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世人不是人 卜世人不是人
教师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237 发帖数: 25,869 关注贴吧数: 1
“疗妒汤”与“冷香丸”的幽默感 贾宝玉同情香菱遭妒妇夏金桂虐待,向卖假药的江湖郎中王一贴打听,“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说:   “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效验。”宝玉道:“什么汤药?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多么风趣!   再如,所谓能解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冷香丸”(其实“热毒”“冷香”都是在隐喻人的品格),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伴和,分量都是十二之数。很显然,这是中医药行家编造的趣话,若以为真有这样的海上方,便傻了。诸如此类,都只诙谐谈笑,从不炫耀自己的医药知识,却又字字句句不悖医理。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   续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每写一张方子,必一本正经地去抄医书,有何趣味?
卞藏本《红楼梦》 2012年10月,上海《红楼梦》研究者王鹏发现并购得《红楼梦》卞藏本题记作者刘文介的手稿《孟晋斋藏碑目》,为长达六年的卞藏本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详见笔者2012年11月1日在本报刊发的《卞藏本确为〈红楼梦〉古抄本》)。日前,王鹏进一步查得刘文介档案资料,并访得刘文介后人。一度湮没无闻的藏书家刘文介及上元(南京古地名)刘氏家族的情况终于为世人所了解。   《孟晋斋藏碑目》的书纸上印有“上海市政府”、“上海特别市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稿”等字样。王鹏据此在上海档案馆查到刘文介亲笔填写的一份“工会会员入会登记表”官方档案。档案日期为1950年5月9日,编号为B1-2-3486-5。根据档案资料结合《孟晋斋藏碑目》等材料可知:刘文介为南京人,生于1892年9月14日,江苏省立第一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曾供职于南京电灯厂。1929年来上海后,先后任职于上海工部局、民国上海市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处第四科科员。 2012年11月至12月,根据档案资料线索,王鹏访得刘文介孙女刘经乐并会晤刘文介四女刘璥章和其女沈宗列。据她们介绍,刘文介育有四女二子。长女新中国成立前随夫去了台湾(台湾“国家图书馆”现有刘文介兄刘文俨藏书《新刻徐玄扈先生纂辑毛诗六帖讲意》,当为其去台时带去,刘文俨的两个女儿均无后代)。二女于文革中去世,三女及四女刘璥章新中国成立前均积极投身革命活动。长子刘琥章,即刘经乐之父,生前和刘文介住在一起,1966年因病去世。次子刘珩章,新中国成立前即为解放军战士,2010年去世。刘文介一生爱书,以淘书、藏书为乐(《红楼梦》卞藏本即为其1936年在上海地摊购得,该书列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三希堂合作项目“石头记古钞本汇编”出版计划,仿真影印本即将于今年出版),其书斋号为“孟晋斋”, 《孟晋斋藏碑目》为其所有碑帖藏品一览表,生前经常翻阅。1968年元旦,刘文介于家中去世。老人一生受到周围人的敬重,人品口碑极好。   刘文介去世后,其藏书由四女刘璥章和刘珩章商量后卖出。原上海古籍书店的一位领导与刘璥章曾是同事关系,在他动员下,刘璥章和刘珩章基于革命和爱国热情,以低廉价格将大部分藏书卖给了古籍书店。卞藏本亦在刘文介去世后从刘家流出。 仅就目前所见,即可知刘文介的藏书涉猎极广:除碑帖目录《孟晋斋藏碑目》、小说《红楼梦》卞藏本外,尚有方志类的《莫愁湖志》、近代湘军史料类的《李申夫先生全集》(又名《十三峰书屋全集》)等、戏曲类的《珊瑚鞭》及各类诗词文赋古籍等等,均为不可多得的珍品。藏书家刘文介及上元刘氏家族藏书研究,特别是刘文介在金石文化领域的建树,无疑将成为尚待深入的重要学术课题。来源光明日报)
