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1don
睿陈321
祝你好运
关注数: 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5,393
关注贴吧数: 0
说中国博物馆发展路,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中国博物馆的特色,为广 说中国博物馆发展路,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中国博物馆的特色,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博物馆服务,兼顾小众群体的文化诉求。大众,讲大历史;小众,讲大历史背景中的群体小历史。平衡大历史和小历史,是当下博物馆的挑战,之一。海外博物馆似乎或大历史,或小历史,取其一端,就好。
博物馆藏品研究不能替代博物馆科学研究,藏品出处及流传考证不能 博物馆藏品研究不能替代博物馆科学研究,藏品出处及流传考证不能替代藏品研究
博物馆做展览,不是让公众看到藏品,而是表达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智 博物馆做展览,不是让公众看到藏品,而是表达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智识能力。让公众“可及”藏品,需要藏品基本信息的发布和藏品实物的有条件可及。
博物馆陈列“热词”,沉浸。据说可以调动观众的“五感”,丰富观 博物馆陈列“热词”,沉浸。据说可以调动观众的“五感”,丰富观众的体验,深刻观众的印象。但,这应该是“艺术”的体验,空间的体验,让观众被艺术震撼,被艺术折服,或者说,被艺术的新创作方式震惊。那么,这方法被用到以时间和理性为主导的历史类陈列,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如何让体验转化为知识和智识和态度呢?这,应该是博物馆学研究的形而上的问题吧。
博物馆的表述。清末,讲述什么是博物馆,基于书写者的个人经验体 博物馆的表述。清末,讲述什么是博物馆,基于书写者的个人经验体验。民初,讲述标准的博物馆,博物馆应具备那些结构要素和如何运作,主要基于国际博物馆工作规范。新中国初,转向什么是“自然的”“健康的”博物馆,对博物馆发展规律的探究和表述。世纪之交,述说什么是“正常的”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制度的再生产。
文化遗产传播的聚会,遗产、传媒、平台、企业,各方神圣纷纷建言 文化遗产传播的聚会,遗产、传媒、平台、企业,各方神圣纷纷建言,听下来,各自的立场和目标和路径有鲜明的特色,这应该是条件和身份的客观反映,也反映当下遗产传播的行动者网络的扩张,所以,方法可以多元,目标还是要统一。私以为,文化遗产传播的目标是“文化认同”,而不是“文创”。
博物馆学研究对象,有好几个呢。考虑本土博物馆的环境,“博物馆 博物馆学研究对象,有好几个呢。考虑本土博物馆的环境,“博物馆藏品”似乎可以成为重要的对象,当然,不是从藏品相关的专业学科语境,而是博物馆的社会历史语境。相关问题有本体的,有文化的,有方法的,有功用的,有艺术的,有诗学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批判的,有技术的,有……。这些问题,总比封禁在过往的时间里要好。
博物馆从根本上是关于诠释——关于试图填补事物与系统之间的鸿沟 博物馆从根本上是关于诠释——关于试图填补事物与系统之间的鸿沟,诠释人们如何展示并探讨事物与理解系统之间的关系。——英 苏珊·麦克劳德编,王晓蕊译:重塑博物馆空间 ——建筑、设计、展览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读书,博物馆藏品研究的维度。哲学、科学、文化。博物馆藏品研究 读书,博物馆藏品研究的维度。哲学、科学、文化。博物馆藏品研究的哲学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开。
博物馆藏品研究。基于文物定性的研究,是不是先定位了,再做文物 博物馆藏品研究。基于文物定性的研究,是不是先定位了,再做文物成因的逆向研究,探究此物成为文物的过程和原因和条件,这应该是“金石学”研究的思路吧。所以,本土博物馆学说博物馆藏品研究是要发现实现藏品社会价值的规律,而研究实践和任务却是发现文物如何成为文物以及如何获得文物价值的规律。
