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翼在天 风引翼在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76 发帖数: 5,098 关注贴吧数: 12
自译Summoning乐队名曲A Distant Flame before the Sun的歌词 原文:Summoning乐队 译文:风引翼在天 转载请保留此说明。 ——————————翻译如下——————————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how the world will be 世事无常 When winter comes without a spring 凛凛长冬春不继 That I shall ever see 徒然相望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people long ago 故人长往 And people who will see a world 世易时移无人识 that I shall never know 空自惆怅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older times that were before 往事昔时 I listen for returning feet 旋踵而还叩门来 And voices at my door 叱咤耳旁 On high above the mists I came 我自凌霄破雾来 A distant flame before the sun 孤星璀璨迎日光 A wonder ere the waking dawn 恢弘壮景终觉晓 Where grey the nordlands waters run 北境灰河犹浩荡 In elder days and years of yore 俱往矣,世事两茫茫 ——————————背景说明—————————— Summoning乐队及其精神源头——托尔金笔下的阿尔达世界自不必我多介绍。 这首歌词实际上是托尔金笔下两首诗的组合。 第1—3段是比尔博·巴金斯送护戒远征队踏上征程时的送别诗,其中寄托着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对厄难前途的忧虑和对得胜归来的期许。 第4段则是比尔博·巴金斯晚年隐居时,与阿拉贡合著长诗《埃雅仁迪尔之歌》中的一段。此诗讲述了埃雅仁迪尔远航阿门洲与化为星辰的故事。而正是这颗璀璨孤星,在护戒远征队最绝望的时刻,照亮了前路,激发了勇气。 这首歌词巧妙之处在于把原诗中“On high above the mists he came”中的“he”换成了“I”,贯穿全曲的主题也凝聚成了遥挂星空的埃雅仁迪尔自己忆古怀今。因此我把第三段原本比尔博·巴金斯的期许,也改成了埃雅仁迪尔自己对往事重现的感受,希望没有引申过度。
自译Summoning乐队名曲A Distant Flame before the Sun的歌词 原文:Summoning乐队 译文:风引翼在天 转载请保留此说明。 ——————————翻译如下——————————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how the world will be 世事无常 When winter comes without a spring 凛凛长冬春不继 That I shall ever see 徒然相望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people long ago 故人长往 And people who will see a world 世易时移无人识 that I shall never know 空自惆怅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older times that were before 往事昔时 I listen for returning feet 旋踵而还叩门来 And voices at my door 叱咤耳旁 On high above the mists I came 我自凌霄破雾来 A distant flame before the sun 孤星璀璨迎日光 A wonder ere the waking dawn 恢弘壮景终觉晓 Where grey the nordlands waters run 北境灰河犹浩荡 In elder days and years of yore 俱往矣,世事两茫茫 ——————————背景说明—————————— Summoning乐队及其精神源头——托尔金笔下的阿尔达世界自不必我多介绍。 这首歌词实际上是托尔金笔下两首诗的组合。 第1—3段是比尔博·巴金斯送护戒远征队踏上征程时的送别诗,其中寄托着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对厄难前途的忧虑和对得胜归来的期许。 第4段则是比尔博·巴金斯晚年隐居时,与阿拉贡合著长诗《埃雅仁迪尔之歌》中的一段。此诗讲述了埃雅仁迪尔远航阿门洲与化为星辰的故事。而正是这颗璀璨孤星,在护戒远征队最绝望的时刻,照亮了前路,激发了勇气。 这首歌词巧妙之处在于把原诗中“On high above the mists he came”中的“he”换成了“I”,贯穿全曲的主题也凝聚成了遥挂星空的埃雅仁迪尔自己忆古怀今。因此我把第三段原本比尔博·巴金斯的期许,也改成了埃雅仁迪尔自己对往事重现的感受,希望没有引申过度。
自译Summoning乐队名曲A Distant Flame before the Sun的歌词 原文:Summoning乐队 译文:风引翼在天 如转载请保留此说明。 ——————————翻译如下——————————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how the world will be 世事无常 When winter comes without a spring 凛凛长冬春不继 That I shall ever see 徒然相望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people long ago 故人长往 And people who will see a world 世易时移无人识 that I shall never know 空自惆怅 I sit beside the fire and think 长夜余火自思量 Of older times that were before 往事昔时 I listen for returning feet 旋踵而还叩门来 And voices at my door 叱咤耳旁 On high above the mists I came 我自凌霄破雾来 A distant flame before the sun 孤星璀璨迎日光 A wonder ere the waking dawn 恢弘壮景终觉晓 Where grey the nordlands waters run 北境灰河犹浩荡 In elder days and years of yore 俱往矣,世事两茫茫 ——————————背景说明—————————— Summoning乐队及其精神源头——托尔金笔下的阿尔达世界自不必我多介绍。 这首歌词实际上是托尔金笔下两首诗的组合。 第1—3段是比尔博·巴金斯送护戒远征队踏上征程时的送别诗,其中寄托着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对厄难前途的忧虑和对得胜归来的期许。 第4段则是比尔博·巴金斯晚年隐居时,与阿拉贡合著长诗《埃雅仁迪尔之歌》中的一段。此诗讲述了埃雅仁迪尔远航阿门洲与化为星辰的故事。而正是这颗璀璨孤星,在护戒远征队最绝望的时刻,照亮了前路,激发了勇气。 这首歌词巧妙之处在于把原诗中“On high above the mists he came”中的“he”换成了“I”,贯穿全曲的主题也凝聚成了遥挂星空的埃雅仁迪尔自己忆古怀今。因此我把第三段原本比尔博·巴金斯的期许,也改成了埃雅仁迪尔自己对往事重现的感受,希望没有引申过度。