追梦“红学”30年 ( 1 ) 痴心红学的孙宪武( 1 )   本报讯 3月4日,白银市红楼梦学会成立,其发起人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老者在30年的生涯中醉心《红楼梦》研究而一发不可收拾?又是什么动力使其徜徉于《红楼梦》中追梦而笔耕不辍?近日,记者走近孙宪武老先生,了解他痴心于“红学”研究的浓浓情结。   少时着迷《红楼梦》   现年78岁的孙宪武老人原系白银市一所学校的语文教师,曾获省、市多种荣誉和获多项奖励。   3月6日,记者联系到孙老先生时,满头银发的他虽然显得有些疲惫,但又不乏兴奋。看着自己奔走促成的白银市红学会终于“落地”,孙老先生既欣慰又健谈。他说,自己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母亲是一位教师,特别热爱古典文学,这使他从小就潜移默化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   他五六岁的时候,在冬日的夜晚,妈妈和姐姐们围着火盆谈论《红楼梦》。当听到黛玉泪尽而逝时,小小的他竟然在被窝中泣不成声。后来虽然在母亲和姐姐们在问明缘由后的笑闹哄逗中止住了哭泣,但自此以后,《红楼梦》的故事就在其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痴心研究红学   和多数同龄人一样,孙老先生的少年时代也经历了许多困苦。坎坷的生活境遇中,《红楼梦》、《古文观止》、《三剑侠》等古典书籍,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所。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反复咀嚼着其中悲剧的深沉意蕴。此后岁月流转,孙宪武从军,转业,最终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从业于教育战线。   由于教学需要,也为了了解当时国内对《红楼梦》的研究现状,不重复红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孙老先生在当时工资并不高的情况下,订购了几种重要的《红楼梦》学术刊物,如《红楼梦学刊》、《红楼梦研究》,同时加强了对《红楼梦》各种版本、包括脂批手抄本,以及研究性文章的阅读,好准确把握“红学”的最新发展态势,力争选择最佳命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6年孙宪武公开发表第一篇“红学”论文《曹雪芹与唐伯虎》开始,陆续有《“怀金悼玉”别论—兼论〈红楼梦〉主题的二元性》、《用系统方法破译元春判词—兼论贾元妃是〈红楼梦〉的“命运神”》、《林黛玉之哭》、《冬夜寄学人》等“红学”文章见诸于大学学报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其中有些论文被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用,有的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收入《百年红楼篇目精选》,不一而足。新锐的观点,严密的推理,使孙宪武在学者云集的中国红学界逐渐有了名气,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会员。   讲座传播红学   如果说此前的研究是孙宪武对《红楼梦》筋骨的梳理和把握,那么从2000年开始走进大学校园的系列专题讲座,则是他对《红楼梦》广为传播的重要举措。   2000年后,孙宪武被聘为北京民族大学教授,先后任教务处长、东方学院副院长。为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红学教育,他开始在北京民族大学开设了《红楼梦》专题系列讲座。   为此,他编写了近5万字的讲义,其中荟萃了他在《红楼梦》研究中的主要成就,内容包括“曹学”、“红学”史、主题、无名氏续书的得失、艺术手法、哲理品味、人物研究、原型探佚,以及《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三大极致、曹雪芹的历史价值等。讲座不仅受到了文科各专业学生们的欢迎,还吸引了许多理科专业的学生前去听讲。随后,孙宪武又应邀在东方大学城的多个院校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甘肃行政学院等院校进行讲授。   创立红学会推广红学   从参加工作至今,孙宪武一直笔耕不辍,已在国家、省、市等报刊、杂志及相关刊物发表作品约200万字,作品内容包括教育、红学、文学评论、散文、随笔、杂文等,其中已正式出版的红学论著约15万字。近年来,由于年龄和身体关系,孙老返回白银原籍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红楼梦》的普及鉴赏活动。为白银矿冶技术学院大学生开办讲座,在国学讲堂为市民和青少年宣讲文学鉴赏、《红楼梦》赏析等。此外,孙宪武还不时邀请中国红学会有关专家到白银开展红学方面的讲座与交流。   今年3月4日,孙宪武在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支持下,在一些语文教师和市内《红楼梦》爱好者的呼吁下,积极奔走衔接,终于促成了白银市红楼梦学会的创立。   成立当日,大会报名的会员就有80余人。它的成立,无疑对白银乃至甘肃、西北红学的普及推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红楼梦学会张庆善会长特别委托红学会常务理事、集美大学王人恩教授与会祝贺。78岁高龄的孙宪武仅做了个“名誉会长”。对此,他说,《红楼梦》作为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它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如今自己年事已高,能做的就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创立白银市红学会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红学研究门槛,凝聚白银红学爱好者资源,使专业学者与草根爱好者都能有机会和平台更好地加强交流,普及红学,以深化《红楼梦》的普及工作,协助各级学校和街道社区等开展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促进白银红学学术事业更上层楼。
