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世人不是人 卜世人不是人
教师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237 发帖数: 25,869 关注贴吧数: 1
欧阳奋强忆《红楼梦》:曾直接拒绝去试戏 欧阳奋强坐在片场专设的导演椅上,身子向前,一脸严肃地盯着显示器。他翻了翻手头的剧本,然后拿起话筒,对楼下的演员喊了一句:“这里得加句台词——实在是太过分了!” 电视剧《最后一个冬天》正在横店拍摄,欧阳奋强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执导的第几部戏,第40部或第50部?他做了太多年的导演了,以至于我提到“宝哥哥”这个名字时,他一脸苦笑。  拍完这场戏,剧组人员开始忙着布置下一个场景,欧阳奋强斜靠在椅子上,用手揉着额头,看起来有些疲倦。这时手机在口袋里响起,他连看都不看就直接按掉了。 从早上八点多一直拍到下午一点,剧组终于开始放饭。跟其他人一样,摆在欧阳奋强面前的也是盒饭,用不了十分钟时间,他就把盒饭吃得干干净净。整个过程中,剧本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仅从外表来看,如今的欧阳奋强已经没有当年“宝哥哥”的倜傥模样,身材微微发福,胡子拉碴头发凌乱。但走在横店街头,照样还是有游客能认出他来,并且都会用固执且充满爱意的口吻喊他一声“宝哥哥”。 不得不承认,欧阳奋强在《红楼梦》中扮演的贾宝玉角色实在太经典了,尽管他一再努力想让往事变成身后的影子,但这个影子却时不时跑到他眼前,变成贴在面门上的一道标签。“我都对这个称呼(宝哥哥)麻木了,感觉完全是另一个人。但我没办法,是你们至今还不肯忘记。” 对他来说,现在之所以还愿意再谈往事,只因为“宝哥哥”已经变成一种集体回忆,他个人没法私藏。见习记者 董小易 横店报道 都市快报:这几年的电视剧行业,跟你当时拍《红楼梦》时有什么不同?  欧阳奋强:跟以前相比,现在的电视剧更快餐化,只要有观众愿意看,投资方能挣钱,就算好作品。环境不一样了,以前是计划经济,拍电视剧首先考虑的是艺术追求。我以前拍过几部获奖的片子,一天就拍几个镜头,对各个细节都十分讲究,现在肯定不允许这么干了。 都市快报:这是不是意味着不可能再出现《红楼梦》这样的精品了? 欧阳奋强:我不知道什么叫精品,过去那些电视剧,都是国家拿钱出来做的,也不要求回报。如今电视剧变成了商品,一个商品要卖出去,那么投资方就会对成本、周期方面进行控制。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也做过制片人,我做制片人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资金问题。我们做电视的人,只能去适应这个市场。 都市快报:你16岁的女儿最近好像也投身影视业了? 欧阳奋强:她自己拍了部微电影,是出自她自己的兴趣,不是我布置的任务。她自己写剧本自己做导演,我就是帮她打杂,整天干些剧务灯光的活,还得当司机,比我自己做导演还累。 都市快报:那你女儿有没有评价过你演的贾宝玉? 欧阳奋强:她直接告诉我说,太难看了,而且说我演得一点也不好。我也不知道在她心里面,贾宝玉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审美观,我完全能接受。 都市快报:你在微博上有些言论还挺犀利的。 欧阳奋强:犀利吗?我不觉得啊,我说的都是一些做人的常识。
红楼诗韵 读《红楼梦》,不由被书中清雅的诗词所折服。 诗写得最好的,当然首推才情过人的林黛玉。她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清丽婉约、字字珠玑,让人拍案称绝,回味无穷。尤其是《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弱不禁风的古装美人,手执花锄,一边将落花埋葬,一边拭着粉颊上的点点珠泪,袅袅婷婷的身影孤单而又落寞。 印象较深的还有黛玉在《咏白海棠》里所写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寥寥数语,将白海棠的形神勾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抚掌称妙。