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蟹
皇帝蟹
目前是一名历史系学僧,方向为世界史。养过鱼鳖虾蟹,追过星,画过画唱过歌,乱七八糟事情搞了不少可惜样样不精,费拉不堪
关注数: 302
粉丝数: 341
发帖数: 26,075
关注贴吧数: 84
桂花飘香蟹子肥(图) 在超市看见打5折的大闸蟹,6。80一只。买了4只解谗,想着在浙江的时候,这个一只蟹价格差不多就可以买4只了,不过谁让它是空运来的呢,想吃总得付出点代价啊。吃大闸蟹最好的陪衬是黄酒,兴冲冲地买了一瓶女儿红,准备好晚上大吃一顿。蟹清洗干净后,放在盘子里,隔水蒸个10分种,就好了。用上好的米醋混和生姜,做沾碟,再好不过了。女儿红用酒杯乘着,放2粒话梅,用微波炉加热(因为没有酒壶,所以不能用古人的方法温酒了),味道一样的棒。在4只蟹的推动下,一大杯女儿红,也被我喝光了。微熏的状态下,看恐怖片“寂静岭”,居然没有被它吓到,这是唯一一部我单独看而没有被吓到的恐怖片,最后,我居然为片尾,时空相隔的夫妇俩而有了伤感。现在想来,以前看见的影评“恐怖片其实归根接底,是悲剧”,在这个时刻有了真实的体验。
蟹黄扒翅 ≮美食原料≯水发鱼翅(最好用吕宋黄翅)600克、蟹黄150克、姜片、葱段、白酱油、黄酒、菱粉12.5克、味精、清激发250克、鸡油少许。≮美食做法≯1、将鱼翅整只扣在碗里,加上酒、葱、姜蒸约一小时,倒掉汤,取出翅,放入开水锅里川一下(要注意不要将翅弄散),再用冷水洗净。2、用猪油、葱、姜开锅后,捞去葱、姜、将蟹黄倒入略炒、随即下酒一烹,再加上白酱油、味精和清汤用旺火烧开,将鱼翅放进(正面朝下),用温火烤约五分钟,再转旺火,同时下湿菱粉,提锅转几转,以防黏锅。3、然后浇上鸡油,猪油转几转,翻转(正面朝上)、起锅装盘,金黄色,味鲜糯,适宜于秋冬二季。≮美食特色≯金黄色,味鲜糯,适宜于秋冬二季。
蟹肉蛋卷(图) 原料:鸡蛋2个,蟹肉卷2张。调味料淀粉2大匙,盐1小匙。 做法:1、鸡蛋打散,加淀粉和盐搅匀,放入热油锅中煎成薄蛋皮。2、蟹肉卷洗净,放入滚水中氽烫一下,捞起沥干,放在蛋皮上,用手卷起来,切若干小块,中间插一支牙签固定即可。 特点:红黄相间的品相煞是好看,可自行搭配沾汁食用。
苦瓜蟹(图) 原料:苦瓜一根,蟹2只(1斤)。姜、葱、豆豉、蒜米。调味:盐、酱油。油一斤。做法:1、苦瓜洗净去囊,切粗块,蟹斩小件。[美食杰]2、5成热油,把苦瓜、蟹一起下锅炸一分钟,捞出。3、锅留底油下姜、蒜米、豆豉炒香,把苦瓜、蟹倒入锅中一起炒,加盐、酱油,加点水加盖焖三分钟,下葱段翻炒几下出锅。特色:吃这道菜可消热。苦瓜性凉,清火明目。蟹寒,两者结合是道不错的菜,胃寒者少吃。
上海醉蟹(图) 所属类型 特色沪菜 基本特点 芳香无腥,蟹味鲜美 基本材料 原料:活河蟹500克 调料做法: 清水加盐、糖、花椒烧开,冷却后加花雕酒、大曲酒调匀制成醉卤。活河蟹洗净,沥干水分。取大小适中的干净容器1只,底部先放葱结、生姜和陈皮,放入活河蟹,上面再放上葱、姜、陈皮,压上重物加入醉卤封口,放冷藏室4天后即可食用。食用时改切成块堆装,浇入少许醉卤。:花雕酒,大曲酒,盐,白砂糖,葱结,生姜,花椒,陈皮适量
酱香焗花蟹(图) 材料 :花蟹两只,蒜头调味料 :盐,普宁豆酱,麻油,上汤少许做法 :1、蒜去皮,洗净;花蟹洗净,切块2、锅上火,油热时放入蟹块稍炸,捞出沥油3、锅中留少许油,放入蒜头爆香,再放入蟹块、豆酱、麻油、少许盐,加入少许上汤,用慢火焗熟即可
黑椒蟹(图) 1、蟹两只,剥背壳,去鳃肠,洗净,切块。2、将蟹块拍生粉(背壳除外),入热油中炸至7成熟待用。3、锅内另加油,爆香姜片、洋葱、青椒,加入大半碗水、盐、黑胡椒碎,倒入蟹块和背壳,焖熟,盛出摆盘,即可。
图:玻璃壳中的寄生蟹 寄生蟹,因其非常凶猛,常用其螯吃掉软体动物、贝类的肉,霸占其壳为己有,且住房从不交房租而得名。这只寄生蟹被养在玻璃壳中。 网易探索2月3日讯,一只寄生蟹被养在玻璃壳中。寄生蟹,又名寄居蟹、白住房、干住屋,这是因其非常凶猛,常用其螯吃掉软体动物、贝类的肉,霸占其壳为己有,且住“房”从不交“房租”而得名。 寄居蟹一遇到危险便钻入壳中,如果没有寄居壳的保护,它便毫无防御措施。寄居蟹不仅寄居在螺壳里,有时还有别的“宿舍”,如竹节、碎椰子壳、珊瑚、海绵,甚至木筒等等。它们不会一生只“定居”在一个壳里,随着不断地长大,会周期性地离开原壳去找更大的“家”。
