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instein ImEinstein
我真的不懂数学~~
关注数: 233 粉丝数: 1,914 发帖数: 39,277 关注贴吧数: 83
决定人生走向的既不主要是智商也不主要是努力 乃是机遇与运气。 我一直认为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的人生根本不是他自己想达成什么目标就能达成什么目标的。所以你萌要问我智商和努力哪个重要,我只能说都重要,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人生就像划船,你努力不过是努力划船。但是水流如果是逆着你走的,你再努力划顶个鸟用。真正重要的是扬帆掌舵,利用风向前行。但天上的风怎么刮,不是你能决定的。 就拿学术界做个例子。学术界大部分大人物,之所以成功,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多么刻苦多么勤奋,乃是因为他们出生在好的时代,或者是因为他们眼光敏锐,知道什么问题是重要的问题,于是就做了重要的问题,于是在学术上日益精进。 所以学术上的洞察力,数学方面的“品位”,这种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却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种能力不完全跟智商有关,我相信如果有人说印象派画家能在观念上取得那种革新是因为他们“智商高”,你也会觉得相当无语吧!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并不少,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却不是特别多。人生的走向,并不是很多吧友想象的“智商高就能怎么怎么样”“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成功”那么简单。真正的牛人,会把自己的成功一部分归功于时代,而不是全部归功于自己。
科学从来不是什么宇宙真理,致所有对科学有误解的人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证伪性。所以“修正”是科学理论必须不断经历的一个阶段。现今科学理论也远称不上完善,就基础物理而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还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新的统一理论只有雏形,可以肯定未来仍会有不亚于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重量级物理学变革,而且可能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 所有的实验科学/自然科学都是近似性的“真理”。科学探索中唯一不变的,大概也只有科学探索的理念了——一切自然科学理论要有实验支撑,实验要可重复,科学理论的表述方式要有逻辑上可证伪的可能。与其说科学是真理,不如说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从理性出发、从(人类理性可辨别的)事实出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认识世界,还有其他许多方式,其中就包括宗教信仰。 至于数学,数学本不是实验科学。数学是一种思维范式。与其说“一个数学命题是真的/假的”,不如说“一个数学命题是对的/错的”。因为真假是一个事实判断,对错是一个逻辑判断。 其实依靠科学/数学认识世界,也需要接受一些潜在的假设。比如说物理学一般假设物理定律是普适的。你在地球上测到引力常数是那么多,所以你相信整个宇宙的引力常数也是这么多。但是你又没有去过宇宙其他地方,你又怎么知道这个常数在宇宙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呢?无非是经验观察和不完全归纳做出的一个合理假设罢了。至于数学,其实也需要一些假设,比如说首先你得承认“人类的逻辑推理是可靠的,是不存在内在矛盾的”。就现在的数学公理体系而言,ZFC集合论公理的一致性(即不存在矛盾)是“无法证明”的。而公理体系的无矛盾性,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凭借信心“相信”他是没有矛盾的啊 上面这个自然段大致可以算做“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的讨论范畴。本人才疏学浅,懂得不多,吧里如果有相关方向的哲学学生,敬请指教。虽然我觉得本吧应该是没有的