“博物馆是什么”之问,应该是反映出社会对新生的博物馆的认知过 “博物馆是什么”之问,应该是反映出社会对新生的博物馆的认知过程。作为名词的博物馆,老词儿;作为社会新现象的“博物馆”,新酒。把新酒的品质与老词儿的词义区别开,即“新思想的育种场”与“求告神祇意旨”区别开,特别是在与上帝分道扬镳的十字路口。如何让新意置换旧意,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历史性挑战。对中国来说,也是如何让现代的博物馆之意充实“博物之馆”的老词,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讲博物馆展厅拍照,其实更应该明白自己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展览 讲博物馆展厅拍照,其实更应该明白自己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展览的特质,以及观众拍照与本馆展览目的和教育诉求的关联。把拍照与“网红”挂钩,似乎不是博物馆的初衷
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工作新趋势,回归“物”,或者说,回归客观的“ 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工作新趋势,回归“物”,或者说,回归客观的“对象”。这可能也是认识论的回归,从政治学、经济学回归认识论。博物馆是近代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理性和公共性工具,着眼人类利益和福祉。所以,一段路途的回望初心,还是必须的。一路走来,四顾风景,也要回望下起点和初心,还是有利于前行的信心的。
快到国际博物馆日了,今年有个主题叫“复苏recover”,其 快到国际博物馆日了,今年有个主题叫“复苏recover”,其实,应该用resilience比较好,现在一般翻译为“韧性”,抗冲击能力和恢复能力。教科文组织说,博物馆有助于社会的resilience韧性。
“博物馆是什么”之问,应该是反映出社会对新生的博物馆的认知过 “博物馆是什么”之问,应该是反映出社会对新生的博物馆的认知过程。作为名词的博物馆,老词儿;作为社会新现象的“博物馆”,新酒。把新酒的品质与老词儿的词义区别开,即“新思想的育种场”与“求告神祇意旨”区别开,特别是在与上帝分道扬镳的十字路口。如何让新意置换旧意,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历史性挑战。对中国来说,也是如何让现代的博物馆之意充实“博物之馆”的老词,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读书,theory,中文“理论”(不是理论理论的理论哦)。中 读书,theory,中文“理论”(不是理论理论的理论哦)。中文,理论是与实践对应的;英文,理论是与假设或猜想对应的。这,对博物馆学研究有啥影响不?猜想下,中文意思是提升,英文意思是阐释吧?所以,中文里的博物馆理论是高于实践的,英文里的博物馆理论是“一家之言”,对博物馆学事实的解释。
博物馆学,博物馆是什么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当然,只是说博物馆定 博物馆学,博物馆是什么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当然,只是说博物馆定义,这似乎不够深入。一定要研究博物馆的规律,为此,就要把博物馆和人联系起来,人有多久了,博物馆就必须有多久。或者,必须和神联系起来,神有多厉害,博物馆就有多厉害。当然,现在都说神是人的想象了,所以,博物馆只是在力量上可以和神媲美。哈哈,赐我力量吧。调侃几句,其实,问题是,博物馆是人类行为的产物,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博物馆学,是在有个叫museum的机构出现以后才出现的,不过 博物馆学,是在有个叫museum的机构出现以后才出现的,不过,先把museum研究好哈,干啥去琢磨博物馆机构出现前几百几千年的事儿,还把几百几千年的事儿当做museum机构的本性。所以,做博物馆学研究,是不是也要厚今薄古?起码不要把几百几千年前的事儿堆积在博物馆机构上并置换了博物馆机构的本性。
“博物馆是什么”之问,应该是反映出社会对新生的博物馆的认知过 “博物馆是什么”之问,应该是反映出社会对新生的博物馆的认知过程。作为名词的博物馆,老词儿;作为社会新现象的“博物馆”,新酒。把新酒的品质与老词儿的词义区别开,即“新思想的育种场”与“求告神祇意旨”区别开,特别是在与上帝分道扬镳的十字路口。如何让新意置换旧意,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历史性挑战。对中国来说,也是如何让现代的博物馆之意充实“博物之馆”的老词,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博物馆学)在法国和德国大行其道的理性主义或黑格尔式理想主义 (博物馆学)在法国和德国大行其道的理性主义或黑格尔式理想主义的世界观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英式经验主义和后来的美式实用主义大不相同。明确地由博寇(Burcaw)认可的(并被斯坦斯基完全摒弃的)、试图基于经验寻找一些实用问题答案的美式博物馆工作理念,可以部分地由这种理论背景解释。——(比利时)弗朗索瓦·梅来思著,高振华 译:处在十字路口的博物馆学
