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终子
无终子
关注数: 1
粉丝数: 69
发帖数: 16,644
关注贴吧数: 2
张渊:题《兰亭旧刻》 《兰亭序》自从葬昭陵,后为温韬发墓而泯没,不知所存。惟唐定武刻本传世,尚有典刑。后之好事者,转相模仿翻刻,则有肥本、瘦本、三字五字损本之异。以伪杂真,论说纵横,去古愈远。余不谙字学,景文持此卷征余评,可谓求道于盲者也。诸公既鉴赏之士已审定,仆亦确信其为善本。至元六年后庚辰十月望,吴江用拙道人张渊清夫题,是年七十有七。《松陵文集二编》卷六
张渊:题《兰亭旧刻》 《兰亭序》自从葬昭陵,后为温韬发墓而泯没,不知所存。惟唐定武刻本传世,尚有典刑。后之好事者,转相模仿翻刻,则有肥本、瘦本、三字五字损本之异。以伪杂真,论说纵横,去古愈远。余不谙字学,景文持此卷征余评,可谓求道于盲者也。诸公既鉴赏之士已审定,仆亦确信其为善本。至元六年后庚辰十月望,吴江用拙道人张渊清夫题,是年七十有七。《松陵文集二编》卷六
啊?
人都死绝了吗
日本学者也称颂方孝孺啊 这种观念也没有妨碍日本的现代化。 http://post.baidu.com/f?kz=153094592
唉?要是真的鄙视我了 就直说嘛
怎麽都不说话了啊?
刘秉忠:郝文忠公传 郝经字伯常,其先陵川人,从徙河北霸州。世祖继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王文统素忌其才德,乃遣使宋。或谓经盍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王文统阴讽李璮侵宋,以阻挠之,欲假以害经。逾淮,贾似道惧奸媒呈露,遂以李璮为辞,拘经于真州之忠勇军,驿吏防守严于狱。从行介佐或不能堪,经曰:“将命至此,死剩进退,听其在彼;守节不屈,尽其在我,岂能不忠不义,以辱中州士大夫乎?”宋帝大臣闻经言,遂请入见,皆不报。驿吏棘垣钥户,从人怒而斗,死数人。居七年,徙经别馆,与从者六人。又居九年,伯颜南侵,宋惧,乃以礼送经归。似道之谋泄,亦篡死矣。经归,世祖赐宴大庭,官加国子祭酒,为朝列大夫。秋七月,经卒,年五十二。经之为人尚气节,为学思致用。及被留,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文集数百卷,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当时感其言、目其事,各为振励者甚多。子二:长景文,官给事;次景和,官廉访使。呜呼!郝公虽云没矣,而忠义之名则不泯焉。 1918年刊本《霸县志》卷五
怎麽??真的都烦我了吗?
怎麽?????真的都烦我了吗?
咳 刚才还跟人提起了兄呢
刘秉忠:郝文忠公传 郝经字伯常,其先陵川人,从徙河北霸州。世祖继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王文统素忌其才得,乃遣使宋。或谓经盍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王文统阴讽李璮侵宋,以阻挠之,欲假以害经。逾淮,贾似道惧奸媒呈露,遂以李璮为辞,拘经于真州之忠勇军,驿吏防守严于狱。从行介佐或不能堪,经曰:“将命至此,死剩进退,听其在彼;守节不屈,尽其在我,岂能不忠不义,以辱中州士大夫乎?”宋帝大臣闻经言,遂请入见,皆不报。驿吏棘垣钥户,从人怒而斗,死数人。居七年,徙经别馆,与从者六人。又居九年,伯颜南侵,宋惧,乃以礼送经归。似道之谋泄,亦篡死矣。经归,世祖赐宴大庭,官加国子祭酒,为朝列大夫。秋七月,经卒,年五十二。经之为人尚气节,为学思致用。及被留,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文集数百卷,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当时感其言、目其事,各为振励者甚多。子二:长景文,官给事;次景和,官廉访使。呜呼!郝公虽云没矣,而忠义之名则不泯焉。1918年刊本《霸县志》卷五
刘秉忠:郝文忠公传 郝经字伯常,其先陵川人,从徙河北霸州。世祖继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王文统素忌其才得,乃遣使宋。或谓经盍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王文统阴讽李璮侵宋,以阻挠之,欲假以害经。逾淮,贾似道惧奸媒呈露,遂以李璮为辞,拘经于真州之忠勇军,驿吏防守严于狱。从行介佐或不能堪,经曰:“将命至此,死剩进退,听其在彼;守节不屈,尽其在我,岂能不忠不义,以辱中州士大夫乎?”宋帝大臣闻经言,遂请入见,皆不报。驿吏棘垣钥户,从人怒而斗,死数人。居七年,徙经别馆,与从者六人。又居九年,伯颜南侵,宋惧,乃以礼送经归。似道之谋泄,亦篡死矣。经归,世祖赐宴大庭,官加国子祭酒,为朝列大夫。秋七月,经卒,年五十二。经之为人尚气节,为学思致用。及被留,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文集数百卷,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当时感其言、目其事,各为振励者甚多。子二:长景文,官给事;次景和,官廉访使。呜呼!郝公虽云没矣,而忠义之名则不泯焉。1918年刊本《霸县志》卷五
我承认我好色
