中间的图给的是标准的拉球,就是拉下降前期的示例,实际上板面和发力方向肯定要根据击球点调整,上升期,高点,下降期都有不同,原则是合上球本身的力,把球在拍面上顶实。
聊一聊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阶段吧 一般来说乒乓球运动员生涯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冲击期:这个时期的到来是运动员形成一套自己的有效的技战术体系,凭借技术的先进性和其他人不适应自己的打法成绩快速上升,但是由于技术不够全面和心理问题在大赛能力上有所欠缺 例子:马龙的伦敦周期,樊振东13-17年,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由于技术先进性对老将形成压力,比如马龙对王励勤,马琳,樊振东对张继科,许昕。 调整期:这一时期由于之前的一套打法被人熟悉研究,开始被人研究针对,自身厚度又不足,另外心里也从冲击开始患得患失,这一时期运动员会在技术路线,打法上体现出迷茫。最开始的一套技战术不够用,但是其他打法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而且还要考虑怎么和自己原来的体系相结合。这时期成绩会下降,形式比较艰难。 例子:马龙伦敦后到苏州前,樊振东杜塞后到东京前。 大成期:运动员在不断摸索后将自己原来的体系吸收其他打法升级为一个高阶的版本,可以在自己原有的技战术上根据情况结合其他打法,补足漏洞,同时心理也因为在调整期的低谷得到磨练,这时候技术和心理相结合,比赛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大赛能力得到突破。 例子:马龙苏州到19年伤病前,樊振东从21全运会到巴黎 黄金期:这时候运动员身体机能和技术能力开始下降,但是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更好的把握比赛节奏,同时尝试其他以前驾驭不了的打法,具体竞技状态保持要根据不同人的自律程度。 例子:马龙 19年世乒赛到巴黎,王励勤,马琳的伦敦周期 其他运动员: 王皓 冲击期 :雅典周期 调整期 雅典后到07年 大成期 08到 伦敦 黄金期:伦敦后到退役 张继科比较特殊,因为肖战的技战术取巧和张继科从小被退队的挫折的心理磨练,他在很短的冲击期(09-10)后就达到了一个技术相对全面和心理稳定的小大成期,或者说张继科的冲击期高度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高度太高了。张继科在14年以后也因为拧拉体系被适应进入调整期,但是他的身体的伤病以及自己的松懈快速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张继科的职业阶段比较特殊。 遮圣:遮圣的冲击期是从22年澳门冠军赛到釜山世乒赛前,就依赖于肖战给他打造的前三板结合发球以及近台高速衔接的体系的形成。至于为什么遮圣冲击期来得这么晚,一方面是他本人的天赋问题,另一个原因也有国乒教练组的技术研究能力下降的原因,国乒教练组这么多年趋于保守,已经没有能力推出像王皓,张继科,樊振东这样给乒坛带来崭新的打法的运动员了,年轻的运动员要出头还是要靠技术的先进性,要有一些不讲理的打法。接着说遮圣,24年釜山,世界杯,奥运会三输其实标志着遮圣的技战术开始被其他人研究适应,所以接下来遮圣会进入一个成绩下降的调整期,具体能不能突破还要看他自己。
