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柒华
于柒华
愿岁月长佑这片山河喜乐安康久,愿你我所爱者皆得人世温柔,愿人间不见离愁愿行山踏海皆自由,愿你我执手将万山赏透,愿万山载雪人间长相守。
关注数: 186
粉丝数: 131
发帖数: 3,104
关注贴吧数: 108
来点F35笑话
教-10教练机 (英文:Hongdu JL-10,代号 :猎鹰),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高级教练机。
雅克-130 是俄罗斯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双发涡扇高级教练机,除用于飞行员的中/高级飞行训练和作战模拟训练,还可执行对地攻击等作战任务。 衍生型号 意大利M-346 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于1994年与意大利阿莱尼亚·马基公司签订协议以雅克-130的技术参与意大利下一代教练机的研制。 而在1999年12月两家制造商由于关于该机下一步发展存在争议而分道扬镳之后,阿莱尼亚从俄国方面接收了雅克-130的全套技术资料,这是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转交给意大利的资料将作为俄国政府偿还意大利政府债务的一部分。 阿莱尼亚公司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了一些更改使其更符合西方标准,之后不久一款根据西方标准生产的雅克-130走下了生产线,这就是意大利的M-346教练机。从外表看,M-346的外形与雅克-130原型机非常相似,但是其机体结构根据北约标准作了一定的改动,航空电子设备和发动机也是完全符合北约标准的,阿莱尼亚选用了两台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和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联合研制生产的F-124-200涡扇发动机。阿莱尼亚公司对于M-346的定位是成为欧洲十二国共同使用的欧洲教练机(该计划全名为先进欧洲教练机,似乎是受到了欧洲战斗机EF-2000的启发,但是前者与后者的研制背景完全不同)。
雅克130M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2月13日电 俄罗斯“雅科夫列夫”公司(隶属“俄技”)向卫星通讯社表示,能够执行轻型强击机战斗任务的首批三架雅克-130M教练机目前在伊尔库茨克航空工厂正处于组装阶段。 首批雅克-130M原型机曾在“军队-2024”展览上展出。据“雅科夫列夫”公司新闻处当时对卫星通讯社说,改进型 雅克-130M教练机将能顺利完成在低强度冲突中的战斗使用任务。
消息来自央视军事 当地时间12号,美国海军一架战机在圣迭戈港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美国海军称,发生事故的是一架EA18G电子战飞机坠毁,原因目前正在调查中。
强-6攻击机 (代号:Q-6)是中国航空工业曾经研制的一种支援型战斗轰炸机(强击机)方案,这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款可变后掠翼战机。该机仿制对象为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3战斗机,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前身)研制,总设计师为陆孝彭,但此项目于20世纪80年代终止。 虽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已经展开了对可变后掠翼技术的研究,并从获得的F-111和米格-23上得到了直接的学习机会,但在强6研发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系统的可变后掠翼技术还一直没有达到真正装机实用的水平。从外形上看,强-6结合了F-16和米格-23。它的采用上单变后翼布局的主翼,还有垂尾和平尾类似于米格-23,进气方式则采用了与F-16类似的机腹进气方式。 研制中基本以对米格-23的逆向工程为主,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技术问题。 一、结构超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和苏联米格-23战斗机相比,在其基础上研制的中国国产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不仅减小了战机的载油量和载弹量,还严重影响了其作战半径; 二、未能解决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 三、计划采用的WS-6发动机一直无法定型生产
苏30sm超视距击落苏27s 当地时间2月3日,俄罗斯空天军的一架苏-30SM战机进行了一次超视距空战拦射,战机使用R-37M型空对空导弹在130千米外击落了乌克兰空军的一架苏-27S型战斗机。俄乌战场上双方在公布战果时往往夹杂水分,而这一次,乌克兰空军破天荒地证实了这一战果。(信息来自中华网) 根据乌克兰军方消息,近日俄乌之间的一场空战中,乌克兰空军损失了一架珍贵的苏-27战机和一名年轻飞行员。实际上,这已经是近期乌军连续损失的第三架战机。 据悉,被击落的苏-27战机飞行员隶属于乌空军第831战术航空旅。俄军的此次战果,也再次证实了现代空战已经全面迈入超视距空战时代。 此次俄罗斯空天军的参战型号是苏-30SM,这仅仅是四代机中的早期型号,其配置的雷达是俄罗斯自用的N011M型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21世纪最强战斗机 波音767(Boeing 767)是美国波音公司开发用的中大型、长航程、宽体双发喷气式飞机,用来与空中客车A300和A310竞争。它是波音公司第一架具有两乘员玻璃座舱的飞机。波音757与767两者的驾驶驾驶舱设计亦相同,机组及维修人员很容易同时掌握这两种飞机。767和757是波音民航机中首先使用2人操控的驾驶舱,此外亦是波音客机中最先采用电子飞行仪表。767首个型号是-200型,之后生产较长的-300型。还有计划流产的400型号此外尚有长途专用的-200ER, -300ER 和-400ER。 成名之战: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美国境内先后有四架民航班机被劫持以策动恐怖袭击,其中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南北座双子塔的两架飞机是美国航空11号班机(B767-223ER)及联合航空175号班机(B767-222)。均是波音767。两机上共157人及世贸中心内2,650人死亡,导致世贸中心南北两座塔楼倒塌。
美国飞机又出事了 新华社旧金山2月7日电(记者吴晓凌)美国海[lbk]新闻页-台海网[rbk] 新华社旧金山2月7日电(记者吴晓凌)美国海岸警卫队7日发布消息说,6日下午在阿拉斯加州失踪的飞机已被找到并确认坠毁,机上10人全部遇难。 美国海岸警卫队说,飞机残骸在阿拉斯加州诺姆市港口东南约56公里处被发现,目前已发现3具遇难者遗骸。由于坠机现场状况复杂,目前无法接近。 阿拉斯加州诺姆市的消防机构6日说,白令航空公司一架“大篷车”小型客机从该州尤纳拉克利特飞往诺姆的途中失踪。阿拉斯加公共安全部门说,飞机上有9名乘客和1名飞行员。当地警方证实,所有乘客都是成年人。岸警卫队7日发布消息说,6日下午在阿拉斯加州失踪的飞机已被找到并确认坠毁,机上10人全部遇难。 美国海岸警卫队说,飞机残骸在阿拉斯加州诺姆市港口东南约56公里处被发现,目前已发现3具遇难者遗骸。由于坠机现场状况复杂,目前无法接近。 阿拉斯加州诺姆市的消防机构6日说,白令航空公司一架“大篷车”小型客机从该州尤纳拉克利特飞往诺姆的途中失踪。阿拉斯加公共安全部门说,飞机上有9名乘客和1名飞行员。当地警方证实,所有乘客都是成年人。
米格29战斗机 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生产的一款双发动机中型战斗机。米格-29采用的RD-33(PД-33)涡扇发动机由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双轴,低涵道比,采用共11个单元体的单元体结构。 衍生型号 米格-29"支点-A"(Product 9.12):预备量产型,1983年服役。 米格-29B-12"支点-A"(Product 9.12A):华约外销型,配备降配的雷达及电战设备,无核武投放能力。 米格-29UB-12"支点-B"(Product 9.51):双座转换教练机,无雷达与机炮。 米格-29S-13"支点-C"(Product 9.13):大致与9.12相同,但换装大型内载油箱并加装Gardeniya雷达干扰器。 米格-29S-13"支点-C"(Product 9.13S):大体与9.13相同,但可挂载4吨弹药与大型翼下副油箱。换装N019ME雷达,可同时追踪10个目标并同时攻9击其中两个。 米格-29SM"支点-C"(Product 9.13M):大体与9.13相同,可挂载多种空对地导弹与雷射导引炸弹。 米格-29M/米格-33"支点-E"(Product 9.15):战斗轰炸机,重新设计制造铝材结构机身,以线传飞控置换机械式操纵装置,换装后燃推力86KN的RD-33K引擎。载弹量增为4500千克,增加机内油箱,最大航程延伸至2000公里。以甲虫雷达取代原先之N-019雷达,驾驶舱加装两具多功能显示器,除支援以RVV-AE导弹进行多目标接战外,亦提供地形追沿模式,武器挂点增加至8个,预计用以取代早期型米格29。 米格-29UBM(Product 9.61):双座型的米格29M。 米格-29SMT(Product 9.17):早期米格29的提升型。加大油箱,航程提升至2100公里,座舱加装两具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显示器,另有两具小型多功能显示器。配备提升后之N019MP雷达,提供更长探测距离与额外对地扫描功能。换装推力98.1千牛的新型RD-43涡轮扇叶引擎,挂载量提升至4.5吨并提供相同于米格-29M之武器选择。此型号服役于俄罗斯、也门、阿尔及利亚与叙利亚空军。 米格-29K(Product 9.31):海军型,除加装折翼、尾勾、与强化之新起落架外,大致与米格-29M同。原计划配备于库兹涅索夫海军上将号,后计划取消。 米格-29K"支点-D"(Product 9.41):海军型,印度海军与俄罗斯海军预订服役的机种,以全新线传飞控取代早期机械控制,并提升航电至米格-29SMT的水平,是米格-29延伸型号中比较具有特色的机种。 米格-29UBT(Product 9.51T):提升至SMT水平的米格-29UB。 米格-29M2:双座多功能战斗轰炸机,性能大致与9.15相同,但配备液晶屏幕与数位化飞控装置。计划中单座的米格-29M1并未建造,若生产则大致与9.41相同。 米格-29OVT:只有一架,是其中一架预产装上克里莫夫的矢量喷口的米格-29M的代号。 米格-29UPG:印度空军米格-29B和米格-29UB战斗机的升级型,该机型装备最新甲虫-M2E雷达,新型航电设备、采用新式OLS-UEM-IRST传感器、激光、热成像和电视功能的三模吊舱,配备增强型RD-33系列涡扇发动机。基本武器装备与米格-29SMT与米格-29K/KUB相同。 米格-35"支点-F":集成米高扬所有成就的最终生产型。现有改装自米格-29M2的双座预产机一架,计划中还包括单座型号。该战斗机各方面性能大幅提升。特别是拥有与西方第四代战斗机看齐的完善航电,因此不再依赖战管协助,成为系列中唯一可执行独立作战的战斗机。 (刻板印象是这样的,F16也不见腿有多长,但就是没人说。况且米格29后期型号取消了机背辅助进气口,已经大幅提升了内油航程。像那种见到米格29只会说一句“机场保卫者”的,基本都是跟风的军盲。其实初期的F16和米格29内油航程都差不多,F16A型满内油航程1628km,米格29A(9.12)满内油航程1500km。改进以后的米格29SMT(9.19)满内油航程1800km。)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黄旭华同志 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逝世。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籍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64年,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成功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的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发射鱼雷三项深水试验任务,以及“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号遥测弹试验。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评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继F16后,新的基辅保卫者 综合路透社和法新社消息,当地时间2月6日,法国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表示,首批法国提供给乌克兰的幻影2000-5型战斗机已于6日运抵乌克兰。
图-160轰炸机 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现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研制,1987年5月开始服役,1988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其优雅的外形和俄罗斯空军的白色涂装使其被赋予“白天鹅”的称号。是苏联/俄罗斯一型超音速变后掠翼远程战略轰炸机。 图-160大约比B-1B大20%。它的翼展(平直状态)55.75米、(全后掠)33.53米,长度53.95米,高度13.72米,机翼面积370平方米;而B-1B的翼展(平直状态)41.67米、(全后掠)23.84米,长度44.81米,高度10.36米,机翼面积181.2平方米。 2020年2月2日,俄罗斯图波列夫公司日宣布,升级款图-160M轰炸机顺利完成首次试飞。该机安装了新的驾驶导航设备、机载通信系统、控制系统、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2020年11月3日,俄罗斯图-160M战略轰炸机成功进行了换装新型发动机后的首次飞行。当地时间2022年1月,俄罗斯首架图160M战略轰炸机首飞。2023年7月6日,据塔斯社莫斯科报道,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公司6日发布消息称,升级版图-160M战略轰炸机的首架原型机开始进行国防部和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国家联合测试。2023年9月,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视频显示,俄罗斯图-160战略轰炸机已装备射程超6500公里的新型Kh-BD巡航导弹。 图-160轰炸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同时也装备着世界上推力最强劲的军用航空发动机,一次加油续航里程可达12000千米,可发射搭载核武器的远程巡航导弹,能搭载多达45吨各型弹药,旨在替换图-22M轰炸机,并与美国空军的B-1轰炸机相抗衡,后起之秀的图-160轰炸机速度比美国B-1轰炸机快80%,比B-1轰炸机大将近35%,航程比B-1轰炸机多出将近45%。 (根据美国《国家利益》在2024年3月14日的报道,俄罗斯升级版的图160M2量产将在喀山重启。现在俄罗斯已经恢复了图160的生产,至于图22M,图160的下位) 事故不多,比B1b少: 2003年9月18日,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地区恩格斯空军基地附近,发生了一架图-160轰炸机坠毁的严重事故,4名乘员全部丧生。事后俄罗斯停飞了所有图-160轰炸机。俄空军称,引起事故的原因是一台新发动机着火。飞机上的乘员在事发时,驾驶该飞机远离了有20000人居住的村落和巨大的地下天然气储存设施,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环境灾害(查到的不多)