北齐《窦泰墓志》 《窦泰墓志》,河南省安阳出土,具体出土时地不详。原藏河南安阳古物保管所。1951-1952年间由原平原省文管会移交新乡市博物馆。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二月九日刻。志长98厘米,宽97厘米。志文楷书,38行,行41字。无撰书人姓名。首行题曰:"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马、太尉、公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泰)公墓志铭"。志石完好,字迹清晰。河南省安阳出土,具体出土时地不详。原藏河南安阳古物保管所。1951-1952年间由原平原省文管会移交新乡市博物馆。1997年5月调拨河南博物院收藏。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二月九日刻。志长98厘米,宽97厘米。志文楷书,38行,行41字。无撰书人姓名。首行题曰:“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马、太尉、公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泰)公墓志铭”。志石完好,字迹清晰。窦泰是北齐高欢的姻戚,又是高欢部下的一员猛将。他生前在北齐和东魏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都起过重要作用,因此志文所记事迹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无不有所裨益。从书法上看,字画丰腴,书体纯一,结构严密,是北齐书法佳品。此为清拓本。
米人呀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一些皇帝说被废就被废了? 1 东汉 少帝刘辩 东晋 海西公 刘宋 前后废帝 ------等等 作者: 广开土大王 封 2006-11-19 16: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一些皇帝说被废就被废了? 大权旁落没办法呀!被废掉那也是当然的. 再加上那时的正统观念也已丧失,谁握有兵权谁就是皇帝. 作者: 219.140.196.* 封 2006-12-8 03:3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1 最后,南方的汉人被打败了,北方的鲜卑人被融合了,混血人种造就了隋唐帝国。 作者: 218.94.100.* 封 2005-6-7 14:2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现在的南方人,不是以前的南方人了,现在的北方人,也不是以前的北方人了 作者: 218.15.111.* 封 2005-6-21 18:1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最后是两个名族的结合体主导中国到现在。 作者: 222.93.133.* 封 2005-7-20 19:3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民族本来就是动态的概念,而且南北朝体现的主要是政权间的较量,不是民族间的较量,楼主看问题不够准确。所谓“夷夏”之辨,其实也是动态的,古代人认为,“夷”可变为“夏”,“夏”也可变为“夷”,这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共同的历史、互相交流、相互认同感等等)。 作者: 211.80.81.* 封 2005-10-24 16:2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回复: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其实“汉人”本身就是由很多个民族组成起来的…… 作者: 北欧海盗Eric 封 2005-10-31 20:3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6 回复: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隋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所以顺利的统一了南方的汉族政权,是汉族的统一,结束了混乱的局面 作者: 218.4.198.* 封 2005-11-3 22:3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7 回复: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北朝胡族建立的几个政权,离不开汉人的支持 北朝几大豪门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影响力比胡族政权还大 拓跋魏其实是崔氏的傀儡 作者: 60.208.233.* 封 2006-1-1 21:3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9 回复:南北朝,汉人和鲜卑人的争夺中华主导权的较量。 北朝的高欢是汉人,那时侯所向披靡,北魏后来几个皇帝都是他傀儡而已,不过这汉人已经鲜卑化的汉人 作者: 60.55.26.* 封 2006-1-3 10:2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本吧怎麽没有开通圈子啊?
唉 这个贴是我发的啊 好久以前了 http://post.baidu.com/f?kz=81582414
嗯?