而同为咏白海棠,薛宝钗写的诗又有自己的风格: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从这两首诗中,黛玉和宝钗不同的性格也可见一斑。黛玉之美在灵气,宝钗之美在庄重。 在咏柳絮诗中,黛玉写道: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诗中抒发出黛玉自叹身世飘零,如柳絮一样毫无根基的一怀愁绪。宝钗则曰: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富贵出身、家境殷实的宝钗自然没有黛玉的愁苦,有的是踌躇满志和飞黄腾达的自信。 史湘云和林黛玉曾在中秋夜对诗,当湘云看到池塘里一只白鹤一掠而过,不由灵光一闪,吟出“寒塘渡鹤影”,自以为是绝对,不想黛玉沉吟片刻,对出“冷月葬诗魂。”这句诗对仗工整,意境幽远,只是颇感凄冷,也特别契合黛玉寄人篱下、愁肠百结的性格。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与宝钗的命运在书的开卷处就已有了安排,也注定了黛玉这样一位风华绝代、才华超群的女子悲剧的一生。
七旬白内障老人绣出巨幅“红楼梦” 唐学林展示她的巨幅刺绣。 “耗时两年,共计36360根彩线。”近日,在叙永县环城社区内,72岁高龄的老人唐学林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她成功绣出一幅长3.4米,宽1.4米的大型刺绣作品红楼梦“琴棋书画图”。图中共有12位金钗和6位侍女,读书、弹琴、下棋、作画的场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山水和屏风等内容更凸显了壮观秀丽的场景。 老有所乐古稀老人以“绣”为伴年轻的时候,唐学林就酷爱刺绣,一心想要当个绣娘。直到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年轻时候自己绣的已经发黄的鱼、虫、花、鸟等图。 然而,由于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家务杂事繁多,刺绣的爱好慢慢被搁置。 “要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退休之后,看着身边的老人整天以打牌、逛街过余生,唐学林心中的刺绣梦再次被点燃,她和77岁的老伴胡世杰商量,决定完成一件巨幅刺绣。 刺绣除了要眼力好,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可是40多岁的时候,唐学林左眼患了白内障,前些年做了手术之后,眼睛几乎看不见。从2002年开始,右眼也不幸患了白内障,做刺绣的难度极大。 老人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珍惜当前的生活。穿不了针线,胡世杰主动代劳;看不见针眼和图纸,就用放大镜对着看;眼睛疼了,不惜成本购买药物“眼动力”治疗…… 虽然刺绣让老人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但老人心里充满幸福和满足。 耗时两年绣出巨幅琴棋书画图10月21日,记者走进唐学林的家里,老人正专心致志地在花架上一针一线地雕琢着自己的作品。 唐学林说,这幅红楼梦“琴棋书画图”是她和老伴儿于2010年10月千挑万选找到的。绣了2年多的时间,如今,这幅长3.4米,宽1.4米的图画已经成型,仅剩少量的勾边活了。据老人介绍,该巨幅作品由102种颜色组成,共有36360根线,连接起来约长45公里多,“光是比照着绣的电脑图案都有108页。” “早上买菜快步走,在家针线不离手。”唐学林说。这项细致的活占满了老人全部的业余时间,刺绣到深夜十二点是常事,手指刺破了就用胶布缠在手上接着干。“两年多了,针都绣断了十多根。” 2012年7月,老人患胃溃疡出血住院,出院后,家人一再劝阻老人别在继续绣了。可是,看着自己未完的作品,老人再次拿起了绣花针。 张叶 刘传福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廖金城 摄影报道