螃蟹的天敌----食蟹猴 食蟹猴(M.fascicularis),栖息于有红树的沼泽地。拉丁学名:Macaca fascicularis 英文名:Crab-eating Macaque 物种分类: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猕猴属(Macaca)简介 食蟹猴,又名长尾猴、爪哇猴。主要产于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及印度尼科巴岛,在东南亚许多小岛上均有分布,栖息于热带雨林、红树林沼泽、潮汐河流沿岸等热带岛屿、海滨。 食蟹猴体形比猕猴小,毛色黄、灰、褐不等,腹毛及四肢内侧毛色浅白;冠毛后披,面带须毛,眼围皮裸,眼睑上侧有白色三角区;耳直立目色黑。 食蟹猴最喜欢吃蟹,他们很聪明,他们会避开蟹的大螯,从后面把蟹的头胸甲彻底掀开,然后吃里面的肉,这种方法虽然很残忍,却很有效。有时也有一些猴会不慎被蟹螯夹住,其它的同伴就会一起来帮他解决难题。 食蟹猴在医学研究中是广泛采用的实验动物。 目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所有带壳动物的天敌----海獭 海獭 海獭Enhydra lutris分类:食肉目Carnivora 鼬科Mustelidae 海獭属Enhydra海獭是稀有动物,只产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 海獭的身上长有动物界中最紧密的毛发(每平方寸有一百万根)。 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海獭是由栖息于河川中的水獭,在大约五百万年前才移居海边而进化成海兽。 因此,海獭并不像生存在于海水中已有三千五百万年的老前辈—-海狗—那样善于潜水,同时也缺乏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抗寒。海獭的抗寒本领是来自体内和体外两项遗传变异,体外变异就是上述的盛长密集毛发,而体内变异则是消耗大量海鲜以盛产热能。是故 ,海獭不但是动物界中特有最佳的毛皮兽, 同时也是地球上食量最大的动物,通常一天要消耗其体重的三分之一那么多的海鲜。换句话说,成熟海獭的体重大约是六、七十磅,所以平均每 一头一天就要吃十几磅甚至二十几磅的海鲜。海獭是肉食兽中唯一的海栖动物。成年雄海獭体长1.47米,体重45千克。雌海獭体形娇小,体长约1.39米,体重约33千克。海獭的尾巴长约30~40厘米。它的头很小,身躯肥胖,前肢短而裸露,后肢长而扁平,趾件间有蹼,成鳍状,适于游泳和潜水。海獭主要生活在海中,仅休息和生育时上岸,甚至睡觉时也在海里漂浮。海獭是海兽中会利用工具捕食的动物。海獭具有一层厚密的体毛。它的皮毛是哺乳动物中的密度最高的。 早在260年前,人们发现海獭的皮毛是御寒的珍品,于是大量捕猎。在阿拉斯加,据说当时有一个俄国人一次就捕获上万头海獭,取皮去肉,高价出售,牟取暴利。到1911年,海獭的数量仅剩下1000头。后来,经过保护,海獭的数量才有所回升。海獭擅长潜水,经常潜到3~10米处活动,有时潜到50米深的海底寻找食物,它们几乎不到陆地上活动,也从不远离海岸。夜晚,它们能在海面上过夜睡觉。与其它海兽相比,海獭的游泳速度算是比较慢的,每小时仅10~15千米。 海獭的食物大部分是海底生长的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有时也吃一些海藻和鱼类。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海胆,但海胆的壳很坚硬,靠牙齿是绝对咬不开的,海獭就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在水下拣起海胆把它们夹在前肢下边松弛的皮囊中,很快地浮上水面,四条腿朝上仰游着,把从海底拣来的拳头大小的石块放在胸前当砧石,用前肢夹着海胆在石块上撞击,一旦发现壳敲破了,海獭便马上将里面的肉质部分吸食出来。吃饱之后,它们会将石头保存下来,反复使用。这一点海獭胜过类人猿。 海獭身上对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皮毛。用海獭皮制成的衣服是御寒的极品。海水的传热比空气要快4倍,而海獭没有像鲸那样厚厚的皮下脂肪层可以保暖,它的皮下脂肪仅占体重的1.8%,但是海獭有一身厚厚的皮毛,每平方厘米有毛12万5千根,同时皮毛上还有一层脂肪,即使在深水里也能滴水不透。
邓杰内斯蟹 邓杰内斯蟹( )得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老镇邓杰内斯。邓杰内斯蟹通常栖息于从阿拉斯加的阿流申群岛到美国加州的圣塔克鲁兹( )鳗草丛生的水底。其拉丁语学名 意为“大师蟹”。 在华盛顿州附近海域,邓杰内斯蟹的直径可达25厘米,但通常直径小于20厘米。因为蟹甲宽而坚硬,邓杰内斯蟹需更换数次蟹甲才能长大。它的主要食物包括蚌类、小型甲壳类动物和小鱼,但它也可以腐食为生。在受到天敌威胁时,它可完全藏于沙中。 在交配季节,雄蟹受到雌蟹尿液中的信息素吸引而寻找雌蟹。雌雄蟹在交配前会拥抱数天。雌蟹在交配的数月以后产卵。这些卵会附着在雌蟹的腹部三到五月,直至孵化。新生的小蟹即会游泳。在出生后的两年当中,小蟹要经历约十次蜕壳才能成为成年蟹。 该蟹肉质鲜美,是西北太平洋沿岸重要的商业蟹类。
