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方斋主
却方斋主
关注数: 9
粉丝数: 55
发帖数: 2,219
关注贴吧数: 33
道体之完美! 我做了个梦,在梦里有我,还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有房屋街道,有花草亭园,有蓝天白云,也有高山溪涧,有森林鸟兽,也有碧绿田园。当我醒来,才知是梦。梦里的一切全是我的化现,我的梦境。在现实世界里,也有我,还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有房屋街道,有花草亭园,有蓝天白云,也有高山溪涧,有森林鸟兽,也有碧绿田园。当我觉醒,才知如梦。现实的一切全是道的化现,道的世界。我的梦境,梦境变化无常,而我不变,故梦境为虚,我为实!道的世界,世界变化无常,而道不变,故世界为虚,道为实!我是实,道亦是实,故知我即是道,道就是我。我者实性也!实性,不生不灭,不变不异,化现宇宙,弥论十方!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佛陀说:法身常恒,无所不遍。唯识所现,唯心所变。基督说:神创造世界,我就是!我们又谁不是呢?
给大家的见面礼——痛苦是怎么来的? 善事,事物不自说我是善,这是人们头脑的概念,说那是善事。 恶事,事物不自说我是恶,这是人们头脑的概念,说那是恶事。 美与丑;对与错;好与坏;......这些都是人们头脑的概念,对事物所贴的标签呀!众人怎么把这事给忘了呢?是我们的概念,我们给起的名,我们强给它贴的标签呀!是我们的妄想啊!!!不是吗?是思维呀,思维就是妄想啊!那凡夫呢?妄上更起虚妄,取“美”而舍“丑”,就“善”而远“恶”,追求“成功”而嫌弃“失败”....追求事物的一端,而排斥另一端。万事万物,概念是对待而生的,没里哪是外?无上下无名!所以说呀,阴阳为一体,善起恶相随,求乐必遇苦。追求快乐,它的真相是,就是在追求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是——概念(而生分别心)——是这个痛苦的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我们没有提出质疑,就接受了,故受诸苦。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切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它都是妄想的产物,都是垃圾,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是价值观与世界观创造了一切的欲望!使我们不能自然安宁的生活,造成身心病痛,不是这样吗???
见面大礼——痛苦的起源! 善事,事物不自说我是善,这是人们头脑的概念,说那是善事。 恶事,事物不自说我是恶,这是人们头脑的概念,说那是恶事。 美与丑;对与错;好与坏;......这些都是人们头脑的概念,对事物所贴的标签呀!众人怎么把这事给忘了呢?是我们的概念,我们给起的名,我们强给它贴的标签呀!是我们的妄想啊!!!不是吗?是思维呀,思维就是妄想啊!那凡夫呢?妄上更起虚妄,取“美”而舍“丑”,就“善”而远“恶”,追求“成功”而嫌弃“失败”....追求事物的一端,而排斥另一端。万事万物,概念是对待而生的,没里哪是外?无上下无名!所以说呀,阴阳为一体,善起恶相随,求乐必遇苦。追求快乐,它的真相是,就是在追求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是——概念(而生分别心)——是这个痛苦的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我们没有提出质疑,就接受了,故受诸苦。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切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它都是妄想的产物,都是垃圾,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是价值观与世界观创造了一切的欲望!使我们不能自然安宁的生活,造成身心病痛,不是这样吗???
见面大礼——痛苦的起源! 善事,事物不自说我是善,这是人们头脑的概念,说那是善事。 恶事,事物不自说我是恶,这是人们头脑的概念,说那是恶事。 美与丑;对与错;好与坏;......这些都是人们头脑的概念,对事物所贴的标签呀!众人怎么把这事给忘了呢?是我们的概念,我们给起的名,我们强给它贴的标签呀!是我们的妄想啊!!!不是吗?是思维呀,思维就是妄想啊!那凡夫呢?妄上更起虚妄,取“美”而舍“丑”,就“善”而远“恶”,追求“成功”而嫌弃“失败”....追求事物的一端,而排斥另一端。万事万物,概念是对待而生的,没里哪是外?无上下无名!所以说呀,阴阳为一体,善起恶相随,求乐必遇苦。追求快乐,它的真相是,就是在追求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是——概念(而生分别心)——是这个痛苦的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我们没有提出质疑,就接受了,故受诸苦。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切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它都是妄想的产物,都是垃圾,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是价值观与世界观创造了一切的欲望!使我们不能自然安宁的生活,造成身心病痛,不是这样吗???
问曰:心神不宁怎么办?——子曰:仁则安。 答曰:心神不宁怎么办?这就是心神的呼救!心神在告诉你,她很不爽!那什么是心神呢?呼救的就是啊!就是本来的你呀!你被什么捆绑住了呢?那还是你最知根知底呀!——这绳锁不外就是1:过去心(不忘过去的伤痛与兴奋)2:未来心(对未来的操心——想排斥伤痛而追求快乐)。因此,你怎么能安住在当下呢?你必有强烈的排斥与追求什么事物。一个没有追求欲望的人,她自然安宁!乐天知命! 不宁怎么办?在内心揪出你的一切(一切啊哦)排斥与追求,知道是它让你那么的苦,它一在心里呈现,你就发现它,看着它的运作,逐渐的,它就失去了力道。你是主人它是贼,主人看到贼,贼必隐去! 最重要的是#时时创造别人的安宁!# 你若总给别人带来不宁,你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
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 四眼罗 那你讲讲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佛要我们布施?要有慈悲心? 斋主答曰:善哉!问也! 行善?布施?慈悲心?——就是因为你要行善、你要布施、你要慈悲心才出生的恶行、吝啬、无体谅心哪。因为你“要行”,这不是有为吗?因为“你要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你在“学”佛菩萨的样子,也就是在“学”圣人君子的样子,它是强制行为,是有为法,它是用力行为。宇宙是一种平衡的运作过程。你用力,你能用力多久?一支笔很轻,你攥在手里,你看你能攥多久,你能攥一个月、两月、三月,你必须有撒手的一天,不然,你的手会废掉。强制行为,它必需有停下的一天,那停下“善”,它必须用“恶”来平横自己,因为善恶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两端,有手心,它必有手背,正面没了,反面也不存在了。有阴必有阳,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只有一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故老子说,善出来了,恶也就出现了,就是此意。若有只有一端的事,那也只是你妄想出来的。 所以,古德说,“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三生怨就是:你此生行善,第二生得福报,有财势,你必然做恶,那第三生定入恶道。你可以观察呀,如今有多少为富而不仁之人,就象陈水扁一样。你是不是很诧异,他品行那么恶劣的人,老天爷为什么给他那么大的权势,那是他上一辈子积极行善的果啊。不提高内心的品质,你看多可怕。 所以,积极行善它是魔法,是有为法,它不是佛陀说的,它是天魔的法,而贴上佛的标签,所以叫末法呀!末法魔法也! 佛法是无为法,是天真本然的行为,自性具足一切灵性功德,它不是修炼出来的,修行只是看透了,我们的心受到了外来概念的污染,造成我们那么多的思维,而产生追求与排斥,就与本性脱离了,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你若能看的这么深,你自然会观照你的念头,逐渐的执着自然慢慢消失。你就到家了。佛的内心没有善呀、布施呀、慈悲呀等等这些所谓善的概念。善的概念都没有,那恶的概念就更没有了。他内心没有任何的概念,只有如此,他才有能耐不被一切的外境所干扰,宁静而祥和呀!你生闷气,你恐惧,那是外境不如你意呀,意是概念的运作呀,概念都是对错、得失吗,造成你的取舍心,我只要利而不要弊,怎么可能达到呢,因为利弊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啊!你出生了,你一定会死的。你得到什么,你早晚会失去它。你得利益,弊端在等着你。什么给你带来了狂喜,那它也同时给你携来了狂悲。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意思。佛陀是用概念,但不被概念所用;用思维,但不被思维所用。若不用概念,佛陀怎么说法呀?佛不说法,那众生就没有出离痛苦的机会啦!