周汝昌——痴情方许说红楼 周汝昌确是曹雪芹的旷世知音。大师已逝,余韵悠长,其成就,学养,风骨,魂魄,像永不熄灭的明灯,将永远照耀着后来的学人。“他强调研究感悟及本位研究,其特色凤毛麟角,继任者少有做到这点,甚至完全无法理解何为‘本位’。他的去世,是一种损失。” 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红学家,也是资深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文/本刊记者 王海珍   “万派归源,可以说周先生的红学研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学术实现。那么这种中华文化的精义又是什么?这种‘中华文化的异彩’就是‘正邪两赋’,就是‘痴’。而周先生的红学研究,也正好十分有趣地体现了这种‘痴’,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锋镝犹加,痴情未已’。有了这种‘痴’,才一往情深,才无怨无悔,才生慧心,具慧眼,成慧业,造就出了一代红学大师。”2001年10月18日,梁归智为周汝昌的著作《红楼小讲》撰写序言,以这一段话做结束语。今年,梁先生又在《红学:周汝昌留下了什么?我们继承什么?》一文中再次强调了这段话。   周汝昌先生1918年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红学家,也是资深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汝昌——痴情方许说红楼 周汝昌确是曹雪芹的旷世知音。大师已逝,余韵悠长,其成就,学养,风骨,魂魄,像永不熄灭的明灯,将永远照耀着后来的学人。“他强调研究感悟及本位研究,其特色凤毛麟角,继任者少有做到这点,甚至完全无法理解何为‘本位’。他的去世,是一种损失。” 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红学家,也是资深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文/本刊记者 王海珍   “万派归源,可以说周先生的红学研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学术实现。那么这种中华文化的精义又是什么?这种‘中华文化的异彩’就是‘正邪两赋’,就是‘痴’。而周先生的红学研究,也正好十分有趣地体现了这种‘痴’,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锋镝犹加,痴情未已’。有了这种‘痴’,才一往情深,才无怨无悔,才生慧心,具慧眼,成慧业,造就出了一代红学大师。”2001年10月18日,梁归智为周汝昌的著作《红楼小讲》撰写序言,以这一段话做结束语。今年,梁先生又在《红学:周汝昌留下了什么?我们继承什么?》一文中再次强调了这段话。   周汝昌先生1918年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红学家,也是资深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贾雨村之联与钗黛何涉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是贾雨村穷居葫芦庙时所吟之联。在吧里有人便说,上句指黛玉,下句指宝钗,而且还说“宝钗后来嫁给了贾雨村”,云云。 这一联都是贾雨村困窘中子鸣自慰——观此联有二层心事:一是自己怀“才”不遇,一心盼想“发迹”;二是见了娇杏,梦想“玉人”看上了他,“是个风尘中的知己”。仅此而已。 所以,上句是自喻,我查了一下,是暗用《论语》,若有美玉,是藏在匣中不让它面世呢?还是求善价而“沽(卖)”了呢?孔子就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意思是说有材即应“用世(治国……)”,不应该隐逸无所作为,不应该就这样埋没了。这全部都是自许子祷——怎么又把林黛玉给扯了进来?难道她是个招摇过市、求售自身的人吗? 至于下句,是以“钗”喻女,指他意中的娇杏——她身为丫鬟,就像金钗闭于奁内,有朝一日会化龙为飞的 最关键的就是后三个字,这是曹雪芹的巧笔:如果你读成“待时而飞”,是静候机缘、得有“出头”之日的意思。如果你读成“待——时飞”,那就可以理解为一心等待贾雨村来讨她作二夫人了! 原来贾雨村名“化”,表字“时飞”,号“雨村”者,用的是《孟子》中的典故这种巧妙的双关语,全然属于此时此地穷儒贾雨村的心事,——这如何会与后来的林黛玉、薛宝钗二人游什么关联? 曹雪芹的书本不易读懂,我更不该望文生义,胡乱拉扯,哗众取宠,自作聪明!