B1b轰炸机 B-1轰炸机由北美航空(后与罗克韦尔公司合并,又被波音公司收购)20世纪70年代研制,1974年第一次试飞,1985年服役,冷战末期开始使用。 1969年,美国空军发布了项目需求书,AMSA被正式命名为B-1“枪骑兵”。在70年代末,美国空军曾试验过B-1A原型机,B-1A的主要作战方式为超音速高空突防,但由于美空军战略的改变和高空突防方式不足以应付强大的苏联防空火力网,因此A型很快下马。 B-1B数量削减后的传统任务升级计划(Conventional Mission Upgrade Program, CMUP)旨在强化B-1B轰炸机在执行传统任务时的作战效率。借由软件和硬件的持续升级,B-1B轰炸机将逐阶段适应使用传统武器的现代战场。 Block A:在CMUP计划开始前,所有的B-1B都属于此构型,具备特殊的堆栈投弹架,每个投弹架可以携带并投掷28枚Mk82 500磅低阻力通用炸弹。 Block B:提升APQ-164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降低自卫电战系统的故障率与误判率。这项升级在1995年已经完成。 Block C:“强化能力”阶段,主要内容是修改弹舱以挂载最多30枚集束炸弹。原来的B-1B弹舱挂架每个只能携带28枚Mk82 500磅低阻力通用炸弹,经过修改后可以携带10枚1,000磅集束炸弹。这项升级1997年8月已经完成。 Block D:“近精确导引能力”,使B-1B轰炸机得以携带并投掷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此外还包括电子反制系统升级、AN/ALE-50拖曳诱饵系统(Towed Decoy System, TDS)、抗干扰无线电等。 Block E:升级重点在飞航电脑的性能提升。改良套件整合风偏修正弹药洒布器(Wind-Corrected Munitions Dispenser, WCMD)、AGM-154联合战区外武器(Joint Standoff Weapon, JSOW)和AGM-158联合空对地战区外导弹等弹药携带能力。升级计划2006年9月已经完成。 Block F:“自卫系统升级计划”,将提供B-1B更佳的电子反制和干扰能力,预计将原有的AN/ALE-50拖曳诱饵系统更换为更先进的ALE-55光纤拖曳诱饵系统,但自2001年以来一连串的测试失败,使本计划在2002年被取消。 Block G:“距外武器使用能力”,强化AGM-154联合战区外武器等距外武器的使用和投掷能力,此外,也将升级任务电脑、风偏修正弹药洒布器携带和投掷能力,及电子自卫系统的性能提升。 大家爱看的: 1984年8月29日,B-1A实验型(序列号74-0159),在执行低空速度测试时失速坠毁。乘员使用逃生舱脱离轰炸机,但降落伞操作不当,导致飞机上的乘员两死两伤; 1987年9月,第96轰炸机联队第338中队的B-1B(序列号84-0052)在科罗拉多州拉詹塔戴斯空军基地附近遭遇鸟撞坠毁,飞机上共有驾驶舱乘员四人和测试人员两人共六人,四名驾驶舱乘员弹射脱离,测试人员两人死亡; 1988年11月,第96轰炸机联队第337中队的B-1B(序列号85-0063),在科罗拉多州拉詹塔戴斯空军基地附近因为左发起火坠毁,四名乘员弹射脱离; 1988年11月,第28轰炸机联队第37中队的B-1B(序列号85-0076),在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因为恶劣天气坠毁,四名乘员弹射脱离; 1992年11月,第7轰炸机联队第337中队的B-1B(序列号86-0106),在得克萨斯州戴斯空军基地附近因为飞行员操作失误坠毁,四名乘员全部遇难; 1997年9月,第28轰炸机联队第37中队的B-1B(序列号85-0078)在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附近坠毁,四名乘员全部遇难; 1998年2月18日,第7轰炸机联队的B-1B(序列号84-0057)得克萨斯州戴斯空军基地降落时失火,四名乘员弹射脱离; 2001年12月,第28轰炸机联队第37中队的B-1B(序列号86-0114)在阿参战期间于印度洋上空坠毁,四名乘员弹射脱离,这是B-1B第一次战时损失; 2008年4月4日,一架B-1B(序列号86-0116)在卡塔尔阿尔乌代德空军基地起飞时滑出跑道,四名乘员被救出; 2013年8月19日,一架B-1B从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起飞坠毁在蒙大拿州的一个偏远地区,四名乘员弹射脱离; 当地时间2024年1月4日17时50分左右,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执行训练飞行任务的一架B-1轰炸机坠毁,四名机组人员全部安全弹射。美方尚未公布事故的具体原因。 (你知道b1b坠毁的图有多难找吗)
苏47战斗机 由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是俄罗斯空军多功能超音速战斗机,在设计与试飞阶段曾经给予S-32和S-37的编号,1997年9月25日首飞,2002年编号改为苏-47。由于无法满足俄罗斯军方的空战需求,最终停止研发,并未被俄罗斯军方采用,也没有实现量产。 机身头部为雷达舱,在带空速杆的卵圆形雷达罩内是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后面是光学雷达、驾驶舱。驾驶舱采用单座座舱,风挡和座舱盖与苏-27相同,由无格框的固定前部(气泡型)和可打开的舱盖构成,弹射座椅向后倾斜30°安装。驾驶舱下部为前起落架舱,采用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双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驾驶舱。前起落架舱门为单块设计。单轮主起落架装于机身上,收入时轮胎转一角度向前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之下。起落架主轮距4米,前后轮距8米。气动布局和结构为串置三翼面布局,机翼为前掠翼,采用了融合体技术,并使用了吸雷达波涂层和90%的复合材料。机翼前缘后掠角为-20°,有全展长襟翼,后缘前掠37°,内侧为普通襟翼,外侧为副翼,翼尖为弧型。全动近距耦合鸭翼,前缘后掠50°,后缘后掠-16°,可同步或差动偏转。外翼后缘有副翼和襟翼(襟副翼),前缘可下偏。
美国的前略翼 于1971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向 GD(通用)、罗克韦尔和格鲁曼公司参加的前掠翼项目注入了资金,1981年DARPA否决了 F-16 SFW,而是选中了格鲁曼基于F-20的712方案,后者最后发展成 X-29A 验证机。该决定主要是基于政治考虑,因为当时 NASA 已经在研究项目中大量使用 F-16(AFTI、CCV、F-16XL),他们认为“使用一种飞机结构所学到的东西有限”,再使用F-16做实验似乎是错误的。有趣的是 X-29A上16% 的组件来自F-16,包括电传飞控系统 。之后GD停止了F-16 SFW的研制工作。 F-16 SFW沿用了标准型F-16的起落架和机身组件,稍微加长并增强了机身以便安装前掠翼,因为该机翼比原先的后掠翼要大一些,前掠角23度,相对于标准的F-16,盘旋角速度增大14%,典型作战半径增大 34%,起落距离缩短35-50%,但跨音速加速性能明显下降。 X-29A 机长 16.44 米,机高 4.36 米,翼展 8.29 米,采用全动式鸭翼、前掠机翼、后机身边条布局,机翼内半翼后掠,外半翼前掠,两半翼交汇处的不利气流由鸭翼产生的脱体涡卷走,使机翼有较好的升力特性。 但是: SFW/F-16的稳定性太低。那年代电传飞控还没现在这么成熟,稳定性低就意味着操控难度大,风险高。DARPA要的是能飞、能打、还能秀操作的验证机,不是个容易失控的“定时炸弹”。当然,政治因素也不能忽略。通用动力那会儿F-16的改进项目一堆,DARPA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也得雨露均沾,不能把宝都压在一个篮子里。 格鲁曼那X-29,其实是个“缝合怪”。机身是诺斯罗普F-20的,飞控系统是F-16的
海岛奇兵鉴别器——F16v F-16的最新版本F-16V安装有相控阵雷达,升级了任务计算机,改进了座舱,战力大幅提升。 来点F16v笑话: 2022年1月11日,台空军嘉义基地一架单座F-16V战机执行对地机炮攻击训练,训练过程中在嘉义东石外海失联。 2024年3月13日,台空军第五联队一架编号6663的F-16V单座战机由试飞官实施“全效能测试”时,发动机疑在高空熄火,仪表板警示灯亮起,立即启动紧急返场程序,并在空中完成发动机重新点火,平安返回花莲机场。 2024年6月19日,台空军第五联队花莲基地一架F-16V战机在检修完毕进行试飞时出意外,飞行员紧急中止任务返回基地。事故战机是一架F-16AM型战机,事故原因有待调查。
飞舞——X-2技术验证机 是日本防卫装备厅委托三菱重工名航小牧南工厂研发的日本第五代战机技术验证机,是日本先进战斗机技术验证项目,为日本自研第五代战斗机做技术铺垫。 这东西就别吹了,烂泥扶不上墙的,三菱重工的mrj支线客机都失败了更何况战斗机。还吊打歼20,先掏出几台能飞的
洛克希德马丁的TR3消息 据美国“防务一号”网站和彭博社1月28日报道,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高管当天承认,美军今年无法获得完整“技术更新3”(Technology Refresh 3,缩写TR-3)作战版本的F-35战斗机(环球时报消息)。 TR-3版本的F-35战斗机将升级最新的软件、配套计算机处理器、内存和最新的显示设备,并成为F-35 Block4版本的基础,该版本的F-35战斗机将进一步换装氮化镓雷达、变循环发动机等新设备。 (猜猜看全球第一和第二的镓出口国是谁,再猜猜看中国大陆制裁洛克希德马丁有没有效果) 洛马公司在2024年交付了110架F-35战斗机,包括生产线上新下线的飞机和之前生产的库存飞机。洛马首席执行官吉姆·泰克莱特28日表示,今年,该公司预计将交付170到190架F-35战斗机,并继续减少库存飞机数量。2024年12月,五角大楼授予洛马一份价值118亿美元的第18批次生产合同,双方正在敲定最终协议。洛马首席执行官吉姆·泰克莱特28日表示,今年,该公司预计将交付170到190架F-35战斗机,并继续减少库存飞机数量。2024年12月,五角大楼授予洛马一份价值118亿美元的第18批次生产合同,双方正在敲定最终协议。
和北韩的金将军掰手腕——南朝鲜KF-21 KF-21战斗机是韩国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研制的一款新型战斗机,KF-21以韩国空军的象征“猎鹰”命名,最大平飞速度预计可达1.83马赫,并可搭载7.7吨武装,使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和红外搜索与追踪(IRST)探头等系统。KF-21战斗机服役后,将是韩国空军首款《国产》主力机型。 KF-21战斗机外形与美国F-22战斗机高度相似(洛克希德马丁参与),采用双垂尾、双发布局,进气道位于机翼前缘延伸面下方,采用S型结构,主翼和水平尾翼采用小展弦比梯形翼面,机头采用隐身性较好的菱形设计。该机与5代机的最大区别是无弹仓设计,共有6个翼下外挂点、4个机腹半埋式外挂点和2个机侧传感器外挂点。 衍生型号:KF-21和KF-21N(舰载版本) KF-21有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韩国选择了现在的C-109方案,据称这个方案其实还是以美国设计师提出的,此方案依然采用的是加莱特进气道,没有使用先进的DSI进气道。飞行测试仪器系统由美国柯蒂斯-怀特公司提供;风洞试验是在美国的卡尔斯潘公司完成的;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的F414-GE-400K;附件传动装置是美国凯旋集团公司研制;紧急制动系统由西班牙航空系统公司(CESA)研制。车轮制动系统和机内传感器由英国美捷特集团研制;驾驶舱舱增压和冷却系统、空气涡轮启动器和流量控制阀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提供;Mk18弹射座椅由英国马丁-贝克公司提供;以色列埃尔塔公司与韩国“联合研制”了有源相控阵雷达(以色列竞标印度光辉战斗机雷达的产品);地形跟随/地形回避(TF/TA) 系统由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提供;导弹发射器、通信天线、外部油箱和氧气系统由英国科巴姆公司提供;航电设备号称是韩国自主研发,不过欧洲导弹的相关系统依然由欧洲导弹集团(MBDA)负责研制。(说白了就是一个万国造)
最讨厌的轰炸机——B-2隐形战略轰炸机 (英语:Northrop Grumman B-2 Stealth and Strategic Bomber;绰号“幽灵”,英语:Spirit;通称:诺思罗普·格鲁曼B-2隐形战略轰炸机)是由诺思罗普·格鲁曼和波音公司联合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空军研制的执行战略核/常规打击任务的低可侦测性飞翼式轰炸机,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隐身战略轰炸机,也是最先进和最昂贵的战略轰炸机。 讨厌的原因: 当地(南联盟)时间1999年5月7日夜间,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首次投入实战的B-2轰炸机使用三枚精确制导炸弹直接击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当场炸死来自新华社的邵云环、《光明日报》的许杏虎和朱颖三名中国记者,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
F-117A攻击机 (惯称:F-117)是美国一型单座双发飞翼亚音速喷气式多功能隐身攻击机,是世界上第一型完全以隐形技术设计的飞机。F-117A攻击机的设计目的是凭其隐形性能突破敌火力网,压制敌防空系统,摧毁严密防守的指挥所、战略要地、工业目标,可执行侦察任务。 F-117A攻击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传奇被制裁之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81年首飞定型,1983年服役,1988年首次公布,服役后参加过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军事行动,2008年4月全部退役。 我知道你们再找什么: 1999年3月27日夜,一架编号为AF-82-806 的“夜鹰”被南联盟的防空导弹击中。