以拧拉为例子讲讲世一的前三板吧 简单说隐太子的前三板有个特点,就是看起来很全面犀利,但是到关键时刻没有过硬的技术。首先前三板要谈得上好,一定要有过硬的上手能力,就是说正手拉半出台和反手拧拉必须把一项点满。隐太子的特点就是他这两个貌似都做得很好,但是两个都不过硬,一到关键时刻就失误。 先聊拧拉吧,拧拉什么样是好可以见张继科讲的 “第一是旋转,第二是速度,第三才是落点”,“关键时刻必须有一击必胜的能力和决心”,拧拉好的人一定是旋转是第一位的,这样才有稳定性,关键时刻敢出手。所以我觉得现役拧拉最好的是台林,历史第一是张继科,第二是樊振东。隐太子的拧拉大多是抢点,压板拧,速度和质量都很高,但是这种球别人发的很转或者手紧时候失误太高。拧拉比较好的我觉得还是身子侧过来拧,包一点球,这种到关键时刻身体脚下到位情况下依然还是稳定,最典型看张继科,小小林。 隐太子状态一般的前三板可以看这次奥运会打小莫,先不提发球绝技, 隐太子就是每次好不容易扳平比分或者拿到领先,马上拧个下网,或者正手失误。当然状态好的时候确实不错,比如多哈总决赛,又能拧又能冲,加上绝技,打的樊振东毫无办法。其实本质上隐太子和林高远是一个打法,就是前三板先上手,然后在近台借力抢点打高速衔接,不过隐太子可能比林高远技术全面一些,绝技多一点,本质上还是搏杀型的打法。这种技术就是不稳定,而且越到大赛越容易爆冷,另外就是杀熟不杀生。
发球判罚与签到机制 发球这个事情就跟上班打卡一样,规定九点上班,本来应该设一个打卡机让大家打卡,但是这个公司比较穷供不起打卡机,就请了一个阿姨每天早上抓迟到的员工。但是运动员是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自己发球合不合规,所以其实大部分运动员的发球都不是完全合乎规则的,因为跟上班一样,你要保证自己一定合规就不能按9点来,起码得提前15分钟,这样的发球就没有威胁,影响自己的竞争力,所以国际乒联本身对发球的判罚就是比较灵活的。另外运动员相当于乒协的正式工,特别是国内这种金牌体制,裁判相当于临时工,本身裁判对于运动员就是弱势的。所以就跟单位上班一样,虽然规定是9点到,但是其实一直以来阿姨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搞得太过分就可以。这时候就有个人和自己的教练发现了这个漏洞,所以开始刷bug,我直接就按照9点15来上班,平时是9点过几分来,有事就9点20,9点半才来。这么刷bug当然会引起大家不满,但是国际乒联是个笨重的官僚结构,而且这个运动员所在国在乒联也有很深的背景,所以他刷bug不会被直接开除,而且修复bug也需要时间。刚好奥运会了,先卡bug拿了好处,同时让后面一群人拿到政绩。至于以后卡bug人太多了,再修复那就是后话了。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卡bug,所以他其实是消耗他的前辈们积累的资源,刷自己的名誉大致上就这样。前辈的运动员们之所以能为国家带来荣誉,被外协崇拜,不仅仅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努力还有人格。当然某人之前一直在前辈后面当乖宝宝,后面一手机械降神收割前辈,还让前辈背上了没有职业道德的恶名,差点晚节不保,也是后话了。
聊一聊什么是顶胯——解读一下马龙正手攻球 之前发帖有聊到前冲下旋球需要用身体撞击把球吃实,但是很多球友可能对怎么对如何顶胯撞击球体会不深,所以今天就聊一聊什么是顶胯,所谓的现代先进的乒乓球正手拉球和传统到底区别在哪里。具体方式就是解读一下马龙的正手攻球,聊一聊马龙的正手攻球为什么好,先进在哪里。很多业余球友学球,正手攻球连续可以打几十个打得个数很多,但是拉球总是拉不出质量,不加质量可以连续很多下,一加质量就出错,感觉学球的感觉忽然就不见了,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学攻球时候动作结构有问题,撞击少摩擦多,击球不实。攻球基础不牢的时候,为了多打几个回合,小臂摩擦太多。 一.马龙正手攻球夹大臂是不是有问题的? 我们都知道马龙的正手攻球看上去有点夹大臂,这是不是说明马龙的正手攻球是一个不太正确的错误技术,但是因为马龙有天赋所以可以用这个动作结构。