海牧之世界观特辑两点观感(设定向) 目前为止,海上牧云记的制作都比较让人满意。近日发布的世界观特辑虽然简洁浅显,其中有几个地方却很有意思,虽然挖掘起来有可能已经超出了海上牧云记一部作品的描述范畴,但作为对作品背景的探讨却值得单独拉出来聊聊。 一是贯穿全片的“中国化”之说,作为宣传是恰当的,但作品的内涵却不止于此。 九州这个设定体系虽然是脱胎于“中国本土风格奇幻设定”这个号召,但一直以来并不完全是中国化的,甚至并不完全是东方化的,无论设定还是各位作者的作品中都有不少西方元素。究其原因,应该还是因为九州创作时正值魔戒、龙枪、被遗忘的国度等西方奇幻小说大规模引入,而打着“中国”旗号的玄幻小说也在大行其道,这两种奇幻作品都有鲜明的文化元素符号,但又都已经在写作模式、设定体系、世界面貌等方面被大量文本固化了,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突破口,这就同时成为追求创新的九州作者们反动的对象。于是九州作者们不再拘泥于文化元素符号这种表层现象,而更加注重符号背后的规律,把灵活运用各种规律作为构建九州骨架的主要手段,符号则只是依附在规律骨架上的血肉,是可以随着规律的演进而变化的。 时下“中国风”这种仿古流行文化盛行,无形中推动了海上牧云记往“中国化”这个方向去宣传。但一来今何在的文风比较西方化,但他又是东方风格九州的支持者,用现代思想驾驭传统文化元素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代表作悟空传以西游记为背景却崇尚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想,便是一个例子。很难用文化元素来概括他的作品。二来海上牧云记的小说题材格局宏大,不仅涉及华族(近似汉族)、蛮族(近似蒙古草原游牧民族),也有相对西方化的羽人和独创性更强、文化特征更难以界定的河络。在海上牧云记所处的九州世界中,这众多种族并不像传统中国文化的世界观那样以华夏为核心,以华夷之辨的方式把异族像藩属、羁縻、蛮夷这样一层层拓展出去,而是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并行描写、平等互动的。这种多种族、多文明碰撞的精彩和力量超越了过去单薄的“中国or西方”这一命题,也不再拘泥于仿古的题材上,而是以更加现代的视角去构建对世界的认识。 传统中国的文化元素符号是形,现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是神。 中国化又引起了另一点关注,就是端朝的华族化。 海上牧云记里,端朝是由两个蛮族部落建立的,在东陆生活多年后已经华族化了,这在片花的服饰、建筑、礼仪风格中也可见一斑。而挑战端朝的右金部则是后起的强大蛮族部落。纵观历史,游牧民族汉化的过程往往以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体系的打破与重建为关键,进而影响到游牧民族政权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人才选拔、机构职官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由于游牧民族居于汉地而必然采取农耕的生产方式并建立相宜的经济制度,同时又需要维持游牧方式带来的军事优势,因而常常导致部分成员以经济上不利于己的方式保持军事力量为政权服务,进而导致一种特殊的文武对立。这与胡汉对立相复合,成为政权内部的主要矛盾。 海上牧云记一书中,以穆如牧云两部矛盾为着眼点,对这个问题有所表现,但并不深入。苏冰的设定文章荦荦大端虽然补充了很多重要的细节,但还是大多聚焦于帝王家事和王朝争霸,深度上有待挖掘。在政治体系构架的深度方面,应该说北九州的胤朝系统走在了前面。 目前流行的中国风,基本上是以汉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一套流行文化元素。那么海上牧云记中的中国化元素,是如何与端朝华族化的过程相适宜的,又是如何取舍和变化的,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地方。如果能做出来,是把设定系统做细做厚并提供更多写作点的一个机会。如果能做好,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一个电视剧,而是对中国文化进行发掘的一个亮点。 二是今何在又一次提到“九州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果电视剧反响好,拉动了九州创作,在开放设定的情况下其实对作者要求更高了。 九州创作之初,三陆只是名为“苍茫”的世界中的一部分。但出于作者精力所限,以及彼时合作写作对滥强的限制,没有开放九州以外地域的写作。 2005年左右,今何在在九州论坛上开设大九州版块,鼓励探索海外世界。但这一时期九州的设定和写作依然采用成文小说向编辑部投稿的模式,论坛上的参与者大多热情有余、功底较弱,收获不佳;少数熟悉九州的人则往往更愿意开发九州的故事,把九州做细做厚。 2007年九州基础设定公益化之后,九州成为一个个互不统属的独立子系统,不再有一个有足够控制力的设定把关团队。即使各个子系统间有设定冲突,也只靠主打作品争取读者认可即可,不再必须修改调和。 而今九州几部电视剧上映,如若成功拉动对九州写作的投入,或有写作与之配合,则有望开创一番新局面。 对于作者来说,如果开发海外世界,如何说服读者这是九州作品?或者说,九州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势必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构思。 对于有意合作者来说,如何把可能的出现的九州海外作品与已有的九州世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自洽且能内部互动的有机整体,而非一个个散碎的独立系统拼贴,也恐怕会在合作模式和作品策划上对主持者提出比九州分家前更高的要求。 世界观特辑中还引用了一些具体的九州设定,在@我是南蛮山水郎 的《从<海牧>一周年世界观特辑说起》一帖中已有讨论,此处只引用链接权作互动,不再复述。 http://tieba.baidu.com/p/4764691466 是为引玉。