Georges Henri Rivière: “Museol Georges Henri Rivière: “Museology: an applied science, the science of the museum. Museology studies its history, its role in society, the specific forms of research and physical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and dissemination, organisation and functioning, new or musealised architecture, sites that have been received or chosen, its typology and its deontology”
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机关与当地居民共同构想、构建和运行的一种工 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机关与当地居民共同构想、构建和运行的一种工具,是为社区的发展,保护、展示和阐释该社区所保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博物馆制度。
博物馆收藏的“垃圾理论”。据有关研究,在物的使用区间和收藏区 博物馆收藏的“垃圾理论”。据有关研究,在物的使用区间和收藏区间之间,有一个“垃圾区间”,垃圾区间的物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处于最低位,由于博物馆的介入,收藏价值逐渐提升,使用价值趋向于零。这理论,似乎是为“遗产”准备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人文类藏品准备的。对于艺术品来说,其被博物馆收藏时,或如日中天,或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收藏价值在上升轨道上,使用价值随收藏价值而上升。所以,博物馆收藏的“垃圾理论”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读。
做博物馆展览,是要传递展览相关知识,还是传递“博物馆现实”哲 做博物馆展览,是要传递展览相关知识,还是传递“博物馆现实”哲理,还是传递展品相关社群的意志,还是传递考古“信史”,还是传递观众的“舒适区信息”,还是传递文创软广,还是……,搞个展览,咋还要想这么多事#
荷兰档案学家西奥·托马森(Theo Thomassen)认为 荷兰档案学家西奥·托马森(Theo Thomassen)认为,集体记忆的力量不仅由管理遗产的人行使,也由那些控制传播历史文献的媒体的人行使。在关于博物馆/遗产的讨论中,“中介现实”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讨论不是关于事实,而是公众的看法。公众看法受到媒体的影响。
做博物馆学工作和博物馆工作,有些古话还是要谨记的,例如:“贤 做博物馆学工作和博物馆工作,有些古话还是要谨记的,例如:“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
传播对博物馆的影响。博物馆传播,似乎更关注传播的效果,即受众 传播对博物馆的影响。博物馆传播,似乎更关注传播的效果,即受众的喜欢,却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播的内容。或者说,注意到用户需求,却弱化了供给品的质量。博物馆藏品,只是原材料,还不是文化产品哦。那么,博物馆文化产品是什么呢?(悄悄说一句,藏品秀,只是初级产出。让观众看到博物馆专业智慧,与公共博物馆社会责任的智慧体现共鸣,才是博物馆的“高档产出”。)
博物馆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带有“沉思”感的文化空间,应该要注意 博物馆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带有“沉思”感的文化空间,应该要注意把技术隐藏到思考与体验的背后。说到底,博物馆可以变化、发展、跟上甚至去超越时代,也必然会应用新技术的各种可能,但这一定是在体现意识与思想的前提之下,如果技术只是直接创造体验,或者形成了技术自己去表演的局面,并且成为了普遍现象,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遗憾了……