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 四眼罗 那你讲讲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佛要我们布施?要有慈悲心? 斋主答曰:善哉!问也! 行善?布施?慈悲心?——就是因为你要行善、你要布施、你要慈悲心才出生的恶行、吝啬、无体谅心哪。因为你“要行”,这不是有为吗?因为“你要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你在“学”佛菩萨的样子,也就是在“学”圣人君子的样子,它是强制行为,是有为法,它是用力行为。宇宙是一种平衡的运作过程。你用力,你能用力多久?一支笔很轻,你攥在手里,你看你能攥多久,你能攥一个月、两月、三月,你必须有撒手的一天,不然,你的手会废掉。强制行为,它必需有停下的一天,那停下“善”,它必须用“恶”来平横自己,因为善恶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两端,有手心,它必有手背,正面没了,反面也不存在了。有阴必有阳,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只有一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故老子说,善出来了,恶也就出现了,就是此意。若有只有一端的事,那也只是你妄想出来的。 所以,古德说,“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三生怨就是:你此生行善,第二生得福报,有财势,你必然做恶,那第三生定入恶道。你可以观察呀,如今有多少为富而不仁之人,就象陈水扁一样。你是不是很诧异,他品行那么恶劣的人,老天爷为什么给他那么大的权势,那是他上一辈子积极行善的果啊。不提高内心的品质,你看多可怕。 所以,积极行善它是魔法,是有为法,它不是佛陀说的,它是天魔的法,而贴上佛的标签,所以叫末法呀!末法魔法也! 佛法是无为法,是天真本然的行为,自性具足一切灵性功德,它不是修炼出来的,修行只是看透了,我们的心受到了外来概念的污染,造成我们那么多的思维,而产生追求与排斥,就与本性脱离了,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你若能看的这么深,你自然会观照你的念头,逐渐的执着自然慢慢消失。你就到家了。佛的内心没有善呀、布施呀、慈悲呀等等这些所谓善的概念。善的概念都没有,那恶的概念就更没有了。他内心没有任何的概念,只有如此,他才有能耐不被一切的外境所干扰,宁静而祥和呀!你生闷气,你恐惧,那是外境不如你意呀,意是概念的运作呀,概念都是对错、得失吗,造成你的取舍心,我只要利而不要弊,怎么可能达到呢,因为利弊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啊!你出生了,你一定会死的。你得到什么,你早晚会失去它。你得利益,弊端在等着你。什么给你带来了狂喜,那它也同时给你携来了狂悲。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意思。佛陀是用概念,但不被概念所用;用思维,但不被思维所用。若不用概念,佛陀怎么说法呀?佛不说法,那众生就没有出离痛苦的机会啦!
老子说呀:善生出来了,恶也就同时显现了。——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四眼罗 那你讲讲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佛要我们布施?要有慈悲心? 斋主答曰:善哉!问也! 行善?布施?慈悲心?——就是因为你要行善、你要布施、你要慈悲心才出生的恶行、吝啬、无体谅心哪。因为你“要行”,这不是有为吗?因为“你要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你在“学”佛菩萨的样子,也就是在“学”圣人君子的样子,它是强制行为,是有为法,它是用力行为。宇宙是一种平衡的运作过程。你用力,你能用力多久?一支笔很轻,你攥在手里,你看你能攥多久,你能攥一个月、两月、三月,你必须有撒手的一天,不然,你的手会废掉。强制行为,它必需有停下的一天,那停下“善”,它必须用“恶”来平横自己,因为善恶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两端,有手心,它必有手背,正面没了,反面也不存在了。有阴必有阳,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只有一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故老子说,善出来了,恶也就出现了,就是此意。若有只有一端的事,那也只是你妄想出来的。 所以,古德说,“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三生怨就是:你此生行善,第二生得福报,有财势,你必然做恶,那第三生定入恶道。你可以观察呀,如今有多少为富而不仁之人,就象陈水扁一样。你是不是很诧异,他品行那么恶劣的人,老天爷为什么给他那么大的权势,那是他上一辈子积极行善的果啊。不提高内心的品质,你看多可怕。 所以,积极行善它是魔法,是有为法,它不是佛陀说的,它是天魔的法,而贴上佛的标签,所以叫末法呀!末法魔法也! 佛法是无为法,是天真本然的行为,自性具足一切灵性功德,它不是修炼出来的,修行只是看透了,我们的心受到了外来概念的污染,造成我们那么多的思维,而产生追求与排斥,就与本性脱离了,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你若能看的这么深,你自然会观照你的念头,逐渐的执着自然慢慢消失。你就到家了。佛的内心没有善呀、布施呀、慈悲呀等等这些所谓善的概念。善的概念都没有,那恶的概念就更没有了。他内心没有任何的概念,只有如此,他才有能耐不被一切的外境所干扰,宁静而祥和呀!你生闷气,你恐惧,那是外境不如你意呀,意是概念的运作呀,概念都是对错、得失吗,造成你的取舍心,我只要利而不要弊,怎么可能达到呢,因为利弊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啊!你出生了,你一定会死的。你得到什么,你早晚会失去它。你得利益,弊端在等着你。什么给你带来了狂喜,那它也同时给你携来了狂悲。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意思。佛陀是用概念,但不被概念所用;用思维,但不被思维所用。若不用概念,佛陀怎么说法呀?佛不说法,那众生就没有出离痛苦的机会啦!
老子说呀:善生出来了,恶也就同时显现了。——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四眼罗 那你讲讲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佛要我们布施?要有慈悲心? 斋主答曰:善哉!问也! 行善?布施?慈悲心?——就是因为你要行善、你要布施、你要慈悲心才出生的恶行、吝啬、无体谅心哪。因为你“要行”,这不是有为吗?因为“你要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你在“学”佛菩萨的样子,也就是在“学”圣人君子的样子,它是强制行为,是有为法,它是用力行为。宇宙是一种平衡的运作过程。你用力,你能用力多久?一支笔很轻,你攥在手里,你看你能攥多久,你能攥一个月、两月、三月,你必须有撒手的一天,不然,你的手会废掉。强制行为,它必需有停下的一天,那停下“善”,它必须用“恶”来平横自己,因为善恶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两端,有手心,它必有手背,正面没了,反面也不存在了。有阴必有阳,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只有一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故老子说,善出来了,恶也就出现了,就是此意。若有只有一端的事,那也只是你妄想出来的。 所以,古德说,“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三生怨就是:你此生行善,第二生得福报,有财势,你必然做恶,那第三生定入恶道。你可以观察呀,如今有多少为富而不仁之人,就象陈水扁一样。你是不是很诧异,他品行那么恶劣的人,老天爷为什么给他那么大的权势,那是他上一辈子积极行善的果啊。不提高内心的品质,你看多可怕。 所以,积极行善它是魔法,是有为法,它不是佛陀说的,它是天魔的法,而贴上佛的标签,所以叫末法呀!末法魔法也! 佛法是无为法,是天真本然的行为,自性具足一切灵性功德,它不是修炼出来的,修行只是看透了,我们的心受到了外来概念的污染,造成我们那么多的思维,而产生追求与排斥,就与本性脱离了,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你若能看的这么深,你自然会观照你的念头,逐渐的执着自然慢慢消失。你就到家了。佛的内心没有善呀、布施呀、慈悲呀等等这些所谓善的概念。善的概念都没有,那恶的概念就更没有了。他内心没有任何的概念,只有如此,他才有能耐不被一切的外境所干扰,宁静而祥和呀!你生闷气,你恐惧,那是外境不如你意呀,意是概念的运作呀,概念都是对错、得失吗,造成你的取舍心,我只要利而不要弊,怎么可能达到呢,因为利弊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啊!你出生了,你一定会死的。你得到什么,你早晚会失去它。你得利益,弊端在等着你。什么给你带来了狂喜,那它也同时给你携来了狂悲。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意思。佛陀是用概念,但不被概念所用;用思维,但不被思维所用。若不用概念,佛陀怎么说法呀?佛不说法,那众生就没有出离痛苦的机会啦!