这次就要坚决支持九州众的合理主张 鸠占鹊巢,情理不容。 创建于2009年左右的辰月吧一向以奇幻世界九州中的辰月为讨论主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吧众圈子和帖子规模,与2012年上映的动画片侠岚中的辰月并无关系;且后者已有侠岚辰月主题贴吧,两吧于2012年经友好协商确定维持相互独立。如今在两吧均正常活动的情况下,没有强行改变辰月吧主题的必要。 对@风中的雁儿 的实习吧主认命,当时的绝大多数吧众至今不认可(后来加入的部分吧众系在不明情况时被她@来,不能代表辰月吧意见),这一任命是错误的,应予撤销。 她上任后在没有征得当时绝大多数吧众同意的情况下篡改贴吧头像、简介、置顶帖,擅自发布吧务贴,擅自改变早已确定的贴吧主题,实质上属于拆吧行为,应予纠正。 对她的错误任命和她擅自开展的错误活动严重扰乱了贴吧秩序、严重伤害了吧众感情,应予纠正。 她以被错误任命的吧主身份,按照擅自改变的贴吧主题,在各处发布广告帖,造成恶劣影响,应不予承认并要求删除。 对于风中的雁儿本人和因她的错误行为而来的吧众,在本次事件妥善解决后,有意愿聊九州的,欢迎留下来交流,没有这一意愿的,敬请转赴侠岚辰月吧。 请大家注意方式方法,以友善、务实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地声索正当权利,杜绝谩骂、爆吧、远征等不理智行为。 也请各位辰月吧众今后多多开展活动,活跃贴吧气氛,加强内部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设定党的试金石 The Quest for Creeping Charlie by James Powell In the early 1950s, George Muir, a college student with his librarian mother’s love of books, often stopped to browse at the sale bins outside a used bookstore on Yonge. The street had recently been chosen as the site for Toronto’s first subway line, one constructed by the trench-and-cover method. This meant digging up the roadway and temporarily replacing much of the sidewalk with wooden planks and railing. The bookstore owner sat just inside the door wearing a look that said this too will pass, meaning the dust, noise, and drop in foot traffic. But as the subway work dragged on he moved his chair deeper and deeper into the gloom of his shop and the sale bins brimmed. One day Muir pulled from a pile an old volume called Ponder’s Hornbook, a collection of aphorisms and anecdotes in no seeming order. It fell open at this anonymous entry: “When asked to name the smartest of all the animals an ancient wise man replied, ‘Surely the megamensalopes, because they have avoided discovery by man.’” Muir laid the book aside. But the megamensalopes remained in his thoughts. If they existed, he could understand why they kept their distance from man. How many animals had men hunted to extinction or worked to death or sent to the slaughterhouse? Before falling asleep that night Muir vowed he would be the one to find the sly creatures. Later he told this to some college friends over beer. When they laughed, Muir, who had his father’s thin skin, never mentioned his quest to anyone again. * * * * After college he went to work in his family’s hardware supply business. He also joined the Toronto chapter of the Explorers’ Club, with their pith helmets, easy chairs, and trophy heads on the walls. Like the other members, Muir was drawn to those regions the ancient cartographers marked with warnings: “Beyond this point there be dragons.” Here, he was sure, the megamensalopes lived to escape discovery by man. Muir gave his quarry a good deal of thought. He decided they couldn’t be invisible. No animals were. But like chameleons they might be able to blend into the background. He imagined them as centaurs with human torsos on the bodies of small deer. But not too small, for they would need good-sized brainpans. For his part Muir knew he wasn’t the smartest guy around. But that might actually help when he found the megamensalopes. Maybe he and their brightest