画说红楼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川博开展 3月6日,走进四川博物院(微博)一楼中庭白墙灰瓦的临时展厅,仿若走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秀林翠竹、假山怪石,门洞上还贴着潇湘馆、怡红院等名称。这里正在举办《画说红楼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新年贺岁画展》,从2月4日开展至今,这场新春特展依然热度不减。 几百平方米的展厅里,其实只展出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清代孙温绘制的全本《红楼梦》画册,共计23册,画作230幅,绢本,工笔设色,仅人物就有3700多人。 由于每幅画心横76.5厘米,纵43.3厘米,为了方便游客观赏,所有画作都被独立装裱,配以《红楼梦》小说章节内容,按顺序挂在展厅。黛玉入贾府、宝黛相会、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庆寿……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被一幅幅画作娓娓道来。楼台亭阁、花卉树木、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家具陈设及博古杂项……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跃然纸上。 这本系统反映《红楼梦》小说全貌的画册,是清代画家孙温用36年的时间绘制的,包含了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等3大画科,被红学专家认为是清代所作关于《红楼梦》篇幅最多的绘画作品。该画册2004年在国内首次展出时,即引起轰动,被专家誉为研究《红楼梦》流传史和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资料。由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人物服饰、室内布景、室外布景均参照该画册设计制作的。
感怀《十公图》   刘亚谏 《十公图》是在大八尺整幅宣纸上画成,画中“十公”为近年来逝世的文化界、艺术界的大师,其中包括赵朴初、启功、史树青、季羡林、王世襄、张仃、吴冠中、周汝昌、徐邦达、罗哲文先生。 大师们生前经常举行雅集,如果把他们画在同一画面中,让十位老人相聚于山石美景之中,岂不更有艺术趣味。 意在笔先。画之前我反复构思,既要彰显个性,又要互相呼应。怎样才能生动表现大师们的精神风貌? 我沉浸在对他们的回顾及画意构图之中。似乎见到赵朴初在荷花丛中,望着我微笑;记得到京城春秀路徐邦达先生家中,老人慢悠悠地鉴定古画;多次去史树青先生处,他为我的诗书画集《岁月如梦》作序,并题字;季羡林先生一边爱抚他的小猫,一边讲述古籍书画收藏的逸趣;王世襄先生寓学问于玩乐之中,在花鸟虫鱼中觅得天机;多次见罗哲文先生,其高风亮节令人崇敬,对我的诗书画作品,他题词以鼓励;周汝昌先生双目充满着灵慧之光;我喜画焦墨山水,张仃先生的焦墨技法使我受益匪浅。 我画十位老人,或立或坐,或动或静,聚会于山水花木之间,力求使观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人物安排上,做到画面有聚有散,错落而随意,尽量表现自然随性。王世襄先生喜欢养鸽,从他手中放飞鸽子,画面显得活泼而灵动。徐邦达先生精于鉴定,罗哲文先生热爱摄影,在画面安排上,我力求自然地表现其特点。 为公众人物造像,不仅要形准,更要神似。我力求把握其精神气质,画出他们崇高、智慧的气质之美,在似与不似中寻求最佳点。图中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除以几本书点缀外,以伸手抚逗鸽子表现学者热爱生活的雅趣;而季羡林先生,抱小猫而快乐,体现老人的大爱情怀和平常心态;张仃先生稳坐石边作画,隐含着他坚守中国画“笔墨底线”的执著;吴冠中先生翘首作画,表现他不断追求的探索精神。 景物布局,紧扣颂扬大师的主题,以松树坚石,表达大师们精神风范万古长青;梅、兰、竹、菊四君子,喻义十老美好品质;水仙以示书香仙寿;荷花乃佛花,为赵朴初先生所钟爱。几杯清茶,幽香飘然,以表君子之交;一弯溪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亦增加画面的清雅和动感。