品茗红楼 史泽旭自清朝以来,就有“开口不言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在这部有着“百科全书”之誉的巨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是贾宝玉给潇湘馆的题联。透过这副对联,我们会看到什么呢?翠竹掩映潇湘馆,宝鼎烹茗,绿烟袅袅,清风生于浓荫,弈指凉丝丝。茶联描述了“有凤来仪”主人潇湘妃子孤傲高洁的品性,芳情雅趣见于其中。 其实对茶的描述,最精彩的当属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先后请贾母和宝黛等吃茶品茶的场景,简直就是“茶文化”的集体亮相。先说“舞台”,为什么选在栊翠庵的东禅堂?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茶禅一味。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一禅师收养,在寺里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在他的《自传》和《茶经》中,居多的是对佛教的颂扬及僧人嗜茶典故的记载。一生喜与佛人交游的苏子瞻曾经写过一茶联,曰“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也写过一首茶诗,曰“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另有“茶里人生,苦中自有清香在。禅间岁月,悟久必将大道识”。从这些茶联、茶诗中不难从“禅”里闻到“茶”香,于“茶”中品到“禅”味。其次是对茶具的描述,在本回中简直是登峰造极。且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在这里妙玉准备的茶 杯明显有了高雅与粗俗之分,可是你别以为她给了贾母最高的礼遇,因为下面的茶具一件比一件精致。
【朝花夕拾】——红楼美女的中秋月 过中秋,《红楼梦》里的美女们就是别致,赏月,赏的可是水中月。 见第七十六回,曹翁不惜笔墨大篇幅地渲染了美女赏月联诗,大展才情。按洪烛给大观园的四大美女排序,那是女一号、女三号、女四号都在,她们分别是黛玉、湘云、妙玉,只有女二号宝钗缺席,因人家是一家子赏月去了,哪像她们三位孤身一人,寄人篱下,能去哪找阖家团圆?所以,她们惺惺相惜,不约而同聚在了一起。 先是黛玉伤感,悄悄离开了贾母在凸碧山庄举办的中秋活动,独自去凭栏垂泪。此时,连宝玉都无暇顾及他的林妹妹,因晴雯病得不轻,他诸事无心 ,在王夫人的催促下去睡了。所以,这里唯有同病相怜的湘云,才会注意到黛玉,她知道一般的宽慰话对黛玉没用,唯有诗情,能让她情绪转移。你看她多会劝:“可恨宝姐姐,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一听,竟然笑道:“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湘云说:“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于是,要带黛玉去一个叫凹晶馆的地方,说盖这园子时有学问。这山之高处靠坡,叫凸碧;低洼近水,叫作凹晶。没想到黛玉说“凸”“凹”两字就是她拟的。这样一说,黛玉心情就好了。
我的越剧人生(27)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我的 越剧人生(27) 王文娟 27.我饰林黛玉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团接连排演了《春香传》《追鱼》《杨八姐盗刀》《北地王》《 关汉卿》《则天皇帝》《红楼梦》等戏。 对于许多不熟悉越剧的观众而言,拍摄于1962年的戏曲电影《红楼梦》是他们了解这个剧种的开端。早在1955年,编剧徐进就着手筹划改编《红楼梦》。刚开始时,院里有人说他是异想天开:“这样一本一百多万字的文学名著,要改成三小时的戏,谈何容易?就算写好了,又有谁能演?”一天,伊兵和徐进到大众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到后台,伊兵突然问我:“王文娟,你敢不敢演林黛玉?”我正在卸妆,随口就答:“敢啊。”伊兵问:“你能演好吗?”我不假思索地说:“演不好砍我的头!”伊兵大概也没想到我会脱口而出立下“军令状”,他一愣,随即笑起来:“你这么有信心?好哇!”