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556 U_556
。。。
关注数: 59 粉丝数: 462 发帖数: 19,517 关注贴吧数: 27
U556与俾斯麦号 U556号潜艇和俾斯麦号战列舰,这两艘船有着很深的羁绊。 当年U556和俾斯麦不仅都是在布隆福斯造船厂建造的,而在U556旁边的,就是俾斯麦号。 (U556于40年1月—12月期间建造,俾斯麦40年时也在这进行设备的安装,两舰夏季时就在一起) 1941年1月,当U556快服役时,艇长伍尔法思觉得要找个乐队来好好演奏庆祝一下。 于是他就去找了俾斯麦号的舰长林德曼来帮忙,林德曼也欣然同意了这个要求。 俾斯麦号的军乐队就这样特地的为U556进行了演奏,这是世界最大战列舰对一艘小小潜艇的祝福。 (1940.08-1941.12 ,俾斯麦级在这段时间是世界最大战列舰) 伍尔法思和林德曼伍尔法思对此感到非常的高兴,为了感谢俾斯麦号,他特地写了一份保证书给林德曼。 这个保证书的大意是, 无论是在海洋、湖泊、河流还是小溪,U556都将帮助她的姐姐俾斯麦,击退所有飞机和鱼雷的攻击。 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如果俾斯麦不幸受伤进水,哪怕是用拖,U556也要把她的姐姐拖回港口。 林德曼也笑着接收了这份U556给俾斯麦的保证书。 U556号潜艇和俾斯麦号U556号潜艇在参战前还和俾斯麦号的妹妹提尔皮茨号有过一小段故事。 一天,U556从提尔皮茨旁驶过,伍尔法思艇长和提尔皮茨号的舰长托普都站在各自的舰艇上互相致意,伍尔法思随后举起了一个大喇叭,对托普大声说: ‘’舰长,跟着我做!” 托普认为伍尔法思的小潜艇搞不出什么花样。 然后,然后U-556号开始了下潜了。气得托普舰长差点把望远镜扔出去。 与提尔皮茨见面的U556,可见托普舰长正举着喇叭喊话提尔皮茨号的军乐队,可以用其来参考一下俾斯麦号的情况 (不知作为俾斯麦妹妹的提尔皮茨给U556演奏过没)U556后来加入第一潜艇舰队,在伍尔法思的指挥下,于1941年2月开始了其第一次战斗巡航,战果还不错。 总共击沉了6艘敌船击伤1艘。但是,却用完了所有的鱼雷。 而U556绝对没有想到,她在海上马上就要和俾斯麦号再次相见。 不过这时的俾斯麦号已经受伤多时,特别是船舵的损坏,导致其即将被英国舰队追上。 至于U556,没有任何鱼雷的潜艇什么也做不了。 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俾斯麦走向最后的毁灭。 U-556号潜艇航海日志有关记录: 19:48分,注意!1艘“英王乔治”级战列舰和1艘航母——可能是“皇家方舟”号出现在东方,正高速航行。如果我现在还有鱼雷该多好!我甚至都不用接近目标。根本没有驱逐舰护航,敌舰也没有做例行的规避动作! (其实附近有英国驱逐舰,只不过当时浪大所以伍尔法思没有看见) 23:30分,注意!1艘驱逐舰突然出现!当她在我们上面驶去的时候,我才潜到90尺。在潜内我们可以清楚的听到她螺旋桨发出的噪音。但我们非常幸运,没有深水炸弹。 0:00; 出水。我能为“俾斯麦”号做些什么呢?我能看见她开炮时炮口的火焰,炮声震耳欲聋。我离她这么近,可是却什么忙也帮不上,这实在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感觉。我唯一能作的事情就是联络其它有鱼雷的潜艇。 04:00; 海水在继续上涨。“俾斯麦”号仍然在坚持战斗。 就这样,在5月27日,俾斯麦号被击沉。而看着这一切,却没有任何办法的U556,最后只能返航。 6月27日,即一个月后,U556在海上被击沉。 后续,U556号的艇员还是比较幸运的,包括艇长在内的41人获救,只有5人阵亡。 1978年, 63岁的伍尔法斯在德国威灵根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道:“我不应该去目睹俾斯麦号的悲剧,但我仍然去了,可是什么也办不到。