现在隐隐觉得自己有点强迫症了 学数学的对思维严谨性要求很高,所以很不喜欢犯错误。题目做不出来不要紧,但是如果一个东西看上去和自己以往建立的知识体系矛盾,那简直是不能忍受的事情。学数学的最反感“矛盾”和“不一致”,在confused的时候脑子里面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思考,想关也关不掉,所以经常睡不着 以前觉得自己记性还好,现在发现一年前学的东西有些忘掉了,也感觉很痛苦。总共才学了多少数学,居然还忘掉这么多,以后还怎么活 现在导致我看文章看错几个字也会心中不安,看英语单词看错意思也会觉得烦,犯语法错误也很烦(比如说现在单数复数就搞得我很烦,规则当然知道,只是每次说话的时候总得在脑子里过一下,很不爽)。看数学的时候不等式看错方向也会烦,或者某个地方理解错误,看到后面发现怎么也过不去了,简直有种脑子要炸掉的感觉 以前看到学长说“做数学就像是沿着雪山往上爬,路很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抓住。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往下掉但也没有任何办法。”sigh,理论学科纯凭思维和记忆来工作,基本没有实际例子。所以脑子状态不行的时候就很无力,就像没吃饱饭就去搬砖一样,想努力干活但就是干不好。等到哪天脑子清醒了再过来看一下,擦,这不就是trivial的么。几分钟就能说清楚的事情,我当时为何看了整整一天都理解不了,我怎么这么蠢
中国的大学,在迷茫中前进 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会有这么多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当然我也理解,这些口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拉经费。有了经费才能谈发展,才能挖人,才能砸设备出论文,才能整体提高教学水平。可是有了经费,具体又该怎么花呢?“提高教学水平”,具体怎么个提高法?提高的目标是什么?提高科研水平,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何衡量,单纯以论文数引用数来衡量么? 其实我感觉中国的大学,都不太自信。你见过东京大学号称要赶超哈佛么?我们为什么非得赶超别人?做好自己,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不行么?东京大学就很自信,自信自己培养出的学生都是the most brilliant minds,也对自己的培养方式教育方式很自信。 说来也怪了,天天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怎么大学对自己的教育体系就不自信了?一会搞什么通识教育一会搞什么书院制,各种名堂,但无非是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而已。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噱头,不肯静下心来花点时间琢磨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中国大学的政策,也是朝令夕改,换一个校长书记,政策可能就大不相同。大部分学校都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短视,看不清未来。这也是我所谓的“在迷茫中前进”的意思。 不可否认,中国的大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层面的支持。但是这就跟孩子喝奶一样,总有一天要断奶的,总有一天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不是听从上级的指令的。中国的大学,如果永远受行政主导而缺乏自己的头脑,那就永远是一个部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等到中国的大学能够自己决定自己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以及自己能走出自己想走的道路的时候,那时候再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迟。
你萌吧天天说家境什么的,究竟是对自己的家境有多不满 据我妈说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家里真是穷得叮当响,买不起肉,真正是“节衣缩食”的字面意思。然而那时候我太小还不记事,没有一点印象。 也许是成绩一直比较好吧,对家境什么的并没有太多抱怨。相反我家里人还一直觉得我是“穷人家里出秀才”,隐隐还有一丝优越感,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不过我自己对物质层面也没有太多需求。家里人一直说我不讲究吃穿,这是真心话。我至今不理解吃的贵有什么卵用,好吃不就行了,我自己做的饭我都敢吃,还有什么不敢吃的 小时候也没玩过什么玩具,也没看过多少动画片,家里人一直说我小时候就喜欢待在家里看书,也不太出去玩。所幸还是有几个玩伴,也不至于找不到人说话。 也许是家庭环境的问题。我爸妈从来不跟我过分强调“家里没钱”这件事情,也没有强迫我去赚钱或者按他们的意愿生活。他们对大学也没什么概念,觉得我能考上个重本就很满意了。结果考上复旦,家里人真是高兴疯了(虽然我那时候还因为没有上top2心里有点不爽,高中生嘛,还是好面子~) 不过我爸对教育方面还是挺重视的,上高中的时候想过把我送到长沙,最后因为我和家里其他人不想离家太远就没去考那边的考试。 所以看到吧里这么多人对家境这个事情耿耿于怀,至今仍不太能理解。我家家境在本吧毫不夸张地说,肯定排在倒数10%。然而不管是小富而生的家境优越感,还是所谓的“农村娃自卑感”,真的是这个社会大众心理的真实写照吗?也许只是正常人的声音被掩盖,少部分歪风邪气哗众取宠,主导了舆论走向而已吧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