郝经:拟汉昭烈帝讨吴孙权檄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令吕蒙取荆州,袭杀关羽,称臣于操。昭烈帝章武元年,自率诸军伐吴,移檄喻权。年月日,尚书令某谕孙权及江东将校部曲父老士庶:先王之典,负固不服则侵,贼贤害民则伐,矧于僭窃位号,蔑寡王室,屠害方伯,党附叛逆者哉!是用兴师,以致天罚,申明逆顺,庸示播告。夫叛逆之罪小,党逆之罪大。逆而无党,则为恶者孤;实繁有徒,则为恶者众。故先王重治贼党,《春秋》必诛同恶。所以汤伐韦顾而夏桀丧,齐桓侵蔡而楚子服。我高皇帝掳魏豹以擒项羽,光武皇帝平隗嚣而灭公孙。皆先治贼党之义也。国家遭阳九之厄,当四百之运,汉道弗昌,皇纲不振。致令群盗,撑裂于县,曹操父子,窥觎神器。陛下以帝胄皇孙,诞膺天命。龙蟠幽朔,蠖屈汉南。郁神武应运之姿,奋拨乱反正之志。一旅复夏,百折兴汉。天方佑贼,用武无所。顾惟孙氏,有功汉室。破虏则汛清河洛,讨逆则荡定江东。畀之孙权,使诛贼操。谁知托国,竟匪其人。操之陷江陵,权遽欲迎降。陛下谴丞相亮谕旨,相与拒操,遂大破操于赤壁。坚甲利兵,尽作灰烬。江涛山木,总为汉兵。权遂不复畏曹公,天下始知有刘氏。陛下不矜不伐,推公让德。割吴越以封权,奄荆益而复汉。操不敢取,遂畀之丕。孺子童昏,夫岂我敌。方为犄角,一举荡平。祀汉配天,不失旧物。权乃谋为僭,窃肆奸凶。志溪壑之无厌,罪丘山而不顾。欲如熊绎之陵中国,不止子夏之在西河。前将军督荆州关羽,陛下亲同骨肉,分则君臣。有古义士之风,为汉彪虎之将。报效而去,操所畏敬。所当无前,权岂能敌。分权江表,置关羽荆南,身出汉中,三道并进,相与蹙操,讨贼之规也。陛下已拓定梁洋,进攻关辅。羽已威振许洛,摄服河南。权只保据江东,不谋进取。遂怵阴谋,袭杀关羽。盗有襄汉,奉贼称臣。反为掣肘之仇,与作辅车之势。则权复一操。汉贼不在丕,而在权矣。受其主爵,南面称孤。忘父兄之忠义,陷臣民为逆虏。倔江湖之中,经营子孙之计。一操未已,一操复生。天下之人不,复知有我汉。所以必先诛权,而后图丕。今陛下举梁益之众,连交广之师。水陆东下,顺流扬麾,星飞电迈。哭羽荆楚,尸权秣陵。恢张讨贼之威,益大复仇之义。尔皆世服于我有汉,乃二祖之遗民。宽仁之所覆育,恩泽之所涵浸。顾岂迷复,腆面事贼。舍衣冠礼乐,而断发纹身,以徇蛮夷之人哉!且天道助顺,不登叛人。吴楚之王,世为僭伪。摒斥远外,不通中国。一时跳踉,卒致擒灭。故三苗逆命,终于投窜。夫差争长,自刭幕下。老濞骄恣,利刃戡胸。苟不以道,江湖之险,安足凭恃。夫权之奸虐桀猾,自视与项籍、王莽、子阳辈何如哉?卒皆覆亡不暇,则天佑我汉,高庙直神灵未艾也。今尔有众,为权诖误,俾为匪民。乃祖乃父,世笃忠贞。一时胁从,必未丕变。陛下总干问罪,宜去逆效顺,倒戈前行,共治贼党,并扫伪蘖,还于旧都。大者王,小者侯,各如赏典。如欲与权并命,甘为蛮夷逆虏者,则有常刑。如律令。
《类编长安志》序 长安,古都会也。自周秦汉魏以降,有国者多建邦于此,所以山川之形胜,宫室之佳胜,第宅之清胜,丘陵之名胜,为天下最。以其历代沿革之不同,互换之或异,有好事者为书以志之。与《三辅皇图》、《三辅决录》、〈西京杂记〉、〈关中记〉、〈景龙文馆记〉等书,或失之于繁,或失之于简,莫如〈长安志〉之详且尽也。然或问一山一水、一台一榭,茫然莫之能对,良由卷轴之多,分布散乱,未能详涉而遍窥也,学者病之。藏斋先生骆公飞卿,辞声利而远市朝,老于翰墨者也。读书乐道之余,取长安旧志前后二十卷,十余万言,门分而类别之。使水能会泾渭灞浐之名,山能萃太华终南之秀。凡都邑京观、丘陵坟衍、沿革兴废之名,贤豪居处之际,士夫经行之地,俊义题品之文,又注于下,棋布星分,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书成,或病其碎,愚曰:世之类书多矣。如〈仪礼〉则制某事而必其穷源,〈通典〉指某事则必尽其要,〈通鉴〉事总,韩柳文类,皆此义也。傥人物混,则孰能辨夷夏之殊?五谷杂,则孰能辨菽麦之异?且志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不如是,则不能成治道而赞化育也。”物且如是,书何不然?若锓木以行,使游秦者不劳登涉而知地理之详,未至秦者,得观此书目下,长安宛在目前矣,又不可谓秦无人焉!大德戊戌清明后二日,安西路儒学教授鹿溪贾彧文裕序。
元明善:汉番君庙碑(番君即吴芮也) 饶旧有番君庙,范文正公为守时,改作于州治西北,距今盖三百年。庙日以坏,延佑四年,三山王君都中为守,乃重作之。庙旁又作芝山道院,馆道士以为庙守。番君庙者,祀汉长沙吴文王芮也。方秦毒虐天下,秦吏亦乘而毒虐其民,存者嚣然,咸思覆秦杀吏。读番阳令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及诸侯兵起,遣梅将军镌助汉入关。得王长沙,功著汉令。然番人奚有王之功高哉?徒知令之德我而已。后虽去而他都,世世不忘,庙而祠之,尸而祝之。此民之心也,此文正公之所为改作也。王君忠信而说礼,连治大郡,皆著能声。令守饶,又能迹前贤所为以为治。安知今日所思者,他日不以思王君哉?庙成图之,以寄郡人玄教嗣师吴真人,曰:“此真人昔尝劝我者,今成矣,庙当有记。”真人属笔于明善,遂作《汉番君庙碑》。其颂曰:翼翼新庙,有寝有堂,荐我溪毛,奠我酒浆。灵舞灵歌,冀其来享。谁系君驹?番山之隅。谁维君舟?番水之洲。君不来游,增我百忧。灵风清凄,阴云冥迷,仿佛君旗,导以两螭。君其假思,使我心夷,君既醉止,锡我繁祉。庾有稻粱,仓有丝台,饱暖而嬉,疫疠不起。太守作庙,从民攸好,春而有祈,秋而有报。猗千万年,君子是效。《清河集》卷7
许谦:跋赵闲闲注心经(赵秉文号闲闲老人) 先王之道,以养生送死、继志述事为孝。浮屠氏欲以真空悟人,而谓亦可觉死者。故凡天下之为子者,莫不奔走趋事,庶几祖考之一觉于魂扬魄落之后,其不靡然而从者鲜矣。院判白公饭僧以荐厥考,而闲闲赵公书《心经》以遗之,诚足以为孝思之著耶?抑游戏翰墨而已耶?观其表章句义,若有自得者,则其志或可见矣。此卷失而复得,子通其宝之。而观院判公所以孝其亲者,而勉继其志,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固不必切切于觉云也。右金正大八年,枢院判白某饭僧荐父,闲闲赵秉文亦与交,因书《心经》遗之,且自为注释。其卷失之已久,曾孙子通为御史掾,行部闽中,复得之。
袁桷:祭戴先生文(其师戴表元) 维至大四年,岁在辛亥,三月癸酉朔,越二十有四日丙申,学生袁桷,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剡源戴公先生之灵。功业可以致君,而名不得以润身。科举足以取士,而文不足以行世。二歧孔分,厥害实深。彼沾沾之白首,汔莫能自悟。卒翳于榛莽,而漠然为太虚也。先生之识,成于苕年。失势以归,素业永捐。篝灯蓬发,支节耸肩。抉拾天巧,落其华妍。视云在山,散为飞泉。戊寅之秋,愚呆无肖,承先子之命,以奉洒扫。谓百寻之宇,拱把之木,曷中梁柱。凛然师训,颜汗舌吐。惟临渊是惧,维执玉是慕。经事爰久,先子弃养。十年之间,百#相望。深源厚殖,莫知其力。往岁先子尝曰:“德非我敢专,而世由是传。万物五色,绚兮翩翩。吾惧汝之一偏也。”先生隐几惊坐以起曰:“汝毋忘父训。”呜呼,文以承道,德以承世。父师在天,终莫敢坠。矢文写哀,有泪如洗。尚享。
