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instein
ImEinstein
我真的不懂数学~~
关注数: 233
粉丝数: 1,914
发帖数: 39,277
关注贴吧数: 83
世界一流大学之钦定名单 美国:Harvard Princeton Yale MIT Stanford Berkeley UChicago Caltech 英国:Oxford Cambridge 法国:巴黎高师 瑞士:ETHZ 附录: 1.2流: 法国:综合理工,巴黎大学之一堆数字分校 德国:几个工科强校(我对工科实在不了解) 英国:帝国理工 瑞士:洛桑理工 美国:哥大,UCLA等 整个亚洲:东京大学 1.5流 美国:宾大等末流常青藤,杜克等强劲私校 澳大利亚:数得上名字的学校 加拿大:数得上名字的学校 日本:除了东大以外数得上名字的学校。。 香港:港大 新加坡:新国大,南洋理工 大陆:北清 2流 华五人国科,港中文港城大 ,etc. 你们zi不zici?
对我而言,本科的奖学金更多是一种荣誉而不是钱的问题 然而本辣鸡前两年拿的都是1500的二等奖学金,所以也没什么“荣誉”可言。一等奖大概要绩点前十才能比较稳。 后两年拿的5000的国家励志,不过这个确实是看家庭情况评的,因为有人绩点比我高但没拿到。 班上也有几个大神,年年拿8000国奖或者是10000的企业奖学金,不过也老是那么几个人,基本没换过 录取通知书上45%的学生可以拿到奖学金,这个覆盖率大概达到了,然而大部分人不过拿的1000-1500的二三等奖而已,不过一点零花钱,没什么卵用
你萌也不要太羡慕名校学生,能力越大期待值越高 一篇在宾大能通过答辩的博士毕业论文,在普林就可能通不过答辩。宾大教授可能觉得这个学生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普林的教授可能觉得还不够好,还应该做得更好——我们当初把你招进来就是期待你做出出色的工作,而不只是混个毕业而已。 所以能力越大,压力也越大。 所以这个吧一直觉得门槛是逼格的象征,但我还是认为,产出比门槛更重要
注定拿不了菲奖的方向有没有必要做? ,比如说数理逻辑啥的。印象里面好像没有谁因为做数理逻辑拿菲奖,连哥德尔都没拿到。 当然我是不做的,当然原因不是什么不好拿奖,不感兴趣+没这方面基础。不过我也知道北大数院有学生出国做这个的。按照酒吧观点,做这种方向是不是有点可悲呢? 哦顺便再说一下,我在法国留学的同学说,数理逻辑在法国数学界是排在鄙视链顶端的。这么尊崇一个拿不了菲奖的小众方向,法国人是不是有毛病啊
当你在纠结要不要读博的时候,答案一般是不要 RT,很多时候人纠结这种问题,主要是没搞清楚,读博到底是要干什么,自己为了得到什么而读博。 而一个人没想清楚自己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往往是要犯错误的。 所以所有纠结申ms还是PhD,直硕还是直博的通通建议申硕
话说我有个学姐在这边工作 复旦本,宾大tesol硕士。在美国乡下找了个私立高中当老师,教英语。学生多为中国留学生,也有其他国家的。 然后她每天工作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半,含吃饭。每天早上7点要叫学生起床,听到这里我简直笑cry不是说美国人自理能力强么?怎么一个高中生还要老师叫起床国内住宿的高中生也没这待遇啊 总之她既要当授课老师,还要当宿管阿姨,还要组织学生玩游戏还要当学生的mentor(大概类似于学业导师和心理咨询一类),总之身兼多职,侧面也可以看出那个学校多么抠门不敢多请几个老师。 但是最悲催的是,她的工资和我的奖学金差不多而且她要交税,而PhD有退税(宾州政策相当于直接免税)她说干一年如果抽签抽到H1B就跳槽,简直不是人干的活 sigh就为了个H1B人家容易么。。大家也不要把美国想象得多么美好,先不说工作多么难找,就算找到工作也有可能是这种搬砖工作,薪资低劳动强度大,基本就是为了解决身份问题的缓冲手段
话说我有个学姐在这边工作 复旦本,宾大tesol硕士。在美国乡下找了个私立高中当老师,教英语。学生多为中国留学生,也有其他国家的。 然后她每天工作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半,含吃饭。每天早上7点要叫学生起床,听到这里我简直笑cry不是说美国人自理能力强么?怎么一个高中生还要老师叫起床国内住宿的高中生也没这待遇啊 总之她既要当授课老师,还要当宿管阿姨,还要组织学生玩游戏还要当学生的mentor(大概类似于学业导师和心理咨询一类),总之身兼多职,侧面也可以看出那个学校多么抠门不敢多请几个老师。 但是最悲催的是,她的工资和我的奖学金差不多而且她要交税,而PhD有退税(宾州政策相当于直接免税)她说干一年如果抽签抽到H1B就跳槽,简直不是人干的活 sigh就为了个H1B人家容易么。。大家也不要把美国想象得多么美好,先不说工作多么难找,就算找到工作也有可能是这种搬砖工作,薪资低劳动强度大,基本就是为了解决身份问题的缓冲手段
当年看了教父以后,我觉得 意大利语也蛮好听的 各种语言(包括方言)里面,我喜欢意大利语、英式英语、粤语、上海话、日语,不太喜欢美式英语。对普通话和韩语保持中立。英语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口音,什么加拿大口音澳大利亚新西兰口音,当然还有三哥口音都比较有趣。 另外本科上圣经课的时候听老师说过希伯来语,觉得也还不错,不过很久没听过了。阿拉伯语没听过,不做评论。