古老的节肢动物----鲎 鲎(音hòu),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肢口纲(Arthrropoda) 剑尾目(Xiphosura ) 鲎科(Limulidae),鲎属(Tachypleus)。俗称三刺鲎、两公婆、海怪,因其长相既像虾又像蟹,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 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说明这对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在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形态特征 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 色,包被硬质甲壳。身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组成。头胸部和腹部均向背面隆起,前面较圆厚,往后趋向扁平,后面延长在剑尾,沿腹部外缘并排着侧缘棘,构成鲎的特殊体形。鲎雌雄异体。以及呈长纺锤形,位于头胸部背甲心区下面的围心腔内;心脏的背面和侧面在8对心孔。·生物学特性 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中国鲎在中国福建沿海从4月下旬至8月底均可繁殖。自立夏至处暑进入产卵盛期。大潮时多数雄鲎抱住雌鲎成对爬到砂滩上挖穴产卵。福州平潭每到农历六月,就有大量的鲎爬上岸,当地有民谚称:六月鲎,爬上灶.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地域分布】 美洲鲎分布于墨西哥湾沿尤卡坦半岛到美国的缅因州沿岸;南方鲎,分布于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圆尾鲎,分布于印度、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广西钦洲地区沿海也有分布。【药用价值】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此外,鲎的肉、卵均可食用。其壳、尾、卵、肉和血均可入药。【别名】三刺鲎、鲎鱼、中国鲎、三叶虫、王蟹【来源】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动物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以尾状刺及其腹内鲎珠入药。洗净晒干。【性味归经】 鲎尾炭:咸,温。 鲎珠:涩,凉。【功能主治】 鲎尾炭:止血。用于肺结核咯血,胃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 鲎珠:清热解毒。用于咽喉痛。【用法用量】 鲎尾炭:1~2钱;外用适量。 鲎珠:1~2分,水冲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禁杀“生物活化石”——鲎 【保护繁殖】 北海市山口镇渔民阿海有一身徒手入海捉鲎的本领,但现在却无法施展了——中国政府最近采取严厉措施制止滥捕滥杀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的中国鲎。 上个月以来,执法部门在北海查获了不法分子捕捉的上万支活中国鲎,同时查获了近三吨死鲎。“对任何形式的中国鲎经营行为,将不再审批发证。”北海市渔政部门负责人说。 广西渔政部门最近在检查中发现,滥捕滥杀这种珍贵动物的现象在沿海地区非常严重。中国鲎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出现在古代泥盆纪,4亿年来形态不改,因此被称为“生物活化石”。鲎主要产于中国北部湾和墨西哥湾,分别被称为“中国鲎”和“美洲鲎”。由于受到海洋环境污染的威胁,鲎在日本等国沿海正在消失。但这种动物面临的真正危险却来自不法之徒。
麒麟蟹王宴 说起今天的蟹宴会,有几道菜真的值得一说,特别是酱料,蟹的熟的程度都拿捏的非常到家,按照照片的顺序,一一道来
谬氏哲蟹 名称 谬氏哲蟹【Menippe rumphi】哲蟹科 俗名 雷公蟳 栖息地 潮间带低潮线制水深20公尺左右浅水区的岩石底或沙底的石块区。 特徵 头胸甲横卵圆形,表面隆起光滑。螯足肿胀,不对称,腕节内末角呈圆钝宽叶状,掌节背缘基部呈圆珠状,两指外侧面各句两条纵沟。成蟹全身棕红色,并杂有较深色不规则网状花纹,以头胸甲后半部最明显,螯指黑色。幼蟹个体有的成米黄色,杂布紫红块斑。为台湾新纪录的种类,也是世界上已知分布的北界,也为香山湿地的螃蟹留下珍贵的纪录。