自然而然的无为,用力去作的有为。 四眼罗 那你讲讲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佛要我们布施?要有慈悲心? 斋主答曰:善哉!问也! 行善?布施?慈悲心?——就是因为你要行善、你要布施、你要慈悲心才出生的恶行、吝啬、无体谅心哪。因为你“要行”,这不是有为吗?因为“你要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你在“学”佛菩萨的样子,也就是在“学”圣人君子的样子,它是强制行为,是有为法,它是用力行为。宇宙是一种平衡的运作过程。你用力,你能用力多久?一支笔很轻,你攥在手里,你看你能攥多久,你能攥一个月、两月、三月,你必须有撒手的一天,不然,你的手会废掉。强制行为,它必需有停下的一天,那停下“善”,它必须用“恶”来平横自己,因为善恶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两端,有手心,它必有手背,正面没了,反面也不存在了。有阴必有阳,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只有一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故老子说,善出来了,恶也就出现了,就是此意。若有只有一端的事,那也只是你妄想出来的。 所以,古德说,“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三生怨就是:你此生行善,第二生得福报,有财势,你必然做恶,那第三生定入恶道。你可以观察呀,如今有多少为富而不仁之人,就象陈水扁一样。你是不是很诧异,他品行那么恶劣的人,老天爷为什么给他那么大的权势,那是他上一辈子积极行善的果啊。不提高内心的品质,你看多可怕。 所以,积极行善它是魔法,是有为法,它不是佛陀说的,它是天魔的法,而贴上佛的标签,所以叫末法呀!末法魔法也! 佛法是无为法,是天真本然的行为,自性具足一切灵性功德,它不是修炼出来的,修行只是看透了,我们的心受到了外来概念的污染,造成我们那么多的思维,而产生追求与排斥,就与本性脱离了,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你若能看的这么深,你自然会观照你的念头,逐渐的执着自然慢慢消失。你就到家了。佛的内心没有善呀、布施呀、慈悲呀等等这些所谓善的概念。善的概念都没有,那恶的概念就更没有了。他内心没有任何的概念,只有如此,他才有能耐不被一切的外境所干扰,宁静而祥和呀!你生闷气,你恐惧,那是外境不如你意呀,意是概念的运作呀,概念都是对错、得失吗,造成你的取舍心,我只要利而不要弊,怎么可能达到呢,因为利弊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啊!你出生了,你一定会死的。你得到什么,你早晚会失去它。你得利益,弊端在等着你。什么给你带来了狂喜,那它也同时给你携来了狂悲。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意思。佛陀是用概念,但不被概念所用;用思维,但不被思维所用。若不用概念,佛陀怎么说法呀?佛不说法,那众生就没有出离痛苦的机会啦!
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 四眼罗 那你讲讲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佛要我们布施?要有慈悲心? 斋主答曰:善哉!问也! 行善?布施?慈悲心?——就是因为你要行善、你要布施、你要慈悲心才出生的恶行、吝啬、无体谅心哪。因为你“要行”,这不是有为吗?因为“你要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你在“学”佛菩萨的样子,也就是在“学”圣人君子的样子,它是强制行为,是有为法,它是用力行为。宇宙是一种平衡的运作过程。你用力,你能用力多久?一支笔很轻,你攥在手里,你看你能攥多久,你能攥一个月、两月、三月,你必须有撒手的一天,不然,你的手会废掉。强制行为,它必需有停下的一天,那停下“善”,它必须用“恶”来平横自己,因为善恶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两端,有手心,它必有手背,正面没了,反面也不存在了。有阴必有阳,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只有一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故老子说,善出来了,恶也就出现了,就是此意。若有只有一端的事,那也只是你妄想出来的。 所以,古德说,“行善三生怨,无为法自然。”三生怨就是:你此生行善,第二生得福报,有财势,你必然做恶,那第三生定入恶道。你可以观察呀,如今有多少为富而不仁之人,就象陈水扁一样。你是不是很诧异,他品行那么恶劣的人,老天爷为什么给他那么大的权势,那是他上一辈子积极行善的果啊。不提高内心的品质,你看多可怕。 所以,积极行善它是魔法,是有为法,它不是佛陀说的,它是天魔的法,而贴上佛的标签,所以叫末法呀!末法魔法也! 佛法是无为法,是天真本然的行为,自性具足一切灵性功德,它不是修炼出来的,修行只是看透了,我们的心受到了外来概念的污染,造成我们那么多的思维,而产生追求与排斥,就与本性脱离了,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你若能看的这么深,你自然会观照你的念头,逐渐的执着自然慢慢消失。你就到家了。佛的内心没有善呀、布施呀、慈悲呀等等这些所谓善的概念。善的概念都没有,那恶的概念就更没有了。他内心没有任何的概念,只有如此,他才有能耐不被一切的外境所干扰,宁静而祥和呀!你生闷气,你恐惧,那是外境不如你意呀,意是概念的运作呀,概念都是对错、得失吗,造成你的取舍心,我只要利而不要弊,怎么可能达到呢,因为利弊是一个事物的两端啊!你出生了,你一定会死的。你得到什么,你早晚会失去它。你得利益,弊端在等着你。什么给你带来了狂喜,那它也同时给你携来了狂悲。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意思。佛陀是用概念,但不被概念所用;用思维,但不被思维所用。若不用概念,佛陀怎么说法呀?佛不说法,那众生就没有出离痛苦的机会啦!
哈!因果历然不爽! 四眼罗难曰 :1:若无概念即为悟道,则精神病者何?白痴者何?2:吾辈凡夫之法,唯择善固执之也。 斋主曰:回1:还真的让你说中了!他圣者★有时★还真的就像精神病者和白痴者★似★的。汝不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丧家犬”?汝不见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之“闷闷”者?“丧家犬”精神病者也,“昏昏”之“闷闷”白痴者也。 回2:吾辈凡夫——用外来的概念自贬,推人为高、为圣,贬己为低,为凡。这就是因果之中的因。唯择善固执之也——就是果,这就是你自认吾是凡夫的果报。因为你是凡夫吗,所以你要唯择善固执之也而成凡夫 ,因果历然不爽!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也,】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孔子说呀,你不天真了,你不自然了,是因为你太聪明了,心里的知识(概念)太多啦!