大师王蒙来汉辣评“红楼”称王熙凤擅长“单口相声”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肖捷 李俊杰 他当过文化部部长,也荣获第十三届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等多项荣誉,他敢说话,说真话,年届耄耋仍活跃于文学舞台,他,就是著名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 昨日,王蒙做客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辣说红楼。他对《红楼梦》的政治和人物格局的评说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妙语录 贾母爱听王熙凤说“单口相声” 王蒙曾著书对《红楼梦》进行独特解读,而昨日讲座中,老到冷静的“王氏幽默”,也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说到人物性格,王蒙评价王熙凤“是贾母的宠臣”,“因为她常给贾母说‘单口相声’,所以贾母常说王熙凤是‘猴儿猴儿’,就像自己养的猴儿逗自己开心。” 说到处世方式,王蒙比喻“王熙凤是鹰派路线,平儿是鸽派路线。” 而说到宁国府的格局时,王蒙用现代观点评价“宁国府有财政危机、文化危机、管理危机”,“秦可卿去世后,他们连个能主持丧事的都没有,只好搞‘智力引进’请来王熙凤。”    妙观点 刘心武对“红楼”属“趣味性研究” 讲座过后,有读者问到王蒙如何看待刘心武评《红楼梦》,王蒙表示“我个人认为属于趣味性研究”。 王蒙说,刘心武的解读是对《红楼梦》背后故事的揭秘,他说,外国有人专门研究《圣经》里的密码,说能预测不少政治事件,还请来了情报局的密码专家。“这让人很难抗拒诱惑”。 但王蒙也肯定刘心武的有些观点很有价值,“一是秦可卿怎么看也不像是孤儿院的孩子,贾府不可能随便找个儿媳妇,这个我比较认同;二是元春死得很冷淡,丧事办得很简单……这是刘心武先提出来的。”
网帖称《红楼梦》后30回遗稿被发现引热议 大江晚报讯 《红楼梦》后三十回遗稿惊现芜湖?1月30日,芜湖中江论坛出现一则帖子,称据没有公开的消息,《石头记》(《红楼梦》)遗失的后三十回遗稿现于芜湖。此帖一发,好似投石入湖,在论坛里引发多人“围观”和热议。那么,这则帖子从何而来,是真是假? 《红楼梦》遗稿惊现芜湖? 昨日,记者在该论坛看到,一名注册网名为“芜湖土包子”的网友,发了一则名为《惊世发现!红楼梦后三十回遗稿发现于芜湖》的帖子。帖子中称:“近日,据没有公开的消息,石头记遗失的后半部三十回,在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馆被意外发现,经过整理,基本保留了27回,另有3回残缺,手抄本,在后30回遗稿中,基本确证了现在通行普及本后40回的荒谬。也基本确证了红学研究的成果,贾宝玉确实出家了,但是到了太虚幻境和绛珠仙草证了木石前缘,两人分手,贾宝玉回复青埂峰变成石头。王熙凤在被休后返回金陵的路上被柳湘莲的强盗同伙劫走,不知所踪。林黛玉死后被王夫人以女儿痨为由火化掉,骨灰装进一个小木棺送回苏州老家埋在梅花岭上。贾环和赵姨娘得势,比贾珍还坏。等等……此次发现还有待国家有关部门确证,将对红学研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记者还留意到,网友“芜湖土包子”特地在帖后标注了内容的来源——“转自布衣书局”。 此帖一出,引发多方热议。记者看到,众多网友随后跟帖。“重大发现!”“期待真假!”“真的假的?”“趣闻,且不评论真假。如果最终认定是真迹,那就不得了了。”对于这则帖子,大部分网友都在惊讶之余表示冷静,多数人期待由官方出面回应,以鉴别消息的真假。 安师大:经查无此事 那么,这则帖子是确有此事,还是空穴来风?对此,记者昨日也进行了了解。 记者昨日找到了该帖的最初出处——布衣书局。据悉,网上的“布衣书局”为古旧图书销售网站。原始帖发表于2013年1月29日,该帖名字后面已被管理员在括号中标上“已经证实为虚假消息”。记者发现,原始帖的内容与转帖内容一致,其后同样引发诸多回帖。帖子发布当天,一名叫“江南小月”的网友自称是“安徽师范大学古籍部工作人员”,就跳出来对帖中内容予以驳斥:“现郑重在此申明,遍查本馆目录,并未收藏有楼主所说红楼梦遗稿。请各位不要轻信谣言,不要传播谣言,不要因此而影响正常的学术研究。” 但是,即便当天已经出现上述的辟谣跟帖,记者仍发现,“安师大发现红楼梦后三十回遗稿”的帖子还是被不少网友在一些论坛或微博疯转。昨日上午,记者联系到安徽师范大学工作人员向其求证。该名工作人员表示,“图书馆这两天已经接到一些媒体的采访电话。”对于网上流传的这则消息,工作人员断然否认,回复说:“经过核查,并没有此事。”(李婷维 实习生 赵德丽 罗安琪)