日本绒螯蟹 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台湾俗名:毛蟹 方蟹科 型态特徵:甲身呈圆方形,甲面光滑稍微隆起,前侧缘含眼窝外齿共4齿,额缘呈波浪状,螯足掌部内外密生绒毛,各步足具有长刚毛步足指节长而尖。整体呈灰绿色,但螯指尖为白色。 栖所生态:栖息在各大溪流中的石块下。 台湾分布:台湾东北角至西部较常见 世界分布:台湾、广东、福建、日本及韩国
毛掌梯形蟹 毛掌梯形蟹(Trapezia cymodoce)梯形蟹科 型态特徵:头胸甲近梯形,扁平光滑,分区不可辨,自胃区两侧至侧齿间各有横列红斑,胃区正中央具一对斑点。额缘突出,分四叶,头胸甲侧缘中央具一锐刺。螯足粗壮,左右不等称,表面光滑, 长节长,腕节及掌节外侧面具绒毛,步足光滑,腕,前节具稀疏刚毛,指节刚毛较密,指尖弯钩状。 栖所生态:本分枝状珊瑚共栖。 世界分布:印度—太平洋—西起非洲东岸,东至美洲西岸
双刺静蟹 双刺静蟹(Galene bispinosa)毛刺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隆起,分区可辨,表面具细麻点,侧线附近细颗粒明显。额为缺刻分成两叶,前侧缘具齿状突起3枚,首齿最小,末两齿突出,各齿间具短毛。螯足粗壮,略不等大,步足细长,长节前缘具细锯齿状颗粒。头胸甲前半部灰褐色,心、肠区黑褐色,侧侧区灰绿至黄棕色。螯足掌部及指茧指黄棕色,背缘淡紫色。步足红棕色至暗棕色。 栖所生态:栖息於10-50公尺泥底。 世界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日本、新加坡、澳洲、印度。
蝙蝠毛刺蟹 蝙蝠毛刺蟹(Pilumnus vespertilio)毛刺蟹科型态特徵:全身背面密覆著长短不等的土棕色刚毛,分布在头胸甲边缘及步足表面的刚毛较长。额分两叶,前缘下倾。前侧缘在外眼窝角之后具三齿,以末齿最尖锐。螯足不等大,掌部内、外侧面下半部及腹面光滑无毛,具珠状颗粒。螯足指节黑色至棕黑色,掌部光裸部分白色。 栖所生态:栖息於潮间带珊瑚礁 世界分布:琉球群岛、日本、海南岛、西沙群岛、菲律宾、印尼、新加坡、澳洲、所罗门群岛、夏威夷、墨吉群岛、安达曼群岛、红海、模里西斯、莫三鼻克
毒死人最多的螃蟹----铜铸熟若蟹 型态特徵:头胸甲呈卵圆形,甲宽约5公分。甲及螯上密布大小不一的隆起。全身为鲜艳的暗红色,布有红蓝紫色的不规则状斑纹。螯由基部向指尖色渐淡。 栖所生态:常见於珊瑚礁海岸的潮间带及浅海域
三星蟹子枣 原料/调料] 外皮材料:(1)澄粉 60公克 太白粉 10公克 沸水 120㏄ (2)太白粉 50公克 内馅材料:(1)虾仁丁 75公克 猪后腿肉丁 75公克 (2)肥肉丁 15公克 冬菇丁 15公克 红萝卜丁 10公克 西芹丁 15公克 香菜末 10公克 韭黄丁 10公克 (3)虾卵 150公克 (1)盐 1/2小匙 太白粉 2小匙 (2)鲜鸡粉 1/2小匙 糖 2小匙 胡椒粉 1/2小匙 麻油 1大匙 猪油 1大匙 制作流程] (1)将内馅材料(1)及调味料(1)拌打至有黏性后,再加入内馅材料(2)及调味料(2)一起拌匀,放入冰箱冷藏30分钟,帮助馅料凝结。 (2)将外皮材料(1)的澄粉及太白粉放入调理碗中混和均匀,冲入沸水后,快速搅拌均匀,再倒扣到平台上,加入太白粉50公克,用手揉匀成水晶皮面团备用。 (3)将面团搓揉成长条形,切成12份,先用手掌压扁,再用杆面棍杆成圆片状,依序做好12张水晶皮。 (4)将馅料分成12等份。取1张水晶皮,中间包入1份馅料,用双手拇指、食指捏起,形成三角状,将三边的皮压紧,再将皮往内整形起成小圆口后压紧,做好三边后,再整理一下,即完成三星状,依序做好12份备用。 (5)将每一个小圆口都放入适量虾卵,再用大火蒸10分钟即可。
圣诞岛红蟹 圣诞岛红蟹(Geocarcoides natalis)地蟹科,是一种仅在印度洋上圣诞岛和可可岛才有的一种陆蟹。虽然只见于相对小的地区,但据估计可能有约一亿两千万只红蟹生活在那里,是圣诞岛上14种陆蟹中最多的种类[1]。 圣诞岛红蟹主要是吃落下的叶跟花维生,但偶尔也会吃其它的动物,包括其它的红蟹(见同类相食),如果有机会的话。 甲壳最大可达116mm长,圆形,包含鳃。螯通常是一样的大小,除非其中一支受伤或脱落;在这种情况下,伤肢会再生,并在再生期间显得比较小。 雄蟹一般比雌蟹大,但雌蟹有宽许多的脐(腹部?),并通常有较小的螯。雌蟹的宽脐在长到第三年才变得比较明显。他们居住在地洞以避免日晒,因为他们仍用腮呼吸干死的可能对他们是极大的危险。 圣诞岛红蟹以他们的每年往海迁徙以产卵闻名。在迁徙中,螃蟹群如此密集地布满往海岸的路径,因此甚至可以从空中看到这一奇景。义工们将陆上的螃蟹铲离道路。虽无心造成螃蟹的伤害,但数不清的螃蟹之中仍有部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伤害