决定人生走向的既不主要是智商也不主要是努力 乃是机遇与运气。 我一直认为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的人生根本不是他自己想达成什么目标就能达成什么目标的。所以你萌要问我智商和努力哪个重要,我只能说都重要,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人生就像划船,你努力不过是努力划船。但是水流如果是逆着你走的,你再努力划顶个鸟用。真正重要的是扬帆掌舵,利用风向前行。但天上的风怎么刮,不是你能决定的。 就拿学术界做个例子。学术界大部分大人物,之所以成功,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多么刻苦多么勤奋,乃是因为他们出生在好的时代,或者是因为他们眼光敏锐,知道什么问题是重要的问题,于是就做了重要的问题,于是在学术上日益精进。 所以学术上的洞察力,数学方面的“品位”,这种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却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种能力不完全跟智商有关,我相信如果有人说印象派画家能在观念上取得那种革新是因为他们“智商高”,你也会觉得相当无语吧!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并不少,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却不是特别多。人生的走向,并不是很多吧友想象的“智商高就能怎么怎么样”“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成功”那么简单。真正的牛人,会把自己的成功一部分归功于时代,而不是全部归功于自己。
其实CS在美国也就屌丝专业而已 单就CS master申请而言,如果你本科是北清华五这种学校,你都不需要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学过相关课程有计算机方面的基础,就能申请到还不错的学校。我前室友就是复旦环境申的这边的cs ms,而且他的计算机基础在班上还算很好的。。经常跟我抱怨班上同学什么都不懂。。 CS收入相对国内是还不错,但是也没有高到离谱的程度。主要CS master训练周期短,收效快,工作好找,奋斗个十几年在美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然后也不要有什么大指望了,这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美国真正收入高的还是法律医学金融这些专业。然而这些专业一是申请门槛比CS高得多,而是学费也比CS ms贵,屌丝家庭出不起。而且我印象里面金融在美国也不如CS好找工作,基本得要大城市好项目才好找@华丽交叉步 不太了解贵行业情况,有错误请指正。 综上所述,屌丝家庭学个CS去美国工作确实可以逆袭国内的其他屌丝,然而要在美国社会逆袭,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啊
转一段话,"一生追求伟大,而最终以平凡告终" “杨振宁回忆奥本海默时说:"奥本海默才华横溢,但最终没有大的成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悲哀。"自我中学到大学以来,见过若干的智力超凡脱俗之辈,他们的反应之机敏,理解数学之深刻,令我惶恐。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到几天已经不准备在数学的路上多走下去了,而像我这样的跳梁小丑还试图往前蹦蹦,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 但我仍然相信,即使绝大多数数学家都是"一生追求伟大,而最终以平凡告终",这件事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做。当我们年少追求理想时,哪一个不是满腔热情,哪一个不渴望非凡,但最后终能在历史的画册上留下一笔的,有几个?不是人人都能成为Galois,Riemann, Atiyah, Wiles. 我们追求伟大,也并不一定非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如果我们常常被这样的目标束缚,那也未免太可怜了,只要我们能尽我们的努力向我们的理想迈进就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我们喜欢做一样东西?很简单,是因为我们会很开心。我们为什么喜欢数学,为什么追求数学,不是因为我们想成为Hilbert, 或者Poincare--尽管如果可以,将会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应该是我们的初衷,而是因为我们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因为我们觉得做数学,是很开心,和浪漫的事情。”
转一篇尹希接受采访的文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MjczMDAyMA%3D%3D%26mid%3D211675147%26idx%3D1%26sn%3D7f9cb8182bef6a878817a0f3d141b187%26scene%3D2%26srcid%3D0923JiOQoFZlseDkjZXiuGXf%26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ca3d2af5e8485015d55e4681c1f40f1f “澎湃新闻:从八中的少儿班到中科大少年班,一路成长中,你身边的同学大部分也是智力超长的孩子。你们在生活和相处中有区别于普通人的有趣地方吗? 尹希:我不喜欢“智力”这一词,也不知道它的定义。我身边的人,和我自己,都是普通人。 澎湃新闻:是否有过因为比别人厉害而带来的优越感呢? 尹希:我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答案没有意义。 澎湃新闻:你的小学班主任——五四路小学(今爱民小学五四路校区)贾老师,告诉《保定晚报》,2001年考上哈佛大学后,你母亲告诉他,你的志向是拿诺贝尔奖。现在还是这么想吗? 尹希:我的母亲并不了解现在的我。我对拿奖没有兴趣,我做研究只是因为有趣,如果有一天觉得我做的东西没有意思了,我会改行做别的。” 这几段话我特别喜欢,也是我上个帖子所想表达的主要意思