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只看楼主 收藏 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中国网1月7日讯(记者苏娜) 2013年1月6日,“2012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艺术造像”盛典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会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长李蒙,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刘兰芳等领导为20位获奖的油画、国画家颁发了“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艺术造像全国提名创作奖”奖章和证书。同时获奖画家们创作的十位已逝文化艺术大师:赵朴初、启功、季羡林、周汝昌、张仃、吴冠中、王世襄、史树青、罗哲文、徐邦达的20幅巨幅画像在宽敞明亮的全国政协礼堂三楼会议大厅亮相展出,这是目前国内首次由当代艺术家为先贤集体造像。 这次主题为“向经典致敬、为大师画像”的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由中国西部发展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办,来自大西部的云南省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人民政府和《收藏界》周刊共同承办的。在全国范围内提名了30位擅长人物创作的国画、油画艺术家,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悉心创作,最终达到入选要求。本次活动组委会艺术鉴赏专家组给予的评语是:艺术视觉独到,绘画语境新颖,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充满文化智慧的大师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据悉,获得此次全国提名创作奖的十位油画艺术家分别是:徐唯辛冉劲松 周武发 潘皓 张谧诠 王立则 柯萍 董星光 张继双 李国华。获创作奖的十位国画艺术家是:孟喜元阎正 蒋为民 张伟 朱玉成 王奇寅 刘亚谏 李人毅 李锛 胡晓幸。 我们了解到,主办方精心策划的本次活动是收藏界在全国范围内第五次盘点年度人物,前四届2007-2011年度,先后有冯骥才、张贤亮、何鸿燊、罗哲文、马未都、陈丹青、樊建川、王刚、陈丽华、范曾等上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影响,受到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前几届不同的是,本届以近几年陆续逝世的影响中国收藏界的文化艺术大师为主题,从而唤起人们对经典的敬畏之心,怀念之情,激发后人传承发展经典文化之精髓。
和县剪纸传人徐石生 剪刀剪出《红楼梦》 徐石生和他的剪纸《红楼梦》 和县昭明巷深处,葱郁梨树下,便是剪纸大师徐石生的临时住处。满头银发,个子中等,戴着一副眼镜,拄着一根拐杖,脸上写满人生沧桑。 13岁时喜欢上了剪纸  祖籍天津的徐石生,5岁时,随父母来和县定居,13岁那年, 徐石生在父亲被打成右派时,家里贫困便辍学,他住在镇淮楼旁,无所事事便四处转悠,无意间,看到民间老艺人拿着剪子剪纸,剪挂笺、剪鞋样时,他就看着,不知不觉喜欢上剪纸,回家拿起剪子剪纸,从此与剪纸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文化馆经常组织举办剪纸学习班,这期间,他与全县剪纸界的同行切磋技艺,交流体会。1974年,他的一幅剪纸《颗粒归仓》参加由安徽省政府举办的展出。但这一次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省展,感到自己得到同行认可,非常激动。 “1988年9月我加入中国剪纸学会。”徐石生说起此事,非常自信。那时,他和他的学员所创作的“和县剪纸”已经蜚声省内外,1982年,《安徽美术丛刊》编辑部特为和县出了一本《和县剪纸》专辑,而全省能享受此等待遇的只有3个县区,和县是唯一的一个县。  剪纸兼有南北的特点 和县地处长江之滨,文化底蕴深厚,“和县剪纸”融南北之大成,兼豪放婉约之美。“北方剪纸,风格粗犷豪放,动剪子多,南方剪纸,婉约清秀,动刀子多,"和县剪纸",介于两者间,它是在以往剪挂笺、剪绣花粗放式基础上不断精雕细琢发展变化的。”徐石生将家乡的名山大川、人物历史和传世名著作为选题创作作品,如西梁山、镇淮楼、陋室、香泉湖、驷马山、江边雪景等“和州六景”剪纸;霸王举鼎、虞姬自刎、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物诗句剪纸;《陋室铭》、《红楼梦》、《清明上河图》等传世经典剪纸,他的作品,豪婉兼具。 翻开《中国民间剪纸史》,一张《中国民间剪纸分布示意图》,安徽和县、阜阳、芜湖和宣城四个县区赫然在上,和县是图上标注的安徽唯一民间剪纸县。徐石生常与北京、 沈阳、湖南、福建等大江南北的剪纸人电话切磋。他还阅看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刊会报《中华剪纸》、《剪纸艺术》,博众家之长。 一心一意想传承剪纸技艺  徐石生至今获得的剪纸获奖证书不计其数。面对荣誉和成就,徐石生淡然一笑:“这些都没意思,应看淡它。我没其他爱好,只图个清静,做自己喜欢做的。”他说。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和县剪纸”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他说:“我真希望有一处文化街,这样可安心在那剪纸,一心一意传承这门技艺。