来点殖子们亲爹F16的笑话
西伯利亚单程快车——强5攻击机 (英文:Q-5或A-5,北约代号:Fantan,译文:番摊)强击机,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在歼-6(苏联米格-19)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一型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 该机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原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种强击机。该机1958年开始研制,1965年6月首飞,同年底通过初步设计定型。该机有多种改型。强-5系列飞机自1968年成批生产,2012年10月25日交付最后一架。 强-5系列各型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成为中国对地攻击的主力作战型号之一。强-5强击机于1985年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中国第一种出口的作战飞机。 系列型号 强-5基本型:强-5基本型即原型,内部携带1000千克武器载荷而不带外挂时,能勉强做超音速飞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副油箱,但这样又使在抛掉副油箱前只能做亚音速飞行。 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中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中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 强-5乙:是为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强-5乙型未正式装备中国海军,因为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强-5乙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并且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解决) 强-5Ⅰ型:是针对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 强-5ⅠA:是进入1980年代后对强-5Ⅰ型机载电子设备进行改进的型号 强-5ⅠA和A-5C都是后掠式中单翼飞机,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 强-5Ⅱ:(西方称为A-5B)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 强-5Ⅲ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 强-5M:是中国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强-5Ⅱ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 强-5K:是对外合作的强-5Ⅱ改进型。是在强-5Ⅱ的基础上加装法国汤姆逊公司及其它一些航电设备故型。 强-5D:强-5M下马后,中国空军在强-5C的基础上开发了强-5D,在1990年代后期首飞。 强-5E:是强-5型的激光制导炸弹投放平台。 强-5F,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平台,2000年首次露面。 强-5G:是强-5系列的一种加了机身保形油箱的新改型。 强-5J:是强-5双座强击教练机。 强-5KJL:是强-5新火控雷达型。 强教-5:双座教练机 (图2,强五总设计师陆孝彭)
轰-5轻型轰炸机 轰-5飞机是中国国产第一种轻型战术轰炸机,实现了轰炸机由螺旋桨式向喷气式的成功过渡。轰-5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轰炸机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随后装备中国空军部队。该机于1984年停产。轰-5已经于2009年5月全部退出中国空军现役战机序列。 轰-5是一种亚声速近程轻型轰炸机,可在昼夜及各种复杂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轰炸任务。轰-5以苏联伊留申设计局设计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为原准机,但在结构上做了大量更改,自行设计的部分占全机总图量的40%,其中对炮塔、雷达、瞄准具、变流机、发电机等关键部分进行了专题研究改进,从而提高了飞机的作战性能和轰炸的准确性。 机载设备 轰-5飞机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苏联空军的伊尔-28最初使用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700千克。苏空军还在伊尔-28机身两侧加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我军的轰-5未见安装相关设备。 轰-5飞机在制造中尽量采用轰-6飞机的部分军械和其他机载设备,使主要机载设备与轰-6通用。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 轰-5飞机装有2部航甲13-40型相机,用于垂直照相和倾斜照相。经改装后可于弹舱内悬挂АФА-33А大型相机或НаФА-3СН(НаФА-6)型夜间相机。该机装有双控制的WL-5无线电罗盘、WG-52无线电高度表、XS-5A信标接收机、XSX-2下滑接收机、XSH-3航向接收机。通信设备有CT-1指挥电台、DF-1通信电台、HBG-1长短波接收机和60型机内通话器。机上还装有HL-1自动领航仪、KJ-3自动驾驶仪、121敌我识别器、HL-3轰炸雷达(242雷达)、YTQ-4氧气设备等。其中,HL-3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超过200千米,而苏联伊尔-28飞机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仅为70千米。 轰-5飞机的瞄准投弹设备包括与自动驾驶仪的TH-2航向陀螺相连的HM-1甲型瞄准具和HL-3轰炸雷达。轰炸方式为水平轰炸、电操纵轰炸。该机分别配有SM-5、SM-6光学射击瞄准具,用于航炮射击的瞄准。 轰-5飞机的5个软油箱分两组安装在炸弹舱前、后的油箱舱内。为作战需要,油箱内可充入二氧化碳气体,以防中弹起火。该机机翼、尾翼前缘、座舱玻璃均使用从发动机引来的热空气加温防冰,飞行员和领航员的风挡玻璃、空速管采用电加温防冰。 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不锈钢战斗机——米格25 (英文:MiG-25 Fighter,俄文:МиГ-25,北约代号:“Foxbat”,代号译文:狐蝠)是苏联研制装备的一型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 米格-25战斗机大量采用了不锈钢结构,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是世界上闯过“热障”(2.5马赫)仅有的三种有人驾驶飞机之一(另两种是美国SR-71侦察机和苏联米格-31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突破3马赫的高空高速战斗机。 型号类别 米格-25R:“狐蝠”-B,批量生产的侦察型,机头装有5台“泽尼特”相机,主要任务是进行昼间高空侦察。 米格-25RB:“狐蝠”-B,米格-25R的改进型,改进了侦察设备,加装了自动轰炸系统,具有高空轰炸能力,1970年12月正式服役。 米格-25RBV:“狐蝠”-B,米格-25RB的现代化改装型,改进了电子侦察装备,外形与米格-25RB完全一样。 米格-25RBT:米格-25RB和米格-25RBV的改进型号,改装了新型的电子侦察设备。 米格-25RBN:米格-25RB的夜间侦察改进型,可携带10枚摄像照明弹 ,只生产了1架。 米格-25RBS:米格-25RB的改进型,单座雷达侦察机,加装了侧视雷达。 米格-25RR:“狐蝠”-B,1969年有8架米格-25RBV被改装成专门用于高空辐射采样的高速研究机。 米格-25RU:“狐蝠”-C,米格-25R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教练机,两个座舱一前一后呈阶梯布置,并不连贯。 米格-25RBK:“狐蝠”-D,米格-25RB基础上发展的专用电子侦察型号,装备了“立方体”-3M电子侦察系统,升级了电子对抗系统。 米格-25P:“狐蝠”-A,批量生产的截击型,后期批量生产型,机翼、垂尾、腹鳍和翼尖小翼等有较大变化,火控雷达升级为“旋风”A2/A3。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1972年正式服役。 米格-25M:改进的截击型,换装了R-15BF2-300发动机(最大推力98.6千牛,加力推力129.71千牛),只改装了2架。在其基础上研制了创纪录用的验证机Ye166MM,先后打破6项飞行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 米格-25PD:受1976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P叛逃日本的影响,在米格-25P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执行新的生产标准,换装新的“蓝宝石”-25雷达,在雷达活动架上同轴安装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同时改进了电子对抗系统。1979年开始服役。 米格-25PDK:米格-25PD的出口型,采用米格-25PD的机体加米格-25P的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 米格-25PDZ:米格-25PD的基础上,加装了空中加油设备的型号。 米格-25PU:米格-25P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教练型,取消了作战设备,最大平飞速度降至M2.65。 米格-25BM:机头变得更细长,装备先进的“美洲虎”一体化电子对抗/瞄准系统,1976年首次试飞,1982年至1985年批量生产,产量不到100架。 米格-25MP:改进型,前机身和进气道经过重新设计,换装了D-30F涡轮风扇发动机,机翼改为三梁结构,加大了弧形边条翼,改进了后缘襟副翼,更换了主机轮布置方式,雷达升级为“旋风”-100,后经进一步改进,重新命名为米格-31。
JAS-39战斗机 (中文译名:“鹰狮”战斗机,英文代号:JAS-39,瑞典文:Gripen,英文:Griffin或Gryphon,译文:鹰狮或狮鹫,通称:JAS-39“鹰狮”),是瑞典一型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 机型结构 JAS-39由鸭型翼(前翼)与三角翼组合而成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继承了Saab37战斗机的气动型式,结构上广泛采用复合材料,主翼为切尖三角翼带前缘襟翼和前缘锯齿,全动前翼位于矩形涵道的两侧,无水平尾翼。机翼和前翼的前缘后掠角分别为45°和43°。该型能在所有高度上实现超音速飞行,并在短场起降上取得最大的效率。可收放前三点的主起落架为单轮结构,向前收入机身;可转向前起落架为双轮结构,向后旋转90°平放入机身下部。机轮和轮胎有碳圆盘刹车及防滑装置。采用带有覆面层隔板的楔形涵道。机身内装自封主油箱和集油油箱,采用燃油综合管理系统控制。 系列型号 JAS-39,为当初瑞典国内专用作为考量而建造。但是于90年代后期瑞典与英国宇航合作开始进行JAS-39的外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瑞典将原先的JAS-39进行了整体强化,包括航电、机身结构、引擎皆进行更新;与原本构型外在最大差别为增加了软管给油方式的空中加油装置。这种新机型称为JAS-39C/D,除了外销客户以外瑞典空军也在使用者之列。 JAS-39E/F实际就是“鹰狮NG”的正式生产型,该机最大的改进内容就是换装F414G发动机。F414G是美国“超级大黄蜂”现用发动机F414型的发展型,针对“鹰狮”这种单发战机进行了一定修改。F414G的最大推力可达98千牛,增大近20%。JAS-39E/F相应的最大起飞重量从14吨提升到16吨,但空重只提高了200千克,增重部分提高了内部燃料达40%。增大的推力使JAS-39E/F的巡航速度可达1.2马赫(携带空空导弹),成为一种“准超音速巡航”战斗机,战斗力提高幅度十分显著。 JAS-39E/F的另一项重大改进就是AESA雷达。“鹰狮”战机配备的PS-05/A已升级到MK4阶段,具备了合成孔径能力,MK5阶段则全面升级为AESA雷达。
(英文:Eurofighter Typhoon,通称:欧洲台风,其它名:EF-2000),是一型由欧洲战斗机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国合作)设计的双发、三角翼、鸭式布局、高机动性的多用途第四代半战斗机。 机型结构 台风战斗机采用了鸭式三角翼无尾布局,矩形进气口位于机身下。这一布局使得其具有优秀的机动性,但是隐身能力则相应被削弱。操纵系统为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式电传系统,具有任务自动配置能力。广泛采用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铝锂合金、钛合金和铝合金等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全机比例约40%。采用一些隐形技术,包括低雷达横截面和被动传感器。前置鸭式三角翼构造空气动力学不稳定设计提供高度的敏捷性(特别在超音速)、低空气阻力和可提高升力,机翼使用无缝隙襟翼。飞行员通过每秒自动控制40次的飞行控制计算机和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电传系统控制飞机去提供好的飞行控制特性。在不使用矢量发动机的情况下就具有优异的超机动性能,得益于良好的机身设计,不但维持高速优异操纵性、也具有很好的缠斗能力,特别是高速高过载缠斗。为增加航程,还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英文:Rafale,译文:阵风/音译为拉斐尔,通称:达索阵风)是法国一型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战斗机。 2024年5月22日,法国宣布试射未携带有效载荷核导弹,导弹由“阵风”战斗机发射。 系列型号 A型,是阵风战斗机的技术展示机原型,于1986年首次飞行。 B型,是法国空军使用的双座机型,于2004年交货。 C型,是法国空军使用的单座机型,2004年6月供货。 D型,1990年代初达索用于称呼打算生产给空军的型号,D的意思是"Discret",在法语有隐蔽的意思,用意是强调其有部份的隐身性能。 M型,是法国海军采用的单座机型,2002年开始服役。阵风M型比C型重约500千克。 N型,本来被命名为BM型,是计划中的双座海军型。但由于支出限制以及训练更多飞行员需要的费用而被放弃。