突然想起2年前8月某天的一个上午,我在北京参加丘赛面试 RT,团体赛复赛,我做几何部分。当时有一个题目是叙述Synge定理。台下坐着丘先生等一干大佬们。我羞羞答答地说我没学过黎曼几何,不知道Synge定理。有几个人笑了笑,丘先生则一直在低头玩手机。最后他们说,那微分几何你总学过吧?叙述一个你最喜欢的(古典)微分几何里面的定理。我忘了我说了啥,好像是曲面上的Gauss-Bonnet公式。 其实感觉他们让我换个题目也就给个台阶给我下,这道题的分数是肯定拿不着了。 所以我对什么“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学一直不是很感冒,什么“苏先生做了一万道微积分题所以基础很扎实”的说法总觉得有点过时。如果不是我懂的太少,何以在丘赛现场被羞辱了呢 为什么要发这个帖子?因为复习oral exam刚好看到Synge定理了
酒吧为什么正常帖子少 因为点艹撕逼吹比才是酒吧主流,发正常帖子通通都是装逼,要被骂的 而且所有发正常帖子的人都被有些人认为“不应该待在酒吧,因为上贴吧浪费时间”却极少看见有发低质量无营养贴的人被赶出贴吧 所以有些人认为“酒吧就应该是个不正常的地方,酒吧的正常人都有毛病”这种人多了酒吧当然就变得不正常了,各种low比话题日经贴炒个没完,很多人还乐在其中
科学从来不是什么宇宙真理,致所有对科学有误解的人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证伪性。所以“修正”是科学理论必须不断经历的一个阶段。现今科学理论也远称不上完善,就基础物理而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还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新的统一理论只有雏形,可以肯定未来仍会有不亚于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重量级物理学变革,而且可能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 所有的实验科学/自然科学都是近似性的“真理”。科学探索中唯一不变的,大概也只有科学探索的理念了——一切自然科学理论要有实验支撑,实验要可重复,科学理论的表述方式要有逻辑上可证伪的可能。与其说科学是真理,不如说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从理性出发、从(人类理性可辨别的)事实出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认识世界,还有其他许多方式,其中就包括宗教信仰。 至于数学,数学本不是实验科学。数学是一种思维范式。与其说“一个数学命题是真的/假的”,不如说“一个数学命题是对的/错的”。因为真假是一个事实判断,对错是一个逻辑判断。 其实依靠科学/数学认识世界,也需要接受一些潜在的假设。比如说物理学一般假设物理定律是普适的。你在地球上测到引力常数是那么多,所以你相信整个宇宙的引力常数也是这么多。但是你又没有去过宇宙其他地方,你又怎么知道这个常数在宇宙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呢?无非是经验观察和不完全归纳做出的一个合理假设罢了。至于数学,其实也需要一些假设,比如说首先你得承认“人类的逻辑推理是可靠的,是不存在内在矛盾的”。就现在的数学公理体系而言,ZFC集合论公理的一致性(即不存在矛盾)是“无法证明”的。而公理体系的无矛盾性,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凭借信心“相信”他是没有矛盾的啊 上面这个自然段大致可以算做“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的讨论范畴。本人才疏学浅,懂得不多,吧里如果有相关方向的哲学学生,敬请指教。虽然我觉得本吧应该是没有的
看到loveanengineer发的贴,又想起回不回国的问题 sigh,现在的情况是我妈非常不愿意我待在国外,甚至还有点后悔送我出国读书。我爸倒还是比较尊重我自己的想法。 我以前想,爸妈要老,也是15-20年后的事。这十几年应该是我比较自由的时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回还是不回。但是看他发的帖子,有可能是我太乐观脑子太不想事了 接爸妈出国是不现实的。他们身体都不好,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在国外无法生活(事实上我觉得他们在国内大城市生存都有压力遑论国外。。)而且无论是接出国还是接到国内比较远的大城市,都涉及到最现实的东西——钱。我自己在大城市生存都有压力,遑论同时照顾两个人。sigh,穷人的无奈啊。有时候精神上的需求就是要屈从于物质压力 所以看到小王子潇洒地讨论移民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有些落寞。先不论北美教职有多么难找,就算找到了,家里怎么办呢?都知道美国学术环境比国内好,待遇条件比国内好,但是根还在国内啊不是想动就能动的啊 不过也许是我想太多,也许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学术界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把我逼回国,甚至在国内都不一定能找到好的位子。那时候所有这些纠结都不复存在了。当然钱的纠结还是存在
【转】天才数学家肖刚逝世,代数几何白马王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MjczMDAyMA%3D%3D%26mid%3D211223184%26idx%3D1%26sn%3D881d506b87e0bd893631aa19b8e5df0d%26scene%3D2%26srcid%3DmIeo4Z5Rp5tyW3yaR6mD%26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f675081c18c5515fdf1e66acf9365c41 去年的新闻了,相当有影响力的数学家。整个上海代数几何学界基本都是他的学术后代,在北京也很有影响力。 我以前老是黑国内直博不好。但是如果能在他活着的时候跟他且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其实也可以放弃出国的大师的作用大于一切。