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之语,但从内心来说,我的确很想演林黛玉这个角色,她丰富的个性,独特的气质,对演员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红楼梦》成为全院瞩目的焦点。这个戏最终决定由我们二团演出,钟泯担任导演,吴琛任艺术指导,作曲顾振遐、高鸣,舞美设计苏石风。徐玉兰饰贾宝玉,我饰林黛玉,周宝奎饰贾母,陈兰芳饰宝钗,唐月英饰王熙凤,郑忠梅饰王夫人。 我感到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自己有机会扮演这个富有个性魅力的角色,担心的是,林黛玉实在不好演。《红楼梦》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太大了,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自己理想中的林黛玉,要把小说及剧本上的人物通过表演立体化起来,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重新读了《红楼梦》,有关章节仔细地、反复地读,还把不同人物的对话,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通过细读原著,我对林黛玉慢慢地熟悉了,了解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
《红楼梦》里面的管理之道 《红楼梦》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缩影,也是当时社会整个精神文化的缩影。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古典管理思想,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   集思广益。管子强调要决策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所以,采取集思广义的形式,管理事情会更加周全完满。在三人管理大观园期间,李纨、探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在上房监察。她三人如此一理,下人觉得要比凤姐当权时更谨慎行事才好。在对待承包大观园这件事上,探春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听取宝钗的意见,不把承包盈余的钱归账,只是谁包下园子就揽一宗事去,再分其他人些好处。这样承包者既得到了更大的实惠,其他人也因沾带些利息而帮忙照顾园子。在确定承包大观园的人选上,三人和平儿也是通过商议斟酌出几个人来。这种集体管理决策的方式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朝政中经常被使用,如由几个宰相或军机大臣共同理政。   权治。权治是以权力为基础,以“法治”、“术治”、“势治”为基本手段实现控制目标的治理方法。有效的权治要使法治、术治、势治三者有机结合,其主要思想来源是法家学派。   法治。着眼于维护等级秩序,以建立和实施制度与规范来管理众人行为。法治的基本手段是赏与罚。法治中的法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即要适时变法。探春在大观园改革中提出“承包责任制”便是制定的一种规范制度,使人们做到各司其职,而且改革本身也体现出适时变法的特点。   术治。着眼于对下属的有效制衡,以暗藏不漏的机制方法考察下属,以设计精巧的手段制约下属。探春把大观园承包给下人,目的就是为了施展其各自的专长,不仅为她们自身,也为荣府谋福利。宝钗怕未被分派到承包任务的下人对此分配感到不公,暗中破坏,所以让她们“稳坐吃三注”。如此,通过福利性质的奖赏,对下人起到了有效的制衡作用。另外,宝钗说:“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里周全得谨谨慎慎,使那些有权执事的看见这般严肃谨慎,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岂不敬服。”她的用意旨在给下人营造一种顾体统、勤劳作的精神风气,以设计精巧的手段激励并制约了下人。