would be able to communicate. He remembered reading an old Russian saying: the dumber the peasant the better his horse understands him. To prepare for expeditions to distant locales, Muir spent several summer vacations leading a packhorse through the Canadian Rockies on a club project to follow by land Alexander Mackenzie’s canoe trip to the Pacific in 1793. But he didn’t care much for life in the great outdoors. Knots others tied with fluid grace he labored over, and in the end they slipped. The mountain peaks and river valleys did not charm him because he sensed no megamensalopes lived there. One night as he lay thinking in the dark under canvas—reading by gasoline lantern gave him a headache—Muir decided his quarry must surely know it was not in man’s nature to leave any place unmapped or peak unscaled. He also reasoned that if they were smarter than the other animals, the megamensalopes would be lonely and drawn to the same humans from whom they knew they had to hide. He likened them to the green men of Celtic mythology who in their curiosity stared at man out of the forest in masks made of foliage. So Muir left the Explorers’ Club and started looking closer at hand. He didn’t think the megamensalopes would care for the suburbs where they might be mistaken for deer and hated for eating expensive shrubbery. No, they’d be city dwellers, feeding off humbler plants like the pungent ground ivy Canadians called Creeping Charlie which grew throughout Toronto in vacant lots and poorly tended lawns. And since we are what we eat, Muir named them Creeping Charlies. Megamensalopes was just too much of a mouthful. * * * * When spring brought the first ground ivy, Muir knew the Creeping Charlie herds were heading back from wintering in the States. On his lunch hours he would look for neighborhoods where the ground ivy grew thick. Then he would return at night, for he suspected the Creeping Charlies were nocturnal. But he avoided the more sordid parts of town. Not caring for them himself, he assumed the Creeping Charlies wouldn’t either, particularly at night. When he found his quarry, Muir meant to protect them from the likes of zoos or circus sideshows. Then, he hoped, the Creeping Charlies would choose him as their spokesman. He saw himself standing before the United Nations to scold the delegates for their exploitation of the creatures of this Earth. * * * *
闲来无事敲随笔呀当里个当~疯子木有小鸡鸡呀呛里个呛~ 历史上,河络与人族也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冲突。在需要鼠骑兵(铎洛可)们扮演河络步骑结合军阵的矛头时,它们往往从己方步兵方阵侧翼出击,以多个杜库(五骑的基本单位)平行布置构成战线,在运动中统一步伐,并由第一杜库的莫沃(长)选择攻击点。战线接触前的一刹,继、中流帕什(僚)的拓岩弩齐射压制敌军的长兵器,末流帕什则以一记凶猛的前冲突跃撕裂对方的战线,莫沃和首流帕什旋即突入掩护末流帕什,放弃弩机的全队跟进挥戟砍杀散乱的敌兵。多个杜库的突击往往瞬间在敌军战线上凿出多个突破口。当敌军第二线的步兵调整队形准备围攻突进的鼠骑兵时,却发现自己刚刚展开的侧翼已经暴露在队形严整的河络步兵面前。 这种层层掩护突进的战法根源在于河络对细化分工的追求,河络武士往往倾向于在杜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后便进行专业的训练,通过杜库成员间长期训练配合养成的默契发挥整体战力。轻重骑兵复合构成小队既保持了单兵战力的最优,也兼顾了集团作战的多功能和灵活。同时,这种战法也利于在接战瞬间发挥河络火力的优势,进而掩盖体型的不足。历史上但凡以非职业军人编组为步兵方阵和轻装骑兵的人类军队,通常都难以对抗高度专精而配合默契的河络鼠骑兵。在胤朝中期人族大入侵前的长期和平中,杜库一级单位已经可以有效应付小规模的领地、商业争端,河洛也没有建立鼠骑兵紧急扩军机制的必要。 但在胤朝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葵花之乱的蛮族入侵对于胤朝军队虽然是一场灾难,但蛮族轻装骑兵的大范围机动突袭和重装正规骑兵的线式冲锋也开启了东陆骑兵的复苏。