A-10攻击机 (英文:A-10,绰号:Thunderbolt II,译文:雷电II,常被美军昵称为疣猪“Warthog”或简称猪”Hog”,通称:费尔柴尔德A-10“雷电Ⅱ”攻击机),是美国一型单座双引擎攻击机。 系列型号 YA-10A:最先的两架原型机 A-10A:单座近距空中支援、对地攻击机。 OA-10A:单座前线制空协调型 YA-10B Night/Adverse Weather A-10:增加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双座试验型,后来改名为YA-10B,只有1架。 A-10C:A-10A的精确交战计划(Precision Engagement,PE)升级型,新加了多项改进: 有新型玻璃化座舱,包括两个5.5英寸彩色多功能显示器,移动地图功能;整合式数码资讯管理系统:新型火控系统;高级数据链路;全天候多用途的多种不同荚舱;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包括联合直接攻击弹药;风偏修正的投弹系统;ROVER,可以将机上所得的资料,包括影像传送给前线的地面部队。 A-10PCAS:由雷神公司及Aurora Flight Sciences提出的无人驾驶版本,是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的Persistent Close Air Support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中并无打算取代有人驾驶的A-10,而是视A-10为研发平台,得出的技术将用于其他有人或无人飞机之上。
F15战斗机(上篇) F-15战斗机(英文:F-15 Fighter,绰号:Eagle,译文:鹰)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现波音公司)研制双发动机、全天候、高机动性的重型战斗机。其他国家:早期使用的国家只有以色列(F-15与F-15I)、日本(F-15J与F-15DJ)、沙特阿拉伯(F-15C与F-15S)等三国,之后有新加坡(F-15SG)等国家提出采购需求。另外还有以F-15E为基础,售予韩国的F-15K,这是第一个使用通用引擎的F-15,在这之前的F-15都是使用普惠的引擎。为美国空军和其它外国客户生产的各型F-15都已经交付完毕。 衍生型号: F-15A:F-15战斗机的单座制空战斗型,装备F-100-PW-100发动机和AN/APG-63雷达。 F-15B:F-15A型的双座教练型,初称TF-15A,后改称F-15B。 F-15A/B MSIP:F-15A/B的寿命中期改进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其主要目标是将F-15A/B升级到F-C/D的标准,包括更换AN/APG-70雷达、换装新的航电设备、用新型数字计算机取代老旧的模拟计算机等。 F-15C:F-15A型基础上改进的单座制空战斗型。其内部载油量增加了1.116吨,采用改进型APG-63雷达,可在进气道两侧加装保形油箱。除了可装载2.211吨JP-4燃油外,也可换装侦查传感器、雷达探测、干扰设备、激光标定装置、微光电视设备和侦查照相机等设备。最初型仍采用F100-PW-100发动机,后来大部分改用F100-PW-220。最大起飞重量有所增加。 F-15D:F-15C型的双座教练型。同样具有C型的全部作战能力以及保形油箱。其关系类同B型与A型之间的关系。F-15C/D MSIP:F-15C/D的中期改进计划。其航电设备全面升级,包括:换装雷达、座舱显示器、电子战系统以及数字计算机。
苏25攻击机 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单座高亚声速近距离空中支援攻击机。苏-25攻击机除在苏联/俄罗斯装备使用外,还向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等国出口。 衍生型号 苏-25A: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其出口型为苏-25K。 苏-25UB:串列双座教练型飞机,装有全套导航攻击系统用于武器训练,飞机高度增加到5.2米,换装了新型的敌我识别器,机载武器部分保持不变。其出口型为苏-25UBK型。 苏-25UT:未装武器系统双座教练型飞机(又称:苏-28)。1985年8月6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机长为15.36米,只少量生产。1989年参加巴黎航展时的编号为苏-28。 苏-25UTG舰载双座型攻击机:该机与苏-25UT基本一样,在机身下加装一个拦阻钩,用于着舰飞行试验。1989年11月1日,该机在苏联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试飞,成为继米格-29K和苏-33之后第三种在该舰试验的舰载飞机。该型机最初生产了5架,1992年初又生产了5架。 苏-25BM:试验用拖靶飞机,“BM”是俄语拖靶之意。该机与苏-25A基本一样,机翼下增加了挂架,可携带用于战斗机驾驶员导弹训练的由火箭推进的靶机。为了减轻重量,去除了机炮。该型飞机总计生产了50架。其出口型为苏-25BMK攻击机。 苏-25K:专供出口型飞机,是一种降档型,安装较老式的IFF天线,并且不能发射空地导弹的攻击机型号。 苏-25KM:为苏-25K改进型号飞机,该机由以色列Elbit集团和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航空制造公司合作的,在苏-25攻击机的基础上实施“蝎子”计划研制完成。(苏25生产线在斯大林老家格鲁吉亚,但俄罗斯也有) 苏-25T:为全天候型攻击机,该机出口型为苏-25TK攻击机,最后定名为苏-39攻击机。 苏-25SM:为苏-25的改进型飞机 苏-25SM3:为苏-25SM型的航电系统升级版飞机。 (配图,没找到帅的)
苏-15截击机 苏霍伊苏-15(英文:Sukhoi Su-15 Fighter,北约代号:细嘴瓶),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研制服役的一款双发动机喷气战斗机,用以取代当时服役的苏-11战斗机。 在七十年代末期,苏-15是前苏联高度保密的机种之一(歼-8II没有抄袭),只配置在前苏联本土,没有进驻华约其他国家,也未出口,当时前苏联空军曾装备了800架以上的苏-15,如今则只能在航空博物馆的停机坪上看见它。苏-15战斗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前沿部署的战斗机。最初的苏-15被北约称作“细嘴瓶-A”。不装雷达或不能装备武器的教练型,苏-15UT(北约代号“细嘴瓶-C”)。 和歼-8II的关系说明: 这两款机型主要任务都是高速截击。当时战斗机追求高空高速,而这种细长机身三角翼,特别适合高空高速性能发挥,其实不光苏-15、歼-8II这样,就是美国的高空高速截击机F-102、F-106,也是采用细长机身,只不过这两种美机无后平尾。苏15是从苏11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苏11是苏9的改进型。苏9和苏11基本上就是大号的米格21,一样的带中心激波锥的机头进气道,一样的中单翼三角翼,还都是单发。苏15的研制历程基本上就是先把苏11从单发改为双发(两台米格21用的发动机),再改为两侧进气道。歼8也是放大款的米格21,直接改双发,歼8II又改为两侧进气道。
苏24战斗轰炸机 (俄文:Су-24,英文:Su-24,北约代号:击剑手,通称:苏霍伊苏-24),是苏联/俄罗斯一型全天候、超音速、变后掠翼双座双发战斗轰炸机。苏-24战斗轰炸机是苏联第一种搭载数字化攻击瞄准/地形导航航电系统的飞机。(后续接替型号苏34战斗轰炸机) 系列型号 S-6:苏-24的雏形,苏-7和苏-15的延伸型; T6-1:三角翼传统布局苏-24技术验证机; T6-2I / T6-3I / T6-4I:可变后掠翼布局苏-24技术验证机 苏-24:1971-1983年间制造的苏-24基本型,可携带Kh-23和Kh-28空地导弹; 苏-24M(“击剑手-D”):1981-1993年间制造的苏-24主要改型,换装动力为两台著名的留里卡(Lyulka)设计局研制的AL-21F-3A涡轮喷气发动机,增加了可伸缩加油探头和数字导航以及激光指引系统,增加了武器携带种类。 苏-24M2(“击剑手-D2”):苏-24M型的21世纪改良型号,换装苏-27IB的导航攻击与火控系统,增加使用多种精确制导空地导弹和R-73格斗导弹的能力。2007年初,两架苏-24M2已经交付使用。俄军将24架苏-24M升级到M2标准。 苏-24MK(“击剑手-D3”):出口型,性能遭削弱,80年代末期出口至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及叙利亚 苏-24MR(“击剑手-E”):侦察改型,主要是用于前线战术侦察,飞机头部下有一小整流罩,飞机上加装电子侦察设备。其侦察系统能自动或手动执行指定工作。MP型保留携带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进。由于加装了外挂物,速度有所下降。 苏-24MP(“击剑手-F”):电子作战型,加装电战系统、干扰荚舱。产量极少,只有20架。本型可从外观上发现机鼻下、座舱后上方、进气道与垂直尾翼两侧都有电战系统的特殊天线,主要为电战用途。苏-24MP可挂载四枚R-60空对空导弹自卫,并有30mm GsH-23-6机炮。
F-15(下) 其它型号 TF-15A:第二架TF-15A改装的双座专用战斗轰炸型验证机。他有麦道公司自行投资研制,用于和F-16XL(后改称 F-16E)竞争空军F-111后继机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F-15E。 F-15E:“打击鹰”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F-15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的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战斗轰炸机。 F-15F:为沙特准备的F-15E单座方案,换装新型发动机、雷达和座舱显示器设备。沙特原准备在48架F-15S双座型基础上订购24架F-15F,后全部改为F-15S。F-15F最终未能投产。 F-15H:用于竞争希腊空军战斗机计划的F-15E出口型。 F-15I:以色列空军装备的F-15E出口型。它用以色列自行研制的SPS-2000系统取代了美国产的战术电子战系统,其他基本不变,发动机为后期型的F100-PW-229。 F-15J/DJ:日本根据许可证生产的F-15C/D。计划生产233架,前14架在美生产,其余由日本三菱重工制造。和F-15C/D相比,主要是换装了一些日本国产的航电设备。 F-15K:韩国订购的F-15E出口型。和F-15E的主要区别是:改进了航电设备,加强了机身结构,改进了座舱显示设备,航程增加了三分之一。 F-15MANX:基于NASA的主动推力矢量控制计划的无尾隐形方案。 F-15N:F-15的海军型方案,因起降距离太长,重量太重,下降时对航母甲板冲击过大,资金太高而被迫放弃。 F-15S:沙特订购的F-15E简化型,发动机为F100-PW-229,但航电设备水平降低,大量采用F-15C/D上的设备。雷达虽然是APG-70,但取消了地面测绘能力,此外还取消了部分电子对抗设备,降低了蓝盾吊舱的性能。 F-15SA:配装AN/APG-63(V)3有源相控阵雷达、先进的数字式电子战和雷达告警套件、最新的座舱显示系统,并能携带“虎眼”(Tiger Eyes)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由于该型机在机翼下增设了2个外侧挂点(1号挂点和9号挂点),为补偿由此带来的作战飞行稳定性降低,波音公司为该型机采用了基于模型的电传(FBW)飞控系统。该系统同时还降低了整机重量,提高了飞控系统的可靠性,还可提高飞机出动率。 F-15S/MTD:美国空军在F-15B的基础上改装的短距起飞/精确着陆技术验证机。它采用三翼面布局,换装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发动机为F100-PW-220,但改用二元矢量喷口。 F-15XX:在F-15C基础上发展的制空型。重点改进了航电设备和系统,以作为F-22计划的一个低成本备份方案。 NF-15B:NASA改装的F-15B,作为主动控制技术的验证机,采用三翼面布局。它由F-15S/MTD验证机直接改装而来,换装了新研制的轴对称推力矢量喷口——这是它和F-15S/MTD在外观上的最大区别。 RF-15:F-15专用侦察型方案,后因黑鸟侦察机实验成功,侦察卫星相继发射而不被采用,只生产一架验证机。 F-15/PDF:由F-15C改进的防空压制型方案,具备精确打击能力。 F-15SG:F-15E的新加坡版本,配备了主动相控阵雷达、头盔显示系统、高精度瞄准吊舱等先进设备。 F-15SE:具备部分隐身性能的F-15战斗机的最新改进型。 最新型号 2021年6月29日,据外媒报道,美军新财年国防预算投入巨资采购新装备,其中包括12架新型多用途战斗机F-15EX。该机是美军F-15“鹰”系列战斗机的最新型号(数量和产量比苏57还传说2019年立项,2021年交付两架,截止2023年12月,美国波音公司总计向美国空军交付了4架F15EX战机,而且是三年总计交付了4架这生产速度还不如苏57)