看吧里对英语成绩的讨论就知道吧里文科生不多 印象中哥大新闻好像要求托福115以上,很多文科专业申请都要求110以上,吧里还觉得110就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堑了 话说我以前在复旦听过一个指导你怎么考托福的讲座,主讲人是两个学妹,一个116,一个118。很不幸的是118那个是高中考的,过了两年期限了,还得再考一次 顺便再装个逼:理科生里面,GRE AW考到4.0的,应该不是特别多吧本辣鸡也就这点能嘚瑟一下了
吧里有人看乱步奇谭么? 除了情节中二一点,歌都很带感啊反正看的时候不要带脑子跟着节奏走就行了 另外站等野良神第二季动画更新素来不想看漫画只看动画
准备这学期考qual RT,已经找好committee member了,三位教授。我们的PhD qualify是oral exam,要选一个major topic一个minor topic。准备 major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minor in complex algebraic geometry。 下个礼拜把一些行政手续办好,然后就开始准备了。最早估计12月份就能考掉。考完就开始选老板了(对的你没看错我在宾大待了整整一年截止目前仍没有老板),就有机会做一些“严肃的数学研究”了
现在隐隐觉得自己有点强迫症了 学数学的对思维严谨性要求很高,所以很不喜欢犯错误。题目做不出来不要紧,但是如果一个东西看上去和自己以往建立的知识体系矛盾,那简直是不能忍受的事情。学数学的最反感“矛盾”和“不一致”,在confused的时候脑子里面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思考,想关也关不掉,所以经常睡不着 以前觉得自己记性还好,现在发现一年前学的东西有些忘掉了,也感觉很痛苦。总共才学了多少数学,居然还忘掉这么多,以后还怎么活 现在导致我看文章看错几个字也会心中不安,看英语单词看错意思也会觉得烦,犯语法错误也很烦(比如说现在单数复数就搞得我很烦,规则当然知道,只是每次说话的时候总得在脑子里过一下,很不爽)。看数学的时候不等式看错方向也会烦,或者某个地方理解错误,看到后面发现怎么也过不去了,简直有种脑子要炸掉的感觉 以前看到学长说“做数学就像是沿着雪山往上爬,路很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抓住。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往下掉但也没有任何办法。”sigh,理论学科纯凭思维和记忆来工作,基本没有实际例子。所以脑子状态不行的时候就很无力,就像没吃饱饭就去搬砖一样,想努力干活但就是干不好。等到哪天脑子清醒了再过来看一下,擦,这不就是trivial的么。几分钟就能说清楚的事情,我当时为何看了整整一天都理解不了,我怎么这么蠢
为什么本科课程TA比研究生课程TA难当? 以本科微积分课程为例,一个班大概160人,(没错美国的微积分也是大课,没办法,所以理工科专业都必须上)分成两个section,每个TA负责80人。每个礼拜批80人的作业,还要出quiz,还要带recitation。 而研究生课基本人数上限才30人,一般也就10人左右,作业量也少,研究生课TA基本只用批作业就行了。 所以工作量完全不能比嘛
【转】拯救宇宙中最宏伟的定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infzm.com%2Fcontent%2F110925%3F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urlrefer=4f4a9104ba8d98c329c472aa4b97bf6f 有限单群分类问题被彻底解决后基本就没人关注了。做出证明的数学家年纪偏大,他们死后证明技术可能失传。sigh,数学知识也是会消失的
高中11点半睡6点半起来早操照样精神很好 RT,而且我当时是寝室里睡眠质量最好的。因为高中实在是没什么难的东西,感觉一天就那么过去了,也没啥感觉,脑子里没太多事。 现在11点多上床,9点多起,10点半才开始上课,仍然觉得精神不佳。因为想的东西太多,太烧脑,而且失眠也越来越严重了。 那些说大学比高中轻松,大学课程比高中课程容易的,你们大学真的有在认真学习么?
【转】美国到底哪里好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NTE1MzcwMQ%3D%3D%26mid%3D210451176%26idx%3D2%26sn%3D72b4792f7392815718a3ec12f5a3c3d2%26scene%3D1%26srcid%3D0906PVTGFIqZO0HLX5zafOwW%26from%3Dsingle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72c16dcd4f1c8ff6e9c1f01f35a06aa9 一句话,不评论,就是最吼的
宾大本科生水平,按照高考分数段,应该500-680的都有 没错学习能力最差的那批学生也就相当于国内好二本的水平,可是人家有“领导力”啊,“社会经历/社团活动经历丰富”啊,人家体育赛事拿过奖啊,或者人家家里很有钱啊 最好的学生实力也是在那里的,就是各种ap党,高中自学本科课程,本科跟着研究生上课的那批人,大概相当于华五好学生的层次吧 680以上的基本都去MIT Stanford Harvard这种神校了,不会来宾大这种1.5流学校的
本科的时候欠的债,研究生还是要还的 现在在看我本科同学大三时候已经看完了的书 本科的时候还是太懒,没有远见,觉得把基础课学好再随便学点别的东西就行了,没有方向,不愿吃苦。现在想想本科打的基础还是不够好,自己太水了sigh 顺便再黑一下宾大的研究生课,实分析就是国内本科实变,泛函就是本科泛函,90%内容重合。不过美国学生也是两极分化严重。美国数学好的学生根本不用上calculus的,因为ap已经学过了。大三大四选PhD课的我就见到好几个。当然差的学生也很差,比我国高中生还差,甚至有人会认为“对一个分式取实部等于对分子分母分别取实部”。你们敢相信这是常青藤的本科生么?