多年和平相处中吸收的河络技术与人族长年的战争经验相结合,令人族骑兵的装备有了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新的战术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 人族轻骑兵的箭雨虽然依旧无法洞穿鼠骑兵的砂钢重甲,但也足以迫使其低头举盾以保护眼缝颈窝等薄弱部位,由此降低了莫沃们的观察能力和鼠骑兵进攻的灵活性。战士与骑鼠长时间被箭雨覆盖带来的疲劳、对射中的弹药消耗和无法在骑鼠上进行装填也大大降低了拓岩弩临阵扫射的威胁。若鼠骑兵们放弃密集队形,执弓开始还击,则将面对人类重骑兵的强大突击。 为充分发挥身高臂展和马力的优势,人族重骑兵以相对于长戟更利冲锋的加长马槊发动多列密集横队的突击。由于战列密度的差别,每一名鼠骑兵往往要面对二至三根马槊的攒击,若没有拓岩弩火力的压制,哪怕个人武艺再高也难以幸免。即便遭遇时第一列人族骑兵被装备完整的鼠骑兵突破,但及时跟进的第二列恰好可以把握住鼠骑兵刚刚完成突击、楔形队形拉长散乱的一刻。哪怕鼠骑兵在后续杜库的帮助下能够击退人族第二列骑兵,也往往发现人族后续骑兵已在线列两端队长的指引下运动到自己的侧翼形成了新的战线,而此时鼠骑兵楔形队形分工过细的弱点暴露出来,难以像线式队列一样及时转变进攻方向,最终因遭到多个方向夹击而失败。 在逐渐拉平武器系统差距并使用优势战术队形的同时,人族进一步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数量。河络的人口基数本就远少于人族,鼠骑兵又是在专门从事军事训练的火山河络部族中遴选精锐,愈发显得稀少;而在杜库一级进行的专业化分工训练过于精密,也导致鼠骑兵成军缓慢;再加上骑鼠培育中的不确定性,鼠骑兵数量往往不到河络全军的十分之一,远不足以同人类拼消耗。反观彼时的人族骑兵:底层军士往往来自中州北部的牧场,虽然单兵战力并不突出,但民风淳朴求上进,既能服从命令也不乏凶猛,且在蛮族入侵时饱受蹂躏,对任何异族均充满仇恨;中下层军官则来自于葵花之乱时流落王域的世家子弟,通常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又急于通过军功重拾失去了的财富与家庭荣誉。当胤朝皇室求服众、世家求地位、诸侯求扩张、商会求发展的各方博弈共同指向入侵河络这一结果时,立时便发现已经拥有了一支兵员素质良好可塑性强、中下级军官素质过硬,且野心勃勃的骑兵部队。这支军队被胤朝中央精心选定的“敉平异族、勘复皇土”口号煽动着向河络发起了一场种族战争,以高涨的种族主义热情吸引无数盲目的人族参军,不但数量愈发膨胀,战斗中的勇气也被催谷得无比高涨。 毫不犹豫地坑了……
我所理解的暗识(征求意见) @狼的死战 把http://tieba.baidu.com/p/620134180这个帖子又顶了起来,虽然说的是我关于夸父星降术推论中的一个原来没有阐明的地方,但根源还是暗识问题。鉴于暗识目前尚未见有成文设定,相关讨论则散见于novo、本吧、后院甚至豆瓣等各处,虽然阿玖、花盆君、右手等设定者/作者对暗识已有较统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些作品,但仍需进行归纳整理才好推广。所以开这么一个帖子,把我对暗识的理解初步整理一下,欢迎讨论。也欢迎@右手landr 来说说他笔下那些施巴拉古大师们…… ———————————————————————————————— 首先是基本的理论依据,创世设定到处都有就不摆了,把由创世设定推出的一些基本共识列一下: 身体素质、精神力水平、以及二者的结合程度是一切能力——包括暗识运用——的基础。但要在这基础上发挥能力,则需要进行修炼。 这种修炼的基本条件——与任何其他九州设定的基本条件一样——都是墟荒(主神层次)、星辰与大地(次神层次)、精神与肉体(生命层次),这三对九州的基本矛盾。 同时要看到: 1、这三对矛盾是层层分解细化的,每一个层次的力量相对于前一个层次,都是极小,尤其精神与肉体相对于星辰与大地,力量趋于无限小。 2、这三对矛盾也是墟荒两种本源力量在具象化的同时相互平衡、共存乃至结合的过程。 3、在精神与肉体这个层面上,两者互相制约也互相依托,已经形成了结合。肉体在没有精神指引时,就是死物;精神在没有肉体支持时,也只会被吸收;精神与肉体若单纯修炼其一,则另一面会相应减弱。 ————————————————————————————————— 下面开说暗识。 暗识的基础,是精神与肉体的结合。 暗识的起源,是2003年确定的天文设定中提到的“襄武”设定。 暗识的起点,在文本上是江南发表于2003年的天驱七武设定。 设定暗识的思路,是超越以往精神与肉体、秘术与体术的简单对立,以对立中的结合为引导,对武士修炼这一设定进行深化和升华。 暗识设定的目的,是探索武士的能力,为小说提供依据和灵感,并解释部分已经出现的类法术效果。 暗识的定义:与肉体相结合的精神中,侧重于意识活动的那部分,称为明识;侧重与肉体结合、协调肌体组织、本能反应的那部分,称为暗识。由于任一时点个体精神力总量一定,明暗识此消彼长。 暗识修行的缘由、方法和意义等: 武士的修行中,肉体锻炼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就难以进步,武技的修习在熟练招式后,进一步的发展也取决于个人风格的养成和本能的催动,这就由武入道,进入了对武士精神世界的开发。 知识和阅历的积累有助于武士明识的拓展,但由于精神与肉体的偏废关系,若由此与星辰感应进入秘术修行,则只会减弱武士的肉体力量。所以明识上的拓展,只能有助于武士临战的分析、判断等意识活动,无助于直接砥砺肉体和武技。 但与肉体结合的暗识则不然。 在武士的肉体锻炼中,暗识已经相应地增长。
【同人文翻译】多恩大反乱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这不是官方文章,而是网友自创同人。 ———————————————————————————————— ok,言归正传。 Bolter and Chainsword是目前全球最大的Spacemarine主题站。2006年,该站成员Aurelius Rex发起了一个战锤40000平行世界的讨论串,旨在探讨倘若荷鲁斯大反乱中的忠诚军团在平行世界中变成了叛徒军团,而原本的叛徒军团变成了忠诚军团,那么历史的进程、结果和影响会有何种变化。于是,在种种机缘巧合下,这个平行世界中的历史悄然改变:荷鲁斯大反乱,变成了多恩大反乱。 几年来,无数玩家参与了这个讨论,并将其发展为一个丰满的拟设历史(alternative history)设定体系,其中包括历史概况、仿照官方《阿斯塔特圣典》体例编写的《阿斯塔特伪经》,和大量的画作。该体系既有对各军团历史的原创演绎,也有对官方设定及小说典故的灵活化用,兼顾史诗叙事与机巧趣味,堪与国内锤众熟悉的Love can Bloom系列并称战锤40000最优秀、最庞大的两大同人体系。 本次提供该系列第一卷pdf的下载,其中包括:历史概述,吞世者、帝皇之子、暗鸦护卫、怀言者、极限战士、白色伤痕、太空野狼、千子、血天使等9个军团的《阿斯塔特伪经》,以及大量的原创画作。下载链接见2楼。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个系列,我将粗略翻译历史概述部分,并欢迎有兴趣者接续翻译。