壮志凌云——F-14 F-14战斗机(英文:F-14 fighter,编号:F-14,代号/绰号:Tomcat,译文:雄猫,通称:格鲁门F-14“雄猫”),是美国一型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F-14战斗机由美国格鲁门公司(Grumman,现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于1967年底开始研制,1970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1972年5月交付使用。1987年,装备改进型发动机的F-14B正式投产,用来替换海军的F-4“鬼怪”。1988年,F-14在雷达、航空电子设备和导弹挂载能力等方面经过了进一步改进升级,并定名为F-14D“超级雄猫”。 2006年9月22日,F-14战斗机正式退役,它的角色将由F/A-18型“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取代。美海军共装备157架F-14A/B,53架F-14D,海军陆战队未装备F-14。从美军退役后,伊朗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装备F-14战斗机的国家。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制裁伊朗,伊朗购得的F-14A处境艰难。 伊朗F14的配件来源:2007年,由于伊朗坚持发展其核计划,致使美伊关系越来越紧张,同年1月,五角大楼冻结了F-14战斗机零部件的销售,因为担心它们会被销往伊朗。F-14战斗机零部件的销售于1月26日暂停。2007年6月,国防部犯罪调查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的约翰韦恩机场担任飞行教练的礼萨塔比布是一名伊朗间谍,为伊朗军方采购受禁的飞机和导弹零部件。 衍生型号: F-14A:第一种生产型 F-14+:A型的改型,改动不大,采用F-110-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力增加,油耗降低。 RF-14A:A型外挂侦察设备吊舱而成的侦察机 F-14B:F-14A的改型,共生产38架,另由F-14A改装了32架。A型机的改进型。机体、电子设备和武器与A型相同,改装F-110-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取代了TF30-P-414A,提高了飞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F-14C:B的改进型。采用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具有全天候空地武器投放能力。后因原B型撤消,这一项目也被搁置。无飞机生产。 F-14D:更新了发动机和简化了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 唯一丑闻: 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F-14都是扮演着空中掩护的角色。在1991年2月6日,一个两机编队的F-14用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一架Mi-8直升机。这也是F-14在这次战争中唯一的空战胜利。而在同年1月21日,一架雄猫机被一枚老旧的SA-2防空导弹击落。这是美国海军雄猫机群第一次在战斗中的损失,也是唯一的一次损失。两名弹射的飞行员有一个被直升机救起,另一名则沦为战俘。(但是海湾战争中还有一个米格25击落F18塑料虫的传说) 题外话: 在美国大片《壮志凌云2》中,出现了这么一个魔幻场面:阿汤哥驾驶着一架“爷爷辈”的破烂F-14战斗机,在一片狼藉的机场废墟中实现了“短距起飞”,之后在空中飞行时被2架苏-57隐形战斗机追上,在随后的交火中,F-14战斗机“先发制人”急速机动干掉了一架苏-57,之后又与另一架苏-57隐身战机进入“狗斗”,并上演山谷追逐战等大戏 ,最终还成功“反杀”了苏-57。如此魔幻的场景,如此个人英雄主义的现象,自然只有在美国式的好莱坞大片中能够出现了。
印度的苏30mki 苏-30MKI战机是印度在本世纪初从俄罗斯引进的一款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总共制造了272架,其中50架是俄罗斯原装进口,剩余的200多架是印度本国组装而成。 Su-30系列战机是从Su-27战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而Su-30MKI则是苏霍伊公司专门为印度设计的一款。其中第一个字母“M”代表现代化、“K”代表商业[lbk]、“I”代表印度。 航电信息: Su-30MKI战机上装有OLS-30红外探测系统,它可以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源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OLS-30检测范围可达90公里,而雷射测距仪则是3.5公里。 同时Su-30MKI亦配备了以色列制的LITENING吊舱,用于负责为激光制造导弹和炸弹的定位和瞄准。 Su-30MKI机头采用了N011M被动式电子扫描阵列雷达。这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模双频雷达。它可以在空对空、空对地与空对海情况中同时运作,N011M拥有400公里的搜索范围与最大200公里的跟踪范围。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到了印度空军传统: 2009年4月30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战斗机在完成空中射击训练之后坠毁,机上领航员遇难。事故调查显示,该机坠毁的原因是飞行员误按了机上的电力供应关闭按钮,导致战机突然失控。 2009年11月30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在拉贾斯坦邦西南地区失控坠毁,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事故由战斗机燃油系统起火导致。 2011年12月13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在印度西部城市浦那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事故原因系战机飞行控制系统故障。 2013年2月19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战机在Fist演习中坠毁,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坠机系战机右侧机翼在飞行中突然爆炸导致。 2014年10月14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战斗机在印度西部城市浦那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弹射出舱后获救。事故调查显示,该起事故由弹射系统故障导致,两名飞行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弹射出舱,战机随后失控坠毁。 2015年5月19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战斗机在从阿萨姆邦的提斯普尔空军基地起飞后失联,该机后来被发现坠毁在阿萨姆邦西北部山区,机上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事故由战机技术故障导致。 2017年3月15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战机在拉贾斯坦邦附近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 2017年5月23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战斗机当天上午10:30从位于阿萨姆邦的提斯普尔空军基地起飞40分钟后从雷达中消失坠毁。两名飞行员死亡。 2018年6月27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一架刚组装完毕的苏30MKI在试飞期间坠毁,两名飞行员都安全弹射跳伞死里逃生。据当地警察消息,这架苏30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机场起飞,升空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坠机事故。 2019年8月8日,印度空军一架苏-30MKI战斗机在阿萨姆邦坠毁,飞行员弹射逃生和受伤。 (就先说到2019年8月8日了 当然你也可以补充) 图片(第一张给帅图,其他的)
宇宙大国的FA-50 FA-50战斗攻击机是在T-50超声速高级教练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型作战飞机,由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公司(KAI)研发、制造。FA-50战机于2011年5月实现首飞,次年10月获得型号合格证。2013年8月,首架FA-50正式交付,2014年10月30日进行了实战部署。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为提升空军作战能力,斥巨资购买了160架F-16C/D战机,并在本土建立生产线。韩国空军计划研制一款新型教练机,取代性能落后的T-38来培训F-16C/D飞行员。2002年,KAI研发的新型教练机T-50首飞成功。随着航空工业快速发展,为了打造出兼具教学培训和对空作战能力的战机,在T-50上升级加装了武器和雷达系统的FA-50战机应运而生。FA-50战机采用机身两侧进气,以切尖三角翼、前缘后掠、后缘平直带边条的中单机翼和全动平尾和方向舵,单轮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为特点。 1996年,正式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研制T-50教练机。该飞机的开发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出资13%,KAI出资17%,韩国政府出资70%。KAI是主承包商,负责机身和尾部单元的设计。中置可变外倾角机翼由洛克希德马丁沃斯堡制造。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还负责航空电子设备和电气飞行控制系统,以及一般技术咨询。项目于1997年正式启动,2002年首次试飞,2005年T-50开始交付使用。这是韩国航空工业首次全过程主导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研发和组装生产。通过T-50项目,韩国获得了轻中型战机的制造与设计能力。在气动、飞控系统和机体结构上,T-50仿照F-16C/D战机进行设计,就连机身复合材料也完全相同,可以与F-16C/D实现零部件互换。随着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教练机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培训飞行学员,韩国空军决定升级教练机——在T-50上加装武器和雷达系统,打造出兼具教学培训和对空作战能力的FA-50战机。FA-50战斗机的研制始于1997年10月。在2006年1月结束的开发阶段建造了六个原型。2011年5月,FA-50首飞。2012年10月,FA-50获得型号合格证,这是韩国战斗机类飞行器首次获得本国型号合格证;11月获得了FA-50基于性能的后勤保障(PBL)合同。(简单概括:F16青春版) 气动布局: FA-50战机采用机身两侧进气,以切尖三角翼、前缘后掠、后缘平直带边条的中单机翼和全动平尾和方向舵,单轮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为特点。在通用电气F404系列中具有一个大玻璃顶篷(飞行员串联坐),一个大面积垂直尾翼和一个涡扇动力装置。 动力系统: FA-50战机的动力装置集成了通用电气F404-GE-102涡扇发动机,可产生17,700lbf的推力和加力燃烧室。发动机的性能由双通道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FADEC)系统控制。燃油由内部油箱供应。该飞机可以在其外部油箱中携带568L的额外燃料。 驾驶舱和航电设备: FA-50战机的串联玻璃驾驶舱可以搭载两名机组人员,配备了宽视场平视显示器(HUD)、彩色多功能显示器(MFD)、数字发动机仪表、手动油门和操纵杆(HOTAS)、集成的前部控制和零零弹射座椅。驾驶舱还集成了机载氧气生成系统(OBOGS)。飞机上的夜视成像系统(NVIS)可确保白天和黑夜的任务能力。 FA-50战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包括数字电传操纵、有源摇杆、电气应急动力装置、数字断线和三重冗余电气系统。 FA-50战机的航空电子设备包包括嵌入式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INS/GPS)、综合任务计算机、识别、敌我(IFF)、雷达高度计、多模雷达、商店管理系统、UHF/VHF无线电、战术数据链、数据传输和记录系统、雷达预警接收器(RWR)和对抗措施分配系统(CMDS)。 FA-50战机配备的是1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AN/APG-67(V)4脉冲多普勒X波段多模式雷达,该雷达的搜索距离为150公里,能同时追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2个。 武器系统: FA-50战机装备1门M61A1型号20毫米“火神”式六管旋转机炮,可携挂2枚AIM-9响尾蛇短程对空导弹,及视任务内容分别挂载9枚Mk82-500磅(227公斤)、3枚Mk83-1,000磅(454公斤)或3枚Mk84-2,000磅(908公斤)炸弹,或6枚AGM-65小牛式空对地导弹。 来点让大家开心的: 2022年7月,一架出口印度尼西亚空军的FA-50战机在训练中意外坠毁。往前追溯,FA-50战机在2015年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出现故障,造成机毁人亡。此外,FA-50战机交付后,菲律宾空军还发现该机损耗极高,需要频繁维护,才能保证正常出勤。
俄罗斯研制的四代半战斗机 米格-35战斗机(英文:Mikoyan MiG-35,北约代号:“支点-F”,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35),是21世纪初期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型号,属于四代半战斗机(依据美俄战斗机划代标准)。 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为中等重量的战斗机。该机依飞行员座舱布局可分为单座版米格-35和双座版米格-35D共两种型号(统称米格-35),研发目标是改进俄制战斗机的操控性能、扩大用途和增强作战效果。凭借最新型的航电设备和先进的武器系统,米格-35已具备了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包括与国外的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斗机对抗并夺取制空权;拦截现役和在研的空袭兵器;全天候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地面和水面目标进行防区外打击;使用光电和无线电技术设备进行航空侦察;参加编队行动并作为空中指挥飞机对空中编队进行指挥。 MG-35战斗机于2007年开始研制,2008年装备新型雷达试飞。 订单信息 2011年在印度舰载机竞标中失利,2018年开始少量装备俄罗斯空军(想卖给阿三的但阿三可是米格29老用户了,阿三选了阵风战斗机)俄罗斯国防部在2014年订购了两架米格-35预生产型,即米格-35S型702号和米格-35UB型712号。2018年8月,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阿列克谢·克里沃卢奇科和联合飞机制造集团总裁尤里·斯柳萨里在库宾卡的2018年军队论坛上签署了2023年前交付六架米格-35的合同。 米格-35战斗机采用的RD33MK发动机,是RD33发动机系列的最新改型,发动机使用寿命延长到4000飞行小时,大修时间延长到1000飞行小时。RD-33MK具有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单元(FADEC),并且风扇、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高低压涡轮都经过了重新设计。 米格-35战斗机共有9个外挂点,其中两侧机翼下共8个,机身中央1个,能挂载几乎全部俄制现代化空空和空地武器,此外该机还保留了米格-29传统的GSh-301 30毫米机炮。该机的空空武器主要是RVV-SD(R-77-1)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RVV-MD视距内格斗导弹。 空地弹药主要有Kh-29空地导弹(分激光制导和电视制导两种型号)、Kh-38空地导弹、Kh-35U和Kh-31A反舰导弹,Kh-31P反辐射导弹。米格-35还可以使用KAB系列卫星、激光和电视制导炸弹。该机最大载弹量6.5吨。 米格-35战斗机的雷达采用Zhuk(甲虫)系列雷达中的Zhuk-AE有源电扫描雷达。E代表“出口”的意思,也就表明Zhuk-AE实际是Zhuk-A出口型雷达,此雷达也是俄罗斯第一部公开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该机的火控系统还包括安装在机鼻上的OLS-UEM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扫描角度为左右15度、上下-15/+60度。这套系统来自米格-29K/KUB,结合了红外(IR)、激光和电视传感器,具有空空和空地模式。 2020年6月10日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网站评论,米格-35战斗机的运营成本比米格-29的运营成本低80%,因此从长远来看,用新设计米格-35替换较旧的中型喷气式战斗机可以收回成本。特别是在飞行性能方面,米格-35战斗机与中轻量级的其他设计(例如中国的J-10C,法国的“阵风”和美国的F-35A战斗机)相比具有优势。(美国《军事观察杂志》 评)