如是道 迷从何处起,还从哪里灭。本来安稳人,因欲生诸苦。本来无一物,出生渐受污。污即诸概念,分别动念头。此善彼为恶,或丑或为美。灌输诸概念,儒释道皆然(如今)。社会诸教育,也往苦里钻。分别两端有,怎能不受苦。概念是对待,咋能全然爱。爱善即斥恶,取美就舍丑。得善美快乐,获恶丑心焦。此即苦源起,孔老如此教。圣教遍地有,到处请人教。叫你且闭口,小嘴还直翘。善恶自心起,美丑别人教。本来一如体,阴阳不自叫。是你受人惑,随愚乱叫呵。苦源我已说,怎做自琢磨。 回复 @请教书生
如是道 迷从何处起,还从哪里灭。本来安稳人,因欲生诸苦。本来无一物,出生渐受污。污即诸概念,分别动念头。此善彼为恶,或丑或为美。灌输诸概念,儒释道皆然(如今)。社会诸教育,也往苦里钻。分别两端有,怎能不受苦。概念是对待,咋能全然爱。爱善即斥恶,取美就舍丑。得善美快乐,获恶丑心焦。此即苦源起,孔老如此教。圣教遍地有,到处请人教。叫你且闭口,小嘴还直翘。善恶自心起,美丑别人教。本来一如体,阴阳不自叫。是你受人惑,随愚乱叫呵。苦源我已说,怎做自琢磨。 回复 @请教书生
如是道 迷从何处起,还从哪里灭。本来安稳人,因欲生诸苦。本来无一物,出生渐受污。污即诸概念,分别动念头。此善彼为恶,或丑或为美。灌输诸概念,儒释道皆然(如今)。社会诸教育,也往苦里钻。分别两端有,怎能不受苦。概念是对待,咋能全然爱。爱善即斥恶,取美就舍丑。得善美快乐,获恶丑心焦。此即苦源起,孔老如此教。圣教遍地有,到处请人教。叫你且闭口,小嘴还直翘。善恶自心起,美丑别人教。本来一如体,阴阳不自叫。是你受人惑,随愚乱叫呵。苦源我已说,怎做自琢磨。 回复 @请教书生
禁欲,压制欲,它反而越强或者变个模样来欺骗你! 淫欲,可以说是凡夫的最大烦恼,若要解脱自在而成道,必须根除它! 禁淫欲,只是压制欲,你越是压制它,它反弹的力度反而越强,因为它的能量越积越多吗,你必需释放掉它,否则你会崩溃的。那释放只有两种情形:1:自慰或找异性 2:转化成别的欲——追求权势、暴力、金钱、比精进、琴棋书画、鸟兽鱼虫······· 凡夫真的是很可怜,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本欲修行,不得要领,不断欲根,强禁淫欲,岂可得乎。 要想根除淫欲,你必须先要知道淫欲产生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明白淫欲的起源。淫欲来自于性意识,性意识来自于爱贪,爱贪来自于美丑,美丑来自于男女,男女来自于分别心,分别心来自于思维,思维来自于概念,概念来自于社会现实。 也就是说,如此的社会现实,才是淫欲的根。你观察看看,家庭、学校,书刊、媒体、政客、团体、宗教等等,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灌输各种知识概念,知识就是概念哪。你的一切看法、见解都是从知识就是概念出来的。天真的你,被概念污染了。而你又从来不质疑这些概念,以为它是真理,这就是你的道理污染,也称你的自我。是概念造成你的思维分别。然后就区分各种事物,男女美丑就生起来了,我是男的,她是女的,她美她丑,欲望就呈现出来了。你知道吗?你若在净土长大,你不知淫欲为何物,但,你会有无聊,因为你还没有成道。 社会现实,我们改变不了哇,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概念哪,甚至达到内心里面没有概念哪,也就是说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这个我们可以做到啊。内心的概念若没了,分别心就跟着没了,一切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根本没有必要去单独对付淫欲,不管是什么欲,它的本质都是一个。欲望消失了,你就不会追求或排斥任何事情了,如狂风暴雨般的情绪也就消失了。这样你才有能耐在任何环境下,而持有一颗宁静而智慧的心哪,你就达到中庸了,你就成道了。明白这个真理,你还可以继续用概念,还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比如啊,别人骂我,我知道呀,但不会生气。别人夸我,我也知道,但不会兴奋。看到靓妹,我知道哇,只一念而已,一念而不动,没有后面的二念、三念.······一直下去,所以不会有欲望啊。看到狗屎,唔,好臭,一念而已,捂鼻而过。你看,这多安详,多宁静,好美妙呀! 是概念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错就是有为法。是概念告诉你要励志功名,连成佛都是概念,概念就是自我心结的根,一切欲望的根,一切看不顺眼的根,一切痛苦的根。一切思维,举心动念,都是概念的运作,时时刻刻,看到它,观照它,知道它,不受它的干扰,渐渐地,它就消溶了。因为你断了你自我的粮草,粮草就是你的情绪、就是你的惯性、你的习性,自我慢慢就饿死了。自我不见了,就叫无我,就叫证空性,慈悲的本性现前,得大自在,亦名中庸。 这是从彼岸传来的声音!
禁欲,压制欲,它反而越强或者变个模样来欺骗你! 淫欲,可以说是凡夫的最大烦恼,若要解脱自在而成道,必须根除它! 禁淫欲,只是压制欲,你越是压制它,它反弹的力度反而越强,因为它的能量越积越多吗,你必需释放掉它,否则你会崩溃的。那释放只有两种情形:1:自慰或找异性 2:转化成别的欲——追求权势、暴力、金钱、比精进、琴棋书画、鸟兽鱼虫······· 凡夫真的是很可怜,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本欲修行,不得要领,不断欲根,强禁淫欲,岂可得乎。 要想根除淫欲,你必须先要知道淫欲产生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明白淫欲的起源。淫欲来自于性意识,性意识来自于爱贪,爱贪来自于美丑,美丑来自于男女,男女来自于分别心,分别心来自于思维,思维来自于概念,概念来自于社会现实。 也就是说,如此的社会现实,才是淫欲的根。你观察看看,家庭、学校,书刊、媒体、政客、团体、宗教等等,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灌输各种知识概念,知识就是概念哪。你的一切看法、见解都是从知识就是概念出来的。天真的你,被概念污染了。而你又从来不质疑这些概念,以为它是真理,这就是你的道理污染,也称你的自我。是概念造成你的思维分别。然后就区分各种事物,男女美丑就生起来了,我是男的,她是女的,她美她丑,欲望就呈现出来了。你知道吗?你若在净土长大,你不知淫欲为何物,但,你会有无聊,因为你还没有成道。 社会现实,我们改变不了哇,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概念哪,甚至达到内心里面没有概念哪,也就是说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这个我们可以做到啊。内心的概念若没了,分别心就跟着没了,一切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根本没有必要去单独对付淫欲,不管是什么欲,它的本质都是一个。欲望消失了,你就不会追求或排斥任何事情了,如狂风暴雨般的情绪也就消失了。这样你才有能耐在任何环境下,而持有一颗宁静而智慧的心哪,你就达到中庸了,你就成道了。明白这个真理,你还可以继续用概念,还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比如啊,别人骂我,我知道呀,但不会生气。别人夸我,我也知道,但不会兴奋。看到靓妹,我知道哇,只一念而已,一念而不动,没有后面的二念、三念.······一直下去,所以不会有欲望啊。看到狗屎,唔,好臭,一念而已,捂鼻而过。你看,这多安详,多宁静,好美妙呀! 是概念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错就是有为法。是概念告诉你要励志功名,连成佛都是概念,概念就是自我心结的根,一切欲望的根,一切看不顺眼的根,一切痛苦的根。一切思维,举心动念,都是概念的运作,时时刻刻,看到它,观照它,知道它,不受它的干扰,渐渐地,它就消溶了。因为你断了你自我的粮草,粮草就是你的情绪、就是你的惯性、你的习性,自我慢慢就饿死了。自我不见了,就叫无我,就叫证空性,慈悲的本性现前,得大自在,亦名中庸。 这是从彼岸传来的声音!
禁欲,压制欲,它反而越强或者变个模样来欺骗你! 淫欲,可以说是凡夫的最大烦恼,若要解脱自在而成道,必须根除它! 禁淫欲,只是压制欲,你越是压制它,它反弹的力度反而越强,因为它的能量越积越多吗,你必需释放掉它,否则你会崩溃的。那释放只有两种情形:1:自慰或找异性 2:转化成别的欲——追求权势、暴力、金钱、比精进、琴棋书画、鸟兽鱼虫······· 凡夫真的是很可怜,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本欲修行,不得要领,不断欲根,强禁淫欲,岂可得乎。 要想根除淫欲,你必须先要知道淫欲产生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明白淫欲的起源。淫欲来自于性意识,性意识来自于爱贪,爱贪来自于美丑,美丑来自于男女,男女来自于分别心,分别心来自于思维,思维来自于概念,概念来自于社会现实。 也就是说,如此的社会现实,才是淫欲的根。你观察看看,家庭、学校,书刊、媒体、政客、团体、宗教等等,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灌输各种知识概念,知识就是概念哪。你的一切看法、见解都是从知识就是概念出来的。天真的你,被概念污染了。而你又从来不质疑这些概念,以为它是真理,这就是你的道理污染,也称你的自我。是概念造成你的思维分别。然后就区分各种事物,男女美丑就生起来了,我是男的,她是女的,她美她丑,欲望就呈现出来了。你知道吗?你若在净土长大,你不知淫欲为何物,但,你会有无聊,因为你还没有成道。 社会现实,我们改变不了哇,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概念哪,甚至达到内心里面没有概念哪,也就是说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这个我们可以做到啊。内心的概念若没了,分别心就跟着没了,一切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根本没有必要去单独对付淫欲,不管是什么欲,它的本质都是一个。欲望消失了,你就不会追求或排斥任何事情了,如狂风暴雨般的情绪也就消失了。这样你才有能耐在任何环境下,而持有一颗宁静而智慧的心哪,你就达到中庸了,你就成道了。明白这个真理,你还可以继续用概念,还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比如啊,别人骂我,我知道呀,但不会生气。别人夸我,我也知道,但不会兴奋。看到靓妹,我知道哇,只一念而已,一念而不动,没有后面的二念、三念.······一直下去,所以不会有欲望啊。看到狗屎,唔,好臭,一念而已,捂鼻而过。你看,这多安详,多宁静,好美妙呀! 是概念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错就是有为法。是概念告诉你要励志功名,连成佛都是概念,概念就是自我心结的根,一切欲望的根,一切看不顺眼的根,一切痛苦的根。一切思维,举心动念,都是概念的运作,时时刻刻,看到它,观照它,知道它,不受它的干扰,渐渐地,它就消溶了。因为你断了你自我的粮草,粮草就是你的情绪、就是你的惯性、你的习性,自我慢慢就饿死了。自我不见了,就叫无我,就叫证空性,慈悲的本性现前,得大自在,亦名中庸。 这是从彼岸传来的声音!