博物馆陈列是“传播信息”,于是,问题来了,陈列的信息“传播媒 博物馆陈列是“传播信息”,于是,问题来了,陈列的信息“传播媒介”是什么呢?答:展品呗。问题来了,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在一般传播中,媒介负责传输信息,无误最好。在博物馆陈列中,参观的焦点是什么,展品。那么,都去关注媒介了,信息在哪里?老话说,买椟还珠。把作为媒介的盒子留下了,把作为信息的珠子又送回去了。所以,博物馆学研究,还是要关注博物馆的特点,人云亦云,自我也迷失了
理性科学知识生产与共享是博物馆的历史责任。博物馆知识是适应现 理性科学知识生产与共享是博物馆的历史责任。 博物馆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知识体系 。 博物馆知识是现代知识的公共性呈现 。
批判博物馆学,不是博物馆的批判武器,不是批判博物馆的武器,而 批判博物馆学,不是博物馆的批判武器,不是批判博物馆的武器,而是博物馆不断自我突破的工具,是博物馆冲撞边界和开疆的工具,是深化博物馆本性认知的工具。批判博物馆学是有规则的,是理性的思辨的规则,非此,就不是批判博物馆学了。
为了方便文物与博物馆学吧的管理和版面整洁,吧务组在此开设考研 为了方便文物与博物馆学吧的管理和版面整洁,吧务组在此开设考研集中交流专帖。 所有进行交流的吧友必须注意以下4点: 1.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性。 2.每则信息尽量只占用一层楼,具体可在楼中楼细说。 3.可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资料交流、学情答疑等 温馨提示: 1. 吧友可在楼层中附带自己的联系方式也可选择私聊或线下联系。吧友们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2. 禁止单独开贴发布相关信息,吧务组有权将其删除。 3. 吧友可以向吧务投诉虚假信息和诈骗行为,但吧务组对相关交易不负任何责任。 4. 本帖不是广告墙,对于有明显商业性质的广告等吧务组有权将其删除。 此帖于2021年1月18日正式生效,之前一切咨询进行删除处理,感谢各位配合
博物馆功能的“脸面”说。据说,博物馆有5个功能,收藏保存研究 博物馆功能的“脸面”说。据说,博物馆有5个功能,收藏保存研究陈列传播,但这些功能是各忙各的,为各自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博物馆人也在议论哪个功能最重要,排第一。其实,就跟人的脸面一样,要有五官吧,缺一不可,少了那样都看着别扭。当然,老话说,三庭五眼,五官还是要讲和谐尺度位置关联的,哪一个超大,也会观之惊悚的。例如,教育对应着“嘴”,超大的嘴会怎样,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靠着地,马季先生咋说的,想想。
博物馆研究,还是要“内外兼修”。外者,构建博物馆与相关学科的 博物馆研究,还是要“内外兼修”。外者,构建博物馆与相关学科的平台,博物馆作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福柯对博物馆的关注;内者,划定博物馆的边界,分析博物馆元素,区别博物馆相似元素的不同,例如经典博物馆学的研究。外者的研究增加博物馆学的丰度,内者的研究增添博物馆学的厚度。
博物馆研究,藏品的客观真实性是基础,但,不是目标。当下说“考 博物馆研究,藏品的客观真实性是基础,但,不是目标。当下说“考古资料是实证”,没错,但也只是说了一半,还有一半,作为科学理性知识的考古学,其任务之一是“证伪”哦。不证伪,知识是无法进步的。所以,考古田野工作是“实证”,考古学却是在不断“证伪”中进步的。博物馆中的考古展览,是实证的考古资料,还是证伪的考古学知识呢?
博物馆从根本上是关于诠释——关于试图填补事物与系统之间的鸿沟 博物馆从根本上是关于诠释——关于试图填补事物与系统之间的鸿沟,诠释人们如何展示并探讨事物与理解系统之间的关系。——英 苏珊·麦克劳德编,王晓蕊译:重塑博物馆空间 ——建筑、设计、展览
2021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海报发布了:疫情防控状态中的依靠数字网络和VR眼镜看世界中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么,博物馆给世界什么呢?其实,博物馆人期许的应该是真实的社会交往吧?所以,2021的国际博物馆日的现实情景可能与海报中的景象是分叉的,在疫苗和科学防控的支持下,博物馆一定能迎来广大观众!