“宇宙最强&世界第一战斗机”——光辉战斗机 LCA战斗机(英文:LCA Fighter,绰号译文:光辉Tejas),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开始为印度空军研制的单座单发全天候超音速第三代战斗机。 LCA战斗机,印度HAL公司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LCA战斗机(英文:LCA Fighter,绰号译文:光辉Tejas,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开始为印度空军研制的单座单发全天候超音速第三代战斗机。 光辉战斗机的机体设计由法国达索公司完成,发动机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供,雷达和飞控系统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产品,弹射座椅由英国马丁-贝克公司制造,而导弹系统则混合使用了以色列和俄罗斯的产品。 型号盘点: Mark1型 印度空军单座量产版,已入列印度空军第45战斗机中队和第18战斗机中队,相较于原型机Mark1型具备了超视距空空作战能力(BVRAAM),能够使用中远程空空导弹;飞行控制软件进一步优化,飞行包线范围更大;机首设置了受油管,能够进行空中加油。 Mark1教练型 印度空军的双座教练型,并可充当对地攻击机使用。 Mark1A型 LCA Mk1A轻型战斗机是“光辉”LCA轻型战斗机的量产型号,1981年开始研制,历经近40年才最终定型生产。为避免定型即落后的窘况出现,印度通过升级弹药提升该机性能。此次亮相的是“光辉”LCA Mk1A轻型战斗机的最大外挂状态,挂载弹药包括“猎人”空对地导弹、“阿斯特拉”中距空空导弹和“阿斯拉姆”短距格斗空空导弹,以及“阿尔法”-S机载蜂群无人机吊舱等,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亮相。 舰载型 LCA海军原型机(LCA-Navy Mark I)为印度海军改装的舰载战斗机,增加着舰勾、加强起落架、优化动力系统配置以能够在航空母舰起降,2020年2月首次在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上进行了起降测试,共生产了2架原型机,该型号现已取消,2架原型机转为教练型机,后续正规舰载机被TEDBF项目取代。 Mark2型 LCA Mk2轻型战斗机采用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增加一对近距耦合鸭翼,机动性能大幅提升。全机共11个武器外挂点,并通过复合挂架可进一步增加导弹挂载数量。 TEDBF型 LCA-TEDBF舰载战斗机,采用LCA Mk2轻型战斗机的近距耦合鸭翼和单垂尾设计,双发布局。机身下部采用隐身设计,在无外挂武器的情况下具备一定隐身能力。由于该机没有设计内置弹仓,所有弹药均采用外挂方式,从而使该机的隐身设计意义不大。该机在不携带弹药的情况下具备隐身性能,一旦挂载弹药,隐身效果将大幅降低。该种设计被称为半隐身设计,原因在于技术难度低,可为研制全隐身战斗机奠定基础。 我知道你们在找什么: 当地时间2024年3月12日,印度空军的一架‘光辉’战机杰伊瑟尔梅尔的一次作战训练飞行中遭遇事故,飞行员安全弹射(逃生)。(印度空军)已经成立调查法庭,以查明事故原因。 (印度空军的传统技能)
伊朗与苏35 参考消息网1月30日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7日报道,伊朗革命卫队一名高级指挥官表示,伊朗已购买俄制苏-35战斗机。这是伊朗官员首次公开确认购买苏-35战机的消息。 但据学生通讯社报道,哈塔姆安比亚中央总部副协调员沙德马妮并未透露具体采购数量,也未说明战机是否已交付伊朗。
苏-33KUB(Su-33KUB/Su-27KUB)舰载战斗机 苏-33舰载战斗机的并列双座型战斗机 苏-33KUB战斗机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IB原型机的基础上研制的,也是苏-33舰载战斗机的并列双座型战斗机。 与苏-33相比,他有翼展增加到16.00米,并增加了前翼、水平尾翼和方向舵的面积,从而减少了机翼载荷,使其着陆性能十分出色,着陆速度少至240千米/小时。机翼结构的改进也使飞机的燃油载荷增大,作战半径达1800公里。他的发动机使用的是AL-31F改进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力达13000千克,另外还可能使用矢量发动机AL-31FP,从而使战部机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海岛奇兵的RF-16战术侦察机 RF-16战术侦察机是中国台湾空军401联队的第12战术侦察中队中装备的机型,主要执行照相侦察任务。 2000年9月,中国台湾空军签定了为其10架F-16战斗机装配电子侦察吊舱的合同。这10架F-16是用来替代7架RF-5E“虎眼”战术侦察飞机的,最终,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侦察及光学设备公司获得了这项合同。F-16加装的侦察吊舱——TARS,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的“空用战区侦察照相系统”(Theater Airborne Reconnaissance System,简称TARS)是一种多用途吊舱,包括前置倾斜相机、光电侦测仪、数码摄像系统、传感系统控制单元等。使用时,TARS侦察照相吊舱安装在F-16机腹中线位置,以便让侦察照相器材取得最好的视角,在验证测试时,TARS侦察照相吊舱内曾装上多种不同组合的侦察照相器材,使F-16在同一次飞行任务中可以执行多种侦察照相任务。由于F-16战机相对操作成本较低,而且本身也可挂载多种武装,几乎台军能拿到的所有美国空军的空用武器及吊舱都适用于F-16,并且整合到F-16战机的射控系统,所以使得F-16成为台军的飞行测试载台。
海岛奇兵的电子战飞机 C-130HE电子战飞机指的是台湾空军部队的主力电子战飞机,该飞机是由C-130运输机升级改装而成 C-130HE电子战飞机,是由台湾中山科学院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合作研制的,1995年完成系统整合和飞行测试,不久之后通过了台湾空军的作战测试评估。 编号为1351的C-130HE又称“天干机”,是台湾空军唯一一架电子战和电子情报机,由中山科学院负责研制电子战系统,其中包括C-130HE飞机上的旁立式电子干扰系统,现隶属于台湾空军第439联队第20大队第6中队。 但是由于这架C-130HE特种战飞机核心部件均是由美国生产的,因此一旦发生大的故障,台湾空军根本无力维修。在紧急情况下,台湾军方有可能将C-130HE直接飞到美军基地接受维修。
中国台湾设计的运输机原型机 XC-2是台湾自行设计的一种运输机原型机。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空军的美援C-119运输机逐步老化,而新一代中型运输机又迟迟无法引进,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决定自行研发XC-2中型运输机。由于物资缺乏且设计经验不足,XC-2原型机采用了使用库存现成零部件拼凑的方式,如前起落架使用的是库存HU-16前起落架(最初使用F-86的前起落架,担心其强度不足,在首飞前更换了HU-16前起落架),主起落架则是由C-47起落架改造而成,发动机是采用T-CH-1“中兴”教练机的T53-L-701A涡桨发动机等。1977年10月5日,台湾当局核定台湾空军自制XC-2中型运输机计划的追加预算。1978年10月31日,在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介寿一厂装配处第二棚厂举行XC-2出厂典礼。1979年2月26日宣布试飞成功,该机共试飞过16架次,最远曾飞到台湾海峡上空。 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研发生产的XC-2是台湾自行设计的一种运输机原型机,于1978年首飞成功。XC-2采用双发、上单翼、常规布局设计,动力为2台涡桨发动机,机身截面近似矩形,可使有效利用空间最大化。 XC-2运输机由于设计团队没有经验,事先又缺乏方案制订,基本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结果不断遭遇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机身设计结构强度不够但机体已经超重,这种矛盾层出不穷。台湾空军曾积极参与XC-2的修改方案,包括改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减轻结构重量等,但这种修改几乎是重造一架新飞机,这让台湾空军处境尴尬,对该机的发展态度暧昧。后来由于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集中全力开发AT-3教练机,引进C-130运输机的努力也有了头绪,台湾空军和航空工业发展中心都对XC-2的热情不再,XC-2项目就这样由热转冷最终停止研发。仅存的唯一一架原型机现存放在汉翔飞机公园内。
海岛奇兵的预警机 E-2T型预警机 美国为中国台湾地区改装的预警机 该型机是美国格鲁门公司在E-2B基础上为中国台湾地区改装的预警机。1992年,中国台湾地区向美国订购4架E-2T。主要是改装AN/APS-145雷达和AN/ALR-73被动式探测系统,改装后达到与E-2E相当的水平。 它们的服役编号分别是2501、2502、2503和2504。 中国台湾地区于1999年再次向美国采购了2架E-2K预警机,并分别赋予了它们2505和2506的服役编号 但是,编号为2503的这架E-2T预警机开了一个玩笑。这架预警机在服役生涯中可谓是命运多舛,先后两次遭遇了严重的起落架故障。第一次事故发生在1997年的一次例行演习返航途中,第二次事故则发生在2022年的一次训练飞行中。两次事故都对这架E-2T预警机的机体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给中国台湾地区本就捉襟见肘的空中预警力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气球杀手——F-22战斗机 F-22战斗机(英文:F-22 Fighter,编号:F-22,代号:Raptor,译文:猛禽,通称:洛克希德·马丁F-22“猛禽”),是美国一型单座双发高隐身性第五代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 F-22战斗机的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组合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战斗机。 F-22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于21世纪初期陆续进入美国空军服役,以取代F-15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主承包商,负责设计大部分机身、武器系统和F-22的最终组装。计划合作伙伴波音公司则提供机翼、后机身、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和培训系统。 F-22战斗机的正面雷达散射截面据称仅有0.0001~0.0002平方米,在雷达屏幕上的显像相当于一颗弹珠大小。 来点大家爱看的 : 2004年12月20日15时45分(美国西部时间),一架美军F-22起飞时失控,坠毁于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飞行员弹射逃生。坠毁的F-22隶属于美国空军第422试验评估大队。 2009年3月25日一架F-22在执行一项“测试飞行任务”时在加利福尼亚南部沙漠地带坠毁,飞行员死亡。 2010年11月17日,一架驻守于阿拉斯加艾门朵夫空军基地(Elmendorf AFB)、隶属美国空军第525飞行中队的F-22在进行例行的飞行训练之后,于当地时间晚上19时40分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搜救结果显示飞行员杰佛瑞·汉尼上尉(Capt. Jeffrey Haney)在坠毁前并没有顺利弹射逃生。事后的事故调查显示意外可能起因于战斗机上配置的氧气产生系统(On-Board Oxygen Generating System,OBOGS)有设计瑕疵,在高空飞行时会造成供氧不足而导致飞行员昏迷。空军作战司令部的威廉·佛瑞瑟上将(Gen. William Fraser)于2011年5月3日下令旗下为数165架的F-22机队无限期停止作战飞行任务,并将训练飞行限制在25,000英尺的高度以下,直到厘清肇事原因并完成相关改善为止。之所以将训练飞行高度限制在25,000英尺,是因为飞行员在此高度下如果感觉到呼吸困难,还会有足够的时间紧急将飞行高度降低至氧气充足的18,000英尺,避免意外发生 。 2012年7月,美国空军宣布,F-22的供氧问题根源来自于增压服及相关系统出现问题,并已经更换其阀门和过滤器。但仍有许多美军的飞行员和工程师并不相信美军已经解决了F-22的根源问题 。 2012年11月15日下午3时30分,一架驻地佛罗里达州巴拿马市(Panama City, Fla.)郊外廷德尔空军基地(Tyndall AFB)的F-22,在完成训练飞行任务回程时坠毁于98号公路附近,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但意外造成的浓烟导致高速公路封闭两小时余。 2020年5月15日,美国空军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一架美国F-22隐形战斗机当天在佛罗里达的一次“例行训练飞行”中坠毁 。7月10日,F-22驾驶员Gunderson少校在阿拉斯加Elmendorf-Richardson联合基地进行表演时,飞越阿拉斯加山脉。 当地时间2024年5月6日,美国空军一架F-22“猛禽”战斗机参加空战训练演习期间,在佐治亚州萨凡纳-希尔顿黑德机场坠毁。当地时间2024年4月11日上午11点50分左右,当时这架F-22战机在降落后正被地勤车辆牵引,然后飞机前起落架突然发生故障,飞机机头着地。报道称,故障发生后嘉手纳基地的消防车和其他后勤车辆迅速冲向跑道,但出事的F-22战机没有起火。下午2点左右,这架F-22战机被拖回机库。 当地时间2024年5月6日11时30分左右,一架F-22“猛禽”战斗机在美国佐治亚州萨凡纳-希尔顿黑德机场坠毁。官方新闻稿称,佐治亚州空军国民警卫队表示,1人卷入了这起“事故”,暂时没有人员受伤的报告。报道称,美国空军单座超音速F-22“猛禽”战斗机在中断五年后于2023年重返“萨凡纳哨兵”演习。2018 年,该机型曾起飞失败,当时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数公里后才停下来,根据空军调查,飞行员失误系事故原因。 经典名场面: 2023年2月4日,美国政府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民用科研气球炒作成是“间谍气球”,并让美军一架F-22战斗机用一枚价值数十万美元的AIM-9X导弹将其击落后,在之后的几天里,美军又先后在北美击落了三个被其称作“不明物体”的气球。 (第一张给帅图,其他的给大家拜年了)