唉,有资料的似乎都发过了,不该发的我都发了,接下来发啥呢? 苦恼
斑点真寄居蟹 斑点真寄居蟹Dardanus megistos 大型寄居蟹,呈美艳的橘红色,全身散生数百个细小而镶黑边的白点,钳脚及步脚都长有锐棘和长刚毛。
艾氏活额寄居蟹 1.艾氏活额寄居蟹,形态较大的个体头胸甲长约30mm。额角为一位置在两眼柄基部的鳞片之间的活动刺所代替。头胸甲劲沟前方部分富有钙质,两侧具有横皱褶。左螯特大,无毛,其长节及腕节均呈三角形,背面散布有小颗粒突起近两缘有1列粒,外缘有1列棘,较显著,掌部扁平,侧面平滑,外面常有1小海葵附着共生,上下两缘及指部具有小刺状颗粒突起。右螯较小,两指及掌部有金黄色毛。第2、3步足的腕节及掌节背缘有1列小棘,指节、掌节上生长毛,稍为弯曲,其两侧缘也有毛。寄住的螺壳外面也常有小海葵附着共生。
螃蟹资料发的差不多了,发几个寄居蟹的,反正一个目,就从凹足寄居 凹足寄居蟹 凹足寄居蟹 Concave Hermit Crab学 名 Coenobita cavipes 原 产 地 非洲东岸至琉球群岛 栖息环境 海岸区 体 长 全长5-1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7度 凹足寄居蟹最引人注意的特点就是它们那一对鲜红色的触须.它们的体色有多种变化,由暗红色到灰褐色或是多色混合都有,但是它们的触须通常都是红色的.它们的眼柄具有轻微的弯曲,这是其他寄居蟹所没有的.凹足寄居蟹的个性比较害羞或是比较倾向典型的夜型性,所以经常躲入底材中,在夜间才出来觅食活动. 饲养凹足寄居蟹的人工环境与食物都与短掌寄居蟹相同,也可以使用树皮屑做底材,淡水和海水都要随时供应.特别是刚买回家的时候要立刻提供海水供它们饮用,它们会浸泡在海水中好几个小时之久.它们也适於群养或混养,但是少数个体也是会有攻击性出现,只是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凹足寄居蟹也是台湾的本土种,南部海边也很常见,通常都成群散布在沿岸区域.捡贝壳的时候不妨仔细看看,说不定里面就住著一只凹足寄居蟹.
台湾南海溪蟹 台湾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formosanum)溪蟹科栖所生态:栖息活动在丘陵地山沟或平原田埂的泥质洞穴中。
黄绿泽蟹 黄绿泽蟹(Geothelphusa olea)台湾俗名:屎蟹 溪蟹科栖所生态:栖息在山沟旁的泥土质洞穴中。
黄灰泽蟹 黄灰泽蟹(Geothelphusa albogilva)溪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光滑而隆起明显,甲宽约3.5公分,螯足左右不等大,螯指合并时有大缝隙。整体呈黄灰色,有些个体的额域偏绿色。 栖所生态:穴居山沟旁的土质洞穴中。 台湾分布:目前只出现在高雄寿山及恒春半岛地区。 世界分布:台湾特有种。
食用黄道蟹 这种蟹生有厚重的甲壳。甲壳的边缘有褶皱,如同馅饼的皮一样和其他蟹类一样,食用黄道蟹的甲壳也起着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食用黄道蟹以活着的动物以及其残骸为食,他们能用粗壮的螯撬开贝壳。成年蟹生活在深水中,但由于甲壳过于沉重,不能游泳,只能在海底侧身而行,并且他们主要靠嗅觉及触觉寻找食物。食用黄道蟹每年产卵达300万粒。同其他多数蟹一样,他们的幼体一开始也漂浮在靠近水面的浮游生物群落中。学名:Cancer pagurus分类:黄道蟹科分布:欧洲近海(包括地中海)体长:最宽达20厘米
指梯形蟹 指梯形蟹(Trapezia digitalis)梯形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近梯形,表面光滑稍隆,不分区,仅胃、心区之间的 ”H”形沟可辨。额稍突出,分两叶,各叶外缘具小锯齿。螯足粗壮不等称,表面光滑,指节短於掌部,可动指内缘基半部具3、4枚小齿,不动指内缘锋锐,基半部具钝齿状突起。步足粗短,末对步足最短,指节表面具刚毛,指端呈爪状弯向腹面。全身棕褐至深褐色,胸足末部色稍淡,螯足掌部表面具深褐色花纹。 栖所生态:与鹿角珊瑚共栖 世界分布:广泛分布於热带印度-太平洋
细纹梯形蟹 细纹梯形蟹(Trapezia septata)梯形蟹科 型态特徵:头胸甲表面微凸,光滑,不分区宽大於长。前侧缘向外微凸,后侧缘向后束拢,两者接攘处具一枚尖锐刺。额缘较内眼窝角微突,分四叶,螯足粗壮不等称,长节前缘锯齿状,腕节圆形,内缘具二等大钝圆齿,掌部外侧面具刚毛,指部短,内缘具齿突。头胸甲、螯足黄橙底色上布满蜂巢状红色网纹,螯足指部棕色。 栖所生态:与鹿角珊瑚共栖。 世界分布:分布於斯里兰卡、印尼、西沙群岛、日本、新喀里多尼亚及澳洲等地