在这呆了几年似乎还没发过主题帖…… 被@红月之华 的音乐帖勾起了兴头,翻了翻自己以前的老物。凑着各位最近都在发音乐的趣,也上一帖。彼时水平太逊,评述中有不少错误,尽可以无视,听音乐就好。 ————————————————————————   Summoning2001年的专辑Let Mortal Heroes Sing Your Fame。 很奇怪的一张专辑。不像早期Lugburz和Minas Morgul那样快速连续的黑森林风格,也不像2006年的Oath Bound那样有极强的画面感,内容不如Stronghold丰富,风格也不如Dol Guldur多变;但是主题很鲜明,整张专辑都是以矮人的视角讲述他们与中洲、与七戒、与至尊魔戒的故事,吉他的旋律也是几张专辑中最出色的。相形之下,Summoning一向为人称道的键盘与鼓在这张专辑里反而不是那么特别了。 虽然鲜明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想象的空间,但是相对的,活泼的键盘、厚重但不失律动的吉他旋律和稳健有力的贝司也深入描绘出了矮人的面貌。这群顽固的石头背负了太多血泪,远比人类长的寿命让他们无法像人类那样用遗忘来消解痛苦,死亡这礼物也总是姗姗来迟。虽然不像精灵那样受到永恒的审判,但同时,矮人也没有精灵那样前往佳离地的机会,只能眼看着自己的故土沦陷、宝藏失落。作为财富的象征,矮人与权利的象征——精灵和力量的象征——人类一样,在中洲的征战杀伐中抗争着、失败着、寻找着终难长存的快乐。整张专辑的歌词中,大量书写的矮人回归故土、恢复往日荣光,正是魔戒中矮人不懈抗争的根本动力之一。   尤其专辑的第四首Our Foes Shall Fall,键盘的旋律轻快,音色却滞重;吉他的起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对战斗的渴望,到了华彩部分,却又如悠悠长歌,挟裹着键琴和重鼓击出的众生像冲破贝司的堤防,一泻而下,如大江歌罢、掉头东去。   这般对生命的眷恋与对战斗的渴望共存于心的矛盾,贯穿整张专辑,直到在恢宏如史诗的终曲Farewell中,面对巫王的黯影,在黑暗中奋战的矮人们只能在吉他的重压下一遍又一遍重复自己战斗的誓言,最终逝去…… 在Summoning对魔戒的永恒诠释中,我觉得这张专辑与Dol Guldur并列第二,稍逊于浑厚深远的Stronghold。但放眼乐界,这仍然是一张顶尖的作品,曲调与曲意、主题与背景、氛围与环境,都有完美的平衡。 不过,2006年的Oath Bound之后,就不知道Summoning还能不能给我们带来这样厚重而有力量的作品了。倒不是说Oath Bound不好,但是那整张专辑中,各曲的长度、主题、安排的顺序,这些东西形成的节奏和电影几乎完全一致,而要比小说快得多。同时,每一曲中大量的真实音效采样和用键琴敲击固化下来的音乐空间,带来了极强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的代价却是对想象空间的压缩——在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很难再像听以前的Summoning专辑一样从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出发去审视自己的世界,而只能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一份馈赠。 一个神话,就此下降为一个故事。我不喜欢这样。 A New Power Is Rising:
玖河络:尊重九州,也尊重大家的梦想 小志论坛上的打脸物 ================================我是匿了的分割线================================ 04年的时候第一次站在讲堂之上,我紧张地用20分钟的时间讲完了我准备了一天的东西,然后我在课间理顺思路,讲完了我的第一天试讲,那时候我的学生比我小两岁三岁而已;刚过去的夏天我背着自己的行装风风火火冲进教室很随意地讲了两天外加一个晚自习,我的学生已经要比我小十岁了。 03年我坐在轮椅里第一次登入九州星野,然后对着所有水区的人叫嚣你们在鬼混,然后前辈们把我直接拎到设定区,跟遥控聊秘术原理,跟大角砸河络舞蹈,跟无数人推演羽族军阵的本来面目,不由分说锁了烤鸭第一个讨论贴理由是“以讨论话题毫无必要”;现在我因为看不惯纯粹的八卦和毫无理由的肆虐,甚至跟永远支持我的兄弟反目,跟那些与我并肩经历一切的袍泽弟兄咆哮。 我老了。可我还是很暴虐。 什么是九州?不是你买的那堆书本也不是你看到的这些帖子,九州是个可以触摸的越来越清晰的世界,它有自己的世界规则,有自己的哲学和世界观,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一切。九州是活的真的,所以请别觉得一切都要适应你,请尊重九州。年轻的时候喜欢谈成熟,看看新人区你总有一天会觉得可笑,06年开始看杂志就自称老读者,看过所有的单行本就自诩为老九州。 我讨厌今何在,因为他觉得可以放开一切,让九州可以掺和一切,因为他记不住十二主星所以这个设定应该废除,他可以先说龙破坏平衡,然后就让大螃蟹和扎古横行,河络夸父羽族在他的笔下跟其他人根本就是两类生物,那么叫什么九州?麻辣香锅不就好了? 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不要找理由,包括今何在,想不出故事就只好扭曲设定,然后俗逼的故事就好看了。你们以为别人不是么?为什么动不动就有人叫嚣:让我们也来设定一个朝代吧!因为他在现有的时代写不出故事,他只想写牛逼的刺客英勇的将军美艳的才女和俊美的秘术士,但是他发现他不能写一个秒杀姬野的武士或者一个比项空月牛逼的秘术士,怎么办?于是美好的嗓音响起来:我们来设定一个新朝代吧! 难道没有别的例子么?我要魔武双修!我要河络的火枪蒸汽!我要打翻设定! 不要掩饰了,你只是没有故事写而已。 月饼是个极好的榜样,他是蝉联三人最久的作者,但请记住他是02年就在清韵参战的活跃分子,他不需要任何新的朝代就有刺赢这样的故事写出来,这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时候仍然是个好故事,因为他写的是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不是一个换了个武器名字的羽烈王。 九州的魔力系统最有魅力的原因是因为他最独特,最能区别于其他幻想设定的一个,魔力来源不再是人体,而是天上的星辰和那位来自远古的神,你的身体只是引导魔力的一个渠道。 很独特,很九州。如果你觉得难,是因为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九州不是你的,九州是大家的,所以别想了,你不适应是因为你实在太浅,而不是因为九州深,扔你下河你会死不是因为河水太湍急,是你的技术太脓包。 我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我在九州的行列里算个什么东西,但是我愿意帮助任何一个在写作九州的时候需要咨询设定讨论设定的人,任何人,不论你是谁,我可以帮你复印全本的创造古卷,我可以帮你编写你需要的细节,什么都可以,只要你跟我说你想要写九州,有设定的问题你不懂。 学好。 别学二逼,别学因为写不好故事就嚷嚷着改设定。换什么朝代你的王朝只要没故事就都是一堆意淫的粪便,只要有好故事,月饼的小人物在哪儿都是个活生生的好故事。 也别觉得书看多了自己也成了名手。你还是那个只会写作文的孩子。 我比所有人都暴虐,所有人都希望九州多一些支持者,因为大家一本一本的买,很多事情才得以顺利进行,但请记住,你买一个歌手的CD和门票,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要求他跟别人搅鸡或者让他唱你喜欢的二人转和十八摸——另外五音不全就别觉得自己也能唱歌了,跟你买了多少CD没关系。 我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我喜欢龙文章用枪顶着张立宪的头的时候,“这个世上还有你们应该敬重的东西!” 尊重九州,因为你或者我对九州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没了杂志九州我还可以写,你哪儿看去? 不懂设定,你就还没摸到九州的皮儿呢。