〔转〕80后华人数学新一代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itbbs.com%2Farticle_t%2FMathematics%2F31225813.html&urlrefer=1f242d805358ec1fe22a45f5e6736c9e 名单随时更新中 石溪的孙崧 北大的许晨阳 哥伦比亚的张伟 斯坦福的恽之玮 伯克利的袁新意 马里兰的何旭华 加州理工的倪亿 加州理工的朱歆文 北大的关启安 哥伦比亚的陈琪乐 北大的方博汉 清华的李思 清华的于品 中科院的田一超 中科院的李文威 中科院的郑维喆 普渡的莫仲鹏 北大的刘若川 约翰霍普金斯的王璐 加州理工的刘毅 伯克利的刘刚 康涅狄格的肖梁 清华大学的陈志杰 UBC的li dong 明尼苏达的蓝凯文 巴黎十一大的单芃 明尼苏达的曾于容 这几个都是80左右的,像陈琪乐、于品这种应该是接近85年的,这几人应该是比较强的 ,田野、付宝华也不错,可惜年龄稍微大了点,是75年左右的。
效仿鸡总简历贴 北大数院本,普林斯顿数学PhD,光写这些是肯定找不到教职的,还要写发过哪些paper,最好还要老板的推荐信。 其实这些也不是什么现实问题。就像[CHICKEN]总发的简历贴,能考到那个分数的人,大部分还是能实现比考到那个成绩更好的个人成就的。达不到的就只好在这个吧发帖了
你萌逼格好高,居然开始鄙视高考成绩了 语文不上125不能提,数学不上135没必要提,伪英语不上140简直不能看,理综不上270你好意思来酒吧。 既然一个个都考这么高咋没见多少上华五的呢?
话说985吧的本意应该是高校学校生活交流贴吧吧? 为什么吧里有人天天发高校攀比贴成人话题贴各种大水贴,还要喷发学术贴的人是装逼呢?985吧顾名思义不就应该是讨论学术或者高校生活的贴吧么?真是本末倒置啊
中国的大学,在迷茫中前进 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会有这么多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当然我也理解,这些口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拉经费。有了经费才能谈发展,才能挖人,才能砸设备出论文,才能整体提高教学水平。可是有了经费,具体又该怎么花呢?“提高教学水平”,具体怎么个提高法?提高的目标是什么?提高科研水平,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何衡量,单纯以论文数引用数来衡量么? 其实我感觉中国的大学,都不太自信。你见过东京大学号称要赶超哈佛么?我们为什么非得赶超别人?做好自己,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不行么?东京大学就很自信,自信自己培养出的学生都是the most brilliant minds,也对自己的培养方式教育方式很自信。 说来也怪了,天天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怎么大学对自己的教育体系就不自信了?一会搞什么通识教育一会搞什么书院制,各种名堂,但无非是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而已。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噱头,不肯静下心来花点时间琢磨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中国大学的政策,也是朝令夕改,换一个校长书记,政策可能就大不相同。大部分学校都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短视,看不清未来。这也是我所谓的“在迷茫中前进”的意思。 不可否认,中国的大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层面的支持。但是这就跟孩子喝奶一样,总有一天要断奶的,总有一天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不是听从上级的指令的。中国的大学,如果永远受行政主导而缺乏自己的头脑,那就永远是一个部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等到中国的大学能够自己决定自己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以及自己能走出自己想走的道路的时候,那时候再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迟。
【转】从复旦数学系“改行”宗教学,卞润华:曾遭九所美国高校拒绝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thepaper.cn%2FnewsDetail_forward_1369098%3F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urlrefer=7e6a440e8fb83305b4ba19ac16398648 酒吧吧友怎么看
其实欧洲应该是比美国更适合做数学的地方 尤其是法国。美国的麻烦事在于必须做TA,必须选三门以上课(这是移民法律规定的,full time study的留学生必须选3门以上课,谁叫你是F1签呢。。),必须考qualify,有的学校数学系还要求学第二外语(因为有些论文和数学书并不是用英语写的)。法国那边,听说更自由,并不用强制当TA,学术氛围更好,老师同学讨论学术问题的时间更多。在这边,基本都是各干各的,交流其实不多。 当然美国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全世界范围内最高额度的PhD奖学金,以及语言关不难过。 不过美国也有少数学校例外,基本都是顶级名校。比如Princeton不强制上课(不知道和上述移民法律是否冲突)也不强制学生当TA,所以他们的学生出成果概率更高。宾大还算好的,某些公立学校丧心病狂,一周20-25小时的教学任务,还让不让人安心做研究了。。
你萌吧天天说家境什么的,究竟是对自己的家境有多不满 据我妈说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家里真是穷得叮当响,买不起肉,真正是“节衣缩食”的字面意思。然而那时候我太小还不记事,没有一点印象。 也许是成绩一直比较好吧,对家境什么的并没有太多抱怨。相反我家里人还一直觉得我是“穷人家里出秀才”,隐隐还有一丝优越感,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不过我自己对物质层面也没有太多需求。家里人一直说我不讲究吃穿,这是真心话。我至今不理解吃的贵有什么卵用,好吃不就行了,我自己做的饭我都敢吃,还有什么不敢吃的 小时候也没玩过什么玩具,也没看过多少动画片,家里人一直说我小时候就喜欢待在家里看书,也不太出去玩。所幸还是有几个玩伴,也不至于找不到人说话。 也许是家庭环境的问题。我爸妈从来不跟我过分强调“家里没钱”这件事情,也没有强迫我去赚钱或者按他们的意愿生活。他们对大学也没什么概念,觉得我能考上个重本就很满意了。结果考上复旦,家里人真是高兴疯了(虽然我那时候还因为没有上top2心里有点不爽,高中生嘛,还是好面子~) 不过我爸对教育方面还是挺重视的,上高中的时候想过把我送到长沙,最后因为我和家里其他人不想离家太远就没去考那边的考试。 所以看到吧里这么多人对家境这个事情耿耿于怀,至今仍不太能理解。我家家境在本吧毫不夸张地说,肯定排在倒数10%。然而不管是小富而生的家境优越感,还是所谓的“农村娃自卑感”,真的是这个社会大众心理的真实写照吗?也许只是正常人的声音被掩盖,少部分歪风邪气哗众取宠,主导了舆论走向而已吧