一想到我无能为力的情形,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这是我军旅生涯的遗憾。甚至在战俘营也没有这种感受。” 也许乌尔法斯认为,当时他的鱼雷都用在相对不重要的商船上,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结局也许会是另一种。 但历史永远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 这也是U556号潜艇最悔恨的一件事。 莱茵演习态势图,U556就俾斯麦在不远处U556与俾斯麦,历代猎杀潜航德国战役都必有的一关。 关于U-556与俾斯麦号,猎杀潜航2可能是国内最早的记录。 前面的U-556号潜艇航海日志,就是取自猎杀潜航2中的任务介绍。最后看一下这份当年U556给俾斯麦的保证书。 让人感叹真是造化弄人,上面的那几架飞机,简直就是剑鱼的模样。 而海里的那枚鱼雷似乎也预示着对俾斯麦船舵的致命一击。 谁也无法想象,这份保证书的内容最后竟然成真。 再看看最下面那幅画面,U556哪怕是是拖,也要把她的姐姐带回港口。
战列舰鱼雷防护系统概述 转自战列舰论坛 ================================================================================= 在战列舰的设计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水下防御系统,特别是针对来自鱼雷的威胁。 在现代战列舰发展之初,设计师们仅需考虑敌舰炮弹在战舰水线附近造成的伤害。他们的对策就是现在衡量战列舰防护强弱的必须指标:装甲带。但之后,设计师们认识到了水下命中的威力。于是,他们以较薄但更低的装甲带延伸或是增厚的防雷壁作为补充。 另一需考虑的是来自的战舰下方的破坏——自磁性引信的水雷与鱼雷出现后,这种威胁更加严重,但却从不曾得到过彻底的解决。炸药在舰底爆炸后,向上方的水面冲去的、充满高压气体并不断扩大的气泡会将能量完全释放到舰底上,从而可能重创一艘战舰最重要的龙骨。设计师们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只好使用带有轻装甲的多层舰底结构(一般是双层或三层),但即使能防止了大范围的进水,通过刚性承力结构传导的巨大震动仍可损坏动力系统与武备。 最后一点是炸药在战舰侧面的水下爆炸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大部分的能量随着冲出水面的气泡形成巨大的水柱,只有小部分作用于战舰上。厚重的装甲——比如装甲带——可以抵御这种冲击,但一般的水雷与鱼雷定深都会低于装甲带覆盖的地区。其实,在出现装甲带被直接击中这种较少见的情况时,后部的舱室也常常会进水。由于重量的限制,装甲带也无法延伸到舰底。此时,战列舰就需要另一种防护结构,以抵御鱼雷、水雷以及近失弹对装甲带到舰底的这段舰身造成破坏。 这就是本文的主角:TDS——Torpedo DefenseSystem——鱼雷防护系统。鱼雷防护系统通常布置于从装甲带到舰底、从最前弹药库到最后弹药库之间的区域。在舰首与舰尾,战舰的宽度使之无法布置这一结构。因此,鱼雷防护系统并不能完全保护战舰的舰首、舵机以及传动轴。 在无畏舰诞生的时代,鱼雷的发展也突飞猛进,稳定高速的自航鱼雷已经出现。因此,第一批无畏舰就成为了最早装备TDS的舰艇。而时代的开创者,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仅仅在局部藏段装有鱼雷防护系统。不过比起几乎没什么可称得上是“鱼雷防护系统”的前无畏舰,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战列舰论坛对苏系战列舰的评价。 嗯,咳咳。 