明正德《平度州志》提要、序 明正德《平度州志》提要 正德十一年(1516)知州孙器修,官一夔纂并序。知州郭维渊嘉靖十五年(1536)前后主持刻印两卷本,早佚。仅有志序存于清康熙《平度州志·艺文志》中。孙器,明正德十一年(1516)时任平度知州。郭维渊,字孔澜,以京围进士佐守开封,后任平度州知州。官一夔,字舜鸣,平度人,明正德五年(1510)举人,官至卫辉府同知。 明正德《平度州志》序 平度,故汉县名,名最古。汉初为胶东郡,封建亲王子弟。秦皇东巡跸驻于此,汉武帝劝耕于此。缅想畴昔,临幸之盛,海岳效灵,山川增色,人物快睹争先,固与通都大邑并立,非穷乡下县、荒裔绝漠之区可比。凡所为平度者,固当载记。旧志断烂,仅存十无二三。正德丙子,郡守上谷孙公器之搜访遗编授夔。不佞,平度产也义不可辞,乃为之考究、裒辑、品汇为类,二十四条,各著考辞系之端。乃若人物官师去取,皆质诸乡评断之士论,而孙公手为笔削。志将成孙公以移守去。予藏之家,以俟著述君子庶几可传。逮今二十余年所,今守河间静庵郭公下车,讲求文献,锐意稽古,论及是编,慨然曰:“是固吾之责!”因取而视之,公馀复自校雠,删繁就简,去刿近正,及续所常,书者皆备。谓予曰:可观矣。则欲观平度者,其庶乎?谓夔有一日之勤,宜识之。 夫为郡者,以汲汲簿书案牍为能吏,以考古稽文为迂儒,是不求为治之本也。是志一定,山川土地之肥瘠,民俗习尚之好恶,户口财赋之消长出纳,人物官师之出处妍丑,文章述作之讽诵咏叹,一展卷,举目尽得之。可以视政教之缓急,可以知赋敛之重轻,可以兴景行之念,可以观美刺之义。以是施于有政而成治道,何难哉?其视取期会于簿书之间,饰吏事 美观以为能者,得失何如?夔不佞,敢以是为使君复。公曰:“然。是固某之志也!”遂捐俸刻梓以传。 公名维渊,字孔澜,以京围进士佐守开封,擢刺吾郡。其他善政类是。于时贰守唐公景节,判官邓公金莲,幕雷公道东又能先后翼赞之。呜乎!是书系平度如此,有政于平度无虑数十往矣,未之闻兴起,乃今之遇,顾非幸耶!予不能不为斯文之一喟。是为序。官一夔撰。
童心说(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9],更说什么《语》、《孟》乎[10]!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11],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1]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2]见:通“现”。[3]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4]《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5]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6]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8]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10]《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11]道学:指道学家。 李贽(1527—1602),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二十六岁中举,嘉靖三十四年(1555)授河南辉县教谕,历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寓居湖北黄安耿定理家。不久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著书讲学。万历二十九年(1601),受马经纶请,赴北通州。次年,被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死。 李贽是明代中叶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异端”自命,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的散文见解精辟,犀利泼辣。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本文选自《焚书》卷三。这是一篇具有冲决精神的反对道学家传统思想统治的檄文。它标举“绝假纯真”的童心为新的标准。认为童心之所以丧失,是由于道学家所宣扬的义理的入侵,使人们成了“假人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再也没有一句有德之言了。从文学上说,它也湮灭了天下的“至文”,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的命题,从而反对当时风靡文坛的拟古文风,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指出后代优秀的戏曲小说,“皆古今至文”,这就提高了戏曲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把矛头对准儒家赖以生存的经典,他尖锐地指出,六经、《论语》、《孟子》,不是万世之至论,相反,是“假人之渊薮”,使文章更充满了反道学的时代战斗精神。全文纵论古今,气势恢宏。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藉以立论的“童心说”,还逃不脱唯心主义的羁绊。