《红楼梦》主创25年聚首 《中国文艺》周末巨献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栏目周末版录制了《红楼梦25年再聚首——红楼不了情》专场,节目将在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上下两集。《红楼梦》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作者曹雪芹花了十年功夫写成,增删五次。它陆续被翻拍成电影、京剧、电视剧。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可谓是电视剧中的经典之作。本次的特别节目以87版红楼梦的歌曲作者王立平为主要线索人,以欣赏和解析《红楼梦》的音乐为主,全场深入话题为宗旨,配合相关纪实性质的短片,用王立平等人真实的人生经历、创作故事、以及《红楼梦》音乐二十五年来的影响力和相关人物对《红楼梦》的难了情缘,深层次欣赏《红楼梦》插曲的心境。除了能够再次欣赏到87版《红楼梦》电视剧经典的歌曲外,王立平还讲诉了他个人和红楼梦的缘分、他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高见、以及他自己一生难了的《红楼梦》情结。 在本次周末版中,众多87版《红楼梦》的主创人员加入了录制,如导演王扶林、编剧周岭、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等等。因为有这些主创人员的加入,也使得本次特别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也必将再次唤起人们对经典作品的回忆。 节目播出时间:《中国文艺》周末版 2012年12月30日(上集) CCTV4 18:15 2013年1月6日(下集) CCTV4 18:15
品红楼世界的禽类菜 戴萦袅 喜欢《红楼梦》,对于书中描绘的各种美食也烂熟,不过对于人们津津乐道的茄鲞这道菜,我是没什么爱的,感觉那是空闲得百无聊赖的人想出来的菜谱,不过是多弄上几只鸡,多晒几次,多蒸几次罢了。其实这些食材若是煨一两次还称得上是“调鲜”,但煨了多次,鸡汤把茄子的鲜香都盖住了,且这样的一道菜,去了皮的茄子色泽单调,既不算美观又不清鲜,应是油腻腻的,实在算不上珍馐。就像刘姥姥的笑话,乍一听来是惊艳的,细细想来是无趣的。 书里的莲蓬汤倒还有些意思,但不过是宋代梅花汤饼的翻版,作了些小改动,用上了银模子,显得高贵些罢了。王熙凤说这道菜不过是“借了点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想来就是升级版的“猫耳朵”,无甚大意趣。 我比较看好的是书里提及的“酸笋鸡皮汤”和“虾丸鸡皮汤”,当然这喜欢里藏着本人的怀旧情感。虾丸是我小时候常吃的菜:当时我挑食,家母就把海虾切碎剁泥,拌上鸡蛋清,搅上劲,用小勺子刨出一个个淡粉红的小球来,像下圆子似的下到水里去。家母厨艺高明,味道之美自不用多言,不过新鲜的虾是怎么做都不会太难吃的食材。所以读到书中柳家的所制虾丸,想象中那些虾丸也如童年记忆里的美食一般,变得格外筋道鲜润。 不过我最憧憬的倒不是虾丸,或是醒酒消食的酸笋,而是这道菜中的鸡皮其实很多人是不吃鸡皮的,但红楼世界里所用的鸡皮应该是特殊的。 《清稗类钞》里记载,苏州的富户们“鸡有但用皮者”。虽然《清稗类钞》记的是各类奇闻杂谈,但倒也准足,当时确是有这专供富人的鸡,这些鸡不喂食虫子,据说吃了虫的鸡会长膘,皮就不好吃了,也不是单单喂些五谷杂粮。我倒是想弄清这些专供富人吃的鸡究竟是如何饲养的,可惜翻了不少清人笔记,甚至一些府志,都没看到这种特别的鸡的饲养方法。  不过作为可以和酸笋、虾丸相配的食材,又是贾宝玉所爱的菜,这鸡皮必然是清新爽口中带一点爽脆滑润的质感的,若是炖得黏乎乎的,宝玉见了肯定不会“痛喝两碗”…… 红楼世界中,贾府的厨子还是很善于处理禽类菜肴的,许多禽类菜肴的做法倒是精致得紧,比如食鸡喜好用皮、油和汤汁做文章,吃鹅用鹅的油脂和胸脯,吃鸭子用酒酿蒸去了鸭子的骚味,酒酿又称得肉味香甜,而对鸽子,更偏重用鸽子蛋。贾府里吸引我的食物,不是昙花一现的新奇花俏的名称,而是看似普通,却费了心思的道道菜肴。
醉在吴地人家红楼宴 红楼代表着大户人家最精致的厅园,最繁华的美肴,最盛情的礼遇……金陵古都高档餐厅很多,但是以《红楼梦》为主题,带饕餮之客们回味经典却独此吴地人家一家。在画廊般雍容华贵的餐厅当中,身临其境体验晚清名门闺秀的钟鸣鼎食,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置身金陵繁华地 吴地人家南京店位于南京第一商圈——新街口商业区,以千古奇书《红楼梦》为主题,通过对红楼人物、红楼典故和红楼菜肴的深度挖掘,让宾客尽情体验大观园的极尽繁华以及贵族世家优雅的生活方式。酒店营业面积近4000平方米,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 酒店拥有2个豪华宴会厅,内外通透,视野开阔,装修采用江南大家宅院的风格,以红、黄为主色调,高贵中凸显大气。雕花木门、圆月拱门则流露出江南的细致温柔。酒店共有24个包厢,并依照“大观园”进行风格化的布局和装饰,每一个包厢都有一段故事,或以大观园典故为名。 精致美肴贺新岁 各种红楼美肴热订在吴地人家的年夜饭当中,还特配了各式精致礼盒,方便款待心中贵客。在菜肴上,吴地人家更是对红楼美食进行了细致挖掘,并结合苏帮菜特色,打造了惊觉齿间的红楼盛宴。例如招牌菜宝玉凤尾虾斗,是用凤尾虾斗做主料,蛋清做辅,晶莹剔透的虾仁盛放在一只切割成花形的橙子里,再插上一片绿叶点缀,视觉的完美让人不忍下筷;大观园梅香鸭的典故来自于俏湘云醉卧芍药,本道菜色采用上等陈酒酿,选取整鸭中肉质最好的部分,蒸到酥烂入味。
