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remeEngine ExtremeEngine
关注数: 0 粉丝数: 502 发帖数: 2,503 关注贴吧数: 1
Sketchbook Designer实在是一个过于奇葩的东西…… 绘图工具用了千千万了,从Painter到SAI到PS,也用过Autodesk以前出的SBP和Alias的Paint模块,不过用了一回Sketchbook Designer之后实在是感慨。。这东西绝对是我所用过的最奇葩的绘图软件。 简要言之就是它对耍数位板的功底要求基本为0。对数位板的性能要求也低得一塌糊涂(其实用鼠标也行)。其几何辅助功能之强大堪称开挂级别的。和常见的绘图工具相比,这东西最奇葩的地方就在于它并不是基于图像的,而是基于图形的。换言之,和AI、CDR是同一基础,但是它又有极其强大的位图渲染功能,这个大致可以理解为AI+PS,或者说在PS里面画路径然后Stroke,不过SBD的路径创建比PS要灵活得多,而且是自动重绘的。因为是基于图形的,所以线条画错了可以轻易修改路径将其纠正过来而不必吭哧z重画,又因为有位图功能,其表现效果又比常见的图形工具好得多。再加上本身又有非常强大的智能平滑工具,于是就造成了不太会用数位板、没有好数位板甚至……就没有数位板都可以创作出相当吓人的东西出来。 不过,唯其有如此强大的几何辅助功能,对于初学者练习数位板实在是一个相当不好的东西。会过度依赖于矢量几何辅助而不利于技巧的练习。所以初期还是在Painter、PS这样几乎没有几何辅助或者SAI这样有有限抖动辅助的系统上打好基础为好。熟练之后为了追求更精确的图形、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再用Alias Paint或者SBD。
BMW设计流程 BMW集团发布了一份关于其设计流程的官方报告,从最初的概念到最后的成品模型。 下面的这份报告解释了新的量产车开发的不同阶段,并且就今天的汽车工业如何设计新的车型提供了思路。 新车型的开发前后需要耗时五年左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切从接受公司的新车型开发委托开始。 Adrian van Hooydonk,BMW Design的高级副总裁和他的跨学科团队将会为设计流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人提供一份简报。 这一概念框架给设计师、开发人员和工程师最好的新车型的开发工具。 基础 在项目初始阶段,其任务是确立关键的属性,在这一基础上,设计师会设计新车型的第一个比例模型。 与其他产品一样,确立比例是汽车设计流程当中高度重要的一个环节。完美的比例是和谐美学的关键。 设计师从绘制汽车的侧视图开始,勾画出车辆的基本线条。 在最初的草绘之后,便是所谓的“胶带图”阶段,以确立布局设计。胶带图是一种绘制在网格商的1:1图形,包括了所有的技术和结构要素。 设计师用弹性胶带描述出布局设计的基本要素,并对比例线条进行强调。 在最终完成的胶带图商,侧视图与轮廓已经表达了最终车辆的特征。在设计师与CAD模型师之间的定案讨论中,新车型的3D模型被建立起来。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获得所有可能对设计产生影响的要素的一个中立的理解。 在早期阶段,一些关键元素如轴距、行李箱尺寸、发动机规格、内饰宽度与安全装置已经被确立下来,并且写入设计简报。 此时,一个可以有效合作的设计-技术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可用技术需要通过一种终端用户可以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不仅功能完好,而且保证美观。 竟争 BMW Design在汽车工业独树一帜的地方在于其内部的高度创新——设计师之间会互相竟争。整个外饰与内饰设计团队在同一个设计领队的管理下,每个设计师通过草图、渲染等方式独立发展概念,随后生成实物油泥模型。 在坚持既定比例的前提下,不同的概念所阐述设计语言最终会走向融合。 设计简报会要求创造一种创新的设计模型,并且拥有高度美观的比例与曲面。 油泥模型的时间与预算都非常紧张,只有极少数的厂商会如此重视1:1的油泥模型——一种设计师使用的特殊工具——并且如此细致地对其进行发展。 通过在油泥模型上覆盖一种特殊的钛银色薄膜,可以评估模型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的表现。 油泥模型可以持续用于开发工作,因为所有的变动都可以很快添加到其上并且将之可视化。 在这一阶段,油泥模型的数量会逐步减少,这取决于管理层的决定。 作为设计的一部分,设计师会绘制最终的外饰与内饰效果图。最终定案是在量产之前的三年左右进行的。 对于一个设计师——通常是年轻的设计师,这是他们设计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时刻,这意味着他们赢得了竟争,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产品。 