红斑梯形蟹 红斑梯形蟹(Trapezia rufopunctata)梯形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光滑不分区,与螯足、步足 同布满鲜红色大斑点,胸板斑点较疏。额突出,分成明显四叶,两侧叶较中央两叶宽大。螯足不等称,腕节内末角具一锐齿,掌节背缘圆钝,腹缘呈颗粒锯齿。步足略成圆柱形,腕节背缘及前、指节具刚毛。 栖所生态:与分枝状造礁珊瑚共栖。 世界分布:广泛分布於印度—大西洋海域
红点梯形蟹 红点梯形蟹(Trapezia guttata)梯形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近梯形,表面稍隆,光滑,分区难辨。额缘突出,分四叶。头胸甲侧缘中部具一锐刺,前侧缘近於平行,后侧缘向内束拢。螯足粗壮不等称,表面光滑,指节与掌部等长,可动指内缘呈刀锋状,步足表面具稀疏刚毛,末半部较浓密。头胸甲呈均匀黄棕色、米黄色或乳白色,螯足、步足常与头胸甲不同色,呈黄橙色居多。额区及头胸甲两前侧区有蟹、步足同色或胡桃色之横带覆盖。步足具粉红色斑点。 栖所生态:与分枝状造礁珊瑚共栖。 世界分布:非洲东岸、红海、印度洋、帛琉群岛、西沙群岛、日本、兰毛亚、大溪地、斐济、澳洲等地
长趾股窗蟹 长趾股窗蟹(Scopimera longidactyla)台湾俗名:喷沙蟹、捣米蟹 沙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呈球形,体色和沙滩相似具保护色,腹面多呈红色调。步足长节内外侧面各具一个卵形鼓膜。第二步足较其他步足长很多为其最大特徵。 栖所生态:穴居於高潮线下方的沙滩下 世界分布:台湾、山东半岛、渤海湾以及韩国西岸
字纹弓蟹 学名 Varuna litterata命名者 (Fabricius, 1798) 中文名 字纹弓蟹 科名 方蟹科Grapsidae 栖息环境 多栖息在河口域或河川下游,以岩礁岸半淡咸水池较常见 栖息潮位 中高 俗名 扁蟹仔 最大体长 雌( 8.0 ) 雄( 8.5 )公分 主要分布 少量分布 洞口密度 没有筑洞特性 洞口特性 型态特徵 身体呈墨绿或黑色,背甲方形有点圆,身体非常扁平。背甲宽约4公分,四对足都有长长的毛而且扁平应善於游泳,没有筑穴的现象,螯足前端呈白色、两螯同大。其体型有点像绒螯蟹,但大螯无绒毛生长。形态特徵 头胸甲四角形,扁平,表面光滑。额宽大於甲宽三分之一,钝切,向前下倾,侧缘与背内眼窝角无界限。眼窝小而深。前侧缘含外眼窝角共见3齿,第 1齿最大,第3齿最小、。后侧缘呈下倾斜面。螯足等称,表面光滑.长节腹内缘列生小齿。两性成体螯足差异大,雄性甚大於雌雄。步足扁平,前节及指节之后缘密生软毛。头胸甲近圆方形,扁平。甲面有对称的隆起,额缘平整,前侧缘含眼窝外齿共三齿。额缘平直,甲后侧缘有一斜面。步足的指节及前节呈扁平状,背腹缘都有绒毛。整体呈黑褐色,螯足色较淡而黄 。 特殊习性 息於河囗、内湾半咸水地区,亦可侵入水田中,远离河囗的河川中、上游亦有其踪迹,有时附於海藻或海边的木材等漂流物之上。本种蟹的大眼幼体於夏季溯溪时,群集於河囗,有时密集攀爬於出水面的岸壁,个体多层重叠, 蔚为奇观。 观察重点 栖地迁移特性,蟹类体型与四对步足
红斑斗蟹 红斑斗蟹(Liagore rubromaculata)瓢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横卵形,表面光滑隆起,全身黄棕色或红棕色,其上密布深红色圆斑点 栖所生态:栖息在水深10~110公尺
浅礁梭子蟹 浅礁梭子蟹(Portunus iranjae)梭子蟹科 型态特徵:甲宽约2公分,头胸甲呈短梭状,甲面密布疣粒突起,前侧缘含眼窝外齿共 8~9齿,最外齿突出成长刺。螯足左右对称,各节长有锯齿。整体以土黄色为主,全身布有深色斑纹,是很好的保护色。 栖所生态:栖息於珊瑚礁潮间带的潮池中
武装深海蟹 武装深海蟹(Hypothalassia armata)台湾俗名:刺深海蟹 酋妇蟹科 型态特徵:头胸甲近圆方形,步足、螯足密布细刺,整体颜色为粉红色,螯指为黑色 栖所生态:栖息在水深360公尺以内之岩石或沙或细石底的海域
皱纹团扇蟹 皱纹团扇蟹(Ozius rugulosus)酋妇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呈椭圆形,甲面密布细小颗粒。螯足肿胀,全身暗黑色。 栖所生态:栖息活动於岩礁或珊瑚礁海岸潮间带的水中石块下,偶尔出现在消波块堆积的沙岸地区
粗糙酋妇蟹 粗糙酋妇蟹(Eriphia scabricula)型态特徵:甲身呈似圆形。全身布有粗糙颗粒及长刚毛,偶有藻类附生其上。体色以土黄为主但整身都有深色斑,眼睛为暗绿色。 栖所生态:栖息珊瑚礁及礁岩地区的潮间带及浅水域。台湾南部较常见