此人什么水平?本科发表顶级数学论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eb.stanford.edu%2F~pardon%2F&urlrefer=fd34dc5478ce4084bc53edc9b99961bf 注意看这条: On the distortion of knots on embedded surfaces. Ann. of Math. (2) 174 (2011), no. 1, 637--646. Published Version. MR2811613. 彼时John Pardon不过是普林斯顿在读的大四本科生,居然在 Annals of Math上灌了一篇论文。大家也许对这个杂志不熟悉。科普一下:Wiles证明费马大定理、张益唐做的孪生素数相关的结果,也“不过”是发表在这个杂志上而已望月新一的证明 ABC猜想的长篇论文,也是投的这个杂志,但还未被接受。 这种level的人才是菲奖的潜在人选啊~
说说TA那档子破事 话说前几天TA的assignment出来了,我被安排当线代课的助教。然后我今天见到了线代课的老师,中国人,新来的博后。不禁感叹美国人真是随意,线代这种基础课也能让新来的博后教。放国内铁定得是副教授以上才能教吧。。 然后我问他打算怎么教。他说不知道,系里就跟他说了声:“你去教线代吧!”然后也不告诉他用什么教材,也不告诉他大概教什么范围(线代这么广的东西谁知道一学期得讲些什么玩意啊。。)所幸还有另一门平行课,那门课的老师是美国人,比较熟,我们就打算跟着他的节奏走了。 周三第一节课,他说他准备组织个quiz,相当于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来决定上课内容层次。。 PS:我是grader,批作业批卷子的,不用上课,但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office hour,需不需要给他们答疑。班上选课的35个人,工作量还行吧 @RafaelPrince 不知道你们情况如何。 @中国脚筋 @崭新爱地 羡慕不用教课的普林PhD们
发点大家都能看懂的学术贴,关于最近发现的五边形铺地板方法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34916541&urlrefer=afcb3bc21da6818443081c869e53a732 @中国脚筋 组合大神点评一下
【转】张益唐—我的数学人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4NDQwNDQ2Nw%3D%3D%26mid%3D207463719%26idx%3D1%26sn%3D80064561569a1496a96228b69c41b2e5%26scene%3D1%26srcid%3DvW0jQLTI1RIWJDf01312%26from%3Dgroup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3618fcd52cbca530386dfdbaddead1bb 看下来感觉人还是相当聪明的,上大学前看华老的数论书能看懂π的无理性的证明,70年代末能考上北大,还是学得好的那一批学生。 后面提到了他和普渡那边的导师的一些矛盾,看来他意见还是蛮大的
[转知乎] 做了傻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zhuanlan.zhihu.com%2Flswlsw%2F20166464&urlrefer=9327fa256dcb738a2da9ed1d9536fdea 一句话总结:“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毫无知觉。”
数学本科生看纯数学生,犹如正常大学看加州理工 记得大二的时候去听一个本院学长们的留学讲座,结果学长说:“我们今天讨论PhD和ms各个专业各个方向的申请情况。但是不讨论纯数申请。” 大三的时候一个纽约大学应数PhD学长回学校做讲座,期间和他聊天,提到想申纯数,他非常关切地问我:“少年,你是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吗?” 申请的时候所有资源基本都是自己找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留学讲座会cover纯数申请,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留学中介敢接纯数的活。只能在网上找以往学长学姐的申请总结,还特么是五年前十年前的,早过期了。 数学这边即使做科研读PhD,大部分也是统计运筹计算应数,也有转行做machine learning一类的,比如吧里就有一位。真正和“数学”这个名词关系最大的,反而是最少数派啊
【转】张益唐加盟UCSB出任数学系教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MTE4ODg0Mw%3D%3D%26mid%3D207522180%26idx%3D1%26sn%3Db8ebe32c79871b148a1343649157a063%26scene%3D2%26srcid%3DwAkSjgd5D3b2S1rqaQ4f%26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3e5acb23a9467d67c04dcb2534158744 终于还是走了
高水平大学,到底要以什么为导向? 首先我声明一下我不是很明白什么是“研究型大学”,所以直接以高水平发大学来代替。 就我个人观点,高水平大学,不应该有一个单一的、明确的、行政主导的“官方导向”。高水平大学应当鼓励学生的多元化自由发展。想就业的,就业办应该为他们提供好的平台,以及为他们提供好的实习机会;想出国的,学校应当多创造交流机会;想做科研的,学校应当让他们在实验室多“练练手”,如果是理论学科应该多组织讨论班,让他们有额外学习的机会;想从政的,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好的基层锻炼的机会。 其实我觉得清华在这些方面做得都还好。清华并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出国+读研比例那么高的学校,说他以就业为导向,合理么?