作为异托邦的博物馆,其实是要保持与当下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嘛, 作为异托邦的博物馆,其实是要保持与当下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嘛,同时可以在博物馆中呈现弱势边缘非现实的现象,以激励现实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和构建。所以,保持博物馆的本质,在现实环境中维护异托邦的特质,做一条“黑鱼”,这需要社会的包容,更需要博物馆人的勇气。(推动博物馆走通俗文化道路的博物馆人,伤害的不止博物馆,更是对社会进步的伤害。)
警惕对消费者和流行文化的无条件颂扬。——艾伦·麦克唐纳等编著,陆芳芳译:理论博物馆 变化世界中的一致性与多样性。(这书英文初版于1996年,据说是体验经济盛行的年代。借用一句话,没有观众是万万不能的,但,观众不是万能的。
博物馆建筑空间,从功能性空间,到意象性空间,再到叙事性空间。 博物馆建筑空间,从功能性空间,到意象性空间,再到叙事性空间。本土博物馆,应该还在空间1.5阶段。功能性空间,博物馆做什么;意象性空间,博物馆像什么;叙事性空间,博物馆说什么。功能性空间,类似搭积木建筑;意象性空间,模仿具象或抽象的物件,例如像个船啦塔啦飘带啦;叙事性空间,与博物馆陈列类型和教育主题一起讲着同样的“故事”。
博物馆“木桶”。有个木桶理论,组织的品质是由最短的板子决定的 博物馆“木桶”。有个木桶理论,组织的品质是由最短的板子决定的。博物馆的品质也是受短板制约的,对短板视而不见,甚至以为可以以长补短,那只是自己糊弄自己啦。
当下的日光照在仿制的古物上,被当做久已有之的古时传统。这是不 当下的日光照在仿制的古物上,被当做久已有之的古时传统。这是不是也提醒博物馆人,认真的做研究,仔细的审视旧日情景,而不是以当下人的好奇再造古董。
博物馆陈列的构想设计实施的人,以前似乎是“画家”,在白纸上随 博物馆陈列的构想设计实施的人,以前似乎是“画家”,在白纸上随心挥洒而呈现给观众;现在更像是戏剧人,有编剧(内容设计)写出剧本,有制作人出资支持,有导演(艺术设计)指导舞台演出,有舞美(制作布展)营造舞台环境,有演员唱念做打,而观众,为自己预置的“高潮”叫好。所以,当下的博物馆陈列,作为“整体性”的博物馆陈列,终极的目的是什么呢?参与其间的各个专业人士,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呢?———北大boxue
革命乐观主义不是快乐的做事情,不是当下的愉悦,而是对革命成功 革命乐观主义不是快乐的做事情,不是当下的愉悦,而是对革命成功的相信,对新世界必定到来的信念。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是相互支撑的。
学习博物馆学,最基础的是要掌握从事研究实务的学术性知识,例如 学习博物馆学,最基础的是要掌握从事研究实务的学术性知识,例如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史化学等,养成知识构建的思维取向和逻辑习惯。真不愿意看到以做“精工巧匠”为取向的教与学。
“空间叙事”所涉及的空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和存在空间。——龙迪勇:空间叙事学
博物馆做展览,还真是要关注下“热媒”“冷媒”的问题。博物馆展 博物馆做展览,还真是要关注下“热媒”“冷媒”的问题。博物馆展览,更多的是激励观众的思考,科学或历史或审美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可劲的多感官的或信息或情绪的灌输,难道不是“灌输”么?(悄悄说一句,在反对知识灌输的旗号下,灌输奇观或情绪,真还不如灌输知识呢。)——北大boxue
依传播学理论,数字多媒体算“冷媒”,还是“热媒”?热热闹闹的 依传播学理论,数字多媒体算“冷媒”,还是“热媒”?热热闹闹的数字多媒体,应该算“冷媒”吧。
博物馆陈列“物”的维度。博物馆陈列展品,抑或博物馆陈列语境中 博物馆陈列“物”的维度。博物馆陈列展品,抑或博物馆陈列语境中的博物馆藏品。长期以来,展品就是展品,物就是物,是这样的么?以前说过展品是复杂内涵的“物”,还需要补充下,是不同维度的“物”,在不同的维度,物的意义和功用是不同的。
正名,辨物,明义,识理。 正名,辨物,明义,识理。
