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终子
无终子
关注数: 1
粉丝数: 69
发帖数: 16,644
关注贴吧数: 2
老人物也没剩几个了。
可悲。
河北的县可真多
吧主死哪去了?
没有吧主?
好
“大”又怎样?
别的吴将甚至还没吧
真没有想做吧主的?
寡人有疾 寡人好色 ——
等我找找《宋诗钞》
瓜呢?
大前疑是谁?
有人这样说严光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不会吧
淹死你。
嗯?
大衣依还来这里吗?
你好久不在了吗
世道人心 果不好乎?
字式之 号石屏
不做┃哪来的爱 在这里很有名?
两败俱伤——蜀汉中央政权与地方宗族武装的对抗 stephenjo 一 刘备入川后之地方政策与影响刘备在得到益州之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分配整和跟随自己戎马半生的荆州集团与本土的豪强宗族这两大势力的利益,以便为已所用,但是二者之间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荆州集团代表人物之一,已经阵亡的庞统在入川之初就和刘备说过“荆州荒残,人物殚尽……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所出必具,无求与外,今可权借以成大事”,这说明荆州集团已经不满足于四战之地的荆州,他们把目光伸向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而这也是符合当初诸葛亮的隆中战略的。但是随着大批荆州官僚的进入,势必引起两大集团的碰撞,如一开始“亮刑法峻急,刻薄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且客主之谊,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就是明显的例子。法正虽然是支持刘备入川,但是在本土豪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看到了这种不满所蕴藏的统治危机,所以还是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也确实是如诸葛亮所分析的那样,如果对地方豪强一味的妥协只会走刘璋政权的老路,但是根本的利益冲突才是矛盾激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刘备虽然号称仁义之师,不过为了褒奖戎马半生的荆州集团,还是“时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由赵云劝谏而终止),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有些纵容属下“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竟取宝物。”结果导致“军用不足”。然而刘备不仅没有制止暴行,还采取刘巴的计策“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以合法的政府经济手段来搜刮地方豪强的囤积多年的财富,尤其是“铸直百钱”,简直就是对地方土著豪强赤裸裸的经济掠夺,以至“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虽然刘备也实行了诸多怀柔政策,如和豪强联姻,许以高官等等,但是根本的经济利益冲突,尤其是刘备所制定执行的一系列火上浇油的政策决定了中央政权和地方豪强的矛盾无法彻底得到解决,一旦中央政权出现危机,地方必然会出现波动,甚至有可能依靠自身发展多年的武装力量与之对抗。矛盾虽然是无法避免和从根本上解决的,但是其激化程度以及贯穿于蜀汉政权始终的政治现象的确实是蜀汉地方政策的一个重大失误。 二 地方宗族武装之反抗 中央和地方虽有权利之争的矛盾,但是还是有着包容之处的“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还公开或默认宗族团体自己实行调处权和制裁权,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宗规与国法共同源源于礼制规范,宗规与国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国法与族规的相辅为用,乃是中国封建统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论的具体体现。”而且自西汉以来地方宗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王莽的篡权以及东汉的建立都有当时地方宗族豪族的身影,刘秀册封的“云台二十八将”多为地方大宗族领袖,而在东汉末年宗族武装对于平叛黄巾起义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纷纷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壮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魏蜀吴的政府首脑人物以及袁绍等曾经名噪一时的割据军阀背后都有宗族豪强的人力物力支持,已经进入中央的“执政党”和“在野党”有多大程度的和平共处决定了其政权能否长治久安,遗憾的是以刘备为首的外来势力在进入益州本土后,对于本土宗族豪强的处理方式与刘璋时代相比有些矫枉过正,打压过度而欠沟通,从而形成了中央与地方长期对峙,造成两败俱伤。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双方共同造成的。首先作为中央政权,如前面所说的,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而对地方豪强打击剥削为主少扶植利用的话那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复苏作出调整,其影响是暂时的,其手段也是必须的,但是从政治角度讲,大量吸取刘璋旧臣而冷淡地方豪强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分化了益州上层氏族与地方宗族则是不可取的,无论是法正还是许靖,董和,刘巴等人都不是纯正的益州豪强在中央政府的代表,而是由于战乱等原因而率领宗族入蜀,也是属于外来势力。
刘向抗疏功名薄
儒
不用掐 不用算
金履祥是他的太老师。
hehe 那位朋友能说下真实姓名吗?