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明)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1],”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2]”,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3]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4]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己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5]”。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而圣之[6],亦从众而事[7]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释: [1]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2]攻乎异端: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关于“异端”,杨伯峻说:“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论语译注》)[3]亿度(duó夺):主观猜测。亿,通常写作“臆”。[4]蒙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这里指道学后辈小子们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5]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6]圣之:意为把孔子当作圣人。[7]事:侍奉,指供奉孔子像。
【顺治】尉氏县志 四卷 (清)顺治十五年(1658)刊本 知县高桂修。邑拔贡、宁陵县训导马羲则纂。高桂字月宾,北直隶保定府祁州籍拔贡。 清代此县修志较早,时为顺治四年(1647),出于知县卫绍芳之手,已佚。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间,钦差巡抚河南贾汉复檄令通省郡县修志后,以开封府论,祥符、陈留、中牟、新 郑、仪封、密等县以及开封府均于十五、十六两年纂修了本地的方志。此志为其中的一种。此编共四卷,卷各一目,曰治地志、治官志、人物志与艺文志,大目各领小目若干。新朝初建,凡百政事皆在草创时期,地方志的纂修也带有此特点,简略粗率,初具规模而已。 此编于嘉靖旧志多所损益,删去该志的杂志类,将其内容或并入它志,或迳行删削;继承旧志或略事更改而新增者,则是大量的。 卷前所增类原。撮其旨意,推论一志之源流,仿佛太史公《自序》。但做到言简而意赅,全面而概括,实在不易;多“画虎不成反类犬”,志各有序,皆四字韵文,近乎游戏之作,殊不足取!倒是所作评语,颇用一番功夫。譬如删去旧志关于蔡匿故里之辨,实为有识。但大多评语,多昧于事实,或强词夺理,任意攀附,难自圆其说。 尉氏,秦置县,春秋时为郑大夫尉氏邑,此见于《春秋左传》、《汉书·地理志》等书,应无疑义:而此编评语则曰:“……尉之邑名从何始乎?曰自尉缭始”。缭,秦时大梁人,失姓,为秦国尉,故称尉缭,实与作为地名的尉氏无关。古代逄(pang)池有二:一在今商丘市南,春秋宋地,所谓篷陂是也;一在今开封市南,直达今尉氏县东北境,战国魏地,阮籍、李白所歌咏者。《汉书·地理志》谓在开封东北,此系指开封故城魏邑而言,故址在今开封市南五十里处。此编硬将逄池据为己有,反映封建文人的思想狭隘。 为邑人立传,明志还是比较慎重的,不敢随便把外人拉入本县。此编则不同,把魏缭(大梁人),钟繇(长社人),皆作尉氏籍,为之立传,自然是不当的。 《嘉靖志·杂志类》原有遗书一目,收录当时尉氏县所藏图书若干种,仅成化前该邑所修方志便有三种,而是编竟将此目全部砍去,设无《嘉靖志》在,则天壤间将不知此县成化前尚有三部遗志在。郑樵曾言:目录学著作“必记亡书”,此言极是,方志中之艺文志亦目录学著作也。《顺治志》此举,可称孟浪! 此志除原刻本外,另有乾隆年间重刻本。
封 丘 县 【概述】封丘县位于本省北部,黄河北岸。属新乡市。面积1221平方公里,人口71.41万,辖25个乡(镇),604个行政村。自然环境县境地处黄河泛滥改道区,地貌复杂,沙岗、平原、洼地兼有。黄河大堤以南高滩多旱地,以北沿堤附近低洼,县城北文岩渠一带低洼易涝,县东部天然渠南岸和黄陵一带有沙丘起伏。主要河渠有黄河、天然渠、文岩渠等。年平均气温13.9℃,年平均降水量626毫米,全年无霜期214天。 交通旅游境内北上角有新菏铁路4公里,省道3条。境内黄河通航,航道长62公里。旅游景点有陈桥宋太祖赵匡胤兵变黄袍加身处、青堆新石器时代遗址、黄池会盟故址、封父旧亭、翟母遗冢、翟母井、黑山济水、钟銮夜雨、磨潭秋月、青陵古树、淳于晓钟、翟沟清波等。 【建置沿革】汉置封丘县,属陈留郡,此后除北魏短期间废入酸枣,北齐一度撤销建置,隋开皇间复置.二千年间基本未变。自唐属开封(或日汴州、开封府、汴梁路)直至清初不变。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改属卫辉府,以迄清末.民国时,初属河北道,以后裁道,直接归省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归平原省,1952年撤销平原省,划归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底新乡专(地)区。1986年为新乡市辖县. 【历届修志】查阅文献,知县志纂修于明代中叶.嘉靖十八年(1593)朱缙来任知县,二年后遂延教谕张尧弼修志乘,成书四卷,二十年(1541)付印,书佚而朱、张二人之序尚保存于顺治《封丘县志》中.