说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博物馆人更关注知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新媒 说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博物馆人更关注知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新媒体人更关心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以及目标用户的内容表达偏好。多方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有助于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公众可及,但也不应忽视新媒体平台基于流量考量而营造的博物馆形象对其用户的博物馆认知的制约。
说到博物馆分众传播,新媒体平台的参与者们都在说自己的传播对象 说到博物馆分众传播,新媒体平台的参与者们都在说自己的传播对象和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的定位和特点。这,读读布尔迪厄,似乎有圈层区隔的味道。所以,如果不讲传播目的的博物馆传播,都可能落入资本的陷阱。
80多年前,老舍在山东济南讲学,住处附近有家“广智院”,每逢 80多年前,老舍在山东济南讲学,住处附近有家“广智院”,每逢赶集日,人们都会来广智院看看新鲜物件,老舍说,“逛”广智院。80多年后,这“逛”博物馆的情趣意趣旨趣好像还在,“赛”
博物馆应“守正•创新”。守正,坚持科学,不歪曲不扭曲;创新, 博物馆应“守正•创新”。守正,坚持科学,不歪曲不扭曲;创新,激励孵化新思想,不臆造不编造。
自然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自然志博物馆。自然史,nature 自然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自然志博物馆。自然史,nature history的直译,其实也是对自然博物馆的业务焦点和收藏定位的表述。早期自然博物馆是要呈现自然界的存在,有助于研究者在观察藏品的基础上认识自然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分布,多在空间的维度。随认识深度广度的增加,进化论的应用,自然万物的演变进入研究视野,时间维度加入,这更符合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但,自然志,自然史,都是在科学知识的框架里,都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转载———boxue 安徽博物馆,“潘玉良的美术课堂”。看 转载———boxue 安徽博物馆,“潘玉良的美术课堂”。看了几次潘玉良展,这次可以说有新认知。展览从美术的维度展开,构图色彩主题展览,看到的不再是去家商女,而是在海外坚持中西互鉴创新且不忘故土的女画家。早期的努力西化却难脱中化的挣扎,后期的以西法表达华夏的洒脱。这是近代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过程的写照,也是思乡对艺术创作影响的显露。所以,艺术作品置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会激发奇妙的释读和情绪。
2020 年 12 月 3 日 18:30 明天光影中的近代 2020 年 12 月 3 日 18:30 明天 光影中的近代中国史——以国家博物馆藏照片档案为例 主讲人:杨红林 北京博物馆学会历史与艺术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 地点:涿州二教
博物馆陈列的“小情调”。当下一些博物馆陈列,喜欢布置些小“长 博物馆陈列的“小情调”。当下一些博物馆陈列,喜欢布置些小“长物”,不知是陈列内容的烘托,还是陈列情趣的直观表达,还是“策展人”情调的显露,还是形塑观众参观体验?有些“相得益彰”,有些“骨肉脱离”,有些“画蛇添足”了。 长物,非必需之物
说到博物馆陈列,主题思想还是很重要的,立意格局视野价值意义, 说到博物馆陈列,主题思想还是很重要的,立意格局视野价值意义,尽管不会高谈阔论,也是衡量选物及事实及述说的标杆。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