其实你只要想想正手攻球是干什么的,一般运动员训练拉球前都会打几个攻球找找感觉,这就是正手攻球的作用,学习正手攻球是培养拉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感觉,所以一个运动员正手攻球和正手拉球一定是一体的,正手攻球有问题的人,拉球也一定有问题。反过来正手拉球拉的很好的人攻球也一定非常合理。 二 马龙攻球好在哪里?或者说马龙的攻球和传统区别是什么?简单说马龙的攻球是第一副,小臂基本上不动,但是身体转动幅度较大,最后控制球的落点和线路也是身体完全转过来对着对角让小臂指向对角(正手基本上小臂指向就是出球的方向,但是马龙是完全用身体把小臂转过来),而且基本上没有收小臂的动作,这是为了充分发挥身体惯性的力量把球击实。相反传统的动作小臂收的很多,会用小臂摩擦球控制落点,尤其是很多初学者会练成第二幅图,基本身体站的很定,相反小臂前后摩擦球很多,这个就很难体会到重心击球的感觉。马龙的攻球包含了现代乒乓球正手拉球最核心的要素,即大幅度利用身体重心交换的重力惯性击球,撞击多摩擦少。而且也培养你正确的击球点和意识,后面的一幅是很难体会顶胯撞击的感觉,另外也培养一个很坏的习惯,即正手习惯性的在身侧击球。 三 马龙的动作培养击球点和意识是什么意思?马龙的动作扩大后拉球会很自然的盯着球把自己整个身体转过来(橙色的圈就是身体正前方),然后盯着蓝色的击球点向前扑,所以击球点是在身侧同时动作是向前扑。相反你身体转动很小,那么蓝色点就完全在你的身侧,你只能往上掏着拉,摩擦球,一想加撞击就失误很多,因为这种动作结构里就不包含撞击的要素。
前冲下旋球的误区——为什么越转的球越要发力撞击 简单地说,对于带有比较强的旋转的球怎么去处理它的旋转,很多业余球友直接的思路就是加反向的摩擦,抵消它的旋转,这个思路是错的。正确的是想办法吃住球,把球打进海绵里,什么摩擦都不用加自然就把旋转抵消掉了。这里面的原理也很简单,你现在发一个下旋球,如果球落在比较光滑的表面(球台,桌面,地板)上,它会转很久,但是如果发在比较软的表面上(最简单的发到床上),球基本不会有任何旋转的迹象,一掉下去瞬间就没旋转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软的表面让球陷了进去,接触面很深瞬间就耗尽了球旋转的动能。所以要快速有效地抵消掉下旋球的旋转,有效的方法就是亮开板面发力撞击把球打进海绵里,然后瞬间球的旋转就被抵消掉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摩擦造点弧线(纯打击弧线是比较直的虽然旋转是抵消了但是球也容易打飞)让球上台即可,你发力越猛越集中吃球越深(让球在海绵里陷的越深)越能抵消旋转,相反你薄摩擦吃不住球反而容易下网。同样反拉上旋球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觉得对方拉的球比较转就想加摩擦也是错的,同样首先要把撞击做好,撞击球越实,吃球越深越不容易吃对方旋转。 另外明白了这个原理,同样业余球友觉得下旋球拉的不好的,不要用太硬的底板和胶皮,底板和胶皮软一点对于吃球要求的发力就会低一些,更容易吃住球。
聊聊为什么横打难入门 很多球友花了不少时间学习横打,很久也无法把动作固定下来和别人稳定的对攻,所以就谈谈个人简单的经验吧,欢迎大家交流。大部分球友横打难入门是因为受制于传统的直板和横版的训练方法,根据我个人经验,方法正确的话,在有发球机或者人喂球的情况下,基本上大部分人一般可以在6小时内或者更短时间学会基本的贴挡——可以练球稳定在20-30个以上不掉球。业余很多球友认为反手入门难度是有如下顺序:横打——横版——推挡,其中很原因却很少有人仔细思考,其实这就包含了如何快速入门横打的关键。原因也很简单,推挡基本没法拉手,所以迫使学习推挡的人小动作用身体借力防守,这就抓住了动作入门的关键。相反无论横板还是横打,业余球友在学习时候,总要练习所谓的推拨,初学者总喜欢练习球拍从腹部引到接近下巴高度的位置,这样就过度关注手部动作,很久也无法稳定击球。下面逐点分析一下吧。 1 为什么不练推拨? 