禁欲,压制欲,它反而越强或者变个模样来欺骗你 淫欲,可以说是凡夫的最大烦恼,若要解脱自在而成道,必须根除它! 禁淫欲,只是压制欲,你越是压制它,它反弹的力度反而越强,因为它的能量越积越多吗,你必需释放掉它,否则你会崩溃的。那释放只有两种情形:1:自慰或找异性 2:转化成别的欲——追求权势、暴力、金钱、比精进、琴棋书画、鸟兽鱼虫······· 凡夫真的是很可怜,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本欲修行,不得要领,不断欲根,强禁淫欲,岂可得乎。 要想根除淫欲,你必须先要知道淫欲产生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明白淫欲的起源。淫欲来自于性意识,性意识来自于爱贪,爱贪来自于美丑,美丑来自于男女,男女来自于分别心,分别心来自于思维,思维来自于概念,概念来自于社会现实。 也就是说,如此的社会现实,才是淫欲的根。你观察看看,家庭、学校,书刊、媒体、政客、团体、宗教等等,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灌输各种知识概念,知识就是概念哪。你的一切看法、见解都是从知识就是概念出来的。天真的你,被概念污染了。而你又从来不质疑这些概念,以为它是真理,这就是你的道理污染,也称你的自我。是概念造成你的思维分别。然后就区分各种事物,男女美丑就生起来了,我是男的,她是女的,她美她丑,欲望就呈现出来了。你知道吗?你若在净土长大,你不知淫欲为何物,但,你会有无聊,因为你还没有成道。 社会现实,我们改变不了哇,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概念哪,甚至达到内心里面没有概念哪,也就是说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这个我们可以做到啊。内心的概念若没了,分别心就跟着没了,一切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根本没有必要去单独对付淫欲,不管是什么欲,它的本质都是一个。欲望消失了,你就不会追求或排斥任何事情了,如狂风暴雨般的情绪也就消失了。这样你才有能耐在任何环境下,而持有一颗宁静而智慧的心哪,你就达到中庸了,你就成道了。明白这个真理,你还可以继续用概念,还可以做到不受概念的干扰,不受思维的干扰。比如啊,别人骂我,我知道呀,但不会生气。别人夸我,我也知道,但不会兴奋。看到靓妹,我知道哇,只一念而已,一念而不动,没有后面的二念、三念.······一直下去,所以不会有欲望啊。看到狗屎,唔,好臭,一念而已,捂鼻而过。你看,这多安详,多宁静,好美妙呀! 是概念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错就是有为法。是概念告诉你要励志功名,连成佛都是概念,概念就是自我心结的根,一切欲望的根,一切看不顺眼的根,一切痛苦的根。一切思维,举心动念,都是概念的运作,时时刻刻,看到它,观照它,知道它,不受它的干扰,渐渐地,它就消溶了。因为你断了你自我的粮草,粮草就是你的情绪、就是你的惯性、你的习性,自我慢慢就饿死了。自我不见了,就叫无我,就叫证空性,慈悲的本性现前,得大自在,亦名中庸。 这是从彼岸传来的声音!
痛苦的起源(智慧串珠——佛珠!) 痛苦————烦恼——不顺心——逆境——看不顺眼——习气(惯性)——欲望(追求)——取舍(选择)——两端(对待)——分别——思维——心念(念头)——概念(染污)——外来的(教育、信仰、宗教、家庭、团体、政治、媒体......社会一切概念的灌输)
逍遥的旨 ——孔子真容!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从宇宙中心来的孔子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从宇宙中心来的孔子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孔子长的什么样(中和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 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思维的本体,就是心。 用:是指心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就是行为。 我们的心性,它无形无相,就像虚空一样,空灵虚妙,本无差别,无量而宁静,天真祥和,柔软慈悲。它的运作,自然而然,淡泊平静, 虽知苦辣酸甜而无执着,虽起喜怒哀乐而无情染,无理想,无愿望,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享受一切,洒脱自在。这是生命的原貌,自然呈现的样子。 别人骂我,我知道,但没有不爽。别人夸我,我知道,但没有兴奋。你看,这多美,多么优雅。 中庸者的样貌,就是这个样,只是个本来人,正常人,洒脱自在的人。 凡夫真的很不正常,贪求那麽强,情绪波动那麽大,得而狂喜失狂悲!
中庸者的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也就是灵魂的本质,思维的本体,也就是心。用,是指心的运作,本体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我们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就是所谓的用。 所谓的中庸,就是众生生活本来自然的样貌。众生生命的本体是毫无差别的,因为我们的心体本性,它是无形无象的,就像虚空一样,无量的宁静,故无差别。 但是运作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呢?因为出生以后,你本来一无所有,当你刚出生的时候,你没有美貌,你也没有财富,你没有什么能力,你没有任何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没有友情,你没有亲情,你没有爱情,甚至你对你的身体你根本没有任何的“你所拥有”的概念。换句话说,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本来就是没有的,而因为时间的流动及空间的产生,你开始产生了对待的一切关系。你有了爸爸、妈妈的关观念,你有了一切社会传达给你的价值观,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你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也就是社会的关系,还有一切的评价,一切的比较、计较,还有得到、失去等等一切自我的概念。你渐渐长大了,而我们从来没有能力提出质疑,只有接受答案。把社会的教育、观念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这些就是概念——自我,或者说头脑也可以,你已经失去与你生命的本来面目连接了。你活在好多、好多的价值观里面,然后这个价值观,你从来不怀疑,你认为它天经地义就是这个样,如果有人的价值观跟你的价值观相违背,是不是就与你产生了意见的冲突,产生了争端,产生对与错,产生掌控欲,因为有人与我的道理违背,谁对谁错,错的人要听对的人的意见。所以这个世界的人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才是真理。我们被污染了,我们的天真之心隐没了,变质成为携带概念的邪曲之心。每个人都一样,只是污染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凡夫千差万别。 宇宙的运作唯一法则,就是因果法则。就是你发出去什么样的能量,宇宙就会返还给你什么样的能量。你的心如果是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你的思、言、行自然向外发出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能量。那么你就得到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境遇,来善待你。你的心如果是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你的思、言、行自然向外发出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能量。那么你就会遇到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的境遇,你就要有灾祸发生。 所谓的圣人,也就是所说的中庸者、证道者,与凡夫的差别在于运作部分的不同。圣人的思、言、行,他都是慈悲的,宁静的,没有任何自我目的,利益众生的净行。而众生的思、言、行,他都是有自我目的,伤害他人的,自私自利的乱行。 所谓的修道,也就是返璞归真的过程。圣人明白这些道理,而凡夫不知。所以凡夫受无量苦,圣人得无量乐。所以说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圣人,只是一个明真理的凡夫。 就是这样。
中庸者的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也就是灵魂的本质,思维的本体,也就是心。用,是指心的运作,本体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我们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就是所谓的用。 所谓的中庸,就是众生生活本来自然的样貌。众生生命的本体是毫无差别的,因为我们的心体本性,它是无形无象的,就像虚空一样,无量的宁静,故无差别。 但是运作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呢?因为出生以后,你本来一无所有,当你刚出生的时候,你没有美貌,你也没有财富,你没有什么能力,你没有任何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没有友情,你没有亲情,你没有爱情,甚至你对你的身体你根本没有任何的“你所拥有”的概念。换句话说,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本来就是没有的,而因为时间的流动及空间的产生,你开始产生了对待的一切关系。你有了爸爸、妈妈的关观念,你有了一切社会传达给你的价值观,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你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也就是社会的关系,还有一切的评价,一切的比较、计较,还有得到、失去等等一切自我的概念。你渐渐长大了,而我们从来没有能力提出质疑,只有接受答案。把社会的教育、观念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这些就是概念——自我,或者说头脑也可以,你已经失去与你生命的本来面目连接了。你活在好多、好多的价值观里面,然后这个价值观,你从来不怀疑,你认为它天经地义就是这个样,如果有人的价值观跟你的价值观相违背,是不是就与你产生了意见的冲突,产生了争端,产生对与错,产生掌控欲,因为有人与我的道理违背,谁对谁错,错的人要听对的人的意见。