分享几本书的pdf,并求另几本书下载 du娘是死活不打算让我发出来了…… 书籍介绍请移驾: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hihuiguan.com%2Fbbs%2Fread.php%3Ftid%3D54891&urlrefer=a1a62d2c6925544444f25c5c4c5e1955 一、介绍、分享5本书 1、《塞布特诸世界远征记》(The Sabbat Worlds Crusade)作者Dan Abnett,黑图书馆出版。 下载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ayfile.com%2Ffiles%2F20d2f785-f2e8-11e0-8452-0015c55db73d%2F&urlrefer=618f068469a88631bcc0108abe089691 2、《帝国战典—帝国晚近远征史》(Tactica Imperialis - A History of the Later Imperial Crusades)作者Dan Abnett,黑图书馆出版。 下载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ayfile.com%2Ffiles%2F34dae4dc-f2e1-11e0-8982-0015c55db73d%2F&urlrefer=d7aeaa445a6d9a28c497cb5978742c5e 3+4、《混沌魔域:黑暗奴仆》(Realm of Chaos:Slaves to Darkness)、《混沌魔域:迷失与咒诅》(Realm of Chaos:Lost and the Damned)GamesWorkshop出版. 下载地址:《混沌魔域:黑暗奴仆》(Realm of Chaos:Slaves to Darkness):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ayfile.com%2Ffiles%2F584de3e8-f2f7-11e0-beb4-0015c55db73d%2F&urlrefer=df52eb92f87755cc1a70e3fa0778dd6c 《混沌魔域:迷失与咒诅》(Realm of Chaos:Lost and the Damned):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ayfile.com%2Ffiles%2F9900a1d9-f2ee-11e0-8568-0015c55db73d%2F&urlrefer=759238b303378fc95acafe36bffe09c7 5、《混沌邪典:全集》(Liber Chaotica: Complete edition)黑图书馆出版. 下载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ayfile.com%2Ffiles%2F1dfa50c7-f263-11e0-9602-0015c55db73d%2F&urlrefer=f25c9ea04084193e211628e49fd03b03 二、求4本书的pdf下载 1、《阿斯塔特标识》(Insignium Astartes)作者:Alan Merrett,黑图书馆出版。 2、《第13次黑暗远征》(The 13th Black Crusade)作者Andy Hoare,BL Publishing出版。 3、《阿米吉多顿战役》(The Battle for Armageddon)作者:Marijan Von Staufer、Talima Fox,黑图书馆出版。 4、《审判庭》(The Inquisition)黑图书馆出版。 如蒙见赐,不胜感激。
本是ip党,奈何会被骂…… 黑图书馆小说《十五小时》序言+序章      这是第41个千年。百余世纪以来,帝皇巍然端坐于地球的黄金王座之中。奉众神意旨,他是人类之主;仗无尽雄兵,他领百万⺌世界。他传承了源自科技之黑⺌暗时代的力量,又随其以肉⺌眼难见的速度缓缓朽去。他是帝⺌国腐尸的君主,每日需祭以成千灵魂,方能护持他并不真正死亡。      即使在他的假死状态中,帝皇的警醒亘古依然。神的战舰跨越恶⺌魔肆虐的亚空间毒沼——那遥远群星间唯一的通途,星炬的光辉指引着它们,帝皇的意旨籍灵能之力如是昭显。大军在无数星球上奉他之名征战,其中最伟大者,是为阿斯塔特,又称星际陆⺌战军,乃系经生化工程改造的超级战士。与他们并肩奋战者,是帝⺌国守卫和无穷无尽的行星防卫军,还有心怀警觉的审判庭和机械教的科技神甫们。纵然他们同仇敌忾,仍只能在异型、异端、变异甚或更大的威胁下勉力支持。      在这个年代,个人不过是千亿中一,俱都生活在想象所及最残⺌暴最血⺌腥的国度中。那时代被如斯传说:科学与技术之力已被忘却,溘然长逝,无以挽回。进步与理解之诺尽属诞妄,前途黑黯,惟战是向。繁星间,和平无存,唯有永恒征战屠戮,与饥⺌渴众神的狂笑。      夜色深沉,他自忖将死。      他孤独而又恐⺌慌地躺在无人区冻结的泥地里,双⺌腿动弹不得,更无法站起。身躯无助地被黑⺌暗笼罩,双眼犹然凝视夜空,试图从寂冷群星中读出个预兆。然而,是夜群星缄默,夜空阴郁,不予人半分慰籍。      “有多久了?”他想,“多少小时?”      他找不到答⺌案,便又环顾四周,希求能看见些许救援迹象。但黑⺌暗中既无动静,更无希望,唯有凄冷的无人区静静延拓。黑夜的巨手将周遭景象掩起,又为其画上憧憧阴影;他无法从中找到希望,甚至不能寻得自己的装备,就这样独自一人被遗弃在黑⺌暗世界中,无望得⺌救。有那么一会儿,他甚至觉得自己已是银河中最后一人,又因其惊悚而疾忙将这想法逐出脑海。      “有多久了?”问题重生,“多少小时?”      被击中时,他并无感觉。没有伤痛,没有不适,没有苦楚,只有双⺌腿一阵突如其来的怪异麻木,让他倒向地面。他起先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当自己绊了一跤。直到他边自叹笨拙,边试图站起时,却发现双⺌腿竟无反应,温⺌热血液又从腹部渗出,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此后的几小时里,他既无法在黑夜中看见自己的伤势,便伸手探查。