推拨和当代乒乓球反手技术没有递进关系,推拨是老实的对手腕和身体运用不足主要配合正手抢攻的反手技术,这种技术长什么样可以看王励勤的反手,或者更早的横板运动员的反手,你会发现他们反手动作和推拨有非常内在的一致性。当代运动员的话,林高远做过一个教学视频,里面的所谓反手拨其实基本就是撕了。另外,推拨动作太大,造成初学者过度研究所谓手臂旋转角度,挥拍到多高等无意义的问题,这样就浪费了时间 。 2 那反手从什么练起?练什么 简单地说反手从平挡练起,关键只有一个学会用胸口迎球对点,如果再加一个的话就是要略收腹前倾,两腿扎稳。其他的挥拍角度,高度等问题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根本没有这个标准,每个人动作都不一样,最简单的,马龙和樊振东反手手上动作基本没什么太大的相似点,但是都是对的,优秀的。反手最开始入门的要点很简单,就是学会用身体(胸口)迎着球,身体面对着球,让球正着往你胸前砸然后稳定的反弹回去,把这个用身体对点的感觉做成像自然的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只要你能有这种条件反射,下意识的就用胸口对点,就能连续的稳定的把球防回去。 3 既然手上动作没意义,那练习一个动作练什么? 简单的说以下的点,另外这些概念都要自己在第一人称自己摸索出来,简单地说本质上是一种下意识的感觉。 1 击球点:(1)身体的击球点,平档要在胸前 (2)球本身的击球点:平档要在上升中后期。 2 发力轨迹:既是身体发力的轨迹也是球拍在你视线里的轨迹,平档基本没有拍面的运动,拍面相对于身体略微会往前一丝丝(1cm可能,还是自己摸索,总之是几乎没有),但是要注意拍面要略平行于胸口。3 发力部位:平档初期也没有,后期连续对攻了以后可以防防拉球,这时候需要腹部略绷紧一下抵挡球的力量和旋转。简单说平档就是抢到球上升期,把胸口往球的运行路线上一迎,让球自己弹回去可以了,为了控制弧线和稳定胸口可以略微顶一顶增加下反弹,本质是要扮演一个可移动和调节拍面的反弹板的意思。 4 食指还是拇指亮拍面? 在平档学习期间都可以,但是如果想从平档过渡到快撕,一开始用食指是更好的,但是挡的时候拇指总是会压一点,不像拉和撕拇指基本上不发力。 大致上就这些,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球友,希望大家都能快速入门反手吧。
ABS球拉球技术分析 本文主要参考吴敬平,李隼两位教练指导业余选手的一些视频。以及自己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对于ABS球拉球的一些理解。 一. ABS球本身的特点 (1)ABS球旋转弱,重量重。更难打出速度,但是不用做太多摩擦。 (2)ABS球落台以后会往上蹦,所以更容易拉飞,但是下网的可能性下降了,所以要更多防止球飞出台。 二.ABS球拉球的要点 “抢快点,压重心,紧动作” (1)抢快点。ABS球要拉出质量一定要在上升期击球,一般是上升高点或者上升后期。这样可以更好借力拉出速度,另外一个原因是ABS球落台以后往上蹦,点晚了很容易被球顶死。 (2)压重心。在上升期拉球,因为球是往上往前走的,所以这时候想要合上球的力,板面略压,发力应该向前而且稍微往下一点有压着球摩擦的感觉。千万不要往上摩擦,很容易飞。当然这里的压制指的是重心,正手腰胯,反手胸部要有点把球压在球台上往前送的感觉。进一步的双腿间重心上下起伏应该比较小,击球的瞬间重心有往前带点下压的感觉击球,顺势重心正手落在右脚,反手落在左脚完成动作。注意这个重心下压收住的动作非常很重要,对于业余来说比蹬的那一下还要重要,重心能收住球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才能上来,蹬的那一下发力越充分质量越高,但是业余肯定先是会用身体拉球在提高质量。 