朱缙序云;“……是志之作,虽不肖忘其芜陋,少附一得之患,纂辑则学谕张君尧弼,订雠则司训熊君栋、黎君近光,诹访则庠生邵于弦辈.”署教谕张尧弼序云:”辛丑(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拜邑侯晴峰先生于度下,先生出一帙以示仆日二:此封丘志,诸生邵弦辈之所为者。……子其正之,吾将择而取焉!’又出一帙曰;‘此吾《修志要略》也,子必宗之……”.越两月稿上,遂命梓. 此书纂修之情形,藉此可知其大略.丰缙字晴峰,湖广零陵举人。张尧弼,山西代州(今代县)举人,嘉靖二十年来任.熊栋,山东滋阳(今讼州县)人,嘉靖十八年(1539)来任.黎近光,湖广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人,嘉靖十九年(1540)来任。此书见《千顷堂书目》、《天一阁藏书总目》著录。久佚.再修于万历三年(1575)知县胡以祚以作。直隶邢台举人,万历元年(1573)来任、此书见《内阁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著录,卷数不明,仅著“二册、全.”《四明天一阁藏书目录》著录《封丘县志》二本,末著卷数、编纂姓氏、年代,疑亦为此书。久佚。三修千万历四十三年(1615)、今仅 存残本一卷。 清代顺冶朝一修,康熙朝三修,民国后一修,书均存。
后梁算什么,朝代?国家?地方割据政权? 作者: 点点猩红小 封 2006-10-28 14:1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 地方割据政权 作者: 邻苏老人 封 2006-10-28 14:2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后梁算什么,朝代?国家?地方割据政权? 南北朝又有几个不是地方割据政权 作者: 步氏飞烟 封 2006-10-28 14:4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后梁算什么,朝代?国家?地方割据政权? 附庸国 作者: 冰与火2005 封 2006-10-29 01:3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回复:后梁算什么,朝代?国家?地方割据政权? ^_^,其实算起来还是很多,比如说吐谷浑和仇池的说。 作者: 202.107.201.* 封 2006-11-2 16:0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咏蝶》一首 邀吧中各高手! 树透彩霞正相宜,悠扬起舞弄葳蕤。 罘罳屏外无狂傲,苜蓿花间有自卑。 载蜜芬芳奁沁日,锁眉凄惨雨飞时。 翩翩不见影归处,庄子梦中是阿谁? 作者: 放笫居士 封 2006-5-5 21:3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咏蝶》一首 邀吧中各高手! 七律啊,第五六句对仗不太工整。 作者: 221.222.183.* 封 2006-5-6 00:0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咏蝶》一首 邀吧中各高手! 觉得1楼虽合乎格律,但有点artificial intelligence。楼主莫见怪。 俺8素高人,不知咏啥,就《咏元玉仪》吧,觉得她可能好写 拂风弱柳邺城西,[注1] 冶叶倡条似旧识。[注2] 洛邑繁华天下晓,[注3] 漳滨寂寞几人知?[注4] 歌唇半世衔幽怨, 舞袖余生恨仳离。 未待君王筹壮志, 斜阳新冢草萋萋。 [注1]东魏、北齐皇陵在邺西。 [注2]双关啦,字面是说柳叶、柳枝。 [注3]拓跋在洛阳改姓元,自此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洛阳时期也是元氏的鼎盛时期。 [注4]搬到邺城就没落鸟。 觉得律诗真***的难写,累死偶了(尤其满脑子英语的时候)。 自己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俺这诗水平没保障,但自己喜欢第5、6句。 作者: kewalia 封 2006-5-7 02:0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大家觉得韩子高怎么样? 1 大家觉得韩子高怎么样? 作者: 219.133.220.* 封 2006-1-13 16:2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大家觉得韩子高怎么样? 艳绝三军,轻财礼士 男人女人都爱 作者: 59.40.8.* 封 2006-2-2 13:3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大家觉得韩子高怎么样? 偶喜欢啊 作者: 221.236.120.* 封 2006-4-28 23:0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大家觉得韩子高怎么样? 一个字——美啊~~~ 两个字——喜欢!! 作者: 寒霜刃 封 2006-5-1 22:27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回复:大家觉得韩子高怎么样? 绝代美男,谁不喜欢? 作者: 惊玄吟 封 2006-5-20 21:0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吧主呢?
老荆怎麽没来??
猛人啊
这个 我说一下南北朝吧友情贴吧的事 其实最初是十六国吧吧主要我设他们为友情贴吧的 但后来我发现那里竟有骂我的贴 一气之下我就把所有的友情贴吧全都撤掉了 唉 如今还是恢复与本吧的链接吧。
问问老荆:“一朝养寇,驯致无穷之祸” 下联应该怎样对?
怎麽没吧主呀??