所以这个世界的人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才是真理。我们被污染了,我们的天真之心隐没了,变质成为携带概念的邪曲之心。每个人都一样,只是污染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凡夫千差万别。 宇宙的运作唯一法则,就是因果法则。就是你发出去什么样的能量,宇宙就会返还给你什么样的能量。你的心如果是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你的思、言、行自然向外发出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能量。那么你就得到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境遇,来善待你。你的心如果是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你的思、言、行自然向外发出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能量。那么你就会遇到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的境遇,你就要有灾祸发生。 所谓的圣人,也就是所说的中庸者、证道者,与凡夫的差别在于运作部分的不同。圣人的思、言、行,他都是慈悲的,宁静的,没有任何自我目的,利益众生的净行。而众生的思、言、行,他都是有自我目的,伤害他人的,自私自利的乱行。 所谓的修道,也就是返璞归真的过程。圣人明白这些道理,而凡夫不知。所以凡夫受无量苦,圣人得无量乐。所以说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圣人,只是一个明真理的凡夫。 就是这样。
中庸者的样貌 中庸,就是体用。体,是指本体,生命的本质,也就是灵魂的本质,思维的本体,也就是心。用,是指心的运作,本体的运作,生命的思、言、行。我们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就是所谓的用。 所谓的中庸,就是众生生活本来自然的样貌。众生生命的本体是毫无差别的,因为我们的心体本性,它是无形无象的,就像虚空一样,无量的宁静,故无差别。 但是运作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呢?因为出生以后,你本来一无所有,当你刚出生的时候,你没有美貌,你也没有财富,你没有什么能力,你没有任何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没有友情,你没有亲情,你没有爱情,甚至你对你的身体你根本没有任何的“你所拥有”的概念。换句话说,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本来就是没有的,而因为时间的流动及空间的产生,你开始产生了对待的一切关系。你有了爸爸、妈妈的关观念,你有了一切社会传达给你的价值观,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你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也就是社会的关系,还有一切的评价,一切的比较、计较,还有得到、失去等等一切自我的概念。你渐渐长大了,而我们从来没有能力提出质疑,只有接受答案。把社会的教育、观念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这些就是概念——自我,或者说头脑也可以,你已经失去与你生命的本来面目连接了。你活在好多、好多的价值观里面,然后这个价值观,你从来不怀疑,你认为它天经地义就是这个样,如果有人的价值观跟你的价值观相违背,是不是就与你产生了意见的冲突,产生了争端,产生对与错,产生掌控欲,因为有人与我的道理违背,谁对谁错,错的人要听对的人的意见。所以这个世界的人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才是真理。我们被污染了,我们的天真之心隐没了,变质成为携带概念的邪曲之心。每个人都一样,只是污染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凡夫千差万别。 宇宙的运作唯一法则,就是因果法则。就是你发出去什么样的能量,宇宙就会返还给你什么样的能量。你的心如果是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你的思、言、行自然向外发出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能量。那么你就得到宁静的、平和的、祥和的、慈悲的境遇,来善待你。你的心如果是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你的思、言、行自然向外发出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能量。那么你就会遇到混乱的、不平衡的、破环的、残忍的、邪恶的、仇恨的的境遇,你就要有灾祸发生。 所谓的圣人,也就是所说的中庸者、证道者,与凡夫的差别在于运作部分的不同。圣人的思、言、行,他都是慈悲的,宁静的,没有任何自我目的,利益众生的净行。而众生的思、言、行,他都是有自我目的,伤害他人的,自私自利的乱行。 所谓的修道,也就是返璞归真的过程。圣人明白这些道理,而凡夫不知。所以凡夫受无量苦,圣人得无量乐。所以说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圣人,只是一个明真理的凡夫。 就是这样。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痛苦与冲突的起源 你本来一无所有,当你刚出生的时候,你没有美貌,你也没有财富,你没有什么能力,你没有任何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没有友情,你没有亲情,你没有爱情,甚至你对你的身体你根本没有任何的“你所拥有”的概念。换句话说,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本来就是没有的,而因为时间的流动及空间的产生,你开始产生了对待的一切关系。你有了爸爸、妈妈的关观念,你有了一切社会传达给你的价值观,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你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也就是社会的关系,还有一切的评价,一切的比较、计较,还有得到、失去等等一切自我的概念。你渐渐长大了,而我们从来没有能力提出质疑,只有接受答案。把社会的教育、观念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这些就是概念——自我,或者说头脑也可以,你已经失去与你生命的本来面目连接了。你活在好多、好多的价值观里面,然后这个价值观,你从来不怀疑,你认为它天经地义就是这个样,如果有人的价值观跟你的价值观相违背,是不是就与你产生了意见的冲突,产生了争端,产生对与错,产生掌控欲,因为有人与我的道理违背,谁对谁错,错的人要听对的人的意见。所以这个世界的人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才是真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道理,美国人有美国人的道理,东方人有东方人的道理,西方人有西方人的道理,基督教有基督教的道理,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的道理,那佛教有佛教的道理。每一个人,凡夫俗子都只会接受答案,然后以他所接受的答案来批判跟他不同答案的人,这个就是认虚妄不实的道理为真实不虚的真理,我们所认为真理的道理,我们要强加给别人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大学》智慧与佛何殊? 佛家无我是指: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无我的这个我,就是指后天的污染“我”。若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这就是无我的意境!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那再看儒家大学在说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大是空性、本性、广大的心、大人、圣人、君子,他不是菩萨、佛陀吗?在明:是要明白。明德:清明智慧心的德性。在亲民:平等、慈悲、利益。在止于至善:至善是先天本性,未受后天污染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样貌(佛家叫本来面目),无有造作的很自然的所思、所言、所行,它自然纯善。 知止而后有定: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若内心里面的这个我,就是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这不是停下执着追求而有定力吗?定而后能静: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这不是定而后能静吗?静而后能安: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就能享受一切任何的境遇了,心就安宁祥和了,这不是静而后能安吗?安而后能虑: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纯净真心,自然流慧,这不是安而后能虑吗?虑而后能得: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不是无欲,无我的境界吗?这不是得道吗?止,就是戒;定、静、安,就是定;虑、得,就是慧。戒、定、慧历然分明,与佛何殊? 故知儒佛无二,其理皆同。莫被那些打着佛的招牌,实则邪魔外道的末法邪师所蒙骗。