细节工作 一旦最终的设计方案确定下来,就需要着手进行细节上的工作——在整个开发流程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阶段,BMW Group Design成立了专门的细节设计团队,他们的任务就是调整最终的外饰与内饰元素,保证最终设计的完美。 这一阶段,设计师、工程师与制造专家会紧密合作,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性——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 通过这种方法,BMW保证了面世的每件产品都是高质量的——从曲面质量到最细微的部分。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手工制作的完美模型才会被输出为可以用机器大规模复制的格式。在CAD阶段,激光扫描仪将模型扫描为3D模型。 与此同时,多种虚拟技术投入使用,保证开发的效率和执行的精度。 在本阶段,设计师紧张地将终端用户的要求转化为产品中的使用体验,哪怕是数年之后都是完美的。 Adrian van Hooydonk,BMW Group Design高级副总裁这样解释: 在设计流程当中,我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设计简报做得尽可能开放,甚至独立的设计师都会被邀请来提交自己与相关的想法——用文字或者图像。随后我的任务就是选择一些最好的方案,对于我而言,这是整个设计流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科普贴】CAID与CAX模型入门之一 CAID与CAX模型入门之一——何谓CAID与CAX?+番外篇:动漫界的乱入 又开始写科普贴了…… 没办法,新来的Green hands太多了。而根据我在本科的经验,那帮老师的水准……也就那样。如果上课上到你一头雾水,那不妨静下心(注意这三个字),好好看看本文,作为CAID与CAX系统的入门教程。 何谓CAID与CAX? 我们都知道CAD,也就是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款软件估计用过的人不少,也就是传说中的AutoCAD,这是Autodesk的拳头产品。事实上,CA啥啥的,曾经是 热炒的概念,比如CAI,也就是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这些东西现在几乎没有人提起了,也就在中学的计算机教材上还有这些老古董。但是,有三个概念却在制造业蓬 勃发展,除了众人皆知的CAD,另外两个就是CAE和CAM,分别代表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和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 所谓的CAE,其实很简单。我们在设计零件的时候,常常需要对零件进行各种测试。比如一个螺栓,我们需要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拉力或者剪力。在CAE 还没出现的时候,我们苦逼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根据材料参数和载荷算出螺栓的最小许用尺寸,然后再在GB里面翻出合适尺寸的标准螺栓(估计这行绝大多数人都没 上过机械设计吧,算这玩意真是能算到三日不知肉味)。然而,CAE出现之后,瞬间解脱了。只要将相应的模型给出,让电脑自己去计算即可。这里有一个非常重 要的算法就是有限元。有限元的基本概念就是将实体分成有限的若干小部分,然后根据载荷进行模拟运算,事实上可以将它理解为类似于微分的某种东西。反正还是 以螺栓为例,只要将螺栓导入CAE系统,然后加载载荷,就可以给出各个部分的受力状况。这就是CAE。当然,CAE的范畴远远超出载荷分析,除了计算载 荷,它还可以用于注塑分析,看看某个模型用注塑方法可否正常加工(因为注塑如果冷却太快的话,是注塑不了的)。然后就是CAM,CAM和另一个概念——NC密不可分。NC不是某部位残疾的意思,而是Numberic Control,也就是数控。给出模型,数控加工中心就可以根据模型将零件加工出来。非常简单。 CAD、CAE和CAM堪称是现代机加技术的核心。然而,这三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比如CAM-I对于CAM的定义就是“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 计算机与企业的物质资源或人力资源的联接界面,把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管理、控制和加工操作。“也就是说,CAD和CAE事实上被这帮做CAM的 也包含在内了。帮派斗争姑且放一边,CAD、CAE和CAM的融合事实上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常说的三大CAD系统——UG NX、CATIA、Pro|Engineer,都是同时兼具CAD/CAE/CAM功能的。对于这种大型系统,我们有一个外延更广的概念去称呼他们—— CAX系统。话说让我想起了CAXA,我航出这个有年头了。CAXA事实上就是一套完整的CAX工具集,从2D的电子图板,到3D的实体设计(里面包含了CAE 的功能),到制造端的各种玩意(话说当年用这个在工训中心C了不少东西),从线切割到数控车到制造工程师等等。而所有这些功能,在三大CAX系统当中也是