品味红楼经典人物 开启女性睿智人生 —宜信财富携手著名情感心理作家解读“红楼女性处世秘籍” 近年来,随着中国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和大众富裕阶层的不断壮大,人们对于自身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现今,家庭中的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女性是现代家庭中的CFO,操持着家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是家庭理财的主要执行者。女性是“强者”也是“弱者”,脆弱感性的性格特征,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宜信财富作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知名企业,在为大众富裕阶层提供全方位的理财规划与财富管理服务的同时,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为理财者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专属增值服务体系,“财富大讲堂·女性关怀季”便是针对女性客户定制的系列主题活动。自该活动推出以来,宜信财富邀请国内一线权威专家倾情授课,包括同舟国际瑜伽健身中心创办人许建平带来的“传奇瑜伽之旅”、国际知名礼仪专家郑东女士的“追逐优雅之美”、私人及家族企业财富法律风险资深律师于永超的“安享财富之丰”等高端特色讲座,为女性朋友们带来全方位、高质量的倾情回馈。迄今,“财富大讲堂·女性关怀季”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无锡等地先后举办过多场,深受客户好评。 9月23日,“财富大讲堂·女性关怀季”活动来到厦门。此次活动,宜信财富特别邀请了在北京、湖南、江苏等多家电视栏目中担任情感顾问的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为宜信财富的近百名女性客户讲解《红楼梦》不同人物形象的处事方法,解读这些经典人物荣辱一生给现代女性带来的启示。
名士风采何处寻——缅怀黄裳先生(乔福锦) 名士风采何处寻 ——缅怀黄裳先生 乔福锦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12日 03 版) 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黄裳,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满洲镶红旗人,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少年时期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抗战爆发,转学上海,1940年考入上海交大电机系,1942年转至重庆交大。1944年,在“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激励之下,应征赴西南及印度等地任美军战地译员。抗战胜利后,供职于文汇报社,先任驻渝和驻南京特派员,后调往上海编辑部。1949年,担任《文汇报》主笔,1950年调往北京,1956年重回文汇报,任记者、编辑、编委。历尽20世纪风雨磨难的黄裳先生,一生笔耕不辍。1946年,第一本游记散文《锦帆集》问世,之后有《锦帆集外》、《旧戏新谈》、《关于美国兵》、《金陵五记》、《海上乱弹》、《笔祸史谈丛》、《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书跋》、《插图的故事》、《门外谈红》、《清代版刻一隅》、《猎人日记》等数十种著作及译著行世。 黄裳先生之人生岁月,大部分与文汇报社联在一起。《文汇报》风格与品位的形成,与拥有黄裳一辈报人密切相关,是报社同仁与读者的共识。黄裳先生性好游历,也是游记随笔撰写高手。一卷在握,山川风物、社会风情、历史人物尽收眼底。副刊文章所结集之《旧戏新谈》,是知识界戏迷的案头常见之书,亦是了解民初以降市井风情与文化生存方式的极佳读物。先生的古籍版本收藏,更有过人之处。早期收藏家酷爱宋椠元刻,除嘉靖一朝仿宋刊之外,一般明刻本难入法眼。清末民初之后,收藏界开始重视明版,但清代刻本仍被人轻视。黄裳先生收书之始,惟重明刻,未几而迷钞校,之后渐重清人精刻本,残帙零册亦不弃。冷摊旧肆中,常有意外收获。《清代版刻一隅》,乃一生收藏之结晶,最为学林所重。