《大学》智慧与佛何殊? 佛家无我是指: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无我的这个我,就是指后天的污染“我”。若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这就是无我的意境!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那再看儒家大学在说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大是空性、本性、广大的心、大人、圣人、君子,他不是菩萨、佛陀吗?在明:是要明白。明德:清明智慧心的德性。在亲民:平等、慈悲、利益。在止于至善:至善是先天本性,未受后天污染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样貌(佛家叫本来面目),无有造作的很自然的所思、所言、所行,它自然纯善。 知止而后有定: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若内心里面的这个我,就是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这不是停下执着追求而有定力吗?定而后能静: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这不是定而后能静吗?静而后能安: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就能享受一切任何的境遇了,心就安宁祥和了,这不是静而后能安吗?安而后能虑: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纯净真心,自然流慧,这不是安而后能虑吗?虑而后能得: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不是无欲,无我的境界吗?这不是得道吗?止,就是戒;定、静、安,就是定;虑、得,就是慧。戒、定、慧历然分明,与佛何殊? 故知儒佛无二,其理皆同。莫被那些打着佛的招牌,实则邪魔外道的末法邪师所蒙骗。
《大学》智慧与佛何殊? 佛家无我是指: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无我的这个我,就是指后天的污染“我”。若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这就是无我的意境!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那再看儒家大学在说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大是空性、本性、广大的心、大人、圣人、君子,他不是菩萨、佛陀吗?在明:是要明白。明德:清明智慧心的德性。在亲民:平等、慈悲、利益。在止于至善:至善是先天本性,未受后天污染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样貌(佛家叫本来面目),无有造作的很自然的所思、所言、所行,它自然纯善。 知止而后有定: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若内心里面的这个我,就是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这不是停下执着追求而有定力吗?定而后能静: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这不是定而后能静吗?静而后能安: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就能享受一切任何的境遇了,心就安宁祥和了,这不是静而后能安吗?安而后能虑: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纯净真心,自然流慧,这不是安而后能虑吗?虑而后能得: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不是无欲,无我的境界吗?这不是得道吗?止,就是戒;定、静、安,就是定;虑、得,就是慧。戒、定、慧历然分明,与佛何殊? 故知儒佛无二,其理皆同。莫被那些打着佛的招牌,实则邪魔外道的末法邪师所蒙骗。
《大学》智慧与佛何殊? 佛家无我是指: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无我的这个我,就是指后天的污染“我”。若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这就是无我的意境!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那再看儒家大学在说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大是空性、本性、广大的心、大人、圣人、君子,他不是菩萨、佛陀吗?在明:是要明白。明德:清明智慧心的德性。在亲民:平等、慈悲、利益。在止于至善:至善是先天本性,未受后天污染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样貌(佛家叫本来面目),无有造作的很自然的所思、所言、所行,它自然纯善。 知止而后有定:心里所装的一切,都是后天的污染物,是它造成自我情结,自我情结就是自我,就是后天的“我”,若内心里面的这个我,就是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这不是停下执着追求而有定力吗?定而后能静: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这不是定而后能静吗?静而后能安: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就能享受一切任何的境遇了,心就安宁祥和了,这不是静而后能安吗?安而后能虑: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纯净真心,自然流慧,这不是安而后能虑吗?虑而后能得: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因果不爽,故幸福无量。这不是无欲,无我的境界吗?这不是得道吗?止,就是戒;定、静、安,就是定;虑、得,就是慧。戒、定、慧历然分明,与佛何殊? 故知儒佛无二,其理皆同。莫被那些打着佛的招牌,实则邪魔外道的末法邪师所蒙骗。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中庸》佛陀的智慧 《中庸》开篇百字,虽文字不多,却已全然呈现了孔子的心法精髓,其博大处,圣者不及,其精微处,鬼神莫测。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斋主曰:天命之谓性:众生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生命本质就叫本性。也称佛性,也称真心,也称真我,也称空。 率性之谓道:全然本性之运作,就是道的呈现。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其义一也。就是真心、真人(未污染的心,这里暗含着众生都受到污染了的意思)、真诚的呈现。 就 是成道、就是圣人、就是佛的境界。 修道之谓教:教指教化,修身为先,以及他人,指明达道地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体不可离,我怎么能离开自己呢,天命也,请问何处无天,故知道无所不在,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所谓佛无所不 在者,即指本性也,亦称法身。道用可离,人心受污染(指一切欲望),即生邪思,造诸恶业,受无量苦,故曰不可离道。告诫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我之空性无所不遍,可但是,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隐暗的地方,微细的所在,你见到了吗?此事不着问人,必要自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宁静就叫中,本性。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波动的很自然,很宁静,很平衡。没有鬼哭狼嚎!没有破口大骂哦!这就叫和。无执着故,名为无我(此我指污染之心),亦名无为,亦名无心、解脱、涅盘···其名无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万物之性,化生万物,故为根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曰毋妄、毋固、毋必、毋我,即无执着意,无我也。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一切邪曲之心,自然合道。圣道佛道都指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二法门,唯一的永恒幸福之路!
儒佛无二,其理皆同。 佛家无我是指: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再看儒家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广大的心、大人、圣人、君子,他不是菩萨、佛陀吗?在明:是要明白。明德:清明智慧心的功德。在亲民:慈悲、利益。在止于至善:自然纯善。 知止而后有定: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这不是停下执着追求而有定力吗?定而后能静: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这不是定而后能静吗?静而后能安: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安而后能虑: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虑而后能得: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故知儒佛无二,其理皆同。莫被那些打着佛的招牌,实则邪魔外道的末法邪师所蒙骗。
儒佛无二,其理皆同。莫被那些打着佛的招牌,实则邪魔外道的末法邪 佛家无我是指: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再看儒家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广大的心、大人、圣人、君子,他不是菩萨、佛陀吗?在明:是要明白。明德:清明智慧心的功德。在亲民:慈悲、利益。在止于至善:自然纯善。 知止而后有定:内心里面的心结消融净尽,就无有执着了,就没理想去要实现了,就不会有一切的追求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排斥了,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这不是停下执着追求而有定力吗?定而后能静: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了,宁静心就现出来了,这不是定而后能静吗?静而后能安:宁静心就现出来了,心就安宁祥和了。安而后能虑:心就安宁祥和了,心就清明智慧了。虑而后能得:这是生命天性,所谓的天良之心,自然而然,无心无为,自由自在,慈悲一切,利益一切,而内心没有慈悲、利益谁的想法,自然纯善,故幸福无量。这就是佛法的真实义! 故知儒佛无二,其理皆同。莫被那些打着佛的招牌,实则邪魔外道的末法邪师所蒙骗。