子弹击中他的脊柱底部,又在穿出时给腹部留下个拳头大的伤口。他尽己所能地处理了伤口,以纱布裹伤止血,又在其上施压。尽管卫军制式药包里有吗⺌啡制剂,“祛痛祷文”也已牢记在心,他却用不着它们——他探⺌索伤口时齐肘伸进了腹部的大洞,却没有感到任何生理不适,遑论痛楚。他无需多么高深的医学知识也知道事情不妙。      “到现在有多久了?”这问题兀自重现脑海,“多少小时?”      诸般不适随之而来:夜晚的冷风噬咬暴⺌露在外的面颈,劳心劳力让他头脑昏沉,恐惧、寂寞、孤独,更糟的则是寂静。他受伤倒下时,战争雷鸣般充斥夜空:光枪尖啸、掷弹器爆响、爆⺌炸轰鸣、伤者惨号,而这些声音渐渐远去、渐渐减弱,最终让位给寂静。他从未想过噪音竟能予人平静。战场的轰鸣夺人心魄,此后的寂静却令人惊惧,这寂静凸显出他的孤独,让他直面恐惧。他于是在黑⺌暗中,恐惧为伴,心潮难平。      “多久了?”这问题挥之不去,“多少小时?”      他时而心悸欲号,想求助、想讨饶、想尖⺌叫、想大吼、想祈祷,只求能打破这可怖寂静。每当如此,他不得不全力克制,紧⺌咬嘴唇以免喊声滑⺌出。他知道些许动静即会加速死亡的降临。纵然战友能得听闻,敌军亦然。而在无人区的彼端,以百万计的敌军正等待着,渴求死斗残杀。无论伤困在无人区里有多么骇人,被敌人发现只会更糟。于是,他只能默默承受这寂静,即使获救希望渺茫,他也无力促之。      “到现在又有多久?”这问题在他头中砰然作响,“多少小时?”      他现已一无所有,无所牵挂。过往那些紧要事物,家庭、母星、对神皇的信⺌仰,都已远逝。就连他的记忆也宛如梦幻,往昔种种自眼前闪过,如他的未来般迅速凋零。他的内心曾充满光⺌明愿景,而今也在垂死时坍缩了,只留下屈指可数的选择:号叫抑或沉默,流⺌血而死抑或举刀自裁,清⺌醒抑或入睡。有那么一会儿,睡眠显得如此美妙,他已筋疲力尽,倦意俨如老友,在扯他入梦。但他不愿屈服,他知道若入睡则不会再醒,而这诸般选择也将化为泡影。归根结底,他所有的只是一个严酷的选择:生抑或死。而他拒绝死去。      “多久了?”这问题无情地响起,“多少小时?”          没有答⺌案。他承认命运已由他人掌握,自己惟有在无人区的寂静中等待。他等待着,希求战友们已开始在黑夜中找寻;他等待着,拒绝放弃或者入睡;他等待着,命悬一线,似如潮暗夜中一星烛火。他开始整理思绪,回想自己如何来到这里……
[在这里也推荐一下]已经在书报亭中买到且正在看的科幻世界译文版20 一般来说我是不推荐科幻世界译文版的,虽然上面有很多杰作,但是长篇多有删节,选文质量也不是很稳定。我个人对双月奇幻刊部分小说的的评价见这里:http://www.cndkc.net/bbs/thread-25166-1-1.html但随着ccxx(就是冰火的译者屈畅啦~)加入译文版编辑部,杂志的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一扫双月份的奇幻长篇中那些过了版权保护期的旧货和面向衣冠不整眼神迷茫青少年的无料货,代之以一些最能展现欧美奇幻面貌的严肃奇幻作品——魔法师:学徒、提嘉娜。间接地,也讨论了欧美奇幻发展的历程,对于国内从业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借鉴。若说2007年最后几个月的变化只是破茧时的挣扎的话,那么2008.1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则绝对是一飞冲天了——乔治·马丁专集!自此期起,译文版将摆脱以往单月科幻双月奇幻的限制,改为每一期都用整本杂志全面介绍一位国外幻想文学作家的作品和创作经历,而改版后的首炮,就是横跨科幻、奇幻、恐怖三界的幻想文学大师乔治·马丁的专集。专集中包括五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就有堪称马丁最佳中篇的《莱安娜之歌》,对人性的拷问让灵魂也为之颤抖,同样是以外星文化为镜探寻心灵归宿的题材,此篇虽不如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博大深邃,也不如厄修拉·勒古恩的作品细腻悠远,但马丁特有的新闻白描文风使得一个中篇的篇幅内塞入了一部长篇的内容也不显得混乱凝滞,反因其致密而丝丝入扣地调动着读者的注意力。在拥有阅读他人感情能力的“我”对莱安娜心灵变化的观察下,层层递进的情节似潮水般一波一波涌来,读来完全无从抗拒,只能窒息在那无比真实的情境中。马丁的小说一如马丁小说中的人物,分明激情四射却又不得不在生活中变得隐忍坚韧,充满矛盾的性格如潮水,沿着情节的堤岸互相烘托又互相覆盖,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独立而骄傲,却又在寻求完整的旅途中走向一个终局,一个升华。这些描写不同心灵旅途的小说固然是有着不同的主题,在这次的专集中就包括了勇敢接受现实面向未来的《局中变》、在恐怖的飞船中渴望救赎的《夜行者》等等,甚至还有篇描写欲望和失落的“异世界穿越文”《孽海花》,但无一不是通向人性的内核中最美丽也最广为讴歌的部分——爱。值得一提的是,马丁的文风虽是如新闻叙述般的白描,但原文读来是极有顿挫、极有音韵的,专集中几篇小说的译者都把握住了这一点,虽然几位译者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基本如实反映了马丁的文风。除优秀的小说之外,专集中还包括ccxx亲自翻译的几篇马丁自述,从他大学毕业后初涉科幻写作开始,一直到写作集大成的《冰与火之歌》的历程,完整记录了一位成熟作家的发展历程供国内作家参照,也从侧面介绍了欧美幻想文学市场的是如何从科幻黄金时代后期泛滥的太空二人转经新浪潮的回归人性而走向奇幻的凝聚升华的,尤其关于作者如何与编辑进行“战争”的趣谈是很有价值的资料,对于国内幻想文学圈而言,这些资料中最可供借鉴的可能是描述一个成熟的类型文学市场是如何运作的部分了吧。既然是马丁专辑,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对马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冰与火之歌》的介绍,专集中编译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冰与火之歌》第五卷的写作情况,同时还选取了国内《冰与火之歌》爱好者制作的《冰与火之歌》宣传册中的一些页面,与ccxx编译的其他文字共同组成了对于乔治·马丁长篇作品的介绍。总的来说,除了优秀的小说和翔实的资料以外,这期译文版的收藏价值更体现在它是国内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介绍国外幻想文学作家上,此风一开,望能一扫国内幻想文学圈子中的封闭与浮躁。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诚意呢。另附《冰与火之歌》宣传册:http://tieba.baidu.com/f?kz=304656359及下载:http://hi.baidu.com/dennisquaid/blog/item/239aaa640dda60f4f6365474.html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