疣粒团扇蟹 疣粒团扇蟹(Ozius tuberculosus)酋妇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呈横卵形,前三分之二区清楚,甲面螯足密生圆形颗粒。螯足左右不等大。整体呈咖啡色或暗紫色,指尖及关节处色较淡。 栖所生态:栖息活动在潮间带至浅水域的珊瑚礁岩下或石缝中
平额石扇蟹 平额石扇蟹(Epixanthus frontalis)型态特徵:头胸甲横椭圆形,甲面无清楚分区,前侧缘薄而锐利且无明显的齿状突起。整体呈土棕色,甲上及螯有稀疏的小黑斑,步足上的黑斑大而明显。 栖所生态:生活在岩礁海岸潮间带的岩石或礁石下注意了,他可不是扇蟹科,而是酋妇蟹科的成员
花纹爱洁蟹 花纹爱洁蟹(Atergatis floridus)扇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呈长椭圆形,甲上有凹痕,前缘平整,眼窝最外齿钝而不明显。整体呈棕褐色杂有浅色斑块,而浅色斑块上又有细小的深色斑点。 栖所生态:岩岸及珊瑚礁潮间带至30公尺深海域均有栖息,潮间带亦常现踪
切脊熟若蟹 切脊熟若蟹(Lophozozymus incisus)扇蟹科型态特徵:头胸甲横椭圆形, 分区清楚, 前侧缘隆脊形,分为四叶,首叶与外背窝角愈合,末两叶尖锐,呈龙骨形。螯足对称,长节、掌节与指节背缘隆脊形,腕节及掌节外侧面覆有大颗粒。螯足指节黑色,全身背面,橙红色,柔毛为土黄色。 栖所生态:栖息於 10 ? 35 公尺深之沙底、岩礁或珊瑚礁。 世界分布:日本南部、夏威夷、麾鹿加、安汶与澳洲
奥氏滑面蟹 奥氏滑面蟹(Etisus odhneri)型态特徵:头胸甲横卵圆形,背面均匀隆起,分区清楚,额突出,分两叶,各叶缘具双颗粒脊,两脊之间具稀疏长毛。前侧缘具 4枚等距锥形齿,各齿边缘具细颗粒。螯足粗壮,略不等大,表面具颗粒脊构成之皱纹,大螯两指内缘基半部具臼状齿,步足各节前缘具锥状颗粒,前后缘各具羽毛状,指节前后缘颗粒呈刺状。 栖所生态:潮间带至30m以浅珊瑚礁。 世界分布:帛琉
整洁铲足蟹 整洁铲足蟹(Palapedia integra)型态特徵:头胸甲较前种稍宽的模卵圆形,表面光滑,分区稍可辨。额分四叶,中央两叶较小,外叶与内背眼窝角融合。前侧缘具细钝锯齿,头胸甲周缘具长刚毛。螯足粗壮,不等大,步足指节刀片状,略上翻,各节前缘具长毛。底色土黄,或杂暗棕色斑纹,螯足两指棕黑色,末端稍淡 栖所生态:栖息於潮间带至 70 公尺深之岩石下、沙底或海藻间。 世界分布:福建、日本、吉尔贝特群岛、所罗门群岛、菲律宾、澳洲及安达曼群岛。
强壮紧握蟹 强壮紧握蟹Lambrus validus 菱蟹科,三角蟹属这种蟹子被称为“千人捏”,意思是蟹亮硬度非常高,肉少味差,所以没有人食用,成蟹的壳体一般可以长到4厘米左右,生活在浅海泥底,以食泥沙里的小生物为生,肉、壳可入药,具有活血散瘀、燥湿解毒之功.分布:日本、朝鲜、新加坡、印尼,我国黄海、东海、南海 生态:生活于水深50~200米
讨论帖:中华绒螯蟹VS 克氏原螯虾 两者皆淡水生物,皆有强大的螯足,若在一起拼杀,谁能胜出?
搞笑图:超大的螃蟹 若此蟹果真存在,皇帝蟹杀人蟹都要靠边站,把老大的位置让出来
最大的人面蟹----巨螯拟人面蟹 「巨螯拟人面蟹」为人面蟹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台湾东部和南部深海约250-400公尺深的岩礁区域偶有发现,但数量不多。「巨螯拟人面蟹」可以说是台湾深海螃蟹中最有活力的一种,其特色就是生有一张国剧脸谱,常见其背负著石头或贝壳移动,以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美味香辣蟹PK麻辣虾 香辣蟹材料与制法: 蓝蟹清理后斩件沥干水后,入油锅炸至变色捞出控油; 姜拍碎,蒜片、洋葱块、青葱、花椒粒、干辣椒、红椒片、面酱、老干妈辣椒油、芹菜段、花生、料酒、盐、糖、味精; 热油锅下蒜、姜,爆香,再下花椒粒; 干辣椒入锅炸出香味,后下面酱,洋葱,花生翻炒; 回锅螃蟹再大火翻炒,料酒走边; 下青葱,辣椒油、红椒片、盐、糖、味精炒匀最后撒上芹菜段即可出菜; 麻辣虾材料与制法: 冻虾,干辣椒,花椒,姜,蒜,豆瓣酱,酱油,料酒,盐,糖,味精 虾洗净沥干水背脊开边备用; 大火烧热油锅,爆香姜,蒜转小火再放干辣椒,花椒与豆瓣酱炒出红油; 倒入虾快炒,卞酱油,料酒,盐,糖,味精调味后,即可捞出虾摆盘,再放点芝麻在虾上即成。
搞笑图片:超级螃蟹坦克 哈哈
泰国蟹盒(图) 原料: (1)蟹肉,虾泥各1/4杯、猪绞肉4两 (2)鱼露1大匙、胡椒1/4小匙、糖1/2小匙、蒜,芫菜茎(切碎)各1大匙、蛋3个、蟹壳2个、炸油适量 操作: 1.将(1),(2)料及1个蛋用搅拌机或用手搅拌至有粘性,放入蟹壳内. 2.蒸锅内加水烧开,将蟹盒蒸15分钟取出. 3.炸油烧热,2个蛋打匀,蟹盒沾蛋蒸液以中火炸呈金黄色(3分钟)捞出.