先生对明清易代之际的兴亡史,有过深入研究。秦淮侠女,曾为他所关注。先生与吴晗、巴金、郑振铎等多位文化名人相交甚笃,亦曾为上世纪50年代之古籍文献保护建言献策。80年代以来为《读书》杂志“书林一枝”所写之专栏文章,广受学界赞誉。 黄裳先生和周汝昌先生是南开中学的同学。当年墙子河畔,夕阳柳影之下,两个少年英才一起读书散步评戏论文,曾有过创造英文“红学”——redology一词之佳话。周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红学论文《献芹集》,专请黄裳先生作序。5月31日,周先生辞世,黄裳老先生悲伤不已。6月2日所撰之《唁辞》,竟成绝笔。其文云:“汝昌逝矣,七十年故交,一旦别去,怆痛何如。……汝昌之惊人巨著为《红楼梦新证》,诚为体大思精,殚精绝力之作,亦奠定新红学坚实基础之作。继此以往,更有校勘盛业……。其注意之点在历史,国史、家史,综合而研究之,而得结论,人不能移。……《红楼》之出现于清乾隆中,实为当时政治经济万般世相得以全面呈现之百科全书,以绝世小说文学视之,实未尽其用。此‘曹学’‘脂学’‘探佚学’歧义渐出之源,实亦汝昌研红别创之新局,开阔研究局面之新猷也。……‘红学’如战场,锋刃交加,有出于意想之外者,汝昌……不搞小圈子,能听不同意见,学人风范,于此见之。晚岁不能执笔,口述为文,勤勉如昔,可谓死而后已者是矣。”唁文600字,表尽前辈间之古道深情,直可作周汝昌先生之墓志铭,读后令人感伤!黄裳先生红学水准之高,亦于此可见。 余生也晚,未能亲历前辈大家当年生存之境,但一样迷京戏,嗜旧书,耽文章。皮黄腔中的家国沧桑之感,线装书内的古典文化情致,游记随笔挥洒处之豪兴闲情,年少时即入怀抱。对黄裳先生其人及其藏书,仰慕遥羡已久,却难得亲炙面见之缘。2004年秋沪**学期间,为考证新发现于上海图书馆之吉晖堂《红楼梦》旧抄本藏主家世,决定拜谒求教。行前在京,周先生叮嘱:“我的老同学,话不多,但待人诚恳,你放心去。”为此还特地写了一封信,让我带上。那是中秋节前一个晴爽的下午,去前通过电话,黄裳先生在家等候。在陕西南路陕南邨小巷深处梧桐浓荫之中,我找到先生居住的民国法式红砖小楼。住所客厅之内,布置精致古雅。印象最深的,是书柜中静卧的线装旧籍。故人介绍,话题投缘,老先生兴致盎然。言及仁和人沈星炜之同乡乾嘉间名士周春,先生第一句话就说:“那是一位有名的经学家!”谈吐之间,学人风范,自然而呈现。 黄裳先生南开中学的同学中,人才众多,先生自己,同样成就非凡。论者以南开当年之师资好、校风好、环境好作解释,固然不错,然黄裳先生一辈人才之产生,应主要归因于那个保留着中国既有传统,又接受了欧风美雨洗礼的古今中西交接融会之特定时代。黄裳先生是文章大家,却非现代意义上的文人。通常眼光观,先生有记者、散文家、版本目录学家、戏剧评论家等多重身份。然我觉得,自现代社会角色分类及专业分工角度论,即使再加几个头衔,亦难以概括他之人生。时贤有以名士评赞,则深契吾心,先生确是学养渊深、才华横溢、志趣高雅之一代名士。先生驾鹤而去,名士风采何处寻,令人悲忧;但我知道,先生的锦绣文章及其历劫而庋存的琳琅古籍,还在人间!
杭越版《红楼梦》美轮美奂 精益求精 不到剧场,你很难想象观众疯狂的那种程度。在“杭越”版《红楼梦》长达3个小时不间断的演出过程中,一句唱一阵掌声,直到落幕。演出结束后,一些“粉丝”还跟着演员来到后台,迟迟不肯离去。这种场面是作为职业观众的我很久没有看到的了。这个曾经风靡中国数百年的爱情故事,如今带着它所特有的迷人风采和华丽姿态在越剧舞台上新鲜亮相,又一次散发出它那金黄色的光晕,让观众在时隔近60年之后,重新找到了那种久违了的迷人感觉。 打动你的,依然是那个有关“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古老故事,依然是那个有关恋人之间共同情感、志趣的主题。创作者们心怀敬畏,严格遵循着原著的叙事模式和风格特征,一步一步地展现了常使小性儿的林黛玉是如何以她的至情至性,超越了温柔敦厚的薛宝钗,最终成为了宝玉,也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红楼梦》女性形象代表的。随着戏剧情节的铺叙、音乐段落的演奏、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看到了传统在当代的复活,看到了传统演化为今天生活组成部分的过程。黛玉和宝玉那颇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他们对感情的专心纯粹,不掺杂一丝一毫外在功利性的考虑,在任何时代都令人神往和期待,尤其是在实用主义婚恋观泛滥的当代。无怪乎得到观众们的交口称赞:不仅场景漂亮,演员更漂亮,原著所张扬的“情”字也更鲜亮了。那是人人心中所有、口中笔下所无的人性光辉。它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为丰富、更为透明,使我们有所敬畏、有所感动,从而增进我们人生的深度和质量。