吧里总有人觉得“学习不需要超前” 我先举几个例子。吧里有人练过钢琴么?钢琴是从小练比较好还是长大了练比较好?吧里有人下过围棋么?围棋是从小学比较好还是长大了再学比较好?当然也可以举很多其他运动的例子,无一例外都是越早越好。 学习,尤其是学数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不是说“孩子不懂也要硬逼着他学”,我的意思是“孩子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件让他自学早学,不给他设立条条框框”。超纲是最扯淡的事情了,不同人的学习能力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凭什么搞一刀切。 学的多了,对孩子总体是有好处的,因为眼界更广了,头脑更灵活了。对,我的观点是“学的越多,懂的越多,头脑更灵活”。可能跟你们已接受的观念相悖。但是我这里说的学,是真的学进去了,是真的理解了,不是死记硬背。 有人说学得太快对孩子不好,要“循序渐进,慢慢来”。可是我想反问一句,你们能理解聪明孩子天天面对已经熟识的知识,犹如柯南面对他的naive的玩伴的那种心情么?要我说,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是最合理最自然的教育方式。统一进度,一刀切,反而是不合理不自然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观念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的差异,其实是平均主义在教育界的残留。
明天到波士顿转转 吧里有哈佛或者MIT的出来接见一下么? 手动炸鱼@中国脚筋
【科普向】全体素数的倒数和是多少? 众所周知调和级数是发散的。可是全体素数的倒数和是多少呢?这个级数是收敛的还是发散的?如果收敛,收敛到多少?如果发散,能不能写出一个渐进估计? 大二的时候看解析数论学到的一点小知识,怎么证已经不记得了,结论倒是还记得
那些说高考状元进北大数院可以成大神的 进大学之前没学过一点抽象代数代数拓扑微分几何之类的也好意思在北大数院当大神 其实据我的观察,中国在数学方面比较优秀的那一批学生,初二初三就可以接触并理解非数学专业的高数/微积分。高中可以学学数分高代,刷刷题,刷完了再看看实变复变抽代之类的。 这还算是basic level。北清牛人高中看调和分析的都有。虽说高中开始看代数几何不太现实,但是高中把群环域模Galois理论看完再学一点交换代数是完全可能的,剩下的,可以到大学再补嘛 所以差距根本不在什么高考成绩竞赛成绩上啊,知识量和见识就不一样好伐
你萌有些人对PhD和ms认识还是有误区啊 PhD转master是可以随便转的,不费吹灰之力的。我亲眼见过本校好几个CS PhD转成了master,都是二年级三年级时候转的,因为不想读了,想找工作了。这个事情跟导师跟系里说一下就行了,一般都会放人的。毕竟人心散了,你强逼他做科研有什么意思呢? 反过来master转PhD才是困难的,有的就根本不让转。NYU招那么多数学ms,有几个成功转成PhD的?现在还不让转了。 所以看到有人说在好学校PhD和一般学校ms之间选择会选后者(专业相近),我真有种“我能上北清但是我觉得上专科更好”的感觉当然也确实有人从北大退学去上了个技校,这种三观和我有极大区别的我就不评论了。。
哈佛生统master和石溪应数PhD,你萌选哪个? 是选择世界第一名校的名声,还是选择在大纽约地区一所不错的州立大学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
巨蛤生大蛤,大蛤生小蛤
你萌对美帝的本科教育没啥概念啊 美帝的本科教育和国内完完全全不是一码事啊,比国内精致得多啊。 就拿TA和本科生的关系说说吧。如果学生自己不好好学习,绩点不好,那是他自己的锅。但是如果是你上课没讲清楚,导致学生没听懂,考得不好,那是你的锅,你要负责任的所以这也是个微妙的问题啊 上课不要炫知识炫技术,要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讲清楚,回答问题也不能炫技术,要用最朴素的答案来回答。你自己想到的新颖答案,等到office hour再分享吧。 一定不能说学生笨! 一定不能说学生笨! 一定不能说学生笨! 即使他们真的笨,你也不能说他们笨,除非你不想在学校混了!而且有可能受到体力伤害!美国学生里面肌肉男很多的! 所以美国的本科教学,重视的是本科生的利益和感受。你上课上得爽不爽没人关心,本科生听没听懂,学没学到东西,才重要。当然,如果学生问你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你也要能回答。总之在展示知识和让人听懂之间,这个分寸,自己把握 美国好学校的有些学生,自信到了有点傲慢的程度,也确实是这种教育理念惯出来的。不过他们真的好幸福啊
其实西方世界没你萌想象得那么自由,比如宾州是限酒的 在路上喝啤酒是违法行为,21岁以上才能买酒(这个全美成立),只有指定店铺售酒,普通超市是买不到酒的。 话说有没有人能科普下西方国家禁酒的原因和历史?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过禁酒?为何作为社会主义的我国在这方面体现不出优越性?