曹操,。
没人
这个人再不来了? http://passport.baidu.com/?detail&aid=6&default_tab=1&un=IP59%D7%A8%D4%D2%CE%D8%BA%F4%C2%BC
萧统遗迹及其文化特征 徐苏 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选录了许多先秦至梁代重要作家的诗文歌赋作品,成为后人研究梁以前文学发展史的珍贵文献,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文选》本身的学术价值和萧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隋唐以来,《文选》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华夏文化的精华。萧统也备受世人的敬重,历史上先后出现了30多处文选楼和读书台。萧统遗迹,即指历史上出现的文选楼和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文选楼一般指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文选》处,读书台则泛指萧统编选《文选》和读书的地方。所谓“台”。原本指古代一种既高又平的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为四方形,是供人眺望和游览的地方。后来文人墨客往往依靠人工建筑的“台”或者天然的高墩耸石作为读书修身之地,从此景以人传,就被附丽为某人的读书台。目前,湖北襄阳,安徽池州,江苏南京、镇江、扬州、常熟、江阴等地均有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楼和读书台遗迹可稽。 据《襄阳府志》记载:“文选楼,梁昭明太子统建,延贤士刘孝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中子悦、徐陵、王囿、孔烁、鲍至等十余人著文选于此。”襄阳文选楼,又云昭明楼、昭明台,唐宋元明清多次重建。池州有文选阁。宋《舆地胜览》记:“昭明太子钓台在池州贵池之崇敬院,后枕大江,贵池之秀山又有梁昭明太子庙,有文选阁在殿之东。”清《重修安徽通志》则记“文选阁在贵池县五里,久有梁昭明太子祠,后人因建此阁。”安徽当涂亦有昭咧太子读书台。“一在县北面的慈姥山,又称望江楼;一在县东南50里的净居院”。在安徽桐城县的西鳌峰上的昭明寺和潜山县的天桩寺内,传说也各有一处“太子读书处”。 南京昭明太子读书台有多处。一在钟山北高峰上,“七佛庵为萧统讲经处,庵后有太子岩,或曰统读书处也”。一在定林寺附近,“昭明读书台在蒋山定林寺后北高峰上。”一在湖熟镇东北角秦淮河边的梁台上,相传梁昭明太子在这里建过一座读书楼,当地人称之为“太子台”,今遗址尚存。南京城内的玄武湖梁洲,也传说是昭明太子编选《文选》的地方。 镇江既有选文处,又有读书台。宋《太平寰宇记》中称:“招隐山在县西南七里,梁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读书,因名招隐山,今石案古迹尤存”。宋《全芳备祖》中称:“招隐寺在京口放鹤门外,与鹤林古竹院相望,数里孤处于万山荒凉之巅,所由山径石卵类累累不绝如线,是名招隐。寺有米元章隶碑以纪仲若之出处,方丈有阁,号招华,梁昭明选文于阁”。镇江昭明太子读书台位于招隐山半腰,传说建于梁普通元年(520年)。选文处宋代时曰“招华阁”,明代后称“增华阁”。扬州文选楼位于旌忠寺巷内。《扬州画舫录》称:“俗传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因于寺后建楼,额曰梁昭明太子文选楼。”唐代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帝尝幸昭明文选楼,车驾未至,先命宫娥数千人升楼迎侍。微风东来,宫娥衣被风绰,直泊肩项,帝睹之,色荒愈炽,因此乃建迷楼”。相传著名学者曾宪和李善先后在楼内为《文选》作注。 常熟梁昭明太子读书台紧靠虞山。《常昭合志稿》中说:“虞山东南麓有致道观,观后有台,世传有粱昭明太子读书处。”台上筑有石亭,为明弘治问知县杨子器所建,嘉靖问重建。亭中嵌有石刻,中壁为“读书台”三字,系清乾隆八年苏州知府觉罗雅尔哈善所书。右侧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像和明代邓韨的《读书台铭》,左侧为明嘉靖间副都御史陈察撰书的《重建昭明读书台记》。江阴顾山有文选楼。“顾山在县东九十里,旧名香山。以界于江阴、无锡、常熟三县,故名三界山。半麓为香山寺,建自梁大同中。寺有山茶树,相传为昭明太子手植。左有文选楼。”在句容茅山,也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的记载。《乾隆句容县志》称:“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在县东南四十里,昭明尝从陶隐居学,筑台于此,旧址尚存。” 浙西天目书院亦传说有梁昭明文选楼。《天目书院的历史》中称:“天目书院建于清乾隆年问,据史料记载,1500多年前,梁代昭明太子在天目山分经,读书,编撰文选,太子庵是他的学馆,现存的文选楼是明代建筑,太子庵是清代修建的。”
不错 人少了点
海石湾与享堂小考
地名像人名
说说王士禛
九姓渔户
学你吗比术 草
过去是否冒犯了你?
留个脚印
真的不挣钱?
某些西安ip的网民发言很刺眼
北魏大举南伐 至瓜步而还 宋文帝但能北顾流涕而已 将此山命名为北顾山
金山焦山北固山
景色真的好?
打倒妖吧。
嗯。 http://post.baidu.com/f?kz=162458194
扬子江心百炼镜 只将《无逸》鉴兴亡
谁遇见谁啊?