中国科学报文章——《目送》 花开花落,春去冬来 2012年,一些我们喜爱的文艺名人离我们而去。再耀眼的星辰也注定会陨落,但有他们留下的作品和角色作为我们最好的回忆,有精神长存。在这个时刻,让我们目送他们的背影,回望他们的生命脚步,感知他们的心灵旅程。陈传熙 指挥近600部电影音乐 陈传熙(1916.5~2012.1) 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陈传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许多电影影片剧终时,银幕上最终显现的是陈传熙的大名,他是上海电影乐团指挥。 陈传熙至今已为近600部影片配乐并指挥演奏,如故事片《林则徐》、《聂耳》、《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等,美术片《牧笛》、《渔童》、《金色的海螺》、《大闹天宫》等,以及一些科教片和电视剧。他实践经验丰富,只要看到总谱,就能根据影片的长度准确判定乐曲的节奏时值,使乐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配乐任务,被誉为在银幕上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指挥家。 在陈传熙任职上海交响乐团指挥5年的时间里,更是成功地举行了60多场音乐会。将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聂耳、冼星海等古典和现代中外作曲家的风格各异的交响乐、交响诗和协奏曲等经典作品一一带给中国听众,为音乐传播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传熙说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大成就,说来一切都很平常”。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平常”的老人,他的名字早已定格在几代人的脑海中。 陈传熙,和长春电影制版厂的尹升山一样也是中国电影出现名字最多的指挥家。音乐永存银幕。——申志远(媒体人)
职场也是红楼梦 商场风云变幻,有如战场,因此需要以《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作为借鉴,从小说情节,领悟到一些应变之道。从内部看,企业也像是个大家庭,纵然并非“家族企业”,企业里成员由于利润合享,也就荣辱与共,有时说不定比真正家族成员更为亲密。由此看,描写家族关系极细腻的小说《红楼梦》,可能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红楼梦》的大观园里,楼阁连绵,场面可观。在经营上,应该算有相当规模。辈分最高的贾母,相当于企业董事长,平常不太讲话。一旦讲话,就必须句句遵从,执行到底。主事的贾政,是个称职的总经理,作风尚称稳健,只是不太具备开疆辟土的大魄力。 小说主角贾宝玉,大概是一个初出校门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小说情节,就是以他为出发点,来观察企业里的新奇万象。贾宝玉年纪虽轻,但能力不错,且愿学习,并非所谓“草莓族”。年轻人好奇心重,他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里众多年轻女同事身上,甚至称之为“十二金钗”。 十二金钗当然各有特色,平日争妍斗丽,笑语如珠。她们的火星文简讯层出不穷,并且首创“网络昵称”,如怡红公子、潇湘妃子等。其中最杰出的是财务部的王熙凤,昵称“凤姐”,虽然年过三十,依然容貌艳丽,办事精明,公司上下,一致赞赏。有几位女同事,后来和贾宝玉演绎出办公室恋情,特别是关系企业转来的林黛玉,学识不错,却弱不禁风,在职场激烈竞争中,真不知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大观园的现有规模,除了源于创业先辈努力,以及关系企业结盟之外,还有特殊官商关系。贾府大小姐“元春”,不但嫁入首富豪门,并且是第一家庭。 红楼职场的男性成员,有像贾琏那样意气轩昂的经理人物,却没有太多实质贡献。也有像薛蟠那样,只会虚张声势。甚至有像贾瑞那样,时有骚扰女同事的意图。 长期的养尊处优和复杂变化,终于导致了红楼的衰败。推究其中主因,是红楼中人在繁荣时刻未能培养专业,积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文采不彰,武功未显,空有庞大的公关费用,人脉关系其实并未能稳固。 