DIY蟹柳味噌汤饭(图) 蟹柳味噌汤饭是一道日式风味料理,汤饭的主料为味噌,它是用黄豆、盐和种麴发酵制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膳食纤维,能防止胃肠癌、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等疾病。 烹制材料(两人份) 材料: 白米饭(2碗)、蟹柳(6根)、香菇(2朵)、红萝卜(1/3根)、西兰花(5小朵) 调料: 味噌(3汤匙)、香油(1/3汤匙) 制作: 1 干香菇用清水泡发,去蒂挤干水,切成条状。 2 西兰花切小朵,洗净沥干水待用;胡萝卜去皮,切成细丝。 3 烧开锅内3碗清水,加入3汤匙味噌搅散,依次倒入红萝卜、香菇、蟹柳和西兰花拌匀,以大火煮沸改小火煮3分钟。 4 将炉火熄灭,倒入白米饭,与锅内食材一起拌匀。 5 淋入1/3汤匙香油,便可盛入碗内。
寒冬里的冬菇腊味膏蟹饭 (图) 天寒地冻,在家煲个味饭吃就很不错的了,这次推荐一个冬菇腊味膏蟹饭 材料:冬菇,腊味,膏蟹,姜,豉油,瑶柱,丝苗米 做法:1.洗好米落煲,加腊味,冬菇,加温水,姜切丝 2.煲滚饭加膏蟹,姜丝 3.豉油加瑶柱熬一下,提高鲜味做捞饭的豉油(喜欢的熬的时候可以加点猪油)
粗甲裂额蟹 粗甲裂额蟹(Schizophrys aspera)蜘蛛蟹科粗甲裂额蟹 甲身呈梨形,甲宽约4 公分,甲面粗糙而有明显分区,甲缘有细棘刺,螯细长但雄螯掌节粗壮。整体呈咖啡色或深褐,螯掌较近淡白。
在身上种海藻的瓶额蜘蛛蟹 瓶额蜘蛛蟹是一种小型螃蟹,它的钳螯很小,主要是抓取食物来吃,几乎没有攻击或防卫的功用。因为没有防卫能力,瓶额蜘蛛蟹大多会躲在海藻中,尽可能将自己伪装成海藻的样子,让敌人不容易察觉,以达到生存的目的。瓶额蜘蛛蟹是如何伪装自己呢?海洋生物学家发现它们除了颜色和海藻相同外,还会用小螯把海藻剪下来,插在自己的 背甲上,特别是脚部的关节之间。有趣的是这些海藻还可以继续生长呢!所以这些海藻是被瓶额蜘蛛蟹种在自己身上的!这些藻类除了有伪装以逃避敌人的功用外,还可以在食物缺乏时当成备用的食物,真是一举两得!螃蟹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脱壳的现象,瓶额蜘蛛蟹在脱壳时会躲在海藻丛中或岩石之下,静静地脱壳。脱完壳后,它会 很快地再把旧壳上的海藻种在身上。如果不赶快伪装,加上刚换的新壳还没变硬,很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丧失生命。
双斑蟳 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型态特徵:群深背面密生短毛,呈浅褐色,因在中鳃区各有一黑色小斑点而得名。前侧缘分六齿,第六齿略长於前五齿。 栖所生态:栖息於30~60公尺之砂泥海底 台湾分布:屏东、澎湖、基隆、宜兰 世界分布:韩国东南部沿海、中国大陆、日本、印度、澳洲
香港蟳 香港蟳(Charybdis hongkongensis)型态特徵:背面呈棕褐色,全身背面具短细毛,头胸甲背面具横行颗粒隆脊,额圆分六圆钝齿,前侧缘含眼窝外齿共六齿,前两齿间凹刻最浅,末齿呈刺状。螯足不等称,背、腹面密布鳞班状颗粒,泳足长节后缘有小刺。 栖所生态:栖息於30~60公尺之砂泥海底 台湾分布:高雄县、宜兰县 世界分布:中国大陆东南沿岸、菲律宾、马来半岛
榄绿青蟳 榄绿青蟳(Scylla olivacea)台湾俗名:红脚蟳、红脚仔型态特徵:额缘齿低,圆钝形,齿间隙浅。螯足掌部背缘在可动指嵌入处之后有一对圆钝突,内侧较外侧大。两性的螯足、步足及腹部均没有多边形网纹。 栖所生态:栖息在潮间带红树林沼泽或宽广的潮间带泥摊地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