啊????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对东晋与南宋形势的比较 论其形势,虽较东晋为强;然南宋之敌,亦比东晋为强。自宋以前入寇者,无如金源之强悍者。建炎之时,尽有将材,未得抵也。十六国僭伪之主,惟慕容垂、苻坚有大志。刘、石虽强,要是草窃之资。故东晋得以晏然江左;使在金源时,势如破竹矣。
关于鲁迅提到过的元遗山为崔立立碑的事件 元好问:外家别业上梁文 穷于途者返于家,乃人情之必至;劳以生而佚以老,亦天道之自然。方属风霜匽薄之余,而有里社浮湛之渐。兹焉卜筑,今也落成。遗山道人,蟫蠹书痴,鸡虫禄薄,猥以勃窣盘跚之迹,仕于危急存亡之秋。左曹之斗食未迁,东道之戈船已御。久矣公私之俱罄,困于春夏之长围。穷甚析骸,死唯束手。人望荆兄之通好,义均纪季之附庸。出涕而女于吴,莫追于既往;下车而封之杞,有觊于方来。谋则佥同,议当执抗?爰自上书宰相,所谓试微躯于万仞不测之渊;至于喋血京师,亦常保百族于群盗垂涎之口。皇天后土,实闻存赵之谋;枯木死灰,无复哭秦之泪。初,一军构乱,群小归功,劫太学之名流,文郑人之逆节。命由威制,佞岂愿为?就磨甘露御书之碑,细刻锦溪书叟之笔。蜀家降款,具存李昊之世修;赵王禅文,何豫陆机之手迹?《文选》:《谢平原内史表》伊谁受赏,于我嫁名?悼同声同气之闲,有无罪无辜之谤。耿孤怀之自信,听众口之合攻。果吮痈舐痔之自甘,虽窜海投山其何恨!惟彼证龟而作鳖,始于养虺以成蛇。追韩之骑甫还,射羿之弓随彀。予北渡之初。献书中令君。请以一寺观所费,养天下名士。造谤者二三,亦书中叙举之类也。以流言之自止,知神理之可凭。复齿平民,仅延残喘;泽畔而湘累已老,楼中而楚望奚穷?怀先人之敝庐,可怜焦土;眷外家之宅相,更愧前途。岂谓事有幸成,计尤私便;东诸侯助竹木之养,王录事寄草堂之赀。占松声之一丘,东皋子《北山赋》:“菊花两岸,松声一丘。 ”近桃花之三洞。予此别业与白子西所居相近。东墙西壁,无补拆之劳;上雨旁风,有闭藏之固。已与编户细民而杂处,敢用失侯故将而自名?因之挫锐以解纷,且以安常而处顺。老盆浊酒,便当接田父之欢;春韭晚崧,尚愧夺园夫之利。彼扶摇直上,击水三千;韦杜城南,去天尺五;坐庙堂佐天子,盖有命焉。使乡里称善人,斯亦足矣!辄取合欢之意,演为助役之谣: 儿郎伟!抛梁东,人笑家山蕙帐空。老大读书无用处,且将耕获教儿童。 南,羊谷山中好石龛。杖屦一游无脚力,会稽禹穴更须探。 西,未要坊名改碧鸡。种下五株桃树子,本无心学浣花溪。 北,老怯寒冬思密室。岭头骑马是官人,万里风来沙土黑。 上,何人落日心犹壮?云闲道有少微星,两眼眵昏无复望。 下,百尺长松绕茅舍。他年拈出次山诗,七十腰镰行时稼。“长松万株绕茅舍”,又云“老公七十自腰镰,将引儿孙行时稼。”此吾家次山公诗也。 伏愿上梁之后,里仁为美,邻德不孤;子期永作知音,曹子期,吾先友季鹰蚤思命驾。张纬文留滞燕京。起居饮食,身为无事之人;伏腊岁时;家有长生之酿。旁沾亲旧,共乐安闲。
王约《重建三河讲堂记》 礼部侍郎田君家甫告予曰:吾邑三河始城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宣圣庙未详其初,而庙之讲堂乃金之泰和五年蒲察公创焉,榜之曰“明道”,迄今将百年,而摧圮无余。县当京畿东道之衢,前尹数辈俱以供需故不暇计也。令尹刘君铎自元贞二年宰是邑,利兴害革,巨细毕周。一日谓僚属曰:“田辟讼简,赋均盗息,政之常也。学校不举,政之大疵。”乃密与邑之望六七人协义筹度,即明道故基而为堂,费不扰民,而厥绩告成,旋以病卒,适瓜代日也。噫,尹来甫三载,上官称其敏,黎庶享其惠,胥吏服其明。邑民思尹不已,欲仍是堂以志甘棠之爱,何如?余曰:县阶末也,尹秩卑也,然承流宣化,移风易俗,实本于此。今之治县者,例以督责聚敛为先,期会奔走为急,故狼戾者夤缘以侵渔,庸琐者依违而取给,名曰牧民,而实为民蠹,求其所谓富之庶之者不可得,况教之哉?刘尹之志,可谓既富之而又有教之志矣。乃志未酬而身殒,哀哉!继为政者苟能遵其已成而遂其未成,尹虽死无憾也。尹没矣,民犹念之,于以见尹之得民者厚,民之奉尹者诚,志诸金石,乃邑之光、众之馨、后之鉴也,云胡不可?田君曰:余所言者尹之绩,子所云者尹之志。语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子能言矣,请书之以畀邑人。余曰:诺。 辑自1935年《三河县志》卷15
陈寿《三国志》地位之高从〈文选〉李善注中就可看出 李善作注之时已有范晔〈后汉书〉与唐修〈晋书〉,但他在解释东汉与晋朝的典故时仍然大量引用十八家〈后汉书〉与十八家〈晋书〉,唯独在解释三国典故时却基本上只引用〈三国志〉了。
中西诗境,岂有二致?? 英国作家丁尼生曾写过《致维吉尔》一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你是逝去世纪之光, 像明星至今辉映幻渺幽晦的此岸; 你就是金枝, 在消失无踪的帝王、王国和黑影之间灿灿; 如今古罗马的广场已经沉寂, 皇帝的宫殿都已荡然无存, 惟有你诗律的滚滚涛声, 永远发出罗马帝国的回音。”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3 10:3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 最后四句多麽像李白的“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3 10:38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中西诗境,岂有二致??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作者: core_dump 2006-9-24 16:2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中西诗境,岂有二致?? 楼上的先生说的很好:)不过“心”虽同,“道”则未必一致 作者: 春醪独抚 2006-10-5 23:51 回复此发言
没几个人嘛。 。。。