红楼的美好时光,很像今日一些企业的盛况。红楼的衰败,也像今日某些企业的坠落。 《红楼梦》的作者和主角,从红楼的兴衰,悟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无常,得到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结论。有些人从职场的变幻起伏,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企业荣景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春梦,了无痕迹。然而企业虽有危机,却也有转机,只要加强实力,并且具备危机的应变转型能力,好虽然不一定更好,却也未必就会“了”。 其实,《红楼梦》的作者虽经历了种种变故,但他的际遇却造就了一部不朽的名著,令天下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心情故事。或许,他也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另一种“核心价值”。
超豪华版《红楼梦》今晚粉墨登场 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已经开始入戏 黄金一代 昨天,“黄金一代”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乘坐高铁从上海来到杭州,准备今晚在省人民大会堂开唱。不到一个小时的旅程,比起她们当年从浙江转战到上海的时间可短了不少,她们都表示,“以后可以多往杭州跑跑”。 对演出极为认真的三位名角,在演出前都有各自的习惯。不要以为演员们开演前的准备只是化妆师和造型师的事,即使是再熟练的戏,都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样演起来才有 把握”。 怎么吃怎么睡,都有讲究 之前在“黄金一代名角见面会”上,单仰萍就说过,演林妹妹前会减肥,等演完了再放开吃一顿去演孟丽君,因为穿着蟒袍的孟丽君对身材要求可没那么多,甚至稍微胖一点更能撑起戏服。话虽如此,之前演《孟丽君》时,单仰萍比其他演员提早了一个小时来到现场,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开始化妆、梳头、穿戴,“饱吹饿唱,这是我在演大戏前的习惯”。况且,“《孟丽君》这场戏我几乎要唱满全场,而且整出戏有将近三个小时”。当其他演员化妆时,她已经在一旁开嗓,等待着上台表演。 与单仰萍不同,钱惠丽的习惯是“吃了东西才有力气”,即使是化妆间隙简单的盒饭,她也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当然,不必吃到十成饱,七八分刚好可以给“宝哥哥”带来最实际的效用。 章瑞虹在上台前的习惯是睡觉,“休息好了一切OK”。在每一场演出前,舞台上生龙活虎的“章二爷”都会默默消失一阵,红楼团的演员们都知道,这时候千万不要打搅“二爷”,不然“后果很严重”。睡足了,章瑞虹就会精神抖擞地做准备,同时指挥大小事务。至于护嗓,吃得清淡些便可以,团员们都遵循着除演出以外,一切从简的习惯。
吴地人家,一场怡红快绿的繁华 金陵古都高档餐厅很多,但是以《红楼梦》为主题,带饕餮之客们回味经典却独此吴地人家一家。在画廊般雍容华贵的餐厅当中,身临其境体验晚清名门闺秀的钟鸣鼎食,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吴地人家南京店位于南京第一商圈新街口商业区,以千古奇书《红楼梦》为主题,通过对红楼人物、红楼典故和红楼菜肴的深度挖掘,让宾客尽情体验大观园的极尽繁华以及贵族世家优雅的生活方式。酒店营业面积近4000平方米,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 步入店内,尽是一派雍容华贵之气,宛若走进了曹公笔下的大观园。酒店拥有2个豪华宴会厅,内外通透,视野开阔,装修采用江南大家宅院的风格,以红、黄为主色调,高贵中凸显大气。雕花木门、圆月拱门则流露出江南的细致温柔。酒店共有24个包厢,并依照“大观园”进行风格化的布局和装饰,每一个包厢都有一段红楼故事,或以红楼女儿命名,或以大观园典故为名,身在此间,恍若梦回红楼。 在菜肴上,吴地人家更是对红楼美食进行了细致挖掘,并结合苏帮菜特色,打造了惊觉齿间的红楼盛宴。例如招牌菜宝玉凤尾虾斗,是用凤尾虾斗做主料,用蛋清做辅,晶莹剔透的虾仁盛放在一只切割成花形的橙子里,再插上一片绿叶点缀,视觉的完美让人不忍下筷;姥姥鸽蛋炖盅当然跟刘姥姥有关,刘姥姥出身农家,因此汤也显清淡,碧绿的青菜与红萝卜在清汤中浮沉,尽显鸽蛋的天然鲜美;大观园梅香鸭的典故来自于俏湘云醉卧芍药,本道菜色采用上等陈酒酿,选取整鸭中肉质最好的部分,蒸到酥烂入味。最妙的是,每道红楼菜品的旁边还配有栩栩如生的红楼人物面塑。 目前,吴地人家红楼梦主题精致餐厅年夜饭温情热订中。大观园厅每位150元起,主题包间1880元起,承接年夜饭,以及公司年会、生日宴、婚宴等。酒店定期有艺术表演,华丽文雅的昆曲,清新淡雅的古筝,古朴生动的评弹,让您在享美味的同时,感受一场怡红快绿的繁华,也为您的宴会添色。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