子曰:“君子无我。”故知,儒不异佛。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情绪,也就是所说的“心”。佛陀说的一切话语,只是为了让我们这颗烦乱的心沉淀.宁静下来。心宁静了,自我情结(简称自我)就消融了。自我没了,痛苦也就消失了。痛苦没了,六道轮回也就消失了。你也可以不用再来投胎了,若你再来,那是因缘度化而来。 佛菩萨所传的每一个法门不外就是要静心,八万四千法门,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就是要把这个心沉淀。所谓的“心”,也称之为“妄念”.“妄心”,而不是“真心”,因为真心就没有问题了,真心就是生命的本质.存在和空性。 所谓的静心,就是把自我这个虚幻不实的幻象,用智慧去观照来净空,因此静心是远离自我,让自我消失的不二法门。自我出现,你若会观照,它就会消失。自我要被激出来透过观照它才能见光死。 不要再逃避了,没有第二个世界,你所属的每一个世界、每一个环境都是你成长的因缘,当你想脱离是因为你有自我,你有欲望,所以欲望永远让你看到未来,让你没有办法活在当下;期待新的境遇,幸福快点来,你错过了眼前你可以享受的幸福。 痛苦就是你可以净化的因缘,那才是究竟的幸福。所以在不利的环境当中,我们要感激那个因缘,透过哪个不利你的环境,不利你习性的因缘,因为跟你的习性刚好相反,才能把你的自我激发出来,你才有蜕变的机会。 所以一个往空性在走的人是全然臣服于每一个因缘,在每一片刻里面他全然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和一,若是不能合一,有落差,那是因为他很想逃,他希望他所期待的幸福快点来到,这就是要警觉的,也就是我们要过滤的,那都是我们的梦幻、自我。 这世界只有一个,不管在天堂或地狱、十方法界,只有一个,佛菩萨与众生同处一个世界,可是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佛菩萨在每一个境遇里面都很宁静,他完全不受干扰,那些痛苦对他而言都是外围的,它内在还是一样的清凉、宁静,它内在没有激情,所以也没有冷漠,也没有低潮,这就是究竟的喜乐,不假外求,不需要条件而永恒存在的喜乐。 为什么要静心?静心就是要进入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之路。
子曰:“君子无我。”故知,儒不异佛。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情绪,也就是所说的“心”。佛陀说的一切话语,只是为了让我们这颗烦乱的心沉淀.宁静下来。心宁静了,自我情结(简称自我)就消融了。自我没了,痛苦也就消失了。痛苦没了,六道轮回也就消失了。你也可以不用再来投胎了,若你再来,那是因缘度化而来。 佛菩萨所传的每一个法门不外就是要静心,八万四千法门,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就是要把这个心沉淀。所谓的“心”,也称之为“妄念”.“妄心”,而不是“真心”,因为真心就没有问题了,真心就是生命的本质.存在和空性。 所谓的静心,就是把自我这个虚幻不实的幻象,用智慧去观照来净空,因此静心是远离自我,让自我消失的不二法门。自我出现,你若会观照,它就会消失。自我要被激出来透过观照它才能见光死。 不要再逃避了,没有第二个世界,你所属的每一个世界、每一个环境都是你成长的因缘,当你想脱离是因为你有自我,你有欲望,所以欲望永远让你看到未来,让你没有办法活在当下;期待新的境遇,幸福快点来,你错过了眼前你可以享受的幸福。 痛苦就是你可以净化的因缘,那才是究竟的幸福。所以在不利的环境当中,我们要感激那个因缘,透过哪个不利你的环境,不利你习性的因缘,因为跟你的习性刚好相反,才能把你的自我激发出来,你才有蜕变的机会。 所以一个往空性在走的人是全然臣服于每一个因缘,在每一片刻里面他全然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和一,若是不能合一,有落差,那是因为他很想逃,他希望他所期待的幸福快点来到,这就是要警觉的,也就是我们要过滤的,那都是我们的梦幻、自我。 这世界只有一个,不管在天堂或地狱、十方法界,只有一个,佛菩萨与众生同处一个世界,可是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佛菩萨在每一个境遇里面都很宁静,他完全不受干扰,那些痛苦对他而言都是外围的,它内在还是一样的清凉、宁静,它内在没有激情,所以也没有冷漠,也没有低潮,这就是究竟的喜乐,不假外求,不需要条件而永恒存在的喜乐。 为什么要静心?静心就是要进入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之路。
子曰:“君子无我。”故知,儒不异佛。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情绪,也就是所说的“心”。佛陀说的一切话语,只是为了让我们这颗烦乱的心沉淀.宁静下来。心宁静了,自我情结(简称自我)就消融了。自我没了,痛苦也就消失了。痛苦没了,六道轮回也就消失了。你也可以不用再来投胎了,若你再来,那是因缘度化而来。 佛菩萨所传的每一个法门不外就是要静心,八万四千法门,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就是要把这个心沉淀。所谓的“心”,也称之为“妄念”.“妄心”,而不是“真心”,因为真心就没有问题了,真心就是生命的本质.存在和空性。 所谓的静心,就是把自我这个虚幻不实的幻象,用智慧去观照来净空,因此静心是远离自我,让自我消失的不二法门。自我出现,你若会观照,它就会消失。自我要被激出来透过观照它才能见光死。 不要再逃避了,没有第二个世界,你所属的每一个世界、每一个环境都是你成长的因缘,当你想脱离是因为你有自我,你有欲望,所以欲望永远让你看到未来,让你没有办法活在当下;期待新的境遇,幸福快点来,你错过了眼前你可以享受的幸福。 痛苦就是你可以净化的因缘,那才是究竟的幸福。所以在不利的环境当中,我们要感激那个因缘,透过哪个不利你的环境,不利你习性的因缘,因为跟你的习性刚好相反,才能把你的自我激发出来,你才有蜕变的机会。 所以一个往空性在走的人是全然臣服于每一个因缘,在每一片刻里面他全然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和一,若是不能合一,有落差,那是因为他很想逃,他希望他所期待的幸福快点来到,这就是要警觉的,也就是我们要过滤的,那都是我们的梦幻、自我。 这世界只有一个,不管在天堂或地狱、十方法界,只有一个,佛菩萨与众生同处一个世界,可是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佛菩萨在每一个境遇里面都很宁静,他完全不受干扰,那些痛苦对他而言都是外围的,它内在还是一样的清凉、宁静,它内在没有激情,所以也没有冷漠,也没有低潮,这就是究竟的喜乐,不假外求,不需要条件而永恒存在的喜乐。 为什么要静心?静心就是要进入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之路。
道也者,无我也!(永恒的幸福之路)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情绪,也就是所说的“心”。佛陀说的一切话语,只是为了让我们这颗烦乱的心沉淀.宁静下来。心宁静了,自我情结(简称自我)就消融了。自我没了,痛苦也就消失了。痛苦没了,六道轮回也就消失了。你也可以不用再来投胎了,若你再来,那是因缘度化而来。 佛菩萨所传的每一个法门不外就是要静心,八万四千法门,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就是要把这个心沉淀。所谓的“心”,也称之为“妄念”.“妄心”,而不是“真心”,因为真心就没有问题了,真心就是生命的本质.存在和空性。 所谓的静心,就是把自我这个虚幻不实的幻象,用智慧去观照来净空,因此静心是远离自我,让自我消失的不二法门。自我出现,你若会观照,它就会消失。自我要被激出来透过观照它才能见光死。 不要再逃避了,没有第二个世界,你所属的每一个世界、每一个环境都是你成长的因缘,当你想脱离是因为你有自我,你有欲望,所以欲望永远让你看到未来,让你没有办法活在当下;期待新的境遇,幸福快点来,你错过了眼前你可以享受的幸福。 痛苦就是你可以净化的因缘,那才是究竟的幸福。所以在不利的环境当中,我们要感激那个因缘,透过哪个不利你的环境,不利你习性的因缘,因为跟你的习性刚好相反,才能把你的自我激发出来,你才有蜕变的机会。 所以一个往空性在走的人是全然臣服于每一个因缘,在每一片刻里面他全然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和一,若是不能合一,有落差,那是因为他很想逃,他希望他所期待的幸福快点来到,这就是要警觉的,也就是我们要过滤的,那都是我们的梦幻、自我。 这世界只有一个,不管在天堂或地狱、十方法界,只有一个,佛菩萨与众生同处一个世界,可是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佛菩萨在每一个境遇里面都很宁静,他完全不受干扰,那些痛苦对他而言都是外围的,它内在还是一样的清凉、宁静,它内在没有激情,所以也没有冷漠,也没有低潮,这就是究竟的喜乐,不假外求,不需要条件而永恒存在的喜乐。 为什么要静心?静心就是要进入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之路。
子曰:“君子无我。”故知,儒不异佛。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情绪,也就是所说的“心”。佛陀说的一切话语,只是为了让我们这颗烦乱的心沉淀.宁静下来。心宁静了,自我情结(简称自我)就消融了。自我没了,痛苦也就消失了。痛苦没了,六道轮回也就消失了。你也可以不用再来投胎了,若你再来,那是因缘度化而来。 佛菩萨所传的每一个法门不外就是要静心,八万四千法门,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就是要把这个心沉淀。所谓的“心”,也称之为“妄念”.“妄心”,而不是“真心”,因为真心就没有问题了,真心就是生命的本质.存在和空性。 所谓的静心,就是把自我这个虚幻不实的幻象,用智慧去观照来净空,因此静心是远离自我,让自我消失的不二法门。自我出现,你若会观照,它就会消失。自我要被激出来透过观照它才能见光死。 不要再逃避了,没有第二个世界,你所属的每一个世界、每一个环境都是你成长的因缘,当你想脱离是因为你有自我,你有欲望,所以欲望永远让你看到未来,让你没有办法活在当下;期待新的境遇,幸福快点来,你错过了眼前你可以享受的幸福。 痛苦就是你可以净化的因缘,那才是究竟的幸福。所以在不利的环境当中,我们要感激那个因缘,透过哪个不利你的环境,不利你习性的因缘,因为跟你的习性刚好相反,才能把你的自我激发出来,你才有蜕变的机会。 所以一个往空性在走的人是全然臣服于每一个因缘,在每一片刻里面他全然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和一,若是不能合一,有落差,那是因为他很想逃,他希望他所期待的幸福快点来到,这就是要警觉的,也就是我们要过滤的,那都是我们的梦幻、自我。 这世界只有一个,不管在天堂或地狱、十方法界,只有一个,佛菩萨与众生同处一个世界,可是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佛菩萨在每一个境遇里面都很宁静,他完全不受干扰,那些痛苦对他而言都是外围的,它内在还是一样的清凉、宁静,它内在没有激情,所以也没有冷漠,也没有低潮,这就是究竟的喜乐,不假外求,不需要条件而永恒存在的喜乐。 为什么要静心?静心就是要进入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之路。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