F35肥电战斗机 F-35战斗机(英文:F-35,绰号:Lightning II,译文:“闪电Ⅱ”),是美国研制一型单座单发战斗机/联合攻击机,在世界上属于第五代战斗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发单座舰载战斗机和已服役的舰载第五代战斗机。 F-35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研制,成为美国及其同盟国未来最主要的第五代战斗机之一。2015年2月9日在英国皇家空军中编列服役;2015年6月28日,日本第一架F-35开始生产。2018年6月11日,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第300架F-35型战机交付用户。 F-35战斗机具备较高的隐身设计、先进的电子系统以及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主要用于前线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并因此发展出3种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采用传统跑道起降的F-35A型,短距离起降/垂直起降的F-35B型,与作为航母舰载机的F-35C型。F-35战斗机没有F-22的升限高,也没有F-22的飞行速度快,但该机在隐身性方面优于F-22战斗机。 来点大家爱看的: 2018年9月28日11时45分左右,一架F-35B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博福特海军陆战队航空站附近坠毁。飞行员从单座战机中安全逃离,正做伤势评估,没有平民受伤。 2018年10月1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所有的F-35战机暂时停飞以进行检查。由相关企业对战机发动机里的一个油管进行检查。可能存在问题的油管将被替换,油管没有问题的战机将恢复飞行,检查工作预计在24至48小时内完成。 2019年4月9日晚,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一架最尖端战机F-35A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时,从雷达上消失 。其飞行记录装置(黑匣子)可能已与机体一同沉到约1500米深的海底,预计打捞工作非常困难。 2021年11月17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发生一起F-35B舰载机坠海事故,直接损失超过1亿英镑。 当地时间2022年1月24日,美国海军太平洋司令部发布的一份声明称,在南海进行日常训练时,美国海军一架F-35C舰载机意外撞上了“卡尔·文森”号航母的甲板,飞行员被迫弹射逃生,事故造成了7人受伤。 28日,据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美国海军确认,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照片和视频,确实为F-35C舰载机在“卡尔·文森”号航母上发生“降落事故”后坠入南海时所拍摄的真实影像。 2022年2月6日,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一架F-35C在着舰时撞上飞行甲板,随后从甲板滑落,坠入南海。事故发生后,多段不同视角拍摄的事发时视频被披露在网上,包括由舰上人员用手机拍摄的飞行员着舰辅助系统(PLAT)摄像机记录下的画面。此外,F-35C坠海后的一张图片也在网上传开。照片显示,这架战机漂浮在海面上,驾驶舱舱盖和弹射座椅都不见了。 2022年2月7日,F-35C坠海事件又出泄密事故。 2022年2月,美媒曝F-35C坠南海画面:一团火球砸下,航母甲板碎片横飞。 2022年10月20日,位于盐湖城附近的希尔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第388联队在推特上发布消息称,一架第五代战机F-35于当地时间10月19日在犹他州坠毁。 2022年12月,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发布消息表示,该国最新型F-35歼击机在得克萨斯州的试飞期间坠毁,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 2023年9月17日下午,美海军陆战队一架F-35战斗机在南卡罗来纳州坠毁,飞行员弹射逃生。但飞机在坠毁后失踪。[lbk]9月18日傍晚,搜索人员在查尔斯顿联合基地东北方向约两小时车程处发现了残骸,但官员们没有提供更多细节。该基地称,搜索工作仍在进行中。美媒援引美军官员的话报道称,事发时,两架F-35战机正在做双机编队飞行训练。随后,其中一架战机返回查尔斯顿联合基地,而另一架战机突发坠机事故失踪,飞行员则弹射逃生。 2024年5月28日,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当地时间28日,美国一架F-35战斗机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国际机场附近坠毁,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已被送往医院接受救治。 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表示,这架F-35B原本要交付给美海军陆战队。事故发生时,战机正在从洛马公司的一家工厂移交给军方途中。军事专家傅前哨认为,这架F-35B可能出厂试飞时检验就不严格,导致系统发生故障。 2025年1月28日,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空军一架F-35战斗机当天在阿拉斯加州埃尔森空军基地坠毁。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显示,这架F-35战斗机旋转着坠向基地的跑道区域,撞击地面后出现巨大的火球。飞行员在坠机前已通报出现紧急情况,随后成功弹射逃离。飞行员目前情况稳定,正在医疗机构接受健康评估。 (老规矩,第一张配帅图)
苏30mk2 苏-30МКК完成了定型试飞和新武器试验,自2000年底开始交付。为了继续提高作战能力,苏霍伊设计局和阿穆尔共青城制造厂继续对苏-30МКК武器系统进行升级,提高对面目标攻击效能,改型后的飞机称为苏-30МКК2。主要是装备新型雷达和火控系统,具备全天候探测、跟踪和攻击地面/海上目标能力,新增发射Х-31А超声速反舰导弹能力,航电系统进一步改进,新型座舱管理系统更加高效,在导航和通信组件方面也进行了升级,还换装了更先进的自卫电子对抗组件。 海军航空兵的苏-30MK2曾成功拦截美军WC-135W核侦察机。
苏30mkk 根据中国的要求,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设计师科内舍夫在Su-27和Su-30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Su-30MKK多用途歼击机于1999年3月9日在莫斯科郊外的格洛莫夫试飞院机场上首飞成功。SU-30MKK已经在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共青城航空联合制造企业 1999 年 3 月 9 日,编号“蓝色 501”的苏-30MKK 首架原型机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进行了首飞,最后一个“K”代表 KnAAPO 的第一个字母。到 5 月 19 日,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配工作后再次试飞,试飞员是阿维里扬诺夫。 第二架原型机,编号为“蓝色 502”的苏-30MKK 于 6 月 19 日飞上蓝天。编号“蓝色 503”和“蓝色 504”的第三架和第四架苏-30MKK 则在那一年的晚些时候被制造出来。后者主要负责武器和电子火控系统的测试工作。同年 8 月 15 日,俄罗斯联邦空军总司令阿纳托利·科尔鲁科夫上将在接受西方记者的采访中证实外国军事订购人已经签署了苏-30MKK 的采购合同,将购买成“打”的苏-30MKK 飞机。 截止2004年之前,我国陆续从俄罗斯进口了76架苏30MKK(空军使用)
人民空军特殊的飞机——图154侦察机 图-154侦察机(英语:Tu-154 Electronic Intelligence Aircraft)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苏联售予的图-154客机M型(英语:Tu-154M Airliner)的基础上研制的电子战侦察机,正式代号为图-154MD。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图-154MD从外观上看加装了多个雷达罩、天线和电子战设备,装备了一部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该系统与美国空军E-8“联合星”联合监视及目标攻击雷达系统相似。一个这样的雷达系统能够明显的提升中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在一场进攻性空中战役中的作战效率。 为什么说特殊,因为这个涂装还是民航客机的涂装
讲一讲蛙蛙们的亲爹 F-16战斗机(英文:F-16 fighter,编号:F-16,代号/绰号:Fighting Falcon,译文:战隼,通称:通用动力/洛克希德F-16“战隼”,又称:国际战斗机),是美国空军一型喷气式多用途战斗机。 F-16战斗机由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 )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与F-15战斗机是美国空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主力机种之一。从1976年开始批量生产,共生产近4600架,销售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产量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空军的飞机数量总和;从1981年贝卡谷地空战以后几乎参与了历次大规模战争,其性能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讲一讲F16小短腿和蛙蛙空军的故事: 1998年3月20日,编号6828的F-16B在澎湖外海进行训练时于14:30左右失事坠毁。由于海况恶劣,搜救无果,两名飞行员失踪。这是台湾省的F-16首次坠毁,事故导致机队停飞一周。 1999年1月25日,编号6813的F-16B在台东县进行训练时坠毁,两名飞行员丧生。当天下午该机进行塔康导航系统的训练,16:54左右在雷达屏幕上消失。事后研判是仪器故障偏航,而飞行员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置导致飞机撞到山上的茶园中。 1999年6月1日,两架F-16A从花莲起飞进行夜航训练。20:11左右在距绿岛西南40公里处,编号6638的F-16A突然在4500米高度发生仰俯冲向海面坠毁,飞行员失踪。 1999年8月18日,上午约9时,四架F-16A编队从嘉义起飞进行空战训练。编队中的4号机因起落架无法收回由3号机伴飞降落。在消耗多余燃料后准备降落时,编号6680的3号机却发生失速,飞行员在约50米高度跳伞,飞机坠毁在跑道尽头6000米处,飞行员双腿骨折。 2008年3月4日,一架编号6706的F-16A在花莲外海进行夜间拦截训练。19:18该机与塔台失去联系坠海,后搜救无果,飞行员失踪。 2013年5月15日,一架编号6622的F-16A在14:30向塔台报告飞机发生故障,坠毁在嘉义外海。飞行员跳伞后由S-70直升机救回送医。 2016年1月22日,一名派往美国进行训练的台湾飞行员驾驶一架编号93-0711的F-16A进行训练。上午8:45左右该机在进行高G机动时坠毁在亚利桑那州亚瓦派县的山区,飞行员遇难。该机是交付台湾序号6610的F-16A,被编入亚利桑那州卢克空军基地的第21战斗机中队,该中队运营着20架台湾的F-16A/B,机上涂着美空军机徽和编号,专门为台湾飞行员提供训练。 2018年6月4日,编号6685的F-16A在台湾岛北部空域进行训练时失事,该机于下午1:43从雷达屏幕消失。后经搜救无果飞行员被宣布为遇难。该飞行员是上文提到2013年失事的那位,这次再度失事,未能生还。 2020年11月17日,一架编号6672的F-16A于18:05从花莲起飞进行夜航训练。飞机起飞12分钟后从雷达屏幕消失,位置大约在花莲机场东北16公里处,飞行员失踪。 当然还有F16的后续升级: 2019年,美国宣布批准向台湾出售66架全新的F-16V战斗机。按照原计划,首架战机将在2023年底交付。可惜事与愿违,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一日期不得不推迟到2024年第三季度。但是后来又再次推到了2024年年底。 而事实是,如今已经到了2025年,负责生产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却没有发布任何关于F-16V下线的消2023年12月5日,台湾岛内媒体报道称,台空军现役141架F-16A/B战机已经全部完成升级后的飞行测试,性能已得到全面升级。而台军方面对这个F-16V的吹捧,可以说有些太过自信了。完成了升级后,台军号称这些F-16V是“台军现役最强战斗机”,还认为它们“更能因应现代战争形态”,“可被视为四代半战斗机”。 岛内时任“台空军参谋长”范大维和时任台“防长”冯世宽直接吹嘘称:“F-16V足以对抗解放军歼-20隐形战斗机。”(乐子)