【转】任何你不懂的东西都叫作装逼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5MjY1MjQxOA%3D%3D%26mid%3D220922274%26idx%3D4%26sn%3D09885b2ba6b29675285e6114f33655a3%26scene%3D2%26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d3e2c37c4d9ce4802203bd0847677348
比较两所世界顶级数学名校,普林和巴黎高师,的申请难度 普林数学PhD,近几年招的中国学生,要么是北大清华顶尖学生,往往是曾经的IMO金牌,要么是其他学校学生,但是本科在正规数学期刊上发表比较好的论文(比如去年西交那位),或者是拿到非常非常强的推荐信(比如以前烟台大学那位)。估计能进普林数学的,本科发表论文应该是家常便饭了。 巴黎高师倒是更“平民”化一些。他的招生制度,不同于美国的申请制,而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不过国际生和法国本土学生的录取方式是不一样的。当然考试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录取人数非常少。其实单就录取率而言,高师大概比普林还低一些。 所以如果申请背景不是特别抢眼的话,申请普林大概是没希望的。不过如果基本功非常扎实的话,倒也可以试试考高师的考试。个人觉得能考进高师的学生都有丘赛银奖的水平。 当然能进这两所学校数学的学生,都是top中的top,是真正有希望为数学做出一些实质贡献的人,与我这种为数学民工梦奋斗终身的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有多高的起点,就有多大的心 RT,像我这种五线小县城出来的,原本也不打算拼死拼活在美帝名校找教职。能找个待遇还行的高校教职就不错了。能在二三线城市扎根,相比我原有的家境,已是很大的进步。而且还能继续做学术,不至于太空虚。至于说国内学术界氛围不行的话,以我这种水平,基本可以说被打压的资格都没有。学术界那些乱七八糟的争端,本来也跟我无关。从来都只有大牛能被卷入争端,普通人永远只能看热闹。 又比如说小王子,本来也是想扎根美国,所以如果找不到美帝教职宁可放弃学术投身业界。对小王子而言,国内找教职,相比于他本身的起点,不算是很大的进步,所以他不愿意。 感觉吧里很多人呢,有两派。一派是原本起点就比较高,家境还行的,这一派基本心气都比较高,一旦受挫,挫败感也会比普通人更强烈。而另外一些人呢,起点大概和我也差不多。但不正常的是,这些人里面也有些人心比天高,对这个不满那个不满,看到本来起点比自己高的人活得比自己好就心生嫉妒。其实何必呢?心里也应当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自己能活得更好不就行了,何必非得和别人比呢?
〔水〕帝女花带泪上香,愿丧生回谢爹娘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youtube.com%2Fwatch%3Fv%3DkjyX1nuHLbs&urlrefer=d7d1a6c636b09ef0d852f95bebdee518 粤语还是蛮好听的
贵吧舆论氛围不太对 原先号称反对小团体的人自己在结成小团体打压别人的话语权 原先很多人说我在贴吧太较真了,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吧友。网上说话不要太认真,不要那么厉害地撕逼。光明正大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不要私底下搞一些龌龊勾当。酒吧主体不过是十几二十岁的小P孩,不要玩什么政治,酒吧不需要政治,酒吧只需要平等理性的交流
单身这么久,无非是因为 找不到愿意为之付出的人。或者有愿意为之付出的人,对方却不接受你的付出。 不及格就不及格吧,人生总要有点缺憾。人生前20年,说实话,学业上没有受太多挫折,生活上也没受太多挫折,那总得有个地方受点挫折。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挂过科,那就在恋爱的课堂上挂一科吧 我不算是个认命的人,但是爱情这种事情,我真的觉得需要缘分。这年头要碰到一个合适的人,真不容易啊
一个例子告诉你人类关于数学的知识有多贫乏 比如说PDE,所谓的偏微分方程。目前人类能处理的基本都是二阶的偏微分方程,少数3阶4阶的,且一般都带点线性。高阶的基本处理不了,高阶非线性更处理不了。 至于为啥是二阶?因为物理里面一般出现的都是二阶微分,少有三阶以上的。几何学里面也一般是二阶微分。而物理学与几何学,是偏微分方程的两大主要来源。PDE处理的方程基本都有实际背景的,并不是你随便写个方程他都能给你处理。 所以“偏微分方程”这个称呼也是唬人的。99%的方程处理不了,能处理的不过是1%的特例,其中还包括很多著名问题(比如千禧年问题——Navier Stokes方程。)。所以说什么“终极真理”啊,还早得很呢我大胆预言,PDE这个学科,至少还能发展一千年,比整个人类的科学史都要长
本PhD暑假最大成就 Milnor的Morse Theory终于快要看完了。看到了倒数第二章,Bott周期性定理。这本书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读 此外还被迫参加学校的英语培训,平心而论还是有点用的,就是太占时间了。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