有人认得她吗? 用户名: 云紫芷 性别: 女 邮箱: 保密 生日: 未知 未知 ( XX座) 血型: 未知 婚姻状态: 未知 出生地: 未知 - 未知 目前居住地: 未知 - 未知 注册时间: 2006-10-19 20:38 最后访问时间: 2007-01-10 23:03 简介: 查看该用户在百度的: 贴吧发言 知道回答 百科贡献 音乐专辑 搜藏记录 该用户加入的圈子: 詹姆波特 金正勋 宫 朱智勋 李俊基 姜东元 金静华
已非先秦之即墨
你不是个好孩子 ——
你熟人真多
几个月不更新了?》
很好 很好
元代状元邹惟新及邹氏茔地 马庆民 尉崇德在莒县城东南五里、邹家庄子村东北、东距沭河堤约200米处,有一处古代家庭茔地,其石刻林立,雄伟壮观,是莒县有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当地人称其地为“状元林”,元代状元邹惟新即葬于此。据清末翰林庄陔兰主编的《重修莒志》记载:邹惟新,元代延社二年考中进士第一,后曾任潍州州同、沂州知州、亚中大夫同俭礼仪院事。又清嘉庆所修《莒州志》载:“元亚中大夫邹惟新墓在城南五里邹家庄”,记载与民间传说相符。该墓地南北长约92米,东西宽约60米,西侧中间距离神道约20米处,有一石柱形界桩,高1.1米,顶部雕仰莲。邹惟新墓即居于该墓地北首正中,原存封土高约3米,经恢复后现封土高约8米,长方形,周长约90米。其墓前宽为8米,长70米的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向北依次为:石坊(神道门)、石香炉、石供桌、神道碑。神道外围,东侧有小型墓碑4通,西侧有3通,作扇形分布。现就墓前石刻分述如下:墓表,青石质,共两件,矗立于墓前约62米处。残高3.75米,方座,其上部浮雕覆莲,柱体为正方割角八棱形,柱顶部雕仰莲,莲上部残缺。石虎,青石质,共两件,系用整石圆雕而成,虎蹲踞于长方形底座上,昂首远望,通高1.06米,长1.23米,胸宽0.35米。其东侧虎尾呈自然弯曲状,西侧的尾巴前伸至前面,腿呈弧形,虎的威猛自然显露。石羊,青石质,由整石圆雕而成,共两件。仰头跪卧于长方形底座之上。通高1.06米,长1.23米,胸宽0.35米,两角向后弯曲,尾巴粗而短,显示了绵羊的特点。翁仲,青石质,为一文一武,均站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高1.90米。东侧的头戴官帽,身着长袍,腰束雕花宽板带,足登朝靴,双手抚朝笏于胸,短须长髯,平视前方,面部表情和善,显示出文臣的特征。西侧石人头戴官帽,络腮短须,内着甲胄,外罩宽袖长袍,腰束雕花宽板带,足穿朝靴,双手挂剑,昂首侍立,显出了武将的特性。石坊,即神道门,青石质,立于墓表以北约10米处,高2.70米,宽2.10米,方座上半部高浮雕圆形覆莲,门柱为正方割角八棱形,门楣正面为双线阴刻楷书“邹氏先茔之门”。香炉、供桌,供于主墓前神道正中,青石质。香炉为圆鼎形,底座为长方形,通高0.45米;供桌高0.85米,台面四周双边框内浮雕双边植物叶纹,中间为浅浮雕两组并列的团花;束腰石正面细线阴刻花卉纹,两边雕铺首;底座四周雕覆莲。其花卉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三通神道碑均为青石质,属邹氏谱碑。最早的一通为圆角,靠近主墓,碑额篆书“邹氏安葬之铭”为“至元甲午十二月立”(公元1354年);一通为邹惟新所立龟趺碑,为“大元至元四年十二月”(即公元1338年),邹惟新任举政大夫时所立。此碑记载了惟新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惟新堂兄弟及子侄的简单生平。从碑文记载看,当时邹氏家庭有多人为官,其祖父邹禧,曾任“郡盐课提举”;父邹吉曾任“莒州仓使和酒榷副使、州之治中”,死后追封寿光县子;三叔邹荣,追封为莒县男;惟新堂弟惟享曾任举攻大夫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其他尚有乡贡进士等。第三通碑为明代嘉靖十六年四月,邹惟新九代孙邹玉玺所立,碑额浮雕盘龙,篆书“城阳邹氏先茔之铭”。另,神道碑东侧有小碑四通,均圆角,其中两通已残,另两通碑分别为“奉政大夫辽阳等中书省左右司郎中邹公墓”、“大元赠奉训大夫中书礼部飞骑尉追封莒县男邹公墓”,皆为楷书;西侧有小型墓碑三通,其一残,另两通分别为“盐课官邹公墓”、“真定路安平县典史邹公墓”。以上均只书官衔,不写名讳,在神道外围两则呈扇形排列。为了加强对这一古代遗迹的保护,1979年莒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碑,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有人说 诸葛亮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还可以
晋山楚水也来了?
人真少啊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