海岛奇兵的另一战斗机 幻影2000战斗机(英文/法文:Mirage 2000,译文:幻影2000,中国台湾省称之为幻象2000,通称:达索幻影2000),是法国空军一型单发三角翼多用途战斗机。 幻影2000战斗机由法国自主设计,是现存服役战斗机中唯一采用不带前翼的三角翼飞机,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的设计。法国在战斗机研制方面独树一帜的做法不仅体现在幻影2000飞机上,而且体现在整个幻影系列飞机的形成和发展之中。 幻影2000战斗机由法国达索公司(Dassault)在20世纪七十年代研制,截至2013年除法国外还外销8个国家/地区,总建造数量600余架,基本型是空中优势战斗机2000C型,可遂行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远程拦截任务;80年代发展了2000B双座教练型和2000N对地攻击型,90年代研制了空战能力明显提高的2000-5型,改型达20余种。 当然,我知道你们想看些什么,话不多说: 1999年10月15日,中国台湾1架幻影2000-5(编号2053)傍晚执行夜航训练任务,起飞后不久因引擎吸入飞鸟,动力消失经抢救无效不幸坠毁于新竹外海,这起事件系中国台湾幻影2000-5战机首次失事纪录。 1999年12月14日,中国台湾1架幻影2000-5(编号2036)与其他两架担任僚机的幻影战机,在苏澳外海进行视距外攻击的战斗训练中从战管雷达上消失。 2001年11月14日,中国台湾1架幻影2000-5(编号2058),自新竹机场,起飞执行例行训练任务后在新竹外海从雷达屏幕消失,机上2名飞行员刘浩帆上尉失踪,张健翔中校经渔船发现急救不治殉职。 2012年10月3日,中国台湾空军派赴法国受训的幻影2000战机飞官王同义中校,驾驶法国空军幻影2000-5型战机,在法国东南部空军基地“Luxeuil-les-Bains Airfield”因不明原因坠机当场死亡。 2013年5月20日,中国台湾1架隶属新竹基地499联队,编号2052的双座幻影2000战机上午9点54分由新竹机场出勤进行换装训练,于10点18分在苗栗后龙外海进行训练时,于雷达上失去踪影坠海,2名驾驶员成功逃生。 2022年3月14日上午11时,台军方证实,一架幻影2000战机执行演训任务时,坠毁在台东县外海。飞行员跳伞逃生已获救。事故原因有待调查。 2024年9月10日20时左右,台空军新竹基地的一架幻影2000战机在新竹外海失事坠海,飞行员疑似打开降落伞逃生,目前生死不明。台空军与台海巡部门舰艇正展开海空搜救行动。晚上10时22分台防务部门搜救机于北纬24-47.04、东经120-36.85处寻获飞行员,该男意识清楚,已送新竹空军医院。
吹牛哔呢,绕你飞过吗?这叫俄罗斯图95,美国人咋滴,美国人也得看这图95能绕日本全境飞行,这叫实力,懂吗,加纳,哈哈哈哈哈
讲一款海岛奇兵的战斗机 中国台湾F-CK-1 即IDF,又被台湾地区称呼为“经国号”战机。该战机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求购美国F-16“战隼”和F-20“虎鲨”等先进战斗机不成后,而发疯图强“自行研发”的一款双发轻型战斗机。一度以台湾地区当时的领导人“蒋经国”的名字称为"经国号"。但是国内一般用该型战机另外一个名称即“自研防卫用战斗机”(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将其称为 IDF战斗机。总产量为130架。 但是啊,我要但是了根据我认识的一位曾在台湾服役过的朋友(他遵循一个大陆原则),他说过台湾省的人称呼IDF战斗机的全称是“I Don't fly”战斗机 以下是idf战斗机发生过的事故: 1.1982年7月12日,台湾空军试飞官伍克振驾IDF(经国号)试飞机失事弹射逃生,虽无外伤却因昏迷落海后呛水死亡。 2.2003年4月29日,台湾空军证实,一架编号“1617”隶属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427联队的IDF“经国号”战机,29日上午进行训练时发生失事,但两名飞行员跳伞获救;台军方表示,将组项目小组调查原因。 3.2008年10月20日上午9时15分,台军空军IDF战机从清泉岗基地起飞执行例行训练,半小时后在澎湖外海失联,战机上两名人员分别是台军空军上尉飞官古智宾、上尉航工官陈建廷。台军空军司令部25日晚间表示,搜救人员在IDF战机失事海域,寻获疑似古智宾、陈建廷两名机上人员部分遗体,经采集亲属DNA检体比对,医院下午证实两名机员已经死亡。 2023年8月10日,台空军清泉岗基地进行兵力预演,正在进行单机特技的IDF战机突然在空中疑似发生发动机漏油起火,紧急降落。 我觉得I Don't Fly不完全对,I Don't want Fly简称idf也没什么问题
人民空军的图4轰炸机 图-4轰炸机,基本参考B-29的整体设计、动力系统、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但图-4并不完全是B-29的仿制品,其雷达、弹药和发动机都是苏联自己的。发动机改成国产发动机,功率大于B-29的发动机,使图-4的最大航程甚至超过了B-29 新中国也得到苏联援助的图-4,当时空军称其为杜-4,后改为图-4。1949年底,毛泽东主席访苏联时,斯大林答应将12架图-4轰炸机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政府。1958年起,图-4陆续执行了多种勤务和特种保障任务。如:为中国空军首支地空导弹部队首次实弹射击打靶试验提供保障,在宁夏中卫地区投放拉-17靶机,供导弹1营操作刚完成改装的苏制С-75地空导弹射击。赴中缅边境地区、拉萨地区、四川成都地区进行航测,广汉、彭山机场勘察,132厂(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选址,向进藏部队空投物资,炸祁连山冰川和黄河冰阻,打间谍气球,新疆与内蒙古防治瘟疫播药等。图-4在完成平叛和开辟空中禁区航线任务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仍然在中国军空军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969年,中国以图-4飞机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改装,于1971年首飞成功了中国第一架预警机——“空警一号”,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3国之后,第4个拥有预警机的国家。 在打击美制P-2V低空侦察机、改装电子侦察干扰机、预警机、投放无人机和救灾抢险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一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退出中国空军军现役。
红军第一架战斗机 人民军队的航空史应该从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第一架战斗机“列宁”号写起。鄂豫皖根据地赤卫队缴获的白军飞机,后命名为“列宁”号,配合红军参加过黄安战斗,为红军的第一架战机。
歼8型号盘点(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歼-8白:这是歼-8系列的第一个型号,1969年首飞,1979年设计定型。其主要特征是机头进气、座舱盖前翻。由于火控雷达研制进度缓慢,歼-8白没有安装火控雷达,仅配装了雷达测距器。 歼-8A(也称歼-8I):基于歼-8白改进而来,1982年首飞,1985年设计定型。最大的特征是座舱盖后翻,并安装了JL-7雷达和配套的电子设备,机腹的两门30毫米机炮也被23毫米机炮取代。 歼-8E:在歼-8A的基础上改进,主要对雷达进行了升级,支持发射霹雳-5乙空空导弹。其特征包括垂尾顶部安装全向雷达告警天线。 歼侦-8(也称歼-8R):在歼-8白基础上改装的战术侦察机,配备了美制照相侦察吊舱,机号为侦察团4位数。 歼-8ACT 在歼-8A基础上发展的技术验证机,用于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的技术验证。1989年1月首飞成功。为歼-8ⅡACT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两侧进气型号 歼-8II(也称歼-8B):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主要特征是两侧进气、绿色雷达罩和7个挂点。该型号实现了超视距作战能力。 歼-8C 歼-8C是“和平典范”项目的替代品,用以实现歼-8B的02批次上没有完全实现的中距拦射能力,该型机采用了以色列的EL\M-2034(中国国产型号JL-9)雷达。此外为座舱增加了多种显示设备,包括下视显示器和新式平视显示器,具体型号不详,估计类似F-16相应部件。新型火控计算机可为歼-8Ⅱ飞行员提供格斗、空空导弹、快速射击、前置跟踪等。快速射击时,计算机模拟连续弹丸流的命中点,飞行员从而可以迅速捕捉到快速开炮拦截敌机的准确时机。前置攻击时,计算机将瞄准光环投射在由目标距离、飞机动态、距变率决定的适当位置,飞行员调整飞行姿态使光环套住目标,即可瞄准攻击。空地作战时也有多种状态供不同用途。除此以外,还加装了1553B数据总线等“和平典范”工程中未能获得的关键设备,性能较02批次再上一个台阶,但似乎没有大量生产。 歼-8D:在歼-8II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并配备了563B惯导和JD-3II塔康,改善了导航性能。 歼-8H:90年代发展的新型号,换装1471多普勒脉冲雷达,具备发射中距弹的能力。 歼-8F:2002年首飞,采用全新的1492型雷达,具备发射霹雳-12主动中距弹的能力。 歼-8ⅡM 歼-8的出口型号,它同样在B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改动幅度较大。为了提高机体寿命,还动了结构和材料上的脑筋。雷达换成了俄罗斯的“甲虫-8”,火控、综合显示、电子对抗、导航等系统都有换装了国内外的新设备,发动机也换成了WP-13B。可挂载弹种也囊括了中、俄两国的绝大多数品种。该型机1996年3月31日首飞,但始终没有外销纪录。歼-8ⅡACT 在歼-8ACT的基础上,沈飞自1992年开始又开展了验证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的计划,在歼-8B的基础上加装了电传系统,并在主翼前段加上了一对小型的固定式鸭翼,意在使飞机的气动重心前移。1996年12月31日,该机首飞成功,全部试飞项目在1999年6月结束。 歼-8Ⅲ 歼-8Ⅲ01号机于1993年12月12日首飞成功,1995年10月转场试飞院参与定型试飞。然而由于配装的“昆仑”发动机和XX71G型雷达问题层出不穷大大拖延试飞进度,发生两次坠毁事故最终促使歼8Ⅲ工程下马。 歼-8F 歼-8F和歼-8G此二型号可使用中远程导弹,重点针对敌防空网和大型舰船编队。试飞期间使用了涡喷-13B发动机,2000年底首飞。所使用的中远程导弹类似于采用四台冲压发动机的俄罗斯Kh-31系列超音速导弹。该系列导弹主要有反舰、反辐射两种型号。 歼-8FR 歼-8FR战斗机同时具备侦察能力和空战能力。 歼-8FR侦察机以歼-8F战斗机为基础研制。与早期的歼-8R将航空照相设备置于外挂吊舱中不同的是,歼-8FR上的23毫米机关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照相器材。除了执行侦察任务外,歼-8FR仍具备较强的空战能力。该机可携带两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此外,歼-8FR还可通过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长飞行距离。歼-8FR还可携带红外照相机或合成孔径雷达,以便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侦察任务。中国军方还为这些侦察机安装电子情报和信号情报侦察吊舱。 歼侦-8F 歼侦8F是沈飞用J8ⅡF的机体改装的战术侦察型。不仅装备了光学侦察设备,还装备了电子侦察设备,是解放军战术战役侦察的重要节点。 歼-8G 是中国研制的新歼8超音速攻击机代表作,主要特点是它的高空高速特点,能在25000米的高度进行超音速巡航,由于其最大速度达到2.5马赫,是中国空军现役战机中速度的极值。 歼-8T 2009年9月23日,歼-8T首次以模型方式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展出
歼7型号盘点 歼-7FS 20世纪90年代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成功了歼-7FS试验机。 歼-7MF 歼-7MF,是成飞在歼-7FS型之后成飞推出的最新改进计划。成飞将歼-7的下颌进气方式改为机腹进气,彻底解决机头空间狭窄的问题。歼-7MF主要面向外国客户,特点主要有:一是安装大尺寸火控雷达,获得以中程半主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的能力;二是提高发动机寿命、推重比和航程;三是单机价格为800万美元,只相当于法国幻影-2000/5价格的五分之一。 (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歼7出口型号盘点 出口型号: 歼-7A 歼-7Ⅰ衍生出歼-7A出口型,发动机采用涡喷-7乙(WP-7B)型,加力推力提高到58.8千牛,寿命延长。A型于80年代前后出口埃及90架,12架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16架。出口埃及的歼-7A后来改进到了歼-7B的水平。Ⅰ型和A型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采用宽翼弦垂直尾翼 。 歼-7ⅡK 歼-7ⅡK型为歼-7ⅡH型的基础军援缅甸的版本,对外称为F-7BK,使用了歼-7M型的机翼和涡喷-7乙C型发动机,但没有使用歼-7M型的进口设备。 歼-7BS/GS 歼-7BS型是在歼-7ⅡK型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机载设备以降低成本以出口到斯里兰卡,发动机为涡喷-7乙Ⅳ型,对外称为F-7BS。1991年10月交付4架歼-7BS型和1架歼教7BS型。另外斯里兰卡于2007年再跟中国购买4架歼-7GS型,除小部分航电设备根据要求修改后,其余跟国内使用的歼-7G型一样。 歼-7ⅡN 歼-7ⅡN型是歼-7Ⅱ型基础上出口津巴布韦的改良型,对外称F-7BN。采用歼-7M型的机翼、发动机和燃油系统,能够使用法制R550魔术导弹,但其他航电使用中国国产货以降低成本。 歼-7MP/P/PG 由于巴基斯坦方面要求大量改进,直到1985年才签下首批20架的订单,称为歼-7MP型,对外称F-7P。歼-7MP型主要为歼-7M型基础上安装巴方要求的航电设备,座舱增加后视镜,仪表板调整,改装英国的零零弹射椅,使用西方武器并同时使用四枚对空导弹的能力和维护性改良。1988年7月26日20架歼-7MP型交机。1991年美国取消了巴基斯坦的F-16后续订单,于是1993年巴基斯坦空军再次订购32架歼-7P型以填补战力空隙。另外1993年巴基斯坦军方又选中了意大利Grifo-7雷达升级歼-7MP/P型机队。歼-7PG型跟歼-7MG型周样使用带前后机动襟翼的双三角翼和整体式风档,但左右翼根各一门30毫米机炮,雷达最后选用了意大利Grifo-7。 歼-7MB/BG 歼-7MB型是在歼-7M型基础上出口孟加拉的机型,基本上跟歼-7M型一样,但使用涡喷7C型发动机。 歼-7NM 歼-7NM型为以歼-7MG型为基础,出口到纳米比亚的飞机。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