工业设计,用什么机器? 有鉴于这个问题近期出现得实在是太过于频繁,接近日经,而且看出来各路小白和各种流言实在不少。所以特别写了这个科普贴,来让近期有购机计划的童鞋参考。 首先,虽然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极其迅速,但是有句话叫以不变应万变。事实上在机器的选购方面,有很多原则性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只要遵从这些就可以购买到合适的机器。当然,还是得提醒一下:工业设计是非常烧机器的行业,所以,首先需要做好的思想准备就是机器不会便宜,而且即便是买回来的机器性能非常强,用一段时间也会觉得在那些惨无人道的任务面前,性能是永远不够用的。 言归正传。 第一回 设计师需要什么样的机器 翻一翻百度知道,以前不少人回答工业设计师用什么机器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苹果。 的确,苹果的产品在工业设计方面是做得不错,然而,苹果的机器本身却不太容易成为设计师的首选。除了MacPro。对于工作用机,首要的并不是它有多么漂亮的外观,甚至不是性能有多强大,最重要的是稳定性。 如果有一台机器,双Xeon8核+Quadro,这个性能是没得说的,但是不定期抽风蓝屏,有人愿意用不?肯定没有。 性能好,说明机器干活快,稳定性好,说明机器能把活干完。干完活那是前提,至于干多快,那就能多快就多快,所以,稳定性毫无疑问是排在第一位的。之后才是性能,这一切都是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我要将原本的Quadro 2k换成Quadro 4k,然后将内存换成ECC的16G,CPU也从Xeon E3换成E7,这么一折腾,性能毫无疑问是上去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绝对不是这么就完了。新的部件带来的能耗增加和发热量的增加就要求用户必须对电源、散热器甚至机箱等外围元件也进行适当的调整。绝对不能机器性能上去,稳定性下来,那样还不如别升级。 主力机是稳定性第一,性能第二,第三大概就是用着是不是舒服了。干工业设计的自然对这里的人机工程学非常清楚,长期在电脑前面坐着,如果键盘鼠标之类的不好使唤那就太不爽了,一台好键盘和好鼠标也是必不可少,这个虽然不和机器干活的效能直接相关,却和设计师干活的效能直接相关。比如Microsoft Ergonomics键盘就是不错的产品。 至于机器的外观,这实在是无足轻重的了。MacPro虽然是将稳定性、性能等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而且也很漂亮,但是那个价格实在是比较BT,比较实惠的组装机就不要指望能有多美观,这就要自己权衡荷包和各方面的要求来决定了。 第二回 笔记本vs台式机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做设计,台式机比笔记本有优势得多。虽然现在说这个不少人都笑而不语,因为笔记本的性能发展之迅速,足以和台式机相媲美。 是吗? 我还想说,笔记本性能突飞猛进的同时,台式机也在突飞猛进。现在的精锐笔记本,用起来的性能,放到台式机里面也就是中下游水平。更何况,性能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笔记本有一点是绝对的硬伤,这是它的结构所注定了无法和台式机相抗衡的——稳定性。尤其是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笔记本狭小的内部空间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散热水平和台式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记住第一回里提到的,稳定性第一位。笔记本的硬伤,恰恰是在稳定性上。虽然很多人担心组装机会因为零部件之间的不兼容而导致稳定性下降,但是我敢在这里说,只要你找来装机器的人不是小白,没把LGA1156的CPU往LGA1366的主板里死摁,一般是不会有兼容性问题的。至少我装了那么多的机器,没有一台是因为零部件兼容性出问题的,甚至连零部件故障导致的不稳定都没有过。现在的电子产业标准化程度已经到了极高的程度,以前我们组建双通道的时候要求还特高,必须要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内存,结果前两天我家的台式机升级8G,没法保证同一批次的,就又买了一根不同品牌同规格的内存,结果插上去之后竟然成功建立了双通道。所以,担心零部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实在是比较多余的。当然,如果有特殊的要求,还是得注意一下的,比如要用SLI,就不要用P55以前的Intel Chipset了,那是组不了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