看来苏系战列舰的神话还是要多感谢瓦利亚阿 好了,下面是正文 ================================================================================= 苏联级防护评价垂直防护:苏联级的主装甲带采取了渐变厚度,前部弹药库处的厚度为420mm-390mm,轮机舱处为375mm,而后部弹药库处则为380mm,倾斜角为5度。 苏联级采用的装甲,其抗弹性能优劣未知,但考虑到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其性能应当不会超过日本装甲。结合其较小的倾角,可以认为其舷侧装甲的抗弹性能并不出众。 水平防护:第一层甲板为25mm,第二层甲板为155mm,第三层甲板为50mm。 25mm厚的第一层甲板并不具备剥离被帽的功能,也无法抵御高爆航空炸弹的攻击,没有任何价值。而第三层甲板的厚度则颇为尴尬,50mm不足以挡住最大的炮弹破片,作为防崩落装甲则厚度过剩。如果将第一层甲板的装甲取消,将第三层甲板的装甲削薄,然后加强主水平装甲的厚度,理应能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 水中弹防护:仅有普列赛系统与薄薄的舱壁,基本不具备水中弹防护能力。 火炮防护:炮塔正面495mm/倾斜,侧面230mm,后面410mm,顶部230mm,炮座425mm(主水平装甲以下为50mm的装甲围筒)。 鱼雷防护:缺乏有效资料,但鉴于普列赛系统的实战表现较为欠佳,可以认为苏联级的鱼雷防护水平较差。 防护区域:主装甲带较长,且具备艏艉装甲带。艏部的舷侧装甲厚度为220mm,水平装甲厚度为100mm。艉部装甲带厚度与主装甲带一致。此外最靠近艏艉两端处还设有薄装甲。艏部装甲带有厚度过大,浪费重量的嫌疑;而艉部装甲带完全可以向内收缩,节省重量。 抗损性能:轮机舱采用交错布局,受到攻击后同时丧失所有动力的可能性较小。防崩落设计一般。 评分:垂直防护 C(前部弹药库 B),水平防护 A-,水中弹防护 D,火炮防护 B,鱼雷防护 D,防护区域 B,抗损性能 C。 总体评价:B 补充说明 苏联级的奇葩设计颇多,如:舰艏装甲带防护过剩,水平装甲布局奇葩等。 其中 最为失败之处,是其古怪的横向装甲隔壁设计。舰艏处的两道纵向装甲隔壁,分别厚285mm和230mm,其厚度能够抵挡斜向射入的主炮炮弹,但却无法抵挡从正面笔直射入的主炮炮弹。艉部的装甲隔壁,则分别厚180mm和365mm,且第二道装甲隔舱位于艉部主炮塔的中轴线附近,这种设计纯属浪费装甲重量。若将舰艏第一道和舰艉最后一道装甲隔壁的厚度削薄,加强舰艏第二道装甲隔壁的厚度,并将舰艉第二道装甲隔壁移至炮塔之后,无疑能在保持防护水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节省大量重量。 苏联级空有6万吨级的排水量,其防护性能却只能达到4万吨级欧洲新锐战舰的水平,可谓是十足失败的设计。
二战德日海军技术交流。 德日两国在二次大战时虽为同盟之邦,但是碍於地理位置相隔遥远,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於战争期间正常交流管道多被封锁切断,两国间能互相帮助的程度实在非常有限。不过,由於战事激烈,两国间仍以各种方法,尽可能的达到互通有无。相较於盟军,特别是英美之间交通之方便,物资输送之容易,德日间要达到如同英美间般的物资技术交流量是难上加难。在当时,位处东北亚的日本与中欧的德国间交通的管道有三: 第一,经由空运; 第二,经由西伯利亚铁路; 第三,从日本走海路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到达德国占领下的西欧,或是经苏彝士运河到达地中海再由义大利陆运到德国。 其中,第一项跟两国空中运输能力有关,德日双方虽都有超长距离联络机的构想和计划,但是始终无法实现,加上空运在一定技术水准下,具有运载能力的限制,而且,两国都无法在战时拥有大规模的超长程运输机,所以此一项目完全无法实现。 第二项,经由西伯利亚铁路陆运,在德苏开战后也告无法通行。 第三项,经由海运,在运载量上较前二者更为余裕,而且也是唯一可行的运输模式,不过,在英美掌握海权的状态下,也无法达到成功有效的大规模运输,其中,经过苏彝士运河的路线由於德军迟迟未能攻克埃及而永远无法实行;绕过非洲南部好望角的路线也因为盟军的海上势力,以及对印度洋的控制而危机重重。要在物资上达到量上面的互通有无实在是没有可能,所以两国间的交通顶多只能达到在技术上的交换。 本文参考日本防卫厅公刊战史丛书海军军战备中第四章「日德海军技术交流」一文,详细的探讨两国间在海军部分的技术交流。