“汝昌小兄”与“黄裳老弟”(作者:周伦玲) 得知父亲(周汝昌)南开高中的同窗契友黄裳先生去世的消息,真不能相信。自父亲5月31日凌晨走后,6月1日即接到黄裳先生发来的特快专递。打开看时,是老先生亲笔写给我的一封信,寥寥几语却饱含深情:   周伦玲先生   惊闻汝昌大兄病逝,震悼无似。八十年故交,一旦别去哀痛无已。谨唁,望节哀以当大事。   为盼!   黄裳2012·6·1   没过两天,在报刊上又读到老先生撰写的《唁辞》,心里充满了感动与感谢。看到黄裳先生以93岁高龄尚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文章,真是羡慕之极;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已然离我而去,既感悲伤又怀惆怅,那种复杂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一种没能照顾好父亲的自责深深缠绕着我,愈缠愈紧。   万万没有料到,父亲走后不及百日,黄裳先生竟也离我们而去。悲痛之际,想把这两位好友交往的零碎片段记述下来,作为对他们二位先生的缅怀之情。    同窗契友   1935年(乙亥)秋天,父亲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在这里与黄裳成为同窗契友,不仅是同班兼同屋,且是好友、知己。他们日夕盘桓,不离形影。他们有很多相同的爱好:爱书,爱文学,爱京戏……当时父亲亦迷恋于诗词,时时有诗句“冒”出来,于是纂成了自己的第一册诗集。父亲把诗集拿给好友黄裳看,黄裳先生读后则写下一短跋,距今已逾70载,今照录于下:   乙亥初秋,本室有周君移入,观其人寡言咲,善乐律,久而相与过从,知君亦对文学爱好甚笃,如苏辛长短句、红楼、西厢诸书皆所爱读,与余有同嗜焉。每日晚饭后常与君作墙子河游,清风明月间徘徊,笑语多及诗词诸事,心颇乐之。既而以所作诗词一册出示余,云:系初学若不甚佳。余快读后亦颇有同感。但此编诸调多出诸用心寻求,初学为诗不雅处自所难免,但君于此调天才大佳,若能多读唐宋人集,研求不懈,数十年后再视君,则恐非此日心情矣。信笔写来,语多鲠直处,谅在知友,当不我责也。   后来黄裳先生在《献芹集》序言中再一次讲述了这段历史:   ……因为同级同组的关系,汝昌和我住在一间寝室里……他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只是爱听戏,京戏、昆曲都喜欢。他还偶尔粉墨登场,记得后来他送给我一张《春秋配》里李春发的戏装照片,就是在燕京大学读书客串演出时拍的。这种共同的兴趣使我们找到了第一个共同点。   不久我又发现他喜欢诗词,并曾熟读《红楼梦》。这就在我们中间出现了新的、更有兴趣的共同点了。这时我们的谈话开始多起来,谈论的主题也集中在《红楼梦》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饭以后,走出校门,经过南楼、体育场、女中宿舍楼,到墙子河边散步时,谈论的就多半是这个……   而父亲对黄裳先生则这样描述:   ……我虚长黄裳一岁,所以七十多年来总是称他为老弟,而自己忝呼为小兄,只此一端,也就可以表明我们二人之间早已脱略了通常的世俗旧套。七十多年的深厚交谊中,我感到他有超俗的天赋,聪明智慧过于常人,长睫毛下的双目总闪烁着灵秀之光。他性情中有两个特点:一是正直、爽快,遇事待人明辨是非,勇敢直言不讳。其次,情感丰富,对美好的事物赞不绝口,十分激动,一切并无掩饰造作,这样的性格是我喜欢他的最大之根由。第二,他是天生的一位文化人,十几岁的青少年而酷爱中华古书的精美刊本,在我平生所见中,实为难寻第二例。    老友重逢   父亲和黄裳因“***”侵略炮火流离星散,不相闻者十余载。到他们再通信,已经是全国解放了。父亲《真本石头记之脂砚斋评》一文于1949年12月在《燕京学报》刊载后,黄裳很赏识,就将文中最核心的第二节“脂砚斋”转载发表在《文汇报》上,并开始为父亲《证石头记》两次洽寻出版“婆家”。黄裳对父亲的“研红”事业始终关切,并且在每一个进展阶段上都以不同的方式给以帮助。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