〖仲长统〗 (179-220年)字公理,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人。少好学博览群书,擅长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他性情豪放,直言不讳,时人称之为“狂生”。汉献帝时,经荀□推举任尚书郎,一度参曹操军事。献帝逊位之年,统卒,时年四十一岁。据《后汉书》载,统著有《昌言》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但这部著作,早已散失不全,今存者不过原书的十分之一二。其主要思想主张是:一是反对天人感应论,这标志着自王允以后无神论思想的新发展。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指出天道意昧着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代序的自然规律,这与吉凶妖祥毫无关系。国家的兴亡和社会的治乱都取决于“人事”,而不在于天道,天道并没有什么神秘意义。他从秦汉以来王朝兴衰的历史中,揭穿其神秘天道观和天人感应学说的荒谬。以“人事为本”,从而否定了上天主宰论。二是反对命定论。他认为王朝的兴替,夺取王位是用武力和才智夺取的,并非上天的恩赐,或命中注定的;而是胜者为王,败者为臣仆。掌握大权之后,纵欲享乐.压榨万民,导致土崩瓦解,这也不是出自上天的惩罚。他这些观点,都是和汉代神权政治的理论针锋相对,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但他把历史治乱变迁最后归结到君主个人的聪慧和愚昧,则陷入历史唯心论的泥淖。三是主张改革,在其《损益篇》中提出,凡是有利于时代的措施,便民的制度,就应该实行;虽然在古代行之有效,现在已经没有用的,就不能不改换。如果变换之后反不如从前或失败,也不能不恢复。他说,从废除井田制以后,豪富的田地大片相连,没有诰命,却穿上三公的品服;没有伍长的资格,却役使千户的平民;享乐超过一国的国君,势力赛过郡县的长官。他的主张是通过恢复井田来限制豪强贵族的土地兼并。他还主张制定完备的法制,要求精简机构,选拔人才,他在具体建议的“十六项”中指出,注重教化来改变人的性情,表彰德行来改变风俗,考核官吏的才干技能来评定等级,选拔精悍的武士来学习军事,修整兵器来加强战力,严定法律来限制俗越行为,核实赏罚来做到奖善惩恶,禁止无益的游戏来杜绝奸邪,检举苛刻的官吏来免除残暴。其所著《昌言》三十四篇,今仅有《理乱篇》、《损益篇》、《法诫篇》等片断存在《后汉书》本传中。此外,《群书治要》、《意林》、《齐民要术》等书中也保存一些零散文字。此外《述志》诗二首,也保存在《后汉书》本传中。
昆曲:“惟昆山为正声” 陈兆弘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产生于以江苏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而巴城镇是昆曲的早期发源地。 昆山是具有艺术传统的地方,六朝时期有民歌咏唱,唐宋时盛行“伎乐送祖”,到名代同是南曲,但各地唱法不一,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黄幡绰是唐朝一位宫廷艺人,擅长“参军戏”,被誉为中国十大名伶之一。安史之乱以后,流落到昆山正仪(今巴城镇正仪街道),死后葬在了“绰墩”。在黄幡绰的影响下,当地村民善滑稽,能打切口。绰墩东有“傀儡湖”,也因他而命名,可知当时黄幡绰还传授了木偶戏。 元末,诗人顾阿瑛(1311--1369)在家乡正仪界溪(今属巴城),建造了“玉山佳处”,广结天下文化人。宾客中有一位名叫叫顾坚,《南词引正》说他善歌、善作古赋、善发南曲,每次“雅集”,总是赶来参加。他在顾阿瑛等文士的支持下,创始了昆山腔。顾氏蓄养家班,女伎们既表演歌舞,搬演南戏和杂剧,也演唱昆山新声,是元末昆山腔形成时期最早的家班之一。 昆山腔是昆曲的雏形。明嘉靖中叶,经过从江西寓到昆山、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的大力改造,昆山腔压倒了南曲其他声腔,成为委婉细腻、流丽悠远的“水磨腔”,即昆曲。他的继承人梁辰鱼(1520年---1591年),是巴城镇东澜漕里人,他从魏良辅那里“独得其传”,又和友人郑思笠、唐小虞、陈梅泉等对昆曲继续改进,使之臻于完善;魏良辅的“水磨腔”只限于清唱,他则把新腔用于创作,编写了一部传奇《浣纱记》,获得了成功,使昆曲走上舞台,成为戏剧的一个剧种,从此登上了民族戏曲音乐的宝座。
哎文献名邦嘛
唉 人怎麽都这样啊?
死了?
唉 难说啊 元好问还认为他不算坏呢
在这里混了很久了。如果有哪里对不住各位的地方,请一定要海涵! 在下万分惭愧,唉。
唉 北周吧更完蛋
铁崖乐府气淋漓,渊颖歌行格侭奇。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 王渔洋对元诗的评论 作者: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6-12-27 10:4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 渊颖指的是吴莱 作者: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6-12-27 10:41 回复此发言
还行 最起码有吧主
呵呵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D5%C5%D0%E5&rs2=0&myselectvalue=1&word=%D5%C5%D0%E5&tb=on
heheeh
知道宋濂的老师是谁吗?少来谩骂元儒!! 宋景濂先生嗜学日笃,时柳文肃公贯、黄文献公溍皆大儒,天下所师仰,又各及其门执子弟礼,二公皆礼之如朋友。柳公曰:‘吾邦文献,浙东为盛,吾老矣,不足负荷此事,后来继者,所望惟景濂耳。’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