用SpringSharp还原的俾斯麦数据。 船称 俾斯麦 国籍 德国 类型 战列舰 下水日期 1936 排水量: 40,064 吨 轻载; 42,084 吨 标准; 46,674 吨 正常; 50,346 吨 满载 尺寸: 全长 / 水线 x 最大宽度 x 吃水 820.21 英尺 / 792.49 英尺 x 118.11 英尺 x 30.51 英尺 (正常装载) 250.00 米 / 241.55 米 x 36.00 米 x 9.30 米 军备: 8 - 14.96英寸 / 380 毫米 火炮 (4x2 火炮), 1,763.70磅 /800.00千克弹, 1934 式 后膛炮 安装 在旋转炮塔内 (在炮塔座上) 在中心线艏尾, 均匀分布 , 2 升高的炮座 - 背负式 12 - 5.91英寸 / 150 毫米 火炮 (6x2 火炮), 102.98磅 /46.71千克 炮弹, 1928 式 后膛炮 安装 在旋转炮塔内 (在炮塔座上) 在两侧, 均匀分布 16 - 4.13英寸 / 105 毫米 火炮 (8x2 火炮), 35.32磅 /16.02千克 炮弹, 1933 式 防空炮 安装 在地井改速射炮架上 在两侧, 均匀分布 , 全部升高的炮座 16 - 1.46英寸 / 37.0 毫米 火炮 (8x2 火炮), 1.55磅 / 0.70千克 炮弹, 1930 式 防空炮 安装 在甲板炮座上 安装 在两侧, 均匀分布 , 全部升高的炮座 16 - 0.79英寸 / 20.0 毫米 火炮 (10 炮座), 0.29磅 / 0.13千克 炮弹, 1930 式 防空炮 安装 在甲板炮座上 安装 在两侧, 均匀分布 , 14 升高的炮座 舷侧重量 15,940 磅 / 7,230 千克 每炮备弹,主炮组: 120 装甲: - 装甲带: 宽度(最大) 长度 (平均) 高度 (平均) 主要: 12.6英寸 / 320 毫米 562.34 英尺 / 171.40 米 16.40 英尺 / 5.00 米 艏艉: 2.76英寸 / 70 毫米 229.33 英尺 / 69.90 米 9.51 英尺 / 2.90 米 0.82 英尺 / 0.25 米 非装甲艏艉 上部: 5.71英寸 / 145 毫米 562.34 英尺 / 171.40 米 7.22 英尺 / 2.20 米 主装甲带覆盖 109% 的正常长度 - 鱼雷防护壁 : 1.77英寸 / 45 毫米 562.34 英尺 / 171.40 米 30.05 英尺 / 9.16 米 - 火炮 装甲: 正面 (最大) 其他 炮室 (平均) 炮塔座/地井改速射炮 (最大) 主炮组: 14.2英寸 / 360 毫米 7.09英寸 / 180 毫米 13.4英寸 / 340 毫米 二级: 3.94英寸 / 100 毫米 1.30英寸 / 33 毫米 3.15英寸 / 80 毫米 三级: 0.79英寸 / 20 毫米 0.39英寸 / 10 毫米 0.79英寸 / 20 毫米 -装甲甲板: 5.02英寸 / 128 毫米, 指挥塔: 13.78英寸 / 350 毫米 轮机组: 燃油锅炉, 蒸汽机, 齿轮传动 , 3 轴, 137,994 轴马力 / 102,944 千瓦 = 28.67 节 航程 8,525海里 在 19.00 节 最大排水量下燃料仓载重 = 8,261 吨 人员配制: 1,587 - 2,064 耗资: £18.680 百万 / $ 74.720 百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