拉下旋球一样拉上升期,板面也相比传统的压一点,相比上旋球就是多引拍,重心更低一点,这样前顶时候自然有一个向上的力,但是还是主要要能压住球向前摩擦,这样才有质量,下旋球能不能拉起来不取决你向上挥多少手,而是你你身体发力重心上来那一下够不够紧凑。 (3)紧动作。简单说ABS球拉球手上动作要小,但是身体发力要更充分,因为不需要加太多摩擦,但是要身体前顶打出速度。所以基本上简单说大家拉球要多研究体会重心交换的感觉,手上不用太注意,基本重心交换能做好,手臂顺着会就可以了。很多球友总喜欢正手研究小臂,反手研究手腕的动作其实是南辕北辙,其实手上不要错的太离谱,重心交换,身体能发上力做好稳定率和质量都能保证。你身体用好了,手上不用研究自然知道什么是对的,随着身体动,能和身体发力最协调的就是对的。 注一:攻球没练好不要练拉球,这里是体会身体引拍的感觉,不然很容易用手压球,那样肯定一压一个下网。而且反手会养成翻腕的错误习惯。 注二:拉下旋球虽然是以向前为主,但是初学时候可以先练习向上摩擦,把球摩擦起来再向前加质量。 参考视频,我截下图就不发链接了,怕被吞,大家可以自己去B站看。
闲聊一下直板的前途和乒乓球技术体系的发展 一. 直板依然是很有前途的,王皓的体系在ABS球下依然是一种先进的体系,甚至是最先进的,只是需要较高的球商和意识来执行。ABS球最大的特点是旋转减弱,球速也下降了,结果是更好起板,但是球的整体质量下降了。所以ABS球更加讲究进攻上手但是同时上手现在因为质量低打不死人,所以更讲究落点和变化,简单说ABS球讲究的是灵活多样的进攻,这刚好是直板的强项。 ①首先对于拧拉来说,传统的张继科那种不讲理的拧拉现在已经不行了,现在的拧拉即使是横板的拧冲也要很讲究落点,单纯像赛璐璐时候直接拧起来甚至拧死不是现在的主流,这样直板因为手腕灵活在落点上可以有更多变化。当然横板的拧拉可能拧出更高的速度,这是横板在拧拉上的优势。 ②直板最大的优势是多样化的进攻,更强的前三板能力,在最重要的正手位短球,半出台球上,直板可以在兼具优秀的反手的基础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挑打和抢冲半出台的能力,这其实比单纯拧拉的质量要重要许多。这种多样的进攻体系可以破坏对手的预判,让自己占据主动,比单纯的起板质量要重要。比如这次布达佩斯,林高远加强了正手上手,侧身反拉与反手拧拉的搭配,球路一下子就变宽了很多,表现也有很大进步,其实对龙队那场更多是自己的心态,在技术体系上其实还是很占优势的。王楚钦对龙队的在发逆旋转不顺利的情况下,开始发勾手的顺旋转配合正手就打开了局面。所以其实ABS球的起板进攻更讲究多变,质量是次要的,只要到位就好,而且变化不仅是落点和旋转,而且要正反手均衡搭配灵活运用。 ③至于相持,直板并没有劣势,无非是反手更好一些,正手差一些。直板反手手腕固定,在中台相持时更稳定,反手连续进攻能力更好,正手更灵活相比横板就差一些。国家队这些直板,比如资格赛王子薛飞其实相持能力都不差。主要是球商太低。 (2)国乒直板的低潮是因为基层教练片面追求所谓的反手拧拉体系造成这一代球员普遍的球商过低,也包括横板运动员,只是这种缺陷对于直板危害最大。基层过于追求所谓的拧拉起板连续相持,造成这一代球员普遍球商过低,缺乏在比赛中运用变化和控制的意识。这一代球员普遍的特点就是,反手一流,相持能力强,然后是球商极低,不会变化,心态不好。其实从国家队层面上来说,所谓的反手体系从来都是正反手均衡,前三板综合但是更强调主动上手,王皓,张继科都是典型,但是球商意识这种东西其实和性格一样,也是从小的基本功,长大是很难改变的。最典型的梁靖崑,虽然进了国家队一直加强,但是其实就跟许昕反手一样,平时看着能拧能拉,但是没有童子功,一到关键时候就没了。只不过球商太低,对直板危害更大,当然也有薛飞这样的球商感